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

2024-08-25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共11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 篇1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其实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这就是博物经济学。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了此书的蓝本。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弗兰克教授被问及,为什么对“博物经济学”情有独钟时,他回答道,“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谈到这些博物经济学问题的答案时,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此书一开篇,就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装在圆罐子里卖?为什么易拉罐不做的矮一些、胖一些?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而冷冻库不会亮?为什么笔记本电脑能在任何国家的供电标准下运行,而其他大部分电器却不行?为什么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要安装锁?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在右边?太多的为什么撞击着大脑,回答有千千万万种,却忘了经济学原理。其实不过是因为牛奶放在货架上而可乐放在冰柜里,货架和冰柜的结构不同;人的心理总觉得高的东西容量大所以矮胖的易拉罐一定会被打败;笔记本比起其他电器更多概率的游走各个国家;如果要区分开是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还是普通便利店来设计门是否要带锁那么制造成本就会上升;在欧洲早期,女生是由仆人伺候穿衣,所以扣子在左边方便他人系纽扣。这一切都源于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

两位经济学家走在去午餐的路上,看见人行道上躺着一张貌似百元美钞的东西。年纪较轻的那位经济学家打算去把它捡起来,年纪较长的那位却拦住他,说,“那肯定不是一张一百块的票子。”

“为什么不是?”年轻的问。

“要是的话,”年长的回答,“早就有人捡走了。”

当然,年长的经济学家不见得一定对。可他的提醒,暗含着一个人们常常忽视的重要道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钱不会躺在地上专等着你去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惟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

然而,成千上万的人似乎认为自己能够轻松致富。他们亲眼见别人这么做过。20世纪90年代,有人靠着把手里原有的旧经济股票,比如通用电气、宝洁,换成甲骨文、思科和其他令纳斯达克指数一飞冲天的高科技股票,就这样发了大财。还有人拼命借贷,买下大大超过个人负担能力的房地产,一夜暴富。

为什么常规不适用了呢?自认为能抢先捞上一笔的人信心百倍地做了解释。比方说,20世纪90年代,不少牛市分析师声称传统定价公式过时了,因为互联网改变了游戏规则。靠着B28电子商务,一些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30%,所以,毫无疑问,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可时至今日,人们意识到——其实当时也应该意识到,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公司,会继续借此获取大量利润。可是,和过去一样,一旦竞争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所以,抢先使用牛生长激素(能使牛的产奶量提高20%)的奶牛场,在短期内获利颇丰。但随着激素的广泛使用,提高的产量带动牛奶价格不断下挫,从而降低了利润率。

同样的利润曲线,最终也体现在纳斯达克股市中提供新技术的那些公司身上。B2B电子商务组织或许确实让制造商省下了上千亿美元。可采用新技术的公司,跟奶牛场一样,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于是节约下来的成本并没有变成更高的利润,只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它预言了3月纳斯达克的大崩盘。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较为普通的模式。

生活中随处可见经济学原理,不妨大家转换思维,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也许,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 篇2

ISBN:978-7-300-08854-9

著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译者:闾佳

责任编辑:李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9.80元

书 评

你知道为什么牛奶多以长方形容器出售,而一般饮料容器则为圆柱形吗?如果你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的话,就请看看《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吧。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作者罗伯特 ·弗兰克教授著有最畅销的中级经济学教材《微观经济学和行为》,他给自己的学生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合集。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书摘

最有趣的经济学不会出现在课堂上或难解的方程式中,而是出现在真实世界里:电影院、车上,有时也在街上,显示出经济学原理确实在你我日常生活中运行。

每项产品为什么会以目前的形态问世?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引用成本—效益原则。一般而言,除非产品价值(也就是效益)提高足以弥补成本的增加而有余,否则生产者不会有意愿增添某项产品特质。几乎所有产品的设计都是一种取舍,一方面希望提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特性,但另一方面也得兼顾价格的合理。

产品设计经济学东西会长这样,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牛奶多以长方形容器出售,而一般饮料容器则为圆柱形?

