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2024-10-04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通用14篇)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1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1、设计要素的创新

现代社会给予当代设计师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现代园林设计师具备了超越传统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或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园林才能具备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特征。

2、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纵观西方现代园林,大多数设计师都以形式与功能有机结合为主要的设计准则。

4、自然的精神

大自然是海尔普林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深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

5、对意义的探索

园林设计特别是美国园林在20 世纪末期掀起对意义的探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否定历史的反思,通过这种否定建立了现代主义园林的设计准则。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2

1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1.1 设计方法学

设计方法学是研究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技巧、手段、进程及规律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目前国际上对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学派, 即德国学派和英美学派。前者的特征是偏重研究设计的过程、步骤和规律, 进行系统化的逻辑分析, 并将成熟的设计模式、方法等编成规范供设计人员参考, 从而形成了系统分析设计法体系;后者则重视创造性设计的研究, 强调创造能力的开发, 在总结了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类型的基础上, 归纳出各种不同的创造性技法, 形成了创造性设计法体系。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和产品设计, 以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一种技术。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它是现代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的传统设计过程是设计者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 参考已有的经验和资料, 进行构思设计方案、建立设计模型、计算、分析、绘图、反复修改等过程, 最后设计出满足要求的产品, 并绘制出图纸和编制出设计文件。在设计过程中, 有创造性的思维劳动, 也有复杂的计算及绘图等, 其工作量大, 而且要做很多重复、烦琐的劳动, 这些环节都要由设计者来完成, 设计效率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 产品的设计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市场竞争加剧, 迫切需要将设计人员从简单而烦琐的计算和画图中解放出来, 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因而, 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就是将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运算功能、大容量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丰富而灵活的图形文字处理功能与设计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逻辑判断能力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人与计算机各发挥所长, 又紧密配合的系统, 从而极大地加快了设计进程, 缩短了研制周期, 提高了设计质量。这种人机结合的交互式设计过程, 构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作过程。

1.3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一种现代数值计算方法。目前, 该方法不仅能用于工程设计中复杂结构的静态和动力学分析, 而且还可以用于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的求解, 并能够精确地计算形状复杂零件的应力分布和变形, 成为复杂零件强度和刚度计算的有力分析工具。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结构离散化, 用有限个容易分析的单元来表示复杂的对象, 单元之间通过有限个节点相互连接, 然后根据变形协调条件综合求解。这种方法与经典的解析法不同, 在经典的解析法中, 通常都是从研究连续体中微元体的性质着手, 在分析中允许微元体的数目无限多而它的大小趋近于零, 从而得到描述弹性体性质的偏微分方程, 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一个解析解。这种解是一个数学表达式, 它给出物体内每一点上所要求的未知量的值。

1.4 优化设计

一般工程设计问题都存在着许多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人们在进行设计工作时, 总是力求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较好的方案, 即优化的方案。优化设计是在所有可行方案中寻求最佳设计方案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工程优化设计, 首先需将工程问题即优化设计所规定的格式建立数学模型, 然后选用合适的优化计算方法在计算机上对数学模型进行寻优求解, 得到工程设计问题的最优设计方案。最优化设计是保证产品具有优良的性能, 减轻自重或体积, 降低工程造价的一种有效设计方法。同时也可使设计者从大量烦琐和重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之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造性的设计, 并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1.5 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的概念是人们早就熟悉的, 一部机器、一个零部件是否可靠, 在寿命期内能否实现其正常功能, 会不会出现早期失效, 这都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但是, 对可靠性从开始的定性认识到现在进入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的。

机械可靠性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它是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机械可靠性设计是将概率统计理论、失效物理和机械学等相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机械可靠性设计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将常规设计方法中所涉及的设计变量, 如材料强度、疲劳寿命、载荷、几何尺寸及应力等所具有的多值现象都看成是服从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 根据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指标要求, 用概率统计方法设计出零部件的主要参数和结构尺寸。

2 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

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 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如下。

2.1 程序性, 现代设计方法研究设计的全过程, 要求设计者从产

品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总体设计、施工设计到试验、试制进行全面考虑, 按步骤有计划进行设计, 强调设计、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

2.2 创造性, 现代设计突出人的创造性, 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及集体智慧, 运用各种创造方法, 力求探寻更好的突破性方案, 开发创新产品。

