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篇1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品读诗词的方法,即通过抓关键词“愁”和六大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来深入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古诗词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词风;进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鉴赏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最终深味诗词的灵魂,即词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声声慢》视频朗诵、《秋窗风雨夕》背景音乐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谁呢?她就是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这堂课我们将学习李清照婉约词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请学生谈谈对李清照的认识,从《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武陵春》《夏日绝句》等诗词中了解李清照的身世,认识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诗词的风格变化。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三读——初品诗情
(一)1.学生自由朗读,抽查一位男生朗诵,其他同学做出点评;(师从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点评)
2.范读:播放视频
3.请另一位女生朗诵,配上背景音乐,教师点评
(二)思考: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词眼” 2.怎么样鉴赏“愁” 赏析角度:
(1)如何写“愁”?(2)“愁”的是什么?
四、细品词境——如何写愁?
(一)如何入愁?请学生赏析7组叠词 1.细品七组叠词的意味: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环境、心境)冷清 凄冷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沉痛凄厉
2.开篇连用7组叠词作用:(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3)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 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3.扩展:叠词在文学作品的魅力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蝶恋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百花。” ——朱自清《荷塘月色》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二)有哪些意象可以来表现愁思呢?(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六个主要意象: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学生分组探讨某一个有感触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3.学生组长收集整理本组意见,做总结汇报: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2)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3)酒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2)风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风急天高猿啸哀”;“古道西风瘦马”;“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风萧瑟天气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过雁:(1)雁,由北往南飞,如词人南渡,雁,似乎是词人的故知,但是雁还是那种雁,让雁传书的那个人(丈夫赵明诚)已经不在了,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2)风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嘴,总是离人泪。”(3)总结: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1)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2)黄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嘴,总是离人泪。”
梧桐:(1)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2)梧桐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2)梧桐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3)梧桐: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总结: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四、深读词蕴——为何而“愁”?
• 1.了解作者: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 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2.小结:“愁”
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五、再品诗蕴——重读诗词
女独(老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女合(女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男合(男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女合(女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男合(男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独(老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一杯残酒、一声雁鸣、一片落叶、一缕秋风、一滴秋雨营造出了凄悲哀婉的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多加朗诵、品味,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用现代汉语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
《桂花雨》苏教版全国赛课特等奖 篇2
[四年级上册]
《桂花雨》实录(第二课时)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紫薇小学 樊裔华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
生:读课题
师:再读
生读
师:美 多了。
师:听写词语:新鲜 尤其 糕饼 沉浸(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下面增加难度:即时(写字时要身正)拣
请打开课本对照生字表,有错的纠正。
师:说说你的检查
生:我把“拣”右边写成了“东”
师:很好,大家请注意。
生:尤其的尤加了反犬旁
生:我把即时写成及时了
生:把“即”写成了耳朵旁
师:初读,桂花是什么印象?
生:桂花,你真香啊
板书:香
生:朴实可爱
师:朴实也是一种美(板书)
生:非常开心
师:一个字表现
乐
师:瞧你脸上的笑容就是“乐”啊
桂花又香又美,又快乐,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摇花乐。这是按照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来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摇花前
师:在这儿做个记号,这表示之前是摇花前的内容。
另一生接着读:好香的雨啊
师:这里是摇花时的情景,马上做个记号。摇花后的呢?
另一生接着读
你真是个读书认真的孩子。听到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看到了奶奶在摇桂花的情景。
师:现在是奶奶?
生:小琦君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
师:这是盼望已久的大事啊
课文不仅写了父亲母亲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摇花前、时、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生:读
师:明明是问,却用了一个——
生:感叹号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你看来不是大事。
生读
师:急了。谁更急的?
生读
集体读。
师:母亲说——
生:没开足……
师:你体会出摇桂花时的心情了吗?
生:是快乐的
师:请你再读一读摇桂花时的语句,划出表示自己快乐的词语。边读边画。
你画到的是:
生:桂花纷纷落了下来……好香的雨啊。
师:孩子们,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是喊 出来的。谁来喊一喊?
