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练习题

2024-09-09

《陋室铭》练习题(共11篇)

《陋室铭》练习题 篇1

《陋室铭》阅读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 名:(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 鸿:

儒:

。(6)往来无白丁 白丁:

(7)可以调素琴 调:

(8)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1、(1)著名(2)这(3)品德高尚(4)什么(5)大 指读书人

(6)平民(7)调弄(8)使----劳累 形体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2)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

2、1)(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4)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2)(1)扰乱(2)战乱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1)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代的 家、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4、(1)全唐文 唐 文学 哲学 刘禹锡梦得 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B)。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后以仙、龙喻德馨,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

2)陋室之所以不陋,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说是陋室,是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结尾的“何陋之有”运用的是反问句,这样看来陋室自然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1)类比,引出中心、(2)类比陋室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3)暗喻惟吾德馨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后一问略。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陋室铭》练习题 篇2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作者为什么不从花鸟虫鱼写起, 而偏偏要从山水写起呢?——“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嘛。这,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是作者对“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超常引用 (即活用) 而以其“山”“水”等来起兴的, 这种用法极其罕见。也就是说, 这也是引用《孔子》名言的一种方法, 与本文结尾明引孔子之言合为一个整体, 使全文结构之圆合达到极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作者这一创新句式的运用, 既总领下文, 点明了主旨, 又将德高于智蕴涵于其中,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就是“君子”的深刻含义。如果将“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也用前边的句式写出来, 那就是“室不在华, 有吾则馨”。这样就淡化了主旨, 比其原句就乏味得多了。“仙”为至圣之尊, “龙”为帝王之象, 均无与伦比。“惟吾”岂不是凡人所罕有吗?由此可见作者是何等的清高不群!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是客观描写,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地润而苔痕绿, 地润而草色青, 绿者青者皆因地上有水——作者只是遭到贬谪, 只相当于陋室之苔、草处在偏僻处, 也是地 (帝) 上有水 (薪水) 的。作者看到这绿苔、青草自有它们的生命力所在, 自然也就想到了自己不应消沉, 不应一蹶不振, 而在陋室里安安心心地“调素琴, 阅金经”, 一枝一叶总关情嘛。这, 印证了“斯是陋室”, 更隐寓了作者的恬淡之心, 并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与作者谈笑或往来的是品德高尚而又有渊博知识的人 (书籍中的诸葛亮、扬子云, 孔子等即是, 通过“阅金经”而与古代先贤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等) , 而没有蔡知州及其爪牙们。这表明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开篇所隐含的清高不群。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素琴”与“丝竹”两者内涵是大不同的。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 是古代文人身份的象征。由此看来, 作者之“调素琴”, 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阅金经”呢, 是文人们的事, 同样隐去了自己是文人 (智者) 这一层意思。“调素琴”也好, “阅金经”也罢, 同样含蓄地照应了开篇的“智者”, 又为后文表现作者是“智者”作了步步为营的铺垫。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作者表面上是鄙夷“丝竹之乱”, 实质上是表达对“灯红酒绿”官僚生活的鄙弃, 这也是含蓄的表现。这两句突出了一个“静”字, 既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之客观环境的清幽相吻合, 又表现了作者如山一般的沉稳, 安心于“调素琴, 阅金经”而观照了“仁者”, 实在是含蓄之至呀。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这是为表现“和州梦得室”服务的。在作者心里“和州梦得室”是必然之事, 可是并没有这样写。如果说“何陋之有”的引用暗含得深, 那么“和州梦得室”则暗含得深之又深了。因为“何陋之有”之前省略的“君子居之”是孔子之言, 是现成的, 凡读过《论语·子罕》的人, 都知晓这一点;而“和州梦得室”不是现成的, 需要我们走近作者,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得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此作结又有很多妙处, 即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自己是一个“君子”, 但又不以“君子”自我标榜。如果写成“孔子云: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的话, 那就乏味得多了。这一句出自圣人之言, 何其有力呀!这圣人之言又是一个特殊句式, 使作者就是“君子”这一意义的表达强度达到无以加复的程度!

