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苍南县规划

2024-09-27

浙江苍南县规划(精选7篇)

浙江苍南县规划 篇1

浙江省苍南县革命老区万里村旅游景点

开发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名称:鲤鱼山旅游生态园林

二、项目地点:万里村的鲤鱼山

三、项目负责人:陈善君、黄开春、黄开林

四、项目简介:万里村的鲤鱼山位于县城26公里,素有观音坐垫万里村,鲤鱼围绕垡头村的传闻,当时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景区面积占地10000 多亩,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山青林幽,常年气温适中,雨量充沛,适宜花卉苗木生长。气候春暖夏凉,是观光、避暑、休闲的理想胜地。

五、项目规划及投资额:

1、鲤鱼观音寺,占地3000亩,仿古建筑主殿上下4 层,附殿6座,塑 18米金身观音,投资预算8000万元。

2、鲤鱼山水景点:a、对鲤鱼山水连林 山林,封山造林,涵养植被。b、对以成型的水库进行打造;开发划船,垂钓等水上项目。c、修建上山公路公里,人行道公里。d、打造瀑布、登山、攀岩等景点。e、完善接待设施。投资预算3000万元。

3、花卉苗圃及现化农业观光,规模1000多亩,景区离高速路约公里,花卉苗木运输成本低,该土壤培植的树种和花卉苗木都适应城市绿化苗木的生长,苗圃开发。既利用了荒弃的土地,又可成为景区打造一条靓丽的旅游风景线,吸引游客进入。开发内容:引进种植花卉苗圃经营业主,以鲤鱼山为中心点沿公路两侧集中打造5公里花卉

苗圃和无公害水产、畜牧养殖基地,构建花卉苗圃及现代农业观光的十里长廊。投资预算2000万元

4、发展星级宾馆1家,普通宾馆1家。星级农家乐2家,一般农家乐5家,拟建10套花园式度假别墅木屋,完善游玩基础设施条件,投资预算5000万元

5、建防火水池及配套防水设备,投资预算20万元

6、新增景点名牌及景点介绍牌18个,投资预算20万元

7、改善登山石阶,景区道路,投资预算200万元

8、景区旅游车,投入20辆,投资预算100万元

9、景区进出口两个售票点投入建设,投资预算80万元

10、进山休息凉亭6座,投资预算100万元

11、修建200米索道桥,投资预算200万元

12、鲤鱼山外围一圈的围墙,投资预算2000万元

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亿9千万元

六、项目合作方式:独资、合资、股权转让

七、联系电话:

浙江苍南县规划 篇2

虽然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在大刀阔斧地进行, 但是针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探讨却相对缺失。苍南县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台风灾害多发地区, 并且大部分属于山区, 地质灾害点多。2008年的调查表明, 苍南县就有113094间民房属于危旧房, 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苍南县按照“培育中心村, 撤并自然村, 整治空心村, 迁移高山村, 建设特色村”的总体要求, 目前正在试行农村土地“两分两换”, 其中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 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 推进集中居住, 转换生活方式”, 对于农民集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农村中, 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完全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经营或从事工商业, 农村里的住宅只起居住功能, 为了方便工作, 提高生活质量, 这部分人有进城居住、生活的愿望。根据“两分两换”规则, 只要退出农村宅基地, 就允许在规划的中心镇集聚区内建房或换购公寓房, 这是促进集聚的好形式。在农村“房在户不在”的情况为数不少, 这些农房, 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宅基地置换方法集中到中心镇社区。对于目前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 如果有意愿, 有能力“弃农经商”, 并到中心镇居住的, 可以将承包地换股或换租、换保障, 以宅基地换中心镇住房, 同样可以实现经商务工, 到中心镇社区居住、生活。截至2012年12月底, 苍南县重点推进17个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 总占地面积911亩, 建筑面积114.5万平方米, 累计开工、结顶、搬迁分别为15579户、13176户、9210户, 新增农房集聚率4.82%,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1亿元。在目前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如资金筹集、群众意愿、集聚速度, 安置平衡和入城后农民生活出路的问题, 使苍南县农房改造集聚工作陷入瓶颈。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切实按照“农民可接受, 政府可承受, 发展可持续”的要求, 让政策引领与要素突破相结合, 让民众广泛参与, 扎实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工作, 苍南县专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 从全县12个乡镇112个行政村收集调查问卷, 发出问卷一和问卷二各500份, 收回问卷一467份, 收回问卷二475份, 回收率过90%以上, 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一、苍南县农房改造集聚调查各项数据的整理情况

1.苍南县群众对目前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了解情况:a.已经开展51人, 占10.9%;b.即将开展76人, 占16.3%;c.听说即将开展194人, 占41.5%;d.不知道146人, 占31.3%。

2.苍南县群众对现在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a.了解39人, 占8.4%;b.了解一部分的270人, 占57.8%;c.不知道158人, 占33.8%。

3.苍南县群众的文化程度:a.没上过小学24人, 占5.1%;b.小学153人, 占32.8%;c.中学256人, 占54.8%;d.大专及以上34人, 占7.3%。

4.住房建造年代情况:a.2000年以后49人, 占10.5%;b.1990-1999年107人, 占22.9%;c.1970—1989年242人, 占51.8%;d、60年代以前69人, 占14.8%。

5.对目前住房状况的感受情况:a.很满意17人, 占3.6%;b.比较满意56人, 占12%;c.一般194人, 占41.5%;d.不满意200人, 占42.9%。

6.集聚意愿情况:a.强烈要求171人, 占36.6%;b.愿意163人, 占34.9%;c.无所谓89人, 占19.1%;d.不愿意44人, 占9.4%。

7.有无宅基地置换打算情况:a.有313人, 占67%;b.无154人, 占33%;

8.2011年年收入情况:a.少于5000元42人, 占9%;b.5000元~1万元54人, 占11.6%;c.1~3万元207人.占44.3%;d.3万元以上164人, 占35.1%。

