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案

2024-09-10

鞋匠的儿子教案(精选11篇)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1

《鞋匠的儿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的辩论色彩的文章,记叙的是林肯首任美国总统到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课文语言平实真挚,多处构成对比,极富感染力。尤其是林肯说的三段话,言辞恳切,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好教材。纵观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情节内容,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引导学生在赏读中品析语言﹑构建语言。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尴尬”、“卑微”、“名门望族”等词语的意思,并能选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林肯说的三段话,并初步体悟其以情动人、真诚恳切的演讲风格和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3、在对比品读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魄,伟大的胸襟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林肯

1﹑板书课题,组织学生交流对“林肯”的认识。

2﹑课件出示,简介林肯的资料:林肯(1809年2月~1865年4月),美国第十六任总统,1860年他亲自起草《解放黑奴宣言》,领导美国结束奴隶制度,实现了南北统一。1864年再次当选总统,遇刺后不幸去世,他的遗体在十四个城市供群众凭吊了两个多星期才被安葬。为了纪念他,美国人民在首都华盛顿修建了林肯纪念堂。而且还把每年的2月定为美国的“林肯节”。

3﹑小结导入:林肯,从一个出身贫贱的鞋匠之子,到深受人敬仰的的美国总统,这其间他经受了种种磨练。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为我们记录的林肯首任美国总统的一段往事。

从检查预习入手,打破零的教学起点。在充分交流之后提供资料,既积累对林肯的印象,为学习本文做好铺垫,也是对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一种指导和引领。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地读一读,课文用心记一记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字词。

2﹑组织交流并相应板书词语

3﹑当堂抽默词语:

尴尬 卑微 羞辱 傲慢 止歇 潇洒 诽谤

4﹑课件出示,组织校对订正,并请生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抽默部分词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字字入目的良好阅读习惯。而对课文大意的交流,则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概括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解词,深入学文

(一)读懂议员们的“尴尬”

1、学词“尴尬”: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尴尬事?

2、小结引导:通常在我们认错人,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有点难堪,不自然。然而文中,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又怎么会让整个参议院的参议员们感到尴尬呢?请同学们用目光扫读课文,找到这段相关的段落并读一读。

3、课件出示课文一、二小节。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身份对比:在他们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相机引导学词。

4、补充铺垫:同学们,当时的美国社会是非常看重门弟的,因此大部分议员都出身名门望族,然而现在他们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位地位卑微的总统,他们心里能平衡吗?能服气吗?能高兴吗?

“语文即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学词,能激活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使词语更加具象可感。以“尴尬”一词为主线进行深入读悟,起到了提纲契领的功效,同时也为下文的对比品评埋下了伏笔。

(二)读懂林肯处境的“尴尬”

1、过渡:于是发生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下面几小节,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林肯当时处境的尴尬?

2、课件出示三到五小节,组织学生交流,并相机引导学生体会。①引:谁来读读他的话?从他的话里,你听出他的言中之意了吗?②换:既然言下之意是说“你不配当我们的总统。”用它代替原文好不好?

教师引领学生扣“鞋匠的儿子”一词进行读换读比,渲染了林肯当时的处境。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参议员的话中之音,学会从中读出言外之意,为学习下文的三段辩论词积淀蓄势。

(三)读懂林肯的“不尴尬”

1、换位体验: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林肯,面对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2、那么,林肯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样说好不好?课件出示5~7节,用心读好林肯说的每一句话。

3、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读懂林肯说的三段话中表达的共同意思和每一次话语的不同之处(①相同点:都表达了林肯对父亲的热爱和敬佩。②不同点:说话对象的范围扩大;说话的语气和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反映林肯不同的品质:真诚、自信、大度。),从中体会林肯宽宏、自信、真诚、谦虚的品格和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

4、比较:还是林肯说的三段话,现在把它合为一段话来表现,可不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林肯高超的演讲技艺。

5、小结:同学们,林肯处乱不惊,运用其高超的演讲水平,真诚而又宽宏地面对所有想讥笑他、攻击他的人,表达出对普通劳动者的那份特有的真诚和热爱。也正因为林肯具有如此美好的品格,他被美国人民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读懂林肯的三段话,是课文的重难点所在。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和间接比较,诱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热情。三段话在找异同、评分合等一次次的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语言品评和玩味中,引发学生深层阅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林肯自信﹑真诚﹑热爱劳动者的美好品质,以及情真意切,富有张力的言辞魅力和辩论风格,从而达成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在学生心中的和谐同构。

四、写启示,提升文本体验

1、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以后留给自己的启示。要求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2、课件出示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话:同学们,批评,讥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阅读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还应跳出文本做理性的审视与思考。读懂故事说写启示的目的便在于此。同时通过写启示,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整体回顾与提炼。

五、积累拓展,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并摘抄下来。

2、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林肯传》,进一步认识了解林肯,并准备交流林肯的故事。

《鞋匠的儿子》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了解林肯德演讲策略。

教学难点: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简介林肯。

1、出示名人名言:人,走上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

2、谁知道这是哪位名人说的话?(林肯)

3、对,是林肯说的。那么你知道林肯德生平吗?(简介林肯)

4、正是由于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在就任总统后仍遭到许多人的嘲讽与讥笑。但他都从容自信地应对,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他博大的人格魅力!请看课文《鞋匠的儿子》(学生读课文)

5、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吗?或者谈谈林肯给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读通课文。

(1)同学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自学生字词的方法。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并注意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谁的态度先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三、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1、大家能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吗?

