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晚班工作总结报告书

2024-07-29

校园晚班工作总结报告书(精选5篇)

校园晚班工作总结报告书 篇1

五班晚班工作总结

指导老师:魏超 组员:何勇科 刘展康刁豫东 邓哲朗

我们是光荣的大运志愿者,我们四位有幸成为班级、学校、乃至深圳市的代表去迎接五湖四海的宾客而感到万分光荣。对此,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为了保证工作万无一失,组长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提前几天去踩点,熟悉地形。

于是我们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提前三天到东门老街踩点。这一次的经历让我们收益颇丰,原本对东门不甚了解的我们,在这次跋涉之后,对东门的印象焕然一新。东门老街的热闹非凡着实震撼了我们,那里的车水马龙、美轮美奂的建筑让我们乐此不疲。

通过这次踩点,让我们队员的心都踏实了。因为东门老街的每一个景点、每一栋建筑、每一个角落都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这次踩点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为那里不能用 many people 来形容了,

而是crowds of people .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胜任此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神圣的一天八月六日,神圣的一刻十六点整,我们光荣的向五班中班的同学接过了神圣的使命,与魏超老师开始了神圣了旅程。 我们穿着光彩夺目的志愿者服装,以UU式的笑脸热情的为路人提供服务。他们之间有问路,其中大部分是问地铁站口。有的是问哪买大于赛程票的,有的是来盖纪念章的,有的是来做义工的,有的是为了支持绿色大运来办理爱车限行手续的等等。

当志愿者的第一天,我们是以忙而不乱、乐此不疲的状态下度过的。虽然有被路人问倒过,但我们不曾言弃,通过各种手段,竭尽全力的`给他们满意的答复。

当志愿者的第二天,由于第一天的工作,我们少了分紧张,多了分自信。我们在和谐安详中度过。

由于第一二天正逢七夕和周末,人流异常的多,但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分配好了人手,工作得以紧张有序的进行。

当志愿者的第三天,也许是星期一和下雨的缘故,过往的路人明显比前两天少了很多。所以英明的组长做了灵活的变动,两个两个一组分批出去踩点。虽然我们对老街地形已经烂熟于心,但为了能为路人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我们毅然决然。

当志愿者的第四五天, 我们无情的遭到了 的拒绝。虽然我们满腔热情,但也敌不够那豆大的雨点和撕裂天空的闪电,我们无奈的选择了闭站。

当志愿者的第六天,歇息了两天的我们终于又有幸站在了U站的岗亭上。由于是最后一天了,队员都将自己所有的激情都迸发出来。最终我们的服务由美国女篮运动员的一声:“ extremely nice ”而就此告终!!!

在此我引用三班晚班工作总结的一句话:六天不长不短,却令人留恋。” 来作为我的结尾

校园晚班工作总结报告书 篇2

本课题主要面向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和谐发展的战略视角,本着对校园文化和环境的尊重,从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以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为核心,关注校园建设的连续性、动态适应性、易实施性以及校园生活的复杂性,以校园的动态适时规划以及适应式改变和渐进式更新为主要措施,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建立连续性的规划指导,把改善、改扩建、整治和改造结合起来;以期既能满足大学校园动态发展变化的要求,又适应校园各系统协调发展的要求。它将重点放在已建成校园的后续发展,试图寻求整合现代生活诸要素,建构一个多样、方便、适用和美观的校园空间。

本课题基于类型建筑的系统研究和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在明确当前大学校园发展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建设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了大学校园功能转变的主要趋向,并针对老校区建设、比邻建设、异地新建和大学城等四种校园形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模式,从而建构起基于有机更新的大学校园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架构,在此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大学校园的复杂性导向和集约化发展两个普遍性发展策略,进而从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大学校园整体规划架构、校园建筑、校园环境以及管理(包括技术)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校园实例数据,进行不同角度的空间和实用性分析,涵盖了大学校园的整体更新;新建筑的加建、修复与革新、迁移与改造;校园景观的优化;校园建设的技术措施等不同类型和情况。研究力图结合理论分析、逻辑论证和归纳等方法,从城市、空间、实体、景观、技术等多层面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并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和设计策略群,不仅仅面对从事校园规划的工作者,而且对城市决策者、规划管理者、校园管理者、校园使用者等不同人群具有相应的策略指引的价值。

