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2024-08-21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精选6篇)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篇1

XX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XX县人民政府:

自从城市诞生以来,摊贩经济一直是城市底层群体的一种谋生手段,它弥补了城市的部分基本功能,为一部分人降低了城市生活的成本,还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生计问题。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地区,城市食品流动摊贩的存在与禁止已经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焦点,摊贩管理也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我办紧紧围绕食品流动摊贩这一涉及民生的城市进程化难题,开展了多次调研与专项整治,现根据我县实情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提出以下监管建议。

一、XX县摊贩现状分析

(一)摊贩的表现形式

根据实际管理工作显示,我县摊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占道烧烤、煎炸小食品,烟熏火燎、乌烟瘴气,影响街坊四邻不敢开门开窗,同时,卫生难以保障;二是占道经营,影响行人行走,破坏交通秩序;三是无证商贩手推车闯大街、兜小巷、串小区沿途叫卖,短斤缺两,欺诈市民;四是自发形成一定规模的早、夜市,市场一散,留下一片“脏、乱、差”景象;五是室内业主和道路两侧的门面房业户违反规定将商品摆到门

前,进行店外经营。

(二)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从事城市小商贩经营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流入城区边务工边带孩子读书的农民工,另一类是城镇失业人员,这两类人员主要寄居在城郊结合部地区,由于存在大量该类人群从而导致了无证、流动、占道小摊贩贩层出不穷的状况。

(三)摊贩存在的潜在危害

一是食品流动摊贩常常占据道路,影响交通安全。二是食品流动摊贩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三是食品流动摊贩卫生状况堪忧,影响食客身体健康。四是与合法经营户之间涉嫌不正当竞争。五是经营商品质量和提供的服务参差不齐涉嫌商业欺诈。

(四)摊贩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是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状决定了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有限,摊贩在客观上具有一定“便民”性,解决了市民存在就近买到便宜实惠物品的需求。二是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涌入和下岗职工汇合而成。部分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村劳动力为了谋生,纷纷涌入城市,摆摊设点。三是占道经营无需较大投入,既不要缴纳场地柜台租金,又可以逃漏税费,经营成本十分低廉,从而吸引一些无业、下岗及农村流入人员,甚至有城市白领从事占道经营。四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滞后,室内集贸市场软、硬件呈低水平状态。

二、当前国内外摊贩的监管方式探索

摊贩经济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经营方式,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而以不同水平的形式存在着。正视摊贩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使之与城市文明和谐共处,才是解决摊贩与城市市容之间矛盾的关键。

(一)国外的实践

西方国家早于我国城市化,也先于我国完成城市化。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食品流动摊贩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美国:依法摆摊手续全。所有商业经营,都需要提前向住地或经营地市政府提出申请,由市政府签发“许可证”才可以出卖物品。摊贩的车和摊位一般都有秩序地排在人行道边上或广场四周,外形整洁。食具和桌椅等也很干净,不会对交通和市容有太大的影响。

2、韩国:分区管理路边摊。在韩国,小摊一般是没有税收的,只要申请加入“小摊业主协会”,获得批准后就可以“出摊”了。韩国政府对路边小摊的管理总体上采用区域管理的办法:第一类是“绝对禁止区域”,主要包括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的辅助干线等区域。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第三类是“诱导区域”,包括城市中心外围的空地、河溪两侧道路、传统市场内的道路。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小摊主属于弱势群体,允许他们成立组织保护自身利益,摊主们成立了“全国摊店业主联合会”,拥有自己的网站等。

3、英国:纳税守法。欧洲国家把各种摊贩融入了城镇商业的一部分,有些城市还把有明显地区文化特点的摊贩,作为景

点长期保护。在伦敦,街边普通的小水果摊摊主,很安心地经营,只要纳税并且守法,当然可以不受干扰地买卖。

4、法国:不占道相安无事。食品流动摊贩必须依法办理营业执照,而且还受到其它相关法律的约束,如在路边摆摊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国道相关的路政安全法规。餐饮类的摊贩还必须遵守全国统一的餐饮业安全、卫生管理法规,遵守价格及服务规范,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参加相关考试,还必须依法纳税等等。

