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通用12篇)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1
今天在调查问卷的时候,跟一个大爷聊了很多,大爷自己身体很好,他作为一个过来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跟我们说了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于我国养老政策等的看法。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这些年越来关注,也都有提高,退休离职后的老人的保障比之前要提高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像公务员这些政府职员退休后的退休金与一般企业的员工的退休金相比,就会高很多,公务员的退休金可能会有4、5千/月,而一般企业工人退休之后只有1千多一个月,这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觉得这是社会的不公,为什公务员的退休金会高出那么多,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不应该比一般人高太多,最起码应该是相对持平,这样才能让大家的内心感到平衡。还有退休多年的老人的退休金与现在退休的老人的退休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早些年退休的老人的退休金虽然每年都有增长,但是,比现在退休的老人的还是差很多,远没他们的高。不过,大爷也说,老人应该也要自己学会满足,不只是横向的比较,也要纵向比较,也就是说和自己当年的工资比较,现在的1、2千元也相当于当年的1、2百,在当时来说也算是很高的工资了,所以,老人要满足,这样才能活的快乐。
另外,我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很多农村的农民,在老了之后并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他认为,我们国家是个泱泱大国,农民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组成,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民几乎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其实农工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应该更加注重农民跟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2、对于养老院的看法。大爷自己没有去过养老院,但是他的一个老朋友,曾住过养老院。大爷朋友有脑瘫,家人没时间照顾,便送去了养老院,但由于养老院照顾不周,没有责任心,老人没过多久就病危,紧急送往医院。所以,关于养老院,他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尤其在中国,实施421的家庭模式,年轻人的压力会很大,他们需要养老院这样的机构。但是,目前,很多的养老院管理不到位,看管不严,照顾不周,没有责任心,种种原因,让很多老人对养老院很敏感。领导视察的时候什么都往好里做,领导走后,什么都能做的很绝。所以,他希望,今后这方面要落实,不只是个形式。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2
答: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 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 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 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 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因此,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问:幸福指数测量结果能反映人们的幸福感吗?
答:用一些指标来衡量人们的主观的心理体验, 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总比简单地回答是否幸福更加令人信服。但实际上, 这也只能是个相对的判断。因为人们主观感觉的东西本来就是难以作定量分析的, 更何况有很多人认为, 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据《参考消息》报道,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达林·麦克马洪花了6年时间研究幸福并写了一本有关幸福的书, 但他仍然不能给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幸福·一部历史》这本书追溯西方哲学界伟大的思想家们对幸福的看法。这些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托马斯·杰斐逊。这本书出版后, 麦克马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其说该书是一本关于获得幸福的书, 不如说是一本追求幸福的书,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 你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很糟糕, 花了6年时间研究幸福的历史, 我原以为能找到答案, 但是, 我没有。”麦克马洪的这个观点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 但至少说明, 要给幸福下个定义还真是个难题。所以, 我只能给幸福指数的测量结果打个问号了。因为幸福感是主观的, 它和遗传、健康、个性、收入水平以及期望值有关, 这些是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
问:按你的说法, 为什么人人都去追求这个说不清的幸福呢?
答:我说的“说不清”是对幸福指数测量的一些疑问, 并不是说从古到今人们追求的幸福倒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幸福既然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 我们还是从这种主观的感觉来作分析。比如满意感、快乐感、价值感。
问:那你就先说说满意感吧。
答:我用一个阿根廷的故事来说说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这个故事说, 一位银行家看到一个渔夫拿几条鱼很早就上了岸, 就问他为什么不多打一些鱼。渔夫说, 这些够了, 下午我还要陪陪妻子, 带带孩子, 晚上还要去喝酒跳舞。银行家说, 你如果按我说的, 多打些鱼多卖些钱, 积累起来就可以成立个公司, 还可以让你的公司股票上市, 然后你年龄大了就可以退休了。渔夫说, 退休了干什么?银行家说, 退休了就陪陪妻子, 带带孩子, 喝酒、跳舞。渔夫说, 我现在不就这样吗?这个故事好像个寓言, 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就是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和感觉是不一样的。银行家的观点体现了商品经济社会竞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渔夫的观点则体现了自然经济社会人们对平淡生活的满足。如果是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你会支持银行家的努力拼搏而批评渔夫的贪图安逸, 但如果不是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而又仅仅以主观心理体验来分析, 却很难判断谁的手中有更多的幸福。
问:这也就是所谓“富未必幸福”吧。
答:对的。2004年, 世界展望研究所宣称, 他们经研究认为, 现在全世界人的生活水准已经比1960年提高了4倍, 但人们的快乐满足的感受却停留在1925年的水准。另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 社会学家对世界65个国家的公民进行调查, 发现贫穷的尼日利亚人是最快乐的, 而生活安逸的美国人却在排行榜上居16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说:“人们收入越高, 越感到满足;在生活中成就越大, 越感到幸福。”但他也认为, 幸福不与银行存款成正比。一项研究显示, 在最近40年中, 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增加, 但对生活却没有感到更加满足。这是因为, 一方面, 人们的期望和收入同步增长;另一方面,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比如健康、快乐等。
问:就请你接着说快乐感吧。
答: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 它不是由客体而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态度而产生的。”快乐不是由客体产生, 也就回答了有钱、富有未必就快乐。我还说一个故事, 一个亿万富翁患失眠症, 怎么治疗效果也不好。一天看到工地上一个工人在机声隆隆中呼呼大睡, 他问随从为什么。随从聪明地回答, 因为他没有钱。富翁说, 给他10万元, 告诉他中了奖。结果这个工人拿10万元回家后, 妻子要买房子, 孩子要买汽车, 债主要他还钱, 朋友要他帮助, 闹了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晚上这个工人不敢在家, 到工地上溜达, 别人问他干啥, 他说睡不着觉。这样说起来, 快乐这种由于“思想观念和态度”而产生的东西, 就和人们的价值观有关系了。可以说, 有工作的人总比失业的人幸福快乐, 有闲暇时间的人总比疲于奔命的人精力充沛。但是, 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工作, 却会有相反的结果。热爱生活又有追求, 快乐就会多一些;盲目攀比又锱铢必较, 快乐就会少一些。热爱工作、热爱集体, 工作起来就会有劲头, 工作有了成绩就会很满足、很快乐;把工作当作负担, 很少把同志当作朋友, 就很难干得很出色, 而且还会因为整天的猜疑嫉妒而怨天尤人, 这哪里会有快乐。
问:还有一个因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是怎么一回事?
