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总结09.6.30(精选3篇)
镇江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总结09.6.30 篇1
2009年上半年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总结
镇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2009年6月30日)
根据省局重点推广机插秧技术的要求,结合镇江的实际情况,我市今年确立了“杜绝人工抛撒,控制机械直播,力推机械插秧”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思路,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大对领导的宣传力度,争取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春节前,我局就开始加大对市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和与财政局领导沟通的力度,极力宣传水稻机插秧技术的优势和推广工作的困难。经过多次磋商,市长、常务市长、分管市长表示出对农机工作的高度重视,多次视察农机工作,多次召开有关农机工作的座谈会,在市长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插秧集成技术等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出台镇政发[2009] 16号文件,单列8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补贴和奖励,召开全市性大会进行强势推动,要求各辖市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进行配套补贴和奖励。
二、选择重点开展调研,找准机插秧推广工作的切入点 各辖市区农机主管部门,组织人员走访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对本辖区范围内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开展调查摸底和思想访谈;市局一把手领导滕玉林局长、分
管领导郭东歌副局长,均亲自带队分赴各辖市区,深入到重点镇、村,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调研;及时召开全市会议,要求各地仅仅抓住今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时机,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插秧集成技术,大力发展水稻插秧机,快速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
三、借助政府力量,强化对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考核 我局已连续多年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农机化工作考核目标,但这种考核只是对农机主管部门的考核,缺乏政府部门的行政推动。今年,我们借着市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空前重视的良好机遇,大肆宣传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插秧集成技术的优势,最终得到政府部门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将水稻插秧机发展情况列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要求丹阳发展插秧机330台,有15个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句容发展插秧机66台,有1个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扬中发展插秧机30台,有4个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丹徒发展插秧机60台,有1个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京口发展插秧机2台,有1个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新区发展插秧机12台,有1个乡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经过努力,全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以前,我市水稻插秧机难以突破300台大关;今年,冲到了437台,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于80%的乡镇也达到20个。
四、目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方法。
(一)主要问题
1.行政协调不到位
传统的水稻种植农艺流程是人工育秧、拔秧、栽插,技术含量低、方法简单,一家一户独立小面积作业也可以,而机插秧不同于传统的人工种植,它有专门的技术模式,从育秧──整地──插秧──大田前期管理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且适合大面积连片作业。而现在分田到户,一家一户单独自行作业,很难实行统一连片作业与管理,实施机插秧难以落实。因此,没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很难统一连片作业。
2.机插秧技术宣传、示范不到位
机插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育秧、大田整地、插秧、插后大田前期管理与传统的人工插秧完全不一样,要想农民了解并接受该项技术,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外,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进行育秧、整地、插秧、大田管理等方面的试验示范,通过现场表演操作,让农民亲眼目睹机插秧的好处。镇江丹阳市机插秧推广工作成效之所以很大,就是因为此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他们在农村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分片树立典型,建立示范基地,建立集中连片示范方,充分发挥试验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且培植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因此,广大农户从怀疑观望到逐步接受这项新技术,进而推广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并逐步采用机插秧。而有的地方这方面做的就不到位,农
民不了解机插秧技术及其重大意义,导致机插秧推广缓慢。
(二)应采取的对策
1.争取政府部门重视机插秧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必须真正把机插秧推广工作作为富农增收、实施规模高效的农业重点工程;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对购机户除去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财力状况,适当抽出资金用于插秧机购臵补贴,以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加大对机插秧推广工作的奖励力度,促进良性推广机制的形成;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将机插秧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使乡政府主动想方设法组织发动群众,把农民统一起来,动员群众采用机插秧种植水稻,这样就能保证插秧机连片作业,从而有利于机插秧的顺利推广与实施。
2.加大机插秧宣传力度
从政府农机管理职能部门到相关技术推广部门,应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宣传普及机插秧,让广大农民觉得机插秧不仅能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产量,而且是富民之举,它可以解放生产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致富农民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让农民自觉增强机插秧意识。
3.开展机插秧演示观摩推广工作
在县、乡应采用多点示范的模式,让农户亲眼目睹机插秧的全过程,每个工作环节都邀请农民观摩,让他们了解采用机插秧的各种优越性,掌握插秧机的性能、操作使用、维护保养、育秧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与技能,促进农民更新传统的人工插秧观念,接受并采用机插秧。
