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食品摊贩

2024-07-18

流动食品摊贩(精选8篇)

流动食品摊贩 篇1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所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二、保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不患有法律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做好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认真执行每日卫生检查制度。

三、保证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设施、环境卫生条件、杜绝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四、不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不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五、不使用无证产品和来源不明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使用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六、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主动接受监管部门对本摊位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监管单位: 承诺人签字:

民乐县丰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日 年

流动食品摊贩 篇2

国家社会政策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边缘层弱势群体的利益, 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帮助,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本文所探讨的城市流动摊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群体中的代表, 由于维持生计、供子女读书及养老的需要, 在社会中存在优势不足的大量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 在生存压力大的环境下选择了经营要求门槛低的流动经营, 这种自我雇佣形式的工作往往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虽然他们这种自我雇佣形式的工作的初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因为他们规模非常庞大, 以至于超出城市的合理容纳量, 与此同时这些流动摊贩的一些特性 ( 如流动性和非规范性) 也超出了城市管理的合法性范畴。在禁止政策下, 城市流动摊贩的利益诉求严重失衡, 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 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下惶恐地违规经营, 同时在与城管对立中时常发生冲突并引起社会的舆论关注; 另一方面, 政府对于城市流动摊贩屡禁不止的低效管理结果也满足不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的要求, 居民对此也颇有不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挑战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公信力及政府形象。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归纳, 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市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建议意见。

二、我国市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的难题

( 一) 城市流动摊贩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管理难题

现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 但是, 社会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普及未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边缘阶层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生存条件愈发恶劣。这些隐患在社会转型期间, 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则更多地会以不和谐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 大量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由于知识水平差、专业技能缺乏等原因并不具备就业优势, 但他们身上往往又担负着养家糊口、供子女读书等重担; 再次,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他们的生存问题就更加严峻。然而, 流动经营有经营成本低、经营设备简单、对经营者的要求也不高, 且又能使其获得基本的生活来源以维持生计等优势, 因此, 他们中的更多人选择了流动经营这一形式的工作来实现生存。同时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 流动摊贩作为政策的目标对象及社会的弱势群体, 其相关利益诉求一直未能得到实现[1]。因此, 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下, 尽管流动摊贩在面对城管执法时惶恐不已, 但为了生存也只能应战, 这就一方面促成了城市流动摊贩经营屡禁不止的结果。

( 二) 城市居民需求双重性所带来的管理难题

城市管理的成效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但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双重的需求属性, 城市居民一方面既要求城管严格执法又对流动商贩生存状况的同情, 同时另一方面既要求有序的城市环境又要求便利的条件。正是这种双重属性将城管置于执法过程中的尴尬处境。但是, 现代社会应该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目标已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行政执法的文明程度已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阶段城管执法改善又明显滞后于社会和民众的要求, 经常出现城管暴力执法现象, 其结果必然导致城管执法难以得到社会好评与支持,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流动摊贩的有效管理[2]。因此, 在我国, 城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不仅需要理顺居民的需求, 更需要居民的共同参与。

( 三) 城管体制的漏洞带来的管理难题

城管体制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执法主体法律地位的不明确, 至今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法规[3]; 其次, 城管执法权限的不明确, 当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定位尚不清晰,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还不明确[4]; 最后, 末端执法处境不利, 城管执法面对的多是从事小商贩经营的城市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弱势群体, 要求城管强行执法, 就把城管置于民众的对立面。同时, 城管体制的漏洞也直接造成了城管在管理中的尴尬处境。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之下, 城管往往会选择打游击式的粗放管理, 从而导致城管与流动摊贩间的“猫捉老鼠”式的现象。这种粗放式管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驱逐管理, 其管理效果自然显而易见。它不仅不能治标也不能治本, 而且还浪费大量人力资源,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构建并完善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机制是解决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关键。本文将提出三大方面针对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制度建构的对策建议:

( 一) 建设和完善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机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各方面都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社会资本的聚集效应从而引起了社会劳动力的流动聚集。虽然适龄劳动资本的供给不断增加, 但是城市能够提供给这些劳动力的工作机会有限, 这就使得那些没有获得工作机会的劳动力不得以摊贩经营为生。自从1996 年开始实行《行政处罚法》之后, 国务院开始陆续授权各省市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 各省市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据“相对集中处罚权”对本地的城市卫生、环境、规划、工商、市容等方面进行管理以及服务工作, 但是在此过程中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与流动摊贩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的暴力冲突事件等等,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现阶段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总量比较大,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未能惠及全体弱势群体, 致使他们的生活处境十分困迫。

( 二) 转变政府行政理念, 加快城管法制建设

在均衡和保障流动摊贩基本权益的前提下, 重新确定政府城市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衡量城市管理的标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让政策的各利益方均有代表参与制定公共政策, 从而确保政策能充分全面地考虑各方利益, 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因此, 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应成为政府城市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 而衡量城市管理优劣也应该以此为基本原[2]。针对流动商贩, 政府要充分考虑流动摊贩及城市居民的需求, 废除禁止政策, 积极转变工作重点, 由以往的打击向帮助和引导转变, 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流动商贩改善经营环境、提高销售商品的质量、实现依法经营等方面, 促使流动商贩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经营的权利, 积极引导流动商贩在经营生意时遵纪守法、注意卫生、减少占道经营、注意环保等[6]。此外, 需构建完善城管体制,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解决城管与流动摊贩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 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制度研究, 尽快制定地方性法规, 使城管执法更加合理合法化; 另一方面, 加大专业培训, 加强城管执法保障。既要做好专项规划, 又要按照规划增加专业人员在执法队伍中的比例, 培育一支精通城管法律并且善于执行城管法律的高层次城管执法队伍, 以城管执法公信力取信于民[3]。

