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精选6篇)
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篇1
《老人与海》书评
标题: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老人与海》读后感 内容: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经典之作,我曾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每次靠近它,几乎都能深深地触及到自己的心灵,震撼到自己的灵魂,获得精神上坚不可摧的依靠。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主人公桑地亚哥信奉的真理,他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给我们看,并且他做到了,创造了大海上的奇迹。是他,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告示给我又一个人生箴言: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这位“硬汉”的故事真的将我深深折服„„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这让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失败者。而他却从没有认输过,总是斗志昂扬,充满着信心与希望,时刻准备迎接下一次的丰收。这也似乎正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开始。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他发现了一条身长约十八尺,体重约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他明知对方力量比自己强大,却还是决心与之战斗到底。尽管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并对大鱼说:“我跟你奉陪到底!”。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后,他终于杀死了大鱼,把它拴在船边。然而,考验并没有因此结束。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筋疲力尽的老人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独自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了,他再用舵把来打。——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和摧残他。可是,上天似乎并不会怜惜这位坚毅刚强的老人,它将厄运一次又一次降在他身上,而最终只留给了他一副鱼骨头。老人回到家中,已是精疲力竭,躺在床上,去梦里追寻心底的那份美好„„
桑地亚哥——多么令人心疼的孤独乐观的老人,多么令人钦佩的勇敢睿智的渔者,多么令人敬畏的顽强刚毅的硬汉,多么令人称赞的坚韧执着的斗士——用行动抒写了自己人生的“华丽”篇章,这份“华丽”,虽然很不完美,更可以说是失败的,毕竟他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仍一无所获。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着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他身上所散发的精神气息已经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他的英雄形象也已深深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他是物质的失败者,却是精神的胜利者,是生命的英雄。他的失败,注定诠释了另一种成功。
或许胜利在这部小说里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正真得到了体现。老人敢于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位英雄老人,这位失败的成功者,他不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着像他一样的那一类人,了不起的一类人,让人敬佩的一类人——“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一个人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强者。”这,便是这类人一直坚定遵循的一个真理——这一类人,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他们用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主体意识。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犟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的人的“优雅风度”。
其实,失败的确可怕,只要它猖狂起来,可以将人彻底击溃。而失败又不可怕,只要你敢于面对他,不向它屈服,尽可以将它踩在脚下。何谓失败?失败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气爬起来,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远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对梦想的追求。何谓英雄?英雄就是敢于面对挫折,面对挑战,不断战胜自我,战胜挫折的强者,就是有勇气继续去完成自己也许已经失败了许多次的梦想的勇士,他会不断告诉自己:当你遇到挫折,没关系,闯过去!黎明在下一时刻迎接你;当你遇到坎坷,不要紧,冲过去!彩虹在下一个晴天鼓励你;当你惨遭失败,不要哭,挺过去!风景这边更好。生命中,经历一次磨难,就是锻炼自己的意志;挺过一次灾难,就是增加自己的力量。
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立于自然或是社会中,都应该正视现实,接受一切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纵然面对死亡,也要漠然处之,宁折勿弯。这是桑地亚哥所执著的人生要义,也正是《老人与海》中的哲理闪光之处。他揭示了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动的驱动力,强调了要在深沉的行动中锻造有价值的灵魂。
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浑身都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觉得,正是书中描绘的复杂险恶的人生环境和面对此种环境主人公所展现的坚韧的人生态度,使得我越来越迷恋这部作品。无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多少挫折失败,我相信只要有老人那般不服输的品质,我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老人与海》真的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就像高尔基的《海燕》,能让我们在暴风雨来临前获得勇气,获取力量。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神韵,其中更多了一份坚韧、刚毅、执着与信念,让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勇气、有信心地去面对,去坚持,去抗争,决不退缩。
我想,人生正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波折甚至失败。失败的原因也可能不尽相同,无论如何失败总会带给人一定程度的打击,让人难以承受。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只有再出海,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给人生留下遗憾,毕竟我们努力过,付出过,奋斗过,争取过,我们同样会是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精彩。
这,应该就是“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的价值所在吧!
