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论坛

2024-09-30

“课改十年”论坛(共8篇)

“课改十年”论坛 篇1

渭南市教育研究所

关于举办渭南市小学语、数、英三科“课改十年” 论坛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为了及时总结、推广我市在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时,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很好的解决措施和意见以及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凝聚课改共识,按照《渭南市教育研究所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经研究决定,在2012年5月中旬,举办渭南市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课改十年”论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题:紧紧围绕十年新课程改革和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全面展示我市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中涌现出来先进经验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对目前存在的制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交流。

二、参加“论坛”的人员: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研组长和主管校长;

2.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研员及负责同志。

三、本次“论坛”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专场,对优秀的演讲稿(论文)将设立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予以表彰。

四、名额分配:临渭、蒲城、大荔、富平每县市分语、数、英三科各报送25—30篇,其余各市县各报送20—25篇,不得超报。采用A4纸打印,规范装订。

五、鼓励除递交纸质文本外,在演讲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方法,增强演讲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六、各县(市、区)应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动员广大基层教师积极参与并做好筛选工作,统一组织报送经验典型、观点鲜明、论据正确和说理透彻的演讲稿(论文)。

七、各县(市、区)请于5月6日前报送有关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八、具体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

九、联系人:聂卫国

联系电话:***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

“课改十年”论坛 篇2

2013年1月12~13日, 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与会展学科组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十年论坛暨首届全国会展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功举行。作为会展专业本科教育十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论坛, 本次论坛吸引了一百多位学界与业界的会展精英。全国会展专业学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 探讨中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贾铁飞主持,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与会展学科组组长马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杨卫武教授、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龚维刚先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杨卫武在致欢迎辞时认为会展行业占据旅游行业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 会展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有责任推动会展行业蓬勃发展, 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1月12日上午, 马勇、高峻、陈先进、贾铁飞、白秀成 (Billy Bai) 等嘉宾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 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马勇教授做了题为《新专业目录下的旅游与会展学科创新发展》的演讲。他首先陈述一个事实: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新目录中, 旅游管理类 (代码1209) 成为一级学科, 下设120903会展经济与管理。这意味着会展专业没有被排挤出专业新目录, 在国内拥有了“户口”。会展专业被遴选入新目录, 意味着盘活了旅游会展教育资源, 激发了旅游会展人才动力, 推动了旅游会展跨越式发展, 从而能够服务于产业发展。会展专业建设刚刚起步, 还没有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 迄今为止, 还没有国家级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点等。在未来的日子里, 中国会展教育应当与国际接轨, 并应及时确定旅游与会展学科发展创新战略。马勇教授认为, 主要应在理念创新、专业拓展、团队打造、精品课程创建、优秀教材编写、人才培养创新等六大战略上着力。

紧接着, 高峻教授做了题为《全国会展本科教育统计分析报告》的演讲。首先, 他回顾了上海师范大学会展教育的十年历程。2003年1月,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管理方向正式设立;从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中精心挑选40名学生, 组成国内会展专业第一班, 开启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2004年1月, 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贸促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师范大学校领导的共同支持下, 成立了会展专业五人工作小组;2004年3月, 教育部正式批复, 同意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4月14日, 举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科建设工作暨会展管理系成立大会。随后, 他发布了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王春雷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晶副教授共同执笔完成的首份《全国会展本科教育统计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涵盖了在中国大陆地区开设会展本科专业的所有院校, 即经国家教育部审批的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和“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的院校, 自2004年至2012年的9年间,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开设会展本科专业的院校总计52所 (专业为55个) 。透过数据翔实的《分析报告》, 会展教育研究者可遍览会展本科专业的批准、专业名称、所在学院、是否单独设立会展系等多个指标。

第三位主讲嘉宾, 国际展览业协会 (UFI) 全球主席陈先进先生以《国际展览业协会和培训教育》为题, 论述了UFI概况、其所提供的会员服务以及UFI对全球展览业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 可知2006~2011这6年间, 除了非洲地区之外, 全球其他地区的室内可展出面积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 亚太地区以38%的速度在增长, 中东地区以16%的速度在增长;亚太地区的全球占比 (20%) 仍然不如欧洲地区的全球占比 (48%) 。“全国各地造展馆, 方兴未艾”, 陈先进先生说道:“将来的十年, 是中国的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期。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前来得更多。这要求我们的培训教育要在课程内容以及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 努力达到更高的要求。”

