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4-10-12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精选8篇)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1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国内外生物化工现状

生物化工是利用生物体(酶、微生物、细胞及细胞组织)结合化学和工程系原理进行化学品的加工或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如环境治理)。生物化工有时又称为生物加工过程,生物化工生产的产品有以下几类:精细化学品如维生素、色素等;生物材料如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壳聚糖及手性化合物等;医药及生物制剂如青霉素、头孢、干扰素等;农用化学品如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等;功能性食品及食品、饲料添加剂。

目前全球已拥有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品数10个。到本世纪末,全球生物化工工业产品销售额可达1000亿美元。仅美国从事生物技术制品生产的公司约1300多家,其中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有225家,年工业投资达350亿美元。90年代初,日本生 物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以上,计划至2005年,生物技术创造的产值将是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主要在医药、农业及保健食品领域,但是生物化工在化学品的制备中发展是最快的,每年以18%的速度发展,许多过去以化学法生产的化学品如丙烯酰胺等都开始采用生物法生产,可见生物化工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国外生物化工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生物化工成为国外著名化学公司争夺的热点

生物技术从医药领域逐渐向化工领域转移,使传统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生变化,向条件温和、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如传统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已在日本实现了生物法合成工业化,成本和产品纯度都优于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又如杜邦公司开发的生物法合成乙醛酸转化率和选择性都达到100%,明显优于化学合成法。许多著名的老牌化学工业公司已变成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大公司,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1997年由生物技术生产的销售额已占其总销售额的70%以上。就连老牌的杜邦公司在2001年宣称该公司2002年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其公司总销售额的20%。

2.生物催化合成已成为化学品合成的支拄之一

利用生物催化(酶、微生物等催化)合成化学品不但具有条件温和、转化率高的优点,而且可以合成手性化合物及高分子。手性化合物是国外目前生物技术的主要生产产品。应用手性技术最多的是制药领域,包括手性药物制剂、手性原料和手性中间体。乙醛酸是合成香兰素和许多中间体的重要原科,乙醛酸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生产,工艺路线有乙二醛氧化法、氯乙酸氧化法及草酸电解法等,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其中草酸电解法由于反应条件较温和,转化率高,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厂家采用。化学法工艺的主要问题是反应条件苛刻(240℃),乙醛酸转化率低,仅60%—80%,环境污柒严重。由于转化率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一般乙醛酸产品纯度仅40%,而90%纯度的乙醛酸价格比40%纯度的乙醛酸高5—6倍。1995年日本天野制药公司申请了第一个双酶法生产乙醛酸的工艺。其专利采用乙醇酸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首先乙醇酸氧化酶将乙醇酸转化为乙醛酸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可将乙醇酸氧化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乙醛酸的转化率(达100%),大大地简化了分离纯化工艺。1995年底美国杜邦公司申请了基因工程酶方法生产乙醛酸的专利,乙醛酸的转化率达100%。

3.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有特殊功能、性能、用途或环境友好的化工新材料,是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具有原料来源广、制备简单、质量好及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特别是利用生物技术可生产一些化学法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高或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新型材料,如丙烯酰胺、长链二元酸或壳聚糖等。目前国外许多大公司如杜邦、孟山都在生物新材料上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预见生物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不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化学法由丙烯腈合成的丙烯酰胺,转化率仅为97%—98%。由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聚合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很难超过1200万。而采用生物法即采用丙烯腈水合酶催化合成,丙烯酰胺转化率达99.99%以上,比化学法成本低10%以上。由于丙烯酰胺纯度高,聚合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可达到2000万,可成功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生物法自80年代在日本实现了生物法合成工业化,成本和产品纯度都优于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万吨级生物法丙烯酰胺的工业化,目前我国生物法合成的聚丙烯酰胺能力已达10万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单甘油酯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目前主要为以天然油脂的甘油解反应的化学法生

产,该工艺在高温(高于200℃)下,以碱为催化剂催化油脂与甘油反应,产物为单甘酯和二甘酯(各占45%)。化学法工艺有以下缺点:需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源消耗大;高温导致油脂的降解,产生深褐色和焦糊味;需要分子精馏分离单甘酯和二甘酯。国外如日本及德国在90年代开发了酶法生产单甘酯新工艺,单甘酯产率达80%,目前已达到生产规模。生物酶法生产单甘酯比化学法的专一性高,简化了后提取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国内在酶固定化和酶反应器开发上进行了工作,单甘醒的转化率达76%。

传统的高分子都是用化学聚合方法进行的,近几年,开始采用生物方法生产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生产。许多生物功能材料如多糖都是由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如透明质酸、黄原胶等目前都已实现了发酵法生产。

利用酶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很多,如天门冬氨酸是生物化工技术在石油化工中应用的又一个成功例子,比化学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如利用顺酐和宫马酸等为原料经化学法生产天门冬氨酸转化率仅为80%—85%,而采用酶法生产,天门冬氨酸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我国目前天门冬氨酸产量已达7000t左右,90%以上采用酶法合成。以生物法合成的天门年氨酸可以合成高分子量的聚天门冬氨酸(10万以上)。

4.传统的发酵工业巳由基因重组酶种取代或改良

许多传统的发酵工程产品如柠檬酸、青霍素等都已开始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改造,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在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生物技术产品中,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占75%左右。

二、我国生物化工现状与差距

1.现状

我国的生物技术在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已经走过20年左右的历程。国内许多研究单位也相继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研究,为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全面学习、跟踪国外;发展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例,还处于“国外元件,国内组装”的阶段。1986年以后这10多年是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七五”开始连续3个五年计划,生物技术都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重点支持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研究;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又支持建立一批生物技术的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已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上、中、下游结合,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在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相当地位,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生物化工在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比重由1985年的38%提高到1996年的68.3%,而此期间生物化工的科技开发投入远低于其他生物技术的科技开发投入,由次可见,生物化工是一个投入产出比高,潜力大、显示度高的新兴产业。

2.我国与国外生物化工行业的主要差距

(1)生物化工技术科技开发投入少,技术队伍相对薄弱

生物技术是一个高科技开发投入的技术,我国“九五”期间全国的生物技术科研开发投入仅4亿元,从事生物技术科研开发的人员不到1万人,因此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而且主要的科研经费都用在基因工程等上游研究开发,在生物化工开发上投入较少。生物化工技术是投入产出比高、显示度大的的高新技术,如我国柠檬酸和丙烯酰胺的生物法合成都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呐,而实际的科研开发费用并不大。生物化工可显著提高医药和轻化工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城乡居民的就业,特别是提高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及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2)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生物技术主要集中在医药和食品领域,而食品领域又集中在几个传统产品如柠檬酸、味精等。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生物技术产品种类和产量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酶工程和新型酶制剂的开发是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在提高轻化工产品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上有重要意义。如日本、欧洲和美国加酶洗涤剂占洗涤剂产量的95%、90%和65%,而我国仅占70%。国外许多传统的化学有机合成已被酶催化代替,如脂肪酶酶法生产单甘油酯比化学法生产单甘油醋具有明显的优点,利用酶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手性化合物是国内外酶工程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用于有机合成的脂肪酶。又如我国生产的配合和混合饲科已达4500万t,但国内尚无商品化的饲科用酶如桓酸酶

