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医院打针作文

2024-10-15

第一次去医院打针作文(共13篇)

第一次去医院打针作文 篇1

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去医院、第一次打扫卫生、第一次洗衣服,可是令我最难忘的是去医院。

有一天,妈妈叫我起床了好多次,闹钟也响了好多次,可是我还是不想起床,妈妈得很奇怪,就上楼看了看,原来我发烧了,妈妈和爸爸带我去医院看下,医生说:“喉咙发炎,要打针。”我一听到医生说要打针,害怕的.发抖,还自言自语地说:“会不会很疼呀,我该怎么办呢?我不想打针呀!”这时,爸爸妈妈鼓励着对我说:“不要怕,加油!我们要勇敢,如果你不哭爸爸妈妈奖励你一个芭比娃娃。”开始打针了,本来我有点害怕,想着可以有芭比娃娃,打完针后,我觉得一点都不疼。爸爸妈妈兑现承诺给我买了一个粉色的芭比娃娃,我开心极了。

之前我觉得打针很疼,可是爸爸妈妈鼓励我之后我变得很勇敢。

第一次去医院打针作文 篇2

有研究表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有所增强,自我意识、评价能力也有一定发展。反映在作文上,理当有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认识,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然而,从某校组织的一次小学生语文综合测试中的作文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人堵心、忧心、揪心。

测试作文题目: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陪我走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无数个春夏秋冬。正因为有你在身边,有了你的朝夕相伴,我才从此不再孤单。是你,与我同行,把我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寂寞中唤醒。是你,把我从无知鲁莽带到理智从容的田野。是你,把我从狭隘带到宽广的天空。是你,让我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要求:请以与____同行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内容紧扣中心,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从考场作文的题目看,题材选择集中而泛化。笔者随机抽查了一些考场,其题材基本集中在“执著”(坚持、坚强、自信、勇敢)、“书本”(书、书籍、书香)、“父母”(父亲、母亲、家人)、“朋友”(同学、友谊、好友、伙伴、闺蜜、你、他)等几个方面。能够具体到“表姐”、“琴声”、“棋”的非常之少。

从考场作文的内容看,模式化指导倾向明显。笔者随机抽取了数个考场,单单写“与执着(坚持、坚强、自信、勇敢)同行”的就超过了1/3。难不成都是一个老师或一个教研组的老师指导的?非也!这些考生并非来自同一所学校,而是来自省内各市县,甚至还有外省市的六年级孩子。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真的存在较大问题。

更有甚者,指代极为虚化甚至费解。《与____同行》,题目主语省略,要求表达的是某人、某事、某物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陪伴着“我”,唤醒了“我”,引领了“我”……可是,不少考生补充的是极为虚化的“你”和“他”!甚至还有完全不知所云的“与三小只同行”等。

从考场作文的选材看,或雷同,或编造。同样是写“与执著同行”,但写的都是学骑自行车的经过,如何执著、坚持,最后终于学会了骑车。写这样的内容的考生,不是几个十几个,而是很不少!写与母爱(父爱)同行的,大多写父母对我:乘公交陪同、考试后安慰、下雨天送伞等雷同情节。

怎么就写不出具象化、个性化的生活?怎么就没有一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之一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纵观小学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经常反复讲“观察”,无人不知“习惯”之重要,但是在如何观察方面,没有方法研究和指导策略;在习惯养成方面,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跟进;在鼓励学生个性创造、独特感受表达方面,关注的是美词妙句,而对于思想、感受、体悟则缺乏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些要求,语文老师一般都知晓,但是一般都没有具体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为什么内容空泛?这都与教学中没有或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关。语文老师教写作,很大层面不注重内容,而是注重形式,注重语言的所谓优美、生动乃至华丽。即便如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评语也是空泛不接地气。我曾随机翻阅老师办公桌上的作文本,所看到的评价大多是“中心明确,语句通畅,条理清楚”、“棒!太棒!”之类充满“激励性”的评语。

