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2024-07-27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1

分一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问题:

师:课件出示蝴蝶图。这是什么?(蝴蝶)

同学们仔细观察,根据图形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

怎么才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呢?

(将图形的左右两侧对折,两边的图案完全重合,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2、引导分析

观察,对折后就把蝴蝶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相等)

分得的两份完全相等,可以说这是怎么分?(平均分)

其中的一部分是这个图的多少?可以怎么表示?(找同学直接说)

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①画图 ②用小数表示(0.5)③分数 1/2 重点说为什么能用 1/2 来表示?引出课题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1、折一折:独立动手,找分数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蝴蝶平均分成了两份(对折),其中的一份可以用 1/2 来表示,现在你能用这种方法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 1/2 吗?自己动手试试并涂上颜色。出示作法: 横折的 竖折的 沿对角线折的

师:他们的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1/2)——板 1/2 师:大家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书中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图形(p53),看看你能涂出它们的 1/2 吗?

讨论方法:涂之前,先想想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 1/2 呢?

先找到它们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将图平均分成 2 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1/2。交流反馈。

师以圆为例说明:涂色部分不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 1/2 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重点强调:同是 1/2,却可以表示不同的图形。2、说一说:指导读写,说意义

请学生看书:自己独立学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师生共同梳理: 在 1/2 中,2 表示什么?(表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的 2 分),我们把分的份数写在下面,叫做分母; 1 表示什么?(表示取其中的一份),我们把取的份数写在上面,叫做分子,中间的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板书)2、涂一涂:体验分数的大小

师:出示几个不同的图形,请同学涂出它的 1/2、1/3、1/5、重点强调 :所分的份数不同,但都是取其中的一份,涂出的分数有大有小。

(三)独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可以怎么分?(学生动手实践)

1、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并完成相应的要求:

2、填空(p54折一折)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3)、把其中的三分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没涂色的部分,是这张纸()(4)、把这张纸的四分涂上颜色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也就是整张纸,即整体“ 1 ”

那么刚才我们所说的一个蝴蝶,一张纸,都是整体“ 1 ”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一组:说一说(说含义)指一名说,不足之处,其它学生补充。

(六)、归纳整理,评价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2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53—55“分一分(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分数的作用。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水果刀、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 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是学生以前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这一部分内 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 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 义。《分一分

(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 数各部分的名称。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两个游戏,听清楚第一个游戏的规则,我们今天首先回答问题不用嘴而用手,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行吗?

1、出示苹果问: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个)

2、老师手里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1个)

3、老师手里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生有的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的中间不发出声音,有的作刀切的样子,有的用手指作出“+”的样子来表示自己的想法,有的急于举手想发表意见。)

4、师:为什么不拍手呢?(每人只有半个)你想怎样来表示半个呢?能否创造出一个符号来表示半个呢?

5、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0.5,有的用折纸,有的用A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B从中间画横线隔开,有的用o画线隔开,有的用“双喜”的“喜”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有的用 正方形从中间画线隔开来来表示,有的是1/2还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6、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那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1/2)

〔评析: 教师用拍手来开课,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拍手,能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是不能用整数或小数来表示的,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表示半个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2、新课学习:

(1)、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A)、涂一涂。

师: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教材53页(出示图片:衣服、树叶、小汽车、长方形、正方形、圆、正六边形)同学们先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征(轴对称图形),它们里面就隐含了很多的分数。你能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吗?让我们一起来涂一涂吧。

师:涂完的小朋友,请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一下。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精彩片段)

生1:我把六边形的上下两个边的中间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把六边形的对角有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3:我把圆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而且这种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很多条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二分之一。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二分之一还可以表示很多物体的一半呢!

(B)、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先看一看,再思考一下,你可以边找边说,看谁找的最认真,最多!

(2)、老师和同学们做第二个游戏。

(A)、折一折。

师:老师刚才给每个人发了1张正方形纸请你对折两次然后展开观察这张正方形的纸被分成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师:涂出其中的一份,想想这一份是几分之几?(四分之一)涂出两份呢?(四分之二)三份呢?(四分之三)四份呢?(四分之四)

师:刚才我们通过涂一涂、找一找、折一折发现了很多分数,但你们发现了没有:我们都是在怎样分的基础上才得到分数的?