(3)缺乏相配套的生物技术设备

我国生物化工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例子并不多,虽然科研体制和市场开发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相配套的工艺的工业化放大和装备的国产化问题。我国目前轻化工生物技术的装备如大型反应器、层析装置、大型离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如果不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将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瓶颈之一,因此必须解决生物技术产

业化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关键设备,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物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

(4)缺乏综合利用与请洁工艺观念,浪费及污染严重

我国传统发酵工业如柠檬酸发酵、青霉素发酵缺乏综合利用,产生许多废物和废水。国外如日本,在清洁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开发了许多清洁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消耗,同时减少了废水排放。

三、生物化工主要产品的研究进展

1.生物法化学品

酶催化或微生物转化由于具有专一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而成为化学合成的重要支柱。由于化学生产中酶的新用途不断开发,促使工业用酶需求量增长,据Freedonia集团公司预测,美国工业用酶和专用酶的市场将以10%以上的增长率扩大,另据FrostSuilivan公司报道,欧洲工业用酶的市场预计到2003将增加至9.065亿美元,年增长达10%,工业用酶将在下一世纪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工业,医药农药工业,食品业等方面。已工业化的酶法合成有类固酵及甾醇合成、类萜合成、生物碱合成、半合成抗生素合成、有机酸类合成、糖的转化、药用多肽及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类合成、核苷酸类合成、胶合成及日用化学品合成等。

(1)有机酸和氨基酸

采用生物催化合成的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乳酸、衣康酸和丙酸等。国外在90年代实现了生物合成上述有机酸的工业化,如乙醛酸的生产,美国杜邦和日本公司都已实现了酶法转化,转化率和选择性都是100%。我国的柠檬酸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其他酸产量较少,乙醛酸还是化学法生产,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是70%和65%。再如苹果酸也建立了酶法的工业化装置,但由于和国外水平差距较大,而处于半停产状态。我国在有机酸的酶法合成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如1999年底建立了固定化细胞生产酒石酸(江苏常州,100t/a)和丙酸(广西南宁,1000t/a)的装置。酒石酸和丙酸的酶法合成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L—乳酸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生产能力达3000t左右)。

利用酶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很多如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等。我国在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山东大学已完成中试,可望几年内实现工业化。我国其他主要品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等依然依靠进口或化学法合成。

(2)手性化合物

酶催化剂将化学合成的前体、潜手性化合物或外消旋衍生物转化成单一光学活性产物,这些手性化合物可作为医药、农药、香料、功能性材科的前体,中间体或终产物在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手性化合物是利用生物催化剂(酶)的生物合成与拆分不仅加快化学合成所需的手性源问题,还可以减少化学合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无效对映体,称为“绿色合成“。酶法或多酶系统催化(微生物转化)反应已经应用于药物、食品添加剂等工业化的生产合成中,将在手性化合物、药物、功能生物高分子、非天然化合物、精细化学品及其中间体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德国BASF公司研究的酶法可生产旋光性胺、氨基醇、醇和环氧化合物,用脂酶催化拆分外消旋混合物,产品收率高,对映异构体纯度高。

我国手性药物中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氨基酸占相当大数量,但大多采用传统的拆分方法。在7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合成手性化合物的研究,目前己实现L—天冬氨酸、L—苹果酸的工业化,对L—乳酸、D—苯甘氨酸、D—对经基甘氨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的不对称合成和(s)—布洛芬的酶法拆分都取得了很好结果,但手性技术的开发亟待加强,目前仍存在缺少创新和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与世界手性工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3)化工产品

利用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是生物化工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应用最成功的例子。

发酵法生产甘油是我国无锡轻工大学最早开发而且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一项生物化工技术,我国目前的生物法甘油生产能力己达1000t以上。但发酵法甘油和化学法甘油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近年来由于石油原料的降价,使我国生物法生产甘油受到中击。

利用石油原料,如十二烷烃酶催化合成长链二元酸是我国生物技术用于石油化工的一大突破,己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分别建立了年产200t二元酸的工业化装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功能性食品(如低聚糖、食品添加剂)是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的热点。生产的低聚糖有多种,如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和壳低聚糖等。我国的低聚糖己初具规模,年产量己达5万t以上,但品质不全。

生物发酵法可以生产许多维生素,如B2,B12,Vc,Vd等。我国Vc生产能力己达2万t以上。B2和B12都己工业化。Vd目前依然依靠进口,经过“九五“攻关己建立了年产0.8tVd的工业装置,可望1—2年内解决Vd主要进口的局面。

(5)生物高分子新材料

聚羟基丁酸酯(PHB)和聚经基丁酸—经基戊酸(PHBV)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英国ICI己建立了百吨级的工业化装置。我国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发酵法生产PHB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完成了有关的中试工作,但目前生产成本太高。

壳聚糖在医药、食品和化工中有重要用途,目前国内外都是采用以虾壳为原料生产,因原科有限,成本高,而且质量不稳定。日本旭硝子公司开展了发酵法壳聚糖的研究。国内北京化工大学己建立了年产250t的发酵法生产壳聚糖工业化装置,为发酵法生产壳聚糖的工业化莫定了基础。

聚乳酸是目前国外工业化成功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美国公司和D0W公司成立了联合公司,己建立了年产1.6万t的聚乳酸装置。我国目前由于高纯度的L—乳酸尚未工业化,对我国聚L—乳酸工业化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国一些单位开展了聚乳酸的研究,目前主要处于小试阶段。

聚天门冬氨酸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可用于水处理剂、吸水树脂及农用化学品。目前国外大公司如美国的东大公司、德国的拜耳公司都己建立了干吨级聚天门冬氨酸的装置,而且不断地扩展。国内也有单位开展有关的研究,目前基本处在小试阶段,但由于我国天门冬氨酸的产量和顺酐的产量较大,因此实现聚天门冬氨酸的工业化是很有希望的。

(6)油脂化学品

利用酶进行油脂化学品的加工,改善油脂的种类和品质是生物技术的一个研究方向。如单甘油酯的酶法合成,转化率可达90%以上,而传统化学法只有50%左右。又如可可酯的生产,采用酶法合成可大大降低成本,国外利用酶法合成的可可酯己进入市场。我国华东理工大学在可可酯的酶法合成、北京化工大学在单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主要在中试研究,离工业化还有差距。

2.环境生物技术

(1)有毒物质的生物降解

废水和土壤中石油的降解国外己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己成功地用于海上泄漏石油的处理。我国目前己完成中试。有毒物质如苯酚、卤代烃特别是卤代芳香烃的降解是污水治理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并且建立了中试装置。国内刚刚开始有关的研究,在有关染料废水的生物降解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了有关的中试装置。

(2)微生物脱硫

煤和石油中的硫是导致空气污染(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化学法脱硫效率较低,而且对有机硫效果不明显。国内生物脱硫目前主要处在研究阶段,有些单位如山东大学已获得了脱硫高效茵种。

(3)生物法去除或回收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和回收是国内外一大难题。国外在利用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南非已建立了利用生物法提取黄金的中试装置,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GBF)建立生物法脱除废水中 中试装置,目前已连续运转1年多。法国和俄罗斯都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国内在利用生物法治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一些中试装置,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处理量1万t皮革厂含铬废水的工业装置已投入运行(山东曲阜),但目前离真正工业化普及仍有一定距离。