各类饮料的容器不论为铝质或玻璃,几乎都是圆柱形,不过牛奶的容器却几乎都是方形。方形的容器占用的货架空间较为经济,为什么一般饮料厂商不采用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饮料通常直接就着容器饮用,圆柱形握在手里比较舒服,因此厂商愿意承担额外的存放成本。但鲜奶通常是倒入杯中饮用,因此没有这样的顾虑。

不过就算大多数人直接由容器喝鲜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厂商还是不太可能使用圆柱形容器。虽然不管里面装的饮料是什么,方形容器都能节省货架空间,但牛奶能节省的货架空间更值钱,因为超市通常把大部分饮料陈列于开放型货架,这项设备成本低廉,也没有额外营运成本;而鲜奶必须存放于冷藏柜,不但设备成本高,还有电费开销,所以冷藏柜内的货架空间成本偏高,从而使鲜奶方形包装的效益随之提高。

为什么报纸自动贩卖机让顾客有机会拿走多份报纸,而饮料贩卖机则否?

为什么许多酒吧水要收钱,花生却免费供应?

为什么计程车司机下雨天会提早收班?

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3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篇4

本来今天制定了一系列学习计划的,但是因为《看见》这本书,全部都放弃了,可以说自己太不自律,但是却是绝不后悔的,看这本书所给我的触动,还有收获,可能是真的与学到多少知识是无法相比较的,在看的时候好几次落泪,总是感觉他触动了一些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而且这种心灵的震撼和洗礼让我有一种倾诉出来的冲动。

这本书叫做“看见”,柴静用自己平实的叙述的口吻,记录了自己看见的和她所感受到的领悟到的,她是用心灵在看这个社会,看这个社会中的平凡的人并且从这些人的经历中反省自己,反省整个新闻届,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当一个好记者,一直在问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新闻人。在她所描写的一个个的采访场景中,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无奈,很多人的痛苦,我开始质问自己,我能做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我开始迷茫,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大学的意义是让我们增长知识,也让我们的心理更加成熟,让我们能够为社会做些事,但是我们能做什么,我真的想不出来,好像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一个有知识,有足够财富的人,因为只有自己的力量够强大,才可以真正的去做些什么事去改变社会。

在看到她曾采访过的一些“刺头”,一些为了争取公民正当权利而和政府,和强权势力去努力,不断的通过打官司上访的方式追求社会正义的人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外祖父,他识的字有数,只上过小学,他的土地被村委征用,不允许他种地,却没有给他补贴,而且征用的土地一直闲置,他找过村委,村委没有理会,他就去了市委,市委也没有给答复,然后他就自己带着一本盗版的民法通则和济南市地图来了济南省政府,听外婆说当时有人接待了他,然后从省里下来人了解了情况之后,把土地补贴给了外公。当时的外公已经是癌症晚期,回来以后就晕倒进了医院。我妈说外公太较真,要不是这么操劳也不会病倒的这么快,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我把外公当做一个偶像,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社会,我觉得中国缺的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较真的人,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也许很多不好的社会现象会改变,当面对一些恶事的时候,漠视其实就已经是作恶。

书才读了一半,但是我已经通过她的笔,看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其实她有时也是无奈的,就像她说的,她只是一个记者,报道完一个问题,该下台的下台了该处分的处分了,但是社会环境在那,有些事没办法从根本上去改变,也许有些悲观的色彩,但事实上她是积极的,因为她一直在改变自己,一直在通过自己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变这个社会。记得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是关于她的孩子是美国籍的,大多数网民都是各种谩骂和不理解,我觉得,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不在于她给孩子落了什么国籍,而在于她做了什么。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对的,因为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里成长,如果我有条件,我也会。扯得有些远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看见了很多,看见了她刚刚步入工作时的努力和不知多措,看到她在一次次采访中不断的成长,看她从一个记者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人,也看见她内心的不断成熟和成长。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5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6

1、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根源。

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装的扣子设计时,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英国宫廷的服装都很繁杂,而女士的衣服多由仆人动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如此设计。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那么,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时代,是不是把女装设计成右排扣子,也会非常流行呢?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也就可以颠覆了;

2、激发人的思考兴趣:

除了非常严肃的学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实这本书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你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也许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公式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3、从B2C到C2B:

书中多数是从企业如何追逐利润、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各种经济及生活现象;不过从消费者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顺应这个变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的思路来考虑,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客户在营销战术上的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但他们缺乏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前瞻性的趋势变革,所以,作为市场研究人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折扣方式或定价方式,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哪种心理需求,当我们找到根源后,对应到某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4、举例的方式,生动且形象,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应如此: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 篇7