古人云:“德才兼备是圣人, 有德无才是贤人, 无德无才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以此观之, 作者乃圣人也。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呀。

闲话陋室和《陋室铭》 篇3

安徽和县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的古县城,堪为人文荟萃之地,惜因历朝历代时有发生的战火兵燹所扰,而使原本甚多的文化遗存累遭毁损。回首历数,保存至今的(当需数度修缮)尚有陋室、孔庙、霸王祠、镇淮楼、文昌塔、西梁山、鸡笼山和香泉等处名胜古迹。言及此,不由地顺势提上一句,1980年初冬,在和县龙潭洞考古时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此处即被定名为和县猿人遗址,199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此一发现,确实为研究南北方古人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探索长江流域广袤地区的文明进化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千百年来,源于陋室而有一篇自古流传至今的《陋室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陋室铭》中所提及的陋室位于何地?现状又是如何?且如今世传之言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安徽和县、河北定州和湖南常德之说,对此,恐非尽人皆知。另则,举凡读过《陋室铭》者,认为这是唐代思想家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的名篇,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且其考证言之凿凿,有根有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缘于此,不才笔者亦意欲忝列己之浅见而泚笔作书,以作聆听这场讨论的入场券。至于为何将题目言之为“闲话”,乃因史料短缺、辨别乏力、考证不足而难以加以肯定判断是也。既然如此,撰写此文只求在引用几家之言后再附上几句不成熟的感言而已,故以如是之题而力求为之。

先说陋室。据史料所载,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落在安徽省和县城东的半边街,坐北朝南。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二次遭贬领任和州刺史之时,当地官绅极力要为刘禹锡兴建豪华官邸,然被其断然谢绝,并赋诗一首以作警励:“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嗣后,只在官署后圃小山脚下建一简陋之室,自谦为“陋室”,以作起居、议事乃至行文论道之用。

因有“陋室”,继而有《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的文字问世,并于存世后不久,即唐文宗宝历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情所致而书之并勒石成碑,尔后惜因兵燹废圮,陋室及其碑文遂而无存。明正德十年(1515),时任知州黄公标扩建陋室,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在园内建有多处小型亭阁,诸如“半月池”、“舞鹤轩”、“迎熏亭”、“万花谷”等,蔚为大观。后随岁月流逝而遗存下来的,则是清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宋思仁重建的陋室三幢九间室。再后至民国六年亦即1917年,和州知事金梓材重修陋室,岭南金保福又在东侧建一碑亭,补书《陋室铭》碑文一方,后虽断但犹存。此外据传,刘禹锡在和州任内,不但撰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且还留下了《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的长篇韵文。

在笔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中,当时的陋室未见开放,家乡百姓也就无缘前往瞻仰。日伪时期,陋室成了日寇的兵营;民国时期,陋室成为县党部所在地;而在解放后,和县公安局长期设在这里,直至改革开放初始之时方迁出。1985年,当地政府接受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议案,而由省、县拨款按原貌再度修葺陋室,以纪念刘禹锡这位旷世贤才的唐代清吏。至此,业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而保留至今的陋室,现已开辟为刘禹锡纪念馆,其主室正门门楣上的“陋室”两个大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迎面照壁上刻写的则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十六个大字,其中的“韦”系指韦应物,“白”系指白居易,以此概括表达了后人对刘禹锡的崇高敬仰之情。主室正中塑有刘禹锡立像一尊,庄重肃穆,上悬一横匾,亦书有“政擢贤良”四个大字。1986年,和县陋室即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陋室铭》。一旦提起这篇脍炙人口的铭文,不得不对过往历史作出一点简要回顾。唐顺宗永贞年间,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叔文及其搭档王伾,联合了时称“刘柳”的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和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等八人,在刚刚继位的唐顺宗的大力支持下,对政治启动变革,即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即史称的“永贞革新”,颇得民心。然而可悲的是,历史上举凡力主改革变法者,如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到一百五十天的“永贞革新”之举,终因唐顺宗逊位而夭折了。至此,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亦在遭贬后染疾身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样遭贬而到边远地区担任司马,成为“逐臣”。这就是史称的、广为人知的“二王八司马事件”。随后二十年间,刘禹锡几经辗转,在多处担任刺史之类的官职,再无昔日的辉煌。如前所述,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刺史,世上遂有如此这般的陋室,以及随之而问世的千古绝唱《陋室铭》。