继陈先进先生之后, 贾铁飞教授以《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应用人才培养———困惑中的探求》为题, 做了宏观旅游与微观会展两方面的汇报。他引用了两位外国学者的观点:Bodewe在1981年提出“旅游还只是一种对已建立学科的应用, 尚没有足够多的学说支持其成为一门成熟学科”;Alan在2004年提出“应该放弃把旅游作为学科的追求”。因此, 应当尊重学者在学科层面对建立“旅游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等旅游教育要尽快摆脱学科“情结”的困扰。这一困扰源自企望完全在学科层面上找到“旅游学科”对旅游教育的支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旅游教育的多学科支撑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做好旅游教育也是对催熟“旅游学科”的重要贡献。在旅游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上, 建议除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外, 还有必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在会展专业的探索上主要做了以下事情:第一, 探索旅游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确立“三段、三能、双向互动”培养模式, 即把本科4年分为三个阶段 (专业基础阶段、专业和方向分流阶段、职业发展阶段) ;着力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 ;整个过程贯彻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学校与行业、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第二, 确立专业定位, 彰显专业特色, 使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定位由过去的MICE转变为Event Management。第三, 重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设置专题类选修课程, 如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婚庆活动策划与管理”等专题类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尝试多课程合作实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式教学改革, 连续成功实施“阳光宅男晒出来”、“星座博览会”等会展专业大型综合教改项目。第四, 按照“认知与体验———单项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理念, 系统设计整个学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如认知考察、专业单项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 初步形成会展实训项目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随后, 白秀成 (Billy Bai) 教授汇报了美国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他指出:会展教育的研究发端于1978年美国内华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旅游会展管理系主任帕蒂肖克 (Patti Shock) 开设的第一门会议管理课程。此后, 美国会展教育研究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然而, 会展学科在中国有“户口” (被认可) , 在美国却没有“户口” (不被认可) , 只暂居于酒店管理专业旗下作为一个方向。也就是说, 没有得到教育部的专业建设规范, 完全是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他就内华达大学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努力与参会人员一道分享了其中的经验。作为美国会展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内华达大学在会展本科课程设置上, 侧重管理 (Management) 类课程, 并与其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组合。然而, 会展“专业 (Major) ”不仅没有被提升至“学科 (Subject) ”的高度, 反而被下降至“方向 (Orientation) ”的层面, 与餐饮管理方向、博彩业方向、高尔夫方向并列。为了迎合行业的人才需求, 2008年之后, 内华达大学更侧重通才教育, 即要求会展方向的学生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视野, 在校4年期间须修满15门课程 (合计120个学分) 。

之后, Fiona Lindsay Shen博士、邵馨宇女士、张健康教授、肖艺先生陆续就高校教育与行业培训进行了专题演讲。其中, Fiona Lindsay Shen博士指出:会展产业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值高达360亿英镑, 从业人数约为53万;备受瞩目的大型活动强烈地需要会展业的专业人士;会展被认为是英国旅游业和传统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备受瞩目的大型活动的增加突显了对经过严格训练的工作人员的需求, 同时也增加了会展学位课程的吸引力。在英国, 利兹都会大学于1996年首次开设了会展专业本科学位课程, 1996年之后, 会展专业便由原先的缝隙产业上升为主流产业。会展已成为修订过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框架的一部分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 2008年) 。Fiona Lindsay Shen博士认为:“会展专业的知识体系可分成三层, 底层是会展设计和执行 (创造值得期望的体验、知识直切主题、亲身实践的执行技巧) , 中层是会展管理 (适用于会展、会展组织机构、会展企业、会展旅游的管理知识和理论) , 高层是会展研究 (应用于理解计划会展的理论和知识) 。”

论坛首日下午及翌日上午, 与会嘉宾分别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会展教育”、“我们怎样在做会展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会展研究”、“会展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核心课程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和圆桌讨论。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 与会代表在如何更好地开办会展教育、如何更好地与行业贴近、如何更好地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知。与会代表纷纷表示, 两天的会期紧凑、丰富而高效, 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引人深思的专题对话、富有新意的教材展示、令人难忘的考察活动等让人深切感受到, 各界对会展业发展更高质量的理解与追求正指引着中国会展教育朝着国际化、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会代表高度认同, 必须重新审视会展业的社会功能和会展教育的重要使命, 并一致认为, 通过创新与合作推动会展教育发展, 是提升中国会展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次论坛还发表了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中国会展教育发展上海宣言》, 参加论坛的高校联合成立了全国会展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联席会, 未来将定期审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 联合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十年论坛引发的思考

专业招生与师资队伍《中国市场:会展财富》曾经指出:“冷观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 怎么也容不下这么多的生源。但我们的学院、培训机构可管不了那么多, 只要会展经济热, 就有大量招生的计划。奥运会、世博会需要多少的人才啊!奥运会、世博会真的需要那么多人才吗?明理的人都知道, 奥运、世博需要的更多的是综合型、专业型人才, 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培养而成的, 而且这种人才的针对性强。如何分化会展的人才也正是影响国际众多博览会质量的问题。” (1) 在十年论坛期间, 陈先进先生也意味深长地反思道:“国际展览业的增长点在哪里?”他认为主要来自亚太地区、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 来自可出租面积的增长速度快于实际展出面积, 来自行业组织的国际性不断增强, 等等。那么, 与业界并进的学界增长点在哪里?首份《全国会展本科教育统计分析报告》统计了十年间会展专业的变迁波动, 指出:目前从事会展本科专业教学的高校有52所。随着专业开设数量的不断增加, 总体招生数也得到快速扩张, 从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招生145人, 发展到2012年54个专业共招生2947人, 招收的会展本科专业学生数翻了20倍, 9年间总计招生13365人。教育部审批的55个会展本科专业分布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 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和天津5个省市的31个会展本科专业占据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会展本科专业所在院校主要涉及旅游学院、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传媒与人文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服务业学院等, 整体偏向文科性质。扣除未经统计的6所院校外, 我国会展本科专业的专职教师平均人数在5~10个, 兼职教师人数多达20余人, 整体表现参差不齐。自2004年会展本科专业开始招生以来, 历年开设会展本科专业的学校, 基本都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招生数量, 随着专业开设数量的不断增加, 总体招生数也得到快速扩张。十年间, 会展专业一度被视为社会上的“朝阳行业”, 一度也被有关主管部门点亮“黄灯”。2008年4月28日, 教育部以“办学条件不达标”为理由取消了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其中包括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05年是会展本科专业招生的高峰之年, 共计招生782人, 随后7年间, 招生人数逐渐减少, 截至2012年, 仍有4所院校共计招生142人。迄今为止, 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会展专业建设的力度明显不足, 各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欠缺, 行业与院校之间的对话合作亟待加强。

