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幸福

2024-05-29

读书是幸福(精选15篇)

读书是幸福 篇1

读书人是幸福的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辛,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鱼虫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人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得智慧和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一个有机会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书是幸福 篇2

一、调查研究.谋划研读文化格局

2 0 1 3年6月, 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对全区教师的阅读情况k行了全面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读书追f认同度胃:读书与专业成长正相关。同时也^现存以下几个方面状况读%范围狭/K读书信息不畅通;读书ffel约因素多;读书机制急待完善等。

在认真地做了归因讲斤的g础上, 对“读百家经典, 做幸福教师”活动进行科学的整体谋划, 为研读文化格局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牵动, 弓丨领研读文化方向

为了挥进区域干部、教师的“休闲式”读书向“问•题式”读'书转变, 打造以区域引领性课题“区域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推进.策略硏究”为.牵动的课题研究网络, 以引领广大中、小学校$、教师针围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这一“课题”开展“问题式”的读书、学习硏究, 在读书中获得新的观点、新的立场、新的方法, 通过不断反思形成各自学校的校本研学文化, 促进各中小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推进。

三、三位一f t, 助力干训师训效果

把“k■卖经典”同“师训•’“手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每位研修班p校长通填参加研修班的过程, 都要经历两f u双毛一”工程的打造。第一组“七p, 的研修奠基工學是研修课题 (或专题) ; (2) 一会研修读书目录; (3) 一本专用研学笔记; (4) -•套文本过程1资料盒; (5) 一个个人网上“博客”; (6) 一个个人出文件夹; (7) 一个个人电子邮琯。第二组“七个一”硏工程是 (1) 一天一句感悟; (2) 一周一段反思短文;^月-次专题论坛1; (4) (4) 一一月月一-篇•“勞学期--•文交流刊发; (6) 一学项成果展示; (7) 结业时—人一本专著。

四、扶植社团, 培育研读群体文化

甘苷子区在区域层面积极组织、巧植多-次、多形式的教师读书0队:如校长读书文化4龙、S级干部读书i、名优校长“师徒研学”对子、骨干教师核心读书小组、班主任工作研修坊、青年教师读书会等读书社团。群众性、自发组织的教师读¥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甘井子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读书社团的创建.让广大教师找到阅读、研学的®属感。

五、专家引领, 助推研读效果应用

甘并子区聘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介入指导、引领, 为“读书活动”建起k论与卖践的趙带和桁梁) 助推理论学习的有效转化。.专家团队通过培训并座、特色诊断、专家热线、分片包干、、构建“特色学校联盟”等形式开展工‘作, 或利用基地专项培训头脑风暴等方式引领研学活动, 一'石多鸟,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有效地帮助学校学习、消化、应用相关的经典理论'。_

六、拓展平台, 分享阅读无处不在

、区域校长每月一次的读书论坛、区域教师每年V次的读书演讲比峦、区域教师的“读书烤龙”f优秀读后感郭在《甘井子教育》《教育通讯》《进修文摘》这“三刊”中设有的专栏中选优发布。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及时、互动的特殊功準, 利用“甘弁子致育网”“甘井子教师进修学校门户网”“进修0 A办公系统”等途径加速、加深读书成果的分享、交流„

七、惠及学生.提升区域阅读素养

于丹:读书是奢侈的幸福 篇3

依旧是干练的短发,神采奕奕,谈吐间总是从容不迫,呵气如兰。听于丹的讲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人慢慢平心静气下来,去品读她所说的、所想的,然后细细揣摩一番之后便顿悟,其实人生可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儿嘛。

4月19日上午11点30分,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出现在书博会现场,畅谈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在访谈期间,于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的阐述非常到位,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于丹也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于丹还说,很多人说现在现实压力太大,梦想真奢侈,其实把梦想当奢侈品的人就会觉得梦越来越奢侈,因为关注现实越多,梦想的空间被挤压得越小。当一个人把梦想当成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梦想就能引领我们的现实。人其实最终害怕的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往往被自己的直接经验和他人的间接经验影响,以致太害怕这个社会的规则。这个时候能给自己充电的,有时候是那些曾经的梦想和未来的梦想。曾经的梦想会告诉我们青春是一种资本。你已经做过的事情告诉你,你还可以去做更多的事;而未来的梦想是生命的保鲜剂,一步一步走过去,你会觉得就像手电光一样,在心里也是一种能量。

在19日下午的读者大会上,于丹一袭亮红色套装更显风采。在莫言、汪国真等清一色男性嘉宾的衬托下,这位睿智优雅的女性學者无疑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在现场,于丹反复说到四个字:享受阅读。这不仅是她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是对广大读者的殷殷期望。当被问到幸福与阅读的关系时,于丹说,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过一个简单的人生。“幸福不是想着一定要读多少本书,如果我们每天问自己,我读完三本书或者十本书就幸福了吗,那我觉得我们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读书的数量与幸福的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读书是幸福的作文 篇4