答:作为幸福感的一个内容, 我觉得这个对人生很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引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 他说:“幸福的程度不是相对于得到多少, 而是相对于愿望。”意思是说, 如果确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经过努力又实现了, 那就会体验到成功以后的满足和快乐。就像一首歌的歌词:“幸福不是毛毛雨,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 没有追求, 就永远也感受不到那种成功以后的幸福。
问:什么是潜能?
答:我查《辞典》, 说潜能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这个解释只能给我们一头雾水, 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只好再说一个故事来解释什么是潜能。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当年李广夜巡边境, 见一卧虎, 一箭射去, 箭没其镞, 近前一看, 是块石头, 退回去再射, 就射不进去了。箭没其镞是李广的爆发力, 是他潜能的充分发挥。按现代科学的说法, 我们大多数人的脑细胞、肺细胞平时只用了三分之二左右, 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都没有充分发挥,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 这需要在一定的内因外因、压力动力之下, 才可以充分挥发出来, 才可以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进步。
问:怎么才能使多数人发挥了潜能?
答:竞争的社会本来就已经给更多的人发挥潜能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个人来说, 则主要在于内因, 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就以工作来说, 有些人觉得现在的岗位并非己之所爱, 所以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状态, 这何谈潜能的发挥。其实, 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人们不得不做的, 在这不得不做当中努力用心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而勉强应付, 得来的必将是失败。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胆怯而贪婪的人选择前者, 勇敢而胸怀博大的人选择后者;每个热爱美好事物的人都明白伟大寓于何处。”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3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分析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养老问题处于逐渐加剧的状态中,空巢老人的养老也不列外。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还是居家养老,但久病床前无孝子,加上现在的工作压力大,年轻人不仅要外出工作,还要照顾小孩,家庭,很難顾及到家中的老人;养老机构虽能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收费也颇肥,不能满足多数家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这一新的服务模式出现了。这一新模式弥补了养老机构收费高,家庭养老照顾不周的缺点,既能为国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为每个家庭节省经费和时间,对国家、社区、老人、家人都有好处。但通过研究我国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工作模式,发现空巢老人社区养老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空巢老人社区养老的概念及理论
1、空巢老人的概念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一个家庭最后一位孩子结婚,离开家开始独自生活后,这个家庭就标志着进入到空巢期;自老年夫妇一方死亡,另一方单独生活起,这个家庭由空巢期进行到消亡期;当一个家庭中最后的一位老人离世之后,也就代表着这个家庭解散了。“空巢”是一个意义很深远的词,家庭代际发生了重要变化是其本质特征。在这里所指的“空巢”也就是子女长大了,相继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有两位老人生活的家庭。
2、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最早源于西方的社区照顾,是指老年人常年居住于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照顾老人上,以登门服务为主,以养老所服务为辅,将整个社会养老模式整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老人可以住在自己的家中,在得到家人照料的基础上,也能得到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社区养老最终目标在于社区为老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让老人在家中便可享受到所需的服务。
二、空巢老人社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资金保障不足,造成社区养老服务滞后。当前我国老年保障资金大部分都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或者集体统筹,极少部分是需要通过家庭购买形式而提供。由于老年资金保障的不足,再加上我国人口老年化情况加剧,致使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很落后。
(二)服务人员水平较低,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差。对老年人来讲,既要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应提供一些专业的服务。特别是在为老人提供家庭照顾服务时,应由专业人士提供服务,但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结构中,人员多为志愿者,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同时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服务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
(三)基础设施配置较低,造成空巢老人服务范围窄。居委会组织的社区养老服务虽然贴近群众,很受欢迎,但是因为社区资源有限,其规模小、条件差、很难获得发展,因而很难说让老人得到应得到的照顾。
三、解决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主体作用
1、健全养老方面的政策法规。我国政府应制定和颁布更规范的养老政策,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如大力鼓励和支持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切实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2、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制度。我国政府应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社区养老机构的投入,通过养老机构自筹、政府拨款、企业、个人捐助等形式确保其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社区发挥作用方面
1、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养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应把辖区专业的人才如律师、医生、社会工作师等吸纳到老年服务机构之中,唯有专业化的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养老水平。2、资源共享,提高社区基础设施配置。充分利用一些闲置或者过剩的资源,如自去年中央开展清退办公用房活动后,很多地方办公用房出现过剩的情况。如果将这些过剩的资源都改建成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那么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公共资源,也解决了社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3、加大社区养老政策宣传力度。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提倡社区养老的上门服务,但是我国很多老年人对这一概念并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表明,社区养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工作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社区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大力度宣传社区养老服务,让更多的老人主动了解社区养老,并积极接受社区养老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另外,抓住各种机会,把社区养老知识的宣传向社区居民延伸,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让更多有爱心、有耐心的居民自愿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4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社区根据实际建立社区养老院,采取多样化、开放的方式管理养老院,为辖区空巢老人服务。辖区的空巢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长期住院,可阶段性住院;可“周托”,双休日回家;可“日托”,白天住院,晚上回家;可“夜托”,晚上住院,白天在家。总之,使这些老人离家不远离亲人,离小家不离社区这个大家,使他们从早到晚依然生活在社区大家庭中,依然生活在与外界的密切联系之中,依然生活在亲人、朋友、熟人的日常照顾中,使老人们不再孤独,不再害怕,不再苦闷。不再寂寞。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解决空巢老人社区养老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既需要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力度关心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更多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政策法规,同时也需要养老社区、社会等各职能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力量,为解决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问题而积极努力,从而确保空巢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关于员工返聘问题的访谈报告 篇4
第一部 访谈计划
一.访谈目的
如今,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学校、医院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都有不少退休后被返聘的人员。他们依靠专业技术、丰富的经验,为教学、医疗、企业科研等做出了贡献。为了更好地了解员工对于返聘的看法,我们对胡春苟老师进行了采访,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对于员工返聘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二
访谈提纲
研究目的了解返聘对于员工的影响及员工对返聘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研究对象
江西新余市潭口小学教师 三
访谈问题 您的年龄与学历? 您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 请问您选择再次接受聘请的原因是什么?您周围接受返聘的人数多吗?就您的了解周围大多数人接受返聘的原因是? 如果没有接受返聘,您觉得自己的生活和现在相比会如何? 您觉得单位返聘离退休人才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 6 和退休前相比,您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有哪些明显改变? 与退休相比,工作业绩如何? 如果工作业绩下降,主要原因是什么? 8 您认为自己和一般员工相比自己的优势表现在哪些地方? 您目前的薪酬、福利结构和退休之前有哪些变化?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10 在您看来单位对返聘人才的管理办法和普通员工有什么区别?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您对目前工作和单位不满意的地方有哪些?有什么改进建议?