在和一线老师的交流中得知,老师们重视的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设计,也重视设计。但是,对作文教学感觉是无从下手,于是就随意为之,作文教学特别缺乏指导设计。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时,老师几乎不考虑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说到底,老师过度关注“教书”,而严重忽略“育人”,尤其是忽略育思想、育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中有两个要点: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语言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专家讲,思维是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总开关,这是颇有道理的!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反思,更需要我们的实践。

更深层次的问题,关乎语文老师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由于对“教育”目标的缺失和迷茫,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专一“教书”中逐渐消弭乃至泯灭!不善于把学生作文中的个性、独特性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有机生成。

第一次打针作文 篇3

任何事都有第一次,而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打针。

记得我第一次打针时,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害怕。我坐在医务室的外面,每一个小朋友进医务室之前都是笑着的,可他们却是哭着出来的。护士叫到我前面的小男孩时,他一边哭一边叫妈妈。这是,一个满脸担心的阿姨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小男孩马上跑到阿姨那里去,边哭边说:“妈妈,我不打针,我不打针……”“好,宝宝乖,我们不打针”阿姨拍着小男孩的背,一副要快哭的样子,朝门外走去。我真为小男孩感到高兴,他不仅有一个疼爱他的妈妈,而且可以免遭打针之苦。正当我为小男孩高兴时,护士已经喊到我的名字了,喊了好几遍,我才回过神来当小男孩的好运到来时,我的噩运也随之而来。可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医生见我没有来,就叫护士把我抱进医务室。护士把我放在医生对面的椅子,我的肠子都悔青了。医生把针头刚要扎进我手里时,我马上闭上了双眼……“好了,你可以走了”医生边把针管扔进垃圾桶边对我说。我慢慢睁开了眼睛,发现打针一点也不痛。

打针的困难一样,只要咬咬牙就过去了。困难其实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敢于去战胜它,你就是强者!

第一次打针作文 篇4

汽车开动了,我瘫坐在椅子上觉得脑袋里好像有一窝蜂在嗡嗡叫,我一想到一会儿就打针,我就吓得脸都白了,打针会不会痛?万一打针也治不好我的病怎么办?再打一针么?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打转。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医院的大门前。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医院,缓慢地走在柜台前,把手轻轻的放在台面上,衣服露起来,皮肤和微凉的台面接触时,我的心跳都加快了,心情更加紧张,看着尖锐无比的针头,使我瞬间打消了打针不痛的概念。

护士把粗一点的皮筋捆在我的上臂位置,像一条黄虫子。把我的手背上抹了黄色的药,他每擦一下我的内心就越来越恐惧,闭上了眼睛不敢看。我的手紧紧地握着爸爸的手,他的四根手指都被我握的死死的。只能用大拇指来回抚摸我的手背,爸爸安慰我,没事啦,只是小疼一下!针头刺进皮肤的一瞬间,妈妈连忙用手捂住了我的两只眼睛。那疼痛,似乎万虫钻心,我感觉有液体在注入我的血管里,我没止住研泪,哗啦一下就流了下来。

我忍了一会儿,疼痛越来越少,我的心情也渐渐的平息下来,护士把针头轻轻的拔了出来用一个棉花堵住了针眼,终于结束了,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接下来,我又连续打了几天的针,一次比一次轻松,不久,我的病就痊愈了。

第一次打针作文 篇5

于是,我和妈妈上了巴士,我问妈妈在胳膊上‘种花’疼不疼之类的问题,妈妈只是笑笑不说话。

到了医院,我有些紧张,问妈妈,为什么来医院?妈妈告诉我只有医生才会‘种花’。我有些害怕,闭了一会眼睛,头上冒出了几只“小精灵”,手不按地动着,眼睛不断地向四周张望。妈妈手里拿着一个绿色的本子,和一位护士阿姨说着什么。我更害怕了:妈妈在干什么,为什么来医院……一件件令我疑惑的事涌上心头,手心里冒着汗。“来吧,上楼”。妈妈拉着我的小手上了楼。来到一个门前,坐在候诊室。

