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全国赛课一等奖)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2024-05-30

刘松(全国赛课一等奖)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共3篇)

刘松(全国赛课一等奖)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篇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怎样才能达到备课的最高境界?请看全国赛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蚌埠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刘松从另一个角度谈“如何备好数学课”。

传统教学法里有不少关于“如何备课”的经典之说,在现在乃至将来,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理解与遵循。如: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把握相关内容的重点、难点;安排课堂形式、内容、结构等等。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另一个角度,就“如何备好数学课”谈点粗浅的体会。

之一:要明确好课的标准

备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好课”标准是什么?作为备课人首先应该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什么是“好课”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显然,要想备好一节课,首先必须深刻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

比如,对课堂教学的第一个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言下之意教师就不能一言堂、满堂灌,否则如何实现互动、共同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备课时教师就必须考虑课的容量是否适度,课的节奏快慢是否恰当等等,要留足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再比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说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校一位教师上《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事先制作了精美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网站,内容包括各种各样具有轴对称特征的汉字、数字、图形和精美的图片及在线答题、相关网站链接等。在电脑教室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鼠标的点击声中,学生们走进了神奇美妙的图形世界,网络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陶醉了,听课教师也陶醉了。

试想,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刻理解,哪来如此神奇的课堂。

之二:要创造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表现:1.教材的灵活运用。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本校和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对教材配套练习、教具的自主开发,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等。

注意事项:

1.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规律,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2.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3.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4.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不能由教师主观臆想。5.必须量力而行,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一点不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之三:博采众家之长

多年来,我备课有个习惯,拿到课题后,我总喜欢什么参考资料都不看,什么人也不请教,自己先在心中构思,从目标设定到环节安排,从教法选择到活动设计等予以全盘的考虑,然后再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别人,进行对比分析:哪里我想到了,哪里我忽视了,问题出在哪,是否符合自己的特点,等等。长期这样思考,极大地缩短了我成长的历程,提高了自己专业发展的速度。

2001年3月全省优质课评比,18个地市的18位教师全上同一节课——《时分的认识》。我荣获第一名。准备参加4月的全国大赛时,我借鉴了合肥和淮南两位选手的教学设计,对课件进行了修改——

学习合肥老师在钟盘上画线让学生看得更清楚的做法,我在分针转动过的小格上做了一条颜色鲜艳的色带代替,不仅增添了课件的美,还更加突出地让学生清楚看到了分针转动的情况。

练习部分,学习淮南老师制作卡片的做法,我同样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卡片,但换成小白兔说出时间(配音制作),让学生帮小白兔找朋友的方式进行,不仅达到了全面练习的目的,而且渗透了爱心教育,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平时哪有这样的机会,一下子集中听这么多节课?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在家也可以做到博采众家之长。

2000年寒假接到参赛的任务后,为了备好《时分的认识》一课,我上网搜索了相关的教学设计五十多篇,对其仔细分析整理后,我发现,这些教学设计的“豹头”部分可归纳为四类:开门见山,谈话引入,情景引入,谜语引入。

四类方式各有千秋,由此我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旅”。苦思冥想一个多月,前后推翻了十几种设计方案,终于想出让龟兔绕着12棵树围成的圆圈赛跑的引入方式。12棵树围成的圆圈暗示钟面,让学生熟悉的龟兔绕圆周赛跑,使学生感到新鲜,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整个画面表面上看是龟兔在赛跑,实质上是一个钟面运动。

在省里赛课时,其他选手在这个环节上大多没跳出传统的框子,而我的这一设计得到了评委及听课老师的高度肯定。参加全国比赛时,北师大周玉仁教授给予这节课“新、实、活、美”的高度评价。

回想当年的设计历程,我有两点感悟:一是如果没有博采,就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二是只要我们明确了设计的方向,时刻琢磨,“灵感”必定会展现。因为想与不想绝对是两个样,想得深刻与否也绝对是两个样。

之四:丰富自己的人生

不久前,听我校的一位教研组长上一年级(苏版)的《统计》,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和她自己的精心准备,教学设计非常优秀,加上她本人教学素养良好,课上得非常成功。同样的设计,面对同一水平的学生,换另一个老师上,结果就大不相同。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悟: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伟大设计师设计的经典、时尚服装,而能否穿出风采和神韵,关键是模特的条件和素养,教师就相当于模特。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内涵气质、教学素养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如此,备课又何尝不是呢?备课同课堂教学一样是科学也是艺术。备课的功夫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备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能达到的,那仅仅是基础,它还需要备课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一节好课的诞生是备课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弟学妹们讲,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吗?先做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吧!(

刘松(全国赛课一等奖)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篇2

一、备好教材

课堂教学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深刻理解教材, 准备充分, 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 深入浅出。只有对教材的钻研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 才能在课堂上轻松面对教学中的任何问题。

(1) 从整体出发, 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 数学教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钻研, 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 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 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 精心设计教案。如《统计》在老教材中, 是在三年级才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统计图要到六年级才学。而新教材更注重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统计了, 到六年级还学统计, 一年级上学期就初步渗透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六年级上学期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全套教材只有几个学段不涉及, 你看, 一个内容就分了这么多学段。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它在每一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要非常清楚,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 教一节, 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 而且要深刻, 更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和每个习题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反复推敲的。钻研教材就要认真揣摩这些编写意图, 并根据需要对教材做一些增删和调整。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 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怎样领会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语为什么这样引出呢?

(2) 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 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 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 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二、备好程序

(1)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备课时,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这一规律, 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并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 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2) 启发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问题及练习。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 在教师备课时, 要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 微妙的问题, 疑难的问题, 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上星期四市级学科带头人上的观摩课《圆的认识》, 先创设情景观察生活中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车轮, 老师就设置了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呢?车轴又为什么都安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呢?这一个个的问题大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奥秘?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设计问题要注意精心设计启发设问的语句, 尽量做到语言精练准确,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三、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教师要想教会学生, 必须先了解学生,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 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任何一节成功的课, 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 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 但如果一点不创造, 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所以, 在备课时, 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 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新课改下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篇3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备什么?

一、备课要转变教学观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略”。备课的改革,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況、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生活环境、动态变化。如:在备《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分”的认识上,难点应设为“角与分的互化”。1

三、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道面积的意义;

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 “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四、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即: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事例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叙生动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极高,对0的理解也很深刻。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当教材还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也可制成课件进行演示。如教学“比多少时”把图中的小猪、小兔、小鱼、苹果、萝卜等制成可随意摘取的挂图,学生可以方便取下来进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图中其他图形的干扰,使注意力更集中。因此,这种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欲望。

3.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备课时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一辆客车有32个座位,正好坐满了,到站时,有15人下车,18人上车,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备课要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六、备课要留有自主拓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节课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预设,为教学过程给教师调控课堂与驾驭教学留有可操作的空间,也给教师与学生留有创造和创新的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课堂一旦开放,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学生的一个质疑,一个发言,一次讨论与争论,一段表演,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只有认可这样不确定性因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再现的才会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就现行教材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材提供教学资源做出合理地“裁剪与取舍”,并且适当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删与否,均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宜的安排,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

2.就课程的动态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流程。

3.就课程的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灵活性,也使教学进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七、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备课时应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总之,备课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适应每个学生,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备课时注意什么?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因此,不仅仅要防止进入误区、知道备什么就行了,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如:20以内数的读写;教学自然数、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等)

二、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注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四、明确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推测法、验证法、实验法、联想法、分割法、拼凑法、探究法、类推法、择优法、归纳法等等)

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上一篇:信用卡额度怎么调整下一篇:爱出自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