第二部分 访谈进程
访谈对象简介:胡老师,男,江西新余人,退休前为镇里一所小学的老师,并任小学校长;退休后赋闲在家,2008年接受镇潭口小学的返聘重新执教。
访谈背景:2011年10月5日,我们经由江西新余老家父母得知胡老师是返聘人员,通过电话对胡老师进行了访谈。
访谈过程
(在以下访谈中,H代表胡老师,F代表采访者)F:胡老师您好,请问您的年龄多大? H:52岁。
F:什么学校毕业,什么学历? H:中师、师范毕业。
F:您现在的健康状况怎样? H:一般,应该是属于良好
F:您接受学校返聘的原因是什么?
H:我们原来校长是50岁退休,但是现在城里从乡下招老师,造成乡下老师缺乏,所以要求我返聘。
F:除了您之外还有其他多少人接受了返聘? H:在珠珊镇来说现在有五个接受了返聘。
F:其他人都是因为乡下老师缺乏而接受返聘的吗?
H:恩,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啊,我们感觉退下来心理有些不平衡,因为我们退下来之前,政府答应我们可以享受同等待遇---你反正是做社会调查吧?后来因为一个绩效工资,我们没有拿到同等待遇,只拿到了百分之八十,所以就心理有些不平衡。还有一个就是农村教师补贴,本来说有的,后来又全部扣掉了,这也是一个原因。如果退休待遇真的是完全一样的话,返聘就会比较困难。我们现在返聘回去后,工作的工时是完全一样的,补足了缺乏的那一部分。
F:就是说现在的比你退休金要高。H:我们其实(那时)还没到退休的年龄。F:您那时没有退休?
H:我们那时不叫退休,叫做“内退”,就是没有到退休年龄,经过单位组织同意退下来的。F:为什么要退下来呢?
H:因为那时我是校长,在工作上吃了一些苦,做了一点事,提前回家休息,这样一种情况。F:您觉得如果您没有被返聘,生活条件与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H:在经济上(现在)应该是多了五百块钱一个月。
F:那您退休前、正常工作时和现在的工作状态有什么不同吗?
H:退休时我们在家里有些无所事事,现在回去虽然工作辛苦一些,但是生活相对更加充实一些。
F:那您现在返聘的工作和以前正常工作有什么不一样吗?
H:如果当初不退下来,我们应该是还在领导岗位上,现在返聘回去是作为普通老师。F:待遇和福利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H:福利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是按老师处理,但是享受的是副校长的待遇。F:以前您是校长待遇?
H:恩,以前是校长待遇,后来享受副校长待遇,也不管什么事,上课也是按普通老师课时来的。
F:您觉得你们学校对待返聘老师和普通老师管理方面有什么不一样吗? H:没有什么区别,应该是当做正常上班的员工对待。F:工作时间方面,上的课比以前要多还是更少? H:工作时间上应该是差不多。
F:工作状态上跟以前比是更加得心应手还是有点吃不消? H:身体上?
F:恩,教书方面跟得上吗?有压力吗? H:应该差不多。
F:现在的工作单位对你的态度还好吗?您有什么不满和建议吗?
H:我现在在潭口小学,现在的校长以前是我手下的老师,在口气上他是非常尊敬的,非常客气,但是说要在什么工作和生活上照顾啊,就谈不上了。都是一些表面文章啊,现在的人是做得还可以去了。
F:您觉得对你们的管理上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吗?
H:应该要有所改进,比如说,像学校管理上,像我们这些相对来说都有一些经验,那么在管理上,我认为,我们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应该起到一个参谋作用。现在有些事情不能就是校长说了算,校长说了算的话,对也是这样,错也是这样,一个人的脑袋就是一个人的脑袋。我认为现在缺乏的是什么呢,一种民主的风气,应该多一点民主,然后在民主的基础上再集中,可能会更少出漏洞。现在这就是在教育管理上的一大缺失,实际上现在在所有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
F:恩,他们就是很多事情也不问你,这样,就是把你当个普通老师。H:恩,对。
F:您觉得您现在的工作表现和那些普通老师的表现有什么优势?
H:现在我们这些返聘的老师,组织观念啊相对都比较强。另外啊,既然去了,我们也不会在那里呆好长时间,什么事情都会斟酌些,起一个表率作用。我:和他们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H:和他们比不足的地方就是现代的教学手段不如他们,比如说在电脑上面要搞个课件,我们的速度应该是跟不上他们,他们应该是更强。
我:好的,时间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谢您的鼎力合作,让我们对员工的返聘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H:好,不谢不谢。我:胡老师,再见!H:再见!
