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

2024-07-23

《鞋匠的儿子》(精选11篇)

《鞋匠的儿子》 篇1

教材简析:

《鞋匠的儿子》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十一册) 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 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 凭着自己的智慧, 捍卫了尊严, 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展示了林肯宽容谦虚、自信智慧的人格魅力。针对一位议员贬低鞋匠的看法, 林肯摆明自己的观点:鞋匠也是了不起的, 鞋匠同样可以冠之于“伟大”一词;他不认为鞋匠卑微, 反而因自己的父亲是鞋匠而感到自豪, 他永远怀念自己的父亲, 永远坚持人与人平等的思想。他的平等的思想和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嘲笑声终于化为掌声和赞叹声。

教学设计与意图:

一、辨话中之话, 析“忠告”之义

1. 课前谈话, 引出“忠告”。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语文课。怎么学习语文呢?学习语文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 而要潜入文字的内核, 要注意理解“话中之话”……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 (板书“心”) , 而且“心”放得很正, (“心”上面写“中”, 完成“忠”字) 是“好话”, 这样的话我们给它一个什么词?

生:忠告。 (补好板书“忠告”)

2. 找出“忠告”, 揭示含义。

(1) 师:文中也有“忠告”, 让我们把它找出来。

出示句1: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2) 朗读上面句子, 说说“忠告”是指上文中的什么话?

出示句2:“林肯先生, 在你开始演讲之前, 希望你记住, 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3) 师:我们读课文要注意读懂“话中之话”, 那位参议员的“话中之话”是什么呢?

生:鞋匠是卑微的, 总统才是伟大的。

生:出身鞋匠家庭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生:出身鞋匠的人当总统不合适。

……

师:在那位议员看来, 鞋匠等于“卑微”。

(板书:卑微======鞋匠)

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 是能透过语言文字, 体悟深藏其中的意思, 对文章的“话中之话”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议员对林肯的忠告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是“忠告”的反义, 而非本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为帮助学生理解议员“忠告”的潜台词, 由课前谈话的“忠告”引出议员说的话, 让学生说说议员话的意思, 体悟“话中之话”,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析珠玑妙语, 明林肯观点

1. 阅读林肯第一次说话, 理解林肯的观点。

(1) 师:林肯认同这个观点吗?

生:不认同。

(2)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说, “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3) 师:是啊!他不仅不认同那议员的观点, 而且认为为鞋匠是了不起的, 甚至把鞋匠抬到了与总统一样高的位置。 (板书:鞋匠======“那么好”)

(4) 比较体会。

出示句3: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 我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对比朗读句1和句3)

师:句3与句1比较, 有什么不同?

生:句3少了三个“永远”。

师:三个“永远”起什么作用?

生:三个“永远”起强调作用。

师:是啊!三个“永远”强调鞋匠并不卑微, 强词鞋匠是“那么好”, 这是林肯一贯的观点, 过去这样认为, 现在这样认为, 将来也一定还是这样认为。

师:试着用上三个“永远”, 说说自己的某一个不变的想法或做法。

2. 阅读林肯第二次说话, 进一步理解林肯的观点。

(1) 师:林肯认为鞋匠是了不起的, 是“那么好”。林肯还认为鞋匠不单单是一门技术, 还是一门艺术呢。

出示句4:就我所知, 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在“那么好”下面板书“艺术”)

(2) 师:父亲就单单会做鞋子吗?除了做鞋子, 还会做些什么?

生:还会做饭。

生:还会洗衣服。

生:还会整理房间。

……

(3)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 我很受启发。林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不单单是做鞋的艺术, 还有做人的艺术。

3. 阅读林肯第三次说话, 进一步理解林肯的观点。

师:刚才那段话是对那位议员说的。林肯还对全体议员说了话, 把鞋匠进一步往高处抬。

出示句4: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 如果你们穿的那双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 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师:哪里看出还在抬高鞋匠?

生: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师:在林肯的眼里, 鞋匠是“那么好”, 做鞋匠不仅是一门技术, 而且是一门“艺术”, 鞋匠是“伟大”的。

(板书:在“艺术”下面板书“伟大”)

林肯的三段话字字珠玑, 掷地有声, 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林肯的三段话是有内在逻辑的, 由“对自己说”到“对那位议员说”, 再到“对所有议员说”, 步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鞋匠是“那么好”, 做鞋子是“艺术”, 鞋匠是“伟大”的, 一步一步抬高鞋匠。在教学中, 按照三段话, 引导学生读懂“话中之话”, 提炼话中的“关键词”, 并通过板书清晰呈现。教路引导着学路,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 学生理解了林肯三段话的意思, 明白了他的观点。

三、比前后态度, 悟语言魅力

1. 比较议员们前后态度。

师:林肯摆出了自己观点, 而且层层深入, 鞋匠不等于卑微, 鞋匠非常了不起, 是“那么好”, 做鞋子也是一门“艺术”, 鞋匠是“伟大”的。议员们是否接受了他观点呢?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前后表现吧。刚开始, 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生:他们跟那议员持一样的观点。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尴尬”、“羞辱”、“大笑”、“开怀不已”)

2. 理解议员们后来的态度。

师:听了林肯的话, 议员们观点发生了改变, 从哪里看出?

生:他们嘲笑声化为了赞叹声和掌声。

3. 探寻态度改变原因。

师:议员们刚开始的想法和那位议员一样, 认为林肯出身鞋匠家庭, 总感到与总统联系不到一起, 思想上想不通, 心中有困惑, 就像鞋子不合脚, 穿着总是不舒服, 很别扭, 需要改正一下。林肯的一翻话, 让他们幡然醒悟, 他们原本世俗的想法得到了“修正”和“改善”。此时, “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在这里, 课文用了一个省略号, 因为他们一个个都陷入了深思。 (暂停过半分钟时间, 让学生“沉思”) 。问学生:你在沉思什么?

生:我原来的想法是多么的幼雅啊, 我怎么可以看轻鞋匠呢?

生:鞋匠不等于卑微, 匠鞋也是了不起的。

生:人与人是平等的,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有好的思想, 有好的技术, 都会得到人们的肯定。

生:把人人为地分等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

林肯说了三段话, 摆明了自己的观点, 议员们听了林肯的话, 受到触动, 思想发生了改变, 由刚开始认同那议员的观点, 到接受林肯的观点, 对林肯的赞同和尊敬。前后态度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在林肯的三段话中, 反复提到“鞋子”不合适, 需要“修正”、“改善”, 他话中有话, 暗示了“思想”不对也需要“修正”和改变。而这样的“话中之话”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 硬要让他们去体会是不恰当的。在这里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把这层意思契合进去, 点到为止, 不露痕迹, 学生若有所悟, 明白了“话中之话”, 感受了林肯的语言艺术。

四、读执政功绩, 丰完满人格

1. 理解比喻义。

出示句子:“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 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 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1) “裂开的房子”指什么?“完整的整体”指什么?

(2) 找出反义词, 或意思相反的词。

(3) 师:他的观点鲜明, 他的做法果断, 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 补充小故事。

师:在林肯当总统期间, 美国内战爆发, 在四年国内战争中, 他亲自指挥作战, 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到1865年4月, 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终于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老师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战斗结束后, 林肯的的一个工作人员说:“这次我们死了800人, 而对方死了2700人, 我们胜利了。”林肯说:“这一战, 我们又失去了3500个同胞, 怎么可以说我们胜利了呢?”在他心里, 装的是整个国家啊。故事讲完了,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他的心里装着整个祖国。

生: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总统。

3. 补充林肯去世。

师:林肯于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 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俄国托尔斯泰在林肯遇刺后说, 林肯由于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 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哲学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当选总统, 他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 但是这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 (配上音乐) 让我们也给他一个评价。

生:他有一颗宽容的心。

生: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总统。

生:他以他的幽默和智慧赢得了包括他的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尊敬。

林肯是一位伟大的总统,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能说, 还在于他能做。在他执政期间发生了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并为之不懈努力。这一教学过程, 主要让学生理解林肯话中的比喻。对于这个比喻句, 学生不难理解, 但需要深化, 让学生动情。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认识林肯, 补充发生在战争期间的一个小故事, 还补出林肯去世的相关内容, 让林肯的人格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 也使学生对林肯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鞋匠的儿子》 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尴尬”、“卑微”、“名门望族”等词语的意思。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林肯说的三段话,并初步体悟其以情动人、真诚恳切的演讲风格和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3、在对比品读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魄,伟大的胸襟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为总统之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林肯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林肯?(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整体感知了课文。)

二、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来写林肯,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事

1、第一个事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个事例,思考: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戏剧性的变化呢?(边读边圈圈划划)

3、汇报交流

(1)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尴尬:你怎么理解尴尬?气氛为什么会尴尬?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在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理解:“名门望族”是什么意思?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你认为是

怎样的人?卑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是偏偏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竟会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打败了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因此让参议员们尴尬。)

(2).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羞辱嘲笑)

(3)林肯在演讲前参议员是怎么羞辱、嘲笑林肯的?