(二)国内的探索

一是综合治理。城市食品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根源在于传统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框架进行流程再造,即构建一个包括市民、社团、摊贩、社区、城管、政府六种力量为一体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以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和谐。

二是公共政策回应。城市政府不应简单地将街头摊贩视为毫无经济和社会意义的边缘性经济活动,而应将其视为非正规就业的一种,在公共政策上做出积极回应,在城市规划上实现人本主义的回归;在“摊贩中心”的设置上实现规范管理和良好服务;在摊贩管理上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在摊贩治理与服务上多倾听专家智库的建议与意见。

三是摊贩产权的重构。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指出其根源是产权错置,并提出相应地重新配置产权的对策。提出的对策包括:第一,承认摊贩的设摊权,因为这来自于其天赋的生存权,所要管

制的只是设摊产生的负外部性。第二,将环境权和制约摊贩的权利都界定给社区,让相关的外部性在社区层面内部化。第三,摊贩应当对环境的改善享受“剩余索取权”。

四是留出空间。大量流动人口的涌现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发展,加上城市中原有的低收入人群,使得城市必须保留一个能够满足这些人口消费的市场。城市化不是以排斥低端收入的人群为代价,而是要为低端需求留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五是民间自治。在城市管理中寻得小商贩与城市市容管理、小商贩与城市治安、政府权力与群众自治的平衡,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城市民生。只有本着善治理念,坚持政府的有限性,充分发挥社区群众自治,才能达到城市治理的理想愿景。

三、XX县食品摊贩监管建议

(一)理顺食品摊贩监管流程

1、规划食品摊贩经营点。通过在城区和重点乡镇规划设置经营点(摊位),让流动摊贩逐步过渡为固定摊贩,这样既解决了摊贩从业者就业与市民生活需求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和行政执法的成本。

2、建立摊贩登记核准制度和从业人员数据库。摊贩的流动性强,交易后,如有商品问题或者饮食卫生健康问题,一般无法查找销售者和原材料来源。因此,有必要参考美国的管理模式,建立登记核准制度,确定摊贩的基本信息,对其经营时间、地点和项目登记建档,便于后续的追溯。

3、建立健全食品摊贩营业管理制度。通过建立食品摊贩管理制度,实现对食品摊贩监管的常规化。对固定摊贩在食品原

材料购进、索证索票、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销售环境“三防”措施、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从而规范其日常经营行为,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完善食品摊贩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制度。通过引导市民、社团、摊贩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并组建行业协会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监管 模式,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个人诚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摊贩经济、城市市容与百姓生活之间的相容和谐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县级各相关部门职能职责

1、县城管局:负责流动摊贩的基本信息登记和核准(含经营类别、经营地点和经营时间的核准),流动摊贩从业人员基础数据库(含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经营类别、经营地点和经营时间等信息)的建立,配合县政府对摊贩经营点(摊位)进行规划并具体负责摊贩经营点(摊位)的日常行政管理。

2、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已登记核准的食品类摊贩进行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品摊贩监管制度,重点在食品原材料购进查验、索证索票、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销售环境“三防”措施、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等方面进行监管。

3、县卫生局:负责评估摊贩经营点公共卫生安全等级,制定摊贩经营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日常公共卫生监管职能。

4、县环保局:负责摊贩经营点及周边环境监测,制定摊贩经营点环保管理制度,查办摊贩造成的环境污染类群众举报投诉案件。

5、县教育局:负责校园及周边食品摊贩的监管,制定校园

食品摊贩准入监管制度,搞好师生食品安全宣传工作,配合县城管局、食药监局等部门查办校园及周边非法食品经营活动。

6、县公安局:负责查办食品摊贩涉嫌犯罪的经营活动。

7、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在区域内组建摊贩行业协会,促进摊贩行业自律和社会化监督,对流动摊贩信息进行常态化跟踪,配合县城管、县城建等部门开展的摊贩经营点(摊位)规划工作,配合县食安办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群众举报投诉案件的办理。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一日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篇2