第三部分 分析总结及建议
此次访谈我们并未事先通知被访谈者,可能被访谈者准备得不是很充分,一些问题并未交代得很清楚,另外,采访者经验不足,一些问题没有问到,以及时间上的限制,导致部分我们想了解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但总的来说,这次访谈还是比较成功的。
通过此次访谈,我们可以发现,员工返聘后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精神生活也得到充实。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员工返聘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退休待遇的不公平。如果退休员工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补贴,那员工不一定会接受返聘。第二,普通的员工以及管理层对返聘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多的只是体现在表面上。尤其是管理层,缺乏民主的气息。第三,员工本身年纪较大,难以适应新的技术设备,导致了工作上一些不足。
末老人社区中心安全会议记录 篇5
会议地点:XXX社区会议室
主持人:
与会人员:
内容:
一 、基本调查情况汇总,宣传教育活动汇总等;
经调查分析报告发现,社区老年人意外伤害中,在家跌倒占百分之三十,跌倒场所集中在卫生间和厨房。
二 、各成员汇报在开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拿出来讨论。
1. 民政干事魏明春提出,民政原有惠民政策有居家养老项目,政府
定期拿出资金雇佣人员到困难老人家中为其擦洗身体,清洗被褥,打扫房间等,在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可以将原有政策完善整合。
2. 志愿者提出,残联原有无障碍改造政策,为残疾人居住场所卫生
间安装扶手,在卫生间使用防滑瓷砖等,安全创建工作中可以效仿原有工作内容,将其宣传推广。
3. 志愿者提出,自己在工作中很努力,也希望帮助更多老年人,但
是很多知识和技能自己并不是很专业,大家表示有同感。
三、布置工作
结合调查分析结果和成员心得体会,策划老年人防跌倒项目,目标是两年内将伤害控制在百分之十之内。具体包括几下内容:
1.做好促进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计划。
2.加强宣传:
在辖区居委会橱窗以及显著位置悬挂宣传板,宣传老年人安全重要性,及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将安全知识制作成宣传单,发放到老年人家庭中。
3.产品推荐:
推荐老年人家庭在厨房和卫生间使用防滑瓷砖,并且在卫生间安装扶手以防摔倒。老年人的板凳建议使用高马扎。
4.争取上级资金建设几个市民健身场所,尤其侧重老年人项目。增强老年人身体平衡性,以防摔倒。
5.争取建设一所国内一流的辖区中心敬老院。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6
关于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计划:我们严家小学根据情况计划于11月17日上午到高州乡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由于了解到老人年龄大,行动不方便.于是我们打算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收拾房间,打扫卫生,陪他们聊聊天等等.目的:达到一个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周末生活的目的.过程:11月17日上午,我们分别按计划来到老人家里,帮助他完成了扫地,拖地,擦玻璃等等.其次,在几次活动中,我们还陪老人聊天,给他讲笑话,给他唱歌.再次,我们也帮助老人做了剪手指甲,洗头等等个人卫生处理.总结:通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们感觉到,自己身边需要关心的老人有很多,他们一旦年龄大了,有很多事情都会力不从心.而我们,则是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天成熟起来,所以说,照顾他们是我们的一种责任.送人玫瑰 , 手有余香.这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的.这
孤寡老人养老政策问题研究 篇7
一、从社会角度上分析
1.缺少可支配资源,经济来源有限。孤寡老人相较于普通老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来源相对有限,可支配资源较少。一些孤寡老人的经济收入仅仅能满足“衣、吃、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养老需求,如有其他意外支出则会生活拮据,捉襟见肘。匮乏的资源使得老人缺乏自信,直接影响到老人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只有基本的养老需求满足到一定程度,老人才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2.安全感的缺失,社会支持网络的较弱。大多数孤寡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内,与外界的联系交往相对较少,甚至很多孤寡老人过着近似于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这样会使老人产生厌倦心里,进行自我封闭,猜忌多疑,产生“心理上的衰老”:感官功能逐渐下降,认知能力发生变化,语言、听觉、嗅觉、视觉开始衰退,并且会伴随着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很难集中,消极情绪较为强烈。
孤寡老人由于远离亲人,社会地位较低而只是其边缘化,缺乏亲人之间的关爱,较为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无依无靠的感觉,使得老人感觉自己被孤立、被隔离,产生孤独感、异化感、隔离感。对待陌生人的主动示好既因为孤独需要陪伴和支持对此较为期待,又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一些抗拒和排斥的心里。在孤寡老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关爱,渴望有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舒缓内心的寂寞。
3.机构内集体化管理,老人生活自由度相对较小。由于多数城市孤寡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而机构内的生活则相对单调乏味,机构内每日的菜品和生活安排相对固定,可选择性相对较少,自由空间狭隘。
4.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忽视。孤寡老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对疾病选择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而且对自己身体的疾病预防和观测较少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对医院和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检测时无人陪伴,使得孤寡老人对身体的定期检查较少注意。
孤寡老人作为老年社会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与其他老年社会成员相比较,孤寡老人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孤寡老人普遍有三种心里:一怕活着无人养;二怕病了无人管;三怕死了无人葬。由此就使得他们希望在日常生活重要老有所养,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其次是老有所依,饮食起居、患病医护有人照料。三要老有所乐,在精神上得到慰藉,摆脱孤独感。四要老有所葬,有人料理身后事。
二、所以,我们解决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是应:
1.以需求为先导,区分不同服务对象。区分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服务方式,对特殊生活困难和缺乏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政府提供无偿养老服务;对生活相对困难、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政府降低机构内的收费,政府提供低偿服务;对于有稳定收入但相对较低的孤寡老人,每月由政府补贴养老。
2.增加社会关注度,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孤寡老人的问题与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社会选产,吸引社会关注,增加社会对孤寡老人的关注度,争取社会慈善基金会和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整合有利资源对孤寡老人生活进行切实改善。进行政购买服务,对孤寡老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使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探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3.增加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保障政策。向相关部门提建议,制定适合孤寡老人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进行定期体检,身体不适需要患病就医有专人陪护。对孤寡老人患病就医实施全额报销制度,使孤寡老人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减少对患病就医的不安和恐惧。
4.大力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社区照顾指的是将需要陪伴照顾的孤寡老人尽可能的留在他们相对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顾,进而避免其进入机构进行生活。社区照顾也可指动员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包括物力、财力、人力,来满足社区内孤寡老人的不同需要,以帮助他们在社区内幸福地进行老年生活。