32、我们知道林肯德父亲是一位鞋匠,那么在你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

3、自读课文,思考:在参议员们看来,鞋匠又是个怎样的职业?(卑微)

(1)理解“尴尬”,通常情况下,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尴尬?

(2)林肯德父亲是个鞋匠怎么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他们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而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因为出生卑微被他们瞧不起,现在却要受林肯的领导,听从林肯的指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林肯)

2、谁能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3、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分析,课文可以怎样分段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并说说每段的大意。

二、精读重点段落,着重理解林肯的话。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于是在林肯首次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向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他让林肯记住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3、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从中还读出了什么?(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

4、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意。)

5、听到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什么?

6、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做出回击的?用笔划出他当时的话。(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7、请再读一读这段话,并思考如果将句中的“非常”、“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去掉之后的这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8、我们再来朗读以下林肯的这几句话,体会这几句话的涵义,并且从这些话中体会体会林肯的这几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个“永远”在这里可以说用的非常巧妙。

(1)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从话中,发现人们还有等级观念,人与人无平等可言,作为总统,要牢记并努力改变现状。

(2)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靠劳动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不会因为地位改变而改变。

(3)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赞美父亲。

说明林肯是一个宽宏大度的、真诚的人。

9、在林肯回击以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他们沉默了)

10、在一片静默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出示。

11、自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进一步体现了林肯宽宏大量、不卑不亢的人格。)

12、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把它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13、指名读,读了他的这几句话,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一个谦逊的人)

1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议员们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们对林肯充满了尊敬。)

15、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想到了什么?

16、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自己的努力、大度、博爱、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17、我们一起来朗读第2—5自然段,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林肯德评价。为什么说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看看这一段写了他的哪些作为?(林肯解放了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找出林肯说的两句话,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思考林肯德两句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表明了林肯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林肯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4、文章里并没有说林肯当时说话的神情如何?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2

《鞋匠的儿子》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十一册) 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 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 凭着自己的智慧, 捍卫了尊严,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展示了林肯宽容谦虚、自信智慧的人格魅力。针对一位议员贬低鞋匠的看法, 林肯摆明自己的观点:鞋匠也是了不起的, 鞋匠同样可以冠之于“伟大”一词;他不认为鞋匠卑微, 反而因自己的父亲是鞋匠而感到自豪, 他永远怀念自己的父亲, 永远坚持人与人平等的思想。他的平等的思想和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嘲笑声终于化为掌声和赞叹声。

教学设计与意图:

一、辨话中之话, 析“忠告”之义

1. 课前谈话, 引出“忠告”。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语文课。怎么学习语文呢?学习语文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 而要潜入文字的内核, 要注意理解“话中之话”……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 (板书“心”) , 而且“心”放得很正, (“心”上面写“中”, 完成“忠”字) 是“好话”, 这样的话我们给它一个什么词?

生:忠告。 (补好板书“忠告”)

2. 找出“忠告”, 揭示含义。

(1) 师:文中也有“忠告”, 让我们把它找出来。

出示句1: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2) 朗读上面句子, 说说“忠告”是指上文中的什么话?

出示句2:“林肯先生, 在你开始演讲之前, 希望你记住, 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3) 师:我们读课文要注意读懂“话中之话”, 那位参议员的“话中之话”是什么呢?

生:鞋匠是卑微的, 总统才是伟大的。

生:出身鞋匠家庭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生:出身鞋匠的人当总统不合适。

……

师:在那位议员看来, 鞋匠等于“卑微”。

(板书:卑微======鞋匠)

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 是能透过语言文字, 体悟深藏其中的意思, 对文章的“话中之话”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议员对林肯的忠告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是“忠告”的反义, 而非本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为帮助学生理解议员“忠告”的潜台词, 由课前谈话的“忠告”引出议员说的话, 让学生说说议员话的意思, 体悟“话中之话”,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析珠玑妙语, 明林肯观点

1. 阅读林肯第一次说话, 理解林肯的观点。

(1) 师:林肯认同这个观点吗?

生:不认同。

(2)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说, “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3) 师:是啊!他不仅不认同那议员的观点, 而且认为为鞋匠是了不起的, 甚至把鞋匠抬到了与总统一样高的位置。 (板书:鞋匠======“那么好”)

(4) 比较体会。

出示句3: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 我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对比朗读句1和句3)

师:句3与句1比较, 有什么不同?

生:句3少了三个“永远”。

师:三个“永远”起什么作用?

生:三个“永远”起强调作用。

师:是啊!三个“永远”强调鞋匠并不卑微, 强词鞋匠是“那么好”, 这是林肯一贯的观点, 过去这样认为, 现在这样认为, 将来也一定还是这样认为。

师:试着用上三个“永远”, 说说自己的某一个不变的想法或做法。

2. 阅读林肯第二次说话, 进一步理解林肯的观点。

(1) 师:林肯认为鞋匠是了不起的, 是“那么好”。林肯还认为鞋匠不单单是一门技术, 还是一门艺术呢。

出示句4:就我所知, 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在“那么好”下面板书“艺术”)

(2) 师:父亲就单单会做鞋子吗?除了做鞋子, 还会做些什么?