( 三) 提供社会援助和法律救济, 保障流动摊贩的基本权利

在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问题中, 国家禁止政策的强制性及城管体制漏洞导致的“暴力执政”严重损害着流动摊贩这一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一方面, 政府需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为流动摊贩利益诉求提供法律程序援助。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允许、鼓励和帮助社会民间追求弱势群体自身利益机制的建立, 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建设, 为流动摊贩等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帮助以及生活保障帮助。

总之, 流动摊贩治理问题在当前我国并非仅仅只是脏、乱、堵、挡等问题, 也绝非孤立的城管部门执法的问题, 也并非孤立的政府行政管理能力问题, 而是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其中有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 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缺陷问题[1]。而问题的综合解决, 需要政府确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 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社会问题, 切实充分考虑各方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从而建构并完善我国当代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体制, 切实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与建设。

摘要:城市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及其综合发展, 而其中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尤为关键。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中的城管困境实质就是政府困境, 一方面, 城管身处执法的第一线, 他们的工作态度、执法能力和执法方式直接关乎执政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 城市流动摊贩在城管困境中的窘迫困境也反映了国家政策制定执行与社会弱势群体间的权利失衡问题, 直接关乎社会稳定。

关键词:流动摊贩,城市管理,城管

参考文献

[1]韦正富.探析我国城市管理中的流动摊贩治理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5) :146-148.

[2]吕燕.权利均衡、流动的风景与走出城管困境——关于扬州市走出流动摊贩城管状况的调查与启示[J].调查与思考, 2010 (02) :148-152.

[3]李克, 谢文兰.破界城管执法的法律困境[J].北京观察, 2010 (10) :20-21.

[4]孙文亮.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问题及对策[D].南开大学, 2009.

[5]阎浩.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出路[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流动食品摊贩有“合法身份” 篇3

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从部门规定升格为省级人大立法,是对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法规的一大“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摊贩只是广州整个流动摊贩的一部分,不可误解为对所有流动摊贩的解禁。

由于法律法规滞后等原因,流动摊贩(广东俗称“走鬼”)难以获得“合法”身份,一直处于监管的尴尬地带,这也成为小贩与城管矛盾冲突的根源。日前进入广东省人大审议的《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拟对食品类小贩实行“划区域、划时段”管理,赋予该群体合法经营权利。有关人士认为,这一积极尝试有望改变“走鬼”与城管玩“猫鼠游戏”的局面,但能否破解城市小摊贩管理难题,仍待观察。

拟立法赋予食品摊贩“合法身份”

《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正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第三章对流动食品摊贩的管理规范备受社会关注。

根据草案规定,食品摊贩仅需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食品摊贩登记卡后,便可在划定区域和时段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无须再进行工商登记。食品摊贩登记卡的有效期为一年,办理登记证和登记卡不收取任何费用。

所谓的划定区域经营,是指县政府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划定区域和时段,供摊贩经营。划定的区域应当符合城市或者乡镇规划要求。划定的食品摊贩经营区域和经营时段,需要向社会征求意见。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不得划定为食品摊贩经营活动区域。

但违规的“走鬼”仍将被查处。对于在划定的食品摊贩区域和时段以外,占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流动食品摊贩,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承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依法查处。

有关城市管理专家认为,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从部门规定升格为省级人大立法,是对既有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法规的一大“突破”,也意味着广东省内的食品小摊贩将进入“登记合法”时代。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执法科科长窦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此举对减轻城管执法压力、缓和城管和小贩的矛盾,改善民生都具有现实意义。

流动食品摊贩涉及人员庞大

“我觉得这是好事。以前见到城管就跑,感觉像老鼠见了猫,被抓罚款可能两个月都白忙活了。”37岁的张大姐来自广东惠来,她本想与丈夫在广州做点小生意,无奈店铺租金不够,在老乡的引领下,做起了小贩,主要在早上为白领提供路边早餐。

“做走鬼的,基本80%的时间在注意城管,20%的时间来做生意。”张大姐认为,“划定时间”、“划定地点”的做法,可以让小贩光明正大做生意,不用再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共有食品小作坊两万多家,各类食品摊贩近30万家,二者从业人员共计80多万。这一新规不仅直接涉及80万人的生计,还影响着更大的消费群体。

广州市城管部门一位负责人说,广东当前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上的尴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需前置许可,但现实中大部分食品小作坊达不到核发许可证的条件,也没有专门规范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核发证照时无法可依。同时,原有经营者在卫生许可证到期后也无法换领生产许可证,新开办申请人因未取得前置许可而无法领取营业执照。第二是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主要依据是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部分监管措施的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

媒体评论员徐娟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并没有给路边摊以合法身份,往往将其界定为非法经营。由此造成摆路边摊的小商贩与城管打“游击战”。此次广东通过立法允许路边摆摊,赋予了小商贩合法身份,法律“含金量”很足;推出的配套管理措施,调和了政府、城管、商贩、公众四者的利益,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

并非全面解禁“走鬼”

来自广州城管委的数据显示,广州有流动摊贩人数约40万,主要分三大类:烧烤、瓜果蔬菜等食品类;贴手机膜等手工业类;公仔、头饰等饰品类,其中食品类占比约50%。

食品摊贩区域的划分涉及各方利益,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广州城管部门2009年便开始了流动商贩划区域经营试点,但这一试点面临“两难”:选点太偏僻,商贩不愿意去,照样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揾食”;选点稍微适中一点,附近居民、正规经营商铺的意见又很大。

