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的哲理故事

2024-09-18

得与失的哲理故事(精选15篇)

得与失的哲理故事 篇1

得与失的故事

阿智多年来有一个习惯,吃完晚饭后必须出去散步,顺便在路边上的公用健身器材上活动、活动,要不然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这些公用健身器材虽然数量不少——共两套二十余件,但是有几件早就已经损坏(器材坏了之后,一般得不到修理,就跟废的一样),有的阿智不喜欢,所以,他常用的也就六、七件。

不仅阿智喜欢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还有不少人也是如此。时候长了,他发现一个规律:晚上七点至八点时,用器材的人最多。为了避开高峰期,他要么在晚七点之前、要么在晚八点之后去器材上活动。于是,只要条件允许,他几乎每天都是下午六点半之前就出门了,一连散步带活动,得用近两个小时。所以,一般情况他没有时间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和中央一的新闻联播。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的时候。这一天,阿智出去的稍微晚了一会儿,已过六点半了。临出门之前,他恰巧听见了电视里正在播地方台的新闻,一位女播音员正在播音,大意是:近几天晴朗,空气质量连续达到良好以上,是我市采取环境治理的成效显著云云。

听了这条新闻,阿智不由得哑然失笑。却是为何?

其实,常到室外的人都知道,这几天的天气晴朗,雾霾很轻。不过,只要有些头脑的人还都知道,近几天一直在刮风,而且是北风,明摆着是北风吹散了雾霾。奇怪!连阿智这种头脑比较愚钝的人都明白的事情,怎么女播音员却不知晓呢?

想来,也怨不得女播音员,她的任务就是照着稿子播音。

那么,是写稿子的人不明白?也不是,他们的智商绝对比阿智高得多,他们肯定知道:驱散笼罩着城市的雾霾,北风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人们采用的全部环境治理措施加在一块,所起的作用与强劲的北风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他们之所以要闭着眼写稿子,只不过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政治任务”——吹嘘一方的治理之功而已。

记得当中学生的时候,时兴写批判稿,同学们好用一句话,叫做: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来讽刺那些喜好把别人的功劳归为自己的人和事。而现在,这句话用在那位写新闻稿者的身上真是太合适不过了,而且牛皮吹得忒大了!

迷信的人总说有鬼、有神,还说老天有眼。阿智虽然不迷信,但是他早就感到老天爷是有知的,因为他以前曾无数次地发现老天经常捉弄人们。

那条有关天气的新闻播出后的第二天,戏剧性的情况出现了:北风骤然停了。而新闻里吹嘘的所谓的环境治理措施似乎也立马不起作用了,因为一旦风停,眼见着雾霾又卷土重来,就跟当年“胡汉三又回来了”一样令人生厌!

不过,好在北风仅仅停了一天,第三天就又起了,雾霾也随之淡了、散了。

阿智想:准是老天爷也不满人们那件吹牛皮之事,才略施小技教训一下。

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到了空前发达的程度,但是人们必须承认:即使如此,人类的能力也远远不能抗衡大自然的威力。千百年来大自然形成的规律,人们根本无法改变、无法驾驭,大的比如台风、海啸,它想来就来,人类就没法儿阻挡;还有地震,人们连预测都很困难,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数以千计、万计的生灵毁灭。小的如日常所见的风雨雷电,它们一来,人们只能受着。

而且,人类自己闯的祸,自己却难以纠正,往往还得靠老天来收拾残局。以雾霾为例,它就是近十余年来人们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人们为了治理污染投入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计的资金所起的作用,竟然不及一场北风,在老天爷眼里这简直就是笑话。

阿智记得年轻时,只要是晴天,天总是蓝蓝的,云总是白白的,那时根本就不知雾霾为何物。而当年的科技水平比现在低得多,但是由于没有那么多的污染,所以那时见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极为平常。

“记得有一句老话叫做:有所得必有所失。现代的科学发达给人类造福是得,而伴生的严重污染是失。可否如此定论?”阿智暗想。

得与失的哲理故事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传播渠道,多元

中国内地电视综艺节目滥觞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到如今已然成为国内电视荧屏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类型,竞争也愈发激烈。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分综艺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过分注重娱乐性,甚至流于媚俗,丧失了综艺节目应有的文化氛围。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则是一个反拨:一方面丰富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增添了文化气息;另一方面也开启了综艺节目新的序幕。

如果说前几年是“唱歌选秀”之年,2013年夏河南卫视推出的《汉字英雄》节目则掀起了一场“文化热浪”。此后,各电视台陆续推出了《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中国成语大全》等各类原创文化综艺节目。截至2014年8月,除《汉字英雄》外,有9档不同内容的文化综艺节目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一系列的节目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由此令人产生了怎样将综艺节目与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的思考。应当说,综艺节目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赋予了两者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综艺节目在实现节目的社会价值和媒体价值的同时还依托现代媒体的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扩大自身影响。

1 寓“教”于“乐”:在“玩”中学习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在文化进步发展中,电视以其所具有的传播快捷、受众面广的优势,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承担者。一直以来,电视从业者们不断尝试将文化与电视节目相结合,努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综艺节目,但最后的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与一般综艺节目挖空娱乐成分中的文化内涵不同,原创文化综艺节目运用多元化的电视表现形式和手段把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在节目中,让观众在一种轻松氛围中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而如何将娱乐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节目的价值主张和关注传统的良好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它在时下众多的娱乐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对于最熟悉的传统文化却日益陌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汉字英雄》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口号,《中华好诗词》将弘扬诗词文化作为宗旨,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正契合了广大受众群体的心理,为节目的成功做了良好铺垫。

其次是节目的“明星效应”。文化综艺节目要吸引观众的眼球,除了要下足功夫,主持人和评委嘉宾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持人的素质和风格直接决定了节目呈现出来的基本面貌。《汉字英雄》主持人马东、《中华好诗词》的王凯等,他们不但是观众熟知的主持明星,同时也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这为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评委嘉宾的阵容中,《汉字英雄》请来了张颐武、于丹、高晓松;《中国好故事》由知名青年才女蒋方舟坐镇,这些学者们知识渊博且有着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选手答题的过程中,对每个题目中所蕴含的内涵娓娓道来,提升了节目品味,也调节了现场气氛。