理应思忖的是,面对亦诗亦画的陋室,岂能没有文字加以优美赞许而让后人到此访古时为之探幽欤?于是乎,陋室主人刘禹锡撰写了《陋室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篇格调清新、明快简约、超凡脱俗、意境深远之华章。试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难道不是主人钟情于陋室而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篇简短的散文,后人一致认为,此文乃系作者以借物明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他那不追名逐利和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怀,以及不求闻达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调为其旨趣的。

但是,《陋室铭》是否出自刘禹锡之手?溯千年而至今,却另有一说。

所谓陋室之谓,一般地说,不是专指而是泛称,任何时何地,即便是豪宅,主人亦可谦称为陋室。如若由此着眼,称之为陋室者可谓多矣哉。缘于此,有心之人当从古籍中仔细稽考对比后,势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禹锡建于安徽和县的“陋室”是否就是《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或者说,《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亲撰抑或他人之作?前文已提到,千百年来,当民间将刘禹锡和《陋室铭》早已联系在一起之时,学术界有识之士却能对此定论提出质疑以期谋求真相。应该说,这是彰显学术自由争论的一个可喜现象,理当值得称道的。

由此,笔者即饶有兴趣地研读了几篇针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经综合后而深感将所接触到某些少量而又散见的不同看法加以罗列归纳,尽管涉及面不大,亦恐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之事耳。有鉴于此,故而为之。

其一,北宋真宗年间高僧释智圆,生前曾有专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于生后仁宗年间刊行而存世。在论及《陋室铭》时,著者认为,以仙、龙自比,有狂妄之嫌,不符刘禹锡行文风范,故而谓之曰:“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如此一说,恐系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最早声音。对此论断,笔者因缺乏相应史籍资讯而难以佐证,当姑妄信之。不过有一点,举凡读过《陋室铭》者,似乎看不出作者在文中隐含自比仙、龙之喻。诚然,愚此一谫陋之议,亦恐谬误之言。

其二,经查阅得知,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辑纂的《全唐文》,以及清同治年间朱澄《结一庐剩余丛书·刘宾客文集》等著名相关史籍,确实均未收录《陋室铭》。但有研究者就此著文称,当刘禹锡为母守丧返居洛阳时其婿崔生索文,曾取其四分之一为集略,时有可能未将《陋室铭》选入;旋即又称,《刘梦得文集》原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初散失十卷(顺便插上一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仅存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共四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源于此,当不排除《陋室铭》在散佚之列的可能性。

其三,多少年来,不管是教科书抑或评述文章,但凡提及《陋室铭》时,无不认为这是刘禹锡的一篇传世佳作,对此,无需一一列举。然代代相传的古籍中载有《陋室铭》者,却仅见于《古文观止》,其他重印的相关古籍(包括《刘梦得文集》)亦从未见其收录。但据笔者所知,也有例外,比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配画古文名篇赏析》一书,在其收录《陋室铭》一文的简介中,其首句则以肯定的口吻写道:“选自《刘梦得文集》。”这是此书编者的笔误抑或经考证而得到的认定,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简介中还说刘禹锡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那就显然有误了。