(一)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

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是导致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我国, 多年来一些企业没有通过食品安全认证也可以生产食品, 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认证形同虚设, 问题频发的局面。同时, 由于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即使相关部门检查到了这些“问题食品”, 对相关违法企业的处罚却无法可依, 对罚款数额也没有统一标准。2002年3月13日, 北京市正式出台了流通领域的食品准入管理制度, 统一了北京市流通食品准入质量标准, 规定在北京市销售的食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而通过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双汇瘦肉精事件, 发现使用瘦肉精和检测部门检测过程只是流于形式, 从而可以看出我国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的问题严重性。

2.监管部门职能交叉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交叉管理, 看似分工很细, 但职责权限关系模糊, 协调配合难度较大。如:农业部门管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质检部门管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 工商部门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 商务部门管部门食品的储备和畜禽屠宰的食品安全, 卫生部门管餐饮的食品安全, 食品药检监管部门管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以农村为例, 从事食品加工的小作坊的条件十分简陋, 很难达到卫生标准, 对农民身体健康构成伤害, 工商部门督促办理营业执照, 鲜有其他部门出来治理, 使农村食品市场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监管;同时在农村查处案件取证也难以进行, 使制售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应有的惩治。

3.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职责明确的法律法规, 不但对人民的生命健康缺乏保障, 同时也使违法者更加猖狂。多年来, 对食品安全方面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 难以起到震慑作用。如苏南某县级市2006年国庆期间发生200人吃卤菜中毒事件, 虽然没人中毒死亡, 但影响很坏, 这样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最终却只以罚款、整顿了事。

4.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设备落后

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资源也明显不足。一方面表现为监督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质不高, 另一方面是用于监督管理的设备与检验的技术设备严重不足与落后。我国目前缺乏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而在国际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如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 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 加拿大可检测251种农药;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检测方面, 发达国家拥有针对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超痕量检测及对“瘦肉精”、激素、氯丙醇的痕量检测技术和大型精密仪器, 而我国尚缺乏对这些污染物的有效快速检测方法、技术和设备。

(二)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再者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还不够完善。1.由于一些农民的素质较低和受利益驱使, 购买剧毒农药, 这是食品安全的最初源头。2.在粮食收购过程中, 由于质量控制不严格, 劣质粮食进入流通市场, 使食品安全问题频发。3.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不严格, 使得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的问题。由于食品加工企业对于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 行业进入门槛低, 所以整个行业中企业较多, 其中不乏一些小作坊, 这些企业生产加工出的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二、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一) 法国食品加工业极为发达, 有10000多家农业食品加工企业, 年产值1200亿欧元, 约占GDP的10%。就法律标准体系而言, 法国早在1905年8月1日就颁布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在认证标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上认为提高透明度、可追溯性、自我监控三方面很重要。为此, 该国以非常严格的标签制度为纽带, 使政府各部门乃至消费者均可对食品进行监督。法国有一套完善的认证制度, 食品在安全质量上首先必须满足欧洲标准和法国标准。

(二)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区三级。三级监管机构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 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 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 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三) 根据修订的《食品卫生法》, 日本对799种农药和兽药设定了残留限量标准, 而且必须定期对所有农药和兽药残留量进行抽检。在加工环节, 原则上除厚生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 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在流通和销售环节, 《日本农林规格法》明确制定了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的产品标注标准。

借鉴法国、美国和日本的食品安全经验, 我国应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职责, 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 保证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 用法律措施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三、对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在食品管理机构的设置上, 就目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 有独立监管模式和联合监管模式。从理论上说, 为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应由一个独立的专业监管机构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但事实上, 目前世界各国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大多都是两个以上部门联合监管, 少数国家也有单独一个机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政府应设置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专门机构, 由政府各职能部门、辅助参谋部门等组成, 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置于各级政府决策层来考虑和管理。

(二)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整合法律法规资源,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建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 既能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可考虑制定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预警管理法, 尽快出台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对现有涉及食品安全预警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 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预警管理的内容加以整合, 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 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 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三) 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和认证制度。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 (贴) 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 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做, 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和监督, 便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 也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由“质量安全”英文 (Quality Safety) 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标志主色调为蓝色, 字母“Q”与“质量安全”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 字母“S”为白色。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式样、尺寸及颜色都有具体的制作要求。

(四) 适时更新检验检测技术设备

要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 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监督检测硬件方面的差距。加强现有监督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将一批高水平的监督检测技术机构联合起来, 发挥龙头作用。同时, 国家级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应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 开展技术创新, 加快研究和掌握前沿技术、监督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预警管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Viseusi, W K, JM.vernon, J.E.Harington, Jr.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M].The MIT Press, 1995:42-43.