最后是节目形式上的设置。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抽象的,而这种抽象的内容需要在综艺节目中具象地呈现,达到寓教于乐。环节设置成为了两者融合的桥梁。每一个环节将原本抽象的传统文化剥离,从而形成一个个简单易懂、具象的东西,这也是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另一大法宝。《汉字英雄》独创单人闯关的“十三宫”汉字阵,选手从第一宫格开始答题,每宫格内有一道与汉字相关的题目,直至走出“十三宫”即为获胜;《中华好诗词》对垒的形式则借鉴了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方式,采用“一对六”,由一名选手对战6位明星。在这类节目中都采用了选秀节目中惯用的“PK”大战模式,逐一淘汰,紧张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环节设置,打破原有单向的说教方式传播文化,用有趣的形式,将娱乐和文化巧妙联系,不仅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官能和内心的愉悦,同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

正是因为有了《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综艺节目的示范效应,2013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上星综合频道深入挖掘传统资源,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原创文化节目,之后,云南卫视《中国灯谜大会》、天津卫视《国色天香》、黑龙江卫视《最爱中国字》等文化综艺节目纷纷涌现。这些节目在内容上注意文化挖掘,在形式上加入娱乐元素,以文化来引导娱乐,打造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

2 由“点”到“面”:受众全覆盖,彰显文化内涵的吸引力

Web3.0和4G时代的到来让新媒体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文化综艺节目想要继续保持高收视,墨守成规地使用传统的电视传播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台网联动、多屏跨频逐渐成为综艺节目传播形式新的发展方向。

“作为电视媒体与互联网视频媒体共同推出的真正意义上第一档网台联动节目”,《汉字英雄》在传播中成功地把互联网网络视频与电视媒介结合起来,前期宣传工作由爱奇艺负责,在节目播出同时,爱奇艺全程直播,电视和网络视频同步,实现台网联播,使得原本单一的传播方式得以突破。电视节目的余温也从电视延续到网络,并在网络中再次掀起高潮,达到线上线下的双赢局面,《汉字英雄》设立网络场,实现网民在线答题,共同参与。不仅如此,各节目还积极使用各种社交网络,网络互动平台和受众即时互动。《中华好诗词》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通过有声语言让受众更深切地感受传统文化。一些节目还利用百度贴吧等形式为节目赢得持久的关注度。总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对于原创文化综艺节目而言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播出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介,还延伸到新媒体领域;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不再停留在书面形式,传播形式的多元化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传播,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增加,在普及传统文化的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汉字英雄》等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创新地采用“网台联动”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尽可能地扩大了受众覆盖面,而且,这类文化类综艺节目本身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吸引了老、中、青、少等各年龄层受众的收视和参与。

近5年,电视综艺节目数量井喷,但收视群体大都定位为中青年,例如湖南卫视开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快乐男声》和近几年开播的户外娱乐游戏节目如安徽卫视《男生女生向前冲》等,真正面向老年人和少年的综艺节目相对较少。原创文化综艺节目却以所有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观众为收视对象,做到了收视群体的全覆盖,为电视收视市场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汉字英雄》等节目虽然对参与选手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事实上却激发了各年龄段受众的收视热情。原因在于,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心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而节目内容也紧紧扣住“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皆可参与其中。这无疑打破了以往综艺节目收视群体单一的局面,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取知识。

从“单一群体”到“全民参与”,文化综艺节目的多元使得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并且让节目的收视率得到提高,达到双赢的效果。

3 由静变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待活跃

从节目内容与形式再到传播过程中多样化渠道的利用,文化综艺节目都是将传统文化和电视娱乐完美结合的例证。虽然融入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以其独有的节目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光,但是纵观这类型的综艺节目,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将娱乐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综艺节目,吸取了之前文化类节目的一些不足之处,在节目环节设置上更加多元,增加观众的收视兴趣。“十三宫”、车轮PK大战、一对六、明星对擂等形式在节目中灵活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给节目增加了亮点,让原本静止的传统文化由此变得活跃起来。但这类节目车轮大战等形式的存在久而久之会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势必会导致观众流失。笔者以为可以在节目中加入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动画,通过视频动画短片使传统文化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融入节目。

综艺节目的内容创新是核心,形式是外包,两者只有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有一档叫做《奇迹的胜负师》的综艺节目,同样是集娱乐性和传统文化传播功能为一体,该节目无论是在场景布置还是节目参与者的着装上都体现出了浓烈的民族特色。中国各卫视为了呈现精美的舞台效果也花费了心思,《中华好诗词》和《中华好故事》都采用了巨幅的大屏幕,《汉字英雄2》舞台设计也在前一季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纵观这些节目的场景和服装都不够具有文化特色,可以借鉴这档韩国节目的一些思路,让现场布置、主持人和参赛者的服装等方面更多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受,更全方位地传播传统文化。

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只是节目发展的冰山一角,真正要使这类综艺节目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只有在内容上寻求差异,大做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多而有趣,很多文化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如果节目只是停留在传统文化的简单开发上,那么适合节目挖掘且能够被大众理解的资源迟早都会面临枯竭的可能。要避免未来资源枯竭困境,媒体必须对传统文化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进行深挖细掘,高效率地发挥其潜力。

同时,《汉字英雄》《中华好故事》等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大获成功使越来越多的电视台争相效仿,推出了不少类似的传统文化节目。这类跟风节目不仅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内容上也没有创新,他们迟早会给原创文化综艺节目带来负面效果,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这类“克隆”节目以及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的包围之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要真正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突出重围,只有做到对文化的不断认识,才能让综艺节目从“泛娱乐化”走向理性。

4 结语

短短时间中,电视从业者们对综艺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使综艺节目从最初简单的宣教到文化和娱乐并行。《汉字英雄》和《中华好故事》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表明,传统文化元素和娱乐性的结合,不仅能带给综艺节目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也使得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观众不但能获得精神放松还能够在其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然还要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未来的综艺节目,“在文化中指引娱乐,在娱乐中彰显文化”,才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晓枫,邹定宾.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报社,2007:259.

[2]胡智锋,王琨.文化真人秀节目热播的“问”与“思”[J].电视研究,2014,(5).

[3]马驰.《汉字英雄》:网台联动的共振效应[J].新营销,2013,(9).