天河区城管部门一名执法人员表示,为了解决广利路乱摆摊现象,当时该部门曾特意划出天河区广利路一带的内街内巷作为特定摆摊区,允许“走鬼”每天下午4时至晚上10时摆摊。但居委会、附近大厦保安、商铺意见都很大,甚至有人会去驱赶小贩,最后选点“夭折”。

华南理工大学思政学院吴国林教授则表示,划定区域的选点很关键,流动商贩的生存需要依托市场,如果简单地为了市容整洁而避重就轻地选取偏远地段,也会造成非法摆卖的“走鬼”回潮。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摊贩只是广州整个流动摊贩的一部分,不可误解为对所有流动摊贩的解禁。”窦勇说。此外,广东仅仅将食品摊贩纳入人大立法,一些商贩可能会担心成本、费用问题而转做其他摊贩,因此在吸取食品摊贩管理经验基础上,还需要逐步完善对所有流动摊贩的立法。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韦小鸿教授认为,一旦条例实施,相关执法部门需对流动商贩加强卫生、法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此外,摊贩也要配合政府管理,比如不得在非政府设立的流动商贩经营区域进行买卖。至于新规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流动食品摊贩 篇4

近日,在大市场、华隆假日城堡、青秀小区路口、南桥市场门口等占道经营现象日益严重,特针对无照流动摊贩经营现象展开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市区范围内部分路段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较为突出,随着“农改超”的进展及市场摊租费用的上涨,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现象有扩散趋势。

一、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的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查看主次干道、公共娱乐场所以及住宅小区、集贸市场的出入口、周边,多数路段常发现无证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个别地段已形成“习惯性常有市场”,合法商户的消防通道在每天高峰时段基本上都被这类经营车辆堵塞,严重危害社会安全、隐埋消防隐患,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的占道经营现象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规律:

(1)占道经营者以外来人员居多,本市居民占极少数,下岗人员更少。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进金城江后,因无一技之长,长期无稳定收入、无固定住所,也无能力进厂入店从事经营活动。加上法制观念淡薄,从开始的一根扁担两箩筐占道经商,到现在己形成以机动三轮车为主的规模化经营。这类占道经营者多是以本市城郊或外来的农民、低收入者,早来晚归。只有极少数的占道经营者是本市下岗人员或无业人员。

(2)占道经营现象已住宅小区出入口、集贸市场周边、外来人员集聚片区地段以及部分城乡结合部尤为密集区。华隆假日城堡、南桥市场、青秀小区等处的占道经营现象最为严重。主要道路的占道经营以分散的摊担为主,多数占据道路两侧的街巷口、公交站点、超市出入口、菜市出入口等均存在。

(3)占道经营现象以下午16:00后以及夜间尤为严重,周末以及公众假日、摊贩数成倍增加。经营五花八门,以水果、蔬菜、水产、饮食、烧烤、日用品等为主,另有少数贩卖衣物、假古玩、野生动物等。

(4)流动摊贩群体抵法的态势逐渐严重。在各占道集中地,如华隆假日城堡往南桥市场的路口等处,都有专人负责为摊贩望风,打探执法人员的行踪、动态,执法人员来到,占道摊贩已一哄而散,执法人员刚转身,摊贩们又马上聚回原地重新开张。

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危害

1、脏乱臭的卫生环境直接损害了城市的文明形象。凡有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地段,就有废弃物满地、塑料袋乱飞,污水横流,甚至当街宰鸡杀鸭、剖鱼,如菜市外围、小区路口,极大地影响市容观瞻、污染环境卫生,直接损害城市文明形象。

2、扰乱交通秩序,妨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摊贩占道挤占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如南桥市场各个入口、大市场、华隆假日城堡商业区和青秀小区等路段,致使道路堵塞,严重时连自行车、行人通行都很困难,常引起人、车摩擦,引起纠纷。如若市场、居民区、商业区发生火灾,消防扑救最大的困难将是占道经营。

3、危害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占道摊贩乱搭盖、乱接乱拉电线,油烟乱排、气罐随意放置等是普遍现象,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还有其它多种安全隐患:饮食、烧烤摊的从业人员既未体检也无卫生证、健康证,原料来源也十分可疑,存放不卫生、餐具不清洁更无消毒,影响人们健康;噪音扰民问题突出。

4、合法的财政收入流失,不必要的投入增加。占道摊贩偷漏税款、逃避缴纳市场管理费,使国家利益受损;随地摆摊、排放污水废弃物,使市政道路、绿地受损、下水道堵塞等,浪费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

5、无视法律法规尊严,无政府主义思潮滋长。占道经营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极大地侵害了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种不公平竞争局面是对国家颁布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规定、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法则的公然挑衅,占道经营现象的泛滥,还导致公然围攻和殴打公安、执法人员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占道人员公开抗拒执法、藐视法律。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河池城市的文明形象,也给河池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社区管理

希望能将华隆假日城堡周围停车位纳入小区管理,由城建单位对小区周边商贩进行清理,从而杜绝各种不良现象,给河池展现一个新的文明、卫生小区。

附图

河池市华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河池市天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食品小作坊摊贩指导意见 篇5

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摊贩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省局有关监管职能分工及要求,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生产条件、设备工艺简单,生产加工无预包装或者有简易包装食品的食品生产加工者。