出示: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你从哪里感受到羞辱?语言里充满嘲笑,轻蔑,神情里充满傲慢,动作“站”,可以看出目中无人,人与人的等级观念重)

个别读,体会羞辱。

出示: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这是怎样的大笑?笑声中充满嘲笑,讽刺,开怀大笑)

(2)林肯在演讲中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静默)

(3)林肯在演讲后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赞叹)

三、同学们,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一下子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这番精彩的演讲,想读几遍就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出示: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相机出现课文内容

(1)出示:第一次讲的话。

问:林肯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怎么讲的?

(在一个参议员羞辱林肯使所有参议员开怀大笑,等到笑声停止后讲的。)

为什么在嘲笑声中说了这四句话,会使整个参议院陷入静默呢?你觉得四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最让参议员笑不出来的是哪一句呢?

三个永远,层层递进,道出感激之因,反复诵读。(个别,男生,女生,想读的)

小结:这普普通通的话语却耐人寻味,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敲击在每个参议员的心上,此时他们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他们会感到——羞愧难当,此时他们会感到——无地自容,此时他们会感到——自惭形秽,因此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每个参议员的心灵受到了荡涤,灵魂得到了净化,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集体读完整。

(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出了语言文字后面的内涵,林肯的第二次第三次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怎么说的?

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怎么说的?对所有参议员怎么说的?二生读。

出示:二三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思考:林肯为什么说完会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呢?

你觉得这两处话中的哪几句话,不仅感动了参议员,也感动了林

肯自己和在座的我们呢?

小结:同学们,在演讲的时候,林肯是怎样的心情呢?他是怎么说的?——动情,激动万分,慷慨激昂,字字铿锵,义正词严,热泪盈眶,我们要读出这种心情。林肯号召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倡导平等。

个别读,分组读。

3.总结: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这就是他的演讲所具有的魅力,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4.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把林肯那动情的演讲再读一读吧,老师引读。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赞叹声经久不息,参议员们激动不已。)

5..在经久不息的赞叹声中,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富有爱心宽容大度懂得感恩提倡平等充满智慧具有魅力„„)

6.同学们,林肯的这番演讲不仅体现了他语言的魅力,更展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四.课文写的第二个事例又展现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呢,第二件事写了什么,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1.这件事是略写的,从这件事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林肯?(板书: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2.你从哪里读出他是一个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总统?(他的语言他的行动)

3.读他在一次演说中强调的话:出示四处

(把分裂的国家比作裂开的房子,如果国家衰败,人民就要遭殃,号召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可见演讲富有艺术,充满智慧。)

五.总结板书:

读到这儿,我们对林肯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的了解,你觉得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呢?读板书一句话,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深深地爱着他的人民,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不仅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

六.总结写法:

这篇课文是记叙文中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七.老师有几句林肯的名言介绍给大家。

八.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林肯的故事、名言等读一读,读出一个你“心中的林肯”。

2.选择一两个具体事例,在事例中对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或神态、或心理进行细节描写,把你心中最钦佩的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展示给大家。

板书:富有爱心

宽容大度

懂得感恩

鞋匠的儿子——林肯提倡平等

充满智慧

具有魅力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鞋匠的儿子》教学谈 篇3

一、 紧扣主线,引领阅读探究,于碰撞中理解文本

《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参议员前后态度的变化是一根隐线,也是文章叙述的主线。在课后习题中,编者也用两个问题,点出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林肯当选为总统的那一刻,参议员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林肯说过三段话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引领学生在品读和思考中感悟林肯自信、宽容、仁爱的人物形象。

二、 朗读体会,感受人物形象,于品读中走进文本

课文用了三个“永远”,体现了林肯宽容大度的胸襟,以及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其实,每一个“永远”都有很深的意味。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去自主地读,想一想读出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来的?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抓住了这些词句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到父亲虽然是个鞋匠,但他的品格、他的行为是那么高尚,那么伟大。他的儿子,虽然没有父亲做的那样好,但也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去努力。林肯通过他的演讲在回击那个议员,也在感动那些傲慢议员,同时告诉他们,他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总统,受人尊敬的总统。学生在林肯的熏陶下,也一定能明白宽容的重要性。

三、 详略得当,突出人物特点,于揣摩中领会方法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写作有两大特色:第一是以小见大,展示人格力量;第二是详略得当,既见深度又见广度。当品读完文本,整体把握了人物形象之后,教者就引领学生体会文本中写的两件事,其中一件事详写,一件事略写,体会文本的详略得当,在揣摩中领会写作方法。

四、 补充拓展,丰富人物形象,于交流中碰撞心灵

在学生把握了林肯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课后去读一读有关林肯的书籍,在班级里开展一次“我心中的林肯”的读书交流会,我们相信学生必将会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让自己心中的林肯形象更加丰满起来,在阅读和交流中产生令人震撼的心灵碰撞。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的阅读探究、品读文本,再到课后的拓展阅读、读书交流,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情趣。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4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鞋匠的儿子》教案 篇5

盱眙县实验小学 姜慧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出众的才华和自信,树立正确地人生态度,做一个自信、坚韧的人。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感悟第一句话的含义,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林肯。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说:那么你就是××的儿子。随即提问3到5名学生。

师:当别人瞧不起自己的父亲时你又会怎么想?请实话实说。(生举手回答)

师:看,今天,我们学习的主人公是谁的儿子?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二、学情调查

1、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文中鞋匠的儿子指的就是谁?(生回答)师:对,文中鞋匠的儿子就是美国前任总统-----林肯,一个总统竟然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同学们想去了解他吗?课前预习中谁收集到林肯资料,向我们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林肯:

林肯(1809年2月~1865年4月),美国第十六任总统,1860年他亲自起草《解放黑奴宣言》,领导美国结束奴隶制度,实现了南北统一。1864年再次当选总统,遇刺后不幸去世。为了纪念他,美国人民在首都华盛顿修建了林肯纪念堂,而且还把每年的2月定为美国的“林肯节”。

师:从你的介绍中,老师看出你预习的很充分,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词预习的怎样。

2、幻灯出示词语:

“羞辱、犹豫、尴尬、卑微、傲慢、名门望族” a,指名读 b,全班读

3、老师相信大家也能把课文读的很好,我们分节朗读,其余同学一边听字音是否正确,一边思考:幻灯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幻灯出示:就职演说 维护统一

三、学习课文

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的态度一样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板书:参议员: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1、“尴尬”是什么意思?参议员为什么尴尬?(解释:名门望族,卑微)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怎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

(释尴尬,再说出尴尬原因:那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人,自认为高贵,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从未想过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修鞋匠的儿子。当时的美国,等级观念特别严重,参议员无法接受这个修鞋匠的儿子成为他们的总统。)

2、感悟品读

a、师:于是当林肯站上演讲台时,有个参议员想羞辱他,怎么能羞辱的?

b、指名读。师评价:你的朗读,分明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傲慢和无礼的态度。你们觉得这句话,除有一种傲慢语气,还有怎样的语气?(嘲讽、讥笑、蔑视„„)

c、先赛读(三到四人读)再全班读

幻灯出示:“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d、此时,其他的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 他们想看到林肯怎样的表现?还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四、合作探究

当时的林肯作出如何的回击,让所有的参议员态度发生如此大地变化?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要求去学习。

幻灯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

用“——”划出林肯说的三段话,先自己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体会。

五、反馈纠正

1、品读第一段话:(幻灯片出示:“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指读。接着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重点交流三个“永远”所包含的情感。(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板书:宽容大度、机智)

(3)激情: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4)师述:通过刚才大家的讲述,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位宽容、谦逊的总统。我想和大家一起品读这段文字,记住这段文字。

(5)启发想像:当林肯说完这番话后,参议院一片静默,当然也包括那位态度傲慢无礼的参议员,此时的他们在想些什么?