[4]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得与失的禅机 篇3

会场上有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和尚注意到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心动。”听到的人都吃了一惊。

这是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中学政治课本也曾以此为例,讲解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并加以批判。

慧能的说法,依据的是《大乘起信论》中两句很有名的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里的“法”,简单说就是“现象”。现象是依意念而起、而灭的吗?这看起来有点奇怪。就像慧能说“心动”的那个例子,如果简单地去看,好像真的很荒谬:明明是“风吹幡动”,它跟“心”有什么关系?难道你心不动,风就不再吹着幡动了吗?

佛教在这方面有非常复杂的理论,我们暂且只从比较浅近的层面来说:当人们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时候,他自身的立场、知识、经验以及价值尺度是在起作用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温情时,世界是美好的,春花固佳,秋叶亦美。相反,如果内心充满仇恨,他看到的到处都是敌意,所有声音都似乎暗藏着阴谋。

人们常常是先有仇恨,再有仇人,心里的仇恨会引导我们找到仇人。这时候“仇人”只是仇恨得到实现的对象。而相反的一种情形是:只要有情欲,就会有爱人。因为情欲也需要找到实现的对象。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如此动人,就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生命欲望渴求得到实现的故事。

如果人不能明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内心的欲望所扰动,心动万物随之而动,他看到的是一个变形的世界。

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是非无穷,祸福无端,内心的焦虑会越来越深。而禅的修持所要达成的境界,就是摆脱种种虚妄的意念,摆脱由这种妄念所造的世界的幻象,保持空明的心境,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动,如此由超脱而达成自由。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这是唐代德诚禅师的一首诗,题名《船居》,是用钓鱼为象征说禅法。“千尺丝纶直下垂”,一个很深的欲望引导着人的行动,名也好利也好,总之人心焦渴,定要从外界获得什么才得满足。可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就像水面的波纹,一浪推着一浪,你走了一步,随着就有第二步、第三步乃至无穷。

而因果的变化却不是人能够控制的,你会越来越多地感叹:“唉,形势比人强啊!”“无可奈何啊!”世上有些苦大仇深、生死相搏的人,问到起因,不过是些琐屑小事,甚至是一时误会。何至于此呢?就是“一波才动万波随”嘛。

“夜深水静鱼不食”。忽然醒悟过来,发现你最初所求的目标就是虚妄的,或者说可有可无的,得之失之,随之由之而已,你就从被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飘然无碍。

“滿船空载明月归”,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

什么是“得”呢?你一心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满了,偌大世界,置若罔闻,“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什么是“失”呢?你于外物无所挂心,将“得失”只看作因缘的起落变化,心中有大自在,根本就没有东西可“失”。

“一波才动万波随”是俗众的人生,“满船空载明月归”是禅者的境界,其中的区别,很值得体悟。

教学得与失的总结 篇4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有一些经验和体会。为了更好的进行工作,现在对教学的得与失进行一下总结。这一学期,我担任的事一年级的体育活动和二年级的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学中,必须掌握本学科的特点、静心构建教学策略。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从知识、技能、智力、心理多方位着手,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第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还备教材、备教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困惑。

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一学期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每班总是有几个不听课的学生,导致期末考试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无法开口说话。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及时总结课堂中教学中的“失”,在不断总结经验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智慧故事:得与失 篇5

不久之后,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啼声。究竟发生什么事呢?妈妈还没有将手抹干,就冲出去客厅看看孩子去了哪里。

原来,孩子仍坐在沙发上;但是,他的手却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花樽是上窄下阔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入去,但伸不出来。母亲用了不同的办法,把卡着了的手拿出来,但都不得要领。

妈妈开始焦急,她稍为用力一点,小孩子就痛得叫苦连天。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想了一个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可是她稍有犹豫,因为这个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不过,为了儿子的手能够拔出,这是唯一的办法。结果,她忍痛将花樽打破了。

虽然损失不菲,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太计较了。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损伤。虽然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的拳头仍是紧握住似的无法张开。是不是抽筋呢?妈妈又再惊惶失措。

原来,小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拳头张不开,是因为他紧捉着一个十元硬币。他是为了拾这一个硬币,所以令手卡在花樽的口内。小孩子的手伸不出来,其实,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感情的事,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

你曾为他做的事,当日,你是多么的觉得天经地义;今天,你却感到荒谬到极。盲目是幸福的,只要盲目能维持一生一世。问题是,有一天,我和你都会像小孩子一样,发现自己被感情问题卡住了,动弹不得。

问题出现了,你烦得天都要倒下来。你希望寻求方法解脱,但全都徒劳。别人说:“问题不是你所想的复杂,只是你肯放手就解决了。”你却偏偏不肯放手。

这时,你不会想:“这样值不值?”你只会自问:“我还爱不爱?”只要是爱,你觉得再没有甚么要犹豫。你会很努力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你一直守下去,你不会放手。

其实,放手就立刻解决问题,只是大家都逃避这个事实。你宁愿受着牢笼,都不愿解脱。“这段感情值得这样磨下去吗?”你的朋友会劝你放弃。

你不相信,这份爱,只是一枚十元硬币。你忍痛执着这份感情,不惜代价,消耗了许多眼泪,虚度了不少的岁月,粉碎了很多机会。

浅析新版《红楼梦》得与失 篇6

对古典名著的翻拍不仅拓展了创作者的空间, 同时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悉, 对四大名著的翻拍, 它的利润比一般电视剧都要高, 这也是挣相翻拍的一大理由。通过收看其结果如何呢?有的没能超越原来的老版, 同时还招来一片非议。最为典型的要数新版《红楼梦》了。

一、成败得失

(一) 新版《红楼梦》以现行的一百二十回版本为依据, 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大量的小说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 这让观众体会了原文文字的妙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重视心理描写的, 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之笔, 其中人物对白尤其生动传神, 在尊重原著的语言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二) 场景道具、服装饰品, 制作精美。剧中主要演员的服装设计非常注重年代、家庭和人物的个性及风格的统一, 比老版单一素色的服装确实胜出许多。

(三) 对于名著的改编, 总会有争议, 因为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对新版《红楼梦》批评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演员的选取, 因为很多主要演员的外型与原著的描写相差甚远, 这也就埋下了新版《红楼梦》难逃非议的命运。

