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2024-06-09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共9篇)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1

下个周末,妈妈准备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但却发现椅子不够用,于是便买了几把DIY的拼装椅子。DIY,顾名思义就是DOITYOUSELF(自己动手)。我和爸爸承包下了这项工程。

今天是星期六,下午我们就正式开工啦。首先拆开包装,里面有一张图纸,一小包配件,2支“U”字形的椅腿,一个椅面。配件包括:4根螺丝钉,4个固定用的塑料件,一根大一点的螺钉和螺母。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图纸,便开始动手了。我把2支“U”字形的椅腿交叉放在一起,想用那个大的螺钉和螺母把它们固定在一起,可是那个螺母是圆的,我总也拧不紧。而爸爸动作却很轻松。我仔细看他,原来扳手要放平,要卡在螺母的切面上,才能又快又轻松地拧好。这下我找到窍门了,很快两支椅腿就拧好了。接下来,要把拧好的椅腿固定在椅面上。我先把2支腿卡在椅面的4个凹槽里,然后插入螺丝钉,再用塑料件把它们固定住,可钉子总是不听我的指挥,不是歪了,就是拧不动了,爸爸说应该先把钉子和塑料件卡在一起,然后再拧,我听了豁然开朗,很快,第一件作品就成功了。爸爸试了试,很好。我不禁手舞足蹈起来,耶,成功!

接下来的几张,自然是轻松搞定。第二天,客人们看到这些椅子都赞叹道:“椅子是自己拼的吧?”“完全正确,就是我们俩拼的。”我和爸爸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次拼装,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琢磨,善于请教,多次试验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2

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图形、文字等在题目上进行“标注”活动, 学生原来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变得直观可视化, 从无序到有序, 由模糊到清晰,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借“标注”, 明算理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让学生学会正确快速的计算是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正确的算法, 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 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 生成智慧。

在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口算乘除法中, 学生往往会把简单的题目算错, 究其原因, 实为算理不明之故。为防范于未然, 教学中可采用标注之法, 让学生在明理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师再也不会为“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而感慨叹息了。

在教学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500×3时, 学生会依据课本例题说出:“先算2×3=6, 再在6的末尾添一个0”和“先算5×3=15, 再在15的末尾添两个0”, 进而总结出“先用乘法口诀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 再看因数中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结论。教学若到此为止, 学生难免会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学生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添0的算理。这时如给学生一个“拐杖”, 在口算过程中标注出算理, 20×3: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即60;500×3: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 即1500。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一课时《丰收了》教学60÷2、160÷8时, 把算理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 即30;16个十除以8等于2个十, 即20。标注如下:

在口算乘法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12×3、18×4时, 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后, 引导学生分别标注出同十位和个位相乘的得数, 再把上下两个数相加, 写出得数。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二课时《植树》教学36÷3时, 根据算理3个十除以3等于1个十, 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口算中的标注既展示了口算的过程, 又强化了算理, 尤其对中下学生而言, 拄着标注的“拐杖”,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借“标注”, 明法则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时都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错误现象, 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避免, 如下表中的错误题型, 学生往往会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完全把运算法则抛到脑后。在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无厘头的错误呢?我在本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中, 采用画横线和标上运算步骤的方法, 让学生标注出运算过程, 为法则开路, 凡解决混合运算的题型一律做到“一画二标三算”,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口算乘法是从高位乘起的, 而竖式乘法是从个位乘起的, 为了避免口算造成的负迁移, 在第六单元竖式乘法的起始课《蚂蚁做操》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数字标注乘的运算顺序, 让乘的过程清晰可见, 既掌握算理又明确算法。标注图如下:

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竖式乘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像12×5=510或12×5=50之类的错误也常见于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时让学生边说过程边标注进“几”, 如12×5:二五一十, 写0进1 (标“1”) , 一五得五, 5加1等于6, 写6。118×7:七八五十六, 写6进5 (标“5”) , 一七得七, 7加5等于12, 写2进1 (标“1”) , 一七得七, 7加1等于8, 写8。标注如下:

“一画二标三乘”的标注方法,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直观,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对比实验中, 添加标注的学生正确率明显高于不加标注的学生。

三、借“标注”, 巧计算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那么,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运算律学了以后学生才能进行简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三上数学教材中就渗透了众多的简算思想, 教师要把握机会, 及时渗透, 让四上的运算律水到渠成。