(懊悔:自己羞辱林肯,林肯却宽容待人;不问青红皂白去羞辱人,太不尊重人了。)

2、品读第二段话

过渡: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林肯这样说——幻灯片出示:“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说说你的体会,还有谁来说说你的体会?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板书:不卑不亢

3、品读第三段话

过渡:对所有的参议员,林肯说——幻灯片出示: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和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1)指名说说你的体会,还有谁来说说你的体会?(谦逊、诠释了伟大的定义:只要在自己干的一行中有出色的成绩,就是伟大)板书:谦逊

(2)你能读出林肯此时的心情吗?(结合“流泪”二字,看插图)

4、师:这时的参议员们的态度是?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还可能省略了参议员的语言赞叹等,指名说说。幻灯出示:说一说: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参议员,此时你会如何赞叹林肯先生?

5、这时,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地变化?

六、拓展延伸

1、幻灯出示:

2、品读马克思的一段话:幻灯出示:

“林肯是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马克思

3、小组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幻灯出示:

1、以小见大

2、正面描写(语言)侧面烘托(态度变化)

3、有详(就职演说)有略(维护统一)

七、小结

作为总统,林肯一生事迹举不胜举,本节课只学习了林肯事迹中的一个片段,下节课接着品读他身上高贵的人格魅力及伟大成绩。

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都能像林肯先生那样,尊敬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父母,并且学会以宽容的心态、智慧的方法对待别人的误解甚至攻击,大家能做到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八、布置作业(幻灯出示)

1、找资料:读林肯说过的话和关于他的小故事。2、以“我眼中的林肯”为题举行一个演讲会。

板书设计:

鞋匠的儿子

《鞋匠的儿子》 篇6

1.巩固生字词的写法,并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深度理解,以求牢固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课文的脉络,聚焦林肯的三次讲话,发现林肯说话的艺术,读好“三次讲话”。

3.通过林肯的讲话,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默写词语,理解词义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先请同学来听写词语,谁愿意上黑板来写?(尴尬、卑微、羞辱、毫不犹豫)

2.评价,随机理解。

尴尬:注意这两个字的部首。部首的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一些。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尴尬的情形吗?

卑贱:“卑”字中间的撇是连着的,是一笔。

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其实,任何人是崇高的或者卑贱的都由自己决定。(生齐读)

羞辱:注意“辱”字是上下

结构。

你被羞辱过吗?那是什么感觉?

总结:这种感觉很伤人,我希望同学们都不要遇到。(生齐读)

毫不犹豫:“犹豫”是什么意思?那么,“毫不犹豫”是什么意思?

3.生订正,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从词的读音到写法的强调,从理解词语到运用词语,从感受这类词的温度到这类词的朗读。】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等会儿看谁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示:文中是谁感到尴尬?又是谁觉得谁的身份卑贱?)

2.于是,他们就想用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来羞辱林肯。那他们为什么就认为用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可以羞辱到林肯呢?

交流: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而林肯却是鞋匠的儿子。

鞋匠的儿子就低人一等吗?不是,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严重的等级观念,并且也认为林肯会以他是鞋匠的儿子为耻。

3.可事实恰恰相反,林肯非但没有因为别人的羞辱和嘲笑而——(无地自容),相反,在最后他还赢得了他们的——(掌声)。(板书)

4.这真是让人意外。其实,议员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听了林肯的三次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对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产生质疑和兴趣,从而把教学引向使参议员态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三次讲话”。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回顾了课文,同时也让学生在回顾中引发思考,将目光聚焦在教学重点上,起到了过渡作用。】

三、读懂对话,发现说话艺术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林肯的三段讲话,自己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魅力。

2. 交流:(出示)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1) “忠告”这个词本身是指善意地劝告的意思,但在这里,“忠告”是指文中的哪句话?(“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2) 试着想想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位参议员应该是怎样的口吻呢?你来读一读。

(3)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告”吗?如果你听了这样傲慢、讥讽的话,你会怎么样?

(4) 而林肯,他非但没有生气,没有和他争吵,相反却礼貌地把他的话称作“忠告”。此时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板书:心胸宽广)

(5)点拨:当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时,争吵、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学习林肯,要以礼貌、沉着的语言给予别人最有力的反击。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1) 从这儿你又读出了什么?林肯不以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为耻,相反他觉得很自豪。

(2) 点拨: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况且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从这个“永远”中你又读

到了什么?对父亲的敬爱、对自己的谦虚。(板书:尊敬父亲、

谦虚)

(出示整句话)当面对别人的羞辱时,林肯首先是这样说的——(齐读)此时参议院里一片静默,此时林肯又讲话了。

就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1) 这段话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所在呢?

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愿意亲自帮那位参议员改鞋子。

他不认为鞋匠这个职业是低贱的,而且还把它称作是“伟大的”。

(2)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总统!请注意关键的词语,想象林肯说话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1) 这段话是林肯对谁讲的?你从中读到了些什么?

(2) 生齐读。

3. 在面对嘲讽与羞辱的时候,林肯没有抬不起头,他以他的宽宏大量、不卑不亢赢得了别人的赞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林肯的三次发言,学习他的说话艺术的同时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吧!(生齐读)

4. 林肯连任了美国两届总统。在位期间,他颁布了《宅地法》和《黑人独立宣言》,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看似简短、普通的三次讲话,初读时学生肯定不理解,也根本感受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以及当时林肯说话时的情境,感受林肯言语之中的人格力量,让学生懂得:是林肯言语背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参议员的认同和掌声,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这三句话。】

四、写名言,总结全文

1.出示:批评、讥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这是本文作者,即台湾作家林清玄对林肯的评价。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2. 别人的批评、讥笑、诽谤,只要你换一种角度去认识对待,把它们转化为自己人生的动力,你就能找到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找到成功的大门。这是林肯人生最好的写照。林肯的一生是坎坷的,可是林肯却是这么说的:人,走向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

快乐不减!请同学们再读读这

句话。

3.那么,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刚才读的两句都是名人名言,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凡人名言。虽然我们都是平凡人,但只要你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下来,并写得有道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名言,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激励别人的名言呢。

4.总结:林肯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读读他的人生,从中你能收获更多。

【设计意图:好的课文不仅在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给予提升,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写名言,是让学生在激励别人的同时也激励自己,并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嘲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鞋匠的儿子》 篇7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大家看老师写课题。 (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读)

(生齐读课题)

师:什么叫“鞋匠”?

生:专门从事做鞋子、修鞋子的人。

师:说说你们心目中的鞋匠是什么样的?

生1:我在大街上经常看到修鞋的人, 他们的穿着都不好, 而且工作非常辛苦。

生2:鞋匠的地位卑微, 他们是社会上非常普通的人。

师:那么, 做一个鞋匠的儿子, 一般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他们会觉得不光彩, 感到很自卑。

生2:鞋匠的收入都比较低, 所以做一个鞋匠的儿子, 会过着贫穷的生活。

师:不错。大家再来看老师写一个词组。 (板书:美国的总统)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说说你对“美国的总统”的了解。

生1:总统是一个国家的元首, 在这个国家里, 他的地位最高。

生2:美国是一个大国, 所以美国的总统权力很大。

师:把“鞋匠的儿子”和“美国的总统”相比, 有何不同?

生:他们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是平民, 一个是国家的最高领导。

师:就有这样一个鞋匠的儿子, 他居然成了美国第16任总统, 他就是我们今天课文要学习的主人公林肯。 (板书:林肯) 此时, 我们的心里一定会有一些担心。这些担心是什么呢?

生1:一个鞋匠的儿子当了美国的总统, 人们有什么反响呢?

生2:一个鞋匠的儿子当了总统, 人们服他吗?

生3: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把总统当好吗?