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篇2
案例: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被讹1800元衣服被撕烂 (2013.12.3网易主页) 。
12月2日, “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一组图片在网上不胫而走, 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众多网友对大妈予以谴责。据了解, 昨日上午10时30分许, 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 具有东北口音的李女士在经过骑摩托车的一名外籍青年及其中国女友时突然摔倒, 引起围观, 最后该外籍青年向李女士赔偿了1800元。
路边小卖部店主称, “当时大妈已经倒在地上了, 我看见俩人把老太太往路边拽, 后来人越聚越多, 东外交警大队和新源里派出所的警察都来了, 纠纷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一位环卫工人称, 当时他工作时路过, 只看到老外的衣服已经被扯拦, “羽绒芯都露出来了”。
今天, 舆论方向逆转, 多个目击人称报道不实, 大妈确是受害者, 老外还当场对其破口大骂。最初在网络上发布组图的目击者李先生提供了其在现场拍摄的两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里, 李女士蹲在外籍青年的黑色摩托车前, 左手抓着车把, 右手抱着车座嚷嚷着。外籍青年的女友对李女士说:“是, 要跑我们早跑了, 还在这评理, 你吵什么架呀?”她试图掰开大妈紧攥车把的手, 却没有成功。站在一旁的外籍青年, 左下方的羽绒服已被撕开, 露出大面积内芯, 黑色绒布向外翻出。外籍青年对其女友说:“帮帮我, 让她下车。”而李女士一边依旧用手抓着黑色摩托车, 不让车离开, 一边大喊:“我要报警!”
另一段由路边复印店工作人员拍摄并提供给笔者的现场视频中, 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说脏话、“你骗人, 你看我是外国人, 想讹我钱”等。
接下来的一幕把事情推向争议的高潮。李先生说:“外籍青年站开了两步, 也不是说要走, 但大娘一看不在身边, 就扑上去, 把小伙子揪扯住, 死死地抱住, 连撕带打, 抱住腰、腿撕扯, 现场人都看到了。老太太说, 你撞我啊, 你想跑咋的。”紧接着, 双方互相有推搡, 围观者也越来越多。
“照片中, 她也没有受伤。外籍青年的女友说, 本来老太太要几千元, 后来砍价砍到1800元。老太太后来自己走了, 没留电话。”
李女士表示, 自己患有心脏病, 当天被撞后引起高血压, 反应比较激烈, 全身抽搐, 她看到老外要走, 才扑上去。“据李女生称, 1800元为医疗费, 但并未出示详细单据。”
此案例中可以看出体现出三种社会现象: (1) 近日社会出现悲催而又奇怪的社会现象, 老人跌倒, 扶了会被讹, 不扶又是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谴责。好心群众的帮助换来是被倒打一耙, 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让人不敢在伸出援手。 (2) 一个好的社会, 应该有更多的好人, 帮助他人同时又能满足自身道德成就感, 促使社会健康发展, 进而实现道德的重要保障。本案例中外国人扶老人反被讹取1800元, 严重有违社会公德。 (3) 道德是一种积极社会价值, 但如果践行道德伴随着过高的风险, 甚至对人的自利本性构成太大的挑战, 道德就变成了凡人难以奇迹的境界, 最终只能当多数人望而止步。案例中外国人对老人的帮助反被讹的现象, 只会造成极坏影响。
从这个简单的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现如今我国道德问题十分严重, 出现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案例, 冲击伦理道德底线。案例中出现的诈骗讹人行为已经把国人的脸面丢失了, 外国人作为游客, 在异乡磕碰到老人, 更多出于本能和好意去搀扶结果反被讹, 这会给中国优秀的道德品质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对国人来讲, 近几年频繁出现扶老人反被敲诈的事情, 有些人也因这个惹上官司倾家荡产, 慢慢的网络宣传和人们口口相传, 大家对老人在路上摔倒都是绕道而行,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人情冷漠, 而是无人敢伸出援手, 同时在出现类似被讹事件时, 更多人表现出看热闹的心情。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传统道德文化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具有延续道德文化的能力。在社会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之后, 道德文明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 每况愈下的情况让人措手不及。严重的讲, 会危及中华民族道德导致崩溃, 作为国家的一员、社会进步的先驱者, 不能关闭视听、必须面对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是否该从新认识什么是道德和道德底线?所谓的“底线”指的是一个事物的最低层次和最低限度, 低于这个“度”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如此道德底线就成为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尊严和善心的最低阀值, 超过这个零界点也许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 社会关系也不再是原来的社会关系了。马克思认为人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的人出现的, 因而人的意识从产生开始就是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之间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就形成了道德意识。从人出现就有了道德意识, 但发展几千年以后我们的道德意识却越来越薄弱, 道德品质却一点一点消失掉。从每天的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来看, 每天都有新的道德案例出现, 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畸形案件都有发生, 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道德品质是一种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起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作用, 而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指导教育。