9.家庭经济来源情况:a.务农179人, 占38.3%;b.个体经营户91人, 占19.5%;c.外出务工197人, 占42.2%。

10.经济承受能力情况:a.15万以下287人, 占61.5%;b.15~25万142人, 占30.4%;c.25万元以上38人, 占8.1%。

11.对给出的安置方式选择情况:a.占地面积1:3的231人, 占49.5%;b.合法建筑面积1:1的57人, 占12.2%;c.人均30m2的132人, 占28.3%;d.货币安置的47人, 占10%。

12.以人口置换的人均面积选择情况:a.30m2101人, 占21.3%;b.40m2239人, 占50.3%;c.50m2135人, 占28.4%。

13.以合法基地面积置换比例选择情况:a.1:2的47人, 占9.9%;b.1:3的153人, 占32.2%;c.1:4的174人, 占36.6%;d.1:5的101人, 占21.3%。

14.安置地点选择情况:a.邻近中心村100人, 占21.1%;b.中心镇261人, 占54.9%;c.跨域联建114人, 占24%。

15.建筑类型选择情况:a.多层341人, 占71.2%;b.小高层82人, 占17.3%;c.高层52人, 占11.5%。

16.希望置换的套型面积选择情况:a.75~100m2的9人, 占1.9%;b.100~120m2的162人, 占34.1%;c.120m2以上的304人, 占64%。

17.置换公寓面积选择情况:a.少于120m2的59人, 占12.4%;b.120~150m2的317人, 占66.7%;c.150~180m2的63人, 占13.3%;d.180m2以上的36人, 占7.6%。

18.置换公寓一平方米置换价格的选择情况:a.1000元327人, 占68.8%;b.2000元108人, 占22.7%;c.3000元26人, 占5.5%;d.3000元以上14人, 占3%。

19.旧房拆建一平方米补偿金额选择情况:a.200~400元38人, 占8%;b.400~500元87人, 占18.3%;c.500~600元350人, 占73.7%。

20.对参加农房集聚首先考虑问题的选择情况:a.地理位置172人, 占36.2%;b.价格206人, 占43.4%;c.环境89人, 占18.7%;d.其他8人, 占1.7%。

21.对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首要解决问题的选择情况:a.资金163人, 占34.3%;b.土地124人, 占26.1%;c.置换比例121人, 占25.5%;d.置换价格67人, 占14.1%。

22.对当前农房改造建设所担心的问题选择情况:a.生活出路95人, 占20%;b.房子价格241人, 占50.7%;c.旧房处置65人, 占13.7%;d.劳动保险74人, 占15.6%。

二、从调查统计数据中发现的问题

1.苍南县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目前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现状并不了解, 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相关政策也知之甚少, 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此一无所知。

2.苍南县群众所居住的房屋大部分的建造年代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对目前的住房情况普遍感觉不如意, 想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迫切, 对参加农房集聚的意愿比较强烈, 并且多数愿意置换自己的宅基地。

3.苍南县群众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集中于务农和外出务工,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经济承受能力并不高。

4.苍南县群众对安置方式的选择主要偏向于合法占地面积置换以及人口数进行置换, 并且希望相关比例能有所增加。合法建筑占地面积1∶4以及人均40m2的安置措施比较符合民意。

5.苍南县群众往中心镇集聚的意向比较统一, 多数群众希望新居为多层建筑, 并且套型面积为120~150m2。

6.苍南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普遍较低, 多数群众希望一平方米置换价格能少于两千元, 并且旧房拆除的补偿金额能达到每平方米500~600元。

7.苍南县群众对参加农房改造集聚首要考虑的就是价格问题, 地理位置的选择对农户集聚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农民进入中心城镇之后的生活出路问题显然是比较担心的。在农房改造集聚过程中, 资金、土地和置换比例等问题都较突出,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针对调查问卷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1.适度把握集聚速度, 确保可持续进行。农房改造集聚的速度, 说到底, 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并且受到农民居住观念, 农民自身实力和县、镇、村三级财力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农房改造集聚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定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根据对苍南县2000—2010年的统计, 平均每年有5311户建房, 占总户数的2.9%, 这样完成一个周期至少也需3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不顾农房建设的周期性规律, 不顾财力, 不切实际地对基层干部下指标定任务, 搞考核奖励, 强势推进, 很有可能造成揠苗助长的不良后果。因此, 在推进过程中, 必须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 循序渐进, 让利于民, 把好事办实, 让农民拆得起、搬得起、住得起。

2.变“替民作主”为“由民作主”, 合理安排集聚方式。在农房改造中, 要特别注意尊重农民的意愿, 将农民是否真正受益作为第一考量因素, 如果我们的工作简单化, 缺乏群众基础, 农民不支持, 也是难以推进的。因此, 这项工作从规划的制定到相关政策的确定实施, 都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尊重群众意愿, 让农民群众自己选择, 自己决定, 切不可自认为代表群众的利益而擅自作主张, 即使是符合群众利益的规划和政策, 也不可行政强制, 强迫命令。否则, 必然导致农民群众的强烈反对, 尤其是集聚区的布点、规划, 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切实交给群众讨论通过, 防止出现农民利益“被代表”的情况, 根据农民的意愿合理安排集聚点的建设, 让集聚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根据农民收入, 家庭人口规模, 农户住房选择喜好的不同, 在中心镇建设不同档次、户型的住房, 在资金平衡上起到富人补贴穷人的作用。对于中心村可以做好特色村庄的规划和培育试点, 选择若干个特色明显, 条件较好的历史文化名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生态示范村作为试点培育对象, 创新、探索多种农房改造建设的模式, 发展培育相关业态, 提升中心村镇内在价值和整体形象。

3.统筹各项配套措施, 为弃耕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农房改造集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而生活方式的转变, 则依赖于生产方式的转变, 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是促进农民集聚的原动力。而目前苍南县农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多, 联结基地和覆盖社员规模不大, 竞争力不强。当务之急, 要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 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鼓励进行市场化运行, 利用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等各种形式, 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转变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方式, 创造条件使农民能够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同时农民入城集聚, 在一定的时期里还是农民, 农民入城上楼进小区, 总不能闲着没事干, 否则生活无着落, 会成为城镇游民。搞不好农户卖了房子走人, 这与农房改造集聚的初衷会背道而驰。因此, 农民入城后的基本生活出路, 就业安排必须充分地准备和谋划, 这需要有产业支撑, 提供就业平台。如果产业和就业平台不提供给农户, 农房集聚、人口集聚还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没有事情可干的农民迟早会离开城镇回老家种地。所以, 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必须早作谋划, 下大力气发展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 提供就业机会, 并且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多种形式地开展集聚农民的就业培训, 切实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真正能让农民迁得来, 住得下, 接受得了。