影视作品的成功经验已经向世人证明, 只有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 才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根本。遗憾的是, 新版《红楼梦》从一开始的演员挑选就走向了误区。单就饰演王夫人的演员归亚蕾来说已经年近70, 由她来演王夫人显然是太过勉强了。演贾母的周采芹问题就更大了, 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一点大家族核心人物的风范, 这些既偏离了原著的描写, 也不符合人们阅读原著获得的印象。

贾母这一角色可以说是《红楼梦》人物结构关系的一个核心。其社会地位, 决定着许多人物现实言行的走向。然而, 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 都没有对贾母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一角色不需要过多的表演, 戏应该在不动声色之中, 周围的人应该围绕着她来演, 从而构成一个剧中核心人物的地位。这既是家族的需要, 同时还是表演意义上的有的放矢。这就好比绘画上既有点睛之笔, 又要有陪衬笔墨, 两者互补才能张弛有度。而周采芹演的有点过火了, 观众很难看到贾母该有的那种家族核心的亲和力与慈祥。

(四) 影视作品的音乐好比是一部作品的灵魂, 优秀的影视剧的歌曲它的生命力比它赖以生存的影视剧还要强。纵观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制作可以说是杂乱无章, 单说一段“黛玉葬花”的配唱音乐搞的就有点不伦不类了。导演为了烘托气氛, 创作了一段西洋歌剧的“黛玉葬花”, 它与整部作品的风格不协调。西洋歌剧的“黛玉葬花”好比用京剧来演唱《罗密欧与朱丽叶》, 没有欣赏价值。

(五) 人物造型不被认可, 成书于清朝时期的小说《红楼梦》于1784年完成, 虽然小说描述的时间概念很模糊, 但大体描述的是明清时期, 里面人物的头型样式有很多的插图和舞台剧做参考。艺术创作要高于生活但是也要原于生活吧?演员额头贴片式的发型是那个时期流行的吗?总不能为了造型的需要而胡编乱造吧。

新版《红楼梦》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它缺少的是导演对整个作品风格与灵魂的把握, 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欠缺的是对这部名著的理解和驾驭它的能力, 剧组尽管坐拥上亿的投资, 但它一开始就被拜金主义和社会的裙带关系所影响, 到头来也只能是拍了一部穿着名著外衣的肤浅作品。

二、发展之路

观众对名著翻拍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如何满足中国人的名著情节?通过实践证明对待名著不能像一般的电视剧那样有钱就能随便拍。应该由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划拨专用资金, 集中我们国家最优秀的编剧、导演等。像对待大工程那样专门拍摄文学名著和重大题材, 在中央所倡导的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做大做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翻拍。创作者必须怀着对名著的真诚和敬意, 还要把握当下观众的欣赏口味, 用当代的眼光和情感来诠释名著, 实现名著的再延伸和再创造。使人们能够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 能够看到用影视剧的形式再现和还原名著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政府的参与下我们曾经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至今还能让人记忆犹新的好作品。例如, 大型歌舞剧《东方红》史诗, 里面的经典曲目至今还在演唱。这些由国家投资制作的精品, 它的创作模式仍然适合对名著的翻拍。如果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模式,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将很快就能出精品, 可以说多一分政府的参与, 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就多一分, 浪费与浮躁也会少一分。

优秀的名著翻拍作品不仅能再现历史、同时也能创造出民族的共同性, 提高民心的凝聚力。可以让我们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来潜移默化的表现出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撑和传承, 我们期望着更高水平的名著翻拍能够呈现给观众。

摘要:改革开放使电视剧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对文学名著的翻拍丰富了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实践证明对文学名著的翻拍不能任由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还应由国家投资、制作, 确实拍出经得住推敲和对得起名著的好作品。

自己得与失 篇7

就拿我来说:在刚刚上初一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很简单,我也很愿意学,我在心里也想好好学习,所以,我每堂课都在认真的听,学习也很主动,随着学习的东西不断加深,我越来越听不懂,问老师又不好意思的问,心里想,这么简单地题都不会,要是老师再嫌我怎么办。所以就越拉越远,我父母也很着急,不断的给我请家教,上辅导班,可是我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初二还好点,到了初三就听不懂了,老师经常说:“现在学习还不晚,等你长大了就晚了,我时刻的提醒着自己,不要放弃,一定会赶上来的!目标:考上高中!

措施:我文科理科都不尽人意,我现在主攻背的科目,像政治和历史之类的,我现在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之后都会背政治和历史。我相信只要是自己不放弃就一定会赶上来的,坚持就是胜利!加油!潘苗苗

得与失作文 篇8

那一天,教室窗外下着哗哗的大雨,只见树木在窗外拼命地扭动着它的腰,和着风,它唱着歌,跳着舞。雨打着窗户“噼噼啪啪”地和树一起唱。放学了,雨还是继续下着,没有一点减小的意思。

“你带伞了吗?外面雨下得好大,没伞就回不去了。”一个朋友对我说。

“可是我今天要去看电影,不能跟你一起回家啦,否则就会来不及,而且我超喜欢那部电影的,不去的话……”我抱歉地看着她,心中想去看电影,又怕她淋雨回不了家。

“哗啦啦——”外面的雨似乎下得更大了,“噼噼啪啪”不断打在窗户上。我望着外面。雨帘一层连着一层,不曾有一点缝隙,如果没有伞,走几步就变成了一只“落汤鸡”。这样的话,她怎么办?看着她烦恼无奈的样子,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哎,我跟你一起回去吧,不然害你感冒了。”我拉着她走出了教室。

“你不去看电影了吗?”

“所以说,你走快点嘛,说不定还来得及啊,两不误。”我笑了笑,撑开伞,拉着她一起混进了“伞海”之中,在缤纷的伞海之中穿来穿去。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回到了家。可是时间飞逝,当我们两都弄完来到电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始了,我沮丧地站在电影院门口。

“对不起啊,让你失去了一场电影。”她一脸抱歉地看着我。

“没事啦,虽然我失去了一场电影,可我得到了更深的友谊。”我搭着她的肩,笑着说。她也笑着回应我,我们打打闹闹地回家了……

初中英语课改的得与失 篇9

变化一:教育由单一到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九个组, 每组7-8人不等, 小组按性格、性别、成绩等划分, 学生座位按以前的传统的统一面对老师, 到学生面对面的坐, 为学生合作交流创设环境, 增强学生的自信, 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压力, 使胆怯的学生发言时, 不在害怕。

我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 采用任务型教学, 给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机会, 一般英语课上课前三至五分钟, 都是表演环节。也称值日报告, 做值日报告时, 人数上可以是小组, 也可以是单人, 表演形式上可以唱歌、讲故事、教读英语谚语、表演上一堂课课文改编、课文接龙等, 只要是用英语开口, 你做什么都行, 这就给学生创设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自己的兴趣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展才华,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值日报告成了学生很喜欢的一个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改的一种理念, 即学生的动脑能力, 如在九年级一开始就教“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法,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在完成时谓语动词有什么特征、怎么用等等, 而是在幻灯片上列了很多具有对比性的句子, 如:

A:I had lunch just now.

