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2024-10-04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共10篇)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1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有四个编写特点。(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思路一:40+20=604+5=960+9=69思路二:44+20=6464+5=69思路三:44+5=4949+20=69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3)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500+900=,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4)加强估计。结合口算教学,教材从两方面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是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从而学会估算的方法。如第40页第5题与第42页第5题。学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确地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完成这些估算不会有困难。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如第40页第6题。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三条路,很明显中间那条路最近,渗透了两点之间直线路程最短。比较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内涵就更丰富了。小明从猴山到蛇馆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过老虎馆,即44+42;另一条是经过熊猫馆,即35+54,这两条路都要走八十多米。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也有两条路可以走,分别是44+52和35+38,后一条路只要走七十多米。显然小红走的路比小明近。第42页第6题通过估计可以发现足球价钱最贵。2?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材有两个编写特点。(1)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43页例题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常见解法有两种。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教材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线段图。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已经画了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多数学生能够从倍的意义出发,画出与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同样长的三段来表示上衣的价钱。预计学生会有两种画法。这种线段图清楚地表达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教材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线段图是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的方式,学生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也允许是多样的。教材在这里倡导策略的多样性,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想想做做第1题用图表达了红线条的长度是蓝线条的4倍,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图的理解。(2)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例题中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从例题到想想做做的变化线索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几倍求相差的实际问题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① 试一试是例题的延续,从求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到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是问题变式。问题虽然不同,但求总和与求相差数在思路与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② 想想做做第2、3题是从几倍求和到相差求和的过渡。第2题用线段图呈现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从图中得到解法的启示。第3题用表格呈现的连续两问,学生从中体会在求合计之前必须先算第二次跳的下数。③ 想想做做第6~9题解决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以及本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从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到先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虽然条件变了,解题思路仍然是一致的。这部分教材以例题的思想方法为基础,在变中有不变,在不变中有变,既突出了解题思路主线,又培养学生灵活面对具体情况的能力。3?练习五的编写特点。(1)整理口算思路,重视口算练习。第1题把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比一比,其中三组题分别是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加法与减法的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既有知识内容,也有思考方法,还有学习习惯。第2题给教学提供了大量训练内容,创造高效率的训练方法,以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趣。第4题是加、减口算综合练习,把例题和想想做做中教学的口算结合起来,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口算状况的一次机会。在教学这道题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都能算对,速度方面的要求不要过高。(2)加强估算。第3题中的上下两道为一组,同组两题中的数是精心设计的。在一组加法题中有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有一道题不进位,另一道题进位。在一组减法题中或是减数相同、或是被减数相同,也有不退位与退位的比较。题目要求估计哪些题的得数比50小,哪些题的得数比50大,需要在估算的同时把得数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第10题结合估计渗透一些运算规律,教学时不仅要学生选用适宜的关系符号,还应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初步体会各题里隐含的运算规律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估计一下不是估算出结果,而是对式子的整体感知。如70-32○70-23,两个式子的被减数都是70,减数32比23大,所以70-32的差比70-23的差小。(3)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第5题和第12题给学生的条件信息较多,但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这些题把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第5题以提出一步计算问题为宜,并口算出结果。第12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第13题是答案开放的题,在回答第一问时只要看哪两种体育用品的价钱和小于100,可以通过口算或估算作出判断。这题的答案很多,教学时不必求全,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策略、方法以及答案的多样。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2

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图形、文字等在题目上进行“标注”活动, 学生原来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变得直观可视化, 从无序到有序, 由模糊到清晰,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借“标注”, 明算理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让学生学会正确快速的计算是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正确的算法, 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 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 生成智慧。

在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口算乘除法中, 学生往往会把简单的题目算错, 究其原因, 实为算理不明之故。为防范于未然, 教学中可采用标注之法, 让学生在明理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师再也不会为“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而感慨叹息了。