然而由于我国现在整个社会的大转型,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免受到影响, 而统一的、有权威的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又得不到重视。在当前本应该重视德育的教育却被重视成绩所完全替代, 在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在社会中道德方面的教育不被重视, 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工人的技能提高能直接带动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带来更高的利润, 因而造成这些人出现“道德短腿”的现象, 没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意识, 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本身并不坚固的道德大厦开始坍塌, 道德底线不断丧失。
在面对每况愈下的道德问题是我们迫在眉睫要做的是加强广大人民的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和阶段, 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又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道德教育, 任何道德要想深入社会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都是不可能。古时孔子就提出要“以德教民”, 只有对民众“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民众才能做到“有耻且格”。古代思想家对道德教育之社会调控功能的深刻认识, 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仍具有启发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个人道德品质,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提到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和养成道德习惯。有了这五种对于我们提高自身道德品质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自身的道德教育方式, 我们可以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细心教导, 在学校中我们认真听受老师的谆谆教导学做有用的人, 在社会上将自己调试到社会所希望的方向上来, 自觉维护和遵守一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规范。通过这三种教育我们的途径, 加之我们对善恶的自身认识, 做到规范自身行为, 坚决与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同时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道德问题, 国家和社会应该重视,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为基础, 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够高, 这对人们认知道德规范的程度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构建中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融入到当中, 只有这样道德底线的构建才会有基础、有保证。其次,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诚信是道德建设中的核心部分, 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 守住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底线的构建才能卓有成效, 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当今我国有很多人缺少诚信这是造成道德底线滑坡的关键因素, 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高尚道德, 普及诚信教育, 在加强道德底线构建的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加大打击不诚信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为道德底线的构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M].岳麓书社出版, 2014.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3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老人与海英语书评(最终版) 篇4
作业: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 had read this novel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I came across it in a library and after opening the book I continued reading till the last page.It’s amazing that there should be such a wonderful story.Later, I learned some parts of the story from our Chinese book and the teacher told us to try to feel something that the author was expressing.Then, I became confused for all I noticed was the story itself.Now I read the novel again, but in English.I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the plot and many details in the story, and I could still recognize them while reading them in English.The story goes like this: there’s an old man in Cuba named Santiago who was a fisherman.He had been fishing hard in the Gulf Stream for 84 days but got nothing.In the previous days a boy named Manolin was fallowing him as a company, but