食品摊贩是指在有形市场内或者定点定时设摊销售食品、现场制售食品的经营者。

餐饮摊贩是指在有形市场内或者定点定时摆设桌椅提供餐饮服务的小型餐饮经营者。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小作坊和摊贩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摊贩和有形市场内小作坊、有形市场外以现场制售为主要经营形式的小作坊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有形市场外不以现场制售为主要经营形式的小作坊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摊贩食品安全 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小作坊和摊贩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配合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遵守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相关规定,在规定地点及时间内依法经营,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第五条 市场的开办者,应当依法履行该市场的管理职责。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 小作坊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质量要求相适应的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

(二)与生产加工食品安全标准相适应的清洗、消毒、冷藏、运输、防腐、防尘和防污染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废弃油脂及垃圾等设备或设施;

(三)生产加工设备表面清洁、无积垢,直接接触食品的生产设备、器具无毒、无害、耐腐蚀、不易生锈,符合卫生要求;

(四)生产带有简易包装食品的,其包装容器和材料应当清洁,无毒、无害,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包装标准,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应当使用获证产品;

(五)食品生产用水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六)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生产场所与产生有毒有害 物质的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七)食品添加剂存放在独立的配料间内,并设专人保管;

(八)国家和省规定的保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安全的其它规定。

第七条 食品摊贩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场所具有密闭的垃圾、污物和废弃油脂存放设施,周围无垃圾、污水、开放式厕所,无畜、禽养殖以及其他开放性污染源;

(二)食品制作和销售有相应的防尘、防雨、防晒、防鼠蝇虫设施;

(三)使用的食品包装容器、工具和接触食品的售货台,无毒、无害,符合卫生要求;

(四)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八条 从事季节性生产的小作坊,歇业和再次开业前,应当分别向当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 小作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食品生产加工所用的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

(二)建立进货记录台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附具产品合格证明,并保存二年以上;

(三)建立食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销售对象、销售日期等内容,保存二年;

(四)生产带有简易包装的食品应附带标签,标明生产者名称、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五)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到当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六)向销售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或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予登记通知书以及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七)具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第十条 小作坊、食品摊贩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经营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

第十一条 小作坊应当在明显位置张挂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且人证相符。

第十二条 小作坊生产加工经营食品,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加入非食品用 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二)使用回收或者按照规定下架的食品作原料生产食品;

(三)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或者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

(四)生产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五)使用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

(六)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生产食品;

(七)使用农药残留量及砷、铅、汞等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八)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九)伪造食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厂名、厂址、食品市场准入标准标志,产品的标识标注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

(十)生产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食品。

第十三条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小作坊监督检查档案,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小作坊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对有不良记录 的小作坊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十四条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规定监管范围内的小作坊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食品监督检验可以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实施。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复检。

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买样、检验等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十五条 食品摊贩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销售的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卫生要求;

(二)生、熟食品分开销售;

(三)购进食品时,应当查验供货者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证明,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并保存二年以上;

(四)定期检查贮存、销售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贮存、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六)经营的预包装和散装食品已经索证索票,符合质量标准。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标签;

(七)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

(八)使用工具销售食品,不得用手直接接触无包装直接食用的食品,不得用废旧、污染的纸张包装食品;

(九)在经营场所的明显位置张挂食品摊贩登记证和本人健康证明;

(十)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到当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食品摊贩不得加工经营下列食品:

(一)本指导意见第十二条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的;

(二)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或色、香、味异常的;

(三)假冒伪劣及掺杂、掺假影响营养、卫生的;

(四)含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五)包装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项目标识不全,无中文标识或者商品标识有虚假宣传内容的;

(六)超过保质期限的;

(七)运输工具或者容器包装污秽不洁,包装严重破损造成污染的;

(八)超过规定的行政区域销售的;

(九)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第十七条 市场的开办者,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小作坊、摊贩的登记证、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二)检查小作坊、摊贩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现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有关主管部门;

(三)建立小作坊、摊贩档案,记载小作坊、摊贩的基本情况、经营项目、商品信息,指导并督促小作坊、摊贩建立生产经营记录、进货查验制度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四)建立小作坊、摊贩管理制度,加强对小作坊和摊贩的培训。

本指导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一、抓好食品摊贩和食品小作坊监管

食品摊贩和小作坊监管是明年的新增职责和新增任务。

(一)要统一认识。要从四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重要性。在我国食品摊贩和小作坊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生产力水平、传统饮食习惯紧密相连的,是民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生产经营业态。食品摊贩和小作坊搞得好,是保障民生,也是改善民生。二是监管风险增大。食品摊贩和小作坊 8 点多、分布广,生产设备简单,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比较高,但相对于现代化大规模工厂生产而言,风险系数小,主要是销售半径小,销售群体相对固定。三是社会地位较高。食品摊贩中弱势群体多,收入低一些,但食品小作坊主多数不属于弱势群体,收入和家庭状况都比较好。四是监管角度发生变化。过去工商部门也在管食品摊贩和小作坊,是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去管理,纳入经济户口,方法是核发营业执照,现在是赋予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二)要勇于担当。省政府从实际工作出发,重新划分了小作坊、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能,是省政府对我们工商部门的充分信任。因此,要做好基层干部的思想工作,在责任面前勇于担当。作为工商部门要为政府分忧,替政府分担责任。食品摊贩和小作坊监管是民生大事,但要管好也不容易。所以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勇于担当,坚定信心,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出色地完成好这项工作。