2.3 系统性, 现代设计强调用系统工程处理技术系统问题。设计

时分析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力求系统整体最优, 同时要考虑系统与外界的联系。

2.4 优化性, 通过优化理论及技术, 对技术系统进行方案优化、参

数优化、结构优化, 争取使技术系统整体最优, 以获得功能全、性能良好、成本低、价值优的产品。

2.5 综合性, 现代设计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采用逻辑、

理论、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系统工程、创造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信息论、相似论、模糊论、可靠性、有限元、人机工程学及价值工程、预测学等理论。

2.6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带来了信息革命, 使人们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有了飞跃的变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以及工程数据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效率大大提高, 设计手段更加精确, 设计方法更加现代化, 设计方式由传统的串行设计发展为并行设计, 并且使得企业的组织模式发生改变, 管理水平提高,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 它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内容,特点

参考文献

[1]刘思平, 刘树武.创造方法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3

【关键词】室内设计 艺术性 绿色环保 可持续发展

1 室内生态化设计观

1.1 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长远战略已经触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现如今因人口密度的大量增加而逐渐短缺的有限资源提供了得以喘息和改善的机会。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抑制环境的恶化保护生态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现代和未来的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标杆。

生态化设计观在运用中,一方面提倡在装修中节约用料,降低装修的成本和对资源的消耗。建材中添加了许多含有化学成分的有害物质,选材时尽量挑选符合环保标准无毒害的合成材料或生长周期短、速度快的自然材料,达到减少珍惜资源浪费的目的。另一方面延长家具与内饰的使用寿命,合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增强室内设计可持续的一种方式。

1.2 可循环设计

遵照可循环发展观的设计,室内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体现着室内设计的时效性,有些“过渡装饰”的建材在更换时无法加以回收利用,成为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建筑垃圾。如果能在设计之初把这些原先认为的“废物”考虑进去,从开始使用到结束,对它原本的功能,直至循环再利用都要预先想到,提高资源再生率。实现室内空间中的装潢、装饰材料能自然的循环使用。

除了材料的可循环,室内环境和大自然一样可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物质经生产、消费和分解,更新周围的物理环境使之更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传统室内设计的主要能量来自于城市电网或燃油锅炉等系统,将室内设计中引入生态化就可以从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中汲取能量。这就形成了在物质循环中,不但建筑装饰材料可以回收利用,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原料、能量及废料也能相互循环利用。

1.3 开放性设计

当今的室内设计不再局限于室内的固定格局,而注重开放式的设计。注入生态化倾向的室内设计更是如此,设计时留心设计的弹性,着眼于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考虑到空间中各个部分的发展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为未来布局上的变化增强可行性。这些变化是用开放的体系,选取可重组、互换、持续的形式对空间中的部分实行潜藏设计,如此一来可以大大避免二次装修中的浪费。

室内生态设计中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室内与室外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单单局限于室内的狭小地带,而是放眼于室外,更多的引用室外景观元素的布置设计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室内。

2 室内设计中生态化的实现方法

2.1 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

为了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让现代生态化室内设计得以实现,其中一种重要的实现方式就是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大自然中形成循环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光照,室内环境中也不例外。现代的人们过多的依赖于曾经用于补充自然光不足时所使用人工照明,却忽略了自然光对人身体和作息规律的重要性。更多的引用自然光线,可将开窗的位置、数量与面积加以改变,在中庭或建造透明屋顶,进行精心设计。在窗口设置反射板把自然光的光线引入室内深处均匀分布。这样配以少量必要的人工照明,使资源得以有效节约,也让室内的光影变化更生动活跃,更富有生态情趣。

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渴望和怀恋让室内可引入自然元素越来越多,绿色植物,山石、流水小景,游鱼花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这些在现今不但只有装饰作用,而且对于改良室内的生态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绿色植物经由光合作用能改善室内的空气,吸附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可以降低噪音,并具有滞尘功效。而水景、山石的应用作为生态室内小景,也让空间的组织、强化、分隔充满动态情趣,为室内增加生机勃勃的美感。

2.2 改善空气流通速度、湿度与温度

人们赖以生存的元素中除了阳光,便是伴随我们呼吸的空气。室内空间随着建造技术的发达和完善在隔音、保温和密闭性方面变得越来越好,却提醒我们在生态化的室内空间中空气的速度、温度与湿度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方面。