the kind boy was force to leave the old man by his parents who thought that the old man was unlucky.However, Santiago continued to go fishing alone in the eighty-fifth day.The boy cared about him and prepared things for him.The old man left the land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is very day his luck finally came—a large marlin bit his bait and couldn’t escape.But the fish was so big and heavy that it pulled the skiff or a little ship as far as it could do.The old man was very excited and determined to defeat it.So they started a battle which lasted for days and nights.First the fish was in charge, it swam fast with great strength and the old man could only pull the rope with great efforts.When the old man was tired he ate bonito or dolphin to keep strong and he started to talk to himself so that he would not feel weak in the mind.The marlin grew tired gradually and it began to circle.The old man knew that he was to have the fish.He burnt all his energy to pull the rope while the fish was circling under the water.The fish came nearer and nearer to his skiff, and then the old man hit the fish with a harpoon and finally got it.The fish was huge and it was longer than his skiff.He tight it alongside the skiff with ropes and lay down in the stern to have a rest.However, on the way back the blood from the scar of the fish speared in the sea water and then the sharks came.The old man was not afraid and used every weapon to fight with them.There were five or six times of attacking from those sharks and each time they ate lots of fine meat from the marlin.The old man fought again and again to protect his fish and used harpoon, oar, knife, rudder and so on to beat the sharks.They fought all the way back home and in the end the old man gave it up because the fish was almost eaten up and he was exhausted.The old man finally came back after sailing out for so far and so long a time.It was deep in the night;he left the skiff and the fish and went to bed.In his dream, he saw lions playing on the beach in the coast of Africa.The story ended.It is said that the author, Ernest Hemingway who is a great American writer wrote the novel in only eight weeks, basing on one of his friend’s true experience.He created the figure of the old man which was later called by people “tough man” and showed his life attitude and spiritual world.The most well-known sentence of this novel and also the topic of it is tha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These words become belief of many readers.In my opinion, the whole story is about a battle between an old man and the sea, both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have symbolic meanings according to critics.The old man once was so energetic and strong but couldn’t get harvest from the sea.He used his old body and strong mind to fight against nature and challenge his fate.He did win a bit—he got the large fish, but he lost totally because he carried back only the skeleton of the fish with his hands bleeding.On the other “网上英语自主学习”课程总计36课时,平均每4个课时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如,甲、乙…
2009级英语专业网上英语自主学习作业