答曰:不知道,还真的不知道。

这不是故弄玄虚,这是美国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康奈尔大学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收集学生课堂问题和作业而编辑的一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上面的问题,在看到解释后的,才恍然大悟,事情原来是这样子的。也正是这样源于生活、妙趣横生的问题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凭着兴趣,竟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现在回想起来,有点遗憾。遗憾的是,没有在阅读中进行仔细思考,没有先对问题进行求解,而直接阅读了后面的答案。这本书的内容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周边的事物,没有对发生在身边事物的存在性进行思考,更没有对其合理性进行考量,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入地探究。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了,认为是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我阅读这本书时,还在发挥着作用。直到看了此书后,才发现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浅,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有多大。当然,答案不是唯一的,换个角度,会有不同地见解。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生活太累,象个经济学家。看这本书,你千万不要这样的想法,它只是让你觉得经济学就是这样简单又实际。此书收录了多个有趣的例子,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100多个事例,教会你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在这种愉悦而轻松的阅读中掌握了经济学看似深奥的原理,认识世界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在决策时也就更加富于理性。

《一杯牛奶》读书笔记 篇8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向一个小女孩要水喝,小女孩给了他一满杯牛奶。小男孩喝完牛奶后,充满了信心。数年以后,小男孩当上了医生,而小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小男孩不仅想尽办法治疗,还替她付了医药费。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爱的故事。比如玉树等地发生过的许多灾难。

玉树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那是我感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纷纷捐款捐物,帮助灾区重建。一位老爷爷把自己好长时间乞讨来的钱捐给了灾区人民。难道他图回报吗?不,他只是要献出自己的爱心,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杯牛奶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人爱的是一种美德,一种无穷的魅力,是一个省省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编辑推荐:

《一杯牛奶的感人故事》读书笔记 篇9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向一个年轻女子要水喝,女子给了他一杯热牛奶。喝完牛奶,小男孩以为要付一大笔钱,但女子说一分钱也不要付。小男孩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感谢后离开了。数年后,女子的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时男孩已是大名鼎鼎的凯利医生,也是她的主治医师。医生知道她就是当年的恩人后,付出艰苦的努力治好了她的病,而医药费只是当年的那杯牛奶。

读了这个故事,我流下了眼泪。是啊,知恩图报,这不是口头语。凯利医生当知道病床上的人就是免费给他牛奶喝得恩人时,他立誓要治好恩人的病,而医药费却不要一分一毫,这是多么闪光的品质啊!而女子,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施恩不图报,不像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给别人帮助整天念叨着回报。

看看我们,什么时候知恩图报?父母、老师的爱都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什么时候想到过报答?父母晚上给我们盖被子,在我们不会做题时辅导我们,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老师呕心沥血教导我们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拿了国家的工资……同样,我们也什么时候想到过施恩不图报?自己带的学习用品是给自己用的,别人要借也编个不借的理由。就算借了,还要念叨着“你下次要借我呀”;邻居要借点什么,尽管我们多的是,还是不借。

记得我们学过篇课文,叫《蓝色的树》,讲的是一个女孩掉了绿铅笔向同桌再三借了都不借。再一次借,同桌提出了种种条件:“你不能把铅笔弄断,大面积的不能涂……女孩碍于条件,只好用蓝铅笔涂大树和小草。而我们,何尝不是那同桌?

《共享经济》读书心得 篇10

刚读完了共享经济一书,对于剩余产能的挖掘,以及接下来人人可参与平台的建立,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像我们熟悉的共享单车,闲鱼网,国外类似的公司,其实出现的更早,比如uber,比如Airbnb,现在已经进军中国市场了,~给我的启发是未来可能大型的公司不会存在了,这样说的极端了一些,不过这确实是一个个人化的时代了,利用互联网+,万众创业的时代已经来临,大的机构的作用就是创造需一些平台将每个人链接起来,制定组织框架,吸引各种感兴趣的人共同搭建这个平台,迭代更新,~共享他们自己的能力,知识,资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构建者需要控制内核,欢迎人人参与,初期尽可能少的制定规则,保持最大的可参与度,与链接度,开放的心态是最为重要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心得 篇11