生:平均分。

师:对了,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得到分数,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二等都是分数。

(B)、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数究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刚才我们在正方形上涂的三份一般要用一般要用分数3/4来表示,(教师板书),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4叫分母,表示把这个饼平均分成了三份,分数线上面的3叫分子,表示这样的三份,这个分数怎么读呢,从下往上读,分数线读作“分之”。就读作:四分之三。

齐读两遍。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分母,然后写分数线上面的分子。这个分数就写好了。大家试着写一下二分之一。〔设计意图: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在找一找的过 程中,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 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设计意图:在教学分数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分数,然后读写分数,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这样一个过程很自然,把教材灵活地使用,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感。〕

3、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练一练1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认识了分数。看来靠自己动手认识分数,大家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练习:用阴影部分表示下面的分数)。师:这里有三个图形,请你涂一涂,表示出它下面对应的分数。

练一练2

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任意选择四个图形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图形完成,体现了作业的层次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练一练3

师:这是一道判断题,请你仔细阅读,他们说的对吗?错在哪里呢?

4、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

5、小结: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5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3个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如:复习中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出一个分数;给正方形涂颜色并表示出各占几分之几;创作分数。

2、以小组合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结合进行学习的。

小组合作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讨论的结果比较全面,但单纯地进行小组合作,就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产生一种依赖性,所以我认为该合作时合作,该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两种方式搭配使用。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氛围,如:比较6个三角形与前面几图的表示有什么不同;讨论九分之三为什么也可以用三分之一表示;三分之一为什么分母写三,分子写一;九分之三与三分之一表示的都是红色的正方形,为什么写法不同,小组合作、创作分数后交流是如何表示出分数的;

4、适当评价,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课堂上多次表扬学生,以表扬为主,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5、不足之处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6

(二):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

设计

第二课时 分一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课前准备:苹果、水果刀、学生练习纸、彩色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拍手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1、出示实物(苹果)问: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2、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3、如果老师手里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用拍手表示,可能会有学生说用“半个”)

(1)师:拍手无法表示“半个”,你能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示半个苹果吗?请发挥你的想像,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2)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4个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

式画或写表示“一半”的符号。

(3)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1、认识。

(1)用计算机演示:平均分月饼,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也就是半个月饼,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同时贴半个月饼图。

师:刚才老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2块,其中的1块,能用我们学

过的数来表示吗?

生:不能(或能说出有 表示)。

师:这半块月饼用分数 表示。

(边说“一半可以用 表示”边板书:)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 家族的一位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认识分数》(2)指导读写。

(3)加深对 的认识。

① 师:(操作)把一个大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妈妈吃,一份老师吃。老师吃的这一份也就是这个苹果。

② 折一折: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突出平均分,正确判断。(4)巩固练习:数学书第53页:涂一涂。分别涂出它们(图形)的。

(让学生体会: 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月饼,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2、认识。

(1)师:如果我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指名回答。

(电脑演示或实物演示。)

(2)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用分数怎么表示呢?(3)独立思考,尝试读写。

(指名上台板书,全班读一读。)

三、操作练习,加深认识,巩固提高。

(1)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平均分成4份,再涂上颜色表示这张纸的 3/4。(2)拿出2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各折出它的1/4 和3/4。(3)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你能折出它的1/3 吗?

(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平均折成三份,其中的每份就是这张纸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 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提示:(分数)怎样分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 就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7

1.能写清楚活动的过程, 学习为作文加题目。

2.学习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3.在动笔习作和评价交流的过程中, 感受习作的乐趣, 树立习作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比较通顺的语言书面表达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 点拨方法

1.孩子们, 这节课, 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木﹒——头——人。

2.交待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1分钟。

3.师生拍手唱儿歌, 生摆造型。

4.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 听, 有没有声音;看, 周围的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1分钟, 你的手、脚怎么样, 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5、4、3、2、1时间到!

5.“面”的指导。

(1) 在这60秒里, 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同学们的表现。 (2) 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听想)

6.“点”的指导。

刚才呀, 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 不过, 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造型。

(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 再从头、脚、身子等引导观察。抓住了木头人的动作。 (板书:动作) 。 (3) 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的是木头人的表情。 (板书: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 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 (扣板书) 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 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的顺序, 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 运用刚才的方法,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7.总结:孩子们, 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60秒, 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 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动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 重点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扣板书) 如果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将你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 就是一篇好习作。

【本环节教学理念:本环节设计了三个达成目标:一是教给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方法:用眼看, 用耳听, 用心想,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来。三是教给学生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二、读题审题, 拓宽思路