里边时不时的传来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和大人的安慰声,我害怕极了,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实在忍不住了。我向妈妈说:“妈妈,我不种‘小花’了,行不行啊?”妈妈握紧了我的手说:“就种一朵花,为了变美,好吗?”“嗯——好吧。”我有些犹豫。

“乔新悦”。当医生高声喊出我的名字时,我害怕地走了过去,眼睛不由自主的望着妈妈,医生说闭眼,而我却还把眼睛睁的大大的,“闭眼!”医生生气的说。妈妈马上安慰我说:“妈妈一会儿给你买好吃的,然后带你去游乐场玩,好吗?”我连连摇头。“敬酒不吃,吃罚酒”,妈妈也生气了,一把抓起我的胳膊放在医生面前,医生见此状,立马把明晃晃的针头朝我扎过来,我一直扭动着身体,哭声传遍了整个走廊,结果医生实在没办法“下针”,妈妈只好安慰说:“孩子,看似尖尖的长长的针,其实扎进去并不疼,为了你的身体,咬牙坚持一些,行吗?”此时的我,哭累了,也扭打累了,任由医生摆布,我紧闭着眼睛,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这时我的胳膊上传来痒痒的刺刺的感觉,也不时是很疼,我才把咬紧的牙关慢慢松开。这样我把针打完了。

打针记 篇6

有一天,我发烧了,奶奶急忙带我去医院看医生。

我一进去, 就有一位医生叔叔给我量了体温, 说是感冒了,打一针就好。然后他亲切地说:“小朋友,不要怕,我们这里的阿姨打针一点也不疼。”我最怕的就是打针了。虽然叔叔这样安慰我,可我还是很紧张, 拉着奶奶的手, 心里面像是有一列小火车,轰隆轰隆的。我手心里全是汗,似乎刚从水里拿出来。

过了一会儿, 一个白白净净的护士阿姨过来了。她熟练地配好药, 又把针筒竖起来挤出一点药水, 然后就朝我走过来。我心里的那列小火车开得更加疯狂了 ,好像就要从 肚子里跳 出来似的。我试图扭一下身子,可奶奶把我紧紧抱住, 一点也动不了。我又感觉阿姨尖尖的针头已经刺过来了, 屁股一紧,不由自主扭过头看,谁知道根本还没打呢!

正当我胡 思乱想的 时候, 奶奶已经在说“好了”。啊,我的决心还没下呢,这就好了啊! 我抬头看看奶奶,又看看阿姨。她们也都看着我“嘻嘻”地笑 ,护士阿姨还说 :“这么勇敢啊,真棒! ”

我的脸滚 烫滚烫的 ,低头暗笑:幸好没闹,不然就丢人啦!

点评:

第一次打针作文 篇7

今天我像背着一座山一样重,一个人都快要倒下了。终于到了中午,妈妈带着像石头一样的我进入医院。

一进医院,就听见满是哭声。医院就好像是专杀小孩之地。

刚进诊房,我就喊道“妈呀。”这里,剪子,针,毒药,吸血管样样都有。

开始打针了,我很害怕,不经咽了一口唾沫后,还是勇敢地伸出小手,医生先找好了血管,然后,在上面涂了点酒精。她吸好了药水,往血管上一扎。那时,我的手臂每一块肌肉都绷紧了,好像连针管都扎不进去,最后她按了一下针的尾部。这个过程我觉得一点也不痛,好像蚊子叮一样。

第一次打针作文400字 篇8

当我们去医院见过大夫之后,大夫建议了解一下情况,拍一下胸片。我一听要拍胸片,就紧张的不得了。心里直打鼓,疼不疼呀!机器一点感情也没有,一定凉凉的。爸爸似乎从我的表情中读出了什么,就拍拍我的头温柔的说:“不要怕,不会疼的。”去拍胸片的过程中我发现一点也不疼,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可好景不长,结果出来了,我得了肺炎。我爸还对我说:“打点滴。”我顿时就好像被雷击中了一样,我抱着妈妈没哭了起来,边哭还边说:“不,我不去!”