校园晚班工作总结报告书 篇3

每一学年结束时, 大学校园中都会有许多的物品由于各种原因, 如毕业、调换宿舍不便于携带等而被丢弃和浪费。这些闲置或被丢弃的物品中有许多仍有继续使用的价值, 需要建立一个回收再利用的平台来减少和避免这种资源浪费的现象。校园二手物品交易不仅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 而且能帮助同学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消费模式。

校园中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学生市场因为其特殊性, 导致在宣传策略、营销模式上经常不能按常理出牌。这类群体容易在购买决策上相互影响, 不仅在现时拥有巨大消费潜力, 并且这些特征在若干年后也将保持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我们在哈尔滨商业大学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将其作为案例研究大学校园二手物品交易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二手物品市场的特征是什么?根据这样的特征, 我们应该给出怎样的宣传与营销策略?了解这些内容是开展这次调研活动的主要目的。

一、调研目的及内容

调查校园中闲置物品数目、种类等相关情况, 以及同学们对于二手物品的看法。

分析影响大学生二手物品交易活动的因素, 为设计二手物品营销模式、完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等提供参考。

二、调研设计

由于处于调研早期, 因此采取探索性调查, 搜集初步资料, 以供进一步调查研究。为了解校园二手市场中不同物品的交易潜力,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涵盖不同种类的闲置物品, 调查内容包括二手物品的潜在拥有量、货源种类、同学们对二手物品的购买心理及购买行为等方面, 以便获得对校园二手物品市场更客观的认识。

(一)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 采集的资料是原始资料。

(二) 调查方式设计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样本总体:哈尔滨商业大学北区500名学生

抽样方式:分层抽样, 按性别、年级进行分层

调查地点:哈尔滨商业大学北区图书馆、自习室、部分女生宿舍。

三、调查内容及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510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 回收率为100%, 有效问卷500份, 其中女生占325份, 男生占175份。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 我们得出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 闲置物品数量统计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为调查的各组人数分别与其性别总人数之比。

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校园内同学们闲置物品拥有量较大, 数量为5-15件的女生比例占40%, 男生占50%, 均为图表中男女生的最大比例部分。而女生拥有15件以上的比例为32%, 男生为21%, 女生人均闲置物品的数量多于男生。

(二) 二手物品交易种类比较

通过调查, 我们统计了我校学生拥有的闲置物品种类, 以及同学打算卖出及考虑购买的二手物品种类, 绘制出以下图表。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均为调查的各组人数与女生总人数之比。

从女生的图表中可以看出:1.在所有种类的闲置物品中, 校内课本打算卖出的比例最高, 为75.08%, 但考虑购买的比例仅居第四, 为39.38%, 打算卖出与考虑购买人数比例相差很大。因此可以挑选适量数目的校内课本进行转卖, 但不应将其作为主要转卖物品。2.学习资料与课外书打算卖出与考虑购买的人数比例基本平衡, 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同学们打算买卖的学习资料与课外书绝对数量都较大, 市场大, 可将它们作为主要转卖物品, 吸引客源。3.考虑购买衣物的人数比例仅为8%, 鞋子为6.15%, 箱包为11.38%, 比例较小, 因此不应将衣物和鞋子作为主要转卖物, 但可以进行适当数量的箱包转卖。4.学习用具和打算卖出比例为43.69%, 考虑购买比例为42.77%, 买卖意向较为平衡, 可以作为主要转卖物品。5.生活用品打算卖出的占36.31%, 考虑购买的占23.38%, 买卖意向相差较大, 只能进行适当转卖。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均为调查的各组人数与男生总人数之比。

从男生的图表中可以看出:1.校内课本、学习资料、课外书、学习用具仍是考虑购买人数最多的四项, 但校内课本考虑购买的人数明显少于打算卖出的人数, 而学习资料、课外书与学习用具的买卖意向仍较为平衡, 可将学习资料、课外书与学习用具作为主要转卖物品。2.衣物鞋箱类中考虑购买箱包的人数最多, 买卖意向也较为平衡, 但比例仍然很低, 因此不宜将衣物鞋箱作为主要转卖物品。3. 生活用品打算卖出比例为23.43%, 考虑购买比例为13.71%, 买卖意向相差较大, 仅可以进行适量转卖。