在教学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500×3时, 学生会依据课本例题说出:“先算2×3=6, 再在6的末尾添一个0”和“先算5×3=15, 再在15的末尾添两个0”, 进而总结出“先用乘法口诀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 再看因数中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结论。教学若到此为止, 学生难免会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学生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添0的算理。这时如给学生一个“拐杖”, 在口算过程中标注出算理, 20×3: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即60;500×3: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 即1500。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一课时《丰收了》教学60÷2、160÷8时, 把算理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 即30;16个十除以8等于2个十, 即20。标注如下:

在口算乘法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12×3、18×4时, 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后, 引导学生分别标注出同十位和个位相乘的得数, 再把上下两个数相加, 写出得数。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二课时《植树》教学36÷3时, 根据算理3个十除以3等于1个十, 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口算中的标注既展示了口算的过程, 又强化了算理, 尤其对中下学生而言, 拄着标注的“拐杖”,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借“标注”, 明法则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时都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错误现象, 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避免, 如下表中的错误题型, 学生往往会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完全把运算法则抛到脑后。在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无厘头的错误呢?我在本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中, 采用画横线和标上运算步骤的方法, 让学生标注出运算过程, 为法则开路, 凡解决混合运算的题型一律做到“一画二标三算”,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口算乘法是从高位乘起的, 而竖式乘法是从个位乘起的, 为了避免口算造成的负迁移, 在第六单元竖式乘法的起始课《蚂蚁做操》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数字标注乘的运算顺序, 让乘的过程清晰可见, 既掌握算理又明确算法。标注图如下:

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竖式乘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像12×5=510或12×5=50之类的错误也常见于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时让学生边说过程边标注进“几”, 如12×5:二五一十, 写0进1 (标“1”) , 一五得五, 5加1等于6, 写6。118×7:七八五十六, 写6进5 (标“5”) , 一七得七, 7加5等于12, 写2进1 (标“1”) , 一七得七, 7加1等于8, 写8。标注如下:

“一画二标三乘”的标注方法,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直观,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对比实验中, 添加标注的学生正确率明显高于不加标注的学生。

三、借“标注”, 巧计算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那么,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运算律学了以后学生才能进行简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三上数学教材中就渗透了众多的简算思想, 教师要把握机会, 及时渗透, 让四上的运算律水到渠成。

本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练一练第2题用竖式计算中, 有这样两道题:727+134+86、397+304+120,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进行讨论, 相同数位相加时除了从上到下依次相加的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在相同数位上可以把能够凑成10的这两个数先相加”的结论, 教师顺势教给学生标注之法 (如下图) , 来体现“凑十”的简算思想, 同时, 要求学生在做连加的题目时, 做到“一看二标三算”。标注,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又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失误。

本册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上展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材对三位数的连加已经有了简算的要求,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简算思想, 我在让学生观察加数特征时, 采用标注, 把能够凑成整百的数用线连起来, 并写出其得数, 方法如下:

有了以上的标注基础, 学生在解答练一练第3题时就很自然地将标注的方法加以运用。

在连加的计算中, 运用标注, 可化竖式计算为口算, 既是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有机渗透, 让简算过程外显, 减少书写步骤, 提高计算效率, 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借助弧线, 让学生明确思考的依据和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成清晰、有形、理性。

四、借“标注”, 厘关系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比多、比少”的“相差”关系, 掌握“倍数”关系是课标对三年级提出的新要求, “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个载体, 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一直是数学的一大难点。我采取“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较好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需要多少钱》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皮球的价钱是18元,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 一个小皮艇多少元?”我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 大数就是这样的几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画小皮艇的价钱与皮球价钱之间的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价钱是小数, 什么价钱是大数,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把谁看作1倍数, 谁的价钱是这样的几倍?是几个几元?并把“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这句话变形为“皮球价钱的4倍是小皮艇的价钱”,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大数, 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就是求倍数, 用除法。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 求小皮艇的价钱列式为:18×4=72 (元) 。

