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近义词

2024-06-04

喧嚣的近义词(精选8篇)

喧嚣的近义词 篇1

喧嚣的近义词_喧嚣词语基本释义及造句

基本解释

◎ 喧嚣 xuānxiāo

(1) [noisy]∶声音杂乱,不清静

我屏息静气,努力在喧嚣的尘世之中寻觅一种纯净、和谐之音。

(2) [clamour abollt cries of ]∶叫嚣;喧嚷

长矜争之心,恣喧嚣之慢。――《魏书・韩麒鳞传》

近义词

哗闹、嘈吵、争吵、呼噪、叫喊、叫嚣、喧嚷、吵闹、喧哗、鼎沸、喧闹、蜩沸

反义词

恬静、肃静、安静、沉静、寂静、清静、宁静

英文翻译

1.(声音杂乱; 不清静) noisy

详细解释

吵闹;喧哗。《南史・梁纪上・武帝上》:“时以宗庙去牲,则为不脱食,虽公卿异议,朝野喧嚣,竟不从。” 明 莫是龙 《笔尘》:“人居城市,无论贵贱贫富,未免尘俗喧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尤大鼻》:“ 韶 翘首向天,痴立瞠目,施闻人声喧嚣,似有人呼其名者。” 杨沫 《难忘的悠悠岁月》:“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繁华、喧嚣的 上海 突然变得肃穆庄严了。”

亦作“ ”。声音大而嘈杂;吵闹。《文选・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近瞩幽,远视U啤! 张铣 注:“,聒;疲气也。”一本作“ 嚣 ”。《隋书・宇文化及传》:“ 虔通 伪曰:‘草坊被烧,外人救火,故嚣耳。’” 清 唐孙华 《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溪之胜》诗:“名高物争逐,颇亦厌嚣。”

相关内容

用喧嚣造句

诸如此类的论调喧嚣一时。

会议在一阵喧嚣中结束。

沉默片刻之后又喧嚣起来了。

人们可以看见街上的喧嚣景象。

到处是喧嚣和吵嚷。

马达的轰鸣淹没了远处战斗的喧嚣。

小贩的吆喝盖住了来往车辆的喧嚣。

喧嚣纷扰的社交季节逐渐接近尾声。

他根本无法理解水门事件引起的喧嚣。

门口好象有人刚刚下马,喧嚣声惊动了他。

鸟声喧嚣。

欧文停了下来,听众中立即掀起一阵喧嚣。

门一关上,公用室里的喧嚣就神奇地消失了。

他们喧嚣叫嚷之声,把王宫的栋梁震得直摇晃。

这个地方很安静,与城市的拥挤喧嚣十分不同。

赫普兹芭被她长期躲避的外部世界的喧嚣吓坏了。

散布在海上的上千个礁岛挡住了喧嚣的大西洋波涛。

生人一进来,喧嚣吵闹的房间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

[喧嚣的近义词_喧嚣词语基本释义及造句]

喧嚣的近义词 篇2

十渡是以岩溶峰林和深切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河谷狭长蛇行, 谷壁刀劈斧削, 拒马河依山绕岭从西北至东南流贯全境, 两侧山峰如塔似剑。东起千河口, 西至大沙地, 北到石人峰, 南临笔架山, 面积213平方公里, 游览长度百余里。

十渡山水, 四季如画, 处处是景。初春百花争艳, 香溢河谷;盛夏群峰叠翠, 碧水如云;深秋柿坠枝头, 红叶似锦;寒冬冰河如镜, 峰岭披银, 似一幅泼墨山水画卷, 一派绝妙的北国风光。曾经一首“拒马河, 靠山坡, 曲曲弯弯绕山过”的诗句, 牵动多少人对这里的向往。而今, 风光秀丽的十渡更已成为世人青睐的京郊著名风景区。

孤山寨位于十渡风景名胜区七渡村南, 因三座孤立的山峰而得名。是十渡风景名胜区内最著名的一条大峡谷, 深约10公里。步入峡谷, 两侧山峰林立, 怪石嶙峋, 越向里走, 山势越险, 峡谷越窄, 最窄处仅为5米;越向里走, 植被越丰茂, 景致越幽美。这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有著名的“一线天”, 流传千古的“劈山救母”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还有“山门迎客”、“仙女浴潭”、“九龙抱石”、“碧池戏水”、“五老峰”、“海龟砣”、“鹰嘴石”、“石中石”、“银川冰谷”、“玉柱笋天”、“歌泉涌流”等景观。满眼尽是赏心悦目的异石奇景。漫游孤山寨, 可以尽赏“风于林中动, 虫在石间鸣, 山出叠翠色, 甘泉润琴声”之美景。其中千古河床、小孤山、一线天、石中石被称为孤山寨“四大”奇观。

置身于此, 您会沉寂在这如图如画的景色之中, 陶醉在这如诗如歌的山泉中。

喧嚣的近义词 篇3

杨乐云 /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10月/22元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的最后一部传世之作。这部小说在他脑海里酝酿了二十年之久,三易其稿而成。他对这部作品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我的死亡”,可见赫拉巴尔在这部作品里倾注的一生心血。