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那时侯只是觉得书里面的内容很好玩,很好笑,根本没有在意,但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书,因为从中能知道许多事情。上了小学,就开始学着自己读书,一、二年级时,有许多字还不认识,便标着拼音一个个地看,只是粗略地看一遍,完全没有注意那动人的情节、特殊的环境;更没有发现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个性、坚毅的品质;没有理解书里的喜怒哀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读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不再粗略的看一遍,而是一个个字细心的品味,理解更深层的含义。

由于我喜欢上了读书,因此我的书已经超过上百本了,里面既有文学名著,也有故事小说,还有期刊杂志,这些都帮助着我的学习,丰富着我的知识,告诉了我一些道理,让我如何面对生活、学习、挫折,鼓励我坚强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书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还能从中学到新的常识,学会生存。

读书要自己融入到书里面才能读懂书中的含义,理解书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冰心说过:“要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读书是好的,要自己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读书,那你就得看看《做时间的主人》这篇文章了,它告诉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书可以随身携带,既可以让你学到知识,也可以大大增加你的风度,让人一看就觉得你是个有知识的人。既然可以随身携带那就可以从空闲的一分一秒抽出时间,比如等人时看一看、休息时看一看都行。

读书是快乐的,我们一定要把“我读书,我快乐”这个理念进行到底,如果读得不快乐干脆不要读了,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在快乐的同时学习知识,要自愿读书,这样才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

读书是真正的幸福之本 篇5

隆德二中 初一五班 王昀鹏 阳光明眉的午后,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陪伴,独自一人于碧绿的树林里,享受着微风的伴奏,静静畅游在思想的海洋里,体味着丛中的乐趣,故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河南汤阴县多年的教师杨磊把读书是为一种“人生”,他把这种人生又推荐给了学生们,他认为读书更是一种旅行,所以他和他的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旅行这别有趣味的人生。他又认为,读书可以使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所以我们应该挚爱这样的人生,让读书成为成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其实,读书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书籍不但可以让人获得世界上的新闻,而且还可以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迪,所谓“君子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就无从谈读书,更谈不上从中获得乐趣。俗话说“人无书不雅”,人离开了书就没有了培养和滋生文雅的土壤,离开了书的人就无法感受到书给人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来充实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思想,充实我们高尚的情操,人生就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同学们,离开了知识的海洋,我们就像一位失去了双眼的盲人,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了明亮的眼睛,就体现不了心灵的内涵。为了我们心灵的窗户永远敞开着,请爱上读书吧!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还曾记得囊萤映雪,凿壁引光,还曾记得头悬梁,锥刺股,还曾记得明月高悬,伏案桌前,我们为读书而奋斗。每个人都在为着不同的心情,目的在读书。

你读书的感受:A.苦B.苦中有乐C.乐D.乐中有苦

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真诚的孩子;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你读书的目的:A 考出好成绩B 让家长高兴C获取知识D不知道

选择A、B、D的:你是个诚实真诚的孩子;选择C:你是个幸福的孩子。通过这个调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然而,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6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十三课《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作者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

(二)讲解生字词音、义

师:了解完作者,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预习情况。(结合课后第一大题)浩瀚(hàn):广大;繁多。加惠(huì):施惠,给与好处。

崇高(chong):雄伟高大。陶冶(yě):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饱览:尽情地欣赏。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睿智(ruì):英明有远见。睿,看得深远。

卑鄙(bēi bǐ):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奸诈(jiān zhà):虚伪,狡猾。

往哲先贤: 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三)讲解议论文三要素

师:预习了文章的同学应该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我想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议论文的三要素有哪些? 论点——灵魂。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在议论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躯体。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服饰。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引用论证、因果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

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6、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四)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师:在了解完议论文的三要素之后,我们就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首先给大家5分钟时间默读这篇文章,思考读书为什么在大家看来是一件苦差事,而作者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呢?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在看完文章后,希望大家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读书人是幸福人。

看完文章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结合课后第四大题)

1.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从找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

第一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拥有另一个更为浩

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第二段: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

存在的奇风异俗。

第三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第四段: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第五段:读书人是幸福人。(也是全篇主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全文各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遂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五)精读美读

在了解文章的结构后,我们就来精读美读文章,也就是具体分析文章了。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中大家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并请另外三个同学回答一下。

1.学习1、2段。

①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

段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人人都有)

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

段2: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他人世界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④归纳总结: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第二课时

2.精读、美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大题)讨论问题:

①结合课本,讲解“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激情。”(此处拓展讲解)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并仿照课文句式把它写出来。

从学得;从学得;从学得。(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③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理解: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④让学生判断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证法;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3. 学习第4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与书本结缘,做一个与崇高追求、高尚情趣的人。”