二、自读课文, 关注初读感受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生:读课文,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假如课文中没有答案怎么办?

生:我们就读课外书, 或者上网查询。

师:那么, 怎样读课文呢?如果我们像小和尚念经一样, 读千遍也找不出答案。怎么读呢?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字, 另一只则看到字的背面。”) 。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

师:为什么要我们看字的背面?

生1:我们要边读边想, 读出课文语句中隐含着的意思。

生2:有些句子“话中有话”, 我们要明白文中人物或作者说话的用意。

师:说得好!就让我们用两只眼睛, 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同时, 遇到不认识的字, 到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中去读一读。我相信, 你们通过自学, 一定能够把生字学会的。

(生读课文, 教师巡视)

师:初读课文时, 有何感受?

生1:我觉得林肯很了不起, 通过一场演讲, 就让所有的参议员信服他了。

生2:我觉得林肯特别聪明, 议员们瞧不起他, 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别人, 还赢得了掌声。

……

师:在读课文时, 有没有遇到一些困惑?

生1: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做总统”怎么能跟“做鞋匠”相比呢?

生2:“林肯流下了眼泪, 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嘲笑声”怎么会变成“赞叹的掌声”呢?

生3:“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 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既然房子已经裂开了, 为什么不让它倒下?

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 你们已经思考文字里包含的意思了。随着我们学习课文的逐步深入, 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学习字词, 扫清阅读障碍

师:老师先要了解同学们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这些生字老师还没教呢, 有人敢读吗?

课件出示:优越尴尬羞辱赞叹态度傲慢

卑微演说感激维护毫不犹豫

(多生读, 教师作出评价。最后齐读。)

师:在这些词语中, 哪些字的写法要特别注意呢?

生:“豫”字左边不要多撇, 右边最后一笔是捺。

师:你很会观察!大家跟着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 注意左边要写得窄一些。

师:知道“犹”和“豫”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生:“犹”可能跟动物有关, “豫”好像跟大象有关。

师:了不起, 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因为“犹”的左边是“犭”旁, “豫”的右边是“象”字。

师:是啊, “犹”是猿猴类动物, 生性多疑;“豫”是古象类动物, 头脑笨而没有主意。把这两种动物合在一起, 这个词语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说人拿不定主意。

师:汉字就是这么有趣!还有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呢?

生:“尴尬”都是“尢”字部, 偏旁不能写成“九”字。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尴尬”虽然都是二类生字, 但我们会写到它, 所以要注意一下。了解了一些字的写法和意思之后,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

师:谁能选用上面的词语,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 在参议院第一次演说时, 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想羞辱他, 但林肯演讲之后, 他们发出了赞叹的掌声。后来, 南方一些州发动了分裂国家的战争, 林肯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拿起武器,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生2:课文写了林肯当选总统后, 一些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 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有一个参议员当众羞辱了林肯, 要他记住自己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不但没有愤怒, 反而感激他们。在林肯演说之后, 参议员们发出赞叹的掌声。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 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把上下两排词语进行比较, 有什么发现?

生:上面一排写的是参议员, 下面一排写的是林肯。

师:你是“火眼金睛”哟!对“参议员”了解吗?谁来说一说?

生: (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参议员好像是一种什么职业, 他们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

师:说得不够准确,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网上去查一查。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 在“百度”里输入“参议院”“参议员”, 然后点击) 大屏幕显示:

参议院:西方两院制立法机关中的上院, 最高的立法机构。在政府中拥有最高审议和立法功能的公民的议会或理事会。

参议员:指参议院里的成员。遇到重大事情时, 参议员通过投票表决。美国的每一个州 (相当于中国的省) 选举参议员两名, 任期六年。

师:大家轻声地读一读, 从这两个名词解释中, 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参议员在参议院里工作, 他们的地位很高, 权力很大。

生2:参议员是参加讨论并决定国家大事的人。

师:你们感受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了吧? (生点头) 谁能说说你对林肯的了解呢?

生1:我知道林肯小时候家里很穷, 九岁时丧母。他没机会上学, 跟着父亲劳动。但他通过勤奋自学, 成为一名律师。

生2:在林肯总统任期内, 美国爆发内战。他领导人民拿起武器, 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生3:1865年4月, 林肯在福特剧院被奴隶制度的拥护者约翰·韦克斯刺杀。

……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老师想问一下, 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的?

生1:我是从网上搜集到林肯的资料的。

生2:我是读《林肯传》这本书才知道的, 书还没有读完呢。

生3:我向爸爸请教, 是爸爸讲给我听的。

师:了解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学习的途径, 可以享用终生啊!

四、披文入境, 感受态度变化

师:这篇课文是林肯当选总统后, 第一次在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事。我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 思考:林肯演讲前后, 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用笔在书上圈出关键的词语。

(生轻声地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参议员态度的变化?

生: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参议员们先是“尴尬”, 接下来想“羞辱”他。在一个议员羞辱了林肯过后, 他们“大笑”起来, 可是当林肯演讲完第一段话后, 参议院一片“静默”。在林肯演讲完第二、三段话后, 议员们发出“赞叹”的掌声。

(教师相机板书:参议员: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师: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 你们遇到过尴尬的事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1:有一次, 我在同学面前夸口, 说我在学校征文比赛中一定能获一等奖, 结果呢?连三等奖都没得到, 我感到很难为情。

生2:一次, 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中年妇女的背影, 以为是我的妈妈, 便追上去喊:“妈妈, 妈妈!”她一转身, 我才发现是一位不认识的阿姨, 我很难堪。

师:是啊, 通常我们在认错人、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 感到有点难堪, 不自然。然而文中的林肯怎么会让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感到尴尬呢?大家轻声地读第1自然段, 想想参议员们感到尴尬的原因。

生1:参议员们大多出身名门望族, 而林肯是一个地位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生2:一个鞋匠的儿子当总统, 要领导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参议员, 参议员们感到很没面子。

师:是啊, 参议员要面对的是一位出身卑微的总统, 他们心里能平衡吗? (生答:不能) 能服气吗? (生答:不能) 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1:林肯, 你只是个地位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没有资格来领导我们这些高贵的人。

生2:林肯啊林肯, 你凭什么当总统?你既没钱, 又没地位, 你算什么?

生3:林肯, 你当总统, 我们多没面子啊, 我一定要羞辱你!

师:你们已经读懂了课文。那么, 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呢? (出示课件: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谁来读上面这段话?

(一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没有读出参议员傲慢的语气。

师:对, 要读出傲慢的语气, 你来试试好吗?

(这位评价的学生读)

师:读得不错。咱们以前的总统都是贵族血统, 而你林肯只是一介平民。谁能读得更傲慢些?

(另一生读得非常傲慢, 学生主动为他鼓掌。)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可以。

师:非常谦虚。你不仅读出傲慢的语气, 还流露出傲慢的表情。同学们, 我们不是要用另一只眼看到文字的背面吗?从这傲慢的态度中, 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这位参议员对林肯的蔑视和嘲笑, 言下之意是说“你不配当我们美国的总统!”

生2:我看出了这位参议员自己没能当上总统, 心中有怨气。

生3:我看出了这位参议员想让林肯下不了台, 从此抬不起头, 置林肯于死地。

师:好险恶的用心啊!你们对这句话有了透彻的了解,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此时,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 都“开怀不已”,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地高兴?我们来揣摩一下参议员们的心理。

生1: (笑着说) 参议员们的心里在想:哈哈, 林肯啊林肯, 这回你洋相出大了, 我看你还有什么脸面当总统!

师:哎哟, 好一个得意洋洋的参议员!

生2:林肯啊林肯, 你一个鞋匠的儿子, 还想把总统的椅子做稳, 做梦!

……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1:得意的笑。

生2:开心的笑。

生3:皮笑肉不笑。

师:好阴险啊!同学们, 如果你受到了这样的侮辱, 心情会怎么样?

生1:我会很愤怒。

生2 (女生) :我会很伤心。

师:女孩子的心理跟男生就是不一样。

生3:我的心里会很难受。

师:如果你是林肯, 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以牙还牙, 驳他个哑口无言。

生2: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我会毫不留情地回击他们。

生3:我也会嘲笑他们, 上流社会的人怎么竞争不过鞋匠的儿子, 真无能!