4.指导农户掌握机插秧技术
机插秧环节多,科技含量较高,因此,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让农民真正掌握机插秧的全部技术要领,以便机插秧的推广。一是强化技术培训,针对广大农民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重点抓好插秧机的操作、维护保养及育秧,大田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领的培训;二是强化机插秧全程各环节技术指导,作为县级技术推广部门,应组织技术推广服务人员,自始至终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从浸种育秧、苗情控制,到机插、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环节,应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特别是育秧环节,一定要指导到位,以确保秧苗合格。
二○○九年六月三十日
镇江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总结09.6.30 篇2
天长市自2003年开始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以来, 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 通过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 全市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仅发展速度在稳步加快, 而且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社会氛围, 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我市的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一直处于安徽省领先位置, 截止2011年底, 全市累计推广插秧机2 847台, 完成机插面积2万多hm2, 实现了从多点示范推广到整村、整组大面积推广运用的历史性跨越, 目前已在全市各镇全面推广。
2 我市水稻机插秧推广的主要做法
2.1 坚持行政推动, 加大扶持力度
2.1.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网络
做好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 组织领导是关键, 为此, 我市一开始就把机插秧推广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 农机、农业、财政、科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 各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 每年组织召开机插秧推广工作会议, 出台政府文件, 为我市的机插秧推广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1.2 落实推广任务, 明确工作职责
我市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在加强机插秧推广工作组织领导的同时, 还把机插秧推广任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分解到镇, 镇分解到村、组, 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 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农机部门把全市15个镇分成3个片, 成立由领导班子带队、推广站和各镇技术人员组成的3个机插秧技术督查指导小组, 分组包片。通过政府协调、部门协作、责任到人, 形成工作合力。
2.1.3 提升工作高度, 强化督查考核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市政府关于机插秧推广工作的文件精神, 继续保持我市机插秧推广工作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从2009年开始, 每年都把机插秧推广工作列入“民生工程”进行专项考核, 并制定《天长市机插秧推广工作考核办法》, 由市农机局以市政府的名义成立两个督查考核小组到各镇实地进行督查、考核, 并把机插秧推广实绩作为基层农机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晋升的主要依据。
2.1.4 实施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干群
根据考核结果, 公布各镇综合得分排名, 按得分高低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另评选先进个人若干名。市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专项考核奖励资金, 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8 000元、6 000元、4 000元的奖励 (其中50%用于奖励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 和先进个人奖励, 由市政府通报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主要负责人要说明原因, 年终岗位目标农机化考核不得分。另外, 市农机局每年还安排近10万元资金, 对完成66.67 hm2、40 hm2和13.33 hm2连片示范片新建任务的, 分别给予10 000元、6 000元和1 000元的示范片建设补助资金,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 在基本考核分值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加分, 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2.1.5 加大扶持力度, 提升装备水平
对于新购置插秧机的农户, 在国家和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我市两级财政也连续几年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用于叠加补贴, 其中市财政每年50万元, 各镇也根据自身财力, 分别给予500~2 000元/台不等的叠加补贴或机插面积补贴,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从而使我市的机插秧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2 坚持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推广机插秧, 首先要让农民认识机插秧的好处, 提高农民群众对机插秧的认知程度, 因此我市始终把加强宣传作为推广机插秧的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 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送科技下乡、赶集、培训班、现场会、座谈会、树立项目示范牌等形式, 大力宣传机插秧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 以及各级政府对机插秧推广的扶持政策等, 做到电视上有图像, 广播里有声音, 报纸上有文章, 网络上有信息, 田间地头有现场, 农民手里有资料, 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机化、关注机插秧的良好氛围。
2.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推广机插秧, 关键是让农民学会机插秧。为了使农民熟练掌握机插秧技术, 我市结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工技能培训, 由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组成两个培训小组, 采取“5+2”、“白+黑”的培训方式, 到镇、村、组对所有机插户和购机户进行机插秧技术和插秧机技术专题培训。培训班全部采用课件教学, 坚持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做到培训到户、到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市农机局每年还聘请市农委的农艺专家为农机技术人员系统地培训机插秧高产栽培的农艺知识。通过长期培训, 培育了一大批机插秧农民技术员和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 为我市机插秧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我市把15个镇分成3个片, 成立由局领导班子带队、推广站技术骨干和各镇技术人员组成的3个机插秧服务指导组, 分组包片, 责任到人。发放技术服务联系卡, 实行全天候服务, 24 h开机, 随时接受农民求助、咨询, 并以最快的速度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做到指导到机、到田。机插前, 积极督促、协助经销商及机具生产厂家逐台进行维修保养, 共同搞好机具售后服务工作, 提高快速应急能力, 确保不误农时。