可没办法呀!为了治病还是要打点滴。我就战战兢兢的去了点滴室等着医生。医生拿着冰凉的针管进来,我的心跳加速,一下子躲进了妈妈的怀里,我握紧了妈妈的手,医生也把枕头的罩子打开。我闭上眼睛时,医生已经准备好扎了。我在心里连忙安慰自己说:“不要怕。”可我的手还是不停的往回收。

但随着一声大喊后,我发现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并没有感觉到疼痛,医生也对我说:“小朋友,你真坚强,以后也要一样哦!”从此之后,我就把打针当成了习以为常的事了。

第一次去医院打针作文 篇9

《爸爸去哪儿》, 是湖南卫视2013年10月11日全新推出的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 节目一经推出, 便掀起收拾狂潮。该档节目将子女的成长与教育等问题推送到人们面前, 引发全民热议。那么, 这档节目究竟成功在哪?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哪些阈限?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二、我国电视亲子类节目概述

亲子类节目, 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带着孩子参加的一系列综艺节目。2003年, 深圳卫视首次推出我国第一档亲子类节目《饭没了秀》。该档节目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家庭秀”并引起收视热潮, 连续三年稳居珠江三角洲地区收视冠军宝座。此后, 我国亲子类节目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由谢涤葵和洪涛及其团队共同打造。节目中, 五位爸爸同他们的孩子共同进行72小时的户外体验, 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 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

(1) 节目定位与制作团队。湖南卫视采用“明星+子女”的搭配方式, 并将节目定位为亲子户外真人秀。我们知道, 在影视圈里, 动物和小孩一直是公认最难拍的, 湖南卫视将节目对准星二代, 它的拍摄难度可想而知。[1]拍摄现场加上监控共有四十多个机位, 节目组每天早上会梳理当天的拍摄流程, 拍摄总监制定详细的计划后, 和现场导员对接, 两名编剧和摄像分别紧跟在明星父子身边, 摄像负责记录影像, 编剧负责记录拍摄内容, 为了呈现给观众更多的画面, 跟拍的摄影师们白天要扛着20多公斤的器材, 紧跟在明星和萌娃们屁股后面儿四处奔走。[2]

(2) 节目设置环节。在节目环节上, 几乎每一集都是围绕看房、选房、早起、领早餐、做任务、争食材、爸爸们做饭、睡前谈心。以第一季中第四集为例, 节目组设置了捞鱼、坐皮筏渡黄河、让宝贝们寻找食材、爸爸们捉鸡、爸爸们做饭、吃饭。其中最能体现萌娃们的环节是“护蛋”。考验孩子们是否能遵守诺言, 保护好鸡蛋, 不被他人碰。

(3) 节目参演嘉宾。湖南卫视拷贝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 也请各行业卓有成效的名人, 如影视明星兼赛车手林志颖、奥运冠军田亮、影视明星郭涛、导演王岳伦、国际名模张亮, 和他们的小宝贝组成搭档, Kimi、田雨橙、郭子睿、王诗龄和张悦轩也因此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三、我国亲子类节目特色分析——以《爸爸去哪了》第一季为例

(1) 国外引进, 本土化创新。这几年成功的大多数是引进版节目, 湖南卫视的引进之路也从欧美转向了韩国。《爸爸去哪儿》是中国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并进行了本土化创新。节目并没有因为爸爸的明星身份特意找些条件优越的城市, 而是把目光定位在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小乡村, 让观众跟着镜头, 与星爸萌娃一起体验了当地的风俗特色。节目中增加了“吃苦”情节、简陋的厕所、农家简单的食物等, 环节的设定上也具备一定的故事性。[3]