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35年在废纸堆中讨生活的故事。他工作、居住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在那里,老鼠成群,苍蝇成堆,潮湿恶臭。35年来,他每天用打包机把废旧的书籍、纸张用压力机打成包再运走。这个孤独的打包工热爱阅读,他从那些被废棄的书报里挑拣出一本又一本伟大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加以珍藏。靠这种方式,他阅读了黑格尔、老子、歌德、尼采、席勒等大师的作品。这位打包工对阅读有着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而最后,他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这不是悲剧,那废纸包也并非汉嘉的坟墓,而是一个孤独者的飞机场——他不过是从那里腾空而起,去继续自己并未结束的上升。

《过于喧嚣的孤独》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几乎不怎么分段,也没有太多直接引用的对话描写,读起来像聆听一位老者的倾诉。对于每一个爱书的人来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喧嚣的孤独”——一个人孤独地阅读,在书中体会气象万千的喧嚣。

文学

《虚土》

刘亮程 /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年1月 /24元

这是一部重树中国式小说气质和美学风格的作品,作者完全摒弃了用文化符码写小说的常规可能性,呈献的是一个直觉所能达到的感觉天地。

在《虚土》里,刘亮程似乎在漫不经心地讲述着天山北麓某个叫虚土的小村庄的故事。小说以一个5岁孩子停止成长为叙述主角,他目光所及的虚土庄,披着一层梦呓般的虚幻色彩,每个人的生活都无人证实。书中瑰丽的想象呈现出接近神话的意境,世界混沌如初开般宁静、虚空,任何声响、动静以及天地间事物的微妙变化,在这个直觉世界里都能被捕捉、感知和呈现。

财经

《理想丰满》

冯仑 /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11月 /45元

《理想丰满》是企业家冯仑自《野蛮生长》后又一力作。《野蛮生长》讲述的是民营企业过去的发展史,而《理想丰满》则全面点明企业如何在环境、政策变幻中规避风险,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为企业制定一个确定的战略方向。

书中,冯仑集半百人生沉淀,畅议当下热点;挟二十载拼搏经历,纵论未来大势。以其独有的睿智思辨、幽默段子,深入浅出,亦庄亦谐,对价值公平、财富传承、人生追求、企业治理等话题进行有力批判和建设,更全面展示分享为人、经商的大智慧。

随笔

《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 / 著

万卷出版社

2008年3月 /25元

本书收录了冯唐近年来的代表作。这些随感而发的文字,表达了作者自由、时尚、前卫的思想,文笔犀利幽默,极富哲理,常有惊人之语,既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又能给读者以启迪。

书中到处可见让人过目难忘的冯唐式文字,儒雅中夹杂着嬉皮,有理性也有性情,时而很文气,时而很痞气。他的随笔“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与手臂的想象”,他的随笔“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

畅销

《如丧》

高晓松 / 著

武汉出版社

2012年5月 /32元

“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时隔十二年,高晓松第二本文集,首次披露一个文艺中年的成长史。

面对喧嚣的高中作文 篇4

开始慢慢明白陶潜的淡然,领悟孟浩然的田园自乐。面对喧嚣,我宁愿选择“采菊东篱下”。――题记

今日的喧嚣、骚动取代了当年的那份宁静、安详。多彩的生活,在我看来,还不如那种淡雅之美。是的,时代的进步,昔日的终然要褪色。但,我还是会选择一片广阔的草原。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多么怡然的桃花源生活,没有战争,没有痛苦,也没有喧嚣。我厌烦世俗追名之心,自己却也无法脱离。我想平淡人生,但没有选择之路。为了明天,我必须融入到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面对那种市场上为几毛钱而争吵不休的生活,我还是喜欢乡下的那种朴实。我明白,我理解,父亲和我一样,厌恶了尘埃,他用他的手,那满满的老茧,黑黑的还带有些裂痕,告诉我,世间没有宁静,要想有出路,只有学习。

我总爱在暗暗的灯光下或是具有弧线美的小路上行走,来思考生命寓示的价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能否从此离开。记得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多么想过隐士生活,但只能深于闺阁之中。屈原放逐,渔父的劝说,何曾不是一个明志之路呢?太平的生活,喧嚣充斥了整个天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我的选择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虚幻。但我始终向往那片宁静,我相信,它已然存在于我心,没有急躁,认真地对待上天给我的每一项任务。生活有太多的不得已,也许今日的并不是人们所想得到的吧!今天,越来越热闹纷乱的股市、网络、娱乐圈......已然成为时尚。但我相信,还有人的心里有向往陶潜生活,却也只能于书中寻找慰藉。

倾向于燕子的南飞,枫叶的飘零,雪花漫飞的黑夜......我爱宁静,爱自然的自然。我总认为我不属于这个世界,我属于过去。那层淡雅,没有特意安排的草原。驾着白马,手执长鞭,到我想到的地方去。这,才是一个自由的人生。

喧嚣,就算再多。我相信,我可以找到那份心灵上的.宁静与自由,面对它,我倒想,选择和陶潜一样的淡然,于“悠然处见南山”。

常常想找一块净土,那里有一汪净水,去洗洗身上的尘埃。因为在喧嚣里活得太久,所以觉得内心尘埃堆积。那么一方净土,这一汪净水在哪儿,它就在我们心灵里,面对喧嚣,需要用心。不要忘记了埋没在尘埃中的心灵迷失了自己。