hand, he had done all he could to fight against all unlucky things and didn’t lose his face.He behaved like a real man, a tough man.That’s what’s most important in a battle.Hemingway is famous for his special writing style and skills.His words are short but tough, and people describe this as “telegraph style”.And from this typical work of his I can easily find out something worth noticing.I like the first paragraph very much because it reads so natural and attracting and it will lead you into the situ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It writes: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In the first forty days a boy had been with him.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 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and the boy had gone at their orders in another boat which caught three good fish the first week.”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书评 篇5
通过阅读本书, 除了惊叹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还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给我以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第一, 思维严谨, 逻辑严密。本书中文字量巨大, 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使读者感受到“雾里看花”的感觉, 相反作者在阐述该研究的过程中, 逻辑清晰、思维严谨、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既不使人感到啰嗦, 又条理清楚。例如, 在音乐美学中, 音乐能不能表现音乐以外的东西还处在争论之中, 作者为了避免陷入这个无休止的争论漩涡, 一开始就做出了说明, 作者说:“为了回避回答‘内容’与‘形式’概念理解的差异, 笔者把它概括为‘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这体现出了作者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再如, 在第一章中, 作者首先就阐述了发起该研究的原因——“解决音乐能否表现它之外的对象问题的关键, 是解决对应关系问题”, 接下来分别叙述了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的一些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作者在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该研究的一些基本信息, 就给读者以总的概览, 使读者可以大致的了解该研究的内容, 进而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该研究给我们的音乐事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以及使读者相信该研究是在严密的科学研究下进行的。该书使人感叹作者的陈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条理分明。
第二, 学术功底深厚, 知识覆盖面广。学术功底深厚不仅体现在文献量上, 而且还体现在跨学科方面。在文献量上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书目以及相关论文的数量是非常之多, 贯穿古今中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不难看出该研究不仅涉及音乐学内部诸多学科, 而且还涉及音乐学科以外的其它许多学科。音乐学学科内涉及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音乐学科以外还涉及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美学等。其次, 作者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有深度、见解独到、举例适当。例如, 在与音高相关的联觉中, 做了大量了音高与视觉、情态、空间知觉、物理属性之间的联觉规律实验, 并对每一问题进行深度分析。针对下述观点, “与音高相关的一系列联觉总是引起情态兴奋性或抑制性的活动……共同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反应机制是与音高相关的联觉发生的心理机制” (p64) , 作者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对音高引起人的相关反应做出了分析, 并且举例说明如下:“音高与物理属性大小、轻重之间的联觉关系”, 例如“圣桑《动物狂欢节》中‘大象’与‘鸟舍’……都是前者使用低音表现, 后者使用高音表现”、“我国著名歌曲《松花江上》……根据音的高低与轻重之间的联觉关系可以推论, ‘灾难深重’、‘心情沉重’、‘沉重的生活’等等感觉就用低音区来表达……”。用频率较低的音来表现“大”、“重”的心理体验, 而用频率较高的音来表现“小”、“轻”的心理体验。这些例子都很好的说明了物理属性的“音高”引起的人的心理体验即作者所说的“与音高相关的联觉规律”。
第三, 该研究应用前景广泛, 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诚如作者所说“揭示音乐表现规律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在因果关系的层次上获得音乐音响的物理属性与其他人类感觉之间具体、明确的对应关系……哪里有音乐表现的问题, 哪里有需要音乐的地方, 哪里就有联觉对应关系规律的应用领域”。的确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凡是涉及到音乐表现方面的问题, 该研究或多或少都可以得到应用。该研究在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环境音乐、音乐医疗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给这些学科的理论基础建设也注入了新鲜力量。此外对音乐美学领域中“内容与形式”之争的解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研究把以往停留于经验层面上的联觉对应规律从理论高度进行了证实, 使人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了这一规律。作者的学术眼光具有前瞻性, 该研究对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以该研究为基础, 作者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意义、功能给予了新的阐释。该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了“表现对象怎样进入到音乐中去?它又怎样从音乐中出来, 进入到听者那里去的问题”。