(2) 星爸萌娃, 吸人眼球。这次的节目首次采用明星加亲子的搭档方式, 明星本身已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全程又是与老爸相处, 节目形式吸人眼球。这些明星父亲还原真实生活中“父亲”身份, 孩子、爸爸之间又会有怎样的火花?节目在观众的疑问与热议中逐步得到认可。[4]Kimi虽然是个男孩子, 却十分害羞。初来乍到的Kimi一刻都不愿意离开林志颖, 看得观众也和小志一样揪心。王诗龄独立性强, 在和其他小伙伴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 比较妥当地完成了任务。节目中也体现出她的大姐姐姿态。田雨橙平时主要和妈妈在一起, 这次单独和爸爸到乡村体验生活, 一开始给人们留下爱哭的印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发现这个“风一样的女子”并不是娇滴滴的小女孩, 她懂得分享, 同时也展示出运动世家出生的她特有的本质。石头是这五个孩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 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出他“小大人”的气质, 虽然在节目录制时摔伤了手臂, 但他依然支持郭涛的工作, 带着伤参加节目。天天看上去像个淘气的孩子, 大大咧咧的, 但是不难从节目中发现他的细心。

(3) 节目设置, 巧妙精心。《爸爸去哪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节目环节。首先, 在节目主角选择上, 因为明星可以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谢涤葵借鉴韩国原有模式, 把目光锁定在明星家庭上。为了让节目更有看点, 特意寻找性格不同、不同圈子的明星, 导演组拜访了近20对明星父子 (女) , 让这些明星组合在一起形成互补, 最终选定了我们看到的5组。其次, 编剧组和导演组确定拍摄地点后, 设计游戏环节, 如挑选住房、瞪眼比赛等。随后, 剧组会把他们抓取的信息交给后期制作, 这样才完成一整套节目的制作。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吴迪认为, 这种周密而标准化的调研、选择和设计正是一种标准的工业流程, 节目组可以预先判断在具体环境下特定嘉宾的不同表现, 虽然这些表现不被制作方干预, 却属于“意料之中的意外”。[5]

四、我国亲子类节目的使用与满足

(1) 创新需求, 引发受众热议。自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开始, 中国电视“平民秀”掀起狂潮。众多同系列节目早就让观众审美疲劳, 而此时湖南卫视推出了“明星+子女”的真人秀电视节目, 在节目播出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6]《爸爸去哪儿》定位于亲子互动真人秀, 它选择走向户外接近群众生活, 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 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使用与满足理论, 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7]从受众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 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随着各大卫视选秀节目的热播, 人们也开始怀疑他们的真实性, 受众也越来越渴望看到一些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 《爸爸去哪儿》24小时全天无死角的拍摄, 他们没有台本, 并不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去表演, 这也满足了受众对真实性节目的渴望。

(2) 心绪转变, 提供娱乐。D·麦奎尔认为电视节目的功效包括心绪转换效用——节目可提供休闲和娱乐;人际关系效用——拟态、现实;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环境监测效用——获取信息、把握环境变化。[7]《爸爸去哪儿》以其自身的娱乐性为大众提供欢乐, 其中一期节目中, 孩子们去执行任务, 王诗龄在与老爷爷告别时说“爷爷, 你要在家好好的”, 小大人儿似的嘱咐爷爷, 让观众又惊又喜, 而一贯的“神游”、“永远迷路”、对她神经大条的爸爸王岳伦, 因为经典的“哈哈哈哈哈哈”憨笑, 也被网友称为“极品哈哈哥”。王爸爸的憨、呆也迅速被网友接受, 一句“被王岳伦蠢哭了”, 能看出大家对这位父亲的包容, 王爸爸也收获了大家满满的爱。