其四,笔者最早接触质疑《陋室铭》作者的是初中同窗呼安泰写于十年前的一篇文章,题为《刘禹锡与〈陋室铭〉》,文中某段曾作如是阐述:“首先,《陋室铭》这篇散文,千余年来,仅见于《古文观止》,连刘禹锡自编的《刘梦得文集》中也未选入;再者,刘多次召集‘和州父老’于‘陋室’议事堂,共商抗灾大计,岂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呢?作为立志革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刘禹锡,其一贯思想表现与《陋室铭》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情绪,毫无相同之处。”当时笔者读到此段时,觉得呼兄之言颇具参考价值,但存有两则疑点,一是《刘梦得文集》或称《刘宾客文集》及其“外集”虽未收录《陋室铭》,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而否定刘是该文的作者,似应作进一步征信印证,以求确凿无误才是;二是不管《刘梦得文集》是刘的自编抑或后人编纂传世,一时疏漏亦乃自古至今在所难免之现象。三是呼文所说的《陋室铭》流露出来的只是“消极、颓废情绪”的看法,而这样独具别意的看法,似乎与学界的共识大相径庭。

其五,南京一位专门研究刘禹锡的大学教授曾对《陋室铭》一文本身进行剖析,认为通篇缺乏逻辑,拼凑成文。这位资深学者以《陋室铭》开篇两句作为例举,认为违反常理,岂有仙居矮山龙游浅水之理?一经比对,此议则与释智圆之说如出一辙。仅此一点,足以表明了这位专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作者之说。然众之所识,其开篇两句,乃行文时常用的排比法,即乃一种形象的比喻,放在文首,颇具点龙画睛之效。这位学者仅从生活常理出发而予以否定,恐有失之偏颇之嫌。

其六,青年学者段塔丽在《〈陋室铭〉作者辨析》(《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曾侃侃言道:“由于《古文观止》选编者审核不精,漏收或误收古人作品,以及所收文章与作者名不副实等情况更是不乏其例,而将《陋室铭》一文题名刘禹锡所作,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为了印证此一结论,作者在此文中列出三大理由。如将其简略,则可概括为:一是当刘禹锡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曾撰《竹枝词》十余篇,《旧唐书》本传中有所提及,但并未提及《陋室铭》,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则称朗州风俗陋甚,这就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之“陋”的含义大相径庭。二是遭贬后的刘禹锡常靠文字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郁闷,这是他在朗州写下十多篇《竹枝词》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之所在,而这与《陋室铭》一文中所抒发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遭贬之官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可能纵情地与鸿儒“谈笑”而与当地官吏随意“往来”,焉能有《陋室铭》这样的文字问世呢?既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故在文章结尾,段君经仔细研读两《唐书》后而认定《陋室铭》的作者乃是唐文学史上不见经传的崔沔。纵观段君此篇佳作全文,可谓依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其出发点则是将所谓的“陋室”认定在朗州了(有湘籍作家专文对此论证,此处就不引用了)。殊不知,刘禹锡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先贬连州后又贬任朗州司马。回京一段时日后又二度遭贬,当赴任和州刺史时,已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相隔十八年,处境有所变化。如果朗州不是“陋室”的所在地,那么辨析《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之作则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索论证了。

其七,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陋室铭〉作者质疑》(《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写道:“据《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谓《陋室铭》乃崔沔所作。今按《崔沔传》篇末云:‘沔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该文随后又云,“崔之生平及作《陋室铭》事,始见于颜真卿所撰《崔孝公陋室铭记》……接下来便细写崔氏撰《陋室铭》及刻石经过:‘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慰。……。’”经查阅,1921年商务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崔沔小传(亦源自《新唐书》)对此采信而有同样记载。吴老在该文中又接着写道:“我们说此《铭》为刘禹锡所作固无确据,即使说是崔沔所作,亦不免有启人疑窦之处也。”且又认为:“总之,鄙意以为,今所见《陋室铭》实不类唐人作品。如确信其为唐人手笔,则宁信其作者为崔沔,亦不宜属之刘禹锡。”此一结语,展现了吴老治学严谨的风范。对此,窃以为,既然《崔沔传》与《崔孝公陋室铭记》均提及了崔沔撰写《陋室铭》,那么仅仅八十一字的全文理当顺势引用并予以评介才是。据崔沔、刘禹锡年谱,崔早刘九十九年,果能如此,一经引用,《陋室铭》到底为何人所撰之问就有定论而不会引发歧义了。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篇4