本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练一练第2题用竖式计算中, 有这样两道题:727+134+86、397+304+120,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进行讨论, 相同数位相加时除了从上到下依次相加的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在相同数位上可以把能够凑成10的这两个数先相加”的结论, 教师顺势教给学生标注之法 (如下图) , 来体现“凑十”的简算思想, 同时, 要求学生在做连加的题目时, 做到“一看二标三算”。标注,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又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失误。

本册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上展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材对三位数的连加已经有了简算的要求,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简算思想, 我在让学生观察加数特征时, 采用标注, 把能够凑成整百的数用线连起来, 并写出其得数, 方法如下:

有了以上的标注基础, 学生在解答练一练第3题时就很自然地将标注的方法加以运用。

在连加的计算中, 运用标注, 可化竖式计算为口算, 既是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有机渗透, 让简算过程外显, 减少书写步骤, 提高计算效率, 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借助弧线, 让学生明确思考的依据和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成清晰、有形、理性。

四、借“标注”, 厘关系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比多、比少”的“相差”关系, 掌握“倍数”关系是课标对三年级提出的新要求, “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个载体, 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一直是数学的一大难点。我采取“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较好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需要多少钱》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皮球的价钱是18元,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 一个小皮艇多少元?”我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 大数就是这样的几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画小皮艇的价钱与皮球价钱之间的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价钱是小数, 什么价钱是大数,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把谁看作1倍数, 谁的价钱是这样的几倍?是几个几元?并把“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这句话变形为“皮球价钱的4倍是小皮艇的价钱”,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大数, 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就是求倍数, 用除法。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 求小皮艇的价钱列式为:18×4=72 (元) 。

第三课时《植树》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对二年级已学的“相差”关系, 标注方法也作一个复习回顾, 标注如下: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列式为:55÷5=11, 55-5=50 (元) 。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的浅层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和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由生长。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大厦和智慧宝藏。

五、借“标注”, 明意义

在某些概念教学中, 借助标注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加强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和建构。

在教学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时,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句话的含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一描, 描图形的周长时要做到“从哪里开始, 就要回到哪里结束, 沿图形的边线描一周, 中间不能有间隔”。这时, 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意义, 在图形边线任意一个地方描一个小圆点, 标注出起点的位置, 然后沿着边线描, 若能回到这个点, 说明这个图形有周长 (如图1) , 若不能回到这个点, 就说明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如图2) 。

标注小圆点, 在数下面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标注小圆点, 描边线, 在计算图形周长时就可以避免像求下图周长:4×6=24 (厘米) 之类的错误。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文具店》练一练第1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矿泉水1.88元, 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小数对应数位的上方标注出“元、角、分”, 这样, 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了清晰的理解, 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 就是8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就是8分。标注如下:

借助标注, 使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和元角分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抽象的小数的意义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就深刻。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3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4

小燕子不停地叫着,“叽,叽叽”,这一叫,引来了正在捕食的野猫,那只野猫从草丛中一跃而出,它睁大眼睛,张开血盆大口,红红的舌头舔了舔嘴巴,虎视眈眈地看着小燕子,“喵喵”地交了两声,好像在说:“今天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地上的小燕子被突然而来的野猫吓得瑟瑟发抖,它扑打着翅膀,叫得更响了,好像在说:“救命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红搬着梯子走来了,当她看到野猫时,连忙放下梯子,拿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野猫扔去,一边打还一边喊着:“走开!快走开!”,野猫被突如其来的木棍吓得不轻,灰溜溜地逃走了。

小红松了一口气,她捧起吓坏了的小燕子,抚摸着它柔软的绒毛,轻轻地对它说:“没事了,我这就把你送回去。”小红踩上梯子,小心翼翼地把小燕子放回屋里。小燕子“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谢谢!”

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篇5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同步课堂》。

本校的“妙味快餐店”开业了。今后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吃到可口营养的盒饭了。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快来选一选自己爱吃的荤菜和素菜搭配成一个盒饭吧。

二、配菜

1、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菜谱一

荤菜:肉丸子

素菜:白菜 冬瓜

师:你想选哪一个荤菜和哪一个素菜?

搭配方法一、肉丸子、白菜。

师:还有别的配菜方法吗?