面对喧嚣,以心相对。面对世间种种,我们常常发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常常在喧嚣中感到孤身一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发现自己何其渺小。对世俗的厌恶,让我感到孤立无助。但渐渐发现,喧嚣只是一种表象,内心的清静在于自身,于是面对喧嚣时,心平气和,用心聆听喧嚣中的宁静,于是发现世界很静,心灵很清,其实喧嚣不必逃避。

面对喧嚣,选择很重要。屈原生活的时代当是喧嚣的了。君主的无能,谗臣的猖獗,政治的腐败,给屈原这位生不逢时的人物写下了一生的悲哀。屈原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其对喧嚣的世俗的看法。于是不愿意再被世俗污辱而投了汨罗江。这是屈原的选择,在面对喧嚣时,他选择了摒弃喧嚣,保其清白。

而另一位大家司马迁,受难后,在世人的取笑,内心的谴责中艰难的完成[史记]。这当是在面对喧嚣中选择了生,把喧嚣置之度外。我们当然不能够评价这两位的选择谁对谁错,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依心而行。面对喧嚣,我们要有自己的选择,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抵御喧嚣带来的影响,让喧嚣不要成为阻碍我们成功的绊脚石。

面对喧嚣,要在心灵中找一片净土。常常发现在喧嚣中发现失去了自我。所以我们应当找回自己,毕淑敏说过要有精神的三间小屋。那我们何不在心灵里找上一方净土,蓄上一汪净水,种上一排绿苗,吸收那来自喧嚣中的尘埃。那么如何找这一方净土呢?我们应该先避开喧嚣,先扫扫心灵上的落叶,然后让心静下来,去读书,读书是最好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它能让你的心灵里蓄起净水,种起绿苗,让你对喧嚣增强抵御力。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书笔记 篇5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孤独有很多种,唯独赫拉巴尔的这一种被称作是“过于喧嚣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上与阅读为伴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的事,一个被作者称为“love story”的故事。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阅读、领悟、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

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这喧嚣正是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比痛苦更为强烈”, 一边是下水道里激战的鼠族,一边是梵高“向日葵”的明灯。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

若列举此书所谈到的著作和画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宏大的书单。这既使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也令人倍感困顿,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仍然有大批的思想、真理被打包贱卖,我们是否能像汉嘉那样咀嚼出书本和人生的真谛?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太多尘世喧嚣的时间名言 篇6

二、心里能装着一些时间带不走的淡淡悲伤,也是一种幸福。

三、聪明,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认清自己的位置。

四、读书得有奔腾6的大脑和1G兆的超大容量的内存,要不然迟早会死机

五、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的就会到来…

六、我只想当听众,因为不想感染太多尘世喧嚣。

七、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你浇灌在哪里,哪里就可能长出灿烂的花朵。

八、我们旳茴忆,被风吹散了。你狠心地让我一个人站在这里,想念你。

九、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十、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我选则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我选择离开。

十一、曾经,有一个人真正的进入了我的世界。但已经不知不觉的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在我的小世界里随意走动。

十二、学会没脾气,不摆臭脸的过程,其实也是长本事的过程。

十三、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十四、趁我还爱你,你,可不可以不要错过我?

口袋公园——喧嚣城市中的绿洲 篇7

一、口袋公园的出现

近几年来, 各式各样的广场与公园纷纷建立, 形式却大同小异, 不外乎草坪、喷泉、雕塑、大理石铺装的豪华配置以及林立的高低乔木灌木。我们并非是要否定“大”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而是质疑于“大”成为多数人的关注焦点后对“小”的价值的忽视。大多数城市中的广场与公园都扮演着商业角色——满足购物广场消费者的休憩, 以及举办各类商演活动, 或者作为城市的标志供人参观与欣赏。这种模式在城市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并不应该是唯一的。它并不能满足多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休息, 不具备良好的可达性。

口袋公园便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例如在北京, 和很多国际大都市一样, 车水马龙, 高楼林立, 绿地分布少, 面临着城市中心区绿量不足的问题。而口袋公园却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 可以见缝插针为城市增绿。

在北京朝阳区南部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空地, 就建成了一处口袋公园。原先, 这片空地上有一处废弃的机井房, 四周荒草丛生, 每到冬春季节一刮风就起土, 居民很少往这儿溜达。去年春天, 经过改造, 植树, 修建健康步道, 配备座椅, 成为了社区的休闲聚集地。并且这样的口袋公园每处占地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 选址灵活, 主要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建设, 不涉及征占土地, 并且面积小, 因此建设周期普遍不长, 建设成本相对要低。建成后, 除了给城市增添绿荫, 给市民增加休闲空间,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违建再生, 保持城市环境整洁有序,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规划蓝图上的小小的一点, 作用却不容小觑。

二、口袋公园的建设理念

(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系

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让人窒息的生活节奏, 人们越来越渴望在身边有一个能够随时让自己舒缓压力的放松之地, 公园则成为了首选, 不同于城市其他类型的绿地, 它不仅具有其他绿地所具有的一些功能, 还具有它们所没有的游憩服务功能, 能够让人驻足停留。