B:I have had lunch just.

A:I lived in Shanghai in 1990.

B:I have lived in Shanghai since 1990.

A:She bought this book three days ago.

B:She has had this book since three days ago.

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分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 互相提示, 互相补充, 然后找出现在完成时的规律。在激烈的争论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们很快很准确地得出了结论, 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初一英语教材有很多对话内容, 几乎每篇对话我都会分角色, 分小组等各种形式让学生表演。学生们非常喜欢, 他们通常都会根据主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创意让大家乐开怀。在不知不觉中, 开口说英语不再困难, 不再可怕, 而是提供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学生们爱上了英语表演。

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也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把作业布置成造句、作文、表演、调查等比较有弹性、有创新空间的作业, 而有的作业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学生虽然觉得有难度, 却很喜欢, 因为他们喜欢挑战自己, 喜欢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变化二:评价体系

农村初中英语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在教学上我特别注重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建立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公正的评价体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评价方式曾一度沿用着终结性评价 (即考试) 模式。这种评价模式, 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 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它把考试和评价划上了等号。

形成性评价是推动课堂的重要因素。它的任务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评价。它区别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 (即:考试) 。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由选拔转向激励, 由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中提供有“继续努力” (try harder) , “好” (good) , “很好” (very good) , “非常好” (excellent, super) , “精彩” (wonderful) 不错 (well done) 等, 孩子们都十分喜欢。我常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听讲、发言,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态度, 甚至课后作业完成的不同情况给予及时和准确的评价。

在学习到仁爱版九年级Unit4 (第四单元) 有关天体类词句时, 许多孩子主动上网搜寻图片, 为我的英语课堂评价提供了资料。我特别感动!真没想到, 评价还能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乐趣!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关键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看来,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成长的乐园。

在学生进行各项英语学习活动过程中, 我除了采取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 更重视进行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每当孩子们发言后, 我总会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你认为他们的发言如何?) 同学们都争着说:“Right!”“OK!”“Super!” (正确!很好!一级棒!) 等等。从不同角度的评价, 特别是从学生的立场去评价时, 会使学生之间在英语学习上更加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公平, 更客观。

每天根据这些评价, 实施奖惩, 这样老师能有效做到奖勤罚懒,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经调查后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过激励后, 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可见, 评价的价值。

变化三:学生的做题能力

我校实施课改三年来, 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由以前的“哑巴英语”到现在的快乐英语 (减负了, 作业少了) , 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自信, 胆怯、害怕、怯场的场景不见了。

但从这些热闹的课改进行中, 我仍感到一丝忧郁和不安, 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改革仍困难重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 我现在上一堂语法课下来, 学生还是能依葫芦画瓢说上几句, 但是假如做几道题, 很难有以前学生那种做题时应用自如, 错题就多得多了, 有的甚至交白卷。

当然, 任何一种改革都有得有失。况且,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绝不是记住几个单词, 知道几条语法, 学说几句英语, 而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孩子们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 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 并为今后更漫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得与失作文 篇10

人们都说,上帝是个公平的商人,他让你收获了成功,但同时,他也让你失去了普通人的许许多多的快乐时光。丹麦有这样依据谚语:在火中失去的,你会在灰烬中得到。”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如酥的小雨唤醒了小草,芬芳的花儿,初三的大门被我匆忙的脚步打开了。初三了,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在老师的谆谆诱导下,在父母一遍遍的唠叨下,我也似乎有了警觉。

于是,我扔下客气的电视,舒服的小床,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白天,我在学校里抓紧时间,争分夺秒。课间,其他同学都奔出了教室,而我只是做课外练习,或是埋头苦读。透过玻璃窗,不经意间瞟了一眼,看见同学们嬉闹的身影,听着他们的笑声,当时真有冲出的冲动。但又一想,万一考试成绩不好呢?想像着父母与老师失望的表情,我的心又安定下来,重新进入学习状态。

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没有了万家灯火,外面只是漆黑的一片。现在,大概所有人都熟睡了吧!也只有我和天空挂着的明月还在努力工作吧!

每天,总是重复着一样的模式。叹息中,想像着我失去的快乐时光,突然觉得生活就像一杯茶,被越冲越淡……

今天,已经是公布成绩的日子了,但心中却没有了以往的紧张。是连日来沉闷的生活将我的多样的心情全打磨平了,还是真的充满自信,我也不知道。但老师公布成绩时,我惊呆了:我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就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得与失的含意。虽然我失去了快乐,但我却得到了父母的喜悦,老师的肯定,与自己的成功。

得与失,它代表什么?我失去了以往的快乐闲暇的时光,但我却得到了数倍的回报。

只有经历得失,你才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快乐。

失去了,不要悲伤,抬起头,给自己一个微笑。阳光灿烂时,你会得到更多,更多……

我读过一本书写着:当我们把鲜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把泥土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一双手。

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只算自己的利益,只看到眼前利益,整天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讲奉献,一昧索取,斤斤计较,整天算计着我今天付出多少,明天便要拿回多少,更有甚者,总想着少付出一点,多拿回一些。有点小利便兴高采烈,一但不如意,便牢骚满腹,消极怠工,舍得、舍得,舍和得既是矛盾的两面镜子,同时也是互为结果,相辅相成的,只有舍才能有得,你得先作出奉献,人家才能给你回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生中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因为,真正豁达的人,是懂得超脱;真情的人,会懂得奉献;幸福的人懂得放下;智慧的人懂得得与失。