摘要:《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是一部从理论高度解释了音乐审美经验中的某些问题的著作。该研究对促进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形而下的解释途径。因而本书是一本具有前沿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
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篇6
现今研究生的科班训练,除了要会写论文和专著,也要会写书评和札记。而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
一、中西方书评制度的差异
书评是一本学术杂志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西文学术期刊的主体是论文(Article)和书评(Review),论文往往只有几篇,涉及的范围不够广。对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有可能是书评,因为书评才能真正反映这本刊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我們翻看一本杂志时所获取的知识,有时并不在于论文,而在书评,这是和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相关联的。
因为中国学术期刊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书评制度,所以一本杂志中,主体是论文,书评只占极少的篇幅,甚至没有书评。杂志中所发表的书评涵盖的方面不广,大多数书评是一些对所评之书的概述和夸奖,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也不受读者重视,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视,因为其中一些书评是作者或出版社编辑找人写的。
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是这样的:每个学术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后,都要寄给权威的学术期刊,由期刊主编挑选其中值得评的书,去约请与该专著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来撰写书评,同时也就把这本书送给写书评的人。这种由杂志自身来选择权威专家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由作者本人或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把自己写的书或编的书送给书评作者,因为后者必然产生人情稿子。所以,我们在西方经常遇到的事情是,一个学者出版了一本新书后,都在提心吊胆地等待书评的发表,而他或她并不知道书评都是谁在写,更不能干预书评作者写什么。我在耶鲁大学时,某一天见到韩森(Valerie Hansen),我说《守护神》(Numen)上有一篇你的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 600-1400(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的书评,她赶快跑去看。足见书评在西方作者眼中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学术意义。
因为书评是由杂志约请的专家撰写的,所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杂志自身手中,杂志也把自己所发表的书评水准,看作是该杂志的学术水准,这样的一种学术认定的结果,是杂志要约请权威来写稿,而不接受书评投稿。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刊物的约稿通知里面说,书评不接受投稿,如果你特别希望评某本书的话,必须先和主编联络,在得到主编的同意后,才能撰写。同时,由于杂志对自己发表的书评水准的认定,所以一般来讲是不接受反批评的。你可以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商榷文章,但在发表书评的刊物上是不行的,即使你的反批评很有道理,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给刊登的。这种做法有点霸道,但实际上是为了一个杂志的正常运作,因为你一旦发表了反批评,则必然引起书评作者的再度反批评,这样你来我往,批评文章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长,那么这个杂志的篇幅就大量被占掉,而批评双方有时也从学术争论发展到意气之争,降低了杂志的学术水平,这样下去杂志是无法办的了。
在中国,大多数刊物没有这么严格的书评制度。比如几年前《历史研究》发表了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评社科院人口史的一本书 ,很有分量,是中国学术界少有的书评,虽然有些话用词过于激烈,但仍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一股新的气息。但是因为《历史研究》没有规范的书评体制,很快就发表了反批评文章 ,这其实是否定自己。所以,发表书评的杂志是不能够发表反批评的,但并不反对书的作者在其他地方发表反批评的文章。
当然,西方杂志赋予书评作者的这种话语权,有时也被利用来作为攻击他人的手段。比如《哈佛亚洲学报》(HJAS)第58卷第1期(1998年)发表的贝格利(Robert Bagley)撰写的长篇书评,用十分激烈的言辞批评巫鸿(Wu Hong)《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 一书,指作者书中表现了至今没有改造好的“中国劣根性”!对于这样一篇学人看了都觉得超乎学术的“毁灭性的批评”,《哈佛亚洲学报》就是不发表巫鸿的反批评,最后还是李零先生出面,在刘东主编的《中国学术》第2辑(2000年)中,同时发表贝格利的书评中文翻译和巫鸿的答辩文章 ,让读者自己看看谁有理。
《哈佛学报》的这篇书评是个特殊的例子,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一般来说,西方学者写书而受到批评,已成习惯,一般不会引起意气之争。贝利(H. W. Bailey)教授集毕生精力所编的《于阗塞语词典》 出版后,其弟子恩默瑞克(R. E. Emmerick)在《印度伊朗学刊》(IIJ)第23卷(1981年)上撰写书评 ,指出其不足之处。但这并没有影响二人的交情,贝利每年过生日,恩默瑞克都要从汉堡赶往剑桥去祝寿。1985年我前往剑桥拜访贝利教授时,他告诉我当今执于阗文研究牛耳者为恩默瑞克,并介绍我到汉堡去找他。