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高峻教授在十年论坛上说道:“我们很有必要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我们的专业名称叫‘会展经济与管理’, 但有些人一般会叫它为‘会展’或‘会展旅游’, 英文是‘MICE’, 有时又译为‘Events’。这个学科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类质疑, 诚如刘大可教授在评价专题研讨和圆桌讨论议题时所说的:“这就像一个人活了十年, 还在问‘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接着要干啥’, 确实令人非常难受”, “关于白教授提到的‘专’与‘通’的概念, 我们的‘户口’逐渐地变得清晰, 他们 (美国旅游会展) 的‘户口’逐渐变得模糊。那么, 如果学生学得过于庞杂, 工作都找不到, 也许我们就变得不清晰了。”那么, 内华达大学旅游会展“专业 (Major) ”被降格为“方向 (Orientation) ”, 是否意味着会展专业没有独立成为学科的必要与可能呢?其实未必, 这恰好说明侧重管理 (Management) 类课程的会展教育过于狭隘, 只能局限于一个特定的“方向”。会展教育除了管理这个范畴外, 应当还有策划、评估等范畴。因此, 在师资配备不够齐全的前提下, 只能浓缩至一个特定的“方向”, 以免过于泛化而导致目标混乱。笔者认为, 倘若会展教育只满足于“专业”的高度, 必定会阻碍未来的积累与革新。目前的学界之专业取向是为了满足业界的需要。可是, 正如刘大可先生所指出的:“会展教育要坚持‘学以致用’, 但这绝不意味着‘简单地迎合’业界呼声……学校一方面要从企业中吸取科研和教学的营养;另一方面, 要走在实践的前列, 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业务指导。” (2) 于是, 在反思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时, 首先, 我们不妨梳理专业发展十年来的积淀, 为“专业”升格为“学科”命名;其次, 根据当前学界与业界的发展态势, 找到“专业”向“学科”挺进的未来道路;再次, 研究专业发展十年来的“瓶颈”, 找到并搬开前进道路上学科泛化的绊脚石。

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十年论坛启示

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十年论坛启发笔者体悟到解决会展教育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迫切性。于是, 拟整理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成就会展教育的学科方圆。

为了使本专业在提升为“学科”时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中国会展教育研究者必须给已届十周岁的可爱的“会展小少年”命名, 让它拥有响当当的新名, 开启金灿灿的新路。取名为“会展学”、“会展经济学”、“会展管理学”、“会展策划学”、“会展营销学”等, 均无法彰显会展“学科”体系之独立性。毕竟, 会展最初是以行业的姿态现身的, 尚构不成一个“学科”, 即不能以“会展学”自居。会展行业研究范围过度庞杂, 在“会展”之后加一“学”字, 意味着要研究与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广告学、艺术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相关的内容。如此不着边际、大量交叉、过度渗透的内容, 只会使“会展学”走向泛化, 走向迷惘。因此, “会展”之后必须冠以专门的限定词, 才能让研究者获得明确的、特定的探索取向。

既然对应于行业, 就必须与某种可囊括管理、策划、营销等行为的限定词相连, 才能实至名归且获得公认。经过深思熟虑, 笔者认为“工艺”这一限定词最为贴切。《辞海》对“工艺”的解释是:“ (1) 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复杂|~精细。 (2) 手工艺:~品”。“工艺”不仅具有“技术”的涵义, 还具有“理论”与“方法”的涵义。集“理论”、“方法”、“技术”涵义为一体, 将可爱的“会展小少年”命名为“会展工艺学”, 言辞简练, 通俗易懂;命名本学科为“会展工艺学”, 有助于与其他同类学科达成统一, 因为大多数会展教育学科挂靠在旅游院校或科技学院内, 且与“烹饪工艺学”、“酿酒工艺学”或“焙烤工艺学”等学科并驾齐驱。截至2013年1月31日, 统计全国会展本科专业名称, 检索可知,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术学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依次创建于2005、2006、2008、2009、2010年) 等5所院校开设的会展教育专业命名为“会展艺术与技术”。先后以“会展艺术与技术”命名, 可见这些创办者均达成“技艺成就会展人才培养”之专业共识。因此, 用“会展工艺学”统括“会展艺术与技术”, 不仅有助于将一个“专业 (Major) ”提升至一个“学科 (Subject) ”, 还有助于获得行业内外、高校内外的广泛支持。

十年论坛还启发我们进一步研究会展工艺学的服务对象、工作目标、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笔者认为, “会展工艺学”的服务对象是观赏者;工作目标是满足观赏者的需求;研究对象是会展资源, 主要包括会展场馆、会展媒体等;研究范畴是策划、管理与评估会展资源。策划会展资源是指分析、设计、开发会展资源;管理会展资源是指营销、使用、维护会展资源;评估会展资源是指统计、验校、修复会展资源。在此备注说明, 验校会展资源涉及对资源的验收、校正等事项, 修复会展资源涉及对资源的修缮、改善等事项。明确“会展工艺学”的研究范畴, 有助于统摄昔日已经开设的课程以及尚未开设的课程。目前, 策划、管理会展资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评估会展资源的研究成果比较欠缺。只有弥补这一欠缺, 才能使学科发展不至于浅层次地停留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毫无改进、不加反思地重复性劳动。本专业培养的会展人才一旦习惯于频繁地进行“游击战”, 日后势必影响会展市场秩序, 即“会展过多过滥,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一些城市日日有展, 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 又无实质内容, 重复办展现象严重, 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3) 。会展资源评估对主办机构而言, 不能只停留在参展商数量、参观人数、成本、利润等数据的整理上, 还应深入挖掘下去。每一届举办会展的所在地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会涉及资源评估的内涵与特征。因此, 应根据前后差异的调研, 深入地统计会展资源, 并预测观赏者、会展资源的普遍趋势与特殊走向。

摘要: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十年论坛上9名嘉宾的精彩演讲以及4场专题研讨和圆桌讨论, 引发了对专业招生、师资队伍、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升格为“学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思考, 提出了“会展工艺学”作为学科名称较为贴切, 并讨论了会展工艺学的服务对象、工作目标、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

关键词:中国会展教育,十年论坛,会展工艺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展会.会展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会展教育发展十年论坛侧记[EB/OL]. (2013-01-13) http://news.newexpo.com/News Detail64914.html.