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对暴力的厌恶······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③教师以学生喜欢、熟悉的文学形象(如关羽、曹操、令狐冲、东方不败等)为例,从人们包括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以上语句。

④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给人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

好书: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坏书:宣扬暴力等(引用)雨果:读书使人避恶

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让学生举例说明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理解。

⑥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愿意做个怎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教师引导:希望从今多读一些好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归纳:读书可以使人情趣高尚、趋善避恶。

三、归纳小结:

1.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从这些方面来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引导:这些方面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层次,知识面的扩大(获得),精神的感

化(影响),行动受到精神的感化而更趋向真善美(实践)。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不仅让我们长了见识,知识还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

四、布置作业:

读书是幸福 篇7

儿时住在苏北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村镇上, 最盼望的是逢到集日扯着父亲的衣角走到街的东头, 听那手敲小鼓的老大爷说书, 三板斧的程咬金、倒拔杨柳的鲁智深……我听得入迷, 却又似懂非懂。这是我与书最早的接触。小小的我在好奇中长出想象的翅膀:这些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哪里?真想一个劲听个够。不听书的日子, 就缠着家人讲故事, 讲烦了, 家人就找来几本小人书给我, 说:“自己去看吧!”《孙悟空》、《刘胡兰》、《镜花缘》、《红灯记》……对于小小的我来说, 不认识下面的字, 只能看着上面的插图, 就已经觉得这是一方怎样的有趣世界。于是, 一本本小人书似一泓澄澈的溪流, 让我小小的心装满幸福, 让我从此爱上读书, 走向更为丰富精彩的世界。

二、一个信念

小学热爱儿童文学;中学醉心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流连于“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侠客境界;进了师范学校, 第一次走进图书室, 一本接一本地借阅《呼啸山庄》、《简·爱》、《茶花女》等中外名著, 我读得酣畅淋漓, 书香伴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

毕业后, 走上讲台, 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更深深认识到读书是我立足讲台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先做读书人, 然后谈教育, 这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 通过多读书丰富底蕴, 这样才能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待语文,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学生才会因为老师对语文的热爱而产生热爱之情。这种影响是“己之所欲, 必施与人”。只有我们成功将学生从一方小的可怜的水池引领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 让学生见识到开阔和美丽, 学生才会体验到池鱼入渊、羁鸟归林的佳境, 而我们就获得了释放和提升的空间。读书就可以无声地润泽学生, 悄悄地葱茏自己。于是, 十几年来, 我坚持读书, 乐在书海中徜徉。

三、一寸光阴

读书, 时间从哪里来?是啊, 小学语文教师有改不完的作业, 做不完的琐事, 哪来的时间?特别是小学女教师, 忙完学校忙家里, 工作家庭一肩挑。中层干部既要做好班主任, 又要兼着学校教务处的工作, 时间真的太少了。我很喜欢易中天先生写的一篇《春日不是读书天》。文中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春日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日蚊虫冬日冷, 收拾书箱好过年。”我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发现: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当你打心眼里爱上阅读的时候, 就会发现其实每日都是读书天。夜阑人寂, 课间小憩, 闲暇假日, 无一时不可读。和儿子亲子阅读时, 我读了很多绘画本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长袜子皮皮》、《长腿叔叔》……每个清晨, 和班上孩子一起晨诵, 我们一起《日有所诵》、《古文观止》……每个中午, 大声读书给班级的孩子听, 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草房子》、《夏洛的网》……每晚睡前读上半小时, 我读了每期《读者》, 三毛的《撒哈拉之恋》,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仅是利用这些见缝插针的边角时间, 每个月至少能读三五本书。但最畅快的还是周末和假期, 或者带上孩子到书店去见识新书;或者宅在家中, 从早到晚尽情阅读, 这才是痛快的人书合一的境界。几个周末下来, 沈从文的《边城》, 萧红的《呼兰河传》, 王安忆的《长恨歌》, 杨绛的《我们仨》早已翻遍。在许多这样的日子, 茶氲轻扬, 书香浮动, 乐在其中。

四、一串书单

有人说, 语文教师站在台上, 就是语文。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素养。我常常想, 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就仿佛是一棵根深叶茂、枝干挺拔的大树。树根就是教育理论, 它有厚度、有深度, 只有做到理智而深刻的理解, 方能深深地扎根教育事业这方沃野。树干是专业知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素养。这份主干必须茁壮挺拔, 它应有《诗经》浪漫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佳人, 在水一方”, 应有雪莱豁达的“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应有陶渊明悠然的“采菊东篱下”, 应有国学经典, 还应有外国名著。“袖长方能善舞”, 教材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 更不应该成为耗尽学生精力的黑洞。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方寸之地, 遨游于深渊浩淼的认知空间, 所以我们必须有丰厚的文学素养作为树干。而更为自由繁茂的就是那开枝散叶的人文素养, 思想哲理、天文地理、童书经典……一切皆可,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 因为教育的外延原本就是与生活相等, 广读博取, 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