生喊
师:这一喊,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桂花很香很香,作者非常快乐。
师:再喊一喊,你一定有很深的感受。
集体读
兴奋
师:谁再来喊一喊
生喊,兴奋。
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发自内心喊出来的。
十分快乐
非常非常的激动。整天都是盼星星,盼月亮。所以非常非常非常激动。
师:老师也来喊一喊。(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女孩的高兴
女孩喊
男孩喊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传达了这种快乐。
生: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师:谁想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问问:小琦君,你又帮这又是帮着,这是为什么啊?
生:对我来说是大事。
生:机会终于来了。我当然很开心。
师:你不觉得累吗?
不累
师:你们心中都装着满足满足。一起来读一读。
集体读
师: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去感受那缤纷的桂花吧。
桂花落在我的头发上香了我的每一根发丝。落在鼻尖上,衣领上,我的小脚丫上……不一会儿,就落得我满头满身的了。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真是太香了。
生:我就是想使劲儿地摇
生:我想再多摇一会儿
生:我肯定就一直呆在树下。不想回家。我已经醉了。
生:我会使劲儿地摇。
生:我仿佛成为仙子了。
师:桂花终于摇落了。母亲……父亲……把所有的快乐都写在了这诗中。谁来读一读。
生读父亲的诗
师:听出来了吗?父亲是用诗来表达丰收的喜悦。男生一起来读
男生集体读
师:心情怎样?
生:幸福
生:喜欢桂花,希望明年还有摇桂花的时间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正如父亲说的“入梦甜”啊。我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中。谁再来接着读。
出示《摇花乐》
金风爽,桂子香,小小囡儿摇桂花,妈妈,妈妈,快摇啊,妈妈,妈妈
快摇啊,摇花的快乐是期盼。
铺竹席,抱花树,使劲摇,桂花飘
摇花的快乐是忙碌。
桂花落,落满身,像雨点,香飘飘,摇花的快乐是妙想。
晒桂花
泡花茶,桂花卤,桂花糕,摇花的快乐是品味,是幸福!
集体吟读
师:多么让人难忘的快乐啊。伴随着这快乐的是浓浓的桂花香。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读一读
师:这么多的句子中,这一句是不是有点奇怪?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明明是秋天,怎么是香了全年呢?
生:吃,其他季节吃时,也香。
生:泡茶,糕饼,全年都能吃到。就香了。
师:都了香的时间特别长。还有什么让你感受到这“全年”的香。
生:整个村庄沉浸在,表示程度很深。
师:整个村庄都香了。你来说说看哪些都是桂花香的。
生:桂花茶、糕
生:花瓣
师:村中还有什么是桂花香的?
生:铁罐
生:风都是香的
生:风香不大对。风过去了就不香了。是桂花落在泥土里了。所有的香味在一起,被风吹来吹去的。都是香的。
(掌声)
师:带着这样的香我们读——
集体读
师:因为这样,母亲才说——
生读母亲的话
师:真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生:不是。母亲这样说是因为母亲十分喜爱家乡的故土。
师:谁不说俺家乡好啊。你也来说一说,外地的——
生:外地的风景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好。
师:什么好?
生:夫子届
生:外地的梅花
生:鸭子
师:身在异乡,心在家乡。作家琦君也这样说:
出示: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师: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生:月是故乡明。
师:出示
集体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师:当年,母亲触摸着故乡的桂花说——
生读
师:每当我捧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总是说——
生读
师:每年丹桂飘香,母亲总是说——
生读
师:当八十多岁的琦君回到家乡,仿佛听到母亲在说——
生读
集体读:每到这里,我就会……
读到这里,你觉得这还是那落得我满头满身的桂花吗?还是——
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对故乡的思念
师:就是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她被称为台湾的冰心。请大家课后找来她的作品读一读。香
桂花雨 美
乐
圆的认识教案(赛课) 篇3
识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85------8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 用圆规画圆。
2、通过操作,研讨,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 念。
3、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辩证唯物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括圆的特征及生活中运用,能够正确用圆规画圆。教学关键:借助计算机演示动手操作建立丰富的表象。
教学准备:计算机、圆规、直尺、用圆形物体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呈现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街头猴戏表演吗?看表演时人们为什么总会不自觉的站成一个圆呢?(学生纷纷猜测不同原因)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一)实物举例
说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讲明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容易忽视的圆。(课件演示)
(二)比较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总结: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封闭式的曲线图形
(三)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圆的特征。
1、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特征。
把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后再观察,小组内讨论,思考,并汇报发现了些什么?