[2]文汇报.首份《全国会展本科教育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师资短缺制约会展人才培养[EB/OL]. (2013-01-04) .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1/14/content_59.htm.

论坛激荡十年 篇3

2007年1月的一天,3个男人头系彩带身穿夸张的T恤,刷卡买了成箱的啤酒,打扮成球迷的模样出现在中关村一处俱乐部。他们并不是来看球的,而是来参加新浪论坛10周年武林大会。

这3个男人可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中最不沉默的代表,著名网络写手黑通社(听起来有点像黑手党或是打手,但他们是网络论坛的F4,专门撰文批判IT业界的写手)成员,他们分别是黑心杀手王小山、灰心杀手猛小蛇和花心杀手李寻欢。当晚在那个不大不小的俱乐部里,竟聚集了500多名和他们穿着同样风格服饰的网友。

10年前在四通利方网开设名为“天地会”的交流平台时,便有一群现在的“准名人”们涉猎那片江湖。今天的四通利方已化身为坐拥3000万个注册用户的新浪论坛,而“准名人”中的很多人也已扬名立万,比如风靡国内的电视剧《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因《悟空传》而曾惊世骇俗的今何在,以及凭借《可可西里》而一举成名的新锐导演陆川。除了这些文化界人士,8848的创始人“老榕”王峻涛以及王志东、谢文、方兴东等IT界的风云人物都曾在论坛中挥斥方遒。

10年过去了,相对于博客、播客以及无数个新鲜的互联网形态来说,论坛已经不再年轻。然而这样一群同样不再年轻的人仍然无比热忱地以论坛的名义聚在一起。作为骨灰级网友,他们来庆祝的不仅仅是新浪论坛的10岁生日,而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第一个10年。

肇始

1978年,最早的一套基于8080芯片的BBS系统诞生于芝加哥。在中国,大约是从1991年才开始出现了第一个BBS站,但一直到1997年,中国的BBS还处于聊天室的时代,早期网民多数仍在使用Telnet下的BBS,但由于Telnet界面简陋,操作繁琐,使用者多为专业人员,难以普及。

论坛真正崛起于中国始于1997年。与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崛起大约在同一个时间。

10年前一个冬日的凌晨,痴迷足球的福州男人老榕带着同样痴迷足球的9岁儿子飞到大连金州看世界杯预选赛。兴高采烈的他们最终以失望收场。几天后,他坐在电脑前义愤填膺地写下了一篇几乎让所有球迷落泪的文章《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然后贴到了当时四通利方的论坛(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上。这个论坛聚集了一批体育迷,也是许多体育记者和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地方。这篇帖子旋即传遍了足球界和网络界。

在发布两周后,这篇文章被《南方周末》于1997年11月14日整版转载。四通利方连同论坛版主名字“Gooooooal”第一次上了报纸,他就是后来的新浪网第一位编辑,现任新浪全球资深副总裁、总编辑陈彤。

这次事件让大家第一次感到论坛巨大的力量和网络传播效应的影响,传统媒体第一次关注起这个摸不着边儿、拿在手上没有分量的新媒介。十强赛,老榕和他的文章,四通利方,这几个词语似乎毫无关联,但在1997年,它们却成为了中国的网络论坛兴起的标志。

1998年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除了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的论坛之外,天涯、西祠胡同及天涯为代表的地方性论坛以及猫扑等后起之秀逐渐兴起,近年甚至连搜索巨头百度也建立了“百度贴吧”,加入互联网社区行列。在不断发展之下,论坛也日渐细分,出现了如文学领域的榕树下及红袖添香、IT领域的Donews、手机领域的手机之家等大量专业论坛,中文论坛开始步入历史上繁荣的一页。

梦工场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互联网这个新媒体惊人的“造星”能力开始让所有人惊叹和觊觎;大家发现,成名不再需要仅仅依靠纸张和荧幕,在网络上同样可以得到众人的崇拜和拥戴。

在互联网的文字时代,聚集了大量人气的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梦工场,在这片温床上,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文学和文化格式,培养了一批网络才子;痞子蔡、宁财神、今何在、安妮宝贝等畅销作家都是从互联网与论坛时代发迹的,然后进入了传统文学界和这个新世纪。

1998年3月到5月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小说在中国台湾成功大学的BBS上连载,并被纷纷转载。3个月后,这篇流传于网络的小说在中国台湾正式出版,随后到大陆,发行量高达50万本。痞子蔡和他的成功于是成为网络文学登堂入室的开始。

在国内,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写手的领军人物宁财神,1997年就出没于四通利方聊天室,后来又染指新浪的金庸客栈及榕树下等几个论坛。从《缘分的天空》、《假装纯情》到《无数次亲密接触》,宁财神的作品中展现出了颇具灵气的搞笑风格,并与李寻欢、刑育森并称为“三驾马车”,是国内最早的网络作家之一。今天,宁财神已经走出了网络,转型为影视编剧,其代表作《武林外传》成为如今大热门的电视剧和网络游戏。

宁财神的走红是中国“第一代网络红人”的经典案例。像他一样的这拨人都是以出奇的才情和通俗的文字获得了网民的认可,从而成为网络偶像。对于他们来说,成名是无意间的,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时机。回忆起自己的网络写作之初,宁财神觉得莫名其妙,感觉就像文曲星附身,“这是我写的吗?一个从来不写作的人对文字的感觉怎么会如此之好?”