在中国书评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一个作者的书受到批评,有时会被某些人利用这些书评来攻击作者,使得作者的职称评不上,甚至分配房子、提升工资也受影响。有时再加上报纸、网站的炒作,使得问题更加复杂。要知道,在西方的杂志里,往往是值得评的书才被安排来写书评的,有些书根本不值得一评,所以,尽管书评没有什么好听的话,也说明这本书不是最差的。一个人的学术眼界是有限的,自己所撰作的书肯定会有漏洞,所以别人的善意批评是可以接受的,这有利于自己将来在修订本中把学术水准更推进一步。
西文杂志的书评,一般都上目录,在“书评”类下面,先列作者,然后是书名,最后是书评作者名和页码。这样等于给值得评的书做了广告,让浏览这本杂志的人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甚至会引发某些人翻开书评,看看本书的基本内容。因此,一般来说书的作者都是愿意自己的书有人评的。在目前中国的杂志里,书评的正题往往是一句表扬的话,书名放在副题中,常常没有作者的名字,这其实不利于对被评的书的学术认定。我在办《唐研究》时,改变这种做法,采用西文刊物的标题方式,意思就是让大家一眼看到唐研究领域里最值得注意的都有哪些书。请大家注意引用这样的书评时,不能像引用一般文章那样,只抄写标题,而是要在前面加上“书评”二字,如:荣新江《书评: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55-559页。
nlc202309041917
西方杂志的主编,往往就是某些方面的权威学者,所以有些刊物的主编就把出版社寄来的书留下,自己写书评。最著名的就是《通报》(T’oung Pao)的主编伯希和(Paul Pelliot),他的学术领域十分宽广,涉及中亚、中国的许多方面,自己的成就很高,所以他所写的书评也因为具有很高的水准而不被认为是违反了书评约稿的原则。伯希和一生撰写了大量的书评,他的书评不仅发表在《通报》,也发表在法国《亚洲学刊》(Journal Asiatique)、《法国远东学院院刊》(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ême-Oreint)等杂志上,大概由于所写书评太多的缘故,在伯希和去世以后,他的论著目录一直没有被完整地编辑起来。原本听说京都大学的高田时雄先生准备一个全目,但没有完成。2001年出版的Hartmut Walravens, Paul Pelliot (1878-1945). His Life and Works ——a Bibliography ,包括伯希和的全部论著目录,还有篇目、主题索引,以及后人有关伯希和的论著目录。伯希和大量的学术成就,其实有不少包含在他所写的书评里。
良好的书评制度,可以使得一本杂志的书评保持较高的信誉,拥有更多的读者。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杂志已经意识到真正的学术书评的意义,但要建立起良好的书评制度,路还很漫长。
二、有学术贡献的学术著作值得评
哪些书值得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有学术贡献的学术著作值得评。相反,给一般读者所写的通俗读物,普通的概述或综述,则不一定在纯学术刊物上发表评论。当然,可以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评介文字。
值得评论的书,从我们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包括专著、论文集、史料集、考古报告、学术性的展览图录等。因为书评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学术贡献,所以,要有专家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些书的内容和成绩勾勒出来,特别是一些论文集、考古报告,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来说,翻看书评以后,可以决定值得不值得去找这本书来读。
但是,要知道,对一本杂志来说,不可能找到所有值得评论的图书的书评作者,所以虽然有的书,我很想在《唐研究》上发表一篇书评,但往往因为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撰稿人而作罢。这又说到书评的作者问题了。比如说在中国的唐史学界,我们拥有许多各方面的专家,但老一辈的甚至略微年轻一点的专家学者,受到“文革”大批判的影响,不愿意写书评,这使得在国内找寻一个所评之书的最佳专家的做法,有时难以成功。因此,我们也约请一些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者来撰写书评,几年的实践证明,中青年学者不仅有实力写,而且敢于写,甚至一些博士生因为较长时间关注一个课题,他们所写的同一专业领域里的书评,很有力度,受到读者的好评。因此,只要大家努力,中国的书评制度可以创造性地建立起来,中国的书评内容也可以充实起来。
在老一辈的学者当中,在写书评这一点上,周一良先生是个例外。我在《才高四海,學贯八书——周一良先生与敦煌学》中有如下一段介绍:周先生受过严格的西方学术的训练,不论在燕京大学,还是在哈佛大学,因此,他在撰写论文、札记的同时,一直坚持写书评。他对书评的看法,可以从他表彰杨联升先生撰写书评的文字里体现出来:“我认为莲生(即杨联升)的书评可以媲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文章是写自己,只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端出来就行;写书评是写别人,往往要站在学术史的高度,从方法论上加以评述,有时比写文章还难。周先生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当然无法和杨联升相比,但他写书评的作法,是许多与他同龄甚至比他年辈还晚的中国学者所不具备的。周先生的书评范围很广,从早年的《评冈崎文夫著〈魏晋南北朝通史〉》 ,到晚年的《马译〈世说新语〉商兑》 和《马译〈世说新语〉商兑之余》 ,都是按照书评的学术规范,提出了严肃的商榷意见。在敦煌学方面,他撰写过《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对王梵志诗的校本提出批评意见 。还有《读〈敦煌与中国佛教〉》,虽然以介绍为主,但也有指正的地方。我们从这些书评中,可以窥见周先生的一些研究方法。他曾特别送我上面提到的《马译〈世说新语〉商兑》抽印本,说明他自己对这篇书评的欣赏。
三、今天我们如何做学术书评
1.学术书评的种类与内容
学术书评有不同的种类,有长有短,长的过万字,短的只有几百字而已。一种书评是属于介绍类的,往往只有500~1000字,把书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如果写得凝练,也可以看到书评作者站在学术史高度予以的点评。像美国《亚洲学会会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法国《汉学评论》(Reuv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等刊物上的书评,就是这种类型,主要目的是想多包含一些书的书评,使杂志学术范围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刘东主编的《中国学术》发表的书评,很像是往这个方面发展,而这本企图涵盖中国学术许多方面的杂志,也确实应当向这个方面发展,但目前看来,书评量太少。