师:同学们都想泄一时的气愤, 但林肯并没有这样做。林肯演讲了三段话, 居然使整个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 甚至发出赞叹的掌声。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 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请同学们朗读林肯精彩的演讲部分, 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五、潜心会文, 感悟“大智在德”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并作简单批注)

师:面对参议员的羞辱, 林肯是怎么说的?我们先来看看林肯演说的第一段话。 (课件出示具体内容) 谁来读?

(一生读)

师:我想请几位同学走上讲台, 把自己对这段话的感悟讲给同学们听听。谁先来?

生1:林肯演讲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那位参议员羞辱了林肯, 林肯不但没有生气, 还感激他。从这句中, 我感受到林肯有着一颗宽容之心, 而且对他的父亲有很深的感情。

生2:从林肯说自己“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林肯没有因为自己当了总统而瞧不起自己的出身, 没有后悔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从这里我明白了靠劳动挣钱吃饭, 没有什么不光彩的。

生3:从“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中, 我知道了工作的好坏跟职业没有关系, 林肯的父亲鞋做得好, 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一个值得别人尊敬的人。

师:从林肯的这段话中,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1:林肯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板书:宽容大度)

生2:林肯待人很真诚。 (板书:真诚待人)

师:谁能读出林肯的真诚和宽容?

(一生读林肯说的第一段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他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吧。

(生齐读)

师:参议员们的嘲笑声在林肯的寥寥数语后, 变成了一片静默。此时的参议员们, 心里一定有许多的“想不到”。他们“想不到”的是什么?

生1:想不到林肯的胸襟竟这样宽广!

生2:想不到林肯待人这样坦诚!

生3:想不到林肯竟如此智慧!

师:普普通通的话语, 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敲击在每个参议员的心上, 此时他们会感到———

生1:内疚不安。

师:此时, 他们会感到———

生2:羞愧难当。

师:此时, 他们会感到———

生3:无地自容。

师: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师:在一片静默中, 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两段话。 (课件出示具体内容) 我们细读这两段话, 想想林肯的哪些地方令人赞叹?

生1:林肯即使当了总统, 仍然愿意为他人服务。

生2:勤劳, 是林肯和父亲相处时得到的最大财富。

生3:一个做鞋子的父亲在林肯心目中居然是伟大的。林肯的话告诉人们:只要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有出色的成绩, 就是伟大的。

师:理解得很透彻!从林肯的话语中, 你觉得他用什么赢得了掌声?

生1:他用朴实的话语赢得了掌声。

生2:他用谦虚的态度赢得了掌声。 (板书:谦逊朴实)

师:此时此刻, 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林肯那三段精彩而又朴实的演讲让参议员们看到了:林肯绝对有资格做美国人的总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肯演讲的这三段话。

(生齐读)

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林肯的做法与朗宁的做法相比, 谁更好一些? (课件出示: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在竞选省议员时, 因幼年吃过外国奶妈的奶而受到政敌的攻击, 说他身上一定有外国血统。朗宁机智地回答说:“人是喝牛奶长大的, 你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驳得对方目瞪口呆, 无言以对。)

生1:我觉得林肯的做法更好一些, 因为朗宁用的是“以牙还牙”的办法, 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刺伤了对方。

生2:我也觉得林肯的做法好, 他用“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的方法说服了对方, 而且没有伤害到对方, 真是一举两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高见”, 了不起!林肯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 成功地维护了自己, 这就叫“大智在德”! (板书:大智在德)

六、放飞思绪, 了解伟人的成就

师:就是这样一个鞋匠的儿子, 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说说林肯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生:他领导美国人民拿起武器, 打败了南方奴隶主的叛乱,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师:林肯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曾经说过这样几句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件出示:“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 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 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

师:既然房子都已裂开了, 为什么不让它塌下去呢?“完整的整体”有没有构成前后重复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进行讨论)

生1:因为林肯把当时的美国比作“裂开的房子”, 他不希望美国崩溃。

生2:“完整的整体”并不是前后重复, 而是强调一个国家完整的重要性。

师:了不得, 你们和林肯一样地拥有智慧。林肯在任总统期间, 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让我们到网上去看一看。请一位同学来操作一下。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 在“百度”里输入“林肯、功绩”。 (网页上显示相关内容)

师:是啊, 林肯为了美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为了美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今天, 在以林肯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墙壁上, 刻着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 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 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一生朗读)

师:多么博大的胸怀, 多么高尚的思想!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 深深地爱着他的人民, 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他不仅仅是鞋匠的儿子, 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此时, 我们再来读课题, 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生1:带着敬佩之情读。

生2:带着感叹之情读。

生3:带着赞美之情读。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走近了林肯, 走近了参议员。同学们优秀的表现,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来看一看课后的作业: (课件出示:基础题:搜集1-2个关于林肯的小故事, 准备在班级里与同学们交流。提高题:阅读林肯的相关资料, 然后想一想,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为何以林肯为自己的偶像呢?)

《鞋匠的儿子》 篇8

一、以人物演讲语言为抓手,探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林肯的语言是教学重点,是感知事件的关键,更是林肯取得演讲成功的原因之一。教师对本课的解读就可以从林肯的语言这个关键入手。

1. 由表及里,洞察假意忠告的双重含义

面对刚刚竞选成功的总统林肯,傲慢的参议员说出了看似“友好”的“忠告”:“林肯先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细加考量,不难发现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从表面上看,林肯的确是鞋匠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鞋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林肯理所当然地接受,但其言外之意,却分明渗透了“鞋匠职业极其卑微”的价值取向,更隐藏着鞋匠的儿子也应该抬不起头来的错误思维逻辑。这是林肯所无法接受的。面对这种表面言语无懈可击,但又明显传递着敌意的所谓“忠告”,一般人是难以恰当回应的。面对“忠告”,如果林肯生气了,就显得有失体面、毫无修养,毕竟对方的言语并无原则性错误;如果林肯充耳不闻,就显得缺乏应有的智慧。

教师如此解读参议员的“忠告”,学生才能感受其语言内在的魅力,才能对林肯的演讲充满了期待。这样的解读更加鲜明地指出了阅读理解的指向,真正透过文本语言的表面,直抵言语背后隐藏的真意。

2. 由此及彼,明确三段演讲的内蕴指向

如果单独品味林肯的演讲,就觉得平淡质朴。只有将演讲内容与参议员所提出的问题对应起来揣摩品析,演讲的目标指向和演讲技巧的精妙才能得以彰显。

林肯的演讲分别出现在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林肯演讲的核心,学生理解了第三自然段的意义,后面两个自然段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林肯表达了感谢,体现了大将风范与宽广胸怀;其次,表明父亲过世,旨在提示每个人应该对去世之人怀有起码的敬畏与尊重,这也是林肯能够使原本“大笑”的参议员“静默”下来的原因;最后,林肯借助三个“永远”来表明自己对父亲的尊重与认可。其实,综观这一语段,我们可以将林肯的话的核心理念概括为:“我”的确是鞋匠的儿子,“我”的父亲是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

在第四、第五自然段,林肯郑重表示自己不会忘记鞋匠儿子的身份,并表示愿意通过给每个参议员修理鞋子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以及职业的尊重;之后,林肯又将自己与父亲进行对比,在自叹不如的基础上,来反衬父亲的伟大。

综观林肯的三段演讲,完全对应参议员的“忠告”,在平淡质朴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高超的演讲技巧。由此不难看出,隐藏在不同人物话语中的迥异观点是促进事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把握了这些事件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地读懂课文。

二、以区别关联内容为纽带,梳理文本信息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审视。如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关于林肯演讲技巧以及其内在个人魅力的探讨,这两个问题是彼此相关但又必须要严格区分的问题。诚然,在本篇课文中林肯所展现出来的演讲技巧和人格魅力完全蕴含在这三段演讲之中。所以,教师必须以这三段演讲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细致、深入而有序的文本解读,从更为理性的视角梳理出清晰的内在关系。