第三课时《植树》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对二年级已学的“相差”关系, 标注方法也作一个复习回顾, 标注如下: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列式为:55÷5=11, 55-5=50 (元) 。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的浅层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和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由生长。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大厦和智慧宝藏。

五、借“标注”, 明意义

在某些概念教学中, 借助标注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加强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和建构。

在教学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时,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句话的含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一描, 描图形的周长时要做到“从哪里开始, 就要回到哪里结束, 沿图形的边线描一周, 中间不能有间隔”。这时, 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意义, 在图形边线任意一个地方描一个小圆点, 标注出起点的位置, 然后沿着边线描, 若能回到这个点, 说明这个图形有周长 (如图1) , 若不能回到这个点, 就说明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如图2) 。

标注小圆点, 在数下面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标注小圆点, 描边线, 在计算图形周长时就可以避免像求下图周长:4×6=24 (厘米) 之类的错误。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文具店》练一练第1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矿泉水1.88元, 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小数对应数位的上方标注出“元、角、分”, 这样, 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了清晰的理解, 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 就是8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就是8分。标注如下:

借助标注, 使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和元角分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抽象的小数的意义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就深刻。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3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4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卫溪区西街学校:尚进枝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与难点】 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前准备】

采集树叶、彩笔、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一.督预示标

通过预习,你理解周长的含义吗? 在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 各小组组长汇报预习情况。

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自学梳理

自学课本自学课本45页

1、描出:你采集的树叶的边线。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

2、什么是周长?

3、判断自学单上的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4、树叶、数学课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三.小组答疑

1、独立完成后,由小组长主持,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将自己的学习

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小组成员集体评议,发现错误帮助纠正,力争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全部达标。

2、尝试总结周长的含义。

3、由小组长推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展示 四.展示评价

1.描出自己采集的树叶的边线,数学课本的边线

2.辫一辫:下面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出示周长的两个特征①.从某一点起笔,最后又回到这一点,中间没有间断②.都是沿着边线描。

总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封闭的图形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五.联系拓展

1.摸一摸:桌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画一画:小蜗牛走的路线 3.算一算:

(1)下面图形的周长(2)淘气绕公园跑一周的长度(3)房子的周长

(4)一号狗二号狗都沿着图形跑一圈,谁跑的路程多?为什么一样多?说明理由(思路:移动后观察)

5.思一思: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么?(启发要看菜地的周长)六.总结导预

1、学习了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5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工作计划

西王台小学 聂晋凯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之,这些技能和知识点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爱学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会在本学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沿着良性轨道螺旋式上升。

具体提高措施是: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两班学生都能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投入到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研究问题,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多增添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到实际,便于对问题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3.课后练习注重增添以学习内容为主的相关实践练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少一些呆板的练习,提高练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比较喜欢做不同科目之间有联系的综合性作业,例如我把数学与科学课相结合,让他们种豆子,了解植物的生长,并做记录,再将每天的记录制作成统计图,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特别高。我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让他们从成语词典上收集有关长度单位的成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其表示的长度。4.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实践为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乘法;(2)除法;(3)观察物体;(4)千克、克、吨;(5)、周长;(6)年、月、日;(7)可能性;(8)共有五个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两个整理复习,一个总复习。具体特点是:

1.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2.在空间和图形学习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教材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要求,生发新的教学设想,内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义。2.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会进行周长的计算。

(二)、实践能力培养

1.观察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

2.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3.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条理

性和合理性。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6

教学反思

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魏庄小学 刘晓梦

2014.1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魏庄小学

刘晓梦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要让学生理解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明白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三角形,即“三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课上当全体同学动手描树叶的外形、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时,我适时强调:只描一周或摸一周;从一处开始,回到原处。并配上学生的演示、学生的讲解。这样就防止了学生错误的摸(指)法,做到有效。量腰围时,我让学生解释出什么是腰围,再让同学估计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然后让一同学给老师量腰围,其他同学当监督员,大家总结出量腰围的正确方法后,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的腰围估计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同位再互相量一量腰围。这样促使学生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操作的目的性强。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毛线绕腰围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