得与失作文 篇11

今天,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抢石子。规则是这样的:六人一组,每组八颗石子,两人两人的比赛,1分钟时间之后,哪家石子最多,哪组就是胜利者。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终于轮到我们了。“嗯,他那儿的石子全都聚在了一起,一把就能抓走所有的石子,何不先下手为强呢?”我用手缕了缕发丝,“镇定”地站在那儿,其时心里早就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了,我站立不安,一个劲地搓手,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比赛开始!”我立刻冲向第二组,胡乱地一捧,便如风一样跑回“基地”,一路上,也不知落了多少“宝贝”,就算到了家,也只剩下一两颗小石头了。慌乱之中,我不停地跑,不停地捡,不停地撞。“咦?有人丢石头了,呵呵,这不正好给我捡吗?”之后,我便随手一捏,一粒调皮的小石子就开心地在我手上乱蹦乱跳了。“哇,疯子啊!”只见一群人如同发狂的野牛,拼命地朝一组扑去。“那儿有什么呀?有金子吗?这么多人”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跳出了嗓子眼,就连一百个大力士也拉不住我,凉风中,有一个人一直站在那儿,有一个人一直勾着头,哈哈是我,我挠挠头,晃了晃脑袋,像只迷路的鸭子,傻傻地呆在周围。“喂,发什么呆?这有一群石子呢,别看啦,再看,就得大零蛋啦!”我顿时醒悟过来,急急忙忙地朝那片空旷地区奔去,随手就是一堆石子。“哈哈,你们看去吧,我就要收获渔翁之利喽!”我暗自得意,可是好日子不久,人群就散开了,又开始疯狂地“工作”,“工作”,“再工作”。转眼间,自家自盘上只剩下一缕飞扬的尘土了。“啊?不会吧,我的宝贝呀,就这样飞啦?”这么长时间的发努力,一下子便灰飞烟灭了,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十、九、八、七……”倒计时了,不好,赶不上了。我立刻从对方家中抽取了一些珍贵的小石子,在最后一秒,这千钧一发之际,我抱着“战利品”回到了“战营”,一挥衣袖,石子便噼哩啪啦地落到了地上。“一、二、三、四、五……十一颗”“这样十六颗”,“那里一颗”,很显然,我们输了,但我们就离第一名不远了,也只少了五颗石子,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看来,这又是一次深刻的感悟呀!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前进,你家里的石子越多,你成功率就越高。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在你得到的同时,你也会失去许多,你只有怀着一颗乐观上向的心,你只有学会在得与失间,选择经过不断奋斗,才会是一个成功者,一个杰出的人。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12

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

1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材料, 帮助了教师能力的展示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粉笔和黑板统治的世界, 虽然它们在老师的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魔力, 但是比起多媒体这位魔术师来说, 还是相差甚远。在我的记忆里, 为了讲一个问题或一个图形, 老师会手舞足蹈的去描述和比划, 尽可能的展示一个形象贴切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 现在我还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讲课时汗流浃背的画面, 但这样对学生认知神经来说还是过于单薄, 现在有了多媒体, 她取代了枯燥的语言, 打破了黑板和粉笔的限制, 天上的卫星火箭, 海洋中的珊瑚鲸鱼, 激情嚎叫的大象, 顽皮好动的细菌都成了我们课堂上的常客, 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到神奇的知识世界。它同样解放了老师们吃力的语言, 唤醒了学生麻木的神经, 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让老师讲得更生动,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讲“水—人类的生命之源”, 结合着图片, 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水资源的认识, 这时学生的感受不会太深刻, 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水资源的宣传片, 其感染力立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的环境, 对课堂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课堂更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2 多媒体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苦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对任何一节枯燥的课堂, 再爱学习的学生也很难调动充足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成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就像厨师做菜一样, 虽然有营养, 但如果色、香、味很差的话, 也很难得到食客的喜欢, 因此怎样将知识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喜欢接受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多媒体中的动画模拟和生动的过程演示, 使静止文字变成动态的视听冲击。这样一个生动的环境就像上海世博园中沙特馆的3D电影一样, 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身体都被包围,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讨论, 在讨论中再思考, 然后反馈,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各方面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中,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示出两个不同视频, 一个是烈日炎炎, 人们挥汗如雨;一个是冰天雪地, 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行走于街上。形象的图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前者是说明天热温度高, 而后者正好相反, 通过对比知道了两者意义上的相反关系, 然后迁移到本节课负数的意义上来, 理解了负数是为了描述意义相反的量而产生的, 以后再有负数问题出现, 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两幅图, 问题就很简单的解决了。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既学起来轻松, 又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 独立地发现问题, 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 对教师的依赖性也会相对减少, 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起来更有信心。

多媒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 过分依赖多媒体, 限制了教师的活动和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 就像黑板、挂图一样, 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很多老师在用多媒体时, 先将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做成课件,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 将预设和生成有效的结合, 可是在课件的使用中, 我们往往变得非常小心, 生怕课堂与课件不相符, 进而限制了老师的活动, 虽然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 但是连接生硬, 缺乏灵活, 没有和所授知识有效整合。只强调了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简单的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成了“多媒体产品”的宣传广告。

4 盲目使用多媒体, 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使用

教学中的工具有很多, 黑板、粉笔、教师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在, 就象电影和书的区别, 电影的视听冲击力很强, 但是大多数片段容易忘记, 最终留下我们脑海中的只是几句经典的台词或者几个感人的镜头, 思想性远不如书上读到的深刻持久, 因为人们的大脑中也有一台多媒体, 同样能将所体会到的东西进行形象的加工处理, 所以读书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储备, 提升一个人综合素养。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 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过分抬高了多媒体的身份, 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这样, 就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脱节, 只是使课堂看起来很美, 而没有深入的剖析教学内容, 没有很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正确的使用多媒体, 让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使其更有效、更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同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

摘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学习, 适应现代教学的革新, 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水平, 让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在我们手中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得失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第17卷2005 (1) .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 (5) .

[3]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005 (6) .

得与失随笔 篇13

在生命的长河里,“得”与“失”是永远的乘客,不管你是否在意,它们都会出现在生命的各个角落,与你相伴前行。

——题记

谁都清楚“得”这位乘客最受欢迎,没有人把它拒之门外,相反“失”却备受冷落。可有些事情,谁又能分清它究竟是“得”还是“失”呢?