4.切实降低成本, 减轻农民的负担。目前最为纠葛的核心问题是:“政府难承受, 农民难接受, 工作难持续”的调和问题。政府要千方百计下调农房置换指导价,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 可以采取三种措施: (1) 凡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服务性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收费, 涉及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广电等经营性项目建设费用, 应坚持“能减则减, 能免则免”的原则, 力求降低建设成本。 (2) 安排少量的商住土地指标, 通过多途径的运作把多余的资金转化为农户改造集聚建设的补贴资金。 (3) 在集聚建设点的小区内留部分住宅以市场价由被安置房认购, 以此来补贴建设资金。政府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农房连片拆迁安置的奖励政策, 所制定的奖励政策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奖励政策能够起到促进连片拆迁安置的有效作用, 使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能够顺利推进。

5.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干部、居民、农民联动推进的良好氛围。从各乡镇的相关情况来看, 农房集聚建设是受大部分群众欢迎的, 但仍有一些群众认为背离故土, 失去宅基地将导致就业问题无法解决, 生活成本也会增加。另外一些农民由于期望过高, 收入偏低, 对于农房置换价格也难以承受, 致使少数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产生了畏难情绪, 认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 必须要切实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开辟专题专栏, 通过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政策, 加强典型引导, 注重经验总结, 帮助农民克服在住宅问题上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 充分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转变农民传统居住概念, 使广大农民看到集聚居住可以充分享受到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提高生活质量。切实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居住, 强化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 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积极参与改革, 鼓励整村连片搬迁, 在安置价格和置换面积上给予更大更多的优惠, 形成政府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创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俞胜佳.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集聚机制研究.浙江国土资源, 2010 (4)

浙江省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 篇3

一、苍南县的基本情况

苍南县的基本情况可以用“四个最”来概况:一是地处浙江最南。苍南是浙江的南大门,毗连福鼎,站在马站霞关能够看到福建的沙埕港,苍南也是浙江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县,是浙江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区”。二是人口最多。苍南现有户籍人口129.78万,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原有36个乡镇,去年上半年刚刚调整为两个功能区、8个中心镇和有凤阳和岱岭2个畲族乡。苍南虽然不是少数民族县,但少数民族人口达3.1万,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全省第一;虽然不是海岛县,但渔区人口达20万之多。由于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苍南目前尚是浙江省的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三是思想最活跃。苍南人敢为天下先,创新意识特别强,思想很活跃,较早实行市场化改革,是“温州模式”重要的发祥地,全国第一家私人钱庄、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农民包机公司、第一座农民城等都发生在苍南。苍南人善于“无中生有”,擅长办市场,温州的十大专业市场有一半在苍南。四是发展潜力最大。苍南陆域总面积1 261平方公里,呈现“七山二田一水”地貌特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江南海涂围区面积达4.4万亩,是苍南未来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平台,其中2.4万亩农业用海已获国家海洋局批复转为建设用海。2012年6月9日,省政府批复苍南为浙台经贸合作区,苍南将成为浙江参与海西建设的重要平台和国内一流的台商投资区。目前已有一大批台商来苍考察洽淡合作事宜。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92亿元,财政总收入29.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4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发展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苍南县较早在全国实行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由于人多地少,我县宜山镇、钱库镇等地大量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大兴纺织业,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产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农村商品经济新格局,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纺织品产销基地。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县纺织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再生纤维纺纱业、气流纱精深加工业和针织服装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以宜山、钱库为中心的再生纤维纺织块状产业群。目前,全县相关从业人员达20多万,各类机器近2万台,上下游再生纤维企业近4 000家,2011年工业产值达180.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46%,已成为苍南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苍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苍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始于废布角料采购,目前全县现有3 300多名购销员长期在外,从全国各服装加工基地乃至印尼、泰国、越南、老挝、印度、阿根廷等东盟和南美国家购进布角原料。2011年,全县全年实现布角料吞吐量300多万吨,在全国占比达到80%以上。在产业链中游,布角料经开花形成再生纤维,2011年生产再生纤维200万吨,按每亩棉花产量100公斤计算,相当于2 000万亩棉田的产量。在产业链下游,经技术创新后生产的纤维成熟度和长度等特性达到气流纺纺纱工艺的要求,可以作为气流纺的一种重要原料。目前,苍南现有气流纺企业650家,气流纺纱机达到1 200台,这几年经过改善管理和装备更新,气流纱质量不断提升,作为牛仔布生产用纱畅销全国各地,并有相当一部分成品纱出口国外,也有部分优质气流纱被用作经纱生产各种档次的花式棉绒毯,还有部分气流纱经手工编织加工成宠物玩具、拖把等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国,2011年产值达2亿多元,占全世界纱线制作宠物用品的50%市场份额。

综合分析苍南县再生纤维纺织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具备四方面的特性:一是产业发展的传承特性。我县宜山镇、钱库镇早在明清时代就出现了土纺土织,经历了逐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在当前循环经济大潮下,苍南县再生纤维纺织产业已经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将据国内同业的领头示范地位。二是产业的循环经济特性。废弃布角料全身都是宝,除了生产再生纤维用于气流纺纱原料,即使是再生纤维生产中的副产品——粉尘,也是造纸业的好原料,被造纸厂收购,因此再生纤维纺织产业具有明显的循环经济特性。三是产业的高产出、中能耗、低排放特性。苍南再生纤维纺织产业具有投入产出回报率较高的特点,一般生产过程三阶段回报率分别为10%、9%和25%,均高于纺织行业的平均水平。目前再生纤维纺织业的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电耗为685千瓦时,属于中等能耗的产业,且仍有进一步降低能耗的空间。再生纤维纺织产业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气体和工业废水,有望成为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四是产业的社会生态特性。再生纤维产业不仅对废弃纺织品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应,同时也给苍南县的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以宜山镇为例,该镇超过85%以上的家庭从事再生纤维纺织业,给居民创造了稳定而又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吸纳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为城乡居民广泛就业开辟了宽阔之路。