在个案过程中,刘爷爷非常抵触在姐姐家与外甥外甥女一同过节,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不知如何与外甥外甥女沟通。从个案开始到结束,每次谈话结束时刘爷爷仍对我们恋恋不舍,从屋门口到楼梯口一再相送,反复强调有空常来,在结案后笔者与刘爷爷互留了联络信息,刘爷爷希望笔者在有空的时候常打电话。
像刘爷爷这样的问题在孤寡老人中会经常见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而且发展趋势比较特殊的时期,孤寡老人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日渐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云鹏.基于质性研究对孤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2:191-192.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关于申请老人协会筹备 篇9
珠海市民政局:
根据中央《十二五规划》政策要求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珠海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日趋高涨,本着为了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摒弃原有的养老模式、关爱老人,促进全市养老事业发展为宗旨,我们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于2012年8月23日向贵局申请成立《珠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旨在有助于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和养老机构三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不断深化养老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做好政府与养老事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协会管理服务作用,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
协会业务范围:
一、建立健全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研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养老保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重点,联合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人士,倡办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开展孝文化活动。
三、充分挖掘养老资源,协调各会员单位,面向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为老人提供养老、护理康复、旅游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
四、组织养老服务方面的学术交流、学习考察。总结交流学术成果和工作经验。对养老服务机构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评比表彰。
五、贯彻社会养老法治化,标准化建设的工作部署。配合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行业标准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根据主管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接行业等级评级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六、推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强化内部管理。公平竞争,实行行业自律。
七、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的作用。适时为会员单位和个人提供养老服务信息。开展相关法律政策咨询服务,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八、接受市民政局交给的其他任务,就加强我市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九、对老年特殊人群进行救助,接收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欢迎有加入协会意愿的各企业单位、社团组织或从事养老服务的公办、民营、私营等单位以及乐于为老人服务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均可参与。
协会要求做好自身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行业标准建设、增加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协调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诚信意识。
为了落实行业协会业务和宗旨,本着对老年养老事业的一份责任,特向贵局申请批准成立《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为盼!
发 起 人:
关于留守老人的调查问卷 篇10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们此次关于留守老人调研填写下面的问卷!我们采用不记名填写,希望您能如实填写,为了更好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谢谢您的支持!
1、您的年龄是
A 30岁以下B 30—55岁C 55岁以上
2、你属于城镇还是农村?
A、城镇B、农村
3、你对留守老人认识深刻吗?
A 很深刻B 比较深刻C 一般D不清楚
4、您认为现在社会上“留守老人”现象普遍吗?
A 是的,非常普遍B 不是很普遍C 不清楚,没注意到过5、.您认为现在的留守老人的精神状况如何?
A.很享受这种独居的快乐
B.和以前一样
C.有些孤独
D.非常孤独
6、.您周围的老人也是留守老人吗?
A.都不是B.基本都是C.部分是的7、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 经济发展,工作变动
B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加快
C 现在的青年思想变化,不太愿意留在家里
D 老年人自愿独居
E 其他
8、你觉得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A 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利B 极大的影响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C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D其他
9、你认为他们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A 心灵孤独
B 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C 经济困难
D 安全得不到保障
E老人独自从事重体力劳动
10、你认为对他们而言,哪种关心更重要
A.家庭照顾
B.社区关心
C.政府救济
D.以上三项都重要如果您的儿女已经独立工作,您希望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吗?
A 希望,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
B 不希望,不愿拖累儿女
C 无所谓
12、如果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 经济原因(如:住房压力大等)
B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相处
C 生活习惯
D 其他
13、对于“留守老人”问题,您最希望老人的儿女们
A 保证父母经济来源
B 与父母经常联系,多做心理沟通
C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便于照顾父母
D无论条件多艰难,都坚持和父母同住
14、您所在的地方为留守老人做了什么?
A.居委会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岗位,使其即解决经济问题,又找到了乐趣
B.建立一些活动中心,同时购置一些健身器材,让空巢老人交流和锻炼
C.定期上门与老人聊天,了解其精神状况
D.几乎什么也没做对于“留守老人”问题,您最希望老人居住的社区做到
A为老人提供低劳动强度的工作,既解决经济问题,又能充实生活
B 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方便老人相互交流
C 定期上门走访
D 提供廉价便捷的家政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
16、你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
A、政府重视,发挥作用很大C、政府不大重视,发挥作用不大
B、政府比较重视,发挥作用比较大D、政府不重视,根本不发挥作用
17、对于“留守老人“问题,您认为政府和社会最应采取什么措施
A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消除后顾之忧
B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志愿服务
C 做好空巢老人的统计注册工作,保证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关爱
D 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方便老人沟通交流
E 其他
18、如果您周围有人有组织类似的关注活动,您愿意参加吗?
A别人叫我才去B不感兴趣不会参加C非常愿意
19、您知道关于留守老人问题已经开展过哪些关注活动?