“网络给了你直接面对世界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而网络文学的意义在于对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冲击,在于无拘无束、藐视一切的破坏力。” 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的这番话或许为他们这个人群的成名作了最好的批注,而他同时也意识到,正是因为网络的发酵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别有用心地利用网络。

实际上,今何在当时所指的炒作利器仅仅是文字,他可能没有料到,互联网的发展使成名的要素更加多元,许多人可以用一些最原始的东西,比如性、身体、姿色或者夸张的言行窜红网络。从木子美、流氓燕到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不断有人怀揣着“一夜成名”的梦想混迹于人流湍急的论坛。

“一些带有商业目的的炒作给论坛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让本来公信力就不强的论坛雪上加霜。”在文化评论家韩浩月看来,如今的这些网络红人中能将自己名气“折现”的人并不多见。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表达忧虑: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而真相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界中。而对现在的论坛和整个网络世界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

下一个10年

走过了第一个10年的论坛此时已经站在了岔道口。如今它面临的,是来自时代变迁下产生的许多新挑战,不管是来自本身的还是外界的。

新锐导演陆川早在2000年就以ID“愤怒的猪猪”在新浪论坛“影行天下”发帖,激评影坛,为中国电影呐喊,当时刚毕业不久的他在论坛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高手,与他们的交流为他后来的电影之路汲取了许多支持。但他现在却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论坛帖子的质量还有关注度、深度都已大不如前。”

10年前的中国网民的数量只有不到10万人,现在已经将近1.4亿人,呈指数级增长。在网民构成上,以10年前的新浪论坛为例,其用户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平均学历在硕士以上,而国内用户也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而据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网民里中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1/3。

网民质量的巨大反差造成了目前泛娱乐化和庸俗内容大量充斥互联网,而网民的低龄化与缺乏明智的舆论领袖也使整个群体容易冲动,这个问题在论坛中尤为明显,并已经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2006年4月发生在猫扑社区的“铜须门事件”中的婚姻出轨就是虚拟生活变现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例子。也使“网络世界”喷射出来的影响力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今天,如何利用论坛的这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已成为管理者们面对的重要挑战。

与此同时,在Web1.0被Web2.0剧烈颠覆的今天,论坛作为一种话语形式,同样也受到了博客、播客等新生代模式的冲击,尤其是博客。2006年,新浪以“名人”招牌将博客演绎到登峰造极,变成中国式的创新,继之雅虎、网易、百度等各大网站也纷纷开通博客效法。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博客用户已近3000万人。相形之下,论坛似乎要落寞许多,似乎在一夕之间,人们不再喜欢“人云亦云”,而喜欢“各说各话”。

但博客也没有直指论坛,摆出要消灭论坛的态势,相反的,现在的博客也形成了“博客圈子”,把一些主题相同和趣味相同的博客绑定成为一个团体,在圈子内博客们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也构成了论坛化的效果。与博客相比,论坛的确容易流于纷扰和自我迷失,但却有利于社区性交流。从论坛到博客,虽然是将圆桌会议变成了一个人的讲坛,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互动和交流,因为博客同样需要观众的分享和反应,否则会陷入冷清和封闭。

在陈彤看来,没有新浪论坛就没有新浪博客。“新浪博客之所以一推出来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新浪就是一个论坛出身的网站,10年间有意无意地聚集了中国最愿意发言的那一拨人。”

实际上,无论是博客还是论坛,它们都是用户参与互联网的细分方式。今天互联网中最大的力量仍然是互动的“社区”,而论坛属社区的中流砥柱,在一个最大的平台上为所有的产品提供支持。

当然,将论坛和博客互联互通各取所长则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新浪就正在尝试论坛和博客的互通,即在论坛发文的同时也可以发表在博客,而浏览时则可以通过链接互相进入对方页面。

十年语文课改心得 篇4

陈晓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整整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曾经也一知半解地教了几年语文,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教学手段,偶尔也有个别新方法的运用。但比起实施的新课改来,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不够具体。今天的我,正在从常规教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所赋予的丰富的人文素养。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育也随之不断的进步,教师的思想理应不断的转变。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紧跟课改步伐。

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上学时代,就学过“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曾经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向学生传授知识,主导课堂,操纵学生。而今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转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则是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把握好与学生的亲和度、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参与度、小主人翁地位。

三、教学方式与的转变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课改让我意识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课堂上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小本培训课改论坛及课改研讨情况 篇5

