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2024-05-10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共10篇)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1

XX三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学

设计(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3.知道1千克=1000克。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

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

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5.知道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

3课时

认识千克

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感知轻重。

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3.动手操作,试一试。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称一称你的书包有多重。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演示各种秤。

在生活中,人们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时都使用台秤。

.买东西。

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物品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的质量的?

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拓展知识。

理解“净含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理解“载重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

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4.读教材第30页“你知道吗?”。

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到商店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课堂作业新设计

25×4=100

思维训练

教材习题

第29页“想想做做”

.1千克 5千克 提示: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1000千克 XX千克 3.8 7 4 4.略

认识千克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称一称,并掂一掂红枣和薯片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逐步丰富对l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接着类推感受整千克数,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认识克

教材第31~33页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的实际质量观念。

3.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实物,电脑,图片。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佳佳身高140,体重45。

想一想,在米、厘米、千克三个单位中,哪个是计量物体质量的?你还知道其他的用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吗?

板书课题:认识克

师:你知道了“克”的哪些知识?还想学习“克”的哪些知识?

克到底有多重?它和千克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克。

.克的认识。

教学例题,演示:你能从秤上看出这袋食品的质量吗?这袋食品的净含量只有135克,那么135克是不是很轻?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用小型电子秤分别称贰分、一角、一元的硬币,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少粒。再取出1克黄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2.称一称。

称一称你的数学课本、文具盒大约各重多少克。

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各重多少克吗?

3.千克和克的关系。

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

教师引导:1000克是几千克呢?用台秤称2袋盐,指名读数,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1000克是几千克?

4.1千克是多少克?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小结: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平时,我们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5.练一练。

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6千克=克

.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名称。

一块香皂重40。

一支钢笔重20。

一只小鸡重100。

2.填空题。

1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

1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

3.判断题。

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1千克棉花比1000克铁轻。

4.2千克=克

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

7千克=克

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6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克 克 克

2.5 1000 1

3.✕ 􀳫✕

4.XX 3 9 7000

思维训练

350-200=150 略

教材习题

.70克 90克

2.150克 1250克

3.第一克物品比1克轻,第二个物品比1克重。

4.XX 3 9 7000

5.略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千克=1000克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感知,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在“想想做做”中还通过观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丰富感知、提高认识。

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硬币的重量,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估计物品轻重的能力。

练习五

教材第34、第35页的内容。

.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物,秤。

.说一说,我们认识了哪些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算一算。

7千克=克

4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2千克=克

在○里填上“>”“<”或“=”。

4千克○400克

1千克○1克 克

350克○50千克

.教材第34页第1、第2、第3题。

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教材第34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4页第5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教材第35页第6题。

5.教材第35页第7题。

学生集体交流。

教材第35页的思考题。

基本练习

.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2.7000 4 6 XX >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3000克○3千<

.第1题:克 克 千克 克 第2题:依次重200克 20千克 2千克 200千克 连线略

第3题:< = > <

2.10袋 10×3=30

3.70×4=280 280+190=470

4.2号杯里的橙汁重60克。

估计3号杯里的橙汁约重120克,4号杯里的橙汁约重180克。

5.略

思维训练

3个菠萝+1个苹果=1个菠萝+7个苹果

3个菠萝

=1个菠萝+6个苹果

2个菠萝

=

6个苹果

个菠萝

=

3个苹果

5倍

4倍

3倍

2倍

相等

􀳫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的高原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7000+30008000-3000

6700-700600+3000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030人 2914人 3027人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或<。

998○10204800○40807103○7120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老师再组织交流。

2、补充练习:

3060○36002300○32006000○5999

二、、比一比,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

如:2980接近3000,6926比3000多得多,3045比3000多一些。

出示:5880693099007260604479463045,让学生也用上谁比谁多得多?谁与谁比较接近?谁比谁多一些来说几句话。

三、找规律:出示书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找规律的练习。待学生找出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在括号里填什么合适

5()26〈531439()2〉3968

这道题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符合条件

的所有答案。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后记: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一教学千克一教学克一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凝聚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35页照片中有两袋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集中到“千克”上来。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一方面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重1千克“。在讲千克时不仅介绍了符号”kg“,还介绍了千克又叫”公斤“。符号”kg“在”想想做做“中多次使用,”公斤“只是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第二,让学生感知1千克。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儿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l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l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感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1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1克的印象,教材还通过”1根羽毛比1克轻“、1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活动,不仅能得到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42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43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千克和克教案 篇3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

重量 克 g

千克和克 教学设计范文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例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称。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时要用克作单位。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物体很重,有的物体很轻。我们称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那么称比较轻的物体时,又要用什么作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单位——克。板书课题 提问:关于克,你已了解些什么,你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

二、实践新知 认识克

活动一:初步了解克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各种食品,在包装袋上面看一看,找一找,你看到那些与克有关的信息(学生观察并汇报)小结:从这些包装袋上看出,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这些包装袋上都标有具体的克数等等。活动二:感知1克有多重 掂一掂:一枚2分一硬币大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有1克重(学生举例)。小结: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我们感觉1克的重量是比较轻的。

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 认识天平(出示一枚回形针)提问:这一枚回形针的重量是不是1克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掂一掂,称一称)追问: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秤来称比较合适? 为什么?(学生议论)(出示天平)介绍:天平是一种教精密的秤,我们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体。正确使用天平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是:第一步,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左边的托盘里放10克黄豆,先让学生猜猜这些黄豆重多少克。第二步,把砝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托盘上先放不到10g的砝码,再放10g砝码。第三步,当托盘里的物品和砝码同样重时,天平的指针正好停在刻度的中央,这是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克(出示砝码)提问: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看看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呢?学生分组用天平称一枚回形针,一枚2分硬币,一根羽毛,一根塑料直尺以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讨论:通过天平称这几样东西,你有什么发现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塑料直尺比1克重。)