城乡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家庭;人口
众所周知,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者虽然有子女,但他们长大成人后自立门户,成为独自居住的老人。而空巢老人家庭就是一个家庭里,因子女外出工作或者学习,只剩下空巢老人的一种现象。
一、空巢老人家庭现状研究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1亿人,占总人口的8.4%,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287.3万人,占总人口的0.99%。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的比重将近50%,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还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笔者认为,现如今空巢老人家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缺少陪伴,生活无助
空巢老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缺少陪伴,无论是子女还是配偶,只要是有人陪在身边,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也随之不断衰退。一些空巢老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一旦生病或者卧床不起,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2、精神世界急需抚慰
除了物质条件的满足,精神抚慰对空巢老人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很多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在外地学习或者工作,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亲自照顾父母的机会大大减少。缺少了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使得空巢老人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抑郁、失落、焦虑等等消极的情绪。因此,希望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成为空巢老人最大的寄托。
3、安全意识薄弱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高,记忆力也在不断减退,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失去记忆。同时,他们安全防范意识也比较薄弱,在思想上也缺乏一定的警惕性。而很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这种缺点,将他们视为实施犯罪的对象,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经常发生在空巢老人身上。这不但给空巢老人带来物质上的损失,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二、城市与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对比研究
1、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的需求缺失问题
城市中,高楼林立,每个人和每个人都很少交流。城市中的空巢老人更是这样,每天被“关”在高楼里,身体不好的甚至都无法正常出门。因而,关注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这些“退休老年群体安心”,让“在职子女群体放心”的民心工程。现如今,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的需求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金难以承担正常的经济支出。生活在城市里的空巢老人,一般都是退休的群体,他们或许有房,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有一定物质基础。这样看来,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基本保障看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涉及到去医院看病等难题时,许多空巢老人很难预想到这方面的经济支出是巨大的。
(2)生活在封闭的空间,精神抚慰大量缺失。物质需求之外,空巢老人更渴望感情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一些老人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对死亡害怕、焦虑情绪,这就需要大量的精神抚慰。
(3)服务机制不健全,缺少养老服务。一些空巢老人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但很难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一是由于空巢老人自身身体等原因,无法及时去参与社区活动;二是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无法面面俱到为每位空巢老人提供切实的服务。同时,一些城市的养老院也供不应求,床位紧张。
2、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面临的困境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50.32%,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务工使空巢化现象日趋严重。现如今,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收入低,难以维持生活。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本质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家庭主要的经濟来源中,“靠自己劳动所得”占半数之多,“靠子女供给”的占1/3。这表明,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只有劳作不止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2)照顾缺位。虽然在农村很多老人“养儿防老”,希望子女留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但是现实中依然出现大量照顾缺位的现象。为了生计,很多农村青年选择去大城市打工,独自留下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子女年龄小,有些时候不但无法照料老人,反而他们需要老人的悉心照料。
三、解决城乡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无论是城市空巢老人还是农村空巢老人,他们想要过的幸福,物质条件是基础,也是保障。城市里,物价不断攀升,提高经济水平,才能让这些老人“买得起,住得起,用得起”。农村也一样,如果实现城乡一体化,将一些企业开在农村里,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让这些青年留在了农村照顾老人。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看病门槛。
年龄增高,空巢老人难免会出现身体问题。小病不断,去医院看病费用高。这就需要国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已经享有“低保”或者“五保户”救助的空巢老人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低收入或者患有重病的空巢老人纳入保障范围。
3、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丰富他们文化生活。
城市里,要积极利用好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农村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因此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文化建设的投入,使老年人在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中都享有优先、优惠甚至免费的特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让这些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峰,邓子纲.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决模式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15-118
[2]聂志平,温忠文.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1(4):117-130
[3]陈习琼.空巢老人家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208-209
作者简介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12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步伐加快, 青壮年外出就业比例增大, 每年有大量老年人被迫留在农村, 重庆农村的空巢现象日益加剧。2012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7.73万人, 占总人口11.57%, 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化城市, 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特色使其城乡之间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 2010年重庆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重庆乡村老龄化率达到了14.51%, 老龄化加深同时重庆市空巢化现象也日益加剧。重庆市65岁以上老年人空巢生活家庭在所有65岁老年人生活的家庭中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8.20%上升到2010年的34.21%, 独居空巢占上升幅度超过了10%, 空巢合计增加了16.01%,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增幅将近全国的两倍。重庆市老龄办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重庆市已有空巢老人180万, 据预测目前该数值早已超过200万, 其中大部分为农村空巢老人。重庆空巢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完善, 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堪忧。
2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2.1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重庆市成为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
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其经济发展有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打好“直辖市、库区牌”的发展战略, 规划了重庆市城乡人口转移及城乡空间布局, 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006年, 劳务经济成为重庆市“第一大资源型产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660多万, 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6.5%。2009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数据显示, 转移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约为53.6%, 转移到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例约为32.8%, 转移到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比例约为13.6%,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向东、西部转移为主的多地域全方位转移格局。