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我适时小结: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你们应该很好的掌握。

败笔之处:

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有些差,所以致使时间掌握的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

再教设想: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7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8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9

学”(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

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易错举例:计算:

2+3ⅹ6

2+3ⅹ6

=5ⅹ6

=2+18

=30

=202、2+3ⅹ6

拓展探究:

翅=()+()ⅹ()=()

鹏=()ⅹ()+()=()

器=()ⅹ+=

归纳总结:(1)、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

课题

小熊请客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

能正确进行乘加、两步式题的计算。

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6+4+23

00-25-10

36+54-79

课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题。

7ⅹ8+26

50+6ⅹ3

6+3ⅹ7

2、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3、培优天地:

每种图形各代表多少?

3ⅹ7+

=26

ⅹ4-6=30

=

=

一个蛋糕6元,一个面包3元,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先求4个面包多少元,列式为

,再加上1个蛋糕的价钱,列式为

也可以列式为

心中有数: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算式空两格写起,然后另起一行,在算式的第一数字突出一个数的位置写“=”,及“=”顶格写并且上下对齐,把先算的算出来,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照写。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

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易错举例:计算:

2-6ⅹ2

=6ⅹ2

改正:

=12

7ⅹ8-6

=7ⅹ2

改正:

=14

归纳总结:(1)、一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法再算减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Xkb1.com

课题

小熊请客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减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

能正确进行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减法的运算顺序。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6+7ⅹ4

3ⅹ9+15

21+5ⅹ4

课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题。

7ⅹ8-26

50-6ⅹ3

26-3ⅹ7

2、吃了几个橘子?

3、试一试

2+2+2+2+3=4ⅹ2+3

2+2+2+21=()ⅹ()+()

=5ⅹ2+1

=()ⅹ()-()

壮壮有20元,每包饼干4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先求3包饼干需要多少元,列式为

,再20减去3包饼干的钱,列式为

也可以列式为

心中有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减法和乘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易错举例:

36÷6+3

=36÷9

改正:

=4

3、拓展探究:

3只猫的体重是18千克,一只兔子比一只猫重2千克。一只兔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课题

买文具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掌握除加,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除加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除加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能运用除加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83-9×9

46-36+8

62-25-14

2÷4+9

课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题:

36÷9+20

27+48÷8

39+40÷8

42÷7+33

2、买1盆仙人球和一盆仙人掌共需多少元?

3、大胆猜猜

=3

÷

=6

=()

=()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钱?

分析与解答:要求笑笑一共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一本作文本的价钱列式为

再求一本作文本和一本英文本一共花的钱列式为

综合算式为:

心中有数: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判断我能行:

(1)

算是里要先算“×”,再算“÷”,然后算“+”,最后算“-”。()

(2)

算式里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应该算完右面,再算左面。()

(3)

计算42÷6-4时,先算42÷6,商是7;再算7-4,差是3。()

2、巧学巧计:

除加除减混合算,运算顺序是关键。

没有括号前提下,先算除法后加减。

解决问题要细心,找准关系思路现。

课题

买文具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掌握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除减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能运用除减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83+24÷3

54+36÷9

42÷7+33

48÷6+28

课堂检测

一、夯实基础题

47-72÷8

42÷6-4

9-25÷5

70-30÷5

二、解决问题:。

以下风景图片4张一套,也可以单买。

(1)

每张风景图比每张鲜花图片贵多少元?

(2)一套风景图片和一套动物图片一共多少元?

文具店:

钢笔每支7元

圆珠笔每支6元

自动铅笔原价每支5元现价4支12元

淘气上次买了2支钢笔,花了16元,、你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什么问题?

2、探究解题方法:

3、先求淘气买的钢笔每支的价钱:

4、再求每支钢笔比现在贵的价钱:

5、列综合算式为

心中有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猴哥哥摘了25个桃子,猴弟弟摘了15个桃,它们要把这些桃放入5个篮子里,平均每个篮子里放几个桃?