3、感受几克的质量

谈话:(抓前面称过的10克黄豆)同学们猜一猜10克重的黄豆有多少粒呢?想不想自己称出10克重的黄豆。(学生分组活动)(1)用天平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把10克重的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2)用天平称出一块糖有多少克。(3)用台秤称出一个苹果,一只哈密瓜各重多少克

讨论:通过称这几样东西,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10克重的黄豆有几十粒,一块糖约重10克,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个哈密瓜约重2000克,这些都说明1克的质量很轻。体会克与千克的关系

(1)分别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

(2)说说:称物品的重量时,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3)猜一猜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4)验证:先推算“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后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从而得出结论: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小结: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平时在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三,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让学生观察图,说出图中的物品各有多重

(2)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食品包装袋,说说他们各重多少克

2、“想想做做”第二题

用手掂一掂一根牛皮筋,一包手帕纸,卷笔刀削出的一片铅笔木屑比1克重还是轻

3、“想想做做”第3题(填在课本上)

4、“想想做做”第4题(1)观察图,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2)怎样看出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3)先估计自己杯子能装多少克水,再用天平照样子称一称。

5、填空:(补充练习)(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延伸:课后请大家称一些常用的物品,例如文具盒,数学书等,看看它们大约各重多少千克。

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1-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在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二、基础训练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提问式提醒,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引导学生进行估计。

4、完成练习五第7题

让学生通过体验和计算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其中,“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1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教学重点:

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在实践中体验并建立质量观念。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 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概念。教学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 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方法:导入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让学生从桌上任拿 2 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从 情景中发现问题 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 国际上统 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2.认识秤(课件演示)

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认识秤 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3、认识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4、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课件演示)

这个鸡蛋重()克,这个西瓜重()千克,笑笑体重是()千克

一般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人的重量 一般用“千克”。

三、课堂小结

1、一般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人的重量一般用千克

四、课堂练习

一个苹果26(克)

一袋洗衣粉400(克)一只小狗10(千克)

一棵大白菜2(千克)可以先估一估,再把物体掂一掂

五、作业布置

1、课本46页的1、2、3题

2、课件补充。

六、板书设计

有多重

一个苹果26(克)

一袋洗衣粉400(克)一只小狗10(千克)

一棵大白菜2(千克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

3、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 的质量单位吗?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

2、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 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一)初步感知“吨”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质量单位“吨”,平时你们常用 千 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比如:这头大象重 4 吨,这节火车皮装煤 55 吨,这座桥的承重量是 20 吨。

1、听后交流,你都知道了什么?

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 的质量时通常用吨来作单位。但对于 1 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2、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大约有1吨重的东西? 吨=1000 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加深对重量单位吨的印象。(如:一卡车货物)

二、课堂小结

吨=1000 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1、一般比较重的物体用吨做单位,如:火车运货物,汽车运货物„.2、比较小比较轻的用克做单位如:鸡蛋、牙膏„.3、像羊、人、一箱货物、一箱苹果、一只鸡等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四、学生练习千克=()克

()t=2000kg

吨=()kg

18t=()千克

5000 克=()千克

()kg=6t 在○里填上“>” “<”或“=”。

8000 千克○8 吨

4500 克○4 千克

3t○3600 kg

5千克40克○6千克

五、作业布置

适当补充。

六、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 吨=1000 千克,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七、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克、千克、吨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

3、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方法:导入法、讲解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单位名称

5000克=()千克

8千克=()克 300克+700克=()克=()千克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订正 巩固对克、千克、吨的换算练习

二、巩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1、课件出示:

(1)一桶油重 100kg,10 桶油重 1 吨。(2)一头牛重 350kg,3 头牛大约重 1 吨。(3)一袋面粉重 50kg,20 袋面粉 重 1 吨。

(加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的认识)

三、生活中的重量单位

1、桥头挂着牌子上写着:8t ,这个8t表示什么意思?

2、填一填 这个8t就是8吨,吨可以记作吨,所以我们学过的1吨=1000千克也可以

记作:1 t=1000千克 吨=1000 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让学生填单位的练习来感受质量的大小(课件演示)

3、通过让学生填空,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 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吨的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后 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一般大的物体就用大的单位“吨”或“千克” ,如:火车运货物,汽车 运货物„„

2、比较小比较轻的用克做单位如:鸡蛋、牙膏„„

3、像牛、羊、人、一箱货物、一箱苹果、一只鸡等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五、学生练习

作业布置 完成新概念《克、千克、吨》

六、板书设计

克、千克、吨的练习课 吨=1000 千克,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6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4页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至少两袋、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装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个

学生准备: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准备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猜一猜--千克与克的关系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我们会经常用到。

2.小组活动--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习纸上!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多少数量是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发现1千克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可能会有这样的填法:)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洗衣粉 食盐或白糖 上好佳糖 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 1袋 2袋 10袋 大约6本……

2.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1)瞧一瞧,咱们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也有的是多个,可有一点是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回答:质量都是1千克)。说的对!只要都是1千克,我们就说谈们的质量相同。如果质量都是2千克呢?(质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3)数学活动: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课本第6页第1题

找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2.提高练习

《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3.开放练习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借助知识迁移,理解学习新知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2.建立数学观念,强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三)需破解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7

教学设计

旺苍县金溪镇中心小学校

曾方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8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9

——和硕县

四为思维拓展题,小组在合作时交流、探索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鸡、鸭、鹅之间的重量关系分析不准确,我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千克和克 篇10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三、说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的数”,“百个百个的数”,“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03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数位相同时从高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一、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上一篇:个人六大纪律剖析材料下一篇:小学语文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