只是当下的公园模式大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综合性。在现阶段, 我国的公园建设还只是将重点放在了绿化率与人均绿化率这些片面的指标中, 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使用感受, 不会设立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遍布的区域少。比如有的人在纽约住了一辈子, 可能无数次路过中央公园, 却没有进去过, 更不用说在中国, 繁忙城市中的上班族, 离公园远之又远, 更无法随时享受自然风光。

而口袋公园的优势就在于,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 触手可及、微小、便捷、能够随时随地带给我们方便。它不仅仅服务于上班族, 为其提供调整思维的室外场所, 还为商业街中的消费者提供散步休息的空间, 更是服务于城市之中缺乏与自然交流的人群——老旧社区的居民、老年人、小孩, 为他们在冰冷的城市之中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二) 净化城市环境

一方面口袋公园可以净化城市空气。虽然口袋公园的面积一般不超过一万平米,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正是这种特质, 使其更加灵活多变, 在城市之中大范围的运用, 在城市平面图中呈现出斑块的设计模式, 为城市注入新鲜的血液, 改善周边的空气质量, 并且与大型公园有机结合, 形成密集的城市生态环境滤网。

另一方面口袋公园可以调节温度。口袋公园同大型公园一样也有降低温度、增加湿度的作用。口袋公园中的花草、植物、树木表面温度低于城市的温度,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 城市在夏季变得更为酷热难耐, 利用植物可以提升空气湿度, 缓解高温, 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调节气候。

其次可以降低城市噪音污染。正常情况下, 30到40分贝下人耳处于舒适的状态, 但是高于70分贝时会使人躁郁不安。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 噪音污染也是在所难免的, 而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声波, 阻碍噪音的传播, 降低噪音污染, 为城市提供舒适的生活体验。

(三) 传播城市文化的载体

城市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的设计也与之并驾齐驱, 不断完善, 成为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文化, 引领需求。

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与文化, 我们可以借鉴与发扬, 但更多的时候, 我们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行设计。口袋公园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不同于仅供观赏的大型标志性城市景观, 是最真实的城市生活写照, 微妙的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生活状态与品质。

完美的口袋公园设计必定考虑到了不同经济地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需求的市民的空间需要。一方面它满足了周边居住区之间居民的健身、散步、跳舞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周边商业街的消费者提供短暂的停留。同时, 在城市口袋公园系统的不断完善下, 临近街道的口袋公园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休憩选择, 不同地区的文化与物质之间相互渗透, 人与人之间也有更多的身心交流。

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 是城市的思想和灵魂, 它们应当也能够成为体现城市特色的载体。而对口袋公园微场景的塑造最能够体现地方的人文特色。

三、结语

口袋公园发展至今只有短短半个世纪, 过去, 因为其微小的规模往往容易在城市的规划中被设计者忽视。但现在, 口袋公园在绿色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开放空间, 设计师应当与政府之间通力合作, 充分利用它的社会效应, 创建绿色生态模式,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城市的环保问题, 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住者及游客创造更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玥.口袋公园设计初探[D].无锡:江南大学, 2009.

[2]葛舒眉.浅析城市口袋公园建设的意义及规划设计[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3) .

[3]葛舒眉.从观瞻到公平[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喧嚣的孤独 篇8

那是个阳光极好的日子。天空像块闪着荧光的蓝玻璃。路边的遮阳伞下,堆着成筐成筐的枇杷。遍植枇杷树的水网密布的田野,让人想起拿着蛛网捕捉蜻蜓的童年。次日是个稍显闷热的阴天——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晰,是因为我们钻进一片茂密的桑园采摘桑果后,背上起了一层细密的汗珠,手指被染成了绛紫色。

我还记得在背包里装了一本刚刚受赠的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没有比这更让人欢喜的馈赠了——我刚拿到书没两天,虽还未来得及整体阅读,仅仅读了第一页吧,却已将《逃离》开篇的那句话很好地记住了:“在汽车还没有翻过小山——附近的人都把这稍稍隆起的土堆称为小山——的顶部时,卡拉就已经听到声音了。”

任何一部出色的小说,总有一个叫人印象深刻的起始句。出色,便先从这第一句开始。

在这一天的正午时分,我也想起过这个句子。大约是彼时我正在经历的情景与这个句子的描述并无二致,从而唤起了我对它的记忆——我们所乘坐的船正穿越在一望无际的太湖上,虽离我们将要抵达的三山岛还远着呢,但我已经听到声音了——这个声音,自然不是贾米森太太发出的。她正在小说里集中精力对付一条被雨水弄得满处是车辙和水坑的砾石路呢。

我们要对付的是太湖,是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同自己豢养在内心的那头困兽搏斗。

因为动荡不安,那湖面看起来颇像颠簸不平的黄土高原,更像我曾经历过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那个时候,几叠黛青远山,在水平面上迢迢起伏。喧嚣的码头,已被我们甩到了茫茫水烟之中。

我亦清楚地记得,在五月透明的阳光底下,黄玉般波纹拱起的顶端闪烁着星辰的光芒。那刺目的流动的无以计数的光斑,像无数条鱼簇拥于同一块水面。简直是上帝的舰队!

