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集解读书笔记

2024-09-29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共2篇)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 篇1

《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而他的代表作《荀子》更是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修身》、《不苟》、《荣辱》、《正论》、《礼论》和《乐论》等几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分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简单比较。在《修身》一篇中,荀子论述了一系列提高品德修养之术,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法。首先,荀子指出,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反省自己,君子应该尊崇和亲近那些对自己指责或赞同得恰当的人,憎恨那些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是以礼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和修身自强,他认为礼义才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紧接着,荀子讲到礼法的重要性:“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从个体修养角度来看,“礼者,所以正身也”;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等级制度来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而不宁”。最后,荀子提出了衡量君子的标准,他认为,君子应该“端悫顺弟”和“好学逊敏”,对于求取利益要漫不经心,对于避开祸害要早作准备,对于避免耻辱要诚惶诚恐,对于奉行道义要勇往直前,并且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欲望。

在《不苟》一篇中,荀子指出立身行事不能苟且,必须遵循礼义。首先,荀子提出,只有行为、学说、名声都符合礼义才是宝贵的,“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并且“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随后,荀子将君子和小人进行了对比,在他看来,君子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美好的,而小人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丑恶的,“君子能,则宽容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紧接着,荀子提到,君子宽宏大量却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却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却不去争吵,洞察一切却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并且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对于治理国家,荀子指出,君子只搞有秩序的、符合礼义的而不搞混乱的、只搞美好的而不搞肮脏的。对于保养身心,荀子认为没有比真诚

更重要的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接下来,荀子指出,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君子必须谨慎对待这六种相生。最后,荀子提出对一件东西是追求还是舍弃的标准在于认真考虑其可厌的一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和其好的一面进行权衡,“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荣辱》一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首先,荀子指出,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而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光荣与耻辱的主要区别在于: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接下来,荀子指出,君子和小人在资质、本性、智慧、才能等方面都是一样的,“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尧、禹这种人,并不是先天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从改变原有的本性开始,由于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为,是等到原有的恶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后才具备的。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因此君子只有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随后,荀子指出,讲究仁德的人要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这样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在《正论》一篇中,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他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并进行批驳。首先,君主的统治措施以明朗为有利而以阴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而针对“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的说法,荀子进行了批驳。他指出,能够使用天下人民的就叫做帝王。商汤、周武王并不是夺取天下,而是遵行那正确的政治原则,奉行那合宜的道义,兴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除去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夏桀、商纣并不是丢了天下,而是违背了夏禹、商汤的德行,扰乱了礼义的名分,干出了禽兽般的行为,不断行凶,无恶不作,因而天下人抛弃了

他们。天下人归顺他就叫做称王,天下人抛弃他就叫做灭亡。因此天子一定要有理想的人选来担任。“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在荀子看来,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针对“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的说法,荀子指出,惩罚人的根本目的,是禁止暴行、反对作恶,而且防范那未来。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因此社会治理的好坏与刑罚的轻重是成负相关的,“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接下来,荀子指出,圣明的君主在安排官职和等级时应该重视德行和才能,“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最后,荀子指出,圣王的道德原则是看重光荣耻辱的,而这光荣耻辱包括道义和势位两个方面的光荣与耻辱。道义方面的光荣、势位方面的光荣,只有君子才能同时拥有它们。并且圣王把它当作法度,士大夫把它当作原则,一般官吏把它当作守则,老百姓根据它形成习俗,这是千秋万代也不会改变的。

在《礼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就会发生争夺混乱,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是就制定了礼来加以约束。制定礼不但是为了用来调节与满足“养”,即人们的物质欲望,更是为了用来确立“别”,即社会等级制度。它规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等都有利于等级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所以它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统治者必须重视和实行礼。荀子认为,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接下来,荀子指出:“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在他看来,礼应该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把隆重和简省作为要领,礼规定着一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级序列中占有的确定地位,并按照这种地位进行社会分配,“继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

在《乐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音乐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