1.在学校里, 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看,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学校校刊正在开展一次征稿。 (出示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快速默读,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明确了“写什么” (板书:写一次活动) 。 (2) 明确了“怎么写”, 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并加上题目。

【本环节教学理念:“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项目”, 是生活的需要, 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孩子们为什么要习作?参加孩子们喜爱的《少年先锋报》的征稿活动激起孩子们想把自己喜欢的活动记录下来的兴趣, 让孩子们明白:习作是为自己所“用”。审题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征稿启事的内容就是“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既让学生明确了本次征稿的要求,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学生习作, 师巡指导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选择你参加过的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 以“_______活动开始了”为开头往下写。

四、师生共评, 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 看看这篇习作活动过程是否清楚, 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2) 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 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红笔用“△”和波浪线勾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本环节教学理念:习作的交流评价, 是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此环节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欣赏、修改习作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五、指导拟题, 连段成篇

1.刚才我们完成了活动过程精彩片段的描写, 再在习作中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 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 加上一个题目, 这次活动就写得更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完美了。 (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活动时的心情等方面拟题)

孩子们, 课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习作, 老师期待着在校刊上能见到同学们的名字!

【本环节教学理念:这是学生接触习作以来第一次进行拟题指导, 除了让孩子们知道拟题的基本要求外, 主要是想拓展学生的拟题思路, 多方面思考拟题。让学生连段成篇, 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的描写。】

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设计

苏志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67“分一分(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得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 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的。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分数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和描述活动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会认、会读、会写分数,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本节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操作过程来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和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形式,逐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足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在找一找的过程中,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中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具学具预备:

苹果、水果刀、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听清游戏的规则,今天回答问题改变一下方式,不用嘴而用手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手。

1、出示苹果问: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个)

生敲两下桌子

2、老师手里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1个)

生敲一下桌子

3、老师手里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师:咦,你们怎么不敲了 生: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

4、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0.5,有的用折纸,有的用A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B从中间画横线隔开,有的用o画线隔开,有的用“双喜”的“喜”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有的用 正方形从中间画线隔开来来表示,有的是1/2还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师:2/

1、1/2,“这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 生1说:“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 师:你平时很善于观察。生2:“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的。” 师:“你很厉害,能自己创造的。”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师边说边走到黑板前,用红粉笔框住了1/2。“ 师: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同学们不敢肯定地回答:分数。

吴老师边出课题边肯定大家的答案:“对啦,叫做分数。”接着,吴老师又一次回到1/2前,给同学们引荐这位新朋友---“分数”。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一分(一)

二、新课学习:

1、认一认

老师把一个苹果从中间分开 师:我是怎么分的苹果? 生:平均分的

待同学们明确了“平均分”后,老师带领同学们边比划边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谁来再说一遍,好你说,你说

师::哎,你们还能在这块苹果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一个同学很快地跑到前面,指苹果的另一半说1/2。

师: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图、文字、线段。只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图更好执意不擦

师;我也同意你的想法,能坚持自己不错。1、动手实践,理解新知。(1)涂一涂。

师: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教材53页(出示图片:衣服、树叶、小汽车、长方形、正方形、圆、正六边形)同学们先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征(轴对称图形),它们里面就隐含了很多的分数。你能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吗?让我们一起来涂一涂吧。

师:涂完的小朋友,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图形的二分之一?你们俩还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师:哪一组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出色片段)

生1:我把六边形的上下两个边的中间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把六边形的对角有用线连起来作对称轴,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3:我把圆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而且这种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很多条对称轴,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二分之一。(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二分之一还可以表示很多物体的一半呢!(2)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先看一看,再思考一下,你可以边找边说,看谁找的最认真,最多!

(3)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

2、老师和同学们做第二个游戏。

(1)折一折。

师: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能创造出其他分数吗? 师:请你利用手中的纸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看到这副图,你都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用1/3来表示。”

“我还可以在这个圆中找到另外两个1/3。”

“一个1/3是1/3,两个1/3是几?”

“3个1/3是不是就是那整个圆?”

“从2个1/3中去掉1个1/3,是不是还剩1个1/3?……”

师:“同学们了不起,你们的联想真丰富呀!”