2.4 坚持示范带动, 拓展辐射范围
我市从2006年开始, 通过连续6年实施部、省级水稻机插秧推广示范县项目, 共建立24个项目示范点, 使辐射范围迅速扩大。永丰镇三元村示范点2009年机插26.67 hm2, 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 2010年, 市农机部门结合市农委在该村实施的国家现代农业项目, 共同开展工作, 实现项目区机插200多hm2, 2011年辐射形成万亩机插秧示范片;冶山镇高巷村示范点2009年机插不足10 hm2, 次年周边4个土地流转大户全部实现机插, 机插面积近100 hm2, 并带动邻村种田大户张献国购机10台 (其中高速机4台) , 首次实现机插近200 hm2, 2011年又购置高速机4台, 实现机插300多hm2;铜城镇乔田社区示范点2009年机插13 hm2, 次年近35 hm2, 2011年又一次性购机60台, 机插近350 hm2, 基本实现整村机插。另外, 位于我市的安徽农垦大圹圩农场从2004年开始示范推广机插秧, 市农机推广站利用其组织化、科技化和农机化水平较高的特点, 积极提供无偿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 仅用2年时间使1 600 hm2耕地全部普及机插秧, 进而辐射带动了周边, 我市村、组也全部实现机插。
2.5 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 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
随着我市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 涌现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和农机大户, 市农机部门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重点扶持“两户”, 培育了一批专门从事提供机插秧作业服务和水稻生产的农业 (农机) 专业化合作组织。永丰镇农民毛士荣是我市最早的一批购机农户, 早在2005年就开始为周围农户提供代育代插服务, 后来又组织同村的购机农户到邻近的大圹圩农场进行机插作业服务, 2007年, 在市农机推广站的倾力帮助下, 成立了我市首个专门提供育插秧服务的合作社———天长市老港机插秧专业合作社。金集镇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我市最早开展土地流转的农业合作社, 市农机部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并协助两个合作社实现对接,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 促进机具的高效利用和共同利用, 实现了合作社的共同发展、壮大。目前, 老港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已由成立之初的8台步进式插秧机, 发展到今天拥有插秧机30台 (其中高速机2台) , 联合收割机5台, 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5台套, 小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17台套, 服务面积近500 hm2, 实现了耕、种、管、收一条龙的“田保姆”式服务。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也由成立之初的流转土地60 hm2发展到今天的近300 hm2。全市目前共有开展机插秧业务的农业 (农机) 专业合作社95个, 形成了土地流转与机插秧推广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2.6 明确推广目标, 制定长效机制
我市农机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机插秧推广目标是:到2015年, 插秧机实际保有量7 000台 (其中高速插秧机150台) , 机插面积5万hm2, 机插秧率达60%。为确保推广目标如期实现, 制定了“以‘民生工程’为抓手, 以合作组织为依托, 以土地流转为契机, 以种粮大户为重点, 以整村整组连片为主体, 以考核奖惩为手段”的机插秧推广长效机制, 力争早日在全省率先实现机插秧的基本普及。
3 我市机插秧推广的发展形势和前景预测
我市连续多年是安徽省综合经济“十强”县 (市) , 农村经济基础较好, 是农业大市, 也是农业强市, 农业综合机械化技术生产水平位居安徽省前列。当前, 我市机插秧技术推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从国家政策来看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 国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 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7月5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把“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 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农业部把机插秧技术推广作为“十大”农机化重点推广技术, 省政府把机插秧技术推广列入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 滁州市把机插秧技术推广列为“农机富民工程”和打造“百亿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市从2009年开始也把机插秧推广工作列为“民生工程”并进行考核。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机插秧的各项扶持政策, 为机插秧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从财政投入来看
2004年, 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并将这项政策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截止2011年, 7年间中央财政的投入规模在逐年扩大, 从最初的7 000万元增长到155亿元, 分配我省的补贴资金也从184万元增长到5.3亿元。我市作为全省“农机富民工程”实施重点县和安徽省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县, 省农机局2011年分配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 430万元, 我市两级财政也连续几年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用于叠加补贴。随着国家和地方对机插秧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为机插秧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3.3 从现实需求来看
首先,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越来越少, 机插秧推广势在必行;其次, 人工插秧成本急剧增加。由于插秧时间短, 插秧劳动力严重缺乏, 导致栽秧用工成本迅速上涨, 2011年栽秧用工工资高达120~150元/d, 每人每天最多栽插0.07 hm2, 生产成本剧增, 人们对机插秧需求十分迫切;三是机插秧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一台手扶式插秧机可至少栽插1.33hm2/d, 高速插秧机可至少栽插4 hm2/d, 作业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随着我市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规模增加, 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只有发展机插秧才能解决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瓶颈问题。
3.4 从节本增效来看