基于此, 我将自己曾经精读的部分书籍枚举如下: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马克斯·范梅男

《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

《泰戈尔诗集》

《赋得永远的悔》、《二月兰》, 季羡林

《思想的天鹅》、《感性的蝴蝶》, 林清玄

《千年一叹》, 余秋雨

《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 薛瑞萍

《女儿的故事》、《撑起伞等啊等》, 梅子涵

五、一份珍藏

喜欢读书, 那么遇到自己喜欢的或的确经典的书籍就不只满足于借来一读, 总想把它珍藏起来。把心爱的书带回家, 轻轻放上书架, 可以随时将它置于桌上, 翻开书页, 书香满怀, 纸墨飘香, 那种满足的感觉是美妙的, 也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比拟的。非常高兴的是近两年市区新建了书城和图书馆, 而且两处地方一东一西, 我家恰好在中间, 相隔都不过几百米, 借书买书都很方便。比起图书馆, 书店的书更新更快, 数量也更多, 所以周末更喜欢去逛书店, 走在形形色色的书架中, 就仿佛步入了诗意的丛林。我总要到二楼的教育理论区去看看, 它很小, 静静靠在南墙, 只有短短一架, 与周围铺天盖地的各年级试卷比起来显得毫不起眼。即便是这样, 我还是在其中淘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于国祥的《用脚做梦》等好书。有机会外出, 也一定要去逛逛外地的书店, 因为很多城市的书店都比宿迁的书店大, 书籍也更加丰富。季羡林的《二月兰》, 孙幼林的童话集, 王崧舟、窦桂梅的精品集等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网上购书也很方便, 缺点是等待的时间太长。说实话, 只可惜现在书价节节攀升, 基于囊中羞涩, 买书只能选了又选。这么多年下来, 我的书林林总总挤满了两个大书架。正如梅子涵先生所说, 一个教师必须在他的家中有几书橱藏书, 并且他曾经沉心静气地读过, 他方才在讲台上站得有底气。

喜欢读书, 喜欢将那些感动自己的真知灼见珍藏心底。所以, 我会选择摘录或写读书笔记, 《真水无香》、《在心田种一株百合》、《此三毛与彼三毛》、《生命有你更美丽》等感受随笔就这样在笔尖渐渐流淌……

六、一份收获

读了这么多书, 想和大家说说读书的好处。

(一) 读书增添自信

网上流行一句话:“一年不读书, 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 同事知道;三年不读书, 学生知道。”在这个时代, 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是中师毕业, 常常感觉底子很薄, 有危机感。因为站在课堂上, 其实每个语文老师就是语文。是读书让我渐渐有了自信。读书让我的课堂语言不至于贫乏, 丰富、诗意、智慧的语言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读书让我可以将课堂根植于读书之中, 及时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如学习《黛玉初入贾府》引入《红楼梦》, 学习《草船借箭》引入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学习托尔斯泰的《穷人》引入《巴黎圣母院》、《苦儿流浪记》、《王子与贫民》, 等等, 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爱读书的老师, 就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更多的时候, 孩子的读书热情不需要我刻意去培养, 津津有味地阅读, 大声朗诵给他听, 对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现在班上孩子读的书有时也令我刮目相看, 孩子居然读起了《狼图腾》、《暗影》、《智慧背囊》等书籍。读书还让我和孩子们心灵相通。读书也让我乐于大胆尝试, 参加学校“悦读”课题实验, 执笔完成七千多字的课题报告;参加省市优课、基本功比赛, 并屡有收获。这些收获都是源于读书给我的自信。

(二) 读书带来灵性

都说“教学相长”, 其实“读教也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其实“读书破万卷, 教学也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 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 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 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 如果腹中空空, 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解读所有的语文教学名师, 王崧舟、韩军、窦桂梅、周益民等人, 无一不是爱书者, 有的甚至已经迈进人文学者的范畴。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易中天, 哪个又不是读书读出了思想, 读到了极致。一些老师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 岂不知功夫在书外, 真正的备课在阅读中。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 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 读书保持柔软