学校定期开展课改实验专题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教师开展一

次校本教研流程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国内外最新教改先进经验,举办、经验交流与研讨、信息交流、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我校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以“落实新理念,体现新教法”为主题的教师课改赛教、研讨活动。通过活动,发掘并培养出了一批课改新秀和教学能手,初步形成了本区课改的骨干教师群体。同时,我们把课改工作从课改年级扩大到所有非实验年级,在全学校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课改热潮。全校组织课改赛教活动中评选出的省、市、县级教学能手执教公开课,课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经验交流。使广大教师看到了我校课改所取得的成绩,学到了土生土长的课改经验,明确了今后课改实验的方向,对全校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了引导一线教师学习课改理论,钻研教材,养成勤思考、勤反思的教学习惯,我们坚持每年征集课改论文、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坚持定期召开教科研工作例会,开展教育教学评议、教研交流,成果展示、教研信息报告会等。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业务考核,开展青年教师赛教研完善了校本教研档案管理制度。完备规范的档案记录是校本教研评估的重要依据,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为了规范校本教研工作,我们要求在校本教研档案中要有以下内容,即教师基本情况表、工作计划、课题方案、研讨课安排表、研讨课评价表、校本课程及开发计划、教研活动记录、课表、教案评价记录、作业评价记录、教学常规抽查记录、教学反思记录、模块考试卷、质量分析、及学分认定表、工作总结等。还包括一些论文、课题报告、课例等文本资料和音像、实物资料。讨论活动,在全校及时总结、推广教师的教学经验及科研成果。

东蔡小学

课改论坛心得 篇6

在11月24日星期四,我和我们幼儿园的另一位老师参加了温州市瓯海区滴五届幼教课改论坛,通过这次的课改论坛,我从中学到了一些经验和学识。

首先,说说绘本。这次的活动是有关于绘本的教学,那什么是绘本呢,就是我们的所知的图画书。图画书在英文中称为“Picture Story Books”。它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并且种类聚多,各个分类之间界限也非常模糊。比如幼儿把图画书分为婴儿书、字母书、数数书、玩具书······不过,当下流行的图画书主要是图画故事书,就是“Picture Story Books”。而它的优点在于

1、能直接而真实的再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

2、能引起独特的审美愉悦;

3、不存在国界;

4、读图画所获得的体验突破了抽象逻辑的局限,以弥补幼儿理性思维之不足。

其次,说说“阅读”的涵义。“阅读”两个字很简单,但是对于我们幼教工作者而言,确是很重要的一个词。因为我们接触到的是幼儿,而幼儿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和阅读的书就是绘本,绘本带给幼儿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情感。

那么,“阅”,阅什么呢?阅画面的信息,同时包括五个“阅”。阅封面:可以让幼儿猜故事,还可以和封底连起来看故事。阅环衬:也称蝴蝶页,有些都是白纸或单色彩,他们的颜色往往与讲诉的故事相吻合。环衬的图案要不仅是装饰作用,其中也有许多秘密。而且在阅读初期也是最易漏的一页。阅扉页:在这里可以告诉我们谁是主人翁,而且扉页也会给我们带来第二次的阅读乐趣。阅正文:正文是图画书的主体。阅封底:它是故事结尾的延伸。

“读”,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而且看惯图画书的孩子,不但想象力丰富,会将一页页断开的图画“装配”成一个完成的故事,还会一眼就发现故事的“秘密”。

我相信,如果我们阅读绘本故事书,就会感受到图画书那种穿越时空直抵心灵的温暖和感动。这就是“阅读”。

再次,说说绘本的环节。绘本的集体教学有五个环节:暖身—导入;导读—欣赏故事;问题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分享回顾—分享经验、回顾情节;延伸阅读。通过这五个环节,阅读绘本,教学绘本。

最后,我们的绘本教学要融入环境、融入游戏、融入其他教材、融入一日生活以及融入家庭。这样,才可以让幼儿有更深的理解。

十年语文课改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篇7

2001年9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38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区进入实验, 2002年9月又有500多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了实验工作, 随后, 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时至今日,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年, 其实施情况究竟如何?这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也是直接影响教育发展、国家前途的大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到校长、教师、学生三个层次, 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河南省东、西、南、北、中各取两个地区, 每个地区选择不同级别的学校2至4所,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两个班, 每班又随机抽取3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同时各个学校的校长与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务主任以及随机抽取的15名教师也为调查对象, 调查学校共25所。

调查工具包括教师问卷、学生问卷、校长问卷各一份, 教师、学生访谈提纲各一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情况;考评制度。调查共发放校长问卷30份、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1500份。问卷全部回收, 其中有效问卷:校长问卷30份, 有效率100%;教师问卷231份, 有效率77%;学生问卷1257份, 有效率83.8%。

调查结束后, 在个别样本学校随机抽取访谈对象, 共对20名教师、3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访谈内容按“访谈提纲”进行, 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调整。另外, 每个地区选取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座谈。本次调查共召开教师座谈会5次, 参加人数50人, 学生座谈会5次, 参加人数46人。教师与学生座谈都采用了参与方式, 以便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其畅所欲言。此外,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情况, 本调查还随机深入到样本学校的语文课堂进行了课堂观察, 课后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 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调查数据首先进行人工统计输入EXCEL计算出问卷的原始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 将问题编码, 部分问题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 通过对各题百分数的描述进行统计分析, 以便了解语文课改的实施状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态度与认识情况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调查结果表明:20.11%的校领导对语文课改工作十分重视, 40.23%的比较重视, 32.18%有时重视有时不重视, 7.47%从不重视。13.10%的语文教师愿意选择新课程教学, 60.71%的语文教师不愿意选择新课程教学, 26.19%的语文教师表示无所谓。可见, 大多数校领导对语文课改都比较重视, 但一线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际工作者反映出的态度却并不那么积极, 甚至有少数教师表现出极其消极的态度。