(三) 购买方式与习惯

1. 价格与质量重视度比较。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为调查的各组人数分别与其性别总人数之比。

由图表和所搜集的数据中可以知道, 当质量与价格进行比较时, 更注重质量的人数比例上女生占78.15%, 男生为72%, 同学们普遍重视质量远大于价格。

2. 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选择。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为调查的各组人数分别与其性别总人数之比。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多数人更愿意前往实体店购买二手物品, 女生占50%, 男生占48%;不去实体店、只愿意在网上购买二手物品的学生人数很少, 女生为3%, 男生为5%。但实体店与网上商店两种方式都可接受的男女生比例均为47%, 说明二手物品交易活动对平台的选择要求不高。

3. 预计前往实体店频率。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为调查的各组人数分别与其性别总人数之比。

由图中数据可知, 大多数学生在有需要时才会前往二手物品实体店, 男女生的比例均在67%左右, 灵活性较大, 因此宣传策略十分重要。固定的频率中, 虽然由于数据误差不便判断, 但仍可以看出比例最大的为1周或2周 (即半个月) 去一次实体店, 女生占21%, 男生占24%, 可见学生对于二手物品交易的关注度还是较大的。

(四) 转卖方式与习惯

1. 代卖模式接受度。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为调查的各组人数分别与其性别总人数之比。

由图中和所搜集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同学愿意找人代卖二手物品, 女生比例为63.46%, 男生比例为60.57%, 因此代卖可作为二手物品交易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

2. 不愿转卖的特殊物品及原因。

单位:百分比

注:所列比例为调查的各组人数分别与其性别总人数之比。

可以看到, 20%左右的女生和约19.77%的男生更乐于将课本留着, 以便日后经常看看, 这与统计出的不打算卖出课本的人数比例大致相符。有30.15%的女生和24.18%的男生最不想卖出的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其中女生比例较男生更大, 可以建立一个分享专区, 让学生将自己闲置的有趣物品与他人交换, 更具意义。电子产品闲置少, 不适宜将其作为主要转卖物。27.77%的男生不愿卖出衣物等私人物品, 可以看到与女生相比, 男生更不愿卖出衣物 (同时部分男生也提到不愿意购买二手衣物) , 因此, 当我们在收购衣物时, 应该侧重于女生的衣物。

四、结论与启示

(一) 二手物品交易货源应主要集中于学习资料与学习用具、生活用品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的闲置物品拥有量普遍较大, 潜在货源丰富, 市场交易的潜力较大。

在对闲置物品的买卖意向调查中可以看到, 学习资料、课外书和学习用具的买卖意向最为平衡, 且考虑购买的人数比例也较大, 因此可以将这三样作为主要转卖物品。对于校内课本, 其考虑购买人数远少于打算卖出的人数, 因此可以适量转卖校内课本, 但不应将其作为主要转卖物品。在衣物鞋包方面, 箱包的买卖意向较平衡, 可以适当进行箱包的转卖;由于衣物、鞋子的购买人数都较少, 因此平时不宜大量转卖衣物、鞋子。生活用品的需求一般, 平时仅需进行适量的生活用品转卖。

(二) 二手物品交易活动更应注重卫生和质量, 其平台选择限制较少, 经营初期可以网购为主

在对更注重质量还是价格的调查上, 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具有更关注质量的心理特征, 当价格与质量相比较时, 已低于原价许多的低廉价格使得同种二手物品在进行比较时, 差价几乎已经形成不了优势, 学生更注重的是质量方面的比较。这一点说明在进行收购时, 要优先考虑货源的卫生与质量。

在购买方式和习惯上, 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前往实体店购买二手物品, 但网上商店与实体店都可接受的人数与比例也很大。因此, 当经营初期运营资金不充足时, 可以考虑先将网上商店作为主要交易平台, 并辅以租用一个较小的铺面作为实体店, 进行展示、宣传活动。