教师的心应该是敏感的、柔软的, 应该追求沈从文所说的境界:“于清晨极静之时, 听到鸟鸣, 令人不敢堕落。”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孩子。于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你的眼前有三锅水, 都滚开滚开的, 你试着往第一锅水里扔一个生鸡蛋, 第二锅水里面扔一根生的胡萝卜, 第三锅水里面扔点干茶叶。第一锅水里的生鸡蛋, 最开始很鲜亮、很柔弱, 都是流动的, 像我们鲜鲜亮亮的、满怀梦想的心, 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 习惯于不停的抱怨, 最后心被煮硬了。再看第二锅水里的胡萝卜, 一开始有款有型, 鲜鲜亮亮很漂亮, 但是最后成了胡萝卜泥了, 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好好先生”, 人云亦云, 为他人活着, 服从别人, 固然挺善良, 但是失去了自我。再看第三个锅里, 茶叶同样是受煎熬的, 但是恰恰是这种煎熬沸腾, 使得它所有的叶片都舒展开, 能够起伏着, 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 在生活成就它的同时, 它也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 这就是彼此的成全。我们不能改变生活、改变一切, 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 可以用缕缕书香感染学生。读书可以滋润自己, 亲近母语, 亲近书籍, 从亲近文学的脚步里“抓”到爱, 以澄清之心求洒脱之态, 于烦琐事外求自由宁静, 让我们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温家宝总理说过:读书不仅给人力量, 而且给人幸福感和安全感。老师们, 读书吧, 让这生命的光合作用, 使我们春意盎然, 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幸福。最后谨用《阅读妈妈》的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的小诗与大家共勉:

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有一群听我读书的孩子,

我有一群读书给我听的朋友,

盲目读书?还是幸福生活? 篇8

◆ 学位证&毕业证

李:我当时在学校读的是专升本,但是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不过国内一般的单位只看重学历,对学位不是很重视,我自己也觉得拿个毕业证就足够了。但现在又觉得不满足了,想拿个学位,所以想去英国留学读硕士。

徐:问题是,你当初专升本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升本”吗?“升本”没有学位证,就等于没“升”。

李:我原来以为只要有毕业证就可以了,不知道学位证这么重要。国内一般只重视你的毕业证,一些单位,尤其是国有单位,一般只看你的毕业证明,而不看学位证。

徐:但是到国外读研究生,入学只看学位证而不看毕业证。

李:这个信息我以前都不知道,直到打算留学的时候才知道。

徐:如果说学位证相当于一个人的会计执照,那么毕业证只是他考会计执照时的成绩证明。所以说,学位证是非常重要的。

◆表情不好,外企不要

徐:不管怎么样,你的专业非常好。外企都需要,工作也好找,出国也容易。

李:我去年也曾经打算进外企。去了好几家公司面试,有的可能是因为我英语口语不够好,有的可能是因为我的专业不是很对口,都没有录取我。

徐:不对。外企是看了你的简历后才让你去面试的。外企需要很多人,也不会特别在意学位,当他决定面试你的时候,有很大可能已经打算录取你了,就是想再看看你这个人怎么样。

李:可能是我的自信心不足。

徐: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该笑的时候要笑,要有职业行为和面试礼节。进入外企后,工资能够提升,关键是外企还有很多福利,比如出国机会、培训费用等。可谓机遇巨大。

李:但是我没有得到。

徐:面试的关键在于面试的前30秒。做出沉思的表情,思索的表情,凝注的reflection(思考),contemplation(思忖、沉思),这是办公礼仪,是外企的一种文化。外企需要你表现出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外企工作人员的状态。你必须拿出自己的翩翩风度,你的一举一动和表情仪态都要打动别人。

你说也许是因为你英语口语的问题。其实当你说英语说多了以后,你会发现外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他透出的表情是非常含蓄,非常节制的,该释放多少就是多少,比如你现在的表情就非常好。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这个面部表情决定了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你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现你自己,而这种东西是外企最需要的:presentation(表现)。跟什么人做什么样的表情,拿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用我们的表情告诉别人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现在,我盯着你看,你拿不出自信来,可以推测当年你在外企的表现肯定不如现在好,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展示的不是一种自信,而是一种没有底气的茫然。其实这没有必要。

虽然你言语不多,但我依然能感觉到你缺乏信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太过自卑,你也是。其实你很棒,有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但谦虚过了头就会走向自卑,这也许正是你的症结所在。

李:好像是这样的。

徐:我希望你回去后考虑一下如何改变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新人,那时再去外企找工作,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 外企VS留学

李:现在,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干脆去国外留学。

徐:那你现在就有两个选择:在外企工作或者出国留学。我倒觉得你不妨先在外企工作三年,到那时你才三十一二岁,站在年薪二三十万的平台上,然后到国外读一年MBA。

李:我的打算是出国读一个相关专业的硕士,再回来工作。

徐:我不反对你这样做。但是假如去年你进入外企,比如IBM这样的公司,我想你是不会走的。

李:可能不会走。

徐:有很多人出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你的专业在国内挺受欢迎,这么多外企对你进行过面试,说明人家想要你,所以你留学与否我不强求。假如想去留学,可以到英国读一年的硕士再回来,学习期间固然要学好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把语言学好。

李:我也想留学英国,在那里读一年书,毕业后工作一年,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国。

徐:我支持你这么做,出去读吧。但其实你去了外企,可以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两种选择都不错。