顺利进行课改首要的就是准确把握课改理念。新课改与以往改革的不同点在于观念更新先行, 因而教师培训首先进行的是新课改通识培训和语文课程标准培训。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此次新课改的理念, 因此, 对于课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 35.63%的教师表示认真看过多遍并能够深刻理解, 26.44%的教师仔细看过一两遍基本深刻领会, 31.03%的教师大致看过可以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领会, 6.9%的教师表示只是稍有了解。由此可见, 绝大部分教师对语文课改理念和精神都能达到基本理解, 完全不理解的只是极少数。

(2)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表1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语文教师有意愿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能够做到以教材为主要凭借, 同时积极开发适用的课程资源。有近1/3的教师是完全按教材编排组织教学的, 而能完全按自己想法重新组织教学的当然也只有极少数的老师能够做到。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新课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 语文教师非常希望得到这方面的指导。具体数据见图1与图2。

(注:A.完全按教材编排组织教学, 努力实现编者意图, 不作改动;B.以教材为主要凭借, 课文作为例子, 同时积极开发其他适用的课程资源;C.完全按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教学。)

(3) 教师培训情况

好的课程方案, 没有教师的合作与努力, 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为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 教育部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31名语文教师中参加过课改培训的达209人, 没参加过课改培训的不到10%。说明河南省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师是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而且通过调查得知, 学校领导对语文教师的课改培训工作是比较重视的。

但从图1、图2中又发现, 有50%以上的教师选择“缺乏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和需要教学培训方面的帮助”。为什么会出现此种局面?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与座谈了解到教师对课改培训的真实想法, 主要有:认为培训理论性过强, 实践性不足;培训多流于形式, 走过场, 效果甚微;培训时感觉挺好, 但在实际操作时又陷入了迷茫状态;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枯燥, 与现实距离较远等。由此可见, 以往的以报告讲座这样的集体形式进行的课改培训效果并不佳, 从图3可以看出, 教师最欢迎的培训形式是互动式交流与研讨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2. 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1)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考察, 笔者主要从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看法、好教师的标准以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三方面来探究。

调查显示, 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我们列出了评价一节语文课优劣的八个方面供教师选择, 并要求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 其对应关系为: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参与广泛, 师生充分交流;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讲授系统、准确;语文基础知识扎实;课堂秩序井然) 可以看出, 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己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倾向。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也能以学生的需要及实际为主, 85%的教师选择“依据学生的实际”;69%的教师选择“依据教材的实际”;49%的教师选择“依据教学条件”;而35%的教师选择“依据教师的实际”。

然而在关于好教师标准问题的看法上, 教师所反映出来的教学观与上述结果并不相符。在开放性问题中, 要求教师就“一个好教师具备的主要素质”谈自己的观点, 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驾驭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教学基本功 (如语言表达、板书等) ;与学生的亲和力 (如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沟通等方面) ;专业知识深厚;能担当起学生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能力。另外还有其他方面, 如对知识的储备、整合、学习的能力;课程资源和信息的开发、搜集、整合能力等。可以看出, 排在前二位的都是反映教师基木素质的, 着眼点主要集中于教师。

(2) 语文教师学生观的转变

新课程认为, 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 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 学生即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最看重的是:93.00%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占2.72%,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占79.84%, 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占74.90%, 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占60.91%, 而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的占58.85%。可见,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做到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

(3) 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通过调查得知: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课堂上会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改变了以往苦口婆心讲授或简单化的问问答答的教学。学生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在学习新课文时, 老师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什么?”这一问题, 调查结果见图5 (A.课堂上多半是老师在讲, 有时也提问和练习;B.老师常常提出一些问题, 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和做练习;C.让同学们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然后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 最后不懂的地方老师再讲;D.让同学们课前预习, 课堂上也常常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 。

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了解到: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推进,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只注重教学内容, 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些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与情感体验;教学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 课堂气氛活跃。

3. 考评制度

(1) 学校对语文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

各学校仍以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的主要标准, 有些学校也考虑了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教科研活动成绩等因素, 但所占的比重较小。我们也要求语文教师选择自己希望的考核标准, 统计结果与上述结果有很大不同, 具体数据如图6所示。 (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 其对应关系为: (1) 学生考试成绩; (2) 学生的发展状况; (3) 教师教研活动成绩; (4) 同行之间的评价; (5) 教科研成果; (6) 其他。)

(2) 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从图7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平时表现虽已成为学校与语文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 但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依据,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目前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评价教师业绩与当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升学制度所造成。

四、问题与建议

1. 问题

(1) 教师培训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查访问发现, 目前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仍旧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 课程“在变”教师却“未变”。虽然为配合新课程的实施, 各级教育和培训机构等都组织了语文教师培训, 但都是以校外的集体培训形式进行, 这种校外方式的培训存在很多局限性, 如需要教师离开教学实践岗位甚至离开所在城市, 而且集中培训要求统一, 存在培训时间短、间隔周期长、培训人数少等问题。

(2) 新理念把握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新理念、新方法己经普遍为广大教师所熟悉, 并在教学行为上反映出来。但其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即对新理念的浅解甚至误解, 如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为问答式教学、把自主变成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无内容、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些问题,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影响课改的顺利进行。辩证看待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前提。

(3) 评价问题

考试与评价仍然是新课改的重要推动力, 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果能否得到落实。调查发现,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占中心地位的依据都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一的评价制度与语文新课改精神存在冲突, 虽然大多数语文教师表示愿意放弃原来单一的用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方式, 尽量采用多元评价制度, 但在操作过程中, 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 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4) 教材与教辅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所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 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 教师用书编写空洞, 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 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 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 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 教材质量怎样验证, 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 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2. 建议