(3) 言传身教, 提供参考框架。在中国, 传统观念“男主外, 女主内”, 导致父亲的角色被淡淡遗忘。[8]现在社会上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由母亲养育儿女, 父亲扮演着家庭顶梁柱的角色, 因为对孩子缺少关爱, 好像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逐渐被“忽略”, 在这个普遍社会现象下, 湖南卫视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应该说是时机掌握的非常好。它向观众传递着一种正确的育儿观念, 家长应该更重视孩子, 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风雨, 而不是总是把他们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虽然《爸爸去哪儿》是一档电视类亲子互动节目, 但它也是一部教育片。家长忙于工作, 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 此次从父亲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亲子教育状态, 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检视与鞭策, 家长可以在嘉宾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 受众从中受益匪浅。[9]观众了解其中的意义之后, 会不自觉的关注到这档节目, 也是它成功之处所在。

(4) 星光熠熠, 满足受众窥私心理。真人秀作为一种融合真实与虚拟两种手法于一体的电视节目, 能满足大众对明星的窥探心理。[10]所谓“真人秀”, 就是以人为核心, 让观众真切地看到他们的一切活动, 但又避免不了“秀”的成分, 也就是虚实结合。[11]明星, 他们不同于常人, 是一个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关注的范围内, 星二代也随之成为焦点。

马斯洛认为, 人和动物都具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要, 他们对四周的环境充满好奇心, 对神秘的、未知的、不可预测的事物心驰神往。[12]节目组用摄像机向人们展示着明星与孩子们的日常相处, 营造出偷窥的情境, 达到真实自然的视觉效果, 而这种窥探是被窥探对象主动展示的, 加上受众群体非个体化, 人们的窥视欲得以公开化, 更合理。[13]受众具有天生的窥探欲望, 受众想要了解明星们的日常, 而并非戏剧化的他们, 人们对明星家庭充满了好奇心。此节目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

五、我国亲子类节目发展阈限

首先, 我国大多数综艺节目的想法是从外国引进的。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它整体保留了《爸爸!我们去哪儿?》的总体框架, 同样是五位爸爸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体验乡村生活, 在游戏环节上也与韩国原版的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地点的体验活动《爸爸去哪儿》分两期播出, 而韩国部分活动分三期。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片头只有一阵很短的铃声, 配上一张动态的宣传图, 没有主题曲, 而中国的《爸爸去哪儿》制作了主题曲, 并邀请节目中出现的四对父子 (女) 演唱, 欢快的歌曲朗朗上口。同样90分钟的节目, 两个节目却很相似。在引进的节目上,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本土化的创新。其次, 是在任务设置上过于单调。几乎每期都是爸爸为了争房子相互“厮杀”, “搏斗”过后又上演争食。每期任务设置都脱离不了“吃饭睡觉打豆豆”的情节。在摄影团队上, 中国团队的实力有待提升。同样是孩子奔跑, 摄影师在后面追随的画面, 韩国拍摄出来的只有孩子脚下稍微模糊的状态, 而中国的明显可以看到, 除屏幕完全模糊之外, 整个镜头都是倾斜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打破国外引进的紧箍咒, 又要避免与其他卫视的雷同, 做到真正的创新。

摘要:本文旨在对《爸爸去哪儿》这档野外亲子互动节目受欢迎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作为一档借鉴韩国综艺而编制的娱乐节目, 它在成功的同时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对我国娱乐节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第一次打针 篇10

好些小朋友都长大了,长得强强壮壮,说什么都不怕,可是要说起打针,那可就趴在地上十个人也拉不起来。而我打针那可说是家常便饭,不就是打针吗!有什么好害怕的。不瞒你说,我第一次打针时,还称过英雄呢!

真是糟糕透了,那次我淋了一场雨,感冒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这下坏了,爸爸。妈妈说送我去医院打针。一听到打针两个字,我就两脚发麻。我想:“我的`妈啊!那七八公分的针刺进我的小屁屁不是多了一个洞,这还不算什么,那针里面加了药水,那样打进去活不活得了还是个问题。”上次我看见何国行他爸爸拉他上医院,他怕成那个样。平时一棵小树都爬不上去,今天,一棵大树都爬到顶了,打针能不痛吗?