1. 由内容到形式,提炼林肯的演讲技巧

基于以上的解读,我们不妨尝试着叩问:为什么相同的意思需要一唱三叹地反复表达?为什么这种演讲会使参议员的态度“逆向突变”?细加考量,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林肯蕴含在演讲中的技巧:林肯着力渲染父亲的优秀,是对参议员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击,从而让对方的错误逻辑失去根基。除此之外,林肯演讲的技巧在于能够更容易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林肯无条件接受了参议员言语表达的正确信息,而仅仅将矛头对准了其所隐含的错误信息;其次,林肯遣词造句委婉含蓄,没有恶语相向,没有得理不饶人,以准确的价值定位、礼貌的语言,让听众在大道无痕中自觉接受。

2. 从形式到效益,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很多教师将演讲的成果归于林肯的聪明机智,这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关键在于这种技巧的形成更与内在的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真正打动参议员的并不是林肯的演讲技巧,而是其在演讲语言中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

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窥探人物内在心里的重要依据。林肯的演讲能够紧扣对方表达中暴露出来的核心错误进行有力的回击,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林肯面对参议员的侮辱,却表现得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在回击之中又不使人难堪,这是一种胸怀与宽容。对正确意见无条件接受,对原则错误毫不避让,这是作为总统必须要具备的魄力。正是这种智慧、胸怀,让林肯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演讲技巧与人格魅力虽然是源自不同视角下的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也不相互排斥。教师只要在解读中准确揣摩林肯演讲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入探寻蕴含其间的演讲技巧,其人物形象也就无须教师煞费苦心地点拨引导,也无须学生深究细挖,就能够展现出来。

三、以凸显解读成果为基础,设置环环紧扣的探究教学

文本解读之所以强调“深入”,其根本要旨在于对文本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让教学“浅出”。在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可以将上述的解读通过具体的教学流程加以呈现,引领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认知中进行探究性的深入学习。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体悟课文的核心内容,紧扣林肯的第一部分的演讲,明晰其演讲的核心;其二,从感性内容出发,引领学生提炼、概括林肯的演讲技巧;其三,透过语言本身,感受蕴含在言语之中的核心思想和人格特点。如此教学,前后连贯、彼此联系,从内容、形式、效益三个维度入手,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撑起一根有力的支架。

如此设置,首先,教师完全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融合到课堂教学的体系中,形成了鲜明的内容指向;其次,这种解读成果并不是教师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需要学生在深入品析语言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所体悟;最后,三大板块、三大程序,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一脉相承。教师对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上的。

《鞋匠的儿子》 篇9

关键词:有效提问,高效课堂,关键性词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可否自始即不多讲, 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纵观语文课堂学生的回答, 通病是“乱、浅、和、缺”。究其病根, 与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有关。本文以《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 试图说说语文课堂如何设置问题, 上出高效。

一、在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1) 找准关键性词、句提问, 如中心词、总括句。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 林肯有一段演讲:“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那样做得那么好。”我抓住“永远”一词提问, “三个‘永远’分别包含着什么不同的情感?”“从这里,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学生通过练读讨论后, 对这段演讲内涵的领悟水到渠成。

(2) 找准含义深刻、学生难于理解的句子提问。本文中, 林肯的演讲中“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我无法像他那样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表现了林肯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 深深地爱着美国人民, 不仅是鞋匠的儿子, 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 在反复朗读过程中, 领悟到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 从而对林肯产生敬佩之情。这样, 自然而然就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3) 从矛盾处提问。课文中隐含着“矛盾”的地方, 其实它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本文中, 参议员的态度先是嘲笑, 接着静默, 最后赞叹, 看似矛盾, 实质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打动。在课文开始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说说林肯被选上总统的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捕捉矛盾之处, 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 理解课文。这样质疑深化思维,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在细微的地方提问。教材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 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 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 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这些易被忽略而突出主题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 启发学生探微发幽,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鞋匠的儿子》中前三段演讲写得较详, 课上往往着力较多, 最后一段演讲, 只有两句话, 但却最反映林肯的思想。老师就要抓住“裂开的房子”“站立不住”“塌下去”的含义进行发问, 从而体会林肯的高瞻远瞩以及所具有的爱心和仁慈。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问

(1) 从题眼处提问。这篇文章写的是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 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 而不直接用“林肯的故事”为题?为什么要突出“鞋匠”?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 就能很好地把握“林肯虽然出身卑微, 但是凭着伟大的人格魅力赢得赞叹”这个中心。

(2) 在阅读过程中提问。在阅读林肯演讲辞的过程中, 我总会不断地提醒学生:“读到这儿,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些什么?”用这种不断的刺激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深思, 使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始终处于亢奋的探究状态。

(3) 在阅读后提问。每篇课文教学得差不多了以后, 我不会就此画上句号, 总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为其添上问号——“课文学到这儿, 你认为学完了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如本课阅读感悟后, 我问“演讲真的这么神奇吗?你还知道哪些例子?”从而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后续话题, 进行课后研究。

(4)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往往是直接从问题通向答案, 而缺少问题到答案之间的分析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会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如本文中, 林肯的三段演讲辞, 看似平淡的语句, 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品读这三段演讲辞时,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你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 你又是怎样想的?这样把从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的分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5) 在学生思维滞涩时提问。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 “说”得热热闹闹, 而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读出什么, 感悟出什么。例如, 在感悟第一处演讲辞后让学生揣摩参议员的内心。林肯普普通通的话语耐人寻味, 每一字每一句都敲击在参议员的心上, 他们静默了, 此时他们会感到:内疚不安、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自惭形秽, 从而使林肯宽容大度、富有爱心、充满智慧、谦逊朴实的人物形象清晰起来。在这样的地方, 教者就要着力引导, 设疑质疑。

(6) 在学生随声附和时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既要肯定, 又要引导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我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并对他 (她) 的发言进行比对、反思, 在内心多问一个“真是这样吗?”从而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对方的意见, 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要鼓励学生质疑, 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积极引导解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鞋匠的儿子》 篇10

1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援能联系上下文, 领会“尴尬、羞辱、毫不犹豫”等词语的意思。

3援在理解中表达, 抓住重点句段, 品析语言文字, 走进人物的内心, 表达内心感受, 体悟林肯宽容大度、仁爱谦逊、平等待人等优秀品质, 体会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作者对林肯的敬佩之情。

4援在语用中表达, 学习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和侧面描写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来塑造人物、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并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运用。

【教学过程】

一、扣题眼“表达”, 生疑导入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写人的文章———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 知道“鞋匠的儿子”是谁吗?谁会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他?

生1:鞋匠的儿子是林肯, (师板书:林肯) 是美国第16任总统。

生2:林肯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有关林肯的介绍, 请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林肯 (1809耀1865) , 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他出身于社会底层, 具有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的品格。林肯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的伟大的品质正是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师:好, 初步了解了林肯, 再读课题, 有什么疑问吗?

生1:《鞋匠的儿子》写了林肯的什么事?

师:很会提问, 这是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 (板书:?)

生2: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这是对人物的品质提问。 (板书:?)

生3: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作题目, 而不用“林肯”作题目?

……

【评析: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 简称“题眼”。每一次阅读教学从读懂“题眼”开始, 这就抓住了课文的主线。为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介绍“林肯”, 儿童的“表达”就从这里开始了。在自学中表达, 在表达中思考, 在思考中进入深层次的质疑, 激发了学生迫切走进文本的欲望。】

二、拎内容“表达”, 再次质疑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 这几个词语认识吗? (出示:尴尬羞辱毫不犹豫) (指名读)

……

师:“尴尬”两个字比较难写,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尴”先写横, 再写撇, 接着写竖弯钩, 腿要拉长些, 然后里面写上“监视”的“监”;“尬”同样写横、撇、竖弯钩, 最后写上“介绍”的“介”。来, 读一遍。 (师范写, 生书空。) “尴尬”就是———

生:处境困难, 不好处理。

师:生字学得不错, 下面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

师:我们先来解决“课文写了林肯的什么事”这个问题。

生1:课文写了美国总统林肯在参议院演讲时, 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不慌不忙, 用精彩的回答赢得了掌声。

师:事情的起因概括得很好, 事情的经过能再完整些吗?

生2:林肯在参议院演讲时, 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他从容应对, 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爱戴和赞叹的掌声。

师:真会读书, 概括课文内容时做到了简洁、正确、完整。课文还写了林肯的什么事呢?