(三) 运用“先导消费群”理念进行宣传, 以展卖、代卖等形式进行交易

在宣传模式上, 引入“先导消费群”的概念, 即在某一类消费行为中起到典范作用的群体。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把大二、大三的学生暂定为购买二手物品的“先导消费群”, 让该群体的学生带动二手物品购买潮流, 大一新生会受他们的影响而参与其中。大二、大三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后, 对于二手物品交易的可靠性和优点已经有了较大的认可度, 更愿意参与其中, 并能给学弟学妹们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在进行宣传时, 可以有针对地对大二、大三学生所需要的二手物品, 如考研资料等进行宣传, 吸引其进行购买, 进而带动其他年级学生的购买热情。

同时, 将大四学生暂定为转卖二手物品的“先导消费群”, 他们拥有大量闲置物品, 具有较大转卖需求, 同时也可以由他们带动其他年级的学生将闲置物品用于转卖。可以针对大四学生进行转卖优惠活动, 以吸引更多更好的货源。

在销售模式上, 以转卖为主, 代卖为辅。对于买卖意向较平衡, 并且日常也有人购买的物品, 主要采取先收购再进行转卖的方式, 如学习资料、课外书、学习用具等。对于考虑购买人数较少的二手物品, 如衣物、鞋子等, 平时主要采取收取代理费的代卖模式, 但到学年末时, 也可进行一定数量的收购再转卖, 此时的销售对象主要是校外人士。

参考文献

校园晚班工作总结报告书 篇4

“利他”一词由社会学家孔德首先提出, 他用“利他”一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对利他行为的定义有以下两种取向:一、社会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般强调利他行为的结果, 即有利于他人而无利于行为者本身, 当然, 在这里指的是外部可见的利益。至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动机, 在社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观点中是被忽略的。二、从动机方面阐述利他行为的观点认为, 只有真正有利他动机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利他行为, 即真正的利他主义者主要应该考虑他人从自己行为中分享到积极的结果。如果当事者意图从自己的善行中得到什么收获或其行为是对他人的一种回报, 那这种行为就不是利他行为。与利他行为相对应的是道德冷漠, 是指对身处困境者缺乏同情, 推卸道德责任, 拒绝进行援助的道德态度以及行为。本研究的利他行为是指一种自觉自愿, 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 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一、实验方法

1. 实验样本

随机抽取80名学生为被试, 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利用价值观调查问卷量表, 分析学生利他观念现状, 包括学生对社会上利他事件的态度、个人对利他事件的参与程度。实验组和控制组设为同质群体。

2.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组被试成员的状况, 精心设计团体心理训练实验, 实验活动共进行13周, 每周两次, 每次45分钟, 实验活动的总设计目标为提高成员的利他行为倾向, 每次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训练方式, 如移情训练, 志愿者活动, 感恩报告等。而控制组只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在心理训练结束后, 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利他行为倾向测验和利他行为实验, 即分别给所有被试成员两次助人的机会, 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统计分析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二、结果分析

1. 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利他倾向水平比较

心理训练前,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价值观调查问卷量表》的得分差异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 两组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利他行为倾向水平具有同质性。

2. 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利他倾向水平比较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 两组平均分双尾检验值为0.048, 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 心理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

3. 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利他行为比较

为进一步验证心理训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利他行为实验:给每个被试成员两次助人的机会, 其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在被试成员的必经之路设置助人机会:一次为在校园内问路, 另一次为假装生病、难以自行就医需要别人帮助。其实验结果如下:

当利他行为难度较大时候, 实验组和控制组利他行为如表3所示, 当利他行为难度较小时,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利他行为如表4所示:

经卡方检验, 当利他行为难度较小时, 实验组与控制组利他行为无显著差异, sig.为0.176 (1-tailed) , 大部分学生乐于实施利他行为。而当利他行为难度较大时, 利他行为显著减少, 实验组与控制组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sig.为0.036 (1-tailed) , 这说明心理训练能促进利他行为的出现。

三、讨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和教学干预得以培养和改善, 应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有效进行利他行为的教育干预。何谓“有效的培养”, 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习理论倾向于通过直接教育来培养, 通常采用直接指导与强化亲社会特征、自我归因的训练、榜样学习等方法。而认知发展理论则倾向于通过促进社会认知观和道德观的发展来培养, 通常采用培养移情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等。因此在利他行为培养中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教育引导和心理培训, 强化利他行为。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 利他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 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的巩固。如对志愿者进行表彰和给与一定的奖励, 会使志愿者的行为得到强化与巩固, 从而会促进这种利他行为。研究中我们发现, 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家庭、学校、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情景教学, 运用讨论的方法, 创设一定的问题冲突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 强化对利他行为的肯定, 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效消除学生道德冷漠, 增加利他行为的发生机会。