有些人付诸一切,名利双收,却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些人一生平凡,却活得简单充实。苏轼虽仕途坎坷,却能随缘自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陶渊明若非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何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这其中的事非曲直谁能说得清楚。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但现实有时就像一双无形的魔手诱导着我们不顾一切地去争取“得”。每个人面对“得”争取的方式不同,或许这无可厚非,但有些“荣誉”却失了诚信和挑战的意义。

任何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你可以选择靠“聪明”去得到你渴望的.东西,只不过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不再重返,时光无法倒流,有些悔是一生最大的遗憾。

“得”实在很抽象,它可以是一个目标,激励我们去努力争取,不断拼搏,洒下滚烫的汗与泪。其实就算目标没有实现,若干年后,回想往日那段旧时光,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其实上天有时还是公平的,它不会绝对地眷顾某个人,也不会完全毁掉哪个人,有些时候“意外”总是很意外地降临,所以大可不必处心积虑地规划,而且人生路上的“两位乘客”也不能随意贴上好与坏的标签。只要此生无悔,没有忘记微笑即可。

失中有得,得中有失。在你奋力奔跑时,你又何以确定此刻驻足不是最好的结果呢?

得与失演说稿 篇14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得” 与“失”,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两个极端,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是一种辨证的关系。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而言,固然有得有失。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得”与“失”的人却寥寥可数。下面的例子是最好的体现:

● 贪官污吏之所以猖狂都因太计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时刻只想在民众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从不想为百姓造福一方。

● 万千学子都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心态去读书,全然不理会读书的真谛,最后上演的往往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悲剧。因高考落榜,就服毒自杀;因成绩差忍受不住父母的责备就离家出走,这些已经屡见不鲜了。

● 豁达面对“得”与“失”,生活会因此变得星光闪烁。老子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这就是告诫人们,“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到。所以我们又何必在得与失之间苦苦挣扎,应该轻轻闭上眼睛,宽慰自己的得失。

上述都是一些浅显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包括我,一定曾经有在得与失中迷失过。当一个人得到越多,他就会开始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原来追求成功,达到目标的快感就会烟消云散。可是稍微有所失,就会给它挫败感,令他马上变得诚惶诚恐,仿佛害怕拥有的一切会立即离他远去。其实世间一切总是生息循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所以结局迥然不同,那是因为两人看待得与失的角度不同。失败者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得到越多时不再欣喜;稍有所失,心就悲怨,这和守奴才没有什么区别。而成功者反之,他相信失去的越多,离成功也就越近,所以他珍惜失去的经验,也珍惜得到的快乐。这是他懂得珍视得与失的过程,他看透了得与失之间的门槛。

浅论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得与失 篇15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用户的急速激增, 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变革的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关于网络文学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一直都有争论, 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网络作家专门为网络创作即首次在网上发布的、具有网络文化特质的、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各类型网络原创文学。在网络文学中, 受众面最广的无疑是网络小说。1998年台湾水利系博士蔡智恒在网络上连载自己创作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故事以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网络情缘为切入点, 用新鲜、诙谐、风趣、幽默的网络语言给当代小说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引起热烈、广泛的关注。2000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先后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 由此开启了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强强联手的“联姻”之路。此后《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和一个美女同事一起电梯里被困了一夜》、《小儿难养》、《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在网络上拥有超高点击率的小说被接二连三的改编为电视剧, 在获得不俗收视率的同时又反过来助推了网络小说纸制作品的热销, 《山楂树之恋》、《失恋33天》、《请你原谅我》、《杜拉拉升职记》等故事则被若干著名导演相中, 不遗余力地搬上了大银幕, 不仅成功斩获票房, 还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话题。当下, 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它来势汹汹地掀起了文学影视改编的第二次浪潮。为什么网络文学频获影视改编者的青睐?它还有哪些不足与缺陷?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热潮中透过表面繁荣的景象冷静地思考其中的得与失, 这无论是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是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都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 它消解了传统文学的精英意识, 颠覆了传统文学的秩序, 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属性。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先天具有影视化的内在条件。

一、贴近现实的自我表达

网络小说的媒介是电子网络, 它改变了印刷媒介时期对作家的严格筛选。在当今社会, 只要你愿意, 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传统文学不可比拟的自由性。《悟空传》的作者网络写手今何在说:“感谢网络, 它使我有一个自由的心境来写心中想写的东西, 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种表达的欲望, 如果我为了稿费或者发表来写作, 就不会有这样的《悟空传》。因为自由, 文字变得轻薄, 也因为自由, 写作真正成为一种个人的表达而不是作家的专利。[1]网络文学的非功利性和大众性使得创作本身对于网络作家来说就是一种纯粹自由的表达, 他们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写作过程本身。网络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写作环境, 这里没有等级没有权威, 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尽情抒写。无功利的写作保证了网络文学的作品大多是作者的切身体验, 是他们用文字所记录下的对生活的细微感触, 这种贴近现实的自我表达赋予了网络小说强烈的真实性, 也使其能轻松获得广大读者的共鸣。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先后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均获得骄人的成绩。这部“新职场小说”在封面的醒目处印着“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 “白领丽人世界500强职场心得, 揭示外企生存智慧”。杜拉拉从一个职场菜鸟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的HR, 她并不平坦的成功之路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共鸣, 就因为作者以真实生活原型为基础刻画人物, 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李可的工作经历和故事中的杜拉拉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才使得她的作品中对外企职场的江湖规矩、人际关系、专业技能、公关技巧等有深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故事中的杜拉拉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平凡, 她靠着吃苦耐劳、个人奋斗终获成功。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忠实于原著, 导演多采用主观镜头, 刻画了杜拉拉的成长历程, 使观众获得情感认同。无论读者还是观众都能从杜拉拉这个小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的成功满足了普通大众对成功的渴望, 故事中对外企职场的深刻揭秘又使其具有教科书般的实用价值。自由、平等、无功利的写作使网络文学成为贴近现实的自我表达, 它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描摹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与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不谋而合, 也成功地吸引了影视改编者们的目光。