生:还会做饭。

生:还会洗衣服。

生:还会整理房间。

……

(3)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 我很受启发。林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不单单是做鞋的艺术, 还有做人的艺术。

3. 阅读林肯第三次说话, 进一步理解林肯的观点。

师:刚才那段话是对那位议员说的。林肯还对全体议员说了话, 把鞋匠进一步往高处抬。

出示句4: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 如果你们穿的那双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 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师:哪里看出还在抬高鞋匠?

生: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师:在林肯的眼里, 鞋匠是“那么好”, 做鞋匠不仅是一门技术, 而且是一门“艺术”, 鞋匠是“伟大”的。

(板书:在“艺术”下面板书“伟大”)

林肯的三段话字字珠玑, 掷地有声, 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林肯的三段话是有内在逻辑的, 由“对自己说”到“对那位议员说”, 再到“对所有议员说”, 步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鞋匠是“那么好”, 做鞋子是“艺术”, 鞋匠是“伟大”的, 一步一步抬高鞋匠。在教学中, 按照三段话, 引导学生读懂“话中之话”, 提炼话中的“关键词”, 并通过板书清晰呈现。教路引导着学路,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 学生理解了林肯三段话的意思, 明白了他的观点。

三、比前后态度, 悟语言魅力

1. 比较议员们前后态度。

师:林肯摆出了自己观点, 而且层层深入, 鞋匠不等于卑微, 鞋匠非常了不起, 是“那么好”, 做鞋子也是一门“艺术”, 鞋匠是“伟大”的。议员们是否接受了他观点呢?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前后表现吧。刚开始, 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生:他们跟那议员持一样的观点。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尴尬”、“羞辱”、“大笑”、“开怀不已”)

2. 理解议员们后来的态度。

师:听了林肯的话, 议员们观点发生了改变, 从哪里看出?

生:他们嘲笑声化为了赞叹声和掌声。

3. 探寻态度改变原因。

师:议员们刚开始的想法和那位议员一样, 认为林肯出身鞋匠家庭, 总感到与总统联系不到一起, 思想上想不通, 心中有困惑, 就像鞋子不合脚, 穿着总是不舒服, 很别扭, 需要改正一下。林肯的一翻话, 让他们幡然醒悟, 他们原本世俗的想法得到了“修正”和“改善”。此时, “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在这里, 课文用了一个省略号, 因为他们一个个都陷入了深思。 (暂停过半分钟时间, 让学生“沉思”) 。问学生:你在沉思什么?

生:我原来的想法是多么的幼雅啊, 我怎么可以看轻鞋匠呢?

生:鞋匠不等于卑微, 匠鞋也是了不起的。

生:人与人是平等的,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有好的思想, 有好的技术, 都会得到人们的肯定。

生:把人人为地分等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

林肯说了三段话, 摆明了自己的观点, 议员们听了林肯的话, 受到触动, 思想发生了改变, 由刚开始认同那议员的观点, 到接受林肯的观点, 对林肯的赞同和尊敬。前后态度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在林肯的三段话中, 反复提到“鞋子”不合适, 需要“修正”、“改善”, 他话中有话, 暗示了“思想”不对也需要“修正”和改变。而这样的“话中之话”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 硬要让他们去体会是不恰当的。在这里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把这层意思契合进去, 点到为止, 不露痕迹, 学生若有所悟, 明白了“话中之话”, 感受了林肯的语言艺术。

四、读执政功绩, 丰完满人格

1. 理解比喻义。

出示句子:“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 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 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1) “裂开的房子”指什么?“完整的整体”指什么?

(2) 找出反义词, 或意思相反的词。

(3) 师:他的观点鲜明, 他的做法果断, 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 补充小故事。

师:在林肯当总统期间, 美国内战爆发, 在四年国内战争中, 他亲自指挥作战, 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到1865年4月, 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终于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老师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战斗结束后, 林肯的的一个工作人员说:“这次我们死了800人, 而对方死了2700人, 我们胜利了。”林肯说:“这一战, 我们又失去了3500个同胞, 怎么可以说我们胜利了呢?”在他心里, 装的是整个国家啊。故事讲完了,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他的心里装着整个祖国。

生: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总统。

3. 补充林肯去世。

师:林肯于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 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俄国托尔斯泰在林肯遇刺后说, 林肯由于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 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哲学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当选总统, 他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 但是这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 (配上音乐) 让我们也给他一个评价。

生:他有一颗宽容的心。

生: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总统。

生:他以他的幽默和智慧赢得了包括他的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尊敬。

鞋匠的儿子成了“大鞋匠” 篇3

可是,当他进入中学后,发现同学的父亲不是政府官员、富商,就是律师、医生时,他感到十分自卑。从此,他不再去父亲工作的地方玩,也从不让父亲到学校来找他。

有一次,他与一位同学闹了矛盾,那位同学不知从什么地方打听到他的父亲是一位鞋匠,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着他的鼻尖大声地骂道:“一个臭鞋匠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本来只是同学的一句戏言,而他却当了真,并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了父亲的身上。那天晚上,他回到家里,愤怒地朝父亲吼道:“你为什么不是政府官员,为什么不是富商,为什么不是律师,为什么不是医生……社会上那么多种职业,你为什么偏偏选择做鞋匠呢?”