去医院的路上,我一边走,脚一边发抖,心跳得比飞机飞得还快。妈妈看见我这样害怕,就安慰说:“儿子打针回来让你玩电脑。”虽然玩电脑是挺不错的,但是又不能止痛那有啥用?爸爸在旁边又跟我讲了一个邱少云的故事,听后我想,解放军被火烧焦都不叫声痛,我打针又算得了什么。我对爸爸说,我一定会勇敢的。

进了医院,还没走进注射室,就远远听见一声声惨叫,我不由得心一紧。走进注射室,坐在长椅上,看着那小瘦子,把屁股一翘,医生针还没打,在他的小屁屁上搽药,他就怕得猫尿直流,哇哇大哭。看他那样,我有点半信半疑,妈妈在路上的那番话,不会真不痛吧,是不是还有那么一点痛?我看着那一幕幕惨景,屁股好像已经被刺了。

下一个该我了。我不慌不忙地坐上去,露出我的小屁屁。我想,爸爸的话一定没错,我也要象英雄那样,虽然没有那么威风,但是我也要像一个男子汉。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当我醒过来时,针已经打进去了,可我一点都没有感到痛。周围的阿姨。叔叔都说我有勇气,打完了针也不哭。护士阿姨也说我能干,有用,有勇气,爸爸妈妈也笑了。

第一次打针 篇11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游泳,第一次骑车,第一次包饺子等等......而我跟你们写的非常不一样,我要写的第一次是第一次打针。 那是发生在我四岁的时候,上午刚过完我的四岁生日,下午就有点不正常,下午的时候我们全家人该玩的玩,该学的学,可偏偏就我在床上裹着被子嘴里还说着:“冷、冷”妈妈是医生所以一看就知道我有点小问题了,立马给我量体温,结果量完以后竟然体温这高,我爸爸马上就开车把我送到了医院,医生说:“高烧,必须得打针。”我死活不让打,最后医生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打了一针。我大叫:“卑鄙的小人”医生这时又打了一针那才叫个疼哩,之后我又吃了点药便好了。

在这一次打针我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坚持便是胜利。

去医院作文 篇12

我的耳朵听不清楚了,妈妈陪着我去了医院。医生看了看说:“里面都是耳屎。”给我开了一瓶药水,一天用一次,叫我三天后回医院。药水滴在耳朵里凉凉的,一开始药水很快就渗进耳朵里,到了第二天速度就变慢了,最后一天一滴也没渗进去,因为耳屎已经很湿了。

三天后回到医院,我忘是在哪个房间了,我随便找了一间进去。嗯,是这里,居然找对了。看到人还很多我就出去坐了一下,过了一会,老妈叫我进去,我坐上椅子,医生看了看耳朵,把一个铁管子接上气孔放进耳朵里,我非常紧张。也有点痒。很快,有两块湿湿的耳屎被拿出来了,是棕色的,非常恶心。一下子我觉得什么声音都很清楚,我的听力恢复正常了,我开心极了。

回家的路上,老妈说他们小时候从来没有挖耳屎,也不会听不见,而我却听不见了。

去医院作文300字 篇13

今天,我去医院看病。因为我脸上长了一块不明原因的白白的一片。妈妈说要带我去看医生,问问医生这块东西到底什么?

到了医院,妈妈给我挂了皮肤科。接着我们来到候诊区等待着。当我看到屏幕上显示着我的名字的时候,我就进去了。医生问我:“小朋友,你是什么情况?”妈妈说:“她脸上长了白色的一块,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医生一看,就说:“这块东西是缺营养引起的.。小朋友,你挑不挑食呀?”我点了点头。医生又说:“小朋友,你要多吃蔬菜和多吃水果,特别是青菜和萝卜,否则,这脸上一块一块白的东西会多起来的,别人还以为是白癜风呢?就不漂亮了,知道了吗?”我说:“哦!我知道了。”医生接着又开了一张单子,叫我去做一个微量元素的测定,看看到底是缺了哪些营养?还配了一瓶维生素B6,叫我吃。

上一篇:我的大学我做主征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总结归纳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