一、古诗文积累。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树树皆秋色,()。

3、(),孤帆天际看。(),()。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八月湖水平,()。(),()。

5、《黄鹤楼》中表达作者思想之情的句子是(),()。

6、浮云游子意,()。(),()。

7、《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

8、霜落熊升树,()。

9、()?门前流水尚能西!()。10夜阑卧听风吹雨,()。

11、《陋室铭》作者(),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1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

13、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表明陋室主人生活之雅的句子是:()()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7)、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

二、《陋室铭》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的节操和()的情怀。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韵母是:()

三、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惟吾德馨()苔()痕 鸿儒()案牍()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陋室铭》复习题及答案 篇5

2、3、略 4、略 5、(1)对偶 比喻 (2)对偶 对比 (3)反问 引用

二、1、(1)刘禹锡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调:调弄,这里指弹。

(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5)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的情怀。

(6)前八句尾字

(7)意在以古代贤人为榜样的志向和抱负。

(8)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第二层: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陋室铭》练习题 篇6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⑵yū( )泥 清lián( ) 隐yì( ) 枝màn(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⑺ 濯清涟而不妖( )( )

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⑽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解释下列名词:

⑴ 铭: 。

⑵ 说: 。

5、填空:

⑴ 《陋室铭》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

⑵ 《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世称 。

⑶ 《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

⑷ 《陋室铭》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⑸ 《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⑵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⑶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陋室铭》的几点思考 篇7

一、“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解释

鸿儒课本中的解释是“大儒, 博学的人”。白丁在课本中的解释是“平民, 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如果就此解释我认为颇有不通。因为文章主题是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而作者写《陋室铭》的背景是因为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至和州, 和州知州见刘禹锡身份低微, 故意刁难, 几次调整居所, 而且住所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官员住宅配比制度, 所以刘禹锡愤然写下《陋室铭》。就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分析, 鸿儒的解释不仅是学识渊博之人, 更应该是向作者一样的品德高尚之人。与此相对的白丁, 也不应该解释为平民, 而是像和州知州那样的势利小人。

二、“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理解

在讲授课文时, 学生常常对此句理解不透。教材对素琴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 对丝竹的解释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那么作者自己弹琴会有声音, 为什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 是不是表述出现矛盾?而教师在讲解时常常在此处淡化处理, 只说丝竹泛指官场应酬是嘈杂的声音。在这教师应该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以加深理解。

古琴, 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 要达到这样的意境, 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作者在《陋室铭》中写道“可以调素琴”就是指自己具有这样的心境。而丝竹之声是于素琴之音相对, 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弹奏丝竹发出的声音, 应该指外面的世界的乱耳之声, 但肯定不是丝竹, 而是别的声音, 即便是听到了乱的丝竹之声, 肯定也不是丝竹本身之扰乱, 而是别的乱耳之声干扰后的零乱。