三、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规范提升

由于前期粗放式发展,目前苍南再生纤维纺织业存在产业布局无序、环境脏乱、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产业规范整治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企业、社会民众都期待通过规范整治实现产业凤凰涅槃、华丽转身。为此,从去年开始,我县在国家、省、市发改部门以及经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后勤部军需所等专业机构的精心指导下,坚持遵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产业规范提升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抓规划引导。编制完成了《苍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产业规范提升的思路、目标和路径,规划建设基地园区1900亩,其中近期500亩,中远期1300亩,规划已于今年3月22日通过评审。二是抓前期推进。启动标准厂区、布角料交易市场、棉纺交易市场的征地、拆迁工作,现已和选址所在地村民签订征用协议并完成了300亩建设用地的征用、拆迁工作。三是抓规范管理。出台《苍南县再生纺织行业整治方案》,狠抓以电核税和技改两项工作,2011年全县该行业投入技改资金9 697万元;为进一步加强行业协调自律,今年初我们组织成立了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行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单位120家。四是抓技术攻关。宜山、钱库镇政府和当地部分企业与东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拟就废旧纺织品自动分炼技术、杂物检测技术、适度切割技术、泺口机分梳开花技术、泺口机除尘技术等课题,开展联合攻关。

四、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发展愿景

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最近公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都将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列入支持发展的内容,这些明确的政策导向,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决心。我们将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以国家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苍南试点基地创建为新的起点,抓紧做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申报工作,在产业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在产业集聚、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创新水平、自主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要在科研、检测、培训、信息等配套产业方面进一步完善;三要在政府服务、政策扶持、人才保障等投资与发展环境方面进一步优化。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成我国最强的以废布角料为特色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在全国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再生纤维纺织产业链,切实发挥行业的领军示范作用。到2015年,要实现年生产产值250亿元以上,为切实增进当地百姓福祉,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在此,也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地关注、重视和支持苍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工作,多到苍南考察指导,传经送典。

(作者系苍南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浙江苍南县规划 篇4

(土地行政复议行政不作为)

温福铁路竟然是违章建筑!

发表时间:2008-7-16 15:30:00

阅读次数:568

(2008)苍行初字第3号

原告浙江省平阳县螯江镇山外村、岱头村、垂杨村村民黄冲弟等75人(名单附后)

诉讼代表人黄正旺,男,1962年10月21日出生,住浙江省平阳县敖江镇山外村。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徐利平,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平阳县人民政府,住所地为平阳县昆阳镇县前路。

法定代表人黄安波,县长。

委托代理人陈明和,平阳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谢力权,浙江横阳律师事务所律师。

第三人沿海铁路浙江有限公司,住所地为鹿城区新城大厦二楼。

法定代表人王峰,董事长。

原告黄冲弟等75人诉被告平阳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于2007年12月25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本院审理。本院于2008年1月11日受理后,于2008年1月25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

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2月2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诉讼代表人黄正旺及其委托代理人徐利平、被告委托代理人陈明和、谢力权到庭参加诉讼,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未到庭参加诉讼。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本案审理期限到2008年7月11日。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平阳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18日作出平政复决字[2007]27号行政复议决定,认定: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于2006 年7月就已开始查处温福铁路平阳段铁路建设用地一事,并分别向用地建设单位发出了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已经履行了法定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决定:驳回黄冲弟等75人的申请。

原告黄冲弟等75人起诉称:被告作出的该行政复议决定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正在施工的温福铁路平阳段未经批准占用了原告耕地约100亩。2007年6月4日,原告向平阳县国土资源局提出投诉,请求予以查处。但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一直没有作出答复,更没有对涉案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请求撤销被告于2007年12月18日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平政复决字[2007]27号行政复议决定),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原告提供各自的土地承包权证,证明原告与本案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

被告平阳县人民政府答辩称: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于2006年7月就开始查处违用地行为,并分别向用地建设单位发出了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的通知书。平阳县国土资源局已履行了法定职责,至于查处的方式与结果是否满足原告的要求,并不影响其已经履行法定职责的事实。平阳县国土资源局采取何种方式查处,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由其在职权范围内进行选择,本案温福铁路建设用地是为了国家建设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被申请人 1 采取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的方式进行查处合理合法,并无不妥。平政复决字[2007]27号行政复议决定属正确,请求依法予以维持。被告提供了以下证据:行政复议申请书,证明原告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案件受理通知书,证明被告受理行政复议申请;送达回证,证明被告向平阳县国土资源局送达行政复议案件受理通知书和行政复议申请书;行政复议答复意见,证明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作答辩;延长案件审理期限审批表、通知书及送达回证,证明依法延长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期限;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现场照片、土地监察动态巡回检查记录表,证明平阳县国土资源局进行了查处,履行了法定职责;行政复议决定书送达回证,证明向当事人送达决定书。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原告提供的证据及证明内容,被告无异议,具有关联性和真实性,予以采信;被告提供的证据是被告行政复议所认定事实所依据的证据及行政复议所经历的程序,具有关联性和真实性,予以采信。

一经审理查明,2007年6月,原告向平阳县国土资源局投诉第三人未经省政府或国务院批准征用而占用原告承包耕地约100亩建设温福铁路平阳段,要求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依法进行查处。

平阳县国土资源局未向原告作答复。为此,原告于2007年9月

21日向被告申请行政复议,被告于2007年10月8日受理,并向平阳县国土资源局送达了行政复议申请书及受理通知书。平阳县国土资源局向被告提供了于2006年向中铁十一局、中铁二十四局发出的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及现场照片、土地监察动态巡回检查记录表三份。被告据此认为平阳县国土资源局已履行了法定职责,作出了平政复决字[2007]27号行政复议决定。被告于200 7年12月21日、24日分别送达原告、平阳县国土资源局。