为了空气顺畅的流通,让自然通风形成室内良好的空气循环得以加强,让新鲜空气进入,污浊空气得以排出。可以参考带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布局如南方的天井,民居中的前后屋的穿堂风,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摆脱对空调和人工通风系统的依赖,在节约能耗的同时改善室内空气流动速度。当空气得以流通,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也随之改善,保证人体舒适的首要条件是适宜的湿度与温度是否符合人的正常要求。科学实验表明,使人体感受到比较舒服的温度在29℃、相对湿度40%;温度28℃、相对湿度50%与温度26.5℃、相对湿度70%这三种状态下。

2.3 使用再生能源与天然有机建材

一个舒适的生态室内环境就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的、清洁的可再生资源,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为室内的循环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外安装太阳能收集器,储存能量的装置和供给能量的系统为房屋提供热能,这一再生能源的技术应用已逐渐普及,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热水等装置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陌生的事物。室内设计生态化的实现方式中使用风能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非常可观,利用空气的自然对流进行风力发电以及风力带动景观装置;在屋顶或建筑外围进行雨水、空调冷凝水的收集净化,进行灌溉、冲刷、创造水景的多种方式进行能源再生利用。

实现室内生态化仅仅使用清洁能源是远远不够的,在选择建材时也要考虑减少使用的消耗。因地制宜的挑选建材,能防止从异地运输途中所产生污染。在此基础上选择无毒害,不含有放射性物质、无化学添加,不需进行二次加工的,节能环保的天然材料。展现材质原本的质感与天然美感,不需过多的装饰,让最自然的形态与纹理得以保持。

3 案例分析——柏林国会大厦

1999年4月改建竣工的柏林国会大厦就是将生态化引入室内的典型例子,大厦顶部建造为全透明的巨大圆顶,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太阳能发电等生态设计技术于一体。中间嵌入的倒锥体利用反射、折射等原理把自然光引进来,为会议大厅提供充足的照明。通过调整遮光板的方位变化,避免因太阳直射造成的热辐射与眩光的产生。夜晚降临时,穹顶可以将室内的灯光放射到外部,使大厦的穹顶在夜晚变成一道耀眼的风景。

大厦的通风系统很好的引入自然风,新鲜的空气被引入地下风道与风口缓缓均匀的送入大厅,再通过圆顶中的倒锥体,将循环出的空气排出。配合置换式人工或自动的开闭系统用来补充自然风不充足的情况。在能源利用方面,通过穹顶装置中的太阳能技术进行发电,为大厦提供部分动力,并在燃料的使用中用植物油替代矿物材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充分利用设计的地下储水层,将夏天多余的热能储备至冬天使用,反之冬天时也储备冷能,使能量在两季交互使用,实现能源的循环和可再生的利用。

结语

随着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生态化倾向的引入也成为整个室内设计的新课题和必然趋势。紧张的地球土地资源和增长的人口也要求我们要把室内建立成为一个系统的有机的生态空间。将环境意识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尊重顺应自然,树立可持续可循环的科学设计观。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较为成熟的生态设计经验,更多的结合高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反复对新材料进行开发与实验,将艺术、人文、自然的关系适性的整合起来,设计出既环保而具有文化内涵合乎人性的生态空间。从本文研究的这几个方面来看,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与研究,这样室内设计中生态化倾向才会走上更远更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晓陶.生态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丁铮.室内环境装饰的低碳理念与创新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

[3]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篇4

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对其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多元化的投资来源。同时,根据投资的多少,确立对称的责任和权利,打破国家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财产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规范下,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也不再是企业的惟一投资主体。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所有权属分散的股东,企业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运营全部资产。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分散的股东之间,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是明确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造后,在其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部门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企业产权关系的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二、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四大部分。按其职能,分别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以及其他出资者选派代表组成。股东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是最终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投资方向、收益分配。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又一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公司的财务和资产状况,提请召开临时股东会等。经理人员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包括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依照公司的章程和董事会的决议行使职权。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实行聘任制,不实行上级任命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又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它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thldl.org.cn的核心依托。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正确的经营思想和能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领导制度;拥有熟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才和具有良好素质的职工队伍;在生产经营各个主要环节普遍地、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规范等内容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集体意识。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企业内部设置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障。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主要问题 篇5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主要问题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是西方文化观,在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合理性的同时,批判了其负面效应.