再找出一个图形,不是平均分的

师:把这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师:对了,只有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得到分数,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二等都是分数。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 生:“我知道了,分数有无数个。“对,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2)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数究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4叫分母,表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分数线上面的3叫分子,表示这样的三份,这个分数怎么读呢,从下往上读,分数线读作“分之”。就读作:四分之三。

齐读两遍。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分母,然后写分数线上面的分子。这个分数就写好了。大家试着写一下二分之一。

3、闯关游戏

好了,分数国王的国王看到大家学的这么好,就给大家设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想玩吗?进行课后练习。

反馈练习

巩固练习开始了,同学们兴奋地用分数表示着下列各图的阴影部分。

接着判断练习开始了,大屏幕上出现了下面各图形,请同学们判断

各图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下面的分数表示。

三、拓展与小结

1、总结提高 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生:“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口的1/3。”

生:“我们组有7个人,我们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7/50。” 生:“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一个,打碎了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吴老师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

“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位同学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他扬起小脸“老师,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分数表示好。”边说边使劲把开始画在黑板上的桃子图擦掉,这位个性极强的孩子此时,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

2、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分数,我们的四周处处是数学。

三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 篇9

师:同学们,你们家的中秋月饼吃完了没有?(学生齐答:吃完)老师家的月饼还没吃完,今天我特地带来了一块月饼,想跟你们分着吃,你们谁想吃?(我……)

二、教授新知:

1、教授92页例1:

师:我准备跟裴小芬同学把这块月饼分着吃。小芬同学,我和你怎样分才公平呢?你来分一分好不好?

生:好。(生切月饼)

师:她这样分月饼公平吗?(教师展示“分月饼”成果,并准备两套谈话方案:①若该生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为什么你觉得她分得公平?”②若该生不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怎样才能分得公平?”-------谈话目的:引出 “平均分成”,理解分数的含义。)

师:罗家阳同学,你觉得他分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分得一份大,一份小。

师:你认为怎样分才公平?

生:两份一样大。

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

生:从中间平均切开。

师:说得真好,掌声鼓励。

生:(齐鼓掌)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分月饼”。

师:教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上下各有一个数字,中间有一根横线。

师:说得很好,掌声鼓励他。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板书课题)

师:(为学生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这根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方的数字叫分子,分数线下方的数字叫分母。(板书)

1 --------分子

—— --------分数线

2-------分母

师:(范写分数)你们观察到我写这个分数的顺序吗?(引导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写分数)罗家阳同学把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你们找到“2”在什么地方?(在分数线下面-----是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你们找到“1”了吗?在什么地方?(在分数线上面 -------是分子。)

(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分成几份作分母,表示这样的几份作分子。)

2、教授93页例3:

师:(继续谈话)正当我和裴小芬同学准备吃月饼的时候,又来了两位同学,我们只好把这块月饼又重新再分一次了,谁来说说怎样分?

师:(教师请一名学生再“分月饼”,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分成4份并不难,所以依然要强调“平均分”。)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

(引导学生说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并板书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分数,教师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师:正当我们四个人准备要吃月饼的时候,又来了四位同学,我们又要重新把月饼再分一次。

师:(指问学生怎样分-------由该生引导全班说出 的含义-------强调全体理解分数的含义-------学生到黑板数写分数--------师生评析。)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8份。

师:我们刚才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4份、8份,如果让你来挑一份,你会挑哪一份,

为什么?欧阳小莲你来说一说,好吗?

生:我会挑“ ”这一份,因为这一份大一些。

师:可是后面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是4和8都比2要大?为什么你还会挑“ ”这一份?

生:因为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师:说得太精彩了!掌声鼓励她。(组织学生跟欧阳小莲说一遍。)

师:分的份数越多,分母就会越大,每一份就越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教师组织即时练习)下面有一些图片,你会根据分数涂颜色并判断大小吗?

(分组练习并小组汇报)【插入图片】

○ ○

师:(指名汇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生: < 、 > 。

师:你是根据老师教的什么知识作出判断的?

生:我是根据: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说得太完美了,掌声鼓励。

3、教学92页例2:

师:拿出你们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4份。看看你们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小组合作学习)

师:钟文丽同学,你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好吗?