本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

骗手段骗取批准的非法占用土地行为进行处罚。原告要求平阳县

国土资源局对第三人建温福铁路占用其承包地的非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广平阳县国土资源局应查明第三人的该用地行为是否合法,如第三人存在非法占用土地行为,平阳县国土资源局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对其作出行政处罚。被告来能举证证明第三人的该铁路建用地合法或平阳县国土地资源局已对第三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仅凭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于2006年向中铁十一局、中铁二十四局发出的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就认定平阳县国土资源局已履行了法定职责,该行政复议决定属证据不足。因此,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平阳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18日作出的平政复决字(2007)27号行政复议决定,被告对原告的行政复议申请重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案件受理费5 0元,由被告平阳县人民政府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50元(开户银行:温州市农业银行营业部,帐号319-***,户名:省级财政专户结帐分户)。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仍未交纳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 判

冯 志 坤 审 判

谢 瑞 学 审 判

白 少 华

二OO八年六月三十日

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规划 篇5

一、规划提要

1、规划名称: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设规划。

2、规划年限:园区建设从2011-2015年,建设期5年。争取两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园。

3、规划建设的地域范围: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涉及洛南县城关镇、永丰镇、保安镇、洛源镇共4个乡镇的36个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3.9万亩。

4、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四区六园”整体架构进行规划,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力争通过4-5年不懈努力,将园区建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的基地,现代科技的辐射源,科普培训的基地,努力把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示范高地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基地,成为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5、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整个园区建设分为4大功能小区,包括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

(1)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区。规划建设农业高科技展示园500余亩,以展示现代种植业、林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主要内容,同时集成管理和技术服务功能。

(2)主导产业引导区。包括3个示范园。①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规划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1000亩,示范带动发展设施蔬菜基地2000亩。②无公害马铃薯生产示范园。建设高标准无公害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亩,带动马铃薯生产基地10000亩。③有机核桃种植园。升级提档保安镇核桃种植1000亩,示范带动全县种植1万亩。

(3)观光农业休闲区。依托洛南县章坪水库建设,规划面积800亩,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园,开展以生态观光、采摘、旅游、餐饮、娱乐、休闲、高档住宿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现代加工物流区。规划面积300亩,建设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配套区。

6、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园区各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共计31270万元,其中产业类项目资金24870万元,占总投资的79.5%;非产业类及公益性项目资金64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5%。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基本思路,资金筹措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业主投入、园区自筹、政府支持。产业项目主要资金来源为业主投入和园区自筹,如政策允许政府可以支持少量投入。其中业主投入(含银行贷款)应不低于产业项目总投资的70%,约2.2亿元左右;园区自筹资金约占产业项目总投资的20%,约6254万元;根据政策由政府支持比例10%,约3127万元左右(2011年政府财政资金投入1000万元)。

二、园区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园区规划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2007年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此后中央连续下发的三个“一号”文件,也多次从不同角度强调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走现代农业是一条必由之路。现代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农业,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以及绿色、安全和富民强农的多重特性与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园区内集成现代农业种植业高科技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农村经济增长极,形成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和标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拓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园区基础条件及可行性

① 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规划区内县乡公路密集,通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村道大部分硬化,运输条件便利,将为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提供方便。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

络覆盖全区,光纤通讯程控电话已安装进村。规划区为洛河沿岸河谷川平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② 气候耕地资源较好。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所在的四个乡镇,位于县城中西部的洛河沿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然条件优越,地理条件以川平低山为主,地势平缓,盆谷地较多。年均气温11.8℃,年降雨量756毫米,≥10℃年平均积温为3459.2℃,光照积温较少,但降水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土壤类型主要以褐土、黄棕壤、棕壤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养分含量较全,特别是钾、磷微量元素等较为丰富,适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开发建设。

③ 大气和土壤无污染。规划区无工业三废污染和社区生活污染源,大气质量完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项目区所辖乡镇已于2006年10月通过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且气候冷凉、自然资源丰富,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地区。

④ 农业产业化企业初步建成。一是以洛南县成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加工龙头企业,将于今年建成。建成投产后,年加工鲜薯15万吨,生产精淀粉3万吨,产值达18000万元。二是培育农产品市场2个,销售各类农副产品4655万公斤,交易额3670万元。三是组建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入会会员达

6000多户,专业协会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的同时,向广大会员提供信息服务,架起农民迈向市场的桥梁。

三、园区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

1、园区建设目标。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以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园区技术组装、技术中试、技术转化、技术辐射、技术扩散的基本功能,积极推进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将园区建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的基地,现代科技的辐射源,科普培训的基地,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板。推动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科学化的大农业生产格局。到2015年,示范园重点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示范园区内农业产值年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同类地区1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98%以上,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园区生产和农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增收2000元以上,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500元。

—园区土地生产率大提高,种植业土地亩收入5000元以上,土地综合效益1.5万元以上。

—园区科技水平较大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70%以上;园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大提高,吸收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园区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或有机食品标准,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2、园区主体功能定位

① 示范推广功能。园区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有效应用,聘请技术研究部门向园区提供先进的种植与养殖技术,并对园区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跟踪服务,再通过园区把应用技术成果等传递推广到其它农村地区。以此形成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组装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成为商洛市现代种植业的技术高地和示范窗口,对洛南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② 优势产业导向功能。示范园区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立足洛南县自然资源、科技水平、经济、地理位臵,优先发展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优质核桃生产基地等,积极培育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③ 集聚扩散。园区有明显的技术、区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将加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向园区的集聚。在推动和促进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园区还有较强的向外辐射扩散功能,园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政策和信息优势,吸引、带动一大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产业发育与成长。

④ 科普培训与旅游观光功能。园区具有科普展示、培训教育功能。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现代设施农业的经营管理,引进新的优良品种等,还可以利用园区这个平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将成熟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农民,能有效引导农民走向小康。同时,园区内实现农业生产和休闲服务、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农家生活于一体,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

四、园区重点项目发展规划

1、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

① 建设区域与目标。至2013年,在城关镇尖角村、庵底村,永丰镇王村、杨村建成设施蔬菜栽培核心示范区1000亩,至规划末年示范带动面积2000亩。以蔬菜园设施建设为手段,以实现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区。示范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达100%,农产品全部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实施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将城关镇镇建成新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② 主要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园区道路、给排水、景观建设;工厂化育苗基地;大棚蔬菜设施建设;无公害蔬菜冷藏加工包装配送中心。