[2]和莉莉.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政法论坛, 2009 (12) :233-234.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篇3

关键词:食品生产 监管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50-02

1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定义

“定义”是一种语言逻辑的形式,它可以让我们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者进行命题,它的作用是确定一个对象或事物在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然后让对象和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显示。定义是唤醒事物的前提,对事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的定义,所以在一个实质性的讨论中来界定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能有效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因此,针对实际情况,在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管理发展的每个地方,以及在日常工作中,首先给予食品小作坊一个精确的定义。如果我们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用不同的术语,定义的不准确,将直接影响食品小作坊的管理,如果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能准备的和明确的定义,就会造成执法部门在对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中丧失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根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一些特征,制定出定义其的原则。

1.1 安全

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数量大,覆盖范围广,因此如何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非常棘手,有效的预防食品安全事件成为政府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任务。

1.2 方便

在中国和日本食品工业的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的食品已被大规模,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获的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90%,可以说是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食品小作坊存在的价值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种类多,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更方便食品。食品小作坊,因其规模小,分散等特点,在销售渠道同目前正规企业相比较,能提供一种有效的补充,以方便群众的购买需求。

1.3 和谐

和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一是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和谐共存。在此之前,小作坊产品的存在,因为它可以在小作坊认证企业的有效补充,小作坊有自己的销售规模,有固定的购买人群,但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增大销售面积,将对获的食品安全卫士许可证的企业产品销售的影响不小,会影响彼此之间和谐共存的气氛影,是不利于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4 定量

食品小作坊应明确的目标或任务。根据实际情况,从数量,详细的数据,测量范围,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考虑,食品小作坊应该尽可能的量化其定义,避免过多的自由,为了使定义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有利于执法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1.5 动态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基于不变于变之中。其结果就是旧事物遭到淘汰,新事物取而代之。动态性就是对事物变化的一个总结和显示。现代社会进步飞快,食品工业不断的变化和扩大,这就需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所存在的条件也具有动态性,小作坊要能不断的生产出更新换代的产品,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2 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产许可的具体要求

《食品安全法》九十二第三款:“在粮食生产和小作坊食品摊贩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如下要求:(1)生产场地整洁,卫生。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生产场所应清洁,远离或在指定的距离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2)生产设备,设施和设备的要求:要全面,运行良好。基本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应该,也要有相应的卫生,通风,防尘,防蝇,防鼠,洗涤设备或设施;(3)设备布置要求:严格的布局和合理的工艺,生产过程中应防止交叉污染的食品加工直接入口食品,不让食物接触有毒物质和不干净和卫生材料;(4)健康的人员要求:小作坊的员工都有健康证,有无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食品质量与安全;(5)生产整个过程:记录工作过程的销售记录,原辅材料均详细记录采购,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经营者必须做的,但其他的要求,如质量管理等关键过程的记录的控制点,因为小车间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进行综合管理,所以没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3 实行出厂产品强制检验制度

根据中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第三十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检查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批号,生产,检验证书号码,买家的名字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的内容”,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用于食品的生产,也可以根据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的委托,检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意图可以看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他们生产的产品必须是强制性的检验。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由于其自身的生产条件和局限性,有必要对食品生产加工范围限制。为确保安全,原则上应禁止或限制高风险食品加工或现代食品加工生产,只允许生产和低风险的处理和传统食物的风险,准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目录”。

参考文献

[1]沈堃,食品小作坊的制度化管理,商场现代化,2010,12.