二、资源丰富, 利润可观

网络文学之所以成为影视改编的宠儿, 除了贴近生活的自我表达带来的强烈真实感之外, 是因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原创剧本无法比拟的丰富资源。当代原创剧本的匮乏一直是困扰影视制作者的一大心病, 原创剧本的创作过程一般比较漫长, 从立项、审批到写作、修改,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也许剧本所写的故事已脱离了当时受众的审美需求, 很难再唤起观众的共鸣。影视制作者们必须拓展单一的剧本来源, 类型多样, 资源丰富的网络文学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 中文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的一大奇观, 其专业网站之繁荣, 参与人数之多, 作品更新字数之巨, 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语言都难以望其项背。据报道, 盛大文学下的三大网站, 每天的点击量达4亿次, 活跃用户3500万, 付费用户400万。光起点中文一家网站, 便有超过19万名作者每天提供3400万字的更新, 平均每天有5000部长篇小说在网站连载更新。”[2]时时更新的海量小说为影视制作者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厚资源。网络文学大致可分为武侠、军事、历史、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游戏、灵异等不同种类, 而以女性为主的文学网站则根据女性的喜好分为穿越时空、青春校园、都市情感、白领职场等, 网络文学多样细致的类型划分可以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不同的欣赏口味。影视改编者可以徜徉在网络文学的浩瀚海洋中, 细心遴选那些符合当代受众审美需求并适合改编为影视剧的网络小说。具有超高人气的网络小说连载完毕后, 影视制作者们如果能迅速及时地将其改编为影视剧, 则可以凭借网络人气为影视作品前期预热, 利用人们的关注度趁热打铁。比如六六的《双面胶》和《蜗居》等小说在网络上备受瞩目之后, 嗅觉灵敏的影视公司闻风而动, 立即签约并聘请六六担任电视剧的编剧,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改编后播出, 掀起了一阵家庭伦理剧的高潮。此外, 相比于原创剧本所付的高昂版权费, 网络小说的版权费低廉很多, 影视艺术的商品性决定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是影视制作的不二法则, 选择热门的网络小说进行影视改编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和回报, 因此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蔚然成风。

三、双向互动的开放结构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比在当下更获影视改编者青睐的另一原因是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单向的传播模式, 读者不再是印刷媒介时代被动地接受作者的单向“灌输”, 而是可以凭借网络实现和作者的双向互动, 读者和读者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在网络小说连载期间, 读者可以在BBS或博客上留言, 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发表评论, 也可以对小说的未来写作提出意见。很多网络写手在进行创作时很重视读者的意见, 会与读者进行热烈的讨论, 甚至将网友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熔铸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小说《失恋33天》就是作者鲍鲸鲸将自己的失恋故事以日记体的形式发布在网上, 在与网友们的互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学双向互动的开放结构, 使得读者可以参与到小说创作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作品的情节和面貌, 这激起了受众的空前热情, 从而牢牢锁定了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群。“据CNNIC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数据显示, 网络文学用户中有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对网络文学作者、文学网站和影视剧公司来说, 这都是一个诱人的数据。”[3]当影视公司宣布将某部网络小说进行影视改编的消息后, 原本凭借阅读文字在想象中完成审美的忠实读者必然会有一种审美期待, 故事中的人物由谁来扮演?他们又将如何演绎呢?借由悬念, 原先小说的读者群自然转变为影视剧的忠实观众群。网络文学的交互开放性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热情, 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为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规避了风险, 也为影视改编剧的热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网络文学以其自身的特质吸引了影视改编者的眼球, 贴近现实的真实感, 多样的类型, 丰富的资源, 双向互动的开放结构为网络文学的影视化道路奠定了基础。虽然现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声势高涨, 但我们应该用冷静的眼光看待这一热闹景象。一方面网络文学确实为影视改编提供了素材仓库, 培养了忠实观众;可另一方面在影视改编热潮中也越来越凸显出网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

(一) 游戏化的写作态度导致主题的狭隘

在传统写作中, 作品是现实生活触动了作家的心灵, 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能动的反映, 作品中熔铸了作家的精神气质和理性思考。传统文学一般都承担起认识、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网络文学的自由性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使网络写作成为贴近现实的自我表达, 但同时它也消解了传统写作的严肃性, 放弃了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和对深度模式的探索, 这使网络写作变成了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大众狂欢。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主题的狭隘与浅薄。如标榜“玩文字”的慕容雪村创作的《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以自然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的堕落和放纵, 粗俗的语言满足了部分人的阅读快感, 但作者对普通人的苦难缺乏真正的关注和同情, 没有揭示出时代社会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影响, 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也偏重于对人物颓废、阴暗性格的描写而无法避免被中途撤档的命运。六六的《双面胶》不惜笔墨集中展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其实细细想来所有的冲突都缘起于“金钱”, 小说和电视剧里的家长里短、戏剧冲突也基本围绕“金钱”而起, 似乎在暗示如果有钱所有的矛盾都将不复存在。同样是家庭伦理剧, 但是在六六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像韩国《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和《看了又看》等家庭伦理剧中对儒家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展示与宣扬。游戏化的写作态度导致了网络文学主题的狭隘和浅薄, 这样的小说和影视剧虽然可能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 但注定难以成为净化灵魂的文学经典。

(二) 功利目的导致题材的重复化

在网络写作初期, 网络作家们基本是没有功利目的的, 写作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或是诉说的欲望。但是随着网络小说被出版社印刷出版, 网络作品的商品性被迅速放大, 许多原本在幕后耕耘的网络写手一时间成为万人追捧的偶像, 接踵而来的名利诱惑使大多数人不再“为写作而写作”, 而是有意识地迎合受众的口味, 甚至为了被改编而采用剧本化的写作风格, 注重制造轰动效应和自我炒作, 以期一举成名。写作的功利目的导致了网络文学题材的重复和“一窝蜂”现象, 校园青春文学盛行时, 各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故事遍地开花;宫斗剧火了后, 网络上后宫题材的小说比比皆是。虽然这些类型的小说确实在一定时段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但简单的模仿和大量的重复只会败了读者和观众的胃口, 令人生厌。

网络文学给影视创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网络文学和影视改编的双赢局面也并不鲜见。在网络文学影视化的道路中, 我们除了要运用视听语言完成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变之外, 更应清楚地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 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不足与缺陷, 网络作家和影视剧的编剧“不光要有商业的脉搏, 有一个普世的情怀来感动所有的人, 还要有生活的积累, 阅历够丰富。”[4]只有如此, 网络文学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合作才会持续长久。

参考文献

[1]尚晓岚.网络, 不把文学当回事[N].北京青年报, 2001-03-10.

[2]聂庆璞.网络小说名篇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手语歌词下一篇:“洗”出来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