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实施名特优蔬菜瓜果新品种引进示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大棚蔬菜优质生产配套技术集成示范;蔬菜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集成示范;“猪—沼—菜”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集成示范。

2、无公害马铃薯生产示范园

① 建设区域与目标。在洛源镇涧坪村、桃坪村等11个村、保安镇蒿坪、乱石坪等7个村,建设优质无公害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基地1万亩,带动全县开发无公害马铃薯种植面积12万亩。通过品种引进、改良、脱毒种薯的繁育等,实施优质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建设项目,突出洛南优质马铃薯的特色品牌,为推动全县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② 建设内容。通过引进脱毒原原种、土壤培肥改良、耕作机械设备购臵、配套灌溉设施等项目,修建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便于机械化作业产业示范田,提升整个产业发展水平。

3、有机核桃种植园

① 建设区域与目标。在保安镇涧底、黑潭、鱼龙、文峪、西坝、庙底、许庙、保安街等8个村建设1000亩有机核桃示范园,以发展产业、助农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和产业化经营。

② 建设内容。通过引进优质核桃苗木,采用有机生产方式,修建园区滴灌水池、田间管网建安工程及园内道路建设等,建成集生产、科研、观光、实习为一体的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4、农业高科技展示园

① 建设区域与目标。在保安镇北湾村、八道河村规划面积500亩,集中展示当今国内外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果业、现代蔬菜业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新方法、新材料。期望通过2-3年的建设,使洛南农业示范园区的农业高科技展示园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充分展示洛南农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② 建设主要内容。农业高科技展示项目规划占地总面积500亩,包含现代果业展示400亩、设施蔬菜展示100亩。

现代果业展示区:果业展示区占地400亩,展示优质桃、核桃品种资源、苗木繁育以及现代果园建园与管理新技术,形成可供游客、从业者观光学习的林果大观园,果实可供游客采摘品尝。

现代设施蔬菜展示区:规划建设现代温室集群100亩,集中展示玻璃覆盖型、PC板覆盖型、薄膜覆盖型、薄膜覆盖全开顶型温室等各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先进温室类型,面积各25亩。本温室区将全面应用现代高新科技的设备及技术,配合引进优质超高产的园艺品种,进行现代高技术园艺作物的生产与示范。

5、观光农业休闲园

① 建设区域与目标。依托洛南县洛源镇章坪水库建设,在东村、中村、西村、吊棚村规划面积500亩,开展以生态观光、垂钓、旅游、餐饮、娱乐、休闲、高档住宿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农耕文化体验园。

② 建设内容。大力宣传推介以高效农业、观光体验和田园风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着力在核心区开发建设“特色蔬菜园”、“果品园”、“池塘养殖园”、“草木花卉园”等功能区,推出蔬菜瓜果采摘、农事民趣体验、休闲娱乐垂钓等丰富多彩的园区旅游活动,使其成为集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情趣、享受田园风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

6、现代加工与物流园

① 建设区域与目标。在城关镇刘涧村、杨川村、陶川村规划建设面积约300亩,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主题,以覆盖全区、辐射周边区县为支点,以增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加工物流园为载体,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基础,实施名牌战略,强化产业链接,着力将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② 建设内容。重点发展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果蔬汁饮料加工、有机食品加工、粮油深加工企业以及建设果蔬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的冷库、物流等附属设施。

五、园区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园区投资估算。园区各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共计31270万元,其中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1770万元,无公害马铃薯示范园区1000万元,有机核桃种植园100万元,农业高科技展示园5200万元,休闲农业观光园1200万元,现代加工与物流园22000万元。

2、资金筹措。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基本思路,资金筹措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业主投入、园区自筹、政府支持。政府资金包括争取上级财政各类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展示项目和其他公益项目。产业项目主要资金来源为业主投入和园区自筹,如政策允许政府可以支持少量投入。其中业主投入(含银行贷款)应不低于产业项目总投资的70%,约2.2亿元左右;园区自筹资金约占产业项目总投资的20%,约6254万元;根据政策由政府支持比例10%,约3016万元左右(2011年政府财政资金投入1000万元)。

3、园区经济效益分析。各类项目年销售收入总计为45194万元,成本总计为30844万元,年利润总额为8691万元,投资利润率27.8%,每年提供税收近千万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带动运输、包装、贮藏、加工、饮食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① 现代设施蔬菜园。本项目总投资为1770万元,预计项目达到设计产量指标后,项目年销售收入可达1200万元,生产成本约为 300万元,扣除销售税金及附加88万元,正常年利润约

为812万元,投资利润率45.8%,经济效益明显。

② 无公害马铃薯生产示范园。本项目总投资为1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600万元,生产成本约为60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117万元,正常年利润约为883万元,经济效益良好。

③ 有机核桃示范园。本项目总投资为1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20万元,生产成本约为50万元,正常年利润约为 70万元,投资利润率70%,经济效益明显。

④ 观光农业休闲园。本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项目建成运营后,年销售收入700万元,生产成本约为20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50万元,正常年利润约为450万元,投资利润率37.5%,经济效益良好。

⑤ 农产品加工物流园。本项目总投资为22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1574万元,生产成本约为29694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5404万元,正常年利润约为6476万元,投资利润率29.4%,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效益

① 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各类生产生产基地全部投产后,各产业生产作业环节、加工销售环节可使园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得到较好解决,园区吸收当地的 万劳动力就地就业达80%以上,同时还可带动运输、包装、贮藏、12

加工、饮食和观光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农村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② 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建成后,可明显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土质变厚,土地变肥,提升土壤综合生产能力,使园区土地生产率大大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③ 有利于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园区相关产业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可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项目投产后,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可以达到70%以上。同时,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商洛乃至全省的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可以带动区域内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④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园区建成后,可带动运输、旅游、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拉大消费,提高园区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5、园区建设生态效益

由于规划区域没有明显的环境污染,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生产中,都将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将生产过程的人为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故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种植业生产对土地的覆盖本身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对农田实行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治理,涵养水源,培肥地力、理顺水系,可减少土

流失,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无公害综合农业环境和技术的监控及应用,可以逐步提高农田的有机质和土壤理化特性,把园区水、土中的亚硝酸盐、农药残留等生产污染逐步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使园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