三、“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的内涵

作者为什么要提及这两个人呢?教参上的分析是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 反映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那么古代圣贤的思想又是怎样的, 众多名人为何只提及这两位?在教学时有必要为学生简介有关资料。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出山之前曾在隆中隐居, 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诸葛亮所欣赏的这两位名人又有怎样的经历呢?管仲身份不高, 但是能改革偏僻的齐国, 使之一直强盛不衰, 又辅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名扬青史。而乐毅, 魏国名将乐羊之后, 本来出奔到赵国也没受到赵王的重用, 结果被燕国的使臣发觉, 带回了燕国。聚三十年之力以治燕国, 一举破东帝强齐。这两个人都和诸葛亮有相似之处, 诸葛亮躬耕南阳, 是个平民身份, 这和管仲相似, 但是他的祖辈却有人出任过司隶校尉, 也可以说是名门之后。他流落荆州, 与刘表还带有亲戚关系, 但是却没有进入襄阳政治团体, 可谓怀才不遇。自比管仲乐毅, 是诸葛亮对出将入相的向往, 渴望能像这两位大贤一样, 领导那一时代。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 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 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 又是一位历经两朝, 历官四代的耆宿, 家境很贫困, 但扬雄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 潜心修学之士。作者引用此意,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 若无明主, 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或许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吧。

作为教师, 又一次执教《陋室铭》, 深深地感到文言文的教学不应只仅局限课文, 还应该走出课本, 带领学生去探寻更广的世界, 去用心体会更深的内涵。

摘要:笔者在执教《陋室铭》时, 发现教材中的某些解释不很清楚。教学需要, 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文章的一些新的见解,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流传千古的韵文

关键词:《陋室铭》,内涵,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大生.《陋室铭》中的丝竹之乱[J].唯实, 2003 (4) .

[2]何满子.对《陋室铭》的新评[J].中学语文教学, 1996 (3) .

《陋室铭》的结构艺术 篇8

行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短文在“一吟三唱,铿然收尾”的艺术结构中深入地阐发了淡泊自处的生活情趣和不随世俗的内心情感。

一、一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行文起笔便以对仗工整的骈句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可谓妙语、警语,大有“一语溅起千重浪”的磅礴之势,兼有仿若两股清泉注入心田,宛同两缕温馨沁脾之感,令人吟来心旷神怡,倍觉欢慰畅怀。作者那高歌吟咏、独赏自乐、怡然自得、蔑视显贵的感人形象顿然跃于眼前,使人肃然起敬。作者以“高山”与“深水”为喻起兴,以自身的品格与才华反衬全篇主旨:“斯是陋室,唯我德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品德高尚。嚼来倍感味甘意浓,实乃“一语惊醒梦中人”,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二、三唱

一唱闲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组工整的对句,道出室外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阶绿;青色入帘,帘青。”两个顶针式主谓短语的糅合,把室外一片碧绿清新、映入帘内满眼青翠的舒适醉人的和谐美景组合得维妙惟肖。可谓“置身佳境人自醉,胜似偷生乱世中”。烘托了室主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美德懿行与高雅情趣。

二唱欣慰自乐的充实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又一组工整的对句,于反衬中鲜明而生动地突出了室主品学兼优之风貌;形象的反映了主人充满乐趣的充实生活情调。学识上的相互切磋,尽兴探讨之余,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幽雅静的优美环境,又沉浸在“调素琴,阅金经”之中。可谓其乐无穷.仅几笔粗线条勾勒,作者那种不与世浮沉、脱尘拔俗刻意求索的执着形象则活脱脱地飘然于前,令人怦然心动,感触良多,岂能对之不再生钦佩之情。

三唱自身德高望重,才学过人。正当读者仍然沉浸在“陋室”内鸿儒的谈笑风生、室主神爽意惬款款弹奏古琴以及潜心研读佛经一系列清静高雅乐事之中细细品味之时,行文又突然推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仗工整的佳句。作者意兴勃发,勃然无愧地引出东汉末隐居于南阳郡隆中草庐诸葛亮和身居简陋的亭子(后人称“玄亭”),写出《太玄经》的西汉学者杨雄(字子玄),与开头“唯我德馨”一语遥相呼应,旨在自况。暗示自己同诸葛亮、杨子玄一样同是出类拔萃的“人间正道君子”,而升华了题旨。可谓字字蕴含之意尽在毋庸赘语令人回味无穷的细嚼慢品之中。弦外之音即除被世人推祟的“德才兼备”之仁人圣贤,尔等趋炎附势、苟且平庸之辈岂可与己同日而语,深切表达了对窃居高位无所作为达官贵人的轻蔑痛恨之情,强烈地抨击了时势的黑暗。