听了他的哭诉,父亲没有生气,而是极力地宽慰他说:“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在这个世上生活,就得穿鞋。如果没有我们这些鞋匠,那些嘲笑你的人就只能光着脚丫在大街上行走了。你可别小看做鞋这项工作,如果你做好了,大家都喜欢穿你的鞋子,那么你将成为本世纪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你务必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别人可以看轻你,但你自己绝不能看轻自己。”

听了父亲的回答,他的眼前不觉一亮,是啊!全世界有60多亿人口,如果有一亿人穿自己做的鞋子,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从那以后,他不再自卑,开始跟着父亲认真学习做鞋的技术,并且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发明了七百多种与运动相关的专利产品,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双运动鞋,第一双冰鞋,第一双多钉扣鞋,第一双胶铸足球钉鞋……当别人再次问起他父亲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鞋匠。”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4

1、理解课文,初步体会林肯的品质。

2、从参议员态度的变化,感受他们对林肯的认识深入之后产生的情感,从侧面感受林肯的伟大。

教学难点:

体会林肯三段讲话,在静默中、赞叹中感受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老师板书:鞋匠

你知道鞋匠吗?在你的印象中鞋匠是什么样的?

2、揭题:加上“的儿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人公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过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二、检查预习

1、预习卡片

(1)请两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制作的预习卡片。(要求介绍林肯生平事迹中给你印象深刻的一两件事,提纲挈领,不要长篇大论。)

(2)从两位同学的介绍中你对林肯有了哪些认识?

(3)四人小组交流预习卡片。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又对林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检查生字词

(1)读读生词:卑微羞辱尴尬静默名门望族

(2)提醒:尴尬不能写成“九”,而是“尢”

(3)理解:卑微尴尬

结合课文理解两难境地指的是什么?

三、学习1、2小节

1、正因为他们出身名门望族,林肯出身卑微,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出身这样的人来担任总统,领导这群名门望族,所有人都想在林肯首次参议院演讲时羞辱他。出示“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1)你认为这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会怎么说,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吗?

(2)自己练习读,体会参议员对林肯的羞辱。

2、“所有的参议员们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1)你从这些参议员们的表现当中读懂了什么?

(2)填空:这不是,而是。

(3)回过头来再读一读第一小节,体会那份“尴尬”。

(4)读这句话,体会参议员们的“开怀不已”。

四、理清课文线索,初步感受写法。

1、参议员们对林肯的态度从“尴尬”到想“羞辱”,因羞辱他而开怀“大笑”,请你接着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部分,参议院的态度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笑—静默—赞叹”。

3、小结:课文扣住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展开情节,这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扣住这个线索我们能够掌握文章的脉络,这个线索这篇课文中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学完课文你就能体会到。

4、线索是参议员们态度的变化,根据这些态度变化展开情节时,作者抓住人物的哪个方面来写的?(对话,主要是林肯的话)

5、出示林肯三段话。

(1)齐读这三段话

(2)自己读一读,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五、作业

1、围绕林肯的话写批注。

2、抄写生词。

板书:

21鞋匠的儿子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5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正确、工整地进行书写。

2.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借助旁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读边思边批的读书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信息反馈,揭示课题

1.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查找了林肯的资料,说说你都了解到一些什么。简要说说你对林肯的印象。

2. 教师与学生交流资料,出示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读一读,然后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停一停,多读两遍,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写了林肯的一件什么事情?

2. 默读课文,看看别人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认识?读读旁批。(老师适时告诉学生,边读边思考,把自己读的体会、读懂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地方、自己有什么问题等做上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值得认真学习。)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学批注读书法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像课文旁批一样,学着在自己读懂的地方、自己喜欢的词或句子、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老师注意巡视指导)

2.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批注内容。

四、细读课文,合作交流学习情况

1. 自由读课文(或指名读课文),思考:

(1)“尴尬”“卑微”是什么意思?读这两个词语,你想提出怎样的问题?

(2)林肯是怎样把所有的嘲笑声化成赞叹声的?

2. 交流汇报。

3. 重点引导读林肯的演说。

4. 交流自己学习后批注的内容,老师注意评价引导。

五、回读课文,深化感悟,总结学法

1. 默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马克思的评价,再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2. 引导总结批注读书的方法。

六、识字、写字教学

1. 比一比,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记住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 学生交流,老师重点指导“尴尬”和“卑”字的写法。

鞋匠的儿子改 篇6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尴尬”、“卑微”、“名门望族”等词语的意思。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林肯说的三段话,并初步体悟其以情动人、真诚恳切的演讲风格和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3、在对比品读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魄,伟大的胸襟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为总统之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林肯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林肯?(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整体感知了课文。)

二、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来写林肯,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事

1、第一个事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个事例,思考: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戏剧性的变化呢?(边读边圈圈划划)

3、汇报交流

(1)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尴尬:你怎么理解尴尬?气氛为什么会尴尬?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在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理解:“名门望族”是什么意思?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你认为是

怎样的人?卑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是偏偏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竟会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打败了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因此让参议员们尴尬。)

(2).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羞辱嘲笑)

(3)林肯在演讲前参议员是怎么羞辱、嘲笑林肯的?