而此时此刻,我们何尝不是鱼?有黄河鱼,淮河鱼,扬子鱼,还有钱塘鱼。每条鱼身上都闪烁着不同河流的气息。只不过,那气息有的明亮,有的略显暗淡。怕是谁也不曾料到,在这漂泊的人世间,我们这些原本陌生的鱼,竟会在这样一个日子结伴“泛舟”太湖。

确是一些在水底窒息已久的鱼群。不然,我们怎么会纷纷跃出原来生活的水面,跑到这太湖上来?

一定是因此联想而受到了触动,忽然记起故乡的一位文学前辈兼故交曾对我讲的一句话:我们恩施的本土作家缺的不是生活,也不是文学功底,缺的是你的视野。他的肺腑之言,该是包括了我们在写作时不要忘了反观生活这一层意思的。不然,山仍是最初的那座山,水仍是最初的那道水。

言归正传,我们“泛舟”太湖,是不是一次必将发生的逃离,就像爱丽丝·门罗笔下的卡拉、朱丽叶、佩内洛普、格雷斯一样?

在这个农业萧条但农业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度,我不敢确定每个人都具有那份将心愿达成事实的魄力,但我敢确信在所有的漂泊中,唯有这水上的漂泊,是趋近于回归的。尽管病死孤舟的杜工部,用他自身的悲剧很好地反驳了我的观点,但这个极其特殊的案例,确乎该另当别论。

你若不信,且看那一船的鱼,他们不是对舷窗外的浪花与远山怀有新奇,就是摆了一个最舒适的姿势,打发着这浮生半日闲。

更难以置信的是,我们都开始恍惚了——错把太湖当大海,尤其是我们这些从内陆来的鱼,从大山里来的虾。我至今记得几年前在洞庭湖乘船去君山的途中所获得的感受,如今再度体验,更觉深刻。

当那湖中山色越发翠绿之时,当目及之处浮现出了芦苇素描般的身影之时,先前那个隐约可闻的声音就愈加清晰了。

可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

当我就要把一个与此声音相对应的词语吐出来之时,舌头却像误入大湖的一只小舟,在刹那间陷入一片茫然,失语了。

因为就要上岸了,大家都很兴奋。坐在我对面的同伴望着岛上若隐若现的房子的檐角,忽然不无羡慕地慨叹:“要是在这岛上有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好了!”

“好是好,可住在岛上吃什么呢?”

“这么大一个湖,还用担心吃饭的问题么?”

“买米还得坐船到岸上的集镇上去。”

“每顿都吃太湖鱼,似乎也不错呢。”

“做什么工作以养家糊口呢?”

“渔夫啊!”

或许每一个人都注意到了,岛上的码头,随着每一条船艇的靠岸都会生发一阵小小的骚动——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踩碎了先前尚处画中的那份宁静,但他们不一定注意到,迎来送往的船老大们始终保持着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情。

他们自顾忙着手中的活计,并未打量我们这些远道而来且在眼里塞满了新奇与探寻的陌生游客。他们甚至懒得抬起头来,望一望水天相接之处的烟云,更不消说近处或密或疏的芦苇了。

还在途中时,我就留意到跟船的那位生得浑圆的船老大,想必也是洞庭湖老麻雀一类的人物吧。当百无聊赖的他独自站在舱尾的甲板上,用半个身子以及半条影子堵住那扇原本狭窄的舱门时,俨然一只沉默的鹭鸶。

日日往返于湖上,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是过客,也不再是归人,而是成为湖的一部分了吧。我们或许还可以这样说,湖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身怀江湖,便与江湖相得益彰了。

这些船老大,应该就是从前的渔夫。

我们终于逃到了岛上。逃离者的心情,就好像软体动物成功地躲到了背上的硬壳里。而这岛,在岸上远看,也确实如一只螺。唐人刘禹锡就写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诗句。

这青螺里也果然清静。

记得乘坐电瓶车环岛游的途中,我向开车的大姐打听过这座岛的故实——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太湖中还有这样一座岛屿的存在(就是太湖,我也仅仅知道“太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也不曾做过些许功课,因此,我对它是一无所知的——她告诉我,这三山岛只是苏州市东山镇管辖的一个村子,名唤三山村。全村两百余户人家,八百多人口。

nlc202309022250

几天之后,我兴致忽来,记起了这一日难忘行旅,通过百度,方才了解到了它的一些基本情况。据相关资料称,三山岛又名洞庭山,古称蓬莱,明代始称小蓬莱,位于苏州城西南五十余公里的太湖之中,因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面积约1.6平方公里。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时值暮春与初夏交替之际,岛上一片葱茏,万象俱有生气。或悠长或短促或清脆的鸟声,不绝于耳。扑面而来的风,潮湿,清新,拧得出水来——仿佛湖水溅在脸上。对岸的码头与田野,已了无踪迹,更不知姑苏城坐落于何处了。天地间,空余一派苍茫水烟。

岛上的最高处,乃一在中腰生有“狮身人面石”的翠峰,人称板壁峰——后来在一块石碑上的介绍文字中,始知此峰被人冠为吴中第一峰。远远望去,板壁峰拔地而起,倒也奇特,可谓名实相符。