三、铿然收尾

文行至此,作者欣然引圣人之言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铿然止笔,可谓励人肝胆、催人奋发的豹尾之笔,大有“斗然而来,嘎然而止”而发人感奋之功效。促人振奋之余,从头品来,深觉字里行间包蕴着极为丰富的深刻内涵,即“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且给人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折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唐·刘知己语)仅四个字,岂不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鄙视世俗的激愤心理,饱含着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与执意奋进的不懈精神。

《陋室铭》教案冬 篇9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作家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陋室铭》是流传了千百年的名篇,细细品读,那优美的文字、深远的意味、高尚的情怀,让现实的苍白无法遁形,所以渴望把这份崇高传递给我的学生……

不想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就一定要学得之乎者也,忽略文法的挖掘,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带领学生感受刘禹锡的生活及情怀,体会一个寂寞人的难言寂寞,进而懂得作者的那份情怀,并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相信那份感悟会享用终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铭”的特点和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PPT课件(幻灯片)。录音带。2.学生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板书“陋室”两字,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再加上个“铭”字,由学生回答它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出示“铭”这种文体。(多媒体出示)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听录音。(播放课文朗读)

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现在请大家听《陋室铭》的朗读,在听读的同时,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

2、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要求:(1)、注意节奏、语调和情感,读出韵味。

(2)、看注释,理解文意,遇到疑难,同桌互相讨论。(3)、注意句式和铭文特点,自己小声朗读。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1)、查找资料,逐字逐句翻译全文。(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揣摩文章主题,看看作者是怎样托物言志的。(3)、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2、整体感知: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四、课文理解:

1、重点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1)、有仙则名:

名:著名

有龙则灵 :

灵:灵异(2)、斯是陋室:

斯:这

惟吾德馨:

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3)、苔痕上阶绿:

上:长到

草色入帘青:

入:映入(4)、谈笑有鸿儒:

鸿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指琴瑟、萧管等乐器;

乱耳: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课文研读: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1)、自然环境清幽。(景)(2)、交往人物不俗。(人)(3)、生活情趣高雅。(事)

3、小组合作,讨论:(1)、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2)、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还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学习情况,由学生讨论好回答,教师引导、点拨、明确:

1、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2、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3、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

4、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论,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唯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五、.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探究:

本文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志趣,对于作者这种思想,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七、仿写:(例子)

教室铭(讽刺某些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阅金庸。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八.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诵。

2、接龙背诵。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记忆的能力。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赐

设喻引题

陋室

德馨

环境:清幽宁静

陋室不陋

朋友:学识渊博

生活: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托物(陋室)言志(德馨):安平乐道

陋室铭教案设计 篇10

牟家镇初级中学

罗向平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

难点: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朴实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教学方法】诵读 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设有一座皇宫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的话,做若干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让你选,你要哪个呢?

(选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经和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一样高了。刘禹锡就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屋子,并曾为这座屋子写下铭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刘禹锡并欣赏他的陋室铭。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1、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生读注释)

2、器物之铭是戒己述功的文字,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3、这种方式叫做——板书:托物言志

二、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了解韵和韵脚

1、同学们先自由朗读,然后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字音、句读上的错误。(拼音练习见课件)

2、全班齐读

3、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把你认为最好的词句圈点批注,把你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4、翻译过程中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①虚词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表倒装,不译)②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

5、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次读起来。(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

6、下面我来请一位同学单独读。

7、其他同学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8、好像理解了文章,但总觉得缺少了点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提示:①本文是铭文,用韵的,要注意押韵。

请生读出押韵的字(韵脚)

再请一生读出文章,要求读得韵味悠长

②要读出韵味除了注意押韵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以为还要结合一点,就是《陋室铭》的文体特点。魏晋时期的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内容和文笔上的)温:气质温和,润:语调柔顺。(语音和语调上的)

9、请大家尝试用温和的气质,柔顺的语调把这篇文章再背诵一下。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1、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这篇文章,背得很好,可见字面意思我们大体上弄清楚了,但老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不是内容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啊?不妨提出来!