出示: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你从哪里感受到羞辱?语言里充满嘲笑,轻蔑,神情里充满傲慢,动作“站”,可以看出目中无人,人与人的等级观念重)

个别读,体会羞辱。

出示: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这是怎样的大笑?笑声中充满嘲笑,讽刺,开怀大笑)

(2)林肯在演讲中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静默)

(3)林肯在演讲后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赞叹)

三、同学们,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一下子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这番精彩的演讲,想读几遍就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出示: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相机出现课文内容

(1)出示:第一次讲的话。

问:林肯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怎么讲的?

(在一个参议员羞辱林肯使所有参议员开怀大笑,等到笑声停止后讲的。)

为什么在嘲笑声中说了这四句话,会使整个参议院陷入静默呢?你觉得四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最让参议员笑不出来的是哪一句呢?

三个永远,层层递进,道出感激之因,反复诵读。(个别,男生,女生,想读的)

小结:这普普通通的话语却耐人寻味,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敲击在每个参议员的心上,此时他们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他们会感到——羞愧难当,此时他们会感到——无地自容,此时他们会感到——自惭形秽,因此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每个参议员的心灵受到了荡涤,灵魂得到了净化,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集体读完整。

(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出了语言文字后面的内涵,林肯的第二次第三次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怎么说的?

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怎么说的?对所有参议员怎么说的?二生读。

出示:二三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思考:林肯为什么说完会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呢?

你觉得这两处话中的哪几句话,不仅感动了参议员,也感动了林

肯自己和在座的我们呢?

小结:同学们,在演讲的时候,林肯是怎样的心情呢?他是怎么说的?——动情,激动万分,慷慨激昂,字字铿锵,义正词严,热泪盈眶,我们要读出这种心情。林肯号召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倡导平等。

个别读,分组读。

3.总结: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这就是他的演讲所具有的魅力,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4.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把林肯那动情的演讲再读一读吧,老师引读。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赞叹声经久不息,参议员们激动不已。)

5..在经久不息的赞叹声中,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富有爱心宽容大度懂得感恩提倡平等充满智慧具有魅力„„)

6.同学们,林肯的这番演讲不仅体现了他语言的魅力,更展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四.课文写的第二个事例又展现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呢,第二件事写了什么,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1.这件事是略写的,从这件事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林肯?(板书: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2.你从哪里读出他是一个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总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

3.读他在一次演说中强调的话:出示四处

(把分裂的国家比作裂开的房子,如果国家衰败,人民就要遭殃,号召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可见演讲富有艺术,充满智慧。)

五.总结板书:

读到这儿,我们对林肯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的了解,你觉得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呢?读板书一句话,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深深地爱着他的人民,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不仅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

六.总结写法:

这篇课文是记叙文中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七.老师有几句林肯的名言介绍给大家。

八.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林肯的故事、名言等读一读,读出一个你“心中的林肯”。

2.选择一两个具体事例,在事例中对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或神态、或心理进行细节描写,把你心中最钦佩的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大家。

板书:富有爱心

宽容大度

懂得感恩

鞋匠的儿子——林肯提倡平等

充满智慧

具有魅力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7

一、以人物演讲语言为抓手,探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林肯的语言是教学重点,是感知事件的关键,更是林肯取得演讲成功的原因之一。教师对本课的解读就可以从林肯的语言这个关键入手。

1. 由表及里,洞察假意忠告的双重含义

面对刚刚竞选成功的总统林肯,傲慢的参议员说出了看似“友好”的“忠告”:“林肯先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细加考量,不难发现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从表面上看,林肯的确是鞋匠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鞋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林肯理所当然地接受,但其言外之意,却分明渗透了“鞋匠职业极其卑微”的价值取向,更隐藏着鞋匠的儿子也应该抬不起头来的错误思维逻辑。这是林肯所无法接受的。面对这种表面言语无懈可击,但又明显传递着敌意的所谓“忠告”,一般人是难以恰当回应的。面对“忠告”,如果林肯生气了,就显得有失体面、毫无修养,毕竟对方的言语并无原则性错误;如果林肯充耳不闻,就显得缺乏应有的智慧。

教师如此解读参议员的“忠告”,学生才能感受其语言内在的魅力,才能对林肯的演讲充满了期待。这样的解读更加鲜明地指出了阅读理解的指向,真正透过文本语言的表面,直抵言语背后隐藏的真意。

2. 由此及彼,明确三段演讲的内蕴指向

如果单独品味林肯的演讲,就觉得平淡质朴。只有将演讲内容与参议员所提出的问题对应起来揣摩品析,演讲的目标指向和演讲技巧的精妙才能得以彰显。

林肯的演讲分别出现在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林肯演讲的核心,学生理解了第三自然段的意义,后面两个自然段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林肯表达了感谢,体现了大将风范与宽广胸怀;其次,表明父亲过世,旨在提示每个人应该对去世之人怀有起码的敬畏与尊重,这也是林肯能够使原本“大笑”的参议员“静默”下来的原因;最后,林肯借助三个“永远”来表明自己对父亲的尊重与认可。其实,综观这一语段,我们可以将林肯的话的核心理念概括为:“我”的确是鞋匠的儿子,“我”的父亲是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