李:我感觉如果不留学,直接进外企,只不过是工资高一些,也不会有太多成绩。

徐:不。去外企三年,工资高一些不说,也相当锻炼人,超过你出国学半年。事实上出国留学一年的人,也不见得会有在外企工作一年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以及那种charm。工作两三年后,你已经是一名世界一流企业里的优秀员工,你能随时转到国外工作,做一个transfer的人,你有这个ability;而现在把你送到国外去,你根本进不去,但如果你有机会在IBM工作三年,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李:我觉得工作三年再出去,年龄太大了。我没有学士学位,也不想读太久,所以想选择英国。

徐:出国读研究生,35岁都不大。不过那时你可能就想读MBA了。愿意在国外定居就移民,不愿意就回国工作。你如果去英国,可以选择排名第五到第二十的学校。

◆ 硕士VS博士

李: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去英国留学后,再到美国深造,继续学习。

徐:没有必要,毫无意义。

李:为什么?我认为美国的通信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徐:你打算读什么学位?

李:读博士学位。

徐:没有必要。读博士走的是研究者的道路,读硕士走的是专业人士的道路,你没有必要为了学历而自我折磨。博士读五年,而你在国内能挣一百万;等到拿了博士学位再回国开公司的话,反而不挣钱。假如在国内挣一百万,你就可以退休了。

李:我想的是到美国读博士,因为搞技术,回来自己开公司会更容易。

徐:No。博士开公司并不容易,很多人并不成功。你的这种想法是美国综合症,有那么多电脑博士,不需要你去读,因为你有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也会有所成就。不是学历最高就能学到最高的技术。你全然不顾读博士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付出多少精力,损失多少本应有的收入,这是很荒谬的。

读书是一种幸福作文 篇9

我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我从书包里拿出星期四考的那张试卷,开始改错,可看到了语文试卷的卷头写着一个大大的“86”,看到那么差的成绩,谁还有心思去改错,于是,我把笔往书桌上一丢,便在房间里玩了起来。在房间里玩了许久后,感觉越玩越没劲,正当我无趣时,不经意间,我看到了书架上有一本书,我便拿了下来。

我首先看的是《王子与贫儿》,上面人物的各种经历,使我看得如痴如醉,让我记忆深刻;随后读《少年的烦恼与骄傲》,这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肯去克服,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看完《少年的烦恼与骄傲》,我明白了,对困难和挫折,要勇敢面对。我又回到书桌前,继续完成那张试卷,把那张试卷上的错误改正了。读书是一种幸福,它能让我那暴躁、急切的性格平静下来,读书使我幸福。

读书人是幸福人 阅读答案 篇10

2.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 世界。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 (2分)

3.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1分)

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5.文中说:“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我们在课内也学过《论语十则》请任意引用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体会。(2分)

引文:

思考和体会:

参考答案:

1.(2分)读书人是幸福人

2.(2分,每空1分)精神 他们只拥有现实世界,缺少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3.(1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提出上段和本段的分论点。

4.(3分,意思对即可)

先提出本段论点读书使人追求崇高情趣高尚(1分),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读书对人的良性影响,再举自身的事例论证读书给人的幸福,最后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用道理证明读书可以使人向善避恶(1分),从而论证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中心论点(1分)。

5.(3分)开放题。

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篇11

回望2008,我们感慨万千。中国的2008,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2月抗冰救灾,5月汶川地震,8月北京奥运,9月神七飞天,11月金融风暴……一件件一桩桩,大喜大悲。

神州风云变幻,中华英姿勃发。这一年,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威力震慑着中华大地。但是,中国人民的坚强与智慧,也让这个世界重新温暖与亮丽起来。

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没有,2008年教育的表情,就是中国的表情,或者说是中国教育的表情。与国家,与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件,都会在我们的校园中呈现出来。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校园里的每一分每一秒,甚至她的每一根神经,都连接着我们对教育,对社会的窗口。她显示着我们全校师生情感、思想脉搏跳动的曲线,更记录着全体师生在一年的时空中行走的足迹。

想起来了吗?为灾区的捐款,为奥运喝彩,为神七飞天的欢呼,都有我们积极参与的热度。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噙满泪水?为什么我们的心那么柔软?为什么新年里,我们祈祷,灾难不再发生,幸福伴随永远?

我发现,在泪水和祝福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我们每一个人。这精神的力量就是民族的经典。构成经典的一部分的,当然是一本本经典的书。

是书!是那些浸养了我们几千年的经典的书!