学生翻书自学相关内容后,汇报自学情况: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2、思考讨论并汇报结果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半径的长度都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略)
练习:⑴指出下面圆的半径和直径。并标上相应的字母。书上86页做一做
⑵填表:(略)
(四)教学画圆
1、学生独立试画
2、师讲正确画法
3、要求学生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后同桌相互检验并说出是怎样检验的?
3、画圆的延伸,学生解释表演时观众总喜欢站成圆形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相当于()的长度。
(二)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
2、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3、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三)联想:看到下面的图形,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的问题(图略)
美术赛课教案1 篇4
有趣的造型
荣县观山镇学校
廖祺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2--33页,以及动手制作兔子。教学目标:
1.感受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和动手制作工艺品的兴趣。
2.学习用彩纸和其他材料在蛋壳上进行造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废物利用的价值所在。教学重点:
兔子制作中的画、剪步骤及粘贴到位置和顺序。教学难点:
兔子制作过程中粘贴的位置及顺序。教学关键: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模仿粘贴的位置和顺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兔子和公鸡,蛋壳、彩纸、剪刀、双面胶。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第一幅图
老师:这幅图中的工艺品都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 学生:……
2.出示课件第二幅图
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加工蛋壳? 学生:……
老师:注意用剪刀时要有家长在旁边。3.出示课件第三幅图
老师:蛋壳怎样才能平稳的摆放? 学生:……
4.出示课件第四幅图
老师:生活中的兔子外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
老师:蛋壳作品中兔子的颜色与生活中的兔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
5.出示课件第五幅图
老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想不想做一做? 学生:……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6.出示课件第六幅图
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这幅图的内容。7.示范粘贴的位置和顺序 8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
老师:作品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5
牟家镇初级中学
罗向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教学方法】诵读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座屋子写下铭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刘禹锡并欣赏他的陋室铭。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1、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生读注释)
2、器物之铭是戒己述功的文字,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3、这种方式叫做——板书:托物言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了解韵和韵脚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然后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句读上的错误。(拼音练习见课件)
2、全班齐读
3、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词句圈点批注,把你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①虚词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5、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次读起来。(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
6、下面我来请一位同学单独读。
7、其他同学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8、好像理解了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请生读出押韵的字(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②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以为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
9、请大家尝试用温和的气质,柔顺的语调把这篇文章再背诵一下。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1、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2、学生如果问不出问题,教师不妨变换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这座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下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分解问题:①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一句”——引出清新、跳跃的感觉 板书:对偶 描环境(读,体会)
②陋室热闹嘛?——“谈笑一句”——引出对朋友的夸赞,自己的自豪之感
板书:对仗 夸朋友(读,体会)
3、这样的引导后,再请学生质疑,主要质疑课文的后两层。教师提示: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者也形成了什么?——对比
这样的对比向我们展现的是刘禹锡的什么——生活方式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朗读提示: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读,体会)③文章结束了呀!又来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的放在这里什么意思呢?(生会读注释)追问:这些人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一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反问“何陋之有?”我想补充一点知识,注释上说这句话语出《论语 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如何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再那么简陋了!”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板书:类比 立志向
朗读提示:读出自豪之感(读,体会)
4、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背一遍课文,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配乐背)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刚才大家对刘禹锡的评价非常高,好像意见很一致,那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提示:
1、刘禹锡有博学的朋友,有朴实的志趣,有高尚的情操,那他为什么要住在陋室?
2、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隐居之人吗?