作 者:柴文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4) 分类号:B82-06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   文化观   文化形上学   中国文化观   西方文化观  

儒家礼育的主要内容及现代意义 篇6

儒家礼育的主要内容及现代意义

儒家礼育是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和探讨儒家礼育思想,研究其规律与特点,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且乐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型的礼育形式,具有重大意义.

作 者:赖换初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政法系,湖南,岳阳,414006 刊 名:云梦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年,卷(期):2003 24(6) 分类号:B232 关键词:儒家礼育   内容   特点   现代意义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7

一、《立报》的基本情况介绍:

《立报》于1935年3月开始筹备, 原定名为《力报》, 6月改为《立报》。在成舍我看来, 报纸大众化是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的共同发展方向, 但他区分了《立报》与资本主义国家报纸的大众化, 这就是《立报》以“要准备为大众福利而奋斗”, “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拘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立报》于1935年9月20日出版, 出版当天发表《立报发刊宗旨》, 阐明自己的办报态度:“以最新姿态, 使报纸功能, 普及全国大众, 此为本报创刊惟一旨趣”, 并强调, 报纸绝不是光喊着大众化的名义来赚取私利, 刊登的文章是与市民读者紧密相关的, 以使全国民众都“能读、必读、爱读, 觉得读报真的和吃饭一样需要”。

二、大众化倾向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体现:

1. 所谓报纸大众化, 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其新闻宣传内

容要“大众化”, 而这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立报》对于“七君子案”的报道。该事件是在1936年11月23日约凌晨两点钟突然发生的, 这时正是报纸的开印时间, 《立报》果断地在当天报纸的头版右下方抢先发了消息, 并加以黑边突出, 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 并对该事件的关注一直到来年的8月, 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连续性报道。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报纸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迅速反应、深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对新闻评论的高度重视, 《立报》曾明确指出要将评论列为第一位。其发表的评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言论, 更多的是将视角转移到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 与社会大众更加贴近和亲密。报纸相对于其它媒体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深度, 而能集中体现此优势的, 评论当之无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不论是什么样的报纸, 评论版或评论栏目在今天的报纸版面上从未缺席。

2. 除了重视新闻宣传内容的大众化, 《立报》在报道质

量上也十分重视拓展自己的消息源, 并努力寻求独家新闻, 以此增加大众对自己的良好口碑。在那个时候, 《立报》除了接受各个通讯社的稿件外, 还拥有自己的电台。可是对于国内外新闻, 《立报》却并不直接用其原稿, 而是通过广泛了解各通讯社发稿内容后, 自己对其进行重新编写, 以此达到报道更加口语化、准确化的目的。对于报纸内容同质化的讨论, 这已不是个新鲜话题, 可讨论范围大多仅限于当地新闻, 对于国内外新闻内容的同质化, 其实也不容我们忽视。有读者就曾反映, 翻开不同的报纸看国内外新闻常会有一种错觉, 好像看来看去其实就是同一份报纸。我想, 《立报》对于国内外新闻报道的处理方式可以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当然这肯定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同时, 对于当地发生的重要新闻, 《立报》则不惜花大力气派自己的记者去采访, 力求获得独家新闻。可能特派记者, 这在当今看来太过普通、不值一提, 可在当时报业发展的环境下来说, 这可算得上先锋。

3. 副刊, 这个在今天有些人认为如同“鸡肋”的部分, 在

当时的《立报》却是把它放在了与新闻、社论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一张大众化的报纸不一定能通过副刊吸引读者, 但副刊却有着新闻、社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它往往是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的一个精神汇合点, 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当然, 当时《立报》发展副刊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 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它有三个著名的副刊:《言林》是文艺副刊, 《花果山》侧重于讲故事, 《小茶馆》侧重于介绍有益知识。副刊是报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办好一个品牌副刊就相当于建立报纸的一个独有标志, 如提起文艺副刊“花地”就自然会联想到《羊城晚报》。如今有不少报纸在周末不出新闻刊, 只做副刊, 也算是副刊发展的一个新尝试。

三、大众化倾向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体现:

《立报》在经营管理上也力求一种大众化的立场。第一, 既然要做面向市民阶层的大众化报纸, 那定价就不能高。当时的《立报》每份定价铜元4枚, 全年3元4角。可以说今天的任何一份报纸成本都是超过了市场卖价的, 为何做“赔本”生意的原因之一就是报纸力求要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要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第二, 《立报》在发行上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它在严格控制广告质量之外, 还善于通过广告宣传自己。《立报》创刊当天, 就在当时的大报《新闻报》上刊登两大整版的套红广告。广告虽作为《立报》的主要收入, 但是《立报》却“忍痛割爱”, 先是在创刊时宣布, 销数没超过10万份时不登广告;可刊登广告后, 又宣布只刊登有关文化、百货这类商品和启事的广告, 它还曾写过《关于添广告》一文, 告诉读者登广告是有限制的, 不会妨害报纸的内容, 广告决不超过六栏 (10公分高) 。广告同样作为主要收入的当代报纸, 在对待广告的态度上也应该少一份虚假与牟利, 多一份责任与担当。■

摘要:《立报》——民国时期一份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小型报纸, 不仅在办报方针和编辑立场显示出了大众化倾向, 在新闻报道手法和经营管理手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大众化倾向, 可以说这些力求报纸大众化的手法对于今天的报业发展, 仍值得借鉴和思考。

试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词缀化倾向 篇8

1.结合面宽的语素的出现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根词缀化了,这种词缀化倾向,导致了结合面宽的语素的出现。结合面宽的语素词汇意义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虚化,已经趋于抽象、概括的意义了,而且这种结合面宽的语素往往有相当广泛的构词能力,会派生出一大批词语。以“多”为例:

“多”本是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如“人很多。”也做动词,表示数量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如“多了一本书。”还可以兼做副词,表示惊异、赞叹或者表疑问,如“多好啊!”“有多大?”形容词一般能直接与名词搭配,但是“多”由于单纯表示数量,不表示属性,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因此,在现代汉语里没有“多+名词”的结构,但有“很多+名词”的结构。如我们不能说“多人”,但可以说“很多人”。当“多”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放在名词前面构成许多的词语时,就说明这个“多”与一般的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多”是不一样的。起初,“多”一般用于专门用语、科技术语里,意义较为实在,语义上有所限制。如在“多元论”、“多义词”中,“多”指两个以上与“单”或“一”相对;在“多面角”、“多棱镜”中,“多”指三个以上;在“多面体”、“多边形”中,“多”指四个以上。现在“多”的意义与具体数量无关,仅仅表示数量大的抽象概括意义了,构词能力大大加强。人们在生活用语中很多地方用到“多”,如:多功能、多渠道、多层次、多元论、多子女、多视角、多品种、多媒体、多方位、多倍体植物。我们可以看出:“多”构词能力较强,它可以加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构成新的词语,是一般形容词“多”所不具备的属性。

另外,有几个外来的语素也很值得注意,如“吧”、“的”、“秀”。这些来自外语的语素,并不是一从外语借入就呈现出词缀化倾向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中间环节。首先是将外来音译形式语素化,然后在这个语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泛化使用,逐步发展的。例如“吧”原是英语“bar”的音译,最初只用在“酒吧”一词中,后来“吧”的语义泛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吧”族词,如“网吧、书吧、话吧、陶吧、氧吧、休闲吧”等等。

2.“老词缀”的沿用

“老词缀”中的“老”是与“新”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我们过去经常用到的词缀,在构成新的词语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老”、“性”、“化”、“度”、“型”、“家”:老——老板、老外、老记;性——塑性、弹性、惰性;化——异化、淡化、磁化;度——力度、透明度、清晰度;型——微型、迷你型、开拓型; 家——演奏家、表演艺术家、乡镇企业家。这几个“老词缀”构成新的词语的能力是极强的,特别是以“老”为词缀构成的词语极其多,而且当前“老”加在称人的名词语素上略有增多趋势。例如:“老板”本指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而现在不仅私营企业财产所有者称为“老板”,国有企业的领导也称为“老板”,甚至于在大学校园里的研究生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老外”本是指外国人,现在同时还有另一个意义——外行。