(三)要明确监管主体。

一是各局要依照本指导意见,搞清监管界线,既不能越位、又不能缺位。要组织调查核实、摸清底数。

省法制办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汇报时说:“关于小作坊监管职责分工问题,按照部门职能,小作坊应由质监部门监管,但考虑到质监部门监管队伍数量比较少,而工商部门具有一定规模的监管队伍和监管力量,因此我们按照《食品安 全法》分段监管原则,同时参照分块监管方式,对各监管部门监管职责进行了如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有形市场内小作坊和有形市场外以现场制售为主要经营形式的小作坊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有形市场外不以现场制售为主要经营形式的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在区分上用正反的方法,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的管理主体说的很清楚。豆腐村、小酒坊、小油坊以及农民在家中做豆包不属于现场制售,不归我们管;前店后厂属于现场制售,归我们管。摊贩和小作坊的区别在于,摊贩是即食性的。收购小作坊的产品到市场上销售,应发放摊贩证,但办理摊贩证时,要提交质监部门发放的生产许可证或证明进货渠道。

二是各局要从个体工商户的角度,对卫生、环境、经营行为等方面实施食品安全管理。

《海南省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食品摊贩经营行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摊贩的食品经营及对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食品摊贩,是指在固定店铺以外设摊销售食品(含现场制售即食食品和提供餐饮服务)但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

第三条 食品摊贩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遵守城市市容管理及相关规定,保证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摊贩的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方便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摊贩经营的集中场所和街区,并完善供水供电等相关配套设施,改善食品摊贩经营条件,提高经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城镇规划设定并向社会公布食品摊贩可以从事食品经营的区域和时段,负责食品摊位信息登记和管理、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发放,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摊贩管理工作。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划定或者指定区域内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具体承担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和宣传教育等职责。

第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划定或者指定区域以外,占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食品、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依法查处。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划定或者指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以及环境卫生实施监督管理。

卫生、工商、环保、农业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对食品摊贩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鼓励信用记录良好的食品经营企业或社会专业机构积极参与食品摊贩的管理,开展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场所和街区建设,为食品摊贩提供集中配送等食品安全保障服务,引导食品摊贩进入集中区域、固定场所、店铺经营。

鼓励食品摊贩业者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摊贩依法经营。

第二章 设立与登记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食品摊贩经营区域规划,统筹考虑交通、噪声、市容等因素,划定或指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确定经营时段。

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周边200米范围内不得划定或指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食品摊贩经营区域、时段、摊位数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并根据划定区域的摊位实际可容纳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摊位予以分配,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在划定区域外,根据食品摊贩就地发展和集中管理的需求,在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环境等情况下,指定一定路段、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划定的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场所设置标志牌,明确场地管理者。

场地管理者应当指导入场的食品摊贩依法经营,制定食品摊贩规范经营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品种和经营方式的管理,并为食品摊贩经营场地提供必要的基本卫生设施。

第十三条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向集中经营场地的管理者提供以下材料:

(1)食品摊贩经营信息登记表;

(2)摊主身份证明;

(3)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经营人员的健康证明;

(4)依法经营书面承诺书。

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场地的管理者对食品摊贩提交的信息予以登记,发放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并将登记的信息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无场地管理者的,食品摊贩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直接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信息登记,领取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

食品摊贩经营信息登记表、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和依法经营承诺书样式由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将食品摊贩登记的信息通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卫生管理等部门。

第十五条 在农贸市场、公园、景区等场所设摊销售食品(不含租用固定店铺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场地管理者依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对场内食品摊贩信息进行登记,发放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并将登记的信息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十六条 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记载的食品品种、经营者联系方式等信息发生变化的,食品摊贩应当及时向原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登记单位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七条 食品摊贩应当在其摊位明显位置张挂食品摊信息公示卡。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不得转让、出租、出借。

第三章 经营要求

第十八条 食品摊贩应当在政府划定或指定的区域和时段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并实名经营。

第十九条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具备相应的制售和储存食品的设备、器具以及防晒、防雨、防尘、防蝇等卫生防护设施;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保存所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票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30日,未明确保质期的不少于60日;

(四)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五)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清洁、无毒、无害,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用包装材料标准,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不得回收或循环使用;提供餐饮服务的,应当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一次性餐饮具或集中消毒餐饮具;

(六)提供即食食品的,应当具备食品安全要求的加热、保温或者冷藏条件;

(七)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时应穿戴整洁,保持个人卫生。

第二十条 食品摊贩不得经营下列食品:

(一)来源不明的食品和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原料制作的食品;

(二)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制作的食品;

(三)超范围、超限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或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制作的食品;

(四)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五)凉拌菜、生食类食品、现制乳制品、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

(六)过期、霉变、腐败变质以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七)国家或本省规定禁止经营的其他食品。

第二十一条 食品摊贩应当履行下列经营义务:

(一)发现食品或者食品原料有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及时向集中经营场地管理者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应当主动销毁;

(二)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

(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封存有关食品以及原料、工具、设备等物品;发生食物中毒的,配合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四)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第二十二条 食品摊贩经营不得影响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不得干扰周边居民、学校和单位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并遵守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规定。

第二十三条 食品摊贩应当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收集清理餐厨废弃物等垃圾,保持经营场所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洁。

第二十四条 食品摊贩不得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 在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出台前,小食店、小餐饮店的经营和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小食店、小餐饮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有关要求,并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小食店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食品经营(含仓储)面积在二十平方米以下(含二十平方米),为方便本地居民生活为主的食品销售经营者,包括主营或兼营食品的小食品店、食杂店、小卖部、报刊亭、市场内固定摊位等经营者。