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推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向往道义,从而可以“移风易俗”,因此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因此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则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因此“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通过对上述几篇内容的简单概括可以发现,荀子的主张和柏拉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荀子和柏拉图都主张由高尚道德的圣人治国并强调通过道德的教化与学习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在《正论》中,荀子指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而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是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哲学王”是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于一身的贤人、圣人。这与荀子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道德培育途径上,荀子和柏拉图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教育和努力学习而获得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一点即使是禹和桀也是相同的。而禹成为圣人,桀成为暴君,全是后天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师法教化才能使人的这种“恶”的本性变得美好和善良,讲究仁德的人应该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柏拉图则把人的品德分为四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认为:智慧是最高的品德,通过知识的获取而得到的就是智慧。因此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还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把“善”与“智”统一起来,强调“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从幼儿抓起,要坚持德、智、体、美教育全面发展,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艺”,还要实施意志教育。

最后,荀子和柏拉图都认为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主张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严格挑选。荀子主张把音乐区分为“正声”和“奸声”两种形式,“奸声”会诱发叛乱,“正声”则实现平治。柏拉图认为有些音乐业对人的心灵

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哀婉的音乐会使人的勇气消退。因此他要求音乐表现悲情不要过分。

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荀子的主张一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点,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法治。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他认为法一方面要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另一方面要力求“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输德”。否则,“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此外,荀子提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对于罪孽深重的“暴恶”之人,施以重刑是政治获得治理的表现;对那些冥顽不化之徒,必须加以“大刑”,否则就会纵容作恶,国家就不会安宁。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遵守法律就是遵从公正。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用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在一个城邦中,立法是最关键的政治活动,议事、审判等都是附属性的。一个好的政体就应该颁布体现城邦共同利益的好的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变成最恶劣的动物。

其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改造人性。荀子提出人“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不过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和磨练,即“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他首次提出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划分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

再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音乐的作用。荀子将乐教视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乐教的目的在于“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并且音乐具有教化民心、移风易俗、裨补政教的功能。此外,荀子提出,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对音乐加以引导。而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具有娱乐、道德教育、养性和净化的作用。

但是,在对待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存在不同观点。在荀子看来,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和法执行的好坏取决于执法的人,因此荀子主张人治至上、礼法兼治以及圣明君主的统治。而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比任何一位公民的统治更为可取。”首先,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包含着兽性的成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野兽的欲望,即使是贤良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不依据法律治理国家,而是把国家交给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就难以体现并保障公共利益。而法律是没有感情偏私的理智的权衡,它是集中了众人的智慧而制定出来的通则,旨在谋求一个城邦的长治久安,它以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为依归。其次,法律是众人之治,众人的意见比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更具正确性。众人的智慧总是优于一人的智慧,众人的裁断总比任何个人的裁断要好些。再次,实行法治是制约权力的需要。他认为执政者实行合法统治,乃是法治的内在精神,如果把全城邦的权力寄托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政治团体,都是不符合正义的,某个政治机构的权力过大也会有损于城邦生活。即使法律规定有不周详之处,需要执政者的个人才智发挥作用,也必须遵从法律的原来精神,公正地加以处理和裁决,否则就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筑梦中国》第七集解说词 篇2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6月30日至7月6日每天20:3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筑梦中国》第七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圆梦,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

【解说】 一端是四大发明,一端是奥运五环,《复兴之路》展览前厅的浮雕,勾勒出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拥有着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以来遭遇了严重的危机,经历 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终于迎来了当代中国的辉煌。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梦想,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出。> 第七集 圆梦有时

【解说】 2012年的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半个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前来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 难忘岁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博物馆这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荟萃的殿堂,总书记庄严昭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同期声】

自1840年以来,我们是持续奋斗,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大家都能感到,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解说】 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采访】 冷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什 么是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最大共识。中国历史上很辉煌,但近代落后了,经受了无数的屈辱。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 头,这就是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解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越是接近梦想,越需要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智慧。新一届领导人将如何带领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去圆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梦呢?