3.亲属称谓的词缀化

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为基础的男尊女卑、长幼有别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与此相对应的是亲属称谓的繁多和复杂。当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以单音节的亲属称谓名词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且所处位置固定,呈现出词缀化倾向。如:爷——款爷、倒爷、股爷;姐——富姐、空姐、导姐(导购者);婆——富婆、款婆;妹——外来妹、打工妹、四眼妹(戴眼镜的年轻女生);哥——的哥、托哥(引诱他人上当的人)、吧哥(酒吧里的男招待);嫂——空嫂、月嫂、环卫嫂、乘嫂(公共汽车上的女售票员)、商嫂(经商的已婚女性)。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由这些亲属称谓构成的名词用来指称从事某一行业或者具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一类人。例如:“款爷”等中的“爷”并不是指祖父,而是指那些拥有较多钱财的人,无论他是年轻还是年长,都可以称其为“款爷”,而且我们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上“小”、“年轻”等修饰语。可见,语素“爷”年长的义素已经不存在了,它的语素意义发生了变化。同时,这种词缀化的亲属名词突显出了新的附加性的感情色彩。如“爷”、“婆”具有诙谐幽默、贬斥讥讽的色彩义。这些附加意义不是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词缀化之后衍生出来并且广泛流行开来的。

当前新词语呈现出词缀化的倾向,是社会生活对语言选择的必然要求,它们的大量产生和参与构词,对丰富和活跃现代汉语词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1999.8)

2.沈孟瑛《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1986.4-93)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9

(2)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3)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配置还不完善,养老院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集中养老的承接力有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养老问题凸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深化二次分配改革来破解。

政府应在完善养老制度上着力,而不应先将目标盯在房子上面。在“以房养老”推行过程中,政府也不应“袖手旁观”,须在贷款担保、确保房价预期稳定、明晰房屋产权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

国家政策普惠高端和普通的养老项目,是为了多种养老模式互为补充,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变生寻租风险。在“未富先老”的警报早已鸣响、养老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内部价拿地、市场价卖房的行为极大地透支了政策红利,使养老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养老市场的发展变得更加不均衡,必须引起政策设计者和监管者的注意。(即国家应加大在具体执行上的监管力度)

2、公务员道德失范、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寻租问题严重。由***受贿、贪污、滥用职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案,刘志军和雷富政性贿赂案件,这些案件不仅损害了政府公务人员的形象,同时也让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美色开道加上巨额金钱贿赂,是涉案人赢得刘志军欢心,得到一系列铁路项目、获取铁路车皮计划的重要原因。而雷政富同样涉嫌多次接受性贿赂后发包工程。虽然上述案件中性贿赂确实存在,且在刘志军、雷政富腐败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我国刑法并无性贿赂的相关规定,检方根本无法就此提出指控。

所以,有必要尽快修改刑法,将性贿赂纳入受贿罪中。性贿赂的确难以量化为具体的受贿金额,但除了可作为从重情节,还可按接受性贿赂的次数处罚。除了性贿赂,接受奢华宴请或其他高价值的服务,也应以受贿论处。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会请官员去高档会所消费,即使没有提供色情服务,其消费金额也令人咋舌。这么大手笔的投资怎么可能没有回报?有些官员也许不敢明目张胆的受贿,但接受这样的宴请却是心安理得。如果受贿行为只限于“收受财物”,却将高价值的服务排除在外,怎么能防止行贿者和腐败官员钻法律漏洞?要遏制腐败就更难了。

政府公信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人在谈及软实力的时候,往往把软实力单纯理解为文化的力量,并且经常以“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实际上,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把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也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关键内容。在我国,包括现代政府建设在内的“制度软实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有鉴于此,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的打造,对于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核心的、关键的意义。

3、近两年地震、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虽然政府在这方面如何应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减少人财物的损害问题,但多是事后救援,前期预警工作较差。