① 组织管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范围广、投资大、要求高,应成立相应的洛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县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等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及向社会招聘人员组成,同时成立洛南县现代农业园区有限责任公司,与管委会办公室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能以服务为主,包括具体组织实施园区建设规划,办理园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协调、服务与资本运作等事宜,正确运用各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② 发展运行机制。园区实行“政府引导、科技引领、项目带动、企业经营”的运行机制。

第一,企业独资经营模式。由企业租(征)用农户的土地,集中成片、规模经营,发展现代种植业和加工、营销企业等。

第二,专业合作社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通过引导、帮助,成立各类型园区农民专业合

作社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三,专业大户模式。利用当地或引进外地农业致富带头人、种田能手等,通过土地流转、资产流转等形式,形成适度规模的种植专业大户经营。

第四,农企合作经营模式。形成“农民专业社+龙头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农民出土地,业主出资金,专业合作社管理,收益共享。

浙江苍南县规划 篇6

助推“创先争优”活动计划

2012年4月14日

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来,工作注重实际,把握关键。在新的工作阶段,开展工作有必要以争创“青年文明号”为切入点,助推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开展,“青年文明号”作为一种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县城乡规划机构,在局领导带领下城区科一直秉承“规范管理,高效服务”的“青年文明号”工作理念,城区科已形成了一支工作能力强、技术水平高,以高素质青年为骨干的工作队伍,初步具备了“青年文明号的”的条件。在新的工作阶段,我科室应围绕创建“青年文明号”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树立一个目标。以培育青年干部为主体,以岗位创优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手段,有效服务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争创县级“青年文明号”。

——创建二个宗旨。一是结合规划部门工作特点,以提倡职业文明为核心,组织和引导青年干部立足本职,诚实劳动,文明从业,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敬业意识,展示当代规划青年的精神面貌,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文明,塑造我局文明单位形象。二是进一步激发集体活力,夯实工作根基,提高工作水平。完善适合工作特点的活动机制,有效地促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做好三个工作。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的一年,城区科以县委、县政府“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局内具体实施计划为引导,为进一步调动全体团员青年服务社会、奉献岗位的工作热情,“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1

一是加强领导,全面动员。为切实把创建活动与开展本职工作相结合,把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作为2012年度工作计划的重点,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托党组织的支持,为创建活动持之有效地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城区科将于2012年4月中旬做好全面动员,制定完成倡议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使青年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照青年文明号创建要求,提高服务标准。

二是科学部署,统筹安排。要从标准化工作、审批程序、项目对接等方面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要根据市规划局统一部署,按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分类编写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指南,从申报项目的所需材料、程序及相应的措施。在服务标准化工作方面要通过考察学习其它对口单位,从接待用语、办事流程等方面进行改进,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服务标准细则。在与建设单位沟通中,能争取做到“一口清”,即尽量一次性告知其所有所需材料及注意事项,以提高办事和沟通效率。

三是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在每个月确定出重点服务对象,并做好记录备案工作,由局领导牵头组织安排上门服务。此外,在2012年与服务对象共同举办座谈会,通过这种形式的沟通,将有助于项目的衔接,也可以让服务对象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规划动态和法律法规,便于下步报件审批工作的开展。

浙江苍南县规划 篇7

一、主要做法和成果

(一) 制定发展规划, 工作目标体系不断完善

为了有序推进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 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 先后制定了《苍南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苍南县文化先进县创建实施意见》《苍南县文化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办法》《关于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苍南县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对“十二五”期间我县文化工作目标、任务和机制, 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出台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文化发展配套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 为创建省文化先进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也为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大财政投入, 文化阵地建设日臻改善

2011年以来, 我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一批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加速建设。县图书馆新馆于2011年9月建成开馆, 改建县少儿图书馆并投入使用, 结束了图书馆闭馆10年, 无法开馆服务的状况;县文博馆 (文化馆、博物) 工程已顺利结顶, 即将进入装修阶段;县广电中心、县城购书中心、海西文化产业创意园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正在筹备开工。按照“农村30分钟文化圈”的要求, 全面加快乡镇、社区 (村) 文化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改造提升乡镇文化中心12个, 建成市级以上的乡镇图书分馆10个, 基本实现中心镇文化中心和乡镇图书分馆全覆盖。全县今年建成省级文化强镇2个、市级文化强镇2个。已建成省级文化示范社区 (村) 8个, 市级文化示范社区 (村) 24个。

三年来, 全县共建成社区文体中心87个;农家书屋333个;宗祠改建文化中心100所, 创建“文化礼堂”15个, 使全县各类社区 (村) 文化活动中心 (室) 达784个, 面积达33万平米, 切实改善了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我县宗祠改建文化中心项目被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并于今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的验收。

(三) 创新活动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近年来, 我县坚持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顺应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在实施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讲座展览下乡”、文化走亲、广播电视进渔船、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低保”等惠民工程的同时,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模式, 通过结合不同的宣传主题和各中心工作, 加大送戏下乡的力度, 丰富节目内容, 提高节目质量, 每年下乡演出200多场, 三年来, 我县累计送戏下乡650多场, 送书下乡68余万册, 送电影下乡27000多场。

我县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一张“金名片”, 成为引领先进文化、培育文化新人、鼓励艺术创作的有效平台。地方节庆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关注, 浙闽边贸文化节、舥艚开渔节、五凤开茶节、矾山明矾节、马站四季柚采摘文化节、炎亭海鲜美食文化节等一批地方节庆活动的蓬勃开展, 受到了群众的欢迎。2012年我县全力打造的“草根微舞台”活动, 两年来全县各乡镇共举办演出活动280多场, 参演群众近5000人次, 观众超过12万人次, 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同时我们要大力开展“文化走亲”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三年来, 我县累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3次, 组织参加两岸文化交流7次, 开展各类文化走亲38场, 并荣获了2012年度浙江省文化走亲先进单位。