搭配方法二、肉丸子、冬瓜。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2种不同配菜方法。

(设计思考: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创新思维。)

2、体会搭配的有序方法

师:大家不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菜,还学会了配菜,现在本店已贴出了明天的菜谱,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菜谱二

荤菜:牛排 素菜:豆腐

鱼油菜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配菜,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搭一搭,然后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看看你能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配菜方法一:牛排 豆腐

牛排 油菜

鱼豆腐

鱼油菜

这种搭配方法是先确定荤菜搭配素菜,每样荤菜有两种搭配素菜的方法,这样一共搭配出了4种不同的盒饭。

你能像这样先确定素菜搭配荤菜,画出示意图吗?动手试一试,看谁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我们像这样画出示意图,不仅有序的表示了我们搭配的过程,而且能够保证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学会了吗?

3、实践操作、用示意图表达搭配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配菜,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配菜工人了。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种类的盒饭,就有可能被聘请为本店配菜部经理。你们有信心吗?

菜谱三

荤菜:肉丸子 素菜:白菜

虾豆腐 冬瓜

搭配方法一、确定一个荤菜搭配素菜(课件出示示意图的制作过程)。

肉丸子有3种搭配素菜的方法,虾也有3种搭配素菜的方法,所以一共能搭配出6种不同的盒饭。

师:先确定素菜,再搭配荤菜该怎么画示意图呢?自己动手试一试。

小结:2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成1荤1素的盒饭有2X3 种搭配方法

看来你们都能成为合格的配菜经理了,真了不起。那你能试一试:3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成1荤1素的盒饭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4、探究符号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我们要很快画出示意图,可以用字母、数字或是符号来表示这些荤菜和素菜,我们用大写字母表示3种荤菜,用数字表示3种素菜,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符号试着画出搭配过程吧。看谁搭配的最有序,还能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课件演示示意图的画法,总结搭配方法有9种。

有些同学不画示意图直接写出算式3X3=9来表示3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成1荤1素的盒饭有9种搭配方法,这样可以吗?

小结:这样列算式表示搭配的方法有9种也是可以的,通过同学们画示意图搭配也验证出这个答案是对的,看来数学的简洁之美大家都能体会了。你们不光可以成为配菜部的经理,我看你们将来自己开个快餐店都不成问题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5、思考:4个荤菜3个素菜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盒饭呢?

(设计思考: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三、课后练习,生活中的其他搭配问题

1、搭配路线。

师:搭配问题不仅体现在配菜方面,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搭配问题,课后看谁能成为学习的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这类问题,并利用我们学到的本领解决它。

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师:共有几条路可以走,这是搭配问题吗?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方法一、画示意图总结搭配方法

方法二、一一例举

A→C B→C A→D B→D A→E B→E 方法三、直接列出算式2X3=6 2、搭配服装。

看来,搭配还真是一门学问。

不仅菜要搭配,路线可以搭配,日常生活中的衣服也是要讲究搭配的。

(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要配成1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搭配,画出示意图总结搭配方法。

(设计思考: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更多搭配中的学问,设计了“搭配服装”“搭配路线”两个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四、拓展应用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演示了6种搭配方法。那么3件上衣、3件下装、3双鞋子搭配成不同的一套服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呢?

1、用符号表示上衣、下装和鞋子,试着画出搭配示意图。

2、课件演示固定一件上衣搭配下装和鞋子一共有9中不同的搭配方法。

3、所以3件上衣一共可以搭配出27种服饰。

(设计思考:这样的练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学生能熟练的掌握用符号表示的示意图的画法,解决起来并不难。这一部分的练习重点不是学生的搭配方法和过程,而是课件演示搭配方法,学生感受搭配的数学意义和作用。)

五、课后总结

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感觉高兴吗?你学到了什么?自己说说吧。

今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许多搭配问题,解决了荤素搭配、路线搭配、服饰

搭配的数学问题。我们知道了要想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当然了在数学学习中养成有序思考的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6

《买 文 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具学具准备: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2)填一填。

(板陈丽莉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陈丽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7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8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三年级上西师大版数学 篇9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本册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1.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作为教材内容

2.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

3.在习题中适当安排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1.为的学习创学生设具体的活动情境

2.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三)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四)提示教学活动线索和学习方式