4、公益组织发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善款去向披露较差。

“捐你妹”曾经一度风行,在一些慈善组织丑闻不断、无法自证清白的当下,“无公开,不捐款”无疑是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最有力的“话外音”。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广大捐赠人对知情权、参与权、问责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慈善机构的公开性、透明度严重匮乏,当然制约了公民的捐赠积极性。《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显示,目前基金会全行业的透明度仍偏低,行业平均得分55.58分,仅占总分129.4的43%。这几年,很多爱心人士绕开慈善组织,自己不远千里去灾区定向捐赠,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心形式去帮助灾民,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基金会透明度整体不合格,善款账目不清,去向不明,显然是慈善捐赠总额下降的关键原因之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尴尬是,大多数慈善组织都面临公众对其透明度、执行力、工作效率的质疑。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慈善机构,公信力跌入谷底,因为不信任政府和慈善机构,一些公众和一些重要捐赠人、捐赠机构,开始减少捐赠行为,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捐赠量。而如今各地慈善组织“政出多门”,竞相接受捐赠,也让民众感觉慈善变了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取决于它的透明度和严格、专业的财务审计。如果“我捐的钱物用哪去了”的问题还是不能有效解决,善款继续下降恐怕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你到香港红十字会的官网查询,可以看到香港红会近十年的年报,每一份年报均列出筹款报告和财务收支。而且,每份年报均附有“核数报告”,即长达50页左右的全英文专业报表,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网页或电话查询善款流向。澳门红十字会在前往灾区援建项目时,工作人员的住宿是由红会统一管理支付费用,但餐费、水电费等都是自掏腰包。所有这些透明化措施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民众清楚他们的捐赠都花在了什么地方。这些组织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内地很多慈善机构却做不到,忍心放任公信力流失? 在问责制度不断发力的今天,慈善组织更需要问责的“火力”来确保其透明度,主动公开慈善捐助信息甚至是每一笔善款的去向,理应是慈善组织必须尽到的义务。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善款去向的慈善组织,有关监管机构应勒令其及时公开账目,并视情节暂停其开展慈善募捐活动直至取缔,倒逼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刘佑平表示,透明是全行业面临的挑战,仅仅专注自身建设,期待行业“优胜劣汰”是不够的,政府应尽早出台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标准,慈善组织也应将捐助人、受助人、服务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信息披露机制,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5、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关注,一些私人企业受到追逐利益的驱使,违背市场原则,而不顾人们的身体健康。

央视曝光天津某些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接受企业贿赂,给新生儿喂奶粉,试图通过“第一口奶”使婴儿对特定品牌奶粉产生依赖、上瘾等,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除了怒斥乳品企业与医护人员的利益关系,让“第一口奶”变了味,众多网友对“上瘾”、“依赖”、“排斥母乳”等说法,也大呼“恐怖”,并提出质疑。最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生产经销者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医护人员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宣传、展示、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接受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馈赠和各种形式的赞助等行为。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10

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现代科技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内涵性增长;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体系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还促进经济环境的.改善,改进经济系统运行状态.

作 者:张佳彤 刘英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唐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年,卷(期): 16(3)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知识经济  

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几种设计倾向 篇11

【关键词】设计倾向;特色;影响;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本身,实际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而也正是在历史悠久的设计发展,使得我国所呈现出的建筑设计在风格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我国建筑行业体系,在受到了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体系影响之后,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并且也诞生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先驱。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代建筑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多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不同阶段下,所表现出的设计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下文主要针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几种设计倾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1当代中国建筑的四个阶段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国外发展的顺利,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曲折,但是依据大体设计倾向的变化进行划分来看,主要可以划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该阶段是处在中国50年代中期之前,在这个阶段中,所采用的建筑风格绝大部分都是民族形式,而当时在人们内心所强烈表达的也是爱国情怀,这方面的情況使得建筑设计师受到影响。但从后来各个方面的情况看,利用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来进行建造,所呈现出的造价过于昂贵,无法充分的满足住房需求,这使得建筑设计开始发生变化,朝着第二阶段的简约化方向进行发展。

第二阶段的成本节约观念,是导致建筑文化追求被完全放弃的关键所在,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建筑的格局极为平凡。但在长久的平庸和节约之后,经济出现好转,人们又开始对艺术形式有所追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恰逢政治意识强烈的时期,导致艺术庸俗论被大肆推广,而这一时间段实际上就是我国全民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之后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中,政治氛围极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建筑甚至被扭曲的灌入了“政治”的理念,这直接导致城市之中开始大量的兴建起一些具有政治突出意义的建筑体系。

第四阶段,从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初,我国的建筑行业才真正的走向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并且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建筑形式,建筑设计行业进入步入到多元化时期。中国真正开始创造出具有中国意义的新建筑文化。

1.2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文明在这一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进步,人们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等在迅速的提升,而建筑设计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深入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