生:我把正方形对折两次,就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师:你真聪明。别的同学想到其它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把正方形斜着对折两次,也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师:你说得太好了!掌声鼓励。对于“平均分”,我们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找到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新知:

1、完成书本93页“做一做”。

2、完成书本96页#1、#2、#3、#4。

四、课堂小结:(指名3~5名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10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3 ,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把物体进行平均分,并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3、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10根小棒

1、让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

2、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3、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⑴理解题意: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

⑵用小棒表示铅笔。拿出12根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

(3)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3页课堂活动3题的游戏。

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练习十四1-4题。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 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 4份 ,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              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  (板书)谁知道8÷4=2  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           8    ÷     4=    2                   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 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教学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试一试。

生说,师板书:12÷3=4(组)

(3)让学生根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猜测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12  ÷ 3  =   4(组)

被除数  除数   商

2、教学例4。

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

⑴学生操作

⑵写出算式           板书              15   ÷     3=  5

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今天我们对除法进行了初步认识,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数作除数或商。

四、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第3题。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课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1)  摆一摆

①15根小棒平均分成5 份,每份几根

②12个●每2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⑵看算式圈一圈

▲    ▲    ▲    ▲    ▲    ▲

▲    ▲    ▲    ▲    ▲    ▲             18÷6=3

▲    ▲    ▲    ▲    ▲    ▲

2、复习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意义

①小兔回家

独立连线。  反馈。你是怎样连的?

②判断口答

理解题意,哪种分法正确?

二、巩固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⑴摆一摆

a、把10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写出算式 。你是怎样想的?

b、把20个  ▲,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 。你是怎样想的?

c、把24个  ▲,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 。你是怎样想的?

⑵、看图填数。练习十四4题

a、观察①小题,说一说图意,把谁进行平均分?

写出算式

b、观察②③小题,填空,写出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作被除数?

三、发展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2、思考题

二年级一班的人数比20多,比30少。分的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个班有多少个小朋友?

四、课堂作业

看算式,摆小棒

24÷4=6                     32÷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我们进行了什么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1课时

鲁晓洪        荞田完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课堂活动  。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 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 初步理解 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 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能 初步理解 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

教学准备

例1、例2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例1情景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2)解决问题。

小红问:把这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子里,算一算每盘放多少个?

反馈。算式怎样列?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 :24÷4=6           四六二十四

小玲问;把这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算一算可以装多少盘?

反馈。算式怎样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 :24÷6=4               四六二十四

2、你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解决了问题,写出了算式,比一比,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

②反馈。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⑴看图,说出商品的价钱。

⑵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叙述时语言完整)并列出算式,

板书算式               18÷3=

……

⑶怎样求出商?

小组活动。

反馈

⑷ 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3页课堂活动1题。

说一说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反馈情况。

2、书上84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反馈情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教案 篇11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分一分本课初备

课时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重点难点:通过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和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课前准备:学具,文具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分一分”⑴学生独立观察图,想一想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⑵集体交流:说一说商店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⑶小结:商店里的物品是归类放好的,玩具归一类,学习用品归一类……

2、想想做做⑴想想做做1图中画了哪些动物?请小朋友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独立完成集体校对。⑵想想做做2①图中画了哪些交通工具?它们各自在哪里行驶?②分小组讨论怎么分,每组分别有哪些交通工具,然后集体交流。③小结:这些交通工具我们根据行驶的地方不同,分为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和水里航行的。⑶想想做做3同样的一幅画,按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也可以按颜色不同分为两类,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法来分,分得的结果也不同。

二、全课小结今天我们来分一分,分类时可以根据用途、种类、颜色等等标准来分。同样的东西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就不同。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12

师:仔细观察,这些树叶有哪些形状?有枫叶形状的、爱心形状的和羽毛形状的。可以按照形状来分类,将枫叶形状的树叶放到第一个篮子里,一片,两片、三片。将爱心形状的树叶放到第二个篮子里,一片、两片、三片。那第三个篮子里放什么树叶呢?应该放羽毛形状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里的树叶已经按形状分成了三部分。

师:除了可以按形状来分类,还可以按什么来分类呢?我们按颜色来分一分。第一个篮子里可以放红色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第二个篮子里可以放黄色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第三个篮子里可以放绿色的树叶,一片、两片、三片。

师:给这些树叶分类,可以按照两种不同的标准去分,一种是按形状分,另一种是按颜色分。不同的分法所分的结果也不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 3.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 2.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4.认识克。(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学生分组称物品。(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5.认识千克。(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6.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一个鸡蛋重多少? 两个鸡蛋重多少呢?(2)第2,3小题生自己做。

2.教科书第46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3.教科书第46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4.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快到端午节了,我和奶奶去超市买了许多节日食品,有包粽子用的400千克大枣,5克糯米和一捆粽叶,还有5克鸡蛋,500千克白糖。走出超市,我们又去超市买了一条300千克的鱼,2克苹果,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板书设计:

有多重

克——g 千克——kg

上一篇:描写植物的优美段落下一篇:校园十大歌手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