2.2 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大约有60%的农村家庭严格执行该政策。计划生育的开展导致新生儿的出生率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人口死亡率也持续下降, 重庆市自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以来, 减少生育人口近1800万,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 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迅速增多, 随着子女外出求学、工作或者安家, 留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数也在减少, 家庭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 父母一代提前进入了空巢期。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比全国提前5年进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重庆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1.56%, 达到了333.41万人, 重庆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两代人思想发生转变, 追求独立的生活空间, 自愿空巢
从老人的角度分析, 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水平提高, 许多老人追求独立的晚年生活, 子孙绕膝的传统观念渐渐淡薄, 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反而更加自由, 这部分老人自愿空巢, 晚年生活质量也较高。从子女角度分析, 一方面, 年轻子女与老人生活习惯差异大, 又不愿忍受与父母间思想代沟, 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 不愿意与老人同住, 形成了空巢家庭。另一方面, 子女外出求学、工作, 经济生活压力较大, 无暇顾及老人在家的空巢生活, 甚至将赡养老人当成一种累赘。在城市安家的部分子女没有能力或是不愿将老人接到身边同住, 由此产生了许多的农村空巢家庭。
3 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比较分析
对比分析调查样本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可知, 城镇空巢老人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生活照顾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状况都要优于农村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 同样面临空巢期, 农村空巢老人子女均不在本市的比例要高于城镇地区, 子女照顾老人变得更加困难。子女离家原因类似, 外出务工是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乡子女探望空巢老人的频率均较低, 农村地区情况相比更加严峻。养老住房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目前仍没有自己的养老住房的人数比例约为城镇地区的两倍, 其中有些老人仍在租房, 或是暂时借住在临时养老中心。经济收入与支持方面, 城乡农村空巢老人均有部分仍在参加有酬劳动, 农村大部分老人仍下地干农活, 虽然劳动能带来微薄的经济收入, 但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劳动负担远远大于城镇空巢老人。城乡空巢老人能享受低保待遇的人数并不多, 不少老人表示低保申请难度大, 门槛高, 手续也较繁琐。农村空巢老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较高, 达到81.95%, 然而, 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基础养老金, 相比城镇空巢老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较高的待遇, 其养老补助只是杯水车薪。另外, 农村空巢老人中有一部分完全没有任何保险金收入来源, 这一群体的比例也高于城镇地区,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程度要远远高于城镇空巢老人。健康医疗方面, 城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均不容乐观, 年龄较小的老人健康状况要普遍优于年龄较大的老人, 多数城乡空巢老人看病时能享受医保优惠政策, 农村空巢老人的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待遇水平低于城镇老人参加的企业职工基本医保, 遇到大病时往往束手无策, 看病费用高是城乡空巢老人一致认为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生活照顾方面, 城乡空巢老人大多数还能自理, 不能自理的老人有老伴或亲属照顾, 农村地区调查对象中有两位几乎无法自理的高龄老人没有亲属照顾, 长期卧病在床, 子女又不在身边, 只能依赖邻里朋友的好心帮助, 生活状况堪忧。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多数为一般, 也存在矛盾较多的家庭。老人习惯和熟悉的朋友来往娱乐或是自娱自乐, 但是城镇空巢老人集体活动的参与度要高于农村空巢老人, 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许多老人表示子女不在身边, 时常感到孤独寂寞, 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电话问候上。尽管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但无论是城镇或是农村地区的老人均对未来养老持积极的态度, 主观上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依靠的主要养老资源中, 子女和储蓄或自己的劳动收入排在前两位, 而城镇空巢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退休金以及子女养老, 由此可见, 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比城镇空巢老人更加缺乏保障。
4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要问题
4.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待遇城乡差异大, 养老保障力度小
重庆市现存两类养老保险, 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据调查, 53.96%城镇空巢老人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9.43%的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其中只有少数城镇空巢老人每月领取80元基础养老金, 然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81.95%%, 而其中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领取每月仅80元的基础养老金, 老人普遍反映基础养老金太低, 保障力度小。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未实现城乡统筹, 报销力度小
重庆市现有医保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构成。调查显示, 城镇空巢老人多数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还有部分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 而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医保对养老支持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力度上, 各个区县对医疗过程中的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办法均有不同的规定。医保全市统筹尚未实现,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未来养老缺乏医疗保障。
4.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 低保户申请困难
空巢老人在外务工的子女虽不与老人共同居住, 仍属共同生活, 只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下才能申请低保待遇, 子女务工收入尚可, 但是老人的经济状况却非常差, 这部分弱势群体却被排除在低保制度以外。调查显示, 重庆市城镇与农村低保户比例差别不大, 农村城镇低保门槛不同, 调查中有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反映申请低保救助困难重重, 社会救助制度仍需完善。
4.4 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到位, 机构发展不平衡
调查显示,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认为没有合适的养老机构导致无法实现机构养老的人数要多于城镇地区。虽然重庆市机构养老福利事业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仍不到位, 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另外, 也有阻碍其入住养老机构养老的原因, 例如养老机构的条件太差, 经济条件不允许, 不符合养老机构收住对象要求, 子女反对, 甚至当地根本没有合适的养老机构等等。由此反映了重庆市对空巢老人提供的机构养老保障存在突出的问题, 如城乡之间机构养老事业在规模、设施、提供的服务方面专业化发展不平衡,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构养老需求, 农村空巢老人中一部分急需农村敬老院提供养老服务的群体由于受到经济落后的制约无法入住养老机构, 无法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
4.5 村委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 专业化水平低
调查数据显示, 38.4%的重庆农村空巢老人曾经受到过村集体关心和照顾, 重庆市村委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仍需完善。目前重庆市社区村委提供的养老服务还不完善, 专业化水平低, 多数社区仅提供简单的护理和照料, 并不能为需要长时间照料的高龄老人带来实质性的养老帮助。另外, 重庆市农村地区社区组织建设不完善, 没有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和医疗保健人员, 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无法很好地开展, 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 邻里朋友也能给空巢老人提供一些生活照料和养老帮助, 但是绝大多数不能自理或是半自理的空巢老人依然依靠老伴或是亲属照料。
4.6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缺失, 子女照顾缺位