四、提高我国生物化工水平的建议

1.强调创新和传统产么改造相结合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跟踪和创新并举。优先支持、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逐步形成一批生物化工的优势产品,为生物化工技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的化工技术,建立新型生物化工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学科交叉,提高我国的生物化工装备能力

我国目前生物化工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当然我国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但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科交叉少,不同学科沟通少。因此培养一批具有生物、化工和机电等综合能力的新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十分必要。又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仅靠生物化工专业的人是不够的,若能组织多学科的攻关,实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是完全可能的。

3.广泛吸收资金,加大生物化工的科技开发投入

生物化工是高科技开发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这种高科技投入,并不是完全来自政府,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特别是通过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筹措资金加快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在资金筹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日本提倡的模式是产、学、研、宫、资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里宫是指政府,资是指融资和银行;生物化工是基于生物转化生产化学品的高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和污染小的特点,是现代绿色化学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生物化工是21世纪化学工业最富

生命力的技术。生物化工对于促进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化学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2

一、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在高速信息时代, 手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移动电话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同时, 手机媒体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众多问题, 信息安全的缺失、内容单调、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等等, 这些问题制约着手机媒体的发展。

(一) 信息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手机媒体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手机媒体比电脑更容易造成信息泄漏, 进而引发信息安全危机。现在电脑上, 在进入个人账户或查看私密信息时需要输入密码, 而手机媒体, 往往为了方便快捷, 大部分都是默认的密码。手机媒体采用默认密码是有原因的, 因为手机属于个人私人物品, 不具有公共性, 手机中存储的数据大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因此, 手机多采用默认密码。现在我国的手机用户早已超过了电脑用户, 成为最大的媒体用户群。正因如此,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向手机软件中植入病毒窃取手机用户的私密数据, 致使用户数据泄露, 从而对手机用户造成巨大安全和经济损失。信息安全缺失所造成的危害在逐渐加大, 因此,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手机媒体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 内容相对单调。

手机媒体现有最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内容直接传播效果非常有限。由于手机屏幕较小, 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便呈现碎片化, 这就造成传播内容比互联网相对单调。目前手机媒体传播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丰富, 由于受手机媒体自身缺陷的限制, 屏幕小、传播速率低、待机时间短、并且费用高, 这就无形中加剧传输内容的成本。据了解, 目前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问题, 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简化, 逐条实现整体内容的呈现。在内容丰富程度上远低于互联网络。因此, 手机媒体要打开市场, 更需要通过手机游戏、手机短信、移动搜索、移动电子商务这些新的应用模式, 不断丰富手机媒体的内容。

(三) 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牟取暴利的机会, 容易造成安全缺失, 发展受阻。他们用手机媒体特有的传播渠道, 发布虚假信息, 尝试各种伎俩来误导公众,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另外一些手机黑客将一些病毒植入手机软件中, 手机用户一旦下载安装, 黑客便对手机用户进行攻击, 从而对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破坏。出现这系列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没有一种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惩戒。据悉, 因为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 同时手机用户又是非常庞大的, 这就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管理造成更大的难度。对手机媒体的具体问题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造成了法律空白,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二、手机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进行安全防护, 加强对手机应用软件的管理。

针对信息安全问题, 应该采取政府主导, 整合社会力量, 加强对手机市场和手机应用软件的管理监督, 建立绿色、安全、完整的行业环境, 确保用户手机信息安全。手机进行实名制为打击手机骚扰、诈骗等提供了条件。但是, 最主要的是电信企业担当起净化应用市场的责任, 不能只为盈利而忽略媒体环境。电信企业责任的缺失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 盗取用户的隐私。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保护手机媒体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把手机媒体的个人信息提升到具体人格权来加以保护。手机媒体现在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应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和研发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与信息网络和安全机构的合作,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应继续加强安全知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

(二) 进行资源整合, 加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手机已经成为新兴媒体, 并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但手机媒体想获取长期的发展, 必须融合其他媒体资源,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目前, 由于手机媒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手机媒体资源并没有成为一个理论体系,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更为突出。手机媒体的发展, 现在需要做的是针对自己的弱项, 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是整合资源,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努力实现手机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 才会逐步实现手机媒体向大众媒体的转变。

(三) 进行市场规范,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手机媒体的平稳健康运作离不开政府有效的行政监督, 一旦脱离法律的规范, 政府的监管, 整个手机媒体将如同一盘散沙, 处处步履维艰。截止到目前, 国内用来规范手机短信内容的法律法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仅是对手机媒体进行浅显的规范, 涉及到手机媒体各方面的具体问题都没有作出具体完善的法律规范, 同时可操作性也不强, 在手机媒体发展道路上埋下巨大隐患。例如, 在色情、暴力和其他信息的定义, 还有待完善。因此, 政府应当针对当前通信状况, 加快立法步伐, 加强执法。整合混乱的传播市场, 完善媒体管理制度。

三、手机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一) 从传统走向升级换代。

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全球化, 传统模式下传播体系也逐步革新。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 其本身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网络文化属性和功效的发挥。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 手机媒体逐渐普及。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 手机开始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民主实践形式。4G是3G技术的延伸, 它代表第四代通信技术和第四代电话的通信标准。同时4G技术融合3G与WLAN技术于一体, 能够实现高品质音视频的传输, 图像清晰度甚至与高清电视相差无几, 同时提供手机视频聊天、移动电话等其他信息服务。

(二) 降低用户费用, 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优势, 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多媒体融合, 手机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沟通效果较强的传播特性, 手机媒体的信息服务、娱乐服务、通信服务、商业服务、定位服务和其他服务功能, 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而这些服务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也就是用户需要付费才可以享受的信息。目前, 这种信息付费比较高, 这部分收费在手机媒体中主要表现为增值业务。收费服务往往阻碍信息的传播, 现在用户都寻求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价值。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大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 涉及手机媒体的企业会不断增多, 而获取、传递信息的成本就会减小。

(三) 实现分层收费, 提供定制信息。

手机媒体可以采取“免费+收费”的分层收费模式, 并逐步提供增值业务。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 都属于前期是一个巨大的投资, 后期投资成本小的特点, 手机媒体可以使用免费的平台提供基础业务尽可能吸引用户, 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这个平台拥有庞大的空间资源, 信息成本低廉, 手机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 并且这个平台空间存储是海量的, 它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需求各异的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 定制相关业务, 满足自身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通生, 杜丽芬.3G后传播时代的手机媒体[J].新闻爱好者, 2009

[2]匡文波.手机媒体[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3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阶段特征

回顾近1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快速发展的历程,可简单概括为“论争不休、创新不断”。论争不休,指的是其在理论界引发的争论,并不亚于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大辩论,只不过争论的焦点转换成了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创新不断,指的是与理论上的莫衷一是截然相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念认识逐步普及深化,实践载体日益丰富多样,履责绩效不断提升显现。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呈现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报告数量质量持续提升。根据《WTO经济导刊》的持续跟踪研究,2006年我国只有32家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截至2014年10月31日已经发布2240份社会责任报告。一些领先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还参照了ISO 26000、GRI G4、AA1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等国际国内标准,部分企业发布了国别报告。以发布报告为切入点,我国企业探索开展了责任管理、责任沟通、责任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履责行动,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零散琐碎到全面系统的转变。