1.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

2.为教学过程提示活动线索

(五)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继续提倡算法多样化

2.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适当安排了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六)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七)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文化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总结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1.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总结3个部分。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材说明

1.知识联系: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等几方面的内容。

3.教材编写:特别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口算后面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笔算。

(二)教学提示

1.重视原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迁移。

2.联系现实情景,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

单元主题图:通过小猪吹泡泡比赛、小猫跳绳比赛等提供信息,提出了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1:以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为认知基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教材巧妙地把学生平分6株树苗的经验运用到平分6捆(600株)中来,由6÷2=3联想到600÷2=300,即6个百除以2得3个百,也就是300。同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2: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情景图一方面通过这个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知识。教材呈现由12÷6=2类推到120÷6=?的这种算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二。

例1:教材通过学生看科技展览馆的一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教材一方面通过两个对话框介绍估算的方法。这里同样应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2:编排意图与例1基本相同。只不过教材呈现的是舍去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将“243”看成“240”进行估算的方法。呈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出来。又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检验做必要的准备,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以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的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

例1:主要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这个一位数。

例2:通过小兔采蘑菇这个情况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为商中间有0的乘法学习作准备。

例3、例4: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它一般有两种:一是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是0;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那一为商0。

发现规律

例1: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规律。一方面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是一种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例2: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规律,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发现的规律。通过这个例题,学生经历了观察、探索、发现、归纳等过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J

本小节安排的解决问题有如下特点:一是学习材料的选择有一定的现实性;二是这些问题都是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

例1:教材通过“可以这样比”、“也可以那样比”、“还可以怎样比”等提示性的语言,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着重呈现了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用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二是用5小时分别加工的零件个数来比较。

例2: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租车全年级123人才能够坐;另一方面还要思考怎样租车才较便宜、合算。学生可能会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等方法来设计租车方案,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一)教材说明

1.知识基础:本册教材安排的统计初步和不确定现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内容的进一步学学习。

2.教学内容:全单元安排了数据整理、平均数、不确定现象3个小节,其中包括7个例题,6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在本单元后,还安排了1次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价值。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统计、平均数和随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3.提供自主探索的线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提示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

2.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数据的整理

本节教材包括1幅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空气质量检测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整理的现实意义。

例1:以空气质量状况为题材学习统计,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和对统计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2:以统计长江大桥为题材,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信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的思想,给学生指明了收集数据的渠道和方法。教材用两个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整理的方法。

平均数

本书教材包括3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结合统计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例1:通过富有童趣主题图呈现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例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让学生在按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根据计算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平均数的能力。

不确定现象

本小节包括2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说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

例2:是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既要能说出可能发生的结果,还要能根据对象的特点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活动惊人的危害

教材共安排了7幅具有连续性的画呈现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状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三)教学提示

1.突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3.激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重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迁移。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教材安排了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例1:结合商品重量认识一位小数,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初步会读一位小数。

例2:结合商品价格认识两位小数。既要会读小数,也要能理解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的实际意义,并在例1、例2学习的基础上用描述的方式揭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例3:结合量身高学习用小数表示长度,借助已有的1m=100cm这些认知经验,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探索过程。

例4:结合分母是10、100的分数来认识小数,一方面是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为认识小数提供更丰富的题材;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母是10、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为今后学习理解小数的意义作准备。

例5与例4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初步明确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用分数、小数去表示正方形方格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进一步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并且只涉及一位小数相加减。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的这些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力求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例1:是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教材引导学生按照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充分利用整数的有关知识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2:学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突出本例题学习的的重点和关键。此外,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六、对称

(一)教材说明

第1学段只要求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单元主题图、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数学文化--对称与建筑等几部分,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去感受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结合对称安排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三)教学提示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2.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3.注意画轴对称图形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切实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方法。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对称现象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引出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感受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例题: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进一步去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轴对称图形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

例1:与第115页的例题相比,不同的是第115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实物图,它以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实物为基础。而第117页的例1是几何图形,它以对实物图的对称现象认识为基础。本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到对称现象,为例2认识轴对称图形作准备。

例2: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例3:在方格纸中画轴对称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作基础,是学习的难点。教材一是用方格纸作辅助,二是只要求学生画简单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小源山,家乡的山下一篇:警风建设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