本办法所称小餐饮店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加工经营面积五十平方米以内(含五十平方米),从业人员少且多为家庭成员、条件简单,从事餐饮服务的小餐馆、小吃店等经营者(不含从事外卖、网络订餐服务的餐饮服务者)。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摊贩纳入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对食品摊贩存在的区域性、普遍性食品安全问题,应当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商行政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定期进行综合执法检查。

第二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食品摊贩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摊贩的日常管理,利用社区网格员等管理资源对食品摊贩开展经常性巡查,对食品摊贩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摊贩管理工作,对在指定区域外经营的食品摊贩进行劝诫,引导食品摊贩进入集中场所经营,对食品摊贩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十八条 食品摊贩集中经营的场地管理者应当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和环境卫生管理等部门对在其场内的食品摊贩进行管理,发现食品摊贩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有关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十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本办法和市容市貌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条 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对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区域生活垃圾的收集、清扫和转运,维持环境卫生清洁。

第三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摊贩纳入年度食品抽样计划,对消费者反映较多和本地区消费量大的食品,应当重点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结果和食品经营违法违规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摊贩的监督检查制度,确定重点监管区域和监管对象,通过随机抽查、抽样检验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督,及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摊贩的诚信档案,详细记录食品摊贩登记信息、日常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以及食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摊贩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同时将其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告或者以其他形式曝光。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摊贩从业人员加强食品安全的教育和宣传,督促其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第三十五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环保、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接受咨询、投诉和举报。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核实、处理并予以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和再次移交。

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投诉举报食品摊贩违法经营食品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并负责对举报者保密。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食品摊贩管理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引导食品摊贩合法经营,并为其从事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不得违规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以及不规范执法行为的,可以向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或者机关应当进行核实,涉嫌违法违纪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处理结果及时向投诉、举报者反馈。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张挂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或公示卡所记载的信息与实际不符的;

(二)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记载的食品类别、经营者联系方式、从业人员等信息发生变化未及时到原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登记单位办理变更登记的;

(三)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个人卫生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或无有效健康证明的;

(四)不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未按规定向有关部门登记并取得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的;

(二)食品经营的设施设备、用水、洗涤剂、消毒剂、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等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

(三)未按要求保存所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票据和凭证的;

(四)不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食品抽样检验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并由原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登记单位收回其公示卡:

(一)将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转让、出租、出借的;

(二)经营禁止经营的食品的;

(三)发现食品或者食品原料有安全隐患,未履行报告义务,或者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及食品原料未主动配合销毁的;

(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义务的。

食品摊贩履行了本办法规定的进货索要凭证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

第四十三条 食品摊贩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因违反本办法规定受到责令改正,或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的,由原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登记单位收回其公示卡。

第四十四条 食品摊贩违反本办法规定,不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要求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和环境卫生管理等部门按相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 食品摊贩拒绝、阻挠、干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的,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并由原食品摊贩信息公示卡登记单位收回其公示卡。

第四十六条 食品摊贩场地管理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对在其场内的食品摊贩进行登记,或者未履行报告义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流动食品摊贩 篇7

1.1 调查对象

共调查食品摊贩摊位239家, 其中餐饮服务类 (现场制售类) 134家, 食品流通类 (现场销售类) 105家。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研究部分省份对食品摊贩监管的具体监管办法或意见, 结合泰州市实际监管现状, 自制调查表, 调查表主要包括卫生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和卫生管理情况两大部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利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品摊贩现场检查结果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检查项目总数2 390项, 其中合格项目数为1 152项, 合格率较低, 只有48.2% (1 152/239×10) 。其中餐饮服务类合格率为46.6% (625/134×10) ;食品流通类合格率为50.2% (527/105×10) 。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可知, 两种经营类别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69, P>0.05) 。

2.2 卫生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卫生设施、设备配备情况部分共有4个检查项目, 合格率最高的为“是否配有存放垃圾或废弃物的设施”, 达到88.3%, 合格率最低的为“是否配备洗手设施、设备”, 只有28.0%。卫生设施、设备配备总体合格率为59.1%, 其中餐饮服务类总体合格率为52.2%, 食品流通类总体合格率67.6%, 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46, P<0.05) , 食品流通类高于餐饮服务类。4个检查项目中, 只有“是否配有防蚊、防蝇、防雨、防晒设施”一项在不同经营类别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57, P<0.05) , 食品流通类高于餐饮服务类, 见表1。

2.3 卫生管理情况

卫生管理部分共包括6个检查项目, 统计结果显示, 合格率最高项为“直接入口食品、食品原料、半成品是否分开存放”, 合格率为62.8%, 合格率最低的项目是“是否有今年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 只有14.6%。卫生管理总体合格率偏低, 只有40.9%, 其中餐饮服务类合格率为40.4%, 食品流通类合格率为41.6%, 两者合格率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8, P>0.05) 。6个检查项目中, “是否有今年的健康证”和“是否有今年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两个项目的合格率在不同的经营类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2, P<0.05;χ2=5.526, P<0.05) , “是否有今年的健康证”项目合格率食品流通类高于餐饮服务类, “是否有今年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项目合格率餐饮服务类高于食品流通类, 见表2。

3 对策与建议

3.1 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关食品摊贩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目前江苏省及泰州市已相继出台关于食品摊贩监督管理的意见, 明确了市 (镇) 容管理部门、工商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 同时已逐步各履其职, 但是各职能部门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办法、细则等配套法律要求, 暂时无法有效地对食品摊贩进行监管。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范、制度, 监管部门才能有法可依, 食品摊贩才能有法可循。例如2010年初,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经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 其中对食品摊贩的经营提出了明确可行的要求, 同时配备了相应的罚则。