(1) 建立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师培训机制

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查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教师的个人条件与需要, 有的放矢开展培训, 有经验的课改专家、教师及教研人员要能“送教下乡”, 给一线教师更多的在实际中学习的机会。此外,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由本校学科骨干教师组织的语文教师校本培训, 可以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 开展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培训。这样, 可以弥补以往的教师集中校外培训方式的不足。

(2)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人们讲不破不立, 课改如果走向另一极端, 则破了也未必能立。课改不是全盘否定, 传统教育的优势应该继承。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 谨防矫枉过正与墨守陈规的做法。如课标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甚至只抓住文章一点就海阔天空地发挥。语文有模糊性也有确定性, 否则它就无法成为交际的工具。

(3) 加强对考试命题与批改的研究

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要解决教育资源问题, 竞争在所难免。竞争要求找到一个全社会都能普遍认同, 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客观、公正、公平的刚性判定标准和方式。现阶段, 这个标准和方式还只能是现行闭卷考试。可以预见, 在目前以及相当长的时期内, 考试仍将是课程与教学最主要的评价方式。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评卷的标准、倾向就毫无疑问地成为影响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 加强考试命题与批改的研究, 在可能范围内改革考试内容, 使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 更注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 使考试内容与新课程理念更加对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考试的不合理之处, 让考试指挥棒在课程改革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开发确定语文课程内容

目前的语文教材, 还停留在“选文的集锦”层次上, 既没能把课程内容很好地教材化———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课程内容具体地显现;也没能把教材内容很好地教学化———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 建构语文能力。因而语文老师备课任务比其他老师要重很多。在其他老师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时, 语文老师还在苦苦思考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寻找什么样的切入点, 做着类似于编制语文教材、研制课程内容的工作。这是造成语文老师负担重、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 我国目前所迫切需要的是“确定性”程度相对较高的语文教科书, 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期望的在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基础上”的语文教科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世纪课改十年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课程十年感悟

在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我们随着化学的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这不断尝试和发展的十年,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我们不断尝试体现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科学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由此确立了学生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课程目标。要真正达成这些目标,教师首先必须有充分的“新课改”意识,并对“新课改”有较深入的理解。

一、基本情况

在启动课改后的这些年我校化学教研组用新课程的理念统领化学学科教研工作大局,在实施新课程时,我们围绕“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化学作为工具,是未来社会公民所必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不仅要使他们知道化学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大胆地做了改革尝试,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初见成效。

二、主要经验和成果

1、更新传统观念,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

教改的关键是老师,课改的实施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实践才能实现,我们清楚认识到自己必须转变课程观念,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换,而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因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充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2、适应课改要求,调整提高自身知识结构

我们在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方面,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查询资料,研究实验方案,坚持每周在组内进行课改内容以及课改疑问的一些讨论,并且每次都有一位老师作为主要发言,众人提议。并且每人自己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教学情景,不断总结分析他人的教学案例,主动地弥补自己在学科基础和教学素养两方面的不足。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再把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里,把学生带到一个做不完的题库中。而应该认真地研究教学,带给学生一个既轻松又高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开展开放式的教学,利用“校园公开课”形式,以及“青年教师的一堂好课”等形式,对我们教师进行变相式培训。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有助于较快地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4、大胆地对概念删繁就简,打破以定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中要求的知识内容总量减少,删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降低了化学计算的技能要求,增补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性的学习素材,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和实践性。例如:介绍大气污染的时候带学生观看资料片,并且结合身边城市中汽车排放尾气等现象,让学生形成一个深刻印象后,再由学生自己建构空气污染的概念,教师再加以点拨,实践证明起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5、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它,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我在学生中展开“怎样通过化学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低碳、环保”的讨论;并且召开有关化学学习方法的辩论会;举办相关科学方法的知识讲座等。实践证明以上方法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6、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解决教育资源问题

由于每个城市每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差异,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根据学生自愿分组,教师适当作以调整,尽量做到组与组之间学习水平相差不大。这样,在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各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学生个人的学习则由教师和小组内成员共同关心。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1)新课标不像以往教学大纲那样具体了,特别是对于以前熟悉了老教材的我们来说,对新课标中关于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认识还不太不清晰,有些问题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好把握和实施。

(2)原来的教学要求和习惯是一有概念就下定义,而现在在新教材中很难找到具体的定义,这对于我们以前的教学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淡化概念、原理以后,学生对基本化学知识是否能掌握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等问题上颇有争议。而实际上新课程对化学概念、原理的认知目标虽然降低了,但是知识面却拓宽了,我们自身的学科内和学科外的知识面也有待加强。

(3)新教材有吸引力,有趣味,但是知识太零碎、知识点不集中,教材中没有各章“小结”,不易于形成知识体系,不好做笔记、不好总结,对更深的记忆有一定的障碍。

(4)班额过大,组织探究活动的难度大,而探究性学习尽可能要求小班额教学。由于条件限制,达不到这种要求,给课改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5)探究性学习实验多,而且多数是由学生提出的,随机性很强,对实验设施、试剂药品的配套要求很高,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教学准备工作强度明显提高,而且在初中阶段一些实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危险性,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很大。

四、建议和对策

(1)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中的核心,学生要有时间去验证自己新的想法,要有时间开展相互讨论、安排实验探究。但是对于现行的教学计划来说这样的课程开展起来却比较困难,课时上需要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2)对于教材是否有一些对于基本的概念知识点的补充,毕竟在目前的以中考为目标的环境中,知识点的落实以及选拔性的考试还是有一些重要意义的,对于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上会有一些帮助。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在新世纪课改十周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个人的感悟和反思,希望对于其他老师会有所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名誉权民事起诉状范文下一篇: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