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我们根据学习的需要学习了《政治经济》这门课,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经济》。《政治经济》和《西方经济》主要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个寒假,我在空暇之余,又翻看了一下《政治经济》和《西方经济》这两本书,重新学习了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且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做一点总结,也是做些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里面说到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两个要点,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即一种物品不用于交换,那么它并不是商品,如空气。但是一种物品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因为只有拥有使用价值,物品才有交换的价值,成为商品。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买者付出货币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卖者放弃使用价值而获得货币,价值在交换的瞬间得以形成。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量的货币表现,但是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价值附近上下波动。

在资本市场中,股票也是一种商品,但是这种商品比较特殊。股票的使用价值是法律赋予的,正如空气是由自然界赋予的。股票的使用价值就是持有者可以以股东身份获得分红,或者将股票高价卖出获得收益。但此时的股票并不是商品,而股票的价值又从哪里来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股票的价值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的呢?答案是,当投资者认购上市公司股票时,所付出的货币就是间接的劳动,这些特殊的劳动间接创造了股票的价值。但是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换时,并不创造价值,投资者只是在买卖中获得了差价收益。

据网上发布的消息,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让叱诧风云上百年的知名企业即是成为了经济危机下的牺牲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角度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需求下降。需求下降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而资本在W-G’的过程,也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被出卖转化为增值的货币资本的过程无法顺利进行,剩余价值得不到体现。这对于以赚取剩余价值为根本目标的资本主义企业来讲是很大的打击;第二,竞争压力。国际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巨大,欧洲、日本,包括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其他企业的不断竞争,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此时依靠进一步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已经十分困难,剩余价值的生产无法提高,企业利润得不到保障;第三,劳动力支付压力过大。通用汽车公司拥有上万名职工,他们的工资待遇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可变资本(即支付劳动力的资本)增大,相对来讲增大的速度大于不变资本(即支付生产资料的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对剩余价值也得不到体现。

综合上述原因,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也就容易理解了。

马克思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这里有问题值得探索。为什么工人的劳动会创造那么多的价值?

原因有几个,第一,工人通过学习,掌握了生产方法,比起原始社会人类还在摸索如何生产产品的时代,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但是,这种学习是要有投入的,劳动者自己负责这部分投入,通过社会上的学校获得劳动基本技能(义务教育出外);第二,需要生产资料的完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讲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生产资料的源头是自然物质,从古至今可以看作不变的资本投入。假设对生产资料的投入资本为30;第三,生产工具的使用。如今的教材已经不提生产工具了,很多人把生产工具算作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它区别于生产资料的特点是,它的损耗是逐渐的,而生产资料的损耗是一次性的。假设这些资本要50,因此,不变资本此时是30+50=80a;

于是,在剩余价值率为100%的情况下,资本家投入30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投入50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给工人支付的工资(可变资本)为20,那么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为20,总价值为80a+20v+20m=120。但是剩余价值率为什么这么高呢?其实将三个原因价值化相加,即学习的投入+生产资料投入30+生产工具投入50,而产生剩余价值。其中学习的投入是不需要资本家进行的,但投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而工人的劳动不会因为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投入加大而增加,反而会减少,假设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因此不变。如果此时支付工人的工资不变,就会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的增加是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投入增加有直接关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加,原因也在此。所以,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多,是要补偿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投入,并不能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加剧。

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很可以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预言。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马克思并没有一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比如,自由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这一点,在公有制的情况下很难改善。可以说,马克思自己也从哲学角度分析问题,存在即是合理。资本主义的存在必然有其历史原因,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十分严重。比如,由于自由竞争导致的过度生产,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也用了很长时间探索研究,希望能够加以解决。其中有些解决办法,如增加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投入,加强监管职能等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西方经济学家只愿意治标,即是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经济稳定发展。马克思则认为,要彻底解决经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

其实我认为,首先,西方经济学家努力想出的解决办法,有些往往已经触及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子。比如,有人提出股份制的概念,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股份制公司掌握在少数一群人的手中,如果将这一群人扩大,变成全民,那就是公有制。其次,马克思的观点也有一定问题。社会变革需要十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当然,如果不计后果,以暴力推翻现有的经济体制,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制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种改变必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

题。因此,逐渐改革和发展才应该是综合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优势的正确方向。

上一篇:竞聘讲稿2012.09.0下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学生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