3.2 领导重视, 加强监管

造成食品摊贩经营现状较差的重要因素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目前, 中国仍处于《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职能调整明确的过渡时期, 各监管部门受人员、技术、时间条件的限制, 对食品摊贩的监管力度还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食品摊贩整体管理水平差、流动性强,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但是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忽视, 他们提供的食品服务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 各部门应通力协作, 有效组织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真履行餐饮类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责,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食品流通类食品摊贩的监管职责, 尤其加大基本卫生设施、设施设备配备、卫生管理方面的监管力度。如食品、食品源料储存、食品原料采购索证、配备洗手设施、设备等问题在调查中尤为突出。城市管理部门继续开展好对食品摊贩进行疏堵结合的管理模式, 尽量使其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内营业。美国、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摊贩的经营地点及营业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1]。

3.3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上岗制

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大、文化素质偏低、健康意识和法制观念缺乏, 主动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较差。《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 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状况, 所以, 执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上岗制实有必要。针对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无培训经历或较少经历、经营规模小、农贸市场的从业人员还应加大培训课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类别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 所有从业人员应通过考核, 取得合格证明, 才可上岗。国内外研究表明[2,3,4], 规范的食品安全培训, 能够有效地提高包括食品摊贩在内的食品安全水平。

3.4 卫生行政部门充分履行综合协调职能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卫生行政部门从具体的食品监管职能转向综合协调职能, 应在沿袭食药部门综合协调工作内容基础上, 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技术、人才优势, 积极参与到食品摊贩的监管一线, 定期开展有关食品摊贩的调研工作, 加强舆情监测力度, 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具体监管部门。从而大幅度提升部门协作的监管效率。食品摊贩提供的餐饮具、食品卫生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卫生部门在组织协调食品安全抽检计划时, 应重视对食品摊贩部分的食品及餐饮具的抽检工作, 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摘要:目的 了解泰州市海陵区食品摊贩经营现状, 为食品摊贩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食品摊贩经营现状, 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食品摊贩239家, 检查项目总数2 390项, 其中合格项目数为1 152项, 合格率为48.2%, 餐饮服务类合格率与食品流通类合格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69, P>0.05) 。结论 泰州市海陵区食品摊贩自身管理水平较差, 经营现状令人担忧, 政府有关部门应各履其职, 进一步加大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力度。

关键词:食品摊贩,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梁波.国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办法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J].中国物价, 2009, (08) :49-51.

[2]崔秀杰.长春市绿园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及卫生行为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3]Manisha C, Lipi B.Mahanta, Jayashree SG, et al.Will capacity building training interventions given to street food vendors give us safer food: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India[J].Food Control, 2011, 22:1233-1239.

流动食品摊贩 篇8

关键词: 流动摊贩 占道经营 治理 立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对于很多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城市而言,流动摊贩的正面价值正在缩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与日俱增。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成为制约潮州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一大顽疾。有效治理州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着力消弭其对城市生活环境、营商环境和交通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引发的突出问题

流动摊贩作为非正规部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实现其劳动权、生存权和经济自由权等基本权利的体现,曾有效缓解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矛盾,弥补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部分缺失,满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的改善和市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扰乱正常的营商秩序、食品安全无保证和增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等,也为社会所公认。就我市而言,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流动摊贩缓解我市就业压力的功能已不明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市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各行业各业迅猛发展,用工需求持续旺盛。但受到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虹吸效应的影响,我市因经济落后,收入较低,导致吸聚人口的能力不强,难以保持长期有效劳动力供给。“用工荒”已成为困扰我市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此环境下,流动摊贩行业只成为一种分流产业工人的方式,其化解就业压力功能并不明显。

(二)流动摊贩扰乱潮州市区的营商秩序。随着市区各规划配套的逐步完善和网购消费方式的兴起,潮州各类型实体商品消费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需求萎缩、供过于求的状况,其中以市区的个体工商户销售份额的下降尤为明显。市区的流动摊贩多在各主要菜市场周边及繁华商业道路两端占道经营,且以地域和价格优势大量挤占正常商户的商品销售份额,致其经营困难,收入下降。基于挽回销售颓势,争抢优势资源,很多正常商户相仿流动摊贩进入占道经营行列,从而提高市区道路占道经营的混乱程度。可见,流动摊贩已成为扰乱我市市区营商秩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流动摊贩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产生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我市市区面积较小(仅40平方千米左右),主要道路因原先超前规划不足普遍狭小,汽车保有量大(城市建成区私家小汽车车保有量超过19万辆),另因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泛滥,不但影响市容市貌,更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对潮州市区空气质量的恶化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

二、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难以有效治理的原因

为有效治理流动摊档占道经营的乱象,我市先后出台了《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人民广场和文化公园管理的通告》(潮府〔2004〕51号)、《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通告》(潮府〔2005〕1号)等政府指导性文件并责成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加强协作,采取多种方法方式,对其加以制约,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能根治,其原因如下:

(一)流动摊贩拥有稳定消费市场。

流动摊贩作为一种自古有之的经济形式,本质是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法治文明本并不匹配,本应为时代所淘汰。但因市民城市文明、法治意识整体不高,加之社会普遍同情流动摊贩舆论导向的影响,导致市民往往容易忽略流动摊档占道经营行为侵犯公共资源的社会危害性;流动摊贩的“经济实惠”、“交易便利”,也是吸引很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市民消费群体并保证其稳定的消费市场,不被时代发展淘汰的根源。