2012年12月7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二十三天的习近平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第一站选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深圳之行的第二天,总书记来到了渔民村。这里的村民,以最朴素的视角观察着这次考察。

【采访】 邓国华 渔民村村民

当天一早我就下去了,下去工作。我看到他们没有封路,我们村没有封路。

【解说】 轻车简从、不封路、无列队、没有警笛开道。深圳之行展示的新作风,向全党发出了改进作风的明确而又强有力的信号。

就在总书记前往广东的四天前,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采访】 陈宝生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这一次八项规定做得好,第一条它很具体,第二条它能够操作,第三条从上到下,从中央开始一级做给一级看。所以在作风建设方面,我的看法就是,具体了便于聚焦、便于监督。

【解说】 千秋基业仗民心,党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四风”问题开刀,作风建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解说】 2013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分别选择了一个省级单位和一 个县级单位作为两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他们在联系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参加当地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 展。

整 个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 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在铁腕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的同时,中央重拳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依纪依法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凝聚起了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正能量。

作 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4年12月13日,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管 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组织建设从严、制度执行从严,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在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相互激荡中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全面 从严治党,正在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

【解说】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同期声】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解说】 这是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的人民的期待和执政党的责任。

【同期声】 2013年5月14日 《新闻联播》资料

14号一早,习近平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天津。

【解说】 2013年5月,总书记来到天津的就业市场,与大学生交谈,为他们鼓劲、打气。这一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六百九十九万,创历年最高。就业,既是民生之本,又是执政难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每年需要创造千万级的就业机会,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中国面对的是棘手的复杂局势。调整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速,危及就业,而不调整产业结构,则影响经济的长期健康。中国的决策者,面临着两难抉择。

【采访】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宏 观调控重在微调、预调,而不要大起大落,每次大起大落都是有碍于以后的发展。第二,结构调整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重要。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 本身更重要。这一点从经验上可以看出来,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造了很多后遗症,环境顾不顾?资源消耗程度顾不顾?还有产能过剩又怎么办?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 解决。

【解说】 2013年,中国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波及二十五个省,一百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29.9天,创五十二年来之最。灰霾污染,华北地区首当其冲。

2013年11月,让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成为河北第一个亿元村的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的高炉,正式熄火关闭。

【采访】 刘强 原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总经理

没了,很不好受。但是说呢,咱们按照国家政策,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我们肯定是义无反顾,按照国家政策这么做,做得不管好不好,我们肯定尽心尽力去做。

【解说】 为了化解产能过剩,中国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指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和平板玻璃五个严重过剩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

党中央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出一系列措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解说】 这里是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2013年10月8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申请。全天接待注册和咨询客商两千零五十七人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评价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的支点所在,意义堪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连续三年在新年伊始奔赴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深远。

小 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贫困地区,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总书记用自己的示 范行动告诉全党同志,时不我待,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解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高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同期声】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说】 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 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 未来。

实 现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 战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 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

【解说】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续写了这个故事。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采访】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所谓治理指的是一套制度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来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保护等等,一套制度体系。那么这套制度体系它是法治化的、是法律化的,是定型的,我们必须按制度办事。

【解说】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八十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一百零八个改革任务,共出台三百七十条改革举措„„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解说】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各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

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勾勒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新一届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作风建设和反腐败为突 破口,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 密。

【习近平同期声】

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解说】 2013年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新的精彩。

中国领导人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坚定表述国家核心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与胸怀。

2013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谋划,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战略纽带。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紧紧相连的。中国希望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解说】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此召开。它被称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古田会议。

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安全保障。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人民军队越来越有底气,中国也越来越有底气。

【解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圆梦,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

【习近平同期声】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解说】 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已经铺展开来,十三亿中国人民正沿着圆梦之路奋勇前行!

【更多相关内容精彩推荐】

>>>观看2015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观看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观看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视频

>>>《筑梦中国》第二集中流击水视频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视频

>>>《筑梦中国》第四集伟大转折视频

>>>《筑梦中国》第五集世纪跨越视频

上一篇:机关单位档案管理总结下一篇: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爱国强国标语收好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