3、忍辱是为了负重,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他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4、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5、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6、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铭》的韵味来啊
7、——“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8、请合上书,体会这些种种情感。请一位同学背诵。
五、总结全文,请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师:送大家一首刘禹锡的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全班再次齐声背诵,这次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刘禹锡的《秋词》,谈阅读感受。3·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对仗 夸朋友 室 言 对比 话生活 不 志 类比 立志向 陋
《陋室铭》教案大全 篇6
霸州市三中
张焱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ing)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三、品读赏析
1、题目为《陋室铭》,我们来找一找哪些句子表现了“陋室”之“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看来陋室不算太简陋,那些句子表现了“陋室”不陋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不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可见,“陋”是说表象,“不陋”是本质。请仿照陋室不陋,用_____不_______的格式写一段话。
4.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请问“君子”的本质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德馨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有什么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陋室”言“德馨”。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2.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3.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可以读名著、做练习。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何以不学?”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机不在多,不卡则灵。斯是陋吧,惟吾爱去。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可以玩游戏、查资料。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南边e 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网友云:哪个都行!”
陋室铭教案 篇7
1、从知人论世中体会人文气息
2、探索刘禹锡的高尚品格
3、学习刘禹锡的写作技巧 课堂导入
唐代是盛产诗人的时代,不少诗人有称号,如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神苏轼、诗鬼李贺,那诗豪指的是谁呢?
1、解题 作者简介
没错,就是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大家了解“铭”这种文体吗?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那么大家可曾想起学过的“铭”的词语?铭记、刻骨铭心、铭刻、座右铭、铭文。那么陋室铭是什么意思呢?铭记陋室 2.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刘禹锡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换个说法就是刘禹锡为什么要铭记陋室呢?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退一步海阔天空)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阅读文章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幻想一下你就是当时的刘禹锡,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现在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这篇文章。(好,大家听一下名师们的朗诵。播放视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本分析
1)文章分析(人文气息)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陋室不陋)为什么不陋?(惟吾德馨)他是怎么开始写陋室的呢? 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高、水可以不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类比),好,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铺垫之技,从而引出并突出陋室不陋。
陋室不陋具体是怎样的不陋法呢,分了几个层次来写的? 环境之雅 交友之雅 情趣之雅
(素琴:没有装饰的琴(清贫)。弹琴(弹的是什么音乐)高雅,可见志趣高雅。金经:佛经。阅金经,说明他悠闲。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一般出现在热闹的地方、宫廷,——代表荣华富有。案牍:公文——做官的人——代表地位权利
(那么结合背景,“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由此可见其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
同学们,试想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从他的笑可以可以看出他要铭记的是: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三雅可见陋室确实不陋,但刘禹锡真的愿意一辈子呆在陋室里吗?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子云是什么人?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忧国忧民的人。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逢明主报效国家,但没有明君,他当不成政治家那他想当什么家?文学家。可见他的抱负很大。
(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那么一个诗豪住在这里,这里还陋吗?孔子云
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此外还可以看出他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体现古代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写作技巧
全文不过81个字,为什么内涵却很深而且我们读起来还有余音袅袅的感觉?作者究竟用了怎么样的写作技巧呢?
类比、比兴、对偶、托物言志。那大家找一下对偶的句子并对照一下它们的特征。
(1)上下句字数相等(2)结构相同(3)词性相同(4)意思相似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用对偶句有什么作用呢?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托物言志呢?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其次还有吗?
用典(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虚实相生(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由此可见,作者写陋室不陋,首先是起兴,然后分层次叙述论据,再引用典故来增强论点。3)主题分析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课外欣赏《陋室铭》的仿写 当官铭
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稳坐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群众。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佳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百姓曰:“臭哉此人!” 为官铭
山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有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有颂扬之雷鸣。青云直上天,随风显精神。群众曰:“臭哉此翁。”
《陋室铭》教案 篇8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 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陋室铭》教案 篇9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七年级思想品德 赛课教案 篇10
授课者:泰兴市洋思中学 龚虹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的第三课。本单元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延续和扩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要使学生懂得宽容是人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宽容的待人之道,为后面学习《正确把握宽容友善》做了铺垫。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人际误解和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不懂得人际相处中需要互相宽容,遇事容易斤斤计较。而紧张的同学关系,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生活中宽容友善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善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他人相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人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宽容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在产生矛盾时,做到宽容他人?