自古以来人们所说的安居乐业,一直到现在也在盛行这种说法,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房屋要求越来越高,也可以自由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格局,住在一个好的房屋里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满意了,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所以当今建筑的倾向百花齐放,日益推陈出新。现在的建筑不单单是建筑工程那么简单了,随着人类对外界视觉、触觉敏感度的提高,对艺术的追求也在快速的盛行了,所以外界的事物都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其中建筑就是一项很受人们关注的艺术。

2.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倾向

2.1中国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本身属于一个有着极为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而在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传承下,我国的建筑也呈现出了一些远比国外建筑更加丰富的人文色彩。同时,依据我国人文思想体系的不断发展,人们也乐于为建筑赋予吉祥的意义,而长久以来,我国的建筑也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色彩,即便是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建筑体系也必然会将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风情保留下来。

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从改革开放的5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建筑艺术越来越广泛,现今,很多艺术家、设计师都把个人的设计想法体现在建筑上。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建筑技术的发展需要相互沟通,一味的排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一味的崇外就是盲目的崇洋思想。

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很多事物也中西结合,现在在中国的建筑上也很多会参照外来的建筑文化,国外的建筑特色可以给中国的建筑师作为一种学习,融会贯通地将外来建筑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结合,设计出具有潮流性的建筑,中国的发展不可以闭关自守,建筑设计也是,学习外来的建筑文化格局,创造自己的新倾向。

当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进入到我国之后,有大量的元素开始和我国的设计相结合,这促使我国大量的建筑都开始掺入国外的建筑文化,而国外的建筑特色不仅仅可以为我国的建筑发展提供大量的设计经验,还能够通过融合的方式来将国外的设计风格和我国建设文化完全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更为良好的潮流性建筑。

2.2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倾向特色

在当前大量建筑体系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其设计理念都会将一些极为传统的寓意加以融合,例如某些建筑在顶部进行了尖顶设计,而这方面的设计,实际上也正是我国传统形式的形式的文化与现代文化加以融合的体现,寓意着我华夏的炎黄子孙能够永远的站直身躯,努力的拼搏向上。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国无论是在建筑体系中的理论还是创作研究,实际上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建筑倾向、流派开始不断的诞生,这不仅极大的开阔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视野,同时也极大的为现代建筑设计注入了活力、动力。有大量的建筑设计倾向是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建筑中。而诸多的设计流派成为了广大设计师所学习的对象。并且在现代建筑设计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建筑师开始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也直接促使大量的学生开始对后现代主义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设计人员的审美开始以他们为转移,变成了一种商品服务。建筑精英的审美时代开始衰落。商品市场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商品化,要突出商品。于是标签、特例独行、标新立异成了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建筑审美迎来了一个极其表现的时代。

3.结论

综上所述,仅仅是从我国建筑设计发展中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到,其现代建筑发展期间,但凡是在设计倾向、文化格局方面的变化,都直接受到了外来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新兴的现代建筑文化影响。从建筑设计发生转变的根本上来说,实际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建筑设计能够完全从历史中剥离出来,或者说不受任何外来文化影响。虽说我国绝大部分古建筑已经不存在,但是在古建筑之中所存在的精华,却是我们需要加以灵活运用的关键所在。 [科]

【参考文献】

[1]谭慧.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延续[J].民营科技,2010(10).

[2]杨巍.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12

公共关系 (P.R.) 这一概念出现于1882年, 并于1923年以后流行开来。公关概念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 自1984年美国伟达公关公司在北京设立首家公关代理机构, 公关关系实践在中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 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发展更为迅速。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公布的《中国公共关系业2007年度行业调查报告》显示, 2007年度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年营业额应超过108亿元人民币, 比2006年度的80亿元人民币增加28亿元人民币, 年增长率为35%。在奥运会巨大商机的带动下, 2008年中国公关市场的增长更是世所共睹。然而, 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 除了公共关系自传入中国就在一定程度上未被正确地理解和接受且这一现象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全和根本性的解决以外, 公关关系的发展模式、体系构建以及实践策略还在时代背景的激变之下进行着艰难的蜕变。

公共关系中最易引起前文所言的大众误解之处即在“关系”二字, 而本文将“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原因在于公共关系中的“关系”非但不同于人们通常认为的人际关系等简单概念, 而且在时代性新元素大量涌现的刺激之下, “关系”呈现出纵向坐标上的多元化