在第四、第五自然段,林肯郑重表示自己不会忘记鞋匠儿子的身份,并表示愿意通过给每个参议员修理鞋子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以及职业的尊重;之后,林肯又将自己与父亲进行对比,在自叹不如的基础上,来反衬父亲的伟大。

综观林肯的三段演讲,完全对应参议员的“忠告”,在平淡质朴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高超的演讲技巧。由此不难看出,隐藏在不同人物话语中的迥异观点是促进事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把握了这些事件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地读懂课文。

二、以区别关联内容为纽带,梳理文本信息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审视。如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关于林肯演讲技巧以及其内在个人魅力的探讨,这两个问题是彼此相关但又必须要严格区分的问题。诚然,在本篇课文中林肯所展现出来的演讲技巧和人格魅力完全蕴含在这三段演讲之中。所以,教师必须以这三段演讲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细致、深入而有序的文本解读,从更为理性的视角梳理出清晰的内在关系。

1. 由内容到形式,提炼林肯的演讲技巧

基于以上的解读,我们不妨尝试着叩问:为什么相同的意思需要一唱三叹地反复表达?为什么这种演讲会使参议员的态度“逆向突变”?细加考量,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林肯蕴含在演讲中的技巧:林肯着力渲染父亲的优秀,是对参议员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击,从而让对方的错误逻辑失去根基。除此之外,林肯演讲的技巧在于能够更容易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林肯无条件接受了参议员言语表达的正确信息,而仅仅将矛头对准了其所隐含的错误信息;其次,林肯遣词造句委婉含蓄,没有恶语相向,没有得理不饶人,以准确的价值定位、礼貌的语言,让听众在大道无痕中自觉接受。

2. 从形式到效益,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很多教师将演讲的成果归于林肯的聪明机智,这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关键在于这种技巧的形成更与内在的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真正打动参议员的并不是林肯的演讲技巧,而是其在演讲语言中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

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窥探人物内在心里的重要依据。林肯的演讲能够紧扣对方表达中暴露出来的核心错误进行有力的回击,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林肯面对参议员的侮辱,却表现得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在回击之中又不使人难堪,这是一种胸怀与宽容。对正确意见无条件接受,对原则错误毫不避让,这是作为总统必须要具备的魄力。正是这种智慧、胸怀,让林肯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演讲技巧与人格魅力虽然是源自不同视角下的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也不相互排斥。教师只要在解读中准确揣摩林肯演讲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入探寻蕴含其间的演讲技巧,其人物形象也就无须教师煞费苦心地点拨引导,也无须学生深究细挖,就能够展现出来。

三、以凸显解读成果为基础,设置环环紧扣的探究教学

文本解读之所以强调“深入”,其根本要旨在于对文本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让教学“浅出”。在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可以将上述的解读通过具体的教学流程加以呈现,引领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认知中进行探究性的深入学习。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体悟课文的核心内容,紧扣林肯的第一部分的演讲,明晰其演讲的核心;其二,从感性内容出发,引领学生提炼、概括林肯的演讲技巧;其三,透过语言本身,感受蕴含在言语之中的核心思想和人格特点。如此教学,前后连贯、彼此联系,从内容、形式、效益三个维度入手,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撑起一根有力的支架。

如此设置,首先,教师完全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融合到课堂教学的体系中,形成了鲜明的内容指向;其次,这种解读成果并不是教师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需要学生在深入品析语言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所体悟;最后,三大板块、三大程序,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一脉相承。教师对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上的。

鞋匠和儿子 篇8

鞋匠不仅鞋修得好,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也因此成为惟一在小区内经营的小摊。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好。他的妻子,在为他生下儿子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

穷人家孩子懂事早,鞋匠的儿子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了的时候才小猫一样轻哭两声。每当这个时候,鞋匠就会从怀里取出奶瓶,把带着体温的米糊放进那小鸟一样的口中。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幅景象,纷纷回家,把孙儿们吃不完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来给了他。

可怜的小家伙吃着百家的奶居然一天天长大了。

儿子是鞋匠惟一的欢乐,只有儿子咯咯笑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鞋匠笑……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儿子就5岁了。5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或抹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哟,你真有福气,都有接班人了。

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关于学校的事,每有人来补鞋,他便要向人打听小孩上学的事。越听,越没有信心,越听,越觉得可怕。有人告诉他:没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的借读费贵得吓人……

没多久,小区里流传出一个消息:鞋匠要将儿子送出去,什么条件都不要,只要对方是有文化的人家。大伙起初不相信,去问鞋匠,鞋匠点头说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儿子像自己这么活。

有几对无儿女的中年夫妇来找他,他问过对方的职业之后,摇摇头,就不再说什么了。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劲抱在怀中一会,就同意了。工程师给他五千元钱,他没要。

鞋匠又开始埋头补鞋。儿子常穿件新衣服来摊边,照样递锤子抹鞋子。每当这时,他总会挥手让他走。儿子不走,他就举手吓他。吓也吓不走。终于有一天,他发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从此,孩子再没敢在鞋匠面前出现。只悄悄地躲在远处看他。工程师夫妇于心不忍,就来找鞋匠说:“这事……还是算了吧。”鞋匠一听,就急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一定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就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