为什么这样说?书是在痛苦,或者无聊乃至绝望的背景下款款走进我们的生活,更是在我们快乐的时候,注入我们心灵的鸡汤。只有经典的书,才能成为改变自己生命历程的重要使者。

读经典书吧,那是从中获得人性经典的最佳途径。那些在岁月磨洗之中颠扑不破的内容,让同学们懂得,什么是高贵的“文化与人生”,什么是高尚的“伦理与道德”。

过去,我们一直在书香中汲取营养。但是,今年的读书日,我要强调的是,经典阅读!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全国的小朋友们,清华附小的经典阅读在2009年诞生。

有了经典阅读,经典就变化为动词——有经典的润泽,我们良善的因子就会生生不息,指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每个人修复生命,建立信仰,修正终其一生的情感、思想与行为。

同学们——从今年开始,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作者简介]

窦桂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从教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三个超越”的实践理念,到“主题教学”下“三个回归”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相关奖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以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作过系列专题介绍。

欣赏是一种幸福 篇12

有幸随同事到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李虹霞老师的“幸福教室”参观学习, 寻找破解幸福密码的钥匙。“幸福教室”内与众不同的装修风格和陈列方式充满着诗情画意;学生们的大气热情与李老师的亲切话语洋溢着家的温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与李老师的讲座彰显着“幸福教室”师生们高雅且殷实的文学素养。这些验证了“幸福教室幸福多”的含义。除此之外, 我也发现了更值得我赞美和学习的地方, 那不是教室里张贴悬挂着的文字, 也不是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 而是李老师看学生时那充满浓浓爱意的欣赏的目光。

在语文课上, 李老师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送上一个肯定的目光、微笑的表情, 她的笑有种神秘的力量, 她的眼神散发着强烈的磁场。

在学生们表演才艺的时候, 李老师的表情眼神更加丰富, 时而微笑着打着节拍, 时而安静专注地聆听学生们的弹奏, 时而睁大眼睛传递一种惊讶与自豪, 时而眯起眼睛陶醉在歌声里……而台上的孩子们在老师欣赏的目光中洋溢着微笑, 传递给所有人一种自信的力量。

当孩子们的表演结束后, 李老师走到孩子们中间张开手臂拥抱着他们, 并赞扬他们表演得真棒, 此时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了, 这就是“幸福教室”里学生幸福的密码。这幸福来自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欣赏, 这里没有差异、没有区别, 每一个学生都是李老师的“亲骨肉”, 因为我们看到了她的欣赏是真诚的, 是动人的。

站在一旁的我们欣赏着这一刻精彩画面的同时, 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对于我们的学生, 老师的一抹微笑、老师的专注倾听、老师发自内心的拥抱, 对他们是多么有力的褒奖啊,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吝啬这些举动呢?

优秀的教育者有着同样的品质, 那就是欣赏。想到我们中关村三小在上学期末一个寒冷的周一的升旗仪式上, 我也看到了欣赏和感动。

在升旗仪式上, 升旗班的两个同学在寒冷的气温下表演快板书的时候, 由于长时间等待着上台, 又加上没有穿棉服, 两个表演者的手有点不听使唤, 刚一开始, 快板就掉在了地上, 此时学生们中间出现了笑声, 两位同学还是坚持把节目表演完。看到他们下台站在墙角, 脸上带着一丝失落, 此时刘可钦校长急匆匆地从操场后方走到了他们面前, 俯下身和他们低语着, 并用手抚摸着他们的头。当主持人将要宣布升旗仪式结束时, 刘校长牵着两位同学的手走上了主席台。“同学们, 今天的天气冷不冷?”“冷!”“对呀, 今天天很冷, 这两位同学手都冻僵了, 所以, 一不小心, 快板掉地上了, 同学们笑了, 但是老师希望你们的笑是善意的笑……”

刘校长的话语温暖着表演的同学, 使他们刚刚失落且有点难为情的心里得到了安慰;刘校长的话语使台下的学生为刚才表演者的小失误发出的笑声自责;刘校长的话语让所有的老师为刘校长敏锐的眼光发现教育最佳时机的表现所折服、所钦佩。在寒冷的冬季, 刘校长的举动温暖了在场的所有人。在她眼里孩子小小的失误不影响学生的表现, 更不影响她对孩子们的肯定与欣赏, 这欣赏来自她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宽容。

幸福是什么课本读书笔记中学生 篇13

“幸福”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小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茫。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后,我才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我读的这则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共同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们说:“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如期在小井旁边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都感到很幸福。智慧姑娘听后说:“你们三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破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以前,我以为好吃好穿就是幸福,《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最终自己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最后撒手出家了。没有好吃的,没有好穿的,日子清苦一点就一定不幸福吗?_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得清贫,但在他的《可爱的中国》一文中讲到,他的一生是很幸福的。

我反复思索,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算有价值。

这本书不仅使我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明确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那个姑娘喝了三口水说:“我为你们的健康喝了三口,祝你们幸福。”一个孩子问:“你祝我们幸福,那幸福是什么呢?”“你们应该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以后我们在这里相见”说完那个姑娘就不见了。十年后,他们相遇了,他们总结了:幸福要靠劳动,做对人有帮助的事情。