首先, 机插秧省工省时, 不仅省去人工拔秧、洗秧和插秧, 提高劳动生产力, 降低劳动强度, 还可节省水、肥、药及农膜, 提高利用率,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 机插秧旱育稀植、中小苗移栽、定苗定穴、宽行浅栽的特点, 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水稻生长的农艺要求, 可增产5%~10%;另外, 机插秧0.07 hm2秧苗可栽插大田8 hm2左右, 可节省秧池田80%以上, 全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8.33万hm2左右, 如果全部实现机插, 每年可节省秧池田3 333 hm2 (相当于1个镇的面积) , 如果种一季麦, 可至少增加产量2 000万kg。在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 推广机插秧, 对节约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农机部门对全市2012年插秧机需求调查不完全统计, 需求量超过1 500台, 而补贴指标只有800台左右, 显示出我市的机插秧推广发展方式已发生逆转, 由原来的政府推动任务分配型向农户主动计划指标型转变。2011年, 多个镇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 申请购机场面气氛热烈。我市的机插秧推广已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预计今后4年, 每年的需求量将超过1 000台, 到“十二五”末, 基本普及机插秧。
4 我市机插秧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机插秧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目前机插秧面积只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0%左右,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 补贴资金不足, 供求矛盾突出
2011年分配给我市的购机补贴资金为1 430万元, 虽然大部分用于插秧机购置补贴, 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 许多镇出现一机难求的现象, 抑制了农民的需求, 在当前机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插秧推广的发展速度。同时, 由于供求矛盾突出, 难免出现找关系、走后门的不正常现象, 给基层农机人员带来工作压力和矛盾。
4.2 发展不平衡
由于有的地方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存在重工轻农的思想, 没有把机插秧推广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有的过分强调水利等客观条件, 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有的镇、村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公仆意识不强, 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情绪, 导致镇与镇之间、村组与村组之间推广进度不一, 有的村组已基本实现了插秧机械化, 而有的村组才刚刚起步。
4.3 推广体系不健全, 人员结构不合理
市农机推广站现有在编在职人员12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 但真正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仅有4人。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由于区域规划调整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服务范围扩大, “三权”下放, 大多混岗混编或被抽调到其他工作岗位。全市农机人员专业结构偏低, 中高级技术人员仅有5人, 且全部集中在推广站, 基层农机人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不能独立解决机插秧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致使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经常疲于奔命。
4.4 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机插秧推广, 宣传、培训及设备需要经费, 市财政每年仅安排2万元的推广经费还是十几年前的预算, 连正常的办公都难以维持, 基层农机人员连一纸一笔都需自费。机插秧推广必须深入到农村一线, 受交通工具的制约, 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地深入到田间地头。经费的不足, 影响了农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5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
机插秧推广离不开农机与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 针对机插秧出现的涉及农艺方面的技术问题, 农机技术人员有时不能独立解决, 不得不请农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而农机与农艺分属两个独立的部门, 人员的调配受到部门的制约。
4.6 自然条件的制约
我市多丘陵高岗, 田块不规则, 落差大, 部分地区水利条件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插秧的推广。
5 今后机插秧推广的建议
5.1 完善购机补贴政策
上级农机和财政部门在制定购机补贴政策时, 应结合各地农机化发展的水平、方向和实际需求, 遵循“补急补需”的原则, 减少常规机具的补贴资金或降低补贴率。对水稻主产地的补贴资金要按一定比例切块单列, 设立插秧机专项补贴资金, 多余调剂。对机插秧推广发展较快、专项补贴资金缺口较大的县 (市) , 在分配补贴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 让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插秧机械化。同时地方要及时调整财政投入资金的补贴方式, 在统一补贴金额的基础上, 改叠加补贴为追加指标, 不足部分再由省局调剂拨付, 通过整合国家及地方的补贴资金, 实行插秧机补贴普惠制, 满足农民的需求, 加快当地乃至全省的机插秧推广进度。
5.2 提高思想认识, 加大考核力度
地方政府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把机插秧推广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在制定机插秧推广工作考核办法时, 对机插秧推广发展较慢的镇进行重点考核, 明确要求必须把机插秧推广工作列入“民生工程”, 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同时, 为进一步加强责任感, 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考核时, 把机插秧推广工作作为有关责任人晋升的依据。
5.3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推广体系, 加强市农机推广站的技术力量, 引进和培养现代农机化人才。成立独立的农机区域站, 平时, 人员使用由乡镇调度, 忙时, 人员由农机部门统一调度。合理优化和配置人员结构, 对农机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市镇分布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5.4 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一是加强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的继续教育, 通过不同层次的脱产培训、在职培训和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素质, 熟练掌握各种农机化尤其是机插秧技术, 以适应机插秧推广发展的需求;二是培训实行公费制, 提高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通过定时、定期举办短训班, 改变临时召集“一堂课”式的简单培训, 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机制, 使机插秧从业人员都能接受到系统的技术培训。
5.5 大幅增加推广经费
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优先安排, 参照其他系统的做法, 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 (车辆或摩托车) 。
5.6 构建农机农艺融合机制