(二)优质摊位资源相对有限。

为缓解流动摊贩对于交通与环境的压力,我市通过设定指定的疏导性路段和区域,按合理的消费需求,为流动摊贩规划设立了一定数量的摊位进行疏导,在部分区域的确取得较好的整治成效。但因市区、尤其是市中心区总体优质存量摊位资源存量相对有限,难以满足流动摊贩“流动”、“多变”的现实需求。流动摊贩常因“得不到理想摊位的分配”或“达不到收益预期”就擅自转移到“人流量更多”、“生意更好做”的非指定性道路占道经营,导致流通摊贩集市区域经常性发生位移。可见,优质摊位资源相对有限,是流动摊贩不服从规范管理的直接原因。

(三)城管执法效果欠佳。

城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在社会“暴力抗法”案件的负面影响下,其依法履职确实举步维艰。因缺乏有效的执法法理依据、完善的执法程序和难以协调的部门协作,加之工作福利下降、工作风险陡增等不利因素影响,让很多城管人员在面对非法占地经营行为时行为保守,多以口头劝退、警告为主。这样不但不足以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更让很多流动摊贩产生违法成本骤降的错觉,导致更多的流动摊贩敢于公然挑战政府规范性文件权威、肆意在各严管路段占道经营。

三、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地经营问题的建议

要有效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地经营问题,应通过完善城市立法和配套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以“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为核心的疏导方式对其进行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治理,笔者建议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城市立法,实现对流动摊贩的“总量控制”。

1.明确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的违法性质。建议我市人大应紧抓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赋予潮州地方立法权的有利契机,依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对市区流动摊贩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立法。通过明确定义流动摊贩肆意占道经营为违法行为和其必须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减低相关人员进出该行业的随意性。

2.加强法律宣传,消减违法行为生存空间。在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过程中,要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开展多形式宣传,引导和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形成社会对占道经营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统一认识,凝聚社会对违规占道经营齐管共治的合力,从根源上压缩其消费市场和生存空间。

3.应立法设定准入机制机制,有效管控流动摊贩整体数量。我市人大应立法设置科学的“流动摊贩准入机制”和“流动摊贩登记制度”。这里建议,设置的“准入门槛”不宜过低或过高,否则将不利于“总量控制”或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具体可强化综合“《潮州市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收入”、“年龄”、“技能”、“身体状况”、“从事行业”、“社会公平”等要素的门槛设置,严格对相对人申请进行审批和授权,过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存量控制和增量压缩实现“总量控制”。

(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相关法律条例立法,提高城管执法效率。

1.对城管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充分授权。建议我市效仿广州市通过《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立法,确立城管部门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这一做法,由我市人大制定相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律性文件,通过赋予我市城管部门的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负责组织实施的主体地位,授予其兼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权于一身的充足执法权限,使其在执法过程中不再底气不足而畏首畏尾。

2.完善的执法程序和部门执法协作体制机制。立法过程要注重意对城管人员工作程序、相关部门的协作程序进行细化规定,以之规范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解决城管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多头管理、无序管理、互相推诿”的分工不明确问题,提高城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执法效率,降低纠纷发生的可能。

3.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和明确执法人员的违法责任。通过形成系列监督体制,着力解决城管部门中容易发生的腐败、消极执法和行政不作为问题,增强城管执法公信力和威慑力。

(三)立法划分严管区域,优化流动摊贩疏导管理。

1.科学划分严管区域。建议立法划分流动摊贩的严管区域,应仅限于我市市区、县城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城市建成区,不宜在我市全市域范围内进行严格限制。这样才能避免过于压缩流动摊贩的生存空间和降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等公共服务规划配套不完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2.科学规划、增加划分摊位。建议在指导性疏导路段进行交通分流引导和摊位的重新规划划分,增加优质摊位供应,盘活有限的摊位“存量资源”,优化合法摊贩营商环境。

3.设立该行业协会,优化市场管理。鼓励摊贩以个人身份加入其中,以自主化管理为机制,优化组织和监督摊贩的经营活动,优化摊贩群体与政府部门的意见交流沟通,更好地维护摊贩自身利益,有效降低政府执法成本。发展摊贩行业协会,可不拘一格,温州通过采用企业性管理公司管理流动摊贩的方式更显高效,值得我市学习效仿。

(四)健全完善的“退出扶持”机制,降低从业诉求。

1.建立“退出机制”,清退违规行为主体。对于经营范围不合法、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流动摊要坚决予以清退。其中要严格确保有固定铺面、摊位,较高从业能力,经济较为宽裕的人员,退出流动摊贩行业,维持流动摊贩的供应和市民需求之间的平衡,避免恶性竞争,保障合法从业人员的稳定收入。

2.完善帮扶机制,引导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行政部门职责并确保一定资金投入,通过扶持退出流动摊贩行业人员的转移就业,如引导扶持年轻摊贩通过开拓电商平台转变经营模式、或提供基础就业培训将人员转移到第二产业等,促成实现缓解我市企业“用工荒”问题和有效保障行业退出人员基本生活的共赢效果。

3.扶助企业、个人消化商品库存,降低从业诉求。可定期由乡镇、街道向市政府申请,联合电商企业采用依托借力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和实体展销会形式,帮助企业、加工小作坊、农民促销其库存、积压、滞销产品,提高上述的人员的收入或降低其资金损失,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地消减非常规性人员季节性进入流动摊贩行业的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兴华.非正规部门与城乡就业矛盾的缓解[J].中国农村经济,2002.

[2]杨滔.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J].华中建筑,2006.

[3]肖伟.基本权利视域下的城市摊贩经济的治理[J].现代经济,2009.

上一篇:《典型病句归类练习》试题下一篇:铁热木镇5村小学食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