读书是一种幸福600字议论文 篇14

待白天正式拉上帷幕,满天的繁星正式搬上舞台,避开那些热闹非凡的人群,离开那个真假参半的网络,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冲一壶绿茶,悄悄地打开台灯,顿时,这一缕缕柔和的光就斥满了整个屋子。打开书,静静的吮读着,品着清幽的香茗,缓缓的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对外面的声音充耳不闻,只是默默地品味着本应属于读书人的那份幸福……

有时,太阳公公发奋不停地工作,带上一本《不理会太阳的向日葵》跑到一片小树林里,找一片草地,缓缓的躺下,伴这那此起彼伏的蝉鸣与蛐蛐声,闻着那混合着泥土气息的青草味,惬意地拿起书,沉浸在那个悲惨的世界里,为小主人公子轩的坚强而喝彩,为她的豁达而震憾。默默地享受着读书为我带来的幸福……

有时,会闲得发慌,瞅瞅窗外,太阳也懒洋洋地照着大地,捧起一本快节奏的侦探小说。片刻后,我时而号啕大哭,时而大呼小叫,更有甚时竟跳起来大声欢呼。一本书下来,时间竟已溜走三、四个小时,我没有感到孤单,反倒感到一种浓浓的幸福感,一种无可取代的幸福感……

待老天爷号啕大哭的时候,路上的行人着急地四处奔走,而我却喜欢搬出一把椅子,一张木桌,倒上一杯绿茶,默默地吮读着余秋雨那深奥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句话一句话的品,整个房间里顿时充满了那种特殊的诗意,而我,却还沉浸在书海里,沉浸在书为我带来的幸福中……

学会欣赏是一种幸福 篇15

首先,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朋友, 学会欣赏学生, 学会欣赏同事。如果, 我们每天都用自己的眼光去寻找别人身上最美好的一面, 慢慢领略其中趣味;如果我们把每天寻找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送给对方。那么, 同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 别人也许因你的一句赞美而彻夜难眠。

如果教师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 我们何不把他们的闪光点, 放大、放大、再放大, 让闪光点大到遮住他们的缺点呢?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总让自己觉得很难、很难, 为什么明明告诉学生打架、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 缺交作业要受惩罚……可总有一部份学生要挺而走险, 违反纪律。细细想来, 其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每次我都把这些违纪行为拿到班会课上大讲特讲, 把违纪同学拿来进行“批斗”。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学生们不仅跟着我找违纪的同学, 而且跟着我学会了违纪。是我在教他们如何去违纪,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们的脑里听到的最多的就是谁又缺交作业, 谁又骂人, 谁又在课堂上讲小话, 这些坏习惯已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正如语文课上教生字“武”。我告诉学生“武”字斜勾不加一撇, 还特意用红粉笔重重的划上一撇, 结果学生在写时, 还是有出错的并且还很多。我再教类似的生字时, 我不再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而是把这个字的正确书写大大的工工整整的写在黑板上, 并让学生数一数笔画顺序。结果, 写错的同学还没有强调时的多, 仅有一两个粗心的同学写错。而我也不在课堂上指出, 而是背地里告诉他你错在哪里, 这样效果非常好。所以, 我们在对待学生问题上, 能不能把学生的缺点, 淡化下来, 暗地里处理。而把好的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表扬, 一次又一次宣扬, 让学生直接就记住好的, 那也许违纪行为相对会少一点。一起欣赏别人的优点是一种享受, 也是一种学习, 让我们调整一下自己的视角, 多去寻找那些美好的事物, 生活将会变得很有趣。

其次, 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会欣赏, 而且要教学生也学会欣赏。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美好起来, 让他们的心胸变得宽大起来。不知我们是否注意到, 每逢下课, 来办公室里告状的同学最多, 如果你不禁止他们进办公室, 也许一天下来整个班的同学恐怕都会来告状, 班会课上, 还是告状的最多, 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的眼睛只会盯着别人是否又犯错?这其实是人的天性, 是人最自私的一面, 作为教师应该抑制他们这一面的发展, 应该引导他们去学会欣赏。

例如, 在一次班会课上, 我让同学们寻找自己同桌的闪光点。15分钟里只有几个人站起来说, 有点儿让人难过。但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 我告诉学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不论他多优秀, 都有缺点, 反过来一个浑身是缺点的人也有他美的一面, 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人最美的地方, 去赞美你身边的人。赞美别人不需要1分钱, 也不用花多大力气, 比如, “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 你的笑容真美, 你跳的舞真好看……”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当你把他送给别人时, 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得到赞美的人会因你的一句话而开心, 大笑;会因你的一句话而充满活力;会因你的一句话而充满自信。我们为什么要吝啬呢?从明天开始, 希望我们四 (4) 班的同学能发现你身边同学的美, 把赞美之词送给你的同学, 相信你们感觉一定不一样。

上一篇:黑狼,黑狼太太和小黑狼童话故事下一篇:转段动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