在目前的体制下, 通过政府协调, 调整农艺技术人员充实到农机推广队伍中, 或在两部门间形成定期、定时相互交流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机制, 做到“机”中有“艺”, 使机插秧推广由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成为农机农艺融合。
5.7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农业项目,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机耕道路、水利设施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为机插秧推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5.8 制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浅析 篇3
【关键词】水稻;水稻插秧机;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在许多水稻种植区,水稻插秧机开始代替人力,成为农民省力、省工、省肥、增产的种田好帮手,江苏、浙江等省水稻机插水平超过50%,全国水稻机插整体水平也突破了23%,但双峰县才刚达到10%。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对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所在。
1 水稻机插秧推广存在的问题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一直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是全程机械化的“短板”,是解决水稻生产“三弯腰”的最后一道难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水稻育插秧技术难度高,农民一时难以掌握。
推广机插秧不是简单地推广插秧机,而是推行一种全新的水稻裁培模式。从耕地、选种、播种、育秧到插秧及后期田间管理,都有一套技术要领,其中尤以育秧环节最为关键。机插育秧技术复杂,对用种量、床土厚度、秧块尺寸、秧苗素质、移裁秧龄、肥水运用等要求严格,同时对机械性能稳定性要求高,需要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由于机插技术不服当地“水土”,农民干不了,导致年年推广,但进展缓慢。
1.2 土地经营规模分散,突破传统种植模式难度大。
一家一户水稻生产经营规模小,田块过于细碎,机耕道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都直接影响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机插秧和手工插秧相比,每667平方米可节省50至100元的劳务费,但与抛秧比较则优势不太明显,因此部份农民仍热衷于抛秧和手插秧,要突破传统种植模式难度较大。
1.3 插秧机整体利用率低,农机户经营效益不高。
目前,水稻插秧机还只能用于插秧作业,用途单一。一季作业时间在20天左右,季节一过,插秧机就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使用率低,价格却相对较高,市场上手扶式插秧机售价在1.5万元左右,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售价通常在9万~15万元。虽然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把插秧机列入了补贴目录,减轻了农民购机负担,但仍然有一笔不小的支出,影响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2 加快推广水稻育插秧的对策
经过多年的示范与推广,水稻插秧机技术和质量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各地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2.1 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效率高、质量好、稳产高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势,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运用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现场会等形式推广机插秧技术。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
2.2 大力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水稻育插秧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
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构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农机服务产业链,建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农机作业、中介等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大户、专业服务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水稻作业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引导机具有序流动,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育秧设备、插秧机的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益,推进插秧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
2.3 加强部门配合,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机械化插秧的关键是育秧,育成合格的秧苗,才能保证机械化插秧增产高效。在推进机插秧工作中,要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做好育秧技术培训工作,形成水稻机插秧的合力。要在品种选择、育秧、值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各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加快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2.4 大力推动合作社集中育秧,实行工厂化育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水稻温室育秧工厂(大棚)的支架、棚模、温控设施等纳入购机补贴范围,继续对育秧硬盘给予补贴。同时设立扶持发展项目,对合作社建立、扩大育秧基地给予项目支持。解决一家一户育秧难题,提高秧苗质量。
2.5 加大资金投入,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向插秧机重点倾斜,对水稻育插秧作业面积给予适当补贴。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把渠系配套、水源机井等保障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基础设施纳入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基础设施良好,水源充分保证的标准化、规模化农田,为水稻生产全程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肖乾亮.浅谈水稻机插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0(04)
[2]李树平.农机农艺结合 助推水稻育插秧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06(11)
[3]杨云洪,林伟明.水稻机插秧推广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2013(03)
[4]何孝龙.水稻机插秧推广六举措[J].湖南农机,2012(10)
【镇江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总结09.6.30】推荐阅读:
镇江市卫生局2011年共青团工作总结12-21
镇江市消防支队12-10
镇江市教育局07-13
游镇江规划馆有感:镇江城市空间科学规划05-24
镇江模式08-20
镇江名人06-02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历史试题12-05
镇江市交通工程项目履约考核管理办法08-27
文天祥镇江脱险05-10
镇江商业调查报告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