二是外部激励约束日趋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导文件,深交所、上交所先后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工作要求,一些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类似的文件指引。同时,公众和舆论力量初步形成,责任投资、责任消费、可持续发展、综合价值等概念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008年,中国社科院在北京街头进行了一项样本数为1031的拦截访问,有77%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听说过社会责任,这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期望。

三是社会专业力量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教育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新闻传播机构投身到社会责任工作之中,拓展社会责任研究、教育、咨询、推广、审验等业务,这些机构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打造社会责任品牌的同时,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土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这些专业机构逐渐开始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开展社会责任培训,向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咨询、实施管理诊断等业务延伸,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和实践的深化。

企业社会责任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

企业社会责任之所以在我国快速发展,有着解决现阶段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贫富差距、权益保护等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国内外表率企业的示范引领、公众舆论力量的初步形成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华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的反映,其实质是“舶来的概念、内生的实践”。

首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商业伦理观中的重义尚利、博施济众、天人合一与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经济、社会、环境三重价值的道德标准完全一致。“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与社会责任领域的利益相关方思维、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公民概念、金字塔模型、同心圆理论内在相通。

其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促进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准和期望约束的同步提升,进而也要求企业能够超越自身利益,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环境友好的优秀公民。企业将不仅是创造股东利润的经济单元,而应成为促进利益相关方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单元。

再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各界对企业的重要期望,也是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赢得社会认同、建立更高竞争优势、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未来发展的有效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承担社会责任列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六大重点任务。这既是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部署,也是向全社会发出的共同号召,必将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迈上新的高度。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新形势下,汇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深入发展的正能量,面临着“协同共进、转型升级”的新课题。

一是理念引领。在理论上,聚焦更好地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研究,既避免因为认识上的偏差造成极端化、虚无化的倾向,也防范因为认识上的争论导致实践中的执著不前。在实践中,既克服轻视企业经济主体责任、片面强调企业公民责任的倾向,也克服片面强调企业经济主体责任、轻视企业公民责任的倾向,坚持不懈地推动社会责任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二是创新驱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对于理念的研究、实践的方式、绩效的评估还都处于探索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定型的实践范式,必须切实发挥专业机构的创新潜能和企业的实践自觉,多研究、多创新、多实践,在创新中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三是制度先行。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经验推广,强化激励约束,将当前企业的应尽和愿尽责任,逐步界定为未来企业的必尽责任,逐步实现从“软约束”向“硬要求”的转化,促进全社会企业履责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是多元共促。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的智力和资源优势,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其中,建立政府指导、社会组织推动、企业实施、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的推进格局,形成鼓励、支持和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对外联络部)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4

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已成为世界化工新材料最活跃的市场,据测算2010年市场规模达33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尚未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为此,化工新材料相关产品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原材料主题。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

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企业和科研单位数量达2000家,从业人员在100万左右。化工新材料各个领域主要品种中国均有生产,所有小品种均开始着手进行了研究,部分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少量出口,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化工新材料生产大国。

针对国内外下游市场需求,培育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产业。如中国合成橡胶总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132.7万吨增长到2010的271.7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1.0%,超过中国合成橡胶40多年产能发展的总和。中国已成为世界合成橡胶生产大国,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多年来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了中国功能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在,全国从事功能膜研究的院所、大学近100家,膜制品生产企业有300余家,工程公司超过1000家,在功能膜几乎所有的领域中国都开展了工作。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及产业需求,突破了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并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碳纤维一直是航空航天重要的配套材料,这一材料生产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产业化突破。威海拓展公司和中复神鹰公司均已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相当於日本东丽T300级)生产线。丁基橡胶在汽车内胎、轮胎气密层、药瓶橡胶塞中大量使用,以往长期依赖进口。“十一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开发出聚合级异丁烯生产技术,形成了万吨级丁基橡胶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生产空白,使中国七大通用合成胶种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聚苯硫醚(PPS)工程塑料在“十一五”期间也取得突破。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十五”千吨级加压法合成线性高分子量PPS树脂生产线基础上,不断突破工程化放大技术,目前已形成超过3万吨的树脂合成规模,装置能力居世界第一。

针对国内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并建立了示范装置。中国已是世界氯碱生产第一大国。山东东岳集团历经8年科研攻关,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氟离子膜”於2010年6月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一次应用成功,打破了美国、日本长期对该项技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工程型热塑性弹性体(TPE)替代不可回用的硫化橡胶制造汽车部件势在必行。道恩集团等单位在“十一五”期间开发出“完全预分散-动态硫化”制备热塑性硫化橡胶(TPV)产业化技术,批量产品性能可完全替代硫化橡胶和其他同类进口产品,目前已应用於本田、比亚迪等车型。功能膜材

料中中、低压及超低压分离膜己国产化,用於海水淡化的高压膜国产制品的性能己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由五年前的3-5%提升到目前10%左右。

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一批骨乾科研单位及企业: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四川大学、中石化、中石油、金发科技股份、中国蓝星、东岳集团、烟台氨纶股份公司等。

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域产业化核心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後10-15年。目前化工新材料仍然是中国石化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因技术问题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行业之一。由於涉及国家重大安全,化工新材料核心技术甚至关键产品都无法用购买方式获得,因此只能依靠自主创新。

分析当前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产品品种少、生产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很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尤其在高端领域严重依赖进口产品。如工程塑料树脂的自给率仅为1/3,尤其是特种工程塑料,中国只有聚苯硫醚等少数产品实现了工业化,且多是低端产品;合成橡胶自给率约为65%;国产膜元件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10%。同时中国化工新材料还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通用牌号较多,专用、特种等高性能牌号品种缺乏的问题。合成橡胶,中国七大胶种虽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但牌号数量要比国外先进水平少很多,如丁腈橡胶(NBR)中国只能生产5个牌号,而国外牌号有300个之多;碳纤维,中国只实现了东丽公司T300级别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更高级别的产品还处於实验室或中试水平;工程塑料领域,中国已是聚苯硫醚生产大国,但是牌号只有40个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达到70个左右。

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工程转化能力不强、应用技术落後。中国已完成产业化和中试的化工新材料上千种产品中,目前只有聚酰胺1212(PA1212)等极少数产品为世界首创,只有反式异戊橡胶产业化技术等个别技术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国外主要参与研究的大型企业不同,中国开展研究的大多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些单位普遍存在工程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如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完成了工程塑料聚酰胺11(PA11)的中试研究,但到“十一五”结束仍没实现产业化技术突破。工程转化能力较强的企业对於技术较复杂、风险高的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更注重於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开发,如工程塑料五大品种中的三个产品——聚碳酸酯(PC)、聚苯醚(PPO)和聚甲醛(POM)都是靠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化。

国际工程塑料巨头都有庞大的应用开发中心,而国内化工新材料企业普遍缺乏对产品的应用研究,关联行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一方面是商业模式上,中国企业习惯於模仿和逆向研发;二是中国工程塑料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缺陷,从事工程塑料人才多是化工或高分子专业毕业生,他们对力学、机械、模具等知识及其重要性认知极少。如中国合成橡胶企业除个别企业外,龙头企业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均没有自己的橡胶制品生产和研究中心,产品只提供生胶。