调查显示, 农村空巢老人多数有两个以上的子女, 外出求学、打工或是已经在外安家的子女通常无法给予老人生活照料。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子女外出务工地区分布在全国各地, 调查数据显示半年之内来看望老人的占比32.38%, 子女半年至一年才看望老人的占比41.26%, 子女一年以上才来看望老人的占比26.36%, 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频率非常低, 根本无法满足空巢老人漫长晚年生活的需求。
4.7 子女重老意识薄弱, 老人缺乏精神关爱
子女由于打工、求学等长期离家在外, 与父母缺乏交流沟通, 感情疏离, 敬老爱老的意识薄弱, 不主动打电话关心老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 另一方面, 老人体谅子女在外工作繁忙, 生存压力大很少联系子女, 怕给子女增加负担而不愿将困难向子女倾诉。调查显示, 58.74%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为一般, 部分比较融洽, 也存在与子女矛盾较多的情况。另外, 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中只有34.96%表示晚年主要依靠子女养老, 而8.02%的老人目前仍没有自己的养老住房。老人将晚年的精神寄托放在子女身上, 子女却不能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 无法为老人提供老有所依的精神保障。
4.8 晚年劳动负担大, 可依靠的养老资源少
调查数据显示, 重庆市城镇空巢老人中仍有18.49%正在从事有酬劳动, 绝大多数城镇空巢老人没有继续参加有酬劳动, 并且参加有酬劳动的老人几乎都是70岁以下的老人, 城镇空巢老人经济条件较好, 晚年的劳动负担较小。而在349名被调查的农村空巢老人中53.01%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其中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可以得到一些经济收入与支持, 增加了养老的个人保障, 但是也加重了老人晚年的劳动负担, 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的劳动负担比城镇空巢老人更加繁重。重庆市城镇空巢老人依靠的主要养老资源中, 退休金占了较大的比例, 主要依靠储蓄或自己的劳动收入养老的空巢老人为23.07%, 而农村空巢老人则达到了32.38%, 农村空巢老人可依靠的养老资源少。
5 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 加大制度保障力度
养老保险方面, 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对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作出政策倾斜, 增加政府对其养老金账户的财政补贴, 取消养老金领取门槛, 在子女不参保的情况下, 老人依然能够领取基础养老金。调查中有85.1%的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增发养老补贴, 根据各区县财政实力, 应适当增加基础养老金标准, 增设高龄补贴和独生子女补贴等养老补偿,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 缩小地区差异, 加大制度养老保障力度, 让农村空巢老人得到真正的养老实惠。
5.2 统筹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报销比例
医疗保险方面, 完善城乡统筹的医保制度, 将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提高医疗保险比例, 设立大病医保制度。加大乡镇医院、卫生院的建设, 增加医疗设施, 改善医疗环境,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提高医疗水平, 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 避免乱开药、乱收费的现象, 相关卫生部门定期对农村医疗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开设空巢老人医疗绿色通道,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医疗补偿机制, 重点对乡镇医院、村卫生院的医疗补偿, 引导空巢老人选择基层就近的医疗单位。
5.3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降低低保户门槛
社会救助方面, 提高最低保障水平, 降低低保户门槛,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空巢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有效的帮扶制度, 各村委干部深入走访每户空巢家庭, 了解每户具体的养老状况, 对孤寡老人、长期患病、丧失自理能力等老人给予及时的帮扶照顾, 解决养老困难。集体可以加大对农村土地的投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生产率, 有土地的农村空巢老人可以以土地养老, 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的温饱问题。将因病致贫的空巢老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对象, 提供社会救助。
5.4 发展农村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政府应建设广覆盖的乡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专业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等养老服务人员, 为每位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检查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旦老人有服务需求, 老人可以自己前往养老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也可以要求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另外, 农村空巢老人单独居住往往会遭遇意外事件, 比如意外摔倒、生病, 甚至其他恶性伤害事件, 可以为每户空巢老人家庭安装连接到养老中心的报警铃, 当意外发生时, 老人只需按响警铃, 就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
5.5 鼓励子女返乡务工, 依法保障家庭养老功能
有条件的区县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 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吸引劳动力回流, 让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 不仅提高乡镇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 间接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而且能够让子女回归家庭, 更好的照顾父母, 给予农村空巢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在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同时, 设立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权益的法律条例, 依法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将经济赡养、定期探视纳入法律条例保障范围, 对歧视、虐待老人等行为依法追究, 依法保障家庭养老功能。
5.6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健康, 弘扬敬老文化
社会各界要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 组织学生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定期探望农村空巢老人, 照顾老人的生活, 尤其是孤寡、高龄的空巢老人, 为他们提供日常帮助, 陪他们聊天解闷, 给孤独寂寞的老人精神安慰。充分发挥邻里熟人的帮扶, 增强邻里交流, 组织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拼家养老”, 老人们既可以相互作伴, 低龄老人也可以帮助照顾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由社会各种协会志愿者组织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 举办广场书画展、摄影展、博览会等文化艺术活动, 弘扬我国的“孝”文化, 宣传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5.7 增加晚年可依靠的养老资源, 减轻劳动负担
社会经济组织、公益组织、有条件的个人应积极为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增加晚年可依靠的养老资源, 减轻其劳动负担, 为其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缴费提供资助, 对无法参保的困难户提供帮助, 适当资助日常生活用品, 解决养老实际问题。商业保险机构可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一份意外伤害保险, 让有条件的老人缴纳较低的保险费用就能提高抗风险能力, 获得更有保障的老年生活。从农村空巢老人自身角度来看, 首先应为家庭生命周期必经的“空巢”这个阶段做好早期准备, 积极调整心态, 减少对子女过度的依赖, 从根本上扭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摘要: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 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高龄化、失能化的境况, 未来养老保障令人堪忧。阐述了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空巢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从经济、医疗、生活照顾和精神生活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在对比分析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养老问题,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晨昭.中国社会老龄化挑战及应对措施[J].学理论, 2012 (13) :51.
[2]张连杰.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26-28.
[3]毕士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重庆机构养老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 2013:28-30.
[4]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人口研究, 2006 (11) :3.
[5]柏云端.关于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06) :85.
[6]刘庚常.我国农村新空巢家庭[J].人口研究, 2004 (06) :48-52.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推荐阅读:
孤寡老人论文11-09
孤寡老人调查报告05-10
重阳节孤寡老人09-02
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简报10-14
孤寡老人困难申请报告11-17
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作文07-14
农村孤寡老人调查报告08-01
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策划书05-27
慰问孤寡老人活动策划书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