[2]刘正义,基于QS制度的县级食品工业发展研究——以安徽省固镇县为例,[学位论文],山东: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吴艳雯,湖北农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科技资讯,2009,31:235-235,2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2007,8.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篇4

关于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

随着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爆出,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苏丹红到吊白块,从甲醛、三聚氰胺到在肉类制品等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滥用的添加剂,海南“毒豇豆”事件等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人们对食品的恐惧感代替了对食物缺乏的担忧,的确我国食品品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阻碍了食品行业的正常发展,也间接地影响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如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刻不容缓。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才能造福和谐民生。不能只将监管重点仅放在销售环节,不仅无法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善后处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生产基地源头抓起,不让有毒物质侵蚀原料

1、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议必须重视产地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总体讲,我国目前的农业产地环境条件很不理想。要真正实现对食品安全性的全程控制,必须解决产地环境问题,这是源头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进行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条例的立法,现在耕地质量下降,造成一些农户乱施农药或有毒的化肥,再加之生活垃圾的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地之后,造成土地质量变坏。通过立法保护耕地,生产无公害的、有机的农产品供应市场。

2、建议食品安全要从农民、农业、农村生产基地源头抓起,从

省人大代表建议

构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社会道德底线及精神文化家园做起,重点发展符合自然养生食品。

3、建议构建食品企业自律防线,建立遍布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和配套检测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将食品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通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工作,堵住食品污染的源头,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不能自律的企业要严加惩处,绝不姑息。

二、流通各个环节要“透明”,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建议对食品各项指标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理、以及流通环节的把控等方面,做到“透明”。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建议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食品的流通环节中,一些大型超市的某些经营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不惜采取价格欺诈、以次充好。

建议对超市环节、外资大型食品超市,建立由中方从业员工为主体的“食品生产、销售安全卫生监督委员会(小组)”,负责对该超市经营食品进货质量把关、销售卫生检查、存储防污管理和质量全面公示。

三、监管要避免多头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

省人大代表建议

建议鼓励市民参与监督。目前监督不到位和不完善的地方,可动员消费者积极参与对大型食品超市的食品安全监管。由市工商局、市消协牵头设计成立《西安市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队伍,协助我市食品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执法监管工作。另外,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的如大米、面粉、食油、肉、蛋、奶、食糖、酱油、饮料水等大宗食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市场销售安全检查并在媒体上公布检查结果。同时应把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委、商委等部门,避免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弊端。

建议废除多头监管,将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行使监管,下设若干处室,分别对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实施监管,哪个环节出问题实行负责人问责的新监管机制。

四、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的问题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目前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5

根据市食安办通知要求,结合近几年我局在猪肉和酒类食品安全领域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要发挥已成立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牵头开展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即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反应灵敏、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二、宣传培训并举,提升安全责任意识。

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传单、标语、举办假冒伪劣商品展览等载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逐步提升公众的安全消费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各监管部门应一方面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改变不良消费习惯和心理,特别应重视对留守老人、儿童的教育引导。

三、建立公示制度,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建立食品公示制度,在媒体上和生产企业、经营场所等公示不合格的食品,提示、告知和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放心食品。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食品安全信用披露、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等制度。各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难点问题经常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厂家直销、降价促销”等名义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遏制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蔓延势头。

四、健全社会监督,营造支持参与氛围。

关于食品流动摊贩监管建议 篇6

食品安全监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显得愈来愈重要,新时期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社会变革时期法律法规、道德准 则失范因素,也有科技进步、环境变迁、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既有监管部门监管方法因 素,也有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因素影响。因此,建设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一个 系统工程,只有当这个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或环节的功能都能有效发挥,才能形成有效的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食品供应者提供安全食品的行为进行调 整的基本途径。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各国都建立了比较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覆盖所有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链条。我国也制定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这样一部基本法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食品安全法》与原来已经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协 调性还比较差,需要将各个法律法规统一起来,还要做很多工作。今后还应该在以下几 个方面加强:一是制定产品责任法。尽管现有与食品有关的法律都涉及到食品供应者的 法律责任,都没有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归责原则,这对激励食品供应者提供安全食品有 不利影响。英国、美国的实践证明,产品责任法的设计及司法实践是国家成功干预食品 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二是解决执法过程中对执法者的监督问题。“监督监管者” 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监督监管者”除了立法机构要有所作为外,还要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执法的机制,在法律上设计食品安全相关方(消费者、生产者)介入 行政执法的程序,使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受到有效制约,疏忽、懈怠,玩忽职守现象 得到遏制。三是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配套法规的规划工作,明确各有关监管机构制定法规 的权限,避免“行政法规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解决监管机构之间法规的矛盾和冲突,使整个法规体系协调一致,无缝衔接,形成闭环。

2、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

将食品安全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分离出来,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