部分产品盲目投资、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资源紧张。中国化工新材料整体技术落後,少数技术较成熟甚至不成熟的产品却面临着盲目投资的问题。如工程塑料行业中的聚甲醛产品,中国已建成的装置产能超过40万吨,2010年开工率约1/3;已建成的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28%。

十二五发展目标及重点

2015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产值达到约474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约为18.8%,约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国内市场自给率从2010年的60.6%提高到2015年的79.0%,其中合成橡胶和工程塑料及改性塑料也要实现70%以上的自给。

针对这一目标,经调研,我们按行业归纳以下技术应为化工新材料领域“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

(一)功能膜材料:在功能膜全领域形成完备的、规模化的膜与膜元件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膜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重点发展超低压、抗污染、抗氧化反渗透膜及海水淡化用高压反渗透膜、微孔滤膜(纳滤、超滤和微滤);进一步提高气体分离膜和元件的产能和产品性能;推进医用膜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提高血液透析膜性能;推进建筑玻璃节能用纳米复合膜的产业化,实现低成本化,替代国外进口;发展太阳能电池膜和平板显示薄膜;开发与膜配套的专用设备,促进多功能膜产业链的形成。大力推进功能膜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工程塑料: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芳醚酮、聚苯硫醚、聚芳醚树脂系列产品;提高聚苯醚、聚甲醛和热塑性聚酯(PET/PBT)等产品品质,增加产品种类;加强功能化、专用化工程塑料新产品及其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动聚碳酸酯、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聚酰胺、液晶聚合物(LCP)的研制与开发;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进程,鼓励发展环保型改性技术尤其是不含重金属的改性技术、无卤阻燃技术。

(三)合成橡胶:加快丁基橡胶(特别是卤化丁基橡胶)、乙丙橡胶和异戊橡胶工业化技术、设备开发;加快丙烯酸酯橡胶、氯醇橡胶等特种橡胶的开发生产;大力增加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新产品、新牌号;解决国内乳聚丁苯橡胶环保橡胶填充油供应,实现低多芳含量丁苯充油橡胶商业化生产;发展苯乙烯类嵌段共聚橡胶SIS和SEBS等产品,增加专用产品比例;大力发展合成橡胶新产品,推进节能型溶聚丁苯橡胶应用,加快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开展反式异戊二烯橡胶的应用,增加粉末橡胶、液体橡胶等专用品种和产量。

(四)有机氟硅材料:有机硅控制总量,限制1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项目建设;加快核心技术开发,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是甲基苯基二氯硅烷及其四环体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有机硅橡胶产业化技术和产品开发,特别是耐高温硅橡胶、单组份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特种硅橡胶生胶及制品等的开发及生产;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先进生产技术及硅烷偶联剂新品种的开发;有机硅/有机改性材料大规模产业化技术的开发;多晶硅工业副产品四氯化硅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硅油制备新工艺及系列产品开发;硅树脂新品种,新技术开发。

有机氟推进系列含氟特种单体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高性能聚四氟乙烯、可熔融性氟树脂(尤其是F46和F40等含氟聚合物)、含氟膜材料生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鼓励耐低温氟橡胶、汽车专用氟橡胶及预混炼混炼胶新品种的开发;鼓励氟碳涂料的开发,解决高端涂料级聚偏氟乙烯(PVDF)工业放大问题;鼓励杂环类、脂肪族含氟中间体和液晶、平板显示类含氟中间体,以及低毒含氟农药、含氟医药中间体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含氟电子化学品、新能源含氟材料的开发。

(五)生物降解塑料重点发展方向:包装塑料及其制品、日用塑料和医用塑料及其制品,其次是农业、建筑、工业配套用塑料及其制品。重点发展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PHA)、二氧化碳共聚物(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脂肪族芳香共聚酯(PBAT)、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聚乙烯醇(PVA)、聚己内酯(PCL)等,以及基於天然产物淀粉、纤维素、甲壳素等衍生物的生物降解塑料等,并大力开发上述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工作。

(六)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大力发展以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其以其为骨架材料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尽快掌握碳纤维原丝生产、碳化等关键技术,攻克T700以上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提高树脂基材环氧树脂的品质;加强应用研究,尤其是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

(七)工程型热塑性弹性体:扩大动态硫化橡胶(TPV)生产规模,大力推进其高附加值品种的开发,实现聚烯烃弹性体(POE)规模化生产;高耐热苯乙烯嵌段共聚物(TPS)、高耐热热塑性聚氨酯(TPU)和熔纺氨纶用TPU切片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建立功能化热塑性弹性体(TPE)产业化示范,实现特种功能TPE的国产化。突破新型TPE制备技术。

(八)无机化工新材料:着力培育锂盐等新型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无机纳米粉体材料、无机功能性新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把副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作为行业发展的方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销售过百亿人民币的大型骨干企业。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篇5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一、资产规模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增长18.9% ;负债总额106.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万亿元,增长18.6% ;所有者权益7.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增长23.6%。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7.3%、16.2%和15.2%。

二、存贷款规模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短期贷款余额2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中长期贷款余额33.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 ;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同比增长2.1%。

三、资本充足率水平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四、资产质量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4亿元,不良贷款率1.77%,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0.96%,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

五、风险抵补能力

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1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61亿元;拨备覆盖率278.1%,同比提高60.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61.4%,同比提高54.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50.3%,同比提高72.7个百分点。

六、盈利水平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 ;资本利润率19.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资本利润率20.4%,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8%,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从利润来源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银行经营效率提高(成本收入比下降),信用风险控制较好(不良水平较低),另外,利差基本稳定也是利润增长的因素之一。

七、流动性水平

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流动性比例44.7%,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72.7%,同比上升0.9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3.1%,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6

耐高温涂料,亦称耐热涂料,一般是指在200℃以上,漆膜不变色、不脱离,仍能保持适当的物理机械性能的涂料,使被保护的对象在高温环境中能正常发挥作用的特殊性涂料。耐高温涂料一般由耐高温聚合物、颜填料、溶剂和助剂组成。同其它抗高温氧化腐蚀手段相比,耐高温涂料以其大面积施工工艺性能良好,成本低、效果显著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已被广泛用于高温场合的表面保护。

在国内近几年,耐高温涂料也已成为我国化工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重点行业之一。它具有应用面广、使用方便、节能效益高、显著提工业生产水平等许多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一个极具工业价值和前景的行业。随着航空、航天、汽车及兵器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耐高温涂料在航天航空、石油石化、冶金、电力、军队系统和等领域广泛应用,由于烟囱烟道、高温蒸气管道、热交换器、高温炉、高温脱硫设备、石油石化裂解装备、发动机部件及排气管防腐,于是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在更高的使用温度及更为苛刻的腐蚀环境下作业。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耐高温涂料用途日益扩大。其中耐高温涂料可以主要分为有机耐高温涂料、无机耐高温涂料和有机-无机耐高温涂料:

1.有机耐高温涂料

有机耐高温涂料品种繁多,包括杂环聚合物涂料(聚酰亚胺类、聚酰胺、酰亚胺类、聚苯醚类和聚醚砜类)和元素有机聚合物涂料(有机硅类、有机氟类和有机钛类)。其中,杂环类耐高温涂料在国内外已应用多年,主要用于高温绝缘方面,价格昂贵,贮存性差,对颜料要求严格;有机氟涂料虽然高温防腐能优越,但不易溶解于溶剂中,即使溶解,其固体含量低,成膜薄,施工不方便,而且有机氟涂料机械性能不太理想。有机钛涂料发展较晚,制备复杂,应用范围还不广泛。有机硅聚合物自20 世纪4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以后,有机硅耐高温涂料开始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最常用的有机类高温防腐涂料。