一般的书评在3000~5000字左右,也就是既可以概述原书的内容,又可以加以评论。这是书评的主要形式,大多数的杂志采用这样的书评,我所编的《唐研究》也是如此。还有专门就一本书进行广泛商榷的书评,称作“书评论文”(Review Article),字数较多,有的超过10000字。书评论文对于所评之书来说,可谓重磅炸弹。我曾经在《神圣的殿堂——莱顿大学图书馆东方写本与图书部》(海外书话2)中举过一个例子 ,即《通报》(T’oung Pao)所刊达菲那(Paolo Daffinà)的《评〈汉书·西域传〉的新译本》一文,这是对莱顿大学汉学院前院长何四维(Anthony E. P. Hulsewé)教授《中国在中亚:早期(公元前125至公元23年)》 一书的批评,发表在《通报》里 。原书作者何四维先生对我说:看我这本书,一定要看达菲那的书评。可见书评论文的重要。
nlc202309041917
在我看来,书评的内容应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内容简介,即让没有见到书的读者可以通过你的介绍,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在介绍一些涉及方面较广的论文集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选择地重点介绍一些文章,而简单地介绍另一些文章,或者只列其名或其类别。第二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本书选题和内容的价值、特点,如果是前人研究过的课题,那么这本书有没有新的角度,有没有新的材料,有没有新的笔法。如果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或者说研究很薄弱的方面,则从研究的题目和范围来说明作者的贡献或尚不完善的地方。第三是本书的不足,包括题目与内容是否对应,内容包含的范围是否过窄,以及材料的缺陷和论证逻辑是否合理。在指出别人不足时,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在理论、材料、研究论著和参考文献等方面举出证据,加以论述,避免空论。第四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加以补正,包括订正书中的错误,补充书中的不足,这些部分一定要在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如果只是根据可以有两种解说的证据,就不能轻易否定作者的观点。最后,对于一些古籍整理、包含新史料的著作,要校勘错字,以免贻误后人。
这些只是主要的方面,书评的内容没有特别的一定之规,是最容易表现个人学术思想的一种文体,所以你也可以利用书评来发挥自己的学术观点,因为现在的年轻学者,不可能像陈寅恪那样,很早就开始给别人写序、写审查报告,表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因此,你可以利用写书评的机会,把写刻板的专题论文时所不能表达的学术思想,通过书评表达出来。
书评的写作也没有一定之规,上面所列的几点,不一定按照上面的次序来写,比如在介绍内容的同时,就可以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提示优点,指摘缺陷,这样有时显得平和一些,但不减书评的分量,我常常采用这样的写法。现在中国的一些刊物上的许多书评在写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好话以后,最后来一句:“瑕不掩瑜”“金无足赤”“由于……原因,书中也有错误之处,相信再版时会修订”之类的话,是很不好的八股文,说了等于没说。
我在上面提到的《海外书话》中说:“我平日里最喜欢读西文杂志的书评,它不仅能让你了解所评之书的大致内容及其学术贡献,还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书评者往往还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补充该书之不足,特别是从学术史的角度补充参考文献和相关材料;而且大多数书评都会有批评在内,有时往往是按页码顺序来一一挑错。这和我们在国内报端看到的书评迥然不同,因此读起来就像喝咖啡一样,精神不時为之一振。”
2.学术书评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评书不评人,但要了解作者。在写书评时,千万要记住你可以说这本书如何好,如何差,但切不可说这个作者如何好,如何差。当然,我们最好能够了解这个作者的学术出身、学习和工作单位、已经有过什么学术成果,这些对于了解本书的学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对作者已有的相关成果做一些介绍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是,在书评里不要对作者进行大肆吹捧,更不能对作者加以人身攻击。
第二,要注意书的出版时间。一般来讲,我们往往只评最近一、两年内出版的新书,对于再版书也主要评新增订的部分。但有时我们没有那么快地得到新书,有时我们需要把几年当中出版的同类著作放在一起来评。这时候,我们要切记不能用书出版以后新发现的材料来批评作者,应当站在和作者同样的起跑线上来写书评。比如我在评刘统先生的《唐代羁縻府州研究》时,注意到他的书基本上完成于1988年,而推迟到1998年9月才出版,所以尽可能避免用1988年以后的新材料说话 ,这些新材料只能给作者做补充,而不能据以批评人家。我过去不认识刘统,由于这篇书评,成了他的好朋友。
第三,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现在学术十分发达,很难把资料和研究信息全部收集齐全,因此在研究中往往会有一些漏洞,甚至是硬伤。对待这样的问题是可以指出的,但不要揪住不放,更不要以此否定全书的其他贡献。过去有人给《唐研究》投稿批评张弓先生的《汉唐佛寺文化史》,我因为用词太厉害而没有采用。后来这篇述评发表在别的刊物上,但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口气缓和多了。某位权威学者在其高水平著作中,把一条张大千写在西千佛洞宋人壁画榜题中的文字(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之证)当作宋代的史料来运用,这可是硬伤啊!我撰写书评时,考虑再三,还是用通信告诉他,没有写进书评,因为我觉得太伤人了。
第四,要礼貌用词,不用“怪圈”一类的语言。因为有些字眼会伤害别人,所以我们尽量不用让别人有不愉快的语言,而是用事实说话。其实,有分量的书评最容易引起书的作者的反批评,如果书评作者以事实说话,那么反批评往往是无力的。这时反批评者常用的方法就是以“礼”来干预“法”,批评批评者用词不当,有失礼法,从道德上给你上纲上线。所以,一定不要用无礼的语言撰写书评。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推荐阅读:
老人与海英语原版书评07-22
关于祝福老人的句子08-20
关于关爱老人的调查报告08-31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关爱老人从我做起08-08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10-27
关于孤寡老人社会生活调查报告01-12
帮助老人的作文:帮助老人的快乐01-17
老人与海的语句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