①清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将国家公共标准和社会私人标准(含企业标 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产业联盟标准)区分开来;②改革食品标准管理体制,对按 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标准化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统一、协 调的标准体系,还原标准的自愿采用性质;③建立强制执行的技术法规体系;④加强技 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库,使各项技术指标 建立在危险性评估等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提高合理性和有效性,⑤积极推动技术法规和 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在基础标准和重要技术标准方面提高采标率,尽快与国际接轨。

3、建立食品安全协作监管机制

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过程中的混合监管 体制,这种体制的高成本、低效率已经严重妨碍着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改革现行体制 应当分步实施。

短期目标应当对现在的分工进行调整:①逐步将分散的监管职能整合到几个比较集 中的部门,按照监管工作性质和能力要求,由专业化程度低的部门向专业化程度高的部 门集中,考虑到政治障碍的影响,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合并同类业务,最后实现部 门整合;②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职能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监 督管理局等食品安全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科学评估,对消费者进行安全 教育,保护消费者利益,制定统一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监督其他职能部门食品安全执 法行为。其他部门负责具体对企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监督管理;③重心下移,将监管力 量部署到食品安全链条最薄弱的地区和环节。在县及县以下的乡镇地区是食品安全高发 地带,应当有足够的部门监管食品安全事务;④进一步完善垂直管理体制,除一些重要 的食品安全领域外,应当将省以下部门交由地方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实现财权、人权和 事权相统一,责任和权力相匹配。

长期目标应当由政府部门独自监管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参与 的协作监管机制。政府监管部门的力量有限,占有的监管资源有限,在中国这样一个小 生产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仅仅依靠少数政府部门的力量根本无力承担起监管责任,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监管。因此,应当把消费者联盟(协会)、社会中介组织、舆论 媒体、生产者纳入监管主体范围,实现监管对象的全覆盖。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是监管

部门承担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但是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得到有效执行还需要企业和消 费者的积极配合。虽然消费者作为一个分散的群体组织成本很高,但可以委托消费者协 会等社会团体参与政策制定,反映消费者的意愿和要求,提供有效信息,增强各项食品 安全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群众基础。听取消费者和企业意见也要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 基本程序,以增加监管部门和企业的互动了解,得到企业配合支持。

4、严格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顽症。法律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首先在于有些法律本身的弹性太大,如规定处以货值金额50%到3倍的罚款这类规定就 为人情执法和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其次是各种法律之间的处罚幅度不一致,卫生、质 检、工商、食品、商务各个执法部门往往依照部门法规行事。为了严格法律的实施,① 要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为契机,将各个部门法规与《食品安全法》相左的内容统一 起来,尽量减少自由裁量幅度。②加强执法监督。针对目前各级人大主要关注司法监督,很少过问行政执法的现状,应当在程序上将行政执法纳入人大执法监督的范围。人大机 关应定期检查食品安全法律的执行情况,行政执法机构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并定期向 同级人大汇报食品安全法律执行情况。食品安全执法还应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 督,重大案件要将案情及出发结果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使执法过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把上级业务监督、人大依法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格局,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执法效果。④加大民事法律维权力度。修 改现行消费者维权法律,在受到不安全食品损害后,消费者应当通过司法途径追究食品 安全生产企业责任,要求对生产者按照惩罚性处罚原则赔偿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损失;同 时,消费者也应要求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承担连带责任,赔偿消费者损失。

5、进一步完善食品小企业安全监管政策

在现有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政策的基础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 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监管政策,弥补国家政策不足。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和 居民收入、消费者偏好差异很大,对食品安全的有效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应当在保障 基本食品安全水准的前提下,实行不同级别的差异性的食品安全政策。②使监管资源配 置和监管对象特点相匹配。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单位的近80%分布

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小企业小作坊,而监管资源的近80%却配置在县城以上的大中型 城市,资源配置和监管对象错位问题不解决,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就不能提高。③对 最低收入群体实施安全食品专项补贴。收入水平很低的群体,由于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 能力消费安全食品,会导致他们选择风险较高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整 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在理论上国家可以考虑研究设立最低食品安全保障 线,采用发放食品券的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体的食品安全。

6、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

上一篇:职业规划大赛主题班会总结下一篇:学生会礼仪部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