2.无机耐高温涂料

无机物的热稳定性普遍比有机物高很多。无机硅酸锌涂料是目前

应用最多的无机类耐高温涂料,以硅酸乙酯为基料,锌粉为耐高温

和防锈颜料,可以耐400℃的高温。无机硅酸锌多为底漆。无机类基

料添加高温填料和玻璃粉,可耐高达1000℃的高温。

3.无机-有机复合涂料

无机组分和一种或多种有机组分进行复合可以生成无机-有机杂

化材料.这种材料兼具有机、无机材料的特性,并赋予其更优异的性

能.目前应用最多的是SiO2-有机硅复合涂料。颜薇等 通过两步水

解聚合法使SiO2 溶胶与有机硅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制得了兼具无机

物和有机物优点的新型“SiO2-有机硅”共聚物,相比其他传统耐高

温涂料,改性后的共聚物涂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柔韧性、附着力和冲击强度,在500℃的高温环境中,共聚物涂料涂

膜保持完整.制得的耐900-1200℃高温的有机硅-陶瓷涂料以有机硅

树脂为基料,配以耐高温颜料、金属氧化物和硅酸盐类填料,通过漆

膜在高温条件下由有机型向无机型转变以实现对基体的高温保护。

主要运用工业施工及航天事业的涂料有:

1.耐高温的氟碳涂料

氟碳涂料的历史较短,但发展较快,氟碳涂料的基本成分是氟树

脂,是氟树脂的分子链结构中由于有C—F键,其键能485KJ/m01在所有化学键中堪称第一,碳链外又有氟原子形成的空间屏蔽效应,故

其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耐热、耐酸碱、耐老化和自润滑性等,主

要使用的是聚四氟乙烯,它能在任何已知的溶剂,即使在高温下,油

水对它也能,使得氟碳漆膜极易清洗,因此,如炊具内壁、电熨斗底

板、炊具面板,随处可见氟碳涂料。但是,在施工方面,氟碳涂料必

须要烘烤,烘烤温度较高,在380℃-420℃,而且要求很严格,温差

要求控制在 ±5℃以内。这无疑加重了厂家在设备、能耗上的投资。

2.耐高温的瓷膜涂料

瓷膜涂料是一种崭新的涂料种类,它使用纳米无机氧化物作为基

础的成膜物质,而不使用绝大多数有机涂料使用的树脂,它经过低温

烘烤、脱水反应后,形成硅-铝键为主的致密网状结构,具有耐

温>600℃、耐腐、耐水、耐候、疏水疏油,同时具有相当高的硬度,6H一9H,耐磨性也非常好,尤其是高温下硬度不变化,高温耐磨性

特别好,在施工上可以有材中扩散形成合金层。高温下漆膜气喷涂、静 电喷涂等方式方便的涂装,烘烤温度在 100-250℃,涂膜在大部

分基材上附着力很好,甚至玻璃、石材等,涂料为水性,施工环保,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瓷膜涂料必将成为涂料领域重要的分支。

3.水性无机富锌耐高

它使用改性硅酸、盐水溶液和锌粉组成,该涂料在常温下,树脂、锌粉和金属底材形成络合物。它是双组分包装,可连续耐高温500℃,该漆膜为灰色,漆膜平整,不用面漆,表干时间为 10-30分钟,具

有防静电、耐紫外线、耐盐雾、耐高温、耐碱、盐类腐蚀等特性。

4.无机磷酸盐耐高温涂料

它使用水溶性磷酸盐作为主要成膜物质,以铬酸为调节剂,添加

不同种类的反应性、功能性颜填料以及不同熔点的金属粉末,制备无

机耐高温防腐蚀涂料,该涂料在一定温度下可 自身反应生成致密的保护层,同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与金属材料反应形成金属络合层,而且有较好的附着力,可长期在850℃以上温度使用,并具有优异的耐湿热、耐盐雾等性能。

当前耐高温涂料的研究热点:

耐高温涂料作为高温设备保护涂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大部分涂料性能还是不能满足多样化设备的需求。目前对于

改性有机硅涂料,国内在室温固化、高耐热防腐以及重防腐有机硅涂

料 方面研究比较活跃,但是,在水性、可喷涂高固体分、紫外固化

以及高性能加热固化的有机硅涂料研究中,较国外缺少可实用化的研

究耐高温涂料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1)对有机树脂进行改性,以综合几种树脂的优良性能,开发能耐更

高温度并具有良好成膜性和施工性的耐高温树脂。

(2)在涂料的研究中应用纳米技术,以提高涂层的硬度和韧性等性

能。

(3)硅溶胶为基料时,可以通过与有机高分子接枝共聚或加入硅烷偶

联剂、悬浮剂、碱金属、氢氧化物、磷酸盐、有机树脂液等方法改

进漆膜性能。

(4)磷酸盐为基料时,可以通过加入有机高分子水溶液和水乳液来改

进漆膜性能。

新的发展趋势:

一种以金属渗氮铝为基的新型低成本、双喷技术的高温太阳能选

择涂料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典型的金属陶瓷涂层结构是由一层金

属陶瓷防反射层,一层由二层均匀的金属陶瓷副层组成的吸收层和一

层金属远红外反射层组成的,使用Mo—Ai203可 达 到在 350℃吸收太阳能0.96—0.96,吸收辐射为 0.07—0.09。

热屏蔽涂料(TBP)是部分以稳定的氧化锆为基的金属陶瓷涂料适用McrAl和铝化物,起到耐氧化作用,与等离子沉积相比,热屏蔽涂料经常采用电子束物理蒸汽沉积法用于涡轮机金属片上,因为使用此方法,得到的涂膜表面较光滑,气动质量较好。

新型的高性能飞机涡轮机 需要使用高性能材料,因为在使用期间,高级合金将达到其高温极限,可以替代高级合金 的新型材料有金属互化物、单一的和复合的陶瓷以及耐熔合金。电子、行天飞机和军事工业的科学家 已对高熔融点的、并在高温下具有耐氧化性能 的耐火材料进行了探索,用于抗耐火金属材料的新型涂料可将电子贵金属与不良金属进行合金,形成紧密结构的稳定化合物,即形成具有粘结性的并坚韧的涂料,所以各种以硼化合物、碳化物、亚硝酸盐、铝化物和硅化物为基的专用的已在使用。总结

以上简要介绍了比较常见的几种耐高温涂料,现在涂料品种和技术发展很快,各个涂料厂家都在努力改进自己的产品,各产品之间可能出现混合、复配,使性能得到互补,纳米科技等其它学科的新技术也不断被引进涂料行业,赋予涂料新的活力,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耐高温涂料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扬祥,潘肇基.涂装技术实用手册.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5.

[2]宣兆龙,易建政.有机硅耐高温涂料二次中国涂料,2009(6)37—39.

[3]何锡风,张巨生等.涂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

[4]李金桂,肖定全.现代表面工程设计手册.国防工业 出版社,2000,9.

[5]李剑 敏,陈志红.耐高温有 机颜料.应用化 工,2006(6)4O7—409.