小區再没有了鞋摊,有几个外地鞋匠想进来填补空白,被保安们骂走了。他们都说受不了鞋匠的儿子盯着鞋摊的眼神……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9

十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学生发言的不多,能说到点子上的更少,但是最基本的“诚实、尊敬父亲”,学生还是能体会出来的。经过我的引导,学生又认识到林肯的“胸怀宽广,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本就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修炼一生也未必能时时处处都做到,如果说我们面对的是千里之行,那我们今天就算是迈开了第一步吧。

读《鞋匠的儿子》有感 篇10

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这是美国总统林肯演讲时所说的一句话。

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虽然他当上了总统,但是有一些傲慢、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参议员瞧不起他,因为他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许多参议员都想找一个机会来羞辱他。而林肯却有礼貌的,聪明的讽刺了傲慢的参议员,并且说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的那么好。顿时,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我非常敬佩林肯总统,他能从容不迫的回复那个自以为是的参议员。虽然他是鞋匠的儿子,但他却不以这个卑微的身份而感到羞耻,从而刻意的去回避。相反,他却坦然的接受了这个现实。虽然他的身份没有别的参议员高贵,但他还是以机智、聪明的才能打败了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当上了至高无上的总统。

人不是生下来就能飞黄腾达的,往往农村的,贫苦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生活在蜜罐里,城市的孩子却不能考上大学,过幸福的生活,幸福和快乐是要靠双手去创造的,而不是以身份决定的。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11

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立异”等误区[2],在此次活动中并不存在。

笔者在获得诸多启示的同时,认为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教师提问行为的对话结构失衡

对话离不开提问。三位教师都是采用教师提问的方式推进教学对话,每一个环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师的发问。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执行指示,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提问”这一行为可分解为“在提问”和“在提问题”两部分,或者分为“在问”和“在问问题”两个部分。“在问”是一种行为状态,“问”的是不是“问题”,则强调对“问题”的真伪判断。因此,前者的句式多由“谁来…… ? ”“还有谁 愿意……?”“还有什么?”等组成,属于程序性质,用于推进教学进程;后者的句式多包含“什么是……?”“哪些……?”“怎么……?”“为什么……?”等问题组成,用于促进学生思考。对话所要解决的是“问的问题”,“在问”是确保解决问题的程序。

通过统计,L老师的44次提问中,有22次“在问”,有22次“在问问题”,S老师和W老师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29次、11次和30次、9次。这些数字表明,在课堂上采用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式较为普遍。

这些“教师主导的发问与指示(initiative)”与“学生的应答(response)”“教师的评价(evaluation)”一道构成了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有研究者将之称为IRE,整个教学就是IRE的循环连续。[3]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印证了这一点。下面的对话片段能清楚地显示教师的“在问”与“在问问题”在其中的作用。

S教师:我就有一个问题了,林肯当美国的总统,议员们为什么感到尴尬?[I][教师“在问问题”]

生1:从未料到……[R]

师:这是用书上的话[E],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他们为什么感到尴尬?[I][教师“在问问题”]

生2:因为他是鞋匠的儿子。[R]

师:这话没说完。[E]

生3:林肯的父亲是鞋匠,而他们都是出身豪门。[R]

师:他们认为——?[I][教师“在问”]

生3:应该跟他们一样都是上流社会的。[R]

师:书上有一个词叫什么?[I][教师“在问问题”]

生:名门望族———[R]

师:他们认为当总统,就应当是名门望族。而林肯呢,出身很卑微,并且还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以他们就感到尴尬[E],心里服气吗?[I][教师“在问”]

生:不服气。[R]

师:心里高兴吗?[I][教师“在问”]

生:不高兴。[R]

师:他心里平衡吗?[I][教师“在问”]

生:不平衡。[R]

师:这就是尴尬[E],懂了吗?[I][教师“在问”]

生:懂了。[R]

……

“这种IRE的对话结构被视为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得的人(学生)询问,对其应答,询问者表示感谢,同时判定正确与否。而且决定这种IRE的链接中所构成的对话方向、选择对话者并决定发言顺序的,是单向主导这种对话的教师。”这种单向主导的对话形成的师生关系“类似于像机关枪频频发问的一名检察官和集体证人应答那样的关系”。[3]

进一步统计发现,学生在每节课里自主活动的时间均没有超过5分钟。或者说,学生在或读、或写、或讨论、或找词的这5分钟内没有教师的提问伴随。而在其余的时间里,学生大多在一轮轮IRE中度过。尽管无法确定学生最佳的自主时间量应该是多少,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平均每分钟1次以上的提问的确保证了教学是在教师设定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排除了任何“意外”或“不确定”的发生。教师通过控制学生个体的物理时间,进而控制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空间———学生用来发展自我引导的思维空间。通过“教师最后的评价(E)确立了教师在课堂之上的权力地位,剥夺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对话的性质”[3]。这导致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教师战略上的“主导”和战术上的“引导”几乎演变为“主宰”。这集中体现在对话结构的失衡上:教师通过发问垄断话语权,学生服从、应答、配合。毕竟,“教师从外部提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被动”[4]。

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的“问”和所问的“问题”,或许是调整失衡的对话结构的一种思路。“对话离不开提问”不能仅仅理解为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程序上,对话同样离不开学生的“问”和问的“问题”。片面强调任一方的提问行为以形成对话的做法均非明智的选择。