更奇的是,有一条形同云梯的陡峭小径自山脚的两块山石间扶摇而上,直达山顶——途中有一景,唤曰“一线天”——在那里临湖远眺,想必大有文章。

可惜,在我们这一伙人中,唯有那两个严守清规戒律的回族朋友爬了上去。来自西北贺兰山脚的粗犷汉子,把个江南抱在了怀中。

间或见到果实泛黄的枇杷树,惹得我频频回顾。只是那树周身被一张网罩住。暗想,那大约是为了防止游人私自采摘而采取的措施吧。

一问,却说是为了防鸟。“这岛上鸟太多,若不罩住,一棵枇杷树,过不了几日,就只剩下了一树叶子。”

听得出,他们嫌弃鸟多。因为鸟儿窃食黄熟的果实,而且速度之迅猛,不留余地。然而据我所知,许许多多的人,不远千里地跑到这太湖一类的湖泊湿地,就为了看一回鸟。

远离喧哗市声,在众人的想象里,三山岛与海上蓬莱一样,一定是好比世外桃源的。这大抵也是我们之所以前来的缘由——在每个人的心底,或许都虚构过这样一座小岛吧。尚在途中之时,就有人一脸神往地讲出了自己的遁世愿望:若是在这岛上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那该多好!

但我相信,在过惯了渔耕生活的土著岛民眼中,除开现实利益之虑,我们不过也是那些令人厌烦的鸟。

谁叫我们打破了他们原本清静的生活呢?他们面朝太湖的房子,散落于岛上的各个角落,被一片片浓密的树荫掩映着,与那一派湖光山色相辅相成。推门进去,瞥见的将是什么样的烟火人生?

不用多说,我们都是破坏者,侵入者,外来者,猎奇者。

那几天,杭州的朋友就讲过,西湖早已难得有个清静日子了。几天之后,当我在苏北与一个朋友谈天时,意外地发现几乎是在同一个日期,他恰好携妻带子在苏州游玩。据他讲,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早已不是唐人张继笔下的那个寒山寺了。它已被街市的喧嚣包裹。夜半的钟声更是无处可觅。

三山岛亦复如是。虽还不致于像姑苏城和西湖一样人满为患,但想必也只有在黄昏时分,当游人嘈杂的脚步声像潮水一样退到太湖里时,它才真正清寂下来。

这个难以启齿的事实,与我们作为逃离者的身份构成了悖论。

实不相瞒,因为此前对该岛一无所知,我也就未对它抱有十分特别的期望。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在这岛上,除了湖光山色可圈可点之外,除了那板壁峰上我们未曾领略过的胜景给人想念外,那些被标榜出来的去处并没有太大的意思。人为的痕迹太重了。

但转念一想,我们到这岛上,赏景或许变成次之又次的事情了吧。

我曾经将洞庭比喻成我多年以前放飞的一只白鹭,这太湖又何尝不是?就在我坐于临湖的长椅上眺望芦苇之际,就在我随意漫步之时,总有我不识姓名的水鸟,自头顶像意念一样一闪而过。它们飞得那般自由,那般随性。

还有那些出没于湖中的芦苇,那些吐出了玉红心事的睡莲,那些毫不起眼的水草,皆是随意而生。

那些茂密的芦苇,仿佛是三山岛的倒影自水底生了出来。

望着它们,忽然就想起汪曾祺老先生的短篇小说《受戒》,想起这篇小说美丽的结尾来: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英子最后当上小明子的老婆了吗?

倘若仅是如上所述,其实也并无遗憾,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然而就在行程即将结束之际,三山岛竟意外地向我打开了一道隐秘的侧门。

那时,我们几个人正斜靠在一座拱桥的扶栏上,等待队伍的集合。那里大概是小岛的入口处,有几位老年妇女在路边贩卖太湖水产,有鱼虾,也有晾干的野菜,却鲜有人问津。树木的浓荫跟幽静的时光一样,直垂到湖港里去。

正闲聊时,忽见两三条人影沿着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向我们施施然而来。走近了,才知那也是我们的同伴。其中一人抬手一指:“里面有几间老房子。”

我们立即动身,沿着那条岔道向着那游人罕至处奔去。没想到步行不过数百步,一幢老房子就赫然立在一片浓密的树荫里。

仅从外观上就可以做出判断,那是一幢两进式建筑,一前一后两个院落。外墙的墙皮早已被风雨和岁月剥蚀殆尽,砖石清晰可辨。后进院落的墙上密密麻麻的一片翠绿,好一路爬山虎。再定睛一瞅,就连那牛轭似的屋脊上,灰突突的断瓦间,竟也生了些许潦乱而稀疏的野草。

房子右侧的空地上,摆放了上百块刻有浮雕的石头。其数量之多,足以让人瞠目;其份量之重,足以让人敬畏——大者足以用吨论,即便最小者,也有百十斤重。其形状各异,但以方形居多;图案各异,又以动物居多。一眼望过去,哗啦啦一大片,叫人无端地想起秦始皇陵兵马俑来,心底不由得一沉。白色的石头,也确实与森森白骨一般无二。

那是大地的骨头。石上的浮雕构图严谨,雕刻精美,用刀古朴,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草木花卉,无不栩栩如生。我们从中可以窥见雕刻者的精湛刀工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他们对艺术的那份敬畏,自然也显露无遗。

nlc202309022250

挨个看过去,心底更加沉甸甸的——我到底在这些浮雕中感受到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一种不可撼动的份量,一种别样的肃穆与庄重,同时疑窦丛生:它们与这幢房子有什么关系,与这三山岛有什么关系?它们都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它们又是什么时候被放置到这里的呢?