[6]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峰.耐高温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IN].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31—35

[7]黄世强,孙争光,李盛彪,等.新型有机硅高分子材料[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4(4):21

[8]宋传洪.常温固化聚有机硅氧烷耐高温(0℃以上)涂料的研究

[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1

[9]王海侨,李营,苟国立,等.有机硅耐高温涂料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33(1):59-62

[10]邱军,黄裕杰,胡友慧.耐高温梯形聚甲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9,12(2):173~176

[11]白红英,贾梦秋,毋伟,等.纳米SiO。的原位改性及在耐热涂料中的应用[J].表面技术,2003,32(6):59~62

[12]颜薇,李文铎,陈晋南,等.“SiO一有机硅”共聚物耐热涂料

[J].化工学报,2002,53(1):45-49

[13]阿迈隆国际公司.环氧聚硅氧烷涂料和地板组合物:中国,CN95197372[P].1998—02—11

[14]毛 肖.新型耐高温换热器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4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7

一、高校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体育产业的起步和发展也较晚。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水平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劲带动下, 我国体育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某些领域的发展甚至已经颇具规模。当前, 我国学术界对体育产业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体育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 对体育产业的观点一般以日本经济学家左聪夫为代表:“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运动自身生产财富和提供服务为形式, 以生产、提供和运动直接相关的财富和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产业。”[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笼统界定。

高校体育产业是以高校为背景和主体而发展的相关体育产业, 它是将高校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市场化经营的产业。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即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能够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补充, 满足人们对体育物资和服务的需求, 增加高校体育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1. 国内形势和国家政策优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温饱之余, 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视, 很多人开始主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 对体育运动用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 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 国家层面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前所未有,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鼓励和扶持体育产业的发展。这都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高校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优势。

高校作为国家的高等学府, 汇集了大量的各个专业和领域的拔尖人才。对于体育领域来说, 各个项目的专业教师、教授和专业人才, 这是其他任何公司或团体都无法比拟的。这些人才资源中,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基本功扎实, 学术和科研能力较强, 是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中坚力量;体育各个项目的专业大学生, 年富力强、朝气蓬勃, 敢闯敢干, 事业心强, 上发展体育项目的比赛、表演以及提供各种体育相关服务等项目是优秀的合适人选。将这些人才资源进行充分的调配和运用, 使其在体育产业中发挥各自优势, 对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 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优势。

我国高校体育硬件配备相对来说较为齐全, 无论是体育器材的配备、体育馆和运动场地的建设, 还是体育研究的高端设备、精细的仪器都应用尽有, 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天然硬件资源。而且, 由于高校一般的运动场地都是对外开放的, 除在校大学生外, 还吸引了不少社会人员到高校参加体育运动, 这也必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消费群体。

(二)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不足。

在具有诸多发展优势的同时,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面着不少问题和障碍。一是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 高校是教学和科研的场所, 发展产业无异于“不务正业”。在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下, 很多高校不敢放手搞体育产业, 对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业构思重视不足;二是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 因此, 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相关问题上尚无经验教训可以参考, 几乎完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这在客观上给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三是我国高校多数属于国有事业单位性质, 经费的划拨和消费都要经过财政严格的核算, 因此, 能够拿出用于发展体育产业的灵活资金非常有限, 难以维持体育产业前期的投资和供应, 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2]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现阶段,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 可谓机遇和风险同在。我们既要勇于创造条件, 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 又要小心谨慎, 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作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机制, 确保高校体育产业这艘大船能够平稳安全的前行。

(一) 解放思想, 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产业的作用和意义。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首先要破除传统思想的困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体育产业, 既是对社会体育产业的有益补充, 能够让更多的群众从体育产业中获益, 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服务的需求, 也是高校进一步对社会开放的重要环节。通过发展体育产业, 使得高校的各种体育设施等资源能够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实际上, 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据统计, 美国平均每所高校每年从自身体育产业中获利三百到四百万美元, 个别高校每年能从本校体育产业中获利千万美元以上。这不仅让学校尝到了经济方面的甜头, 增加了高校的经济实力, 也给很多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同时, 也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二) 校企分开, 建立公司制运营体系。

高校可以发展的体育产业种类很多。比如, 体育项目竞赛表演、体育场地的租赁、体育用品的制造和销售、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俱乐部等。每个产业都需要科学的经营和管理, 才能够更好发展。因此, 高校要研究成立现代公司制的科学运营模式, 在公司管理、财务运转、市场方向等方面, 实行校企分开, 避免学校对公司经营情况的直接干预。同时, 在资金投入上, 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拨付的财政资金, 另一方面, 公司自身也可以从社会上取得一些赞助或者用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资金募集, 这样可以解决公司发展在资金方面的问题。[3]而高校作为公司的主办方和主要投资法人, 对公司的运作、资金、人事等方面要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 确保公司在法律范围内、规章制度下运营。

(三) 校校联合, 增强聚合发展核心竞争力。

高校之间因为同属兄弟单位, 在很多事务上都有探讨和合作, 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问题上, 更应该走校校联合的路子。各高校, 特别是地理位置较近的高校间, 可以通过产业联合, 在人力资源、硬件设置、产业规划等方面可以借鉴、互相补充、风险同担,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显著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相信随着中国体育大国梦想的一步步实现,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一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 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桂荣.试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J].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4, 4

[2]鞠成军.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13, 2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8

关键词:皮钦英语 广州英语 洋泾浜英语 英语历史 中国英语教育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Anglo)、撒克逊(Saxons)和朱特(Jutes)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1] [2],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继英国之后,美国的崛起和强大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电子技术储存的信息80%为英文,世界上近70%的科学家用英语读写、交流, 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仅在亚洲,就有3.5亿人使用英语,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人口的总和。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保守估计在6亿以上)[3] [4],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所望尘莫及的。这样一种语言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它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发展到今天这样?它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英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本文对此作探索性研究。

一、 从中国海关岸贸易中产生的早期pidgin英语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西方英语国家打交道还是近代的事情。[5]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以中原为中心的陆地国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与外国交往。早期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和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民族进行丝绸、珠宝和茶马贸易,当时贸易交流使用的语言不是英语(很可能是波斯语、西域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中原汉语的混杂语)。随着古丝绸之路贸易的渐渐衰落和消亡,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漫长历史。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围筑万里长城,旨在防止外国(族)侵略,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虽然历史上元朝的蒙古大军曾横扫亚欧大陆,但并没有带来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也没有促进蒙古语和汉语向外国的广泛传播)。尽管明朝郑和航海曾名扬东南亚沿海(比哥伦布航海要早80多年),但经济贸易并不是中国外出航海的目的(主要是向周边东南亚小国显示大明帝国“皇恩浩荡”),因此郑和之后的中国仍然是闭关锁国,与国外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直到19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带来葡萄牙、西班牙和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崛起,海上贸易扩张,贸易船队(及军舰)直逼中国南方海关,急于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人与说英语的外国人打交道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但英语当时作为一种当时并不被官方认可的民间贸易交流的语言首先在南部港口广州一带使用[6-8]。