杜威认为,教师“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5],因此,“教师拥有话语权力,是其特定职业身份、社会角色的权力和责任的体现”[6]。不过,“教师不仅拥有话语权力,而且还应循序渐进地趋向释放、移交话语权力”[6]。

“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权利。学生问不出问题,不是剥夺学生独立思考与发问权利的理由,而恰恰是其结果。教师应当具有‘我爱学生的问题,更爱提出问题的学生’的情怀”。[7]倘能如此,或能形成“互问互答”“互教互交”式的对话,对话结构才能渐趋平衡和合理。

二、教师教学行为“真”与“好”的甄别

究竟哪一节课更好?观者众说纷纭。这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好课”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过,评价课始终离不开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首先应该判断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不是“真”的教学行为。其次才能做是不是“好”的教学行为的判断。也就是说,“好”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真”的教学行为基础之上。没有“真”就没有“好”。在此,借鉴分析哲学家谢富勒对于“教学”一词的分析理论试对三位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真”与“好”的分析。

谢富勒认为,对于“教学”这个概念,建议将其分成包含三种模式的活动来讨论,即“教人……”“教人做……”和“教人如何做……”。他认为“教人……”包含叙述规范的成份,如果教学的成功标准要求学习者遵行该行为规范,就选择行动式诠释;反之,选择非行动式诠释。“教人做……”是通过包含有要求人执行一件事的指令,目的是发展稳定而一贯的行为模式。与“教人做……”导引规范的学习有所区别,“教人如何做……”主要是在促进技能的学习。后两者的这种区分仅在一定的情境中是必需的。他赞同“教人如何做……”。[8]

在写字和书写的环节上,S老师在板书课题时,直接强调“鞋”字的一“提”和“匠”字的笔顺。他通过“告诉”学生写这两个字的注意事项,希望学生掌握并遵守这种规范。也即是对他的行为应做行动式的诠释。但是在当节课内无法观察学生是否遵行了该规范。因此,S老师的行为更多的是“告诉人……”,而非“教人……”。L老师采取的是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字(豫和辱)写得好看?”通过两个学生概括出上大下小和左窄右宽的书写规则。因为这一书写规则是由学生概括而出的,因此 ,可以认为L老师不仅在“教人……”而且在“教人做……”或者“教人如何做……”。W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在黑板上写一个“让”字,提问学生:“看例字,你觉得谁该让谁?”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提问,强调了横中线的重要性,最后提醒学生,“记住这个‘让’字,一定能够写好这两个字(豫和辱)”。同理,W老师的书写指导也是在“教人如何做……”。

在词语的理解上,除了和L老师W老师采取相同的对话方式外,S老师要求学生对每个词语所在的段落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词意在句中的意义,并且先后请两位同学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傲慢”的词义。S老师以这种对话 +朗读 + 活动的组合方式教学生“如何理解”词义,是最佳的“教人如何做……”。因为学生有机会获得了实践“理解词义”这一目标隐含的行为经验。

如果说上面论证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真”的问题,那么,判断教学行为是否为“好”的问题离不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这就如同评价厨师绕不开食客。虽然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9]不过,如上所述,或许可将泰勒上述观点进一步表述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做’与学生的‘做’之间是否有完美的结合。”恰如谢富勒所言,在判断教师是不是在教学时,还应该特别看教师“会不会赞许‘学生’的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问‘怎么做?’‘为什么?’或者‘有何根据?’等问题”[9]。由此观之,三节课上各有一处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这三个“亮点”足以证明教师当时的教学行为是“好”的教学行为。

第一处是学生对L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

L老师:“你看到这样一些词语 (出示幻灯: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

生1:林肯说了什么话,使参议员的态度由尴尬想羞辱他,变成赞叹了?

生2:为什么会大笑呢?

生3:为什么要写参议员的态度?这一节课不是要写林肯的吗?

第二处是S老师请两位同学进行的角色扮演活动。当“女参议员”用生动的语调,绘声绘色地将参议员傲慢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后,全体学生不由自主地同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男参议员”在演绎“傲慢”一词的过程中用手指着老师扮演的林肯说,“别忘了,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引起了全场一阵会心的笑声。

第三处是W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肯发言内容时,学生所使用的词句。

生1:他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所有的参议员都感到非常尴尬,有些议员想羞辱他,林肯宽容了他们……

生2:但是我也可以给参议员们改鞋子,因为我从小就受到父亲做鞋子的艺术的熏陶。

生3:林肯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为他是伟大鞋匠的儿子感到骄傲,……

上述学生的言语和行为既表明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言行往往来自于学生的事实,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思维和经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有赖于教师深思熟虑的巧妙引导与赋予学生思考的时空、活动的自由和言说的自主之间完美的结合。

鉴于此次活动是提前两天通知作课教师且有特级教师的参与,具有一定的日常性和代表性,因此,上述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1).

[2]李国华,张瑞芬.“同课异构”的误区种种[J].教学与管理,2011(2).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杨启亮.教学对话之“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3(7).

[7]袁庆晖.“基于问题的对话教学模式”初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8][美]谢富勒.I.教育的语言[M].林逢祺,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上一篇: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下一篇:教师简介最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