2. 丰富学生的移情体验, 注重同情心的培养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 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即为他人的情感、情绪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在社会心理学中, 同情心被定义为设身处地来考虑别人的感情, 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同情心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基础。90后的一代人, 一方面,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家庭的呵护, 另一方面, 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 使得他们格外关注自我, 习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顾及别人的感受。通过移情训练, 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 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意愿, 体验他人的情感, 从而培养丰富的同情心, 提高观点采择能力, 促进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 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利他行为的出发点, 是激发一个人行动起来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内在动机。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 形成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的分析, 强化他们的民族意识, 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利他行为具有可塑性, 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利他行为的产生, 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2.26

[2]洪丽.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5

[3]武广.纠正道德冷漠促进利他行为[J].科教文汇, 2009.1

[4]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3

[5]沈文华.浅论促进利他行为[J].科技资讯, 1008.23

构建校园美育工作模式 篇5

美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系统的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认为高校的广大教师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美育的运行机制, 创造性地开展审美教育。美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 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性教育, 美育是与美的感受、欣赏相结合的教育, 它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更需要对人们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多方面慢慢渗透、熏陶、冶炼, 因此学校美育要正确把握好各个环节, 适时适地施教, 构建出校园美育的工作模式。

一、树立光辉榜样, 铸造美的心灵

人的内在世界的美, 精神世界的美, 即人的心灵美是最具重要意义的美, 最富于光彩的美, 是社会美的核心, 是人的美的精髓。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就是铸造其美的灵魂, 塑造其美的心灵。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 都涌现出众多卓越人物, 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雨果曾指出“真实包括道德, 伟大包括着美”, 这些卓越人物是真善美的统一, 都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美, 他们不仅有道德的力量, 而且有美的魅力与光彩, 运用这些鲜明的形象、光辉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就会使他们由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到赞赏, 感奋, 激励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从而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 使自己成为美的心灵的拥有者和美好品质的体现者。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 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育之于学校, 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来实现的。因为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是美的积淀, 是美的最集中的体现, 优秀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对大学生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启迪作用。实践表明, 学校艺术教育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 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第二, 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 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第三, 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 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 开发学生潜能, 展示个性, 培养创造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践能力。

三、根据各学科教育中的美育因素, 引导学生感知美

美育虽然是在与德、智、体等诸育相并列的地位上被认定和表述的, 但现在美育的发展已经超越这种局限, 而融合整个教育体系, 存在于诸学科的内容与形式的一切方面, 一切环节。各科教学均“含有美育之原著, 一经教师之提醒, 则学者自愿有无穷之兴趣”。教师不仅要以美好的形象、言行垂范于学生, 以高超的艺术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惬意的审美享受, 而且要发掘各门学科里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用于熏陶感染学生。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 有意识地以情动人, 给人享受, 启迪心灵, 把培养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总之, 以美益智, 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 追求真理, 发展智力, 学科中的美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创造校园审美环境, 引导学生追求美

人创造了环境, 环境又能反作用于人, 优美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规范人的行动, 对美感及审美能力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挖掘环境育人资源, 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也是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要为他们创造美的环境, 同时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美化、净化校园工作;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对学生艺术实践的指导。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创建健康高雅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方式吸引, 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分清美丑, 明辨是非, 提高思想觉悟, 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生活美。

教育是一种双边活动, 对学生来说, 其他教育因素皆是外因, 学生本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并产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认知、体悟的心理机能, 这才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 每一个充满教学智慧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教育美学规律, 在教学中实现以美辅德、以美导真、以美启智, 按照审美的最高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思路, 制定教学策略, 选用教学方法, 制作教学课件, 提炼教学语言, 美化教姿教态。彻底改变那种既枯燥乏味、缺少美的教学形式, 又拙于审美立意的教学内容的教学, 让美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在审美的辅翼下好学、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美术观察》, 2005年12期。

[2]李克均:《大学美育》,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单位人员配置情况说明下一篇:幼儿园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