生3:在分裂美国的南北战争中, 林肯领导人民拿起武器, 维护国家的统一。

师:通过读书, 我们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擦去“?”) 那在读课文时, 大家有没有发现林肯演讲前后, 参议员的态度在———

生:变。

师:怎么变的呢?默读课文第1耀5自然段, 从课文中找出参议员们态度变化的词语。

生1:尴尬。

生2:羞辱。

(师板书:羞辱)

生3:静默。

(师板书:静默)

生4:赞叹。

(师板书:赞叹)

师: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从“羞辱”到“静默”到“赞叹”。 (在各词间板书“引”) 看着这一串词语, 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林肯演讲前后, 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评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基本素养, 以上实录中,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做到了“简洁、正确、完整”, 感受了“表达”的魅力。理清课文脉络, 从参议员们心理变化的暗线入手, 让学生再次生疑, 激发学生向深层阅读进发。】

三、品语言“表达”, 揣摩人物

(出示:默读课文第3耀5自然段, 思考:林肯演讲前后, 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圈画出林肯总统三处演讲的内容, 细细品味, 写写批注。)

(生默读, 写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圈画林肯第一处演讲的句子是“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我觉得林肯把参议员对他的“羞辱”说成是“忠告”, 说明了他的“宽容大度”。

师:说得真好! (板书:宽容大度)

生2:我从“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感受到了林肯为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

师:是呀, 真是林肯的知音呀!

生3:“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这句话表达了林肯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生4:林肯已经是总统了, 却说自己“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说明他很谦虚。

师:这就是“仁爱谦虚”。 (板书:仁爱谦虚)

师:林肯话中有三个“永远”,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生5:我觉得三个“永远”强调了自己是鞋匠的儿子是不会变的。

生6:我觉得强调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还是。

生7:我觉得同时强调了鞋匠这项工作好, 一点儿也不卑微。他过去这样认为, 现在这样认为, 将来还是这样认为。

师:试着用三个“永远”, 说说自己的某一个不变的观点和想法。

生8:我们要保护环境, 让天永远是那么湛蓝, 让树永远是那么碧绿, 让水永远是那么清澈。

师:谁能用朗读把林肯对父亲的怀念、热爱、尊敬、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指名学生读)

师:林肯的演讲掷地有声, 震撼着每个参议员的心, 也震撼着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的心。因此刚才还是嘲笑声一片的参议员变得静默了。继续交流。

生1:我圈画的第二处演讲的句子是:“就我所知, 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为傲慢的参议员家人做鞋子, 是一位多么好的父亲。

师:换句话说, 这些名门望族的人都穿着林肯父亲做的鞋子, 而参议员以怨报德、忘恩负义。

生2:林肯佩服父亲, 称父亲做的鞋子是“艺术”, 是一位伟大的鞋匠。

师:做鞋子的艺术究竟是什么?

生3:我想应该是做鞋的技术高超。

师:林肯的父亲仅仅是做鞋的技术高超吗?

生4:我觉得林肯的父亲为别人做鞋可以改正, 可以看出他做鞋精益求精, 而林肯从小就跟父亲学做鞋, 父亲不仅传授技艺, 而且身上的品质也影响着林肯。

师:说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5:林肯现在是总统了, 还愿意为别人改正鞋子, 我看出他平等待人, 乐于为人服务。 (师板书:平等待人)

师:看来, 林肯在父亲身上学到的不只是做鞋子的艺术, 更是做人的艺术。

师:那个傲慢的参议员那样挖苦、讽刺林肯, 他还要帮人家修鞋, 看来他真是——— (指着“宽容大度”) 来, 让我们读出他的胸怀和气度。

(师生合读“宽容大度”)

师:第三处演讲的句子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 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 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生1:我从“任何人”“帮忙”感受到林肯不仅学到了做鞋的艺术, 更学到了做人的艺术。

生2:这段话再次歌颂了伟大的父亲, 表达了林肯对父亲充满的崇敬之情, 并深爱着自己的父亲。

师:林肯以“平等待人的思想”“热爱父亲的真情”, 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师:假如你就是在场的参议员, 听了林肯的三段演讲后, 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1:我为美国有这样大度、谦逊、仁爱、智慧的总统感到高兴。

师:假如你是那个羞辱林肯的参议员, 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 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2:我这样羞辱林肯, 他却不记仇, 反而宽容我, 我真是不应该羞辱他呀!

师:那你会对林肯说些什么呀?

生2:总统先生, 我错了, 我不应该羞辱你, 我为刚才的行为向您道歉。

师:在赞叹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生3:宽容大度。

生4:仁爱谦虚。

生5:平等待人。

生6:充满智慧。

……

师: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感受林肯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 (配乐引读)

面对参议员的嘲笑, 林肯这样说——— (师生合读)

面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 林肯说——— (师生合读)

面对所有的参议员, 林肯动情地说——— (师生合读)

师:课文学到这里, 你能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 参议员的态度前后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

生1:因为林肯宽容、谦虚、平等的品格感染了参议员。

生2:因为林肯的语言太打动人了, 太令人感动了。

师:是呀, 作者在这里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抓住了人物朴实的语言来写林肯, 突出了林肯的伟大品质。 (板书:正面描写)

师: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参议员们对林肯演讲前后态度的变化, 来烘托林肯的人物形象, 这种写人的方法值得学习。 (板书:侧面描写)

师:林肯的伟大还体现在他在南北战争中解放了黑奴、统一了祖国, 课文的第二个事例,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评析: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间行走, 站在编者的角度, 步入人物的心里, 感悟流淌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意”, 与人物进行对话, 揣摩人物的心理, 领会人物高尚的品格, 进而明白文本写人的表达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练句段“表达”, 言语运用

师:林肯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参议员们的掌声, 让我们也沉浸其中, 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也来练习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小明很喜欢画画, 经常为班级出黑板报而花费很多时间。因此, 妈妈埋怨说:“小明, 你每次出黑板报, 花费很多学习时间, 我看出黑板报对你没什么好处!”这时, 小明说……如果你是小明, 你如何跟妈妈说?注意要通过语言来写出人物的特点。)

(学生练习)

生:小明很喜欢画画, 经常为班级出黑板报而花费很多时间。因此, 妈妈埋怨说:“小明, 你每次出黑板报, 花费很多学习时间, 我看出黑板报对你没什么好处!”这时, 小明对妈妈说:“妈妈, 画画是我的爱好。因为我为班级出黑板报, 我的画画得到了练习, 提高了我的画画水平。因为我画画好, 我们班的黑板报总是得奖。因为画画, 我的自信心更足了, 更爱学习了。妈妈, 您就别担心了。”

【评析: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文中林肯的语言很有特点, 把反对他的参议员都折服了, 语言的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学生。让学生来练一练, 可以感受到语言实践的经历。】

【总评:针对当前语文阅读的总方向, 崔峦在《儿童阅读与阅读教学改革》中指出, 阅读教学要关注写法、关注学法, 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我们既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 又要关注作者怎么写;既要关注语文, 又要关注儿童。《鞋匠的儿子》所在的这一单元都是写人的课文, 编者有自己的意图。自由解读, 通过一组写人的文章写出每个人身上的品质, 写法很有特色。这篇课文的明线是林肯的三段语言, 暗线是参议员们的态度。

《鞋匠的儿子》 篇11

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立异”等误区[2],在此次活动中并不存在。

笔者在获得诸多启示的同时,认为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教师提问行为的对话结构失衡

对话离不开提问。三位教师都是采用教师提问的方式推进教学对话,每一个环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师的发问。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执行指示,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提问”这一行为可分解为“在提问”和“在提问题”两部分,或者分为“在问”和“在问问题”两个部分。“在问”是一种行为状态,“问”的是不是“问题”,则强调对“问题”的真伪判断。因此,前者的句式多由“谁来…… ? ”“还有谁 愿意……?”“还有什么?”等组成,属于程序性质,用于推进教学进程;后者的句式多包含“什么是……?”“哪些……?”“怎么……?”“为什么……?”等问题组成,用于促进学生思考。对话所要解决的是“问的问题”,“在问”是确保解决问题的程序。