教学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讨论法突破重难点。【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
2、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这种方法,再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本课案例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教学目的。
3、讨论法
讨论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从而使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主动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1、选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多媒体课件。
2、收集和整理与宽容有关的故事、案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心理测验 测测你的宽容度
(二)出示目标 创设情境(1)知道宽容友善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消除误会隔阂;用宽容的心态与他人相处。(3)理解宽容能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教师:下面先请同学们小声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小声读。
(三)联系情境 自主学习
教师:那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书上是如何解释人为何要有宽容之心的,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本P62—P65,快读小字,精读大字,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1)人为何要有宽阔的胸襟?(宽容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宰相肚里能撑船”?
自学完成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
1、想一想——阅读《六 尺 巷》的故事 【思考】:
(1)如果张英和叶家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可能会互相打起来。。
学生:可能会为这种小事闹到京城,干扰国家大事„ „„.(2)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的心,以礼相待。学生:邻居之间相处要宽容
„„
2、以史为鉴——齐桓公与管仲
展示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齐桓公很宽容… 学生:宽容能使人有所建树…
3、健康小卡片
思考:这个医学常识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宽容有利于身体健康 …….4、心理诊所——公交车上的冲突(视频欣赏)(1)一天,赵刚在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赵刚一脚,还说:“没事,踩脏了回家洗洗就可以了”,赵刚回答说:“我该说的都让你说了,那我该说对不起啦”。
(2)一天,陈伟在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陈伟一脚,赶紧道了歉,陈伟说:“道歉就完了啊,你是不是有意的”两人发生争执,打了起来。【讨论】(分小组讨论)
(1)赵刚和陈伟的处理方法有何不同?
学生:赵刚比较宽容,陈伟比较爱斤斤计较。
学生:赵刚比较幽默聪明,陈伟没有宽容之心。
……
(2)赵刚、陈伟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与人相处时要有宽容之心。
学生: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时要有宽容之心。
学生:遇事要像赵刚一样机智。
……
5、小季的犹豫
阅读书本P65小故事并讨论: 1.小季该不该帮他?说说你的理由。2.你觉得故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6、角色扮演——拆信** 时间:星期天早晨 地点:女儿的房间
人物:妈妈、女儿(某初中学生)(妈妈气呼呼地将几封信摔在女儿面前)妈妈:你还有心思搞好学习? 女儿:(惊讶地)你有什么权利私拆我的信!妈妈:你是我的女儿,再说,我也是为了你好,不了解你的情况,怎么帮助你? 女儿:(砰地关上门)我的事从今以后不用你管!(教师组织学生先思考人物心理,再进行表演,重点表现人物的内心想法,可适当自己发挥。)【思 考】
(1)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对剧中“妈妈”的言行进行评析。学生:妈妈的行为侵犯了女儿的隐私权。学生:妈妈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做法是不对的。…….(2)为了消除母女的隔阂,请你向剧中的“女儿”提出建议。学生:虽然妈妈的行为不正确,但是也不能对妈妈发火。学生:应该尊敬妈妈,冷静地跟妈妈沟通。……
(四)课堂小结 总结升华
教师: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这堂课的体会。谁来归纳一下?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学生:我的感想:“宰相肚里能撑船”,在与同学、邻居和社会上的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之心。学生:„„
教师:同学总结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能带着宽容的优秀品质继续你们精彩的人生!为实现知识迁移,检测学习效果,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五)当堂训练
1、名人名言展示
宽容失去的是过去,得到的是将来 刻薄得到的是过去,失去的是将来。
2、一封信
你是否跟朋友或家人闹过矛盾,你当时是怎么做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想法是否有改变?借这个机会,请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出你的想法。【板书设计】 生活需要宽容友善 宽容的重要性:
1、赢得友谊,增进团结;
2、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推荐阅读:
全国班会课赛课一等奖10-15
《友谊的航程》赛课教案07-06
初一立定跳远赛课教案09-04
纪念白求恩的赛课教案07-12
《陋室铭》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05-27
教学赛课05-12
全员赛课10-27
赛课教学反思—数学05-27
全省赛课总结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