2、学生如果问不出问题,教师不妨变换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这座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最想拍摄下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分解问题:①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一句”——引出清新、跳跃的感觉 板书:对偶 描环境(读,体会)

②陋室热闹嘛?——“谈笑一句”——引出对朋友的夸赞,自己的自豪之感

板书:对仗 夸朋友(读,体会)

3、这样的引导后,再请学生质疑,主要质疑课文的后两层。教师提示:①文中有矛盾之处啊!——“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都是乐器嘛!为何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调——调弄——漫不经心——优雅的情怀 *素——不加装饰——朴素的志趣

*丝竹——管弦之音,歌舞升平,世俗之乐

所以:可见,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我”独爱“素琴”。②仅仅只是素琴和丝竹的不同体现了这种生活志趣吗?——“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者也形成了什么?——对比

这样的对比向我们展现的是刘禹锡的什么——生活方式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朗读提示:可以调素琴,但绝不听丝竹;可以诵佛经,但绝不读官文。朗读时,要读出崇尚朴素、优雅;反对世俗之乐、官府之累的感觉。(读,体会)③文章结束了呀!又来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的放在这里什么意思呢?(生会读注释)追问:这些人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用文中语句来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一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反问“何陋之有?”我想补充一点知识,注释上说这句话语出《论语 子罕》,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如何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再那么简陋了!”

——这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作者立下志向,要像古代名贤那样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板书:类比 立志向

朗读提示:读出自豪之感(读,体会)

4、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再次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背一遍课文,看看,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配乐背)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刚才大家对刘禹锡的评价非常高,好像意见很一致,那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问题提示:

1、刘禹锡有博学的朋友,有朴实的志趣,有高尚的情操,那他为什么要住在陋室?

2、刘禹锡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吗?是真隐还是假隐?消极避世还是积极入世? ——生活状态几乎隐居,心态是向往要有一番作为

追问:何以见得?——开头:自喻:仙,龙。结尾:自比:诸葛,子云 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来写,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隐居之人吗?

3、忍辱是为了负重,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他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4、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那么刘禹锡的隐居就是无奈的选择。

5、刘禹锡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这样的一个刘禹锡,怎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6、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真正读出《陋铭》的韵味来啊

7、——“山不在高,有龙则名;水不在深,有仙则灵”是何等的气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包含了多少无奈何挣扎?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充满了豪情,意气风发!

8、请合上书,体会这些种种情感。请一位同学背诵。

五、总结全文,请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师:送大家一首刘禹锡的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去的心?想想刘禹锡奋笔书写《陋室铭》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全班再次齐声背诵,这次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刘禹锡的《秋词》,谈阅读感受。3·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对仗 夸朋友 室 言 对比 话生活 不 志 类比 立志向 陋

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篇11

[关键词]状物取神 托物言志 反向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20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整篇课文有十八个句子,堪称愤世嫉俗之作。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其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以及他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开头排比缜密,其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来行文,押韵严格,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富音乐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通过对山水的描述,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陋室的孤陋与否,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他们抚琴研经,生活从容,远离庸俗,远离公门,既像得道隐士,又像凡夫俗子,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通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描写,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体现了“陋室不陋,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从不与白丁做伴,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引入主题,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深处着笔,大费周折,极度渲染,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见贤思齐,终生践行,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本身并无过分之处,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我们从这篇文章的主题来看,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作者能将自己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蕴悠远,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篇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的不朽佳作。

上一篇:幼儿园后勤副园长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下一篇:纪律作风精选整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