遗憾的是,我对石雕这门艺术浑然无知,因此也就不能回答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我只能抚摸着它们,猜测着它们的身世。它们的身世,大约都是相当显赫的——在它们身上,我瞧见了某种贵族气质。“它们不是来自香火鼎盛的十方庙宇,就是来自贵胄之家。”我暗自想道。

让我惊奇的是,这些被风吹雨淋的石头并不是冰冷的——我在它们身上抚摸到了一个异样的温度。这个温度,是恒定的。它像电流一样,通过手指,涌入我的体内。当我感知到异样之时,不由得震颤了一下,迅速缩回了手。

石头怎么会有体温呢?

机缘就是这么奇怪。几天之后,我在一个培训活动中旁听了一节一教授讲授中国文字演变的课。在这堂课上,我始知石碑也是书卷之一种,且中国人最喜将文章刻于石上,假石头之坚固而让文章流传百世。我恍然大悟,三山岛上森森如白骨的石头,何尝不是文化的骨头?

由此推之,那个恒定的温度,无疑也就是文化的温度了。我也因此更加确定一个事实:虽说万物有灵,但唯有文化,可以让一块顽石变得更有内涵。

这块空地,因了这些石头的存在,已不啻于一个石雕艺术博物馆,一个传经布道的道场。

下得两三步台阶,再拾级而上,这幢在墙角挂有“桥头”二字的老房子就一览无余了:果然是一幢两进式建筑,第一进为三开间轿厅,第二进为大厅。前后两个院落。

虽因久无人居,不事修葺,以致门窗凋敝,梁上遍蒙尘埃,更有一架野生藤萝从屋顶垂落下来,充当了一席天然门帘,但我们依然可从房间开阔的格局、考究的雕砖门楼以及刻于梁柱之上的雕花上,得知这是一处清代宅院。昔日住在这里的,也该是一户钟鸣鼎食之家。

昔日的主人去了哪里?虽然有一大块金子般掷地有声的阳光落在第二进院落碎裂的青石板上,但周遭一片静寂,似乎可以听见藤萝爬行的声音,可以听见草木呼吸的声音,可以听见墙皮剥落柱头开裂的声音。也就是在这里,当我转身回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

这是一个孤独的所在,仿佛全世界的孤独都集中在了这里。孤独在这里甚至是有形状的,就像那些不知从哪儿运过来的石头。

那个建在库门之上的形态庄重而气势不凡的硬山式砖雕门楼,兀自立在我的眼前。不知为什么,我认定了它就是留下来看家护院的那个人。门楼上是镶着一块石刻的四字匾额的,由于没戴眼镜,外加藤萝的遮挡,看了半晌,也不曾将那几个字认出。至于匾上的题额与印章,就更无从说起了。

第二进大厅的六扇门前左右各立一只跪卧的石羊,一只被阳光抚浴,一只落在阴影里。它们神态安详,寓意吉祥。庭院里还凌乱放着七八块刻有精美图案的石头,有柱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完整的,也有残缺的。在其中一块刻有一对仙鹤图案的方形石块上,“奕叶香烟”四个字清晰可辨,却不知其意。

我无法知道,它们原本就属于这个院落,还是跟一墙之隔的那些石头一样,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踏入第二进大厅之时,我因一时迟疑而将刚刚迈出去的脚步收了回来——我恍惚进入了一座寺院的大殿。空旷的大厅中央,供奉着一尊脸色黧黑的弥勒佛。佛像前,从左至右,分列摆放着石雕的香炉,香钵以及雕花的石刻和残碑。满满的一屋子,却又次序井然。

这个庄严的场面,确实把我深深地震撼了。香炉与香钵,石刻与断碑,都像是正在禅修的僧人。

我默默穿梭于这些“僧人”中间,闻见了香火的气息,闻见了风翻经卷的声音,闻见了石中花开的声音。

从未体会到的一种清静,像并不存在的香烟,把我包裹了。

此种清静,与太湖一般无二,没有边际。

我不知道同伴们是何时离开的。待及我意识到该起身告辞时,这破败而又明亮的宅院里,只剩下了我孤身一人。但我并未感到孤独。

我知道有人来过,或者说一直有人来,抑或曾经有人来过。好几个石钵里堆积成山的硬币与零钞,便是最好的明证。

跨出门槛之时,阳光扑面而来,我感到一阵晕眩,继而是一阵轻松。满身的浮躁与暴戾之气,已在不知不觉间被那些从石头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给镇住了。

出门没几步,见到一块石碑,上刻:三山岛遗址、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石碑背面刻有这样一句话:

该遗址的发现把太湖流域人类的历史推前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分布上的空白。

我终于明白那些石头的意义了。

在我们这一伙人中,或许已有不少人获得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埋头深挖某个题材之时,许多事先不曾预见的写作素材会像幽灵一样闪现。也就是说,只要你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并心无旁骛地写下去,就可能触碰到一个盘根错节却又触类旁通的世界。这个世界,足够你写一辈子了。

这大概是写作上的蝴蝶效应。

在这个五月下旬的午后,我在三山岛上,就遭遇了与此类似的事情。自那幢旧时宅院里出来,明知道时间已经不早,却鬼使神差地走上了那条铺于宅院前的青石路。谁曾想到,沿着这条被一株株苍天古木的绿荫所覆盖的路一直走下去,竟走进了一个曲径通幽的清静世界。

一个个高墙大院,次第出落在深巷里。这些民居宅第,风格相近,粉墙黛瓦,院墙高筑,门楼气派,屋宇高大敞亮,峻严大气,浑厚宏伟——你甚至很难将它们与小桥流水人家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的建筑,天生又是属于水乡的。透过镂空的墙窗,可以瞥见种在庭院里的蓊郁树木——房主人的性情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原本就是清静之地,想必那庭院里更是娴雅幽静,别有洞天。

nlc202309022250

我在一幢宅第前停下脚步,确切地说,是刻在门楼之上的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吸引了我。我抬头仰望,只见一泓清泉在那门楣之上的石匾里汩汩流淌。却原来,那里刻着“源远流长”四个字。在其笔画间见得到流水之神韵,晓月之明朗,亦可见青山之状貌。

我知此词出自白居易的一篇序文。原话是这样的:“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寓意可谓深矣。

我不能掩饰内心的惊喜——我像个梦游患者,不断穿梭在这些青石小巷与民居宅第间。挂在门楣上的一个褪了色的中国结,贴在油漆剥落的大门上的一对福字,挑在门前枝头的一盏红灯笼,雕刻在青石路面的祥云图案,都让我驻足不前。

我以为见到了三山岛真正的精髓。但奇怪的是,这里却鲜有外人到来。至少在我转悠的这段时间,就不曾见到一个游客模样的人出现在“苔痕上阶绿”的巷子中。仅仅在一个路口,我与一只白身黑尾的猫狭路相逢。它意味深长地望了我一眼,然后扬长而去。

猫的背影消失之后,那条巷子顿时变得空荡荡的,看得见阳光奔跑的影子。如果有风,也一定看得见风奔跑的影子。

一旦平日里无法看清其面容的东西——多半因为速度太快——忽然在我们面前以慢镜头的形式缓缓展现时,就意味着时间变得无比冗长。在这个五月的下午,我发现无比迅疾的时间就在我眼前慢了下来,它像个蹲在墙角收集阳光过冬的老人——大约是在背后支撑它运转的那根发条松动了,抑或断裂了。

我甚至觉得,在这样的地方,时间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把那扇镶有一对门环的大门紧闭着。你看不见他们的生活,更看不见生活里内在的秩序。除非是在房顶已经坍塌的旧时宅院那,透过破损的窗子或是一扇摇摇欲坠的门,瞥见烟熏火燎的痕迹以及岁月遗留下的雪泥鸿爪。但我相信,所有残存的痕迹,也已被雨水认真地清洗过了。

相较于那个朝颜夕改的外部世界而言,这个岛上的角落是孤独的。可这种孤独能维持多久呢?

“……在那个时刻的深处,有某种不稳定的状态正在等待着,那是南希决心要不加理睬的。但是没有用。她觉察到自己已经在被牵引出来,从那两个人那里拉出来,回归到她自己的身上。仿佛是有个镇定与有决断力的人——会不会是威尔夫呢?——在着手将她从那个有铁丝衣架和花窗帘的房间里牵领出来。轻轻地,却又是不可阻挡地,引导她离开那个将在她身后开始崩溃的地方,它将坍塌、变暗,成为某种烟炱和轻尘那样的东西。”

爱丽丝·门罗在其短篇小说《法力》(短篇小说集《逃离》的尾篇)的结尾处道出了某种我们一时难以承受的必然——我们身后的事物,终“将坍塌、变暗,成为某种烟炱和轻尘那样的东西。”

这种必然,正是由某种深藏在时间深处的不稳定状态所导致的。

我想,孤独也难逃宿命般的必然。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一惊。抬起手腕一瞧,约定集合的时间已经到了。我顺着原路飞奔着向外跑去。把这个下午扔在了身后。

现在,我依然能看见我在那个下午一路奔跑的样子,甚至由此而看见了我从少年时代一路奔跑过来的样子。那是逃离的样子。

在这个五月的下午,码头上人头攒动,喧嚣不已。我微喘着气,一时难以恢复平静,抑或是一时难以融入这迎头而来的喧嚣。

那时,我坐在树下不无悲哀地想:“我要是有那两位回族朋友的定力就好了。”——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一个礼拜,但从来没有在餐桌上见到他们的影子。据知情者说,他们不是到街头寻兰州拉面馆去了,就是啃食自带的干粮去了。

上一篇:超级演说家陈铭父亲下一篇:放弃事业单位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