通过统计,L老师的44次提问中,有22次“在问”,有22次“在问问题”,S老师和W老师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29次、11次和30次、9次。这些数字表明,在课堂上采用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式较为普遍。

这些“教师主导的发问与指示(initiative)”与“学生的应答(response)”“教师的评价(evaluation)”一道构成了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有研究者将之称为IRE,整个教学就是IRE的循环连续。[3]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印证了这一点。下面的对话片段能清楚地显示教师的“在问”与“在问问题”在其中的作用。

S教师:我就有一个问题了,林肯当美国的总统,议员们为什么感到尴尬?[I][教师“在问问题”]

生1:从未料到……[R]

师:这是用书上的话[E],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他们为什么感到尴尬?[I][教师“在问问题”]

生2:因为他是鞋匠的儿子。[R]

师:这话没说完。[E]

生3:林肯的父亲是鞋匠,而他们都是出身豪门。[R]

师:他们认为——?[I][教师“在问”]

生3:应该跟他们一样都是上流社会的。[R]

师:书上有一个词叫什么?[I][教师“在问问题”]

生:名门望族———[R]

师:他们认为当总统,就应当是名门望族。而林肯呢,出身很卑微,并且还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以他们就感到尴尬[E],心里服气吗?[I][教师“在问”]

生:不服气。[R]

师:心里高兴吗?[I][教师“在问”]

生:不高兴。[R]

师:他心里平衡吗?[I][教师“在问”]

生:不平衡。[R]

师:这就是尴尬[E],懂了吗?[I][教师“在问”]

生:懂了。[R]

……

“这种IRE的对话结构被视为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得的人(学生)询问,对其应答,询问者表示感谢,同时判定正确与否。而且决定这种IRE的链接中所构成的对话方向、选择对话者并决定发言顺序的,是单向主导这种对话的教师。”这种单向主导的对话形成的师生关系“类似于像机关枪频频发问的一名检察官和集体证人应答那样的关系”。[3]

进一步统计发现,学生在每节课里自主活动的时间均没有超过5分钟。或者说,学生在或读、或写、或讨论、或找词的这5分钟内没有教师的提问伴随。而在其余的时间里,学生大多在一轮轮IRE中度过。尽管无法确定学生最佳的自主时间量应该是多少,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平均每分钟1次以上的提问的确保证了教学是在教师设定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排除了任何“意外”或“不确定”的发生。教师通过控制学生个体的物理时间,进而控制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空间———学生用来发展自我引导的思维空间。通过“教师最后的评价(E)确立了教师在课堂之上的权力地位,剥夺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对话的性质”[3]。这导致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教师战略上的“主导”和战术上的“引导”几乎演变为“主宰”。这集中体现在对话结构的失衡上:教师通过发问垄断话语权,学生服从、应答、配合。毕竟,“教师从外部提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被动”[4]。

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的“问”和所问的“问题”,或许是调整失衡的对话结构的一种思路。“对话离不开提问”不能仅仅理解为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程序上,对话同样离不开学生的“问”和问的“问题”。片面强调任一方的提问行为以形成对话的做法均非明智的选择。

杜威认为,教师“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5],因此,“教师拥有话语权力,是其特定职业身份、社会角色的权力和责任的体现”[6]。不过,“教师不仅拥有话语权力,而且还应循序渐进地趋向释放、移交话语权力”[6]。

“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权利。学生问不出问题,不是剥夺学生独立思考与发问权利的理由,而恰恰是其结果。教师应当具有‘我爱学生的问题,更爱提出问题的学生’的情怀”。[7]倘能如此,或能形成“互问互答”“互教互交”式的对话,对话结构才能渐趋平衡和合理。

二、教师教学行为“真”与“好”的甄别

究竟哪一节课更好?观者众说纷纭。这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好课”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过,评价课始终离不开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首先应该判断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不是“真”的教学行为。其次才能做是不是“好”的教学行为的判断。也就是说,“好”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真”的教学行为基础之上。没有“真”就没有“好”。在此,借鉴分析哲学家谢富勒对于“教学”一词的分析理论试对三位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真”与“好”的分析。

谢富勒认为,对于“教学”这个概念,建议将其分成包含三种模式的活动来讨论,即“教人……”“教人做……”和“教人如何做……”。他认为“教人……”包含叙述规范的成份,如果教学的成功标准要求学习者遵行该行为规范,就选择行动式诠释;反之,选择非行动式诠释。“教人做……”是通过包含有要求人执行一件事的指令,目的是发展稳定而一贯的行为模式。与“教人做……”导引规范的学习有所区别,“教人如何做……”主要是在促进技能的学习。后两者的这种区分仅在一定的情境中是必需的。他赞同“教人如何做……”。[8]

在写字和书写的环节上,S老师在板书课题时,直接强调“鞋”字的一“提”和“匠”字的笔顺。他通过“告诉”学生写这两个字的注意事项,希望学生掌握并遵守这种规范。也即是对他的行为应做行动式的诠释。但是在当节课内无法观察学生是否遵行了该规范。因此,S老师的行为更多的是“告诉人……”,而非“教人……”。L老师采取的是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字(豫和辱)写得好看?”通过两个学生概括出上大下小和左窄右宽的书写规则。因为这一书写规则是由学生概括而出的,因此 ,可以认为L老师不仅在“教人……”而且在“教人做……”或者“教人如何做……”。W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在黑板上写一个“让”字,提问学生:“看例字,你觉得谁该让谁?”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提问,强调了横中线的重要性,最后提醒学生,“记住这个‘让’字,一定能够写好这两个字(豫和辱)”。同理,W老师的书写指导也是在“教人如何做……”。

在词语的理解上,除了和L老师W老师采取相同的对话方式外,S老师要求学生对每个词语所在的段落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词意在句中的意义,并且先后请两位同学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傲慢”的词义。S老师以这种对话 +朗读 + 活动的组合方式教学生“如何理解”词义,是最佳的“教人如何做……”。因为学生有机会获得了实践“理解词义”这一目标隐含的行为经验。

如果说上面论证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真”的问题,那么,判断教学行为是否为“好”的问题离不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这就如同评价厨师绕不开食客。虽然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9]不过,如上所述,或许可将泰勒上述观点进一步表述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做’与学生的‘做’之间是否有完美的结合。”恰如谢富勒所言,在判断教师是不是在教学时,还应该特别看教师“会不会赞许‘学生’的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问‘怎么做?’‘为什么?’或者‘有何根据?’等问题”[9]。由此观之,三节课上各有一处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这三个“亮点”足以证明教师当时的教学行为是“好”的教学行为。

第一处是学生对L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

L老师:“你看到这样一些词语 (出示幻灯: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

生1:林肯说了什么话,使参议员的态度由尴尬想羞辱他,变成赞叹了?

生2:为什么会大笑呢?

生3:为什么要写参议员的态度?这一节课不是要写林肯的吗?

第二处是S老师请两位同学进行的角色扮演活动。当“女参议员”用生动的语调,绘声绘色地将参议员傲慢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后,全体学生不由自主地同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男参议员”在演绎“傲慢”一词的过程中用手指着老师扮演的林肯说,“别忘了,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引起了全场一阵会心的笑声。

第三处是W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肯发言内容时,学生所使用的词句。

生1:他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所有的参议员都感到非常尴尬,有些议员想羞辱他,林肯宽容了他们……

生2:但是我也可以给参议员们改鞋子,因为我从小就受到父亲做鞋子的艺术的熏陶。

生3:林肯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为他是伟大鞋匠的儿子感到骄傲,……

上述学生的言语和行为既表明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言行往往来自于学生的事实,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思维和经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有赖于教师深思熟虑的巧妙引导与赋予学生思考的时空、活动的自由和言说的自主之间完美的结合。

鉴于此次活动是提前两天通知作课教师且有特级教师的参与,具有一定的日常性和代表性,因此,上述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1).

[2]李国华,张瑞芬.“同课异构”的误区种种[J].教学与管理,2011(2).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杨启亮.教学对话之“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3(7).

[7]袁庆晖.“基于问题的对话教学模式”初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8][美]谢富勒.I.教育的语言[M].林逢祺,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上一篇:选择程序设计下一篇:电网经济运行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