巧学巧计:

小小括号真神奇,运算顺序它改变。

加减乘除先不管,括号里面要先算。

算完里面算外面,仔细认真准又快。

课题

过河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脱式计算

32+6×4

90-64÷8

3×7+50

59-4×7

课堂检测

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2-25)÷3

56÷(14-6)

3×(31-23)

二、提升能力题(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24-18

(2)15+9=24

24÷4=6

(3)25-18=7

35÷7=5

(4)61-25=36

36÷9=4

男生29人,女生25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探究解题方法、先求坐船人数:

2、再求需要几条船:

3、列综合算式:

、()是小括号,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2、在混合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我来当法官。

.计算混合运算的算式,一定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24-18÷3,要先算24-18=6。

4.56-28+12=16。

5.10-10×1=0

6.42÷=6

课题

过河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

算。

2、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脱式计算

36+14÷2

(36+14)÷2

27÷(3+6)

56÷7+9

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课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62-8×6

45+54÷6

÷4

64÷

56+4×7

二、解决问题、单人椅有42把,双人椅有6把,一共能坐多少人?

2、同学们去划船,男生有27人,女生有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明确解题思路

、先求出坐满大车后剩下的坐小车的人数

2、再用剩下的人数除以小车的限乘人数

3、列出综合算式

在混合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课题

自主学习课

序号

学生姓名

能力提升

学习

目标、利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进一步认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掌握运算

一、脱式计算:

二、在右图中将下面算式的结果图成红色。

二、解决问题

创新培优

一、改错

(5+3)×6

24-18÷3

3+6×4

6×7+15

=5+18

=6÷3

=9×4

=6×22

=23

=2

=36

=132

二、认真想,细心算、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2、比4个9多5的数是,4个7比14多。

3、有5行苹果树,每行8棵,又栽了2行,现在一共有棵。

4、计算36-3×8时,应先算,再算。

5、公园里有7棵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棵,松树和柏树共多少棵?列式为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每车装500棵树苗,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求一共运走多少棵?

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规律你能再写出一组算式吗?)

8×4=

6×7=

80×4=

6×70=

800×4=

6×700=

发现:

1、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倍、()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倍、()倍。

2、两个数相乘,可以先去掉乘数中末尾的0,求出积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去掉的0.课题

小树有多少棵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

.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理解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课前热身:

2×2=

2×3=

8×3=

6×5=

7×4=

20×5=

0×9=

40×9=

90×2=

30×3=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检测

一、我能闯过检测关:

第一关:

70×8=

30×6=

600×9=

4×60=

3×800=

90×5=

8×50=

700×4=

第二关: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第三关、一堆香蕉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吃90根

一堆香蕉够3头小象吃1天吗?

二、大胆猜猜

×3=1

=()

×6=2

=()

×6=4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提出和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有几枝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教学流程设计:

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来3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 2+3=5

二、摆一摆,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2、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核对。

3、先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

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几辆车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教学重难点: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学流程设计: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

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独立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摘果子

教学要求:

通过摘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减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1、分果子情景创设,(1)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分果子,(2)说一说,分的过程。(3)得出算式5-2=3

1、自主探究,体验减法

(1)认识减法算式,和“-”号。(2)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减法。

3、初步尝试

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交流。

4、实践巩固

(1)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2)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用手帮助。

(3)第3、4、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发现其中的规律。

5、数学游戏,学生同桌进行。

6、小结:这节课你什么地方学的最有趣啊?

小猫吃鱼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开放题的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2)组织生分组交流。(3)反馈讨论结果。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猜数游戏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会“6”和“7”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跳绳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8”和“9”的加减法。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可爱的企鹅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巩固“8”和“9”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练习二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分苹果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有关“10”的加减法。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2、口算。生独立练习。3、爬台阶。

(1)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3)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操场上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乘车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2)集体讨论、反馈。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看第2题,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2、独立完成。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

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八、回顾总结。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上一篇: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下一篇:我和小草有个约定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