其实在英语进入中国之前,葡萄牙商人已在澳门与中国人做生意,形成了澳门语与葡萄牙语混杂的商贸语言,可以称之为pidgin葡萄牙语。但是随着英国逐渐取代葡萄牙成为中国主要对外贸易对象, 商业语言也开始向英语转换。由于当时贸易交流主要集中在广州港口,所使用的语言英汉混杂语,带有浓重的广州方言特色,被称之为“广州英语”,也叫广州皮钦(pidgin)英语。产生这种皮钦英语的主要原因是:1)当时没有正规教授英语的學校(在当时教授中国人外语是违反清朝法律的,中国人无法学习正规的英语语法,语法和词汇,但为了做生意,只得偷偷学一点简单的用语,勉强与外商交流;2)当时外国人也不可能学习汉语用中文与中国人交流(在当时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人教授外国人汉语都是违反清朝法律的)[7][8]。所有这些限制导致当时的皮钦英语非常简单,大多不符合英语规范, 有些专家考证,当时在商业上常使用的词汇只有几百个。[9-11]

在大约一个半世纪里,具有广州特色的皮钦英语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英语进入中国的雏形。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加,海上贸易逐渐由广州向新的港口城市上海转移,随之而来的语言交流也带有浓厚的上海地方特色,逐渐兴起了以上海方言为主,夹杂着英文词汇的皮钦英语。由于该语言流行于外滩洋泾浜周边地区,又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比广州英语的词汇量丰富了许多,语言交流范围也宽广了,不仅限于贸易交流,人们日常生活,社交中都会使用夹杂着上海话的洋泾浜英语。不仅英美人学会了中国皮钦英语, 就连其他国家的商人和游客来中国都用它进行沟通。会讲洋泾浜英语也被看做是有社会地位的象征。

由下面例句可以看出洋泾浜英语的特点:

(1)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2)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3)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4)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直到现在,上海的日常用语中还有很多洋泾浜英语的影子:如“拿摩温”(No. One)、“枪势”(chance)、“瘪三”(beg say)、“嘎三壶”(gossip)、“窝塞”(worse)、“邋遢”(litter)等等。据传当时有这样的笑话,一名男厨子找工作时用说洋泾浜英语和外国女主人说:“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 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14]

nlc202309021110

二、皮钦英语后时代——中国建立正规系统英语教育的坎坷历程

皮钦英语的出现是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缺乏正规、系统的英语教育的必然产物,而全面系统的英语教学以及对于标准英语的推崇导致皮钦英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政治、外交、军事、贸易等对英语高标准的需要,一些专门教授学英语的学校陆续在中国建立,如“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朝政府官方办的第一个外语学校,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都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英语学校。

但当时出于“强兵护国”的政治需要,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带有强烈的 “民族雪耻”意识。在这种学习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只强调理解英语,翻译照会、公文、合约等,因此学习英语的“工具性”极强。当时这些外语学校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翻译人才,另一类意在培养专门军事科技类人才,旨在“强兵护国”。但清朝的这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并没有挽救其最终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建立的制度较为先进的“中华民国”。

在民国时期尽管英语课开设很普遍,但政局混乱,战乱不断,外语学习仍然停留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旧理念里,英语教育没有长足进展。国民党执政后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控制,政府办的学校很快超过了教会学校。当时曾激烈争论过有关教会学校可能对中国民众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争论的核心是如何防止中国人的价值观受到西方的负面影响。教会学校越来越被视为“文化和心理分裂的来源”,是帝國主义企图“用宗教来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工具”。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抵制外语学习,警惕外国思想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由来已久(从清朝到民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英语教育的理念,教育政策和英语教育的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英语教育也受到重视,各大学基本都开设英语课。但是随着中苏政治关系的急速升温,政治需要再次深刻影响外语教育,俄语成了中国外语教育的核心,英语被认为是英美帝国主义的代名词。最能证明当时英语受到遇冷的是1957年全国只有850名中学英语教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绝大部分停办。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外语教育又180度转弯,英语重新受到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发中学英语教学方案,要求重编英语课本。1962年,英语被列为高考科目。两年后,教育部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并要求增加学英语的学生人数。但文革政治斗争的需要把学英语当成与英美帝国主义斗争的政治工具和武器,“Down with imperialism!” “Long live Chairman Mao!”之类的政治口号充斥英语课本 [13]。

“文革”结束后,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一次把学习英语推到了重要的位置。纵观改革开放的30多年,利用英语学习外国新科学和技术已成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强国富民的普遍共识。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掌握英语也成了站在科技前沿和具有全球视野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中国,也出现了把英语变成有利可图的商品的现象。

三、英语对中国科学教育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清政府早年建立“京师同文馆”有很强的“强兵互国”,“报仇雪耻”的理念,学习外语的工具性极强。但在开办外语学校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人也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果断废止实行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引入西方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来以来最大的教育改革! 试想,如果我们仍然固守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学数理化,只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科举考试只考做秀文章,一篇博得皇帝赏识的八股文章就能换取高官厚禄,不可能有今天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经济的真正繁荣。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往英美国家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重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留学生现大都学有所成,不论是“海归”还是留在国外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以各种方式报效国家),为中国科技赶超世界水平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英语不仅为我们提供一个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科学和技术的重要语言媒介,而且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有所借鉴和帮助,特别是西方深受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推理、思辨、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对中国自古以来以文史为主的教育是个很好的补充。应该认识到,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以文科为主的教育历史,真正开始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实证科学的历史还不长。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一整套科学思维和创新的思想。俗话说,“学形易,学意难”,学会和掌握一两项现代高精尖技术并不很难,但学会先进的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科学思维体系并不容易,而后者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力量。因此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民族自豪感不断提高之后,学习英语不但不应削弱,而且应该加强(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较强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它已经不专属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它没有国界,没有民族之分,它所承载的不仅是科技进步,也包含人类的思想文明。和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样,人类的文明思想并不专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自从上世纪末,英语事实上已经在科学界普遍使用,被称为科技通用语言。电脑语言编程通用英语,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论文绝大部分都有英文版,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大都使用英语教学。这一普遍使用英语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恐怕不会改变。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涓涓细流必将汇合成全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大海,英语将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英语学习外国文明,同时也通过英语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文明,融会东西方文明于一身。这种集世界文明精华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将使中国永远长盛不衰!

nlc202309021110

参考文献

[1] Algeo,J.2010.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6th edition [M]. Boston, US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 李赋宁.英语史 [M].商务印书馆,2009.

[3] Gen?,B.2010. 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in Academic Writing [J].The Reading Matrix 10(2):142-151.

[4] 張勇.英语发展史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 Adamson, B. 2004. China's English: 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 [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6] 牛道生.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J].近代史研究, 2001.(3):172-202.

[8] 马伟林.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地位[J]. 学术界,2005(111):190-195.

[9] 周振鹤.红毛番话索解[J]. 广东社会科学,1998(4):148-149.

[10] (美)亨特,著.冯树铁,等,译.广州番鬼录 [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1] 周振鹤.中国洋泾泯英语最早的语词集[J].广东社会科学,2003(1):77-84.

[12]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6(8):92-99.

[13] 汪庆红.中国人的英语纠结[EB/OL].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3/11/15/1087319.shtml.2013-11-15.

[14] 楚越.风光一时的洋泾浜英语 [EB/OL].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64791. 2012-8-8.

上一篇:校验《放射诊疗许可证》需要提交的材料下一篇:浅谈机车乘务员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