(四) 深化体制改革, 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为了更好地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机构设置, 中心镇文化中心被批准独立设置, 这一做法成为新一轮乡镇文化机构改革的典型, 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通报表扬。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 除有计划组织文艺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外, 每年对乡镇及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 内容涵盖摄影、排舞、声乐、书法、美术和图书管理等内容。仅去年, 我县就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 培训各类文化干部、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达2000多人次, 有效提升我县文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在一些村学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 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育了一代新人。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 通过招聘引进、学习培训、择优选调等方式不断充实和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两年来, 共引进文化专业技术人才26名充实到各基层文化岗位, 其中211重点院校专业人才11名, 硕士以上学历专业人才5名;并从各类文艺活动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 从中择优选调精干人员充实到文化干部队伍。通过引进人才, 优选人才、培育人才等一系列的举措, 建立了县级文艺人才库, 为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人才环境, 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从而出现“书法现象”“诗歌现象”“摄影现象”和“排舞现象”等欣欣向荣的文化繁荣景象。

(五) 强化扎实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有效

近年来,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在做好文保单位申报、文物日常维护、重点文保单位维修等基础工作的基础上, 加大对我县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文物古迹的开发和利用, 启动了温州矾矿申请世界工业遗产、金乡古城保护性开发、碗窑古村落整体修缮工程和蒲城东门街区的保护开发工程, 一批重点文保工程的开展, 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有机的相结合, 带动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大遗产、多元化发展, 激活整个城市的文化活力。三年来, 全县新增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 省级文保单位7处, 新增县级文保单位17处, 文保点140处。完成了《国保单位蒲城壮所保护规划》、《矾矿遗址保护规划》等一批重点文保单位的规划编制, 完成了福得湾老街古民居, 吴荣烈故居, 蒲城张琴故居、华宅、九间宅等30多处文保单位的维修。新增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10项、市级15项, 省级传承基地3项, 去年, 我县还被列入温州唯一的省级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

(六) 加强科学管理,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我县是文化市场大县。加强文化市场的科学管理, 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文化市场大县, 意义重大。三年来, 始终保护高压严打态势。开展了“扫黄打非”、印刷业整治、地卫接收设施整治、娱乐场所无证无照整治等1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和日常巡查, 集中精力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解决了印刷业制假、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娱乐场所涉黄、无证无照经营等文化市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据统计, 三年来, 共出动检查1100多车次, 检查人员7300人次, 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7000多家次, 受理举报220多起, 立案调查300多件, 罚没款累计总额380多万元, 共收缴、查扣各类非法音像制品14000多张 (盒) , 非法书报刊12000多本 (册) , 非法经营设备1200多台 (套) , 确保了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和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县文化行政执法大队获得“省级考核优秀单位”等3项省级先进荣誉。

二、基本经验和体会

(一) 领导重视, 是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工作的前提

为了切实做好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 县长为第一副组长, 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规格之高、部门之广均打破我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先例。2011年以来, 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先后10多次专题研究先进县创建和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召开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动员会、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全县文化工作座谈会、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推进会等全县性的文化工作会议共6次。县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同时, 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提高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二) 财政投入, 是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工作的保障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关键是政府投入到位。苍南县是全省欠发达地区, 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予文化事业极大的支持与保障。近年来文化经费逐步提高, 2010年县财政正常性支出281223万元, 文化体育事业支出为3589万元。2011年县财政正常性支出351092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4.95%, 三年来, 文化事业费增幅远远高于县财政正常性支出的增幅, 同时根据省市文化主管厅局的要求, 针对文化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进渔船等重点文化民生工程给予相应配套经费, 并设立专项经费, 确保专款专用。配套文化民生经费的支出和文化事业的高增幅, 大力推进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 工作创新, 是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工作的关键

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是一项新的、重大的文化系统工作,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科学制定工作措施, 注重工作创新, 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 有效促进工作开展。

1. 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在县、乡镇、社区、村四级活动平台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点、线、面结合。点, 就是要有亮点, 要有特色, 要有活动集聚点, 每个乡镇、社区、村要充分利用好文化活动场所, 使全县的文化广场、影剧院和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成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线, 就是要利用“文艺舞台车”、“图书流动车”、“草根微舞台”和“数字电影放映队”等“两车一台一队”, 经常性地开展下乡“送文化”活动, 成为文化活动的指导队、宣传队。面, 就是要扩大参与面, 要立足于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进一步发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扩大队伍、丰富活动等方式, 不断浓厚文化氛围, 促进人的素质提升。同时各乡镇要有评估验收的看点、亮点, 在文化示范村、文化示范户、文化志愿者和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到既有看点、又有亮点、更有重点。

2. 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硬件的考核标准比较刚性, 但真正出彩、凸现特色、亮点的在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做到硬件建设求达标, 软件建设凸现亮点、展示特色。所以在硬件按时按评选标准完成的同时, 要加强队伍建设、文化活动载体平台建设、特色文化培育, 包括弘扬传统文化, 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草根微舞台”等方面, 培育新的特色。同时, 我们严格按照《浙江省文化先进县评选标准》的要求, 大量收集、整理创建台帐资料, 汇总成册, 做成完整、规范台帐文本397册, 真正做到“硬件不失分, 软件多加分”, 确保验收顺利通过。

3. 处理好工作质量与创建时间进度的关系。

创建工作时间紧, 任务重, 我们认真把握质量, 但同时要合理安排建设时间。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加上装修和内部设施的配备和功能完善, 一定要安排好时间, 否则时间上会出问题。我们根据创建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任务, 明确目标、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安排倒排时间表, 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四) 各方配合, 是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工作的基础

创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任务重、工作量大, 涉及到各部门单位, 只有充分调动各部门单位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才能卓有成效。

1. 开展宣传活动, 营造创建社会氛围。

我们多次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 宣传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意义, 开展群众创建满意度调查、知晓度调查等活动, 利用宣传广告、LED视频、《今日苍南》报纸、苍南电视台专栏、网络媒体等大张旗鼓开展宣传, 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2. 开展文化共建, 建立工作服务机制。

因地制宜, 建立创建工作机制,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创建活动,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建设投入和服务机制, 鼓励机关单位、企业和有关文艺协会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3. 利用现有资源,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通过整合现有场地和设施资源, 着力推动机关、学校等单位内设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与周边村 (社区) 的共享共用。主要是各方面、各有利因素的整合, 以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的重点, 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文化活动场所和人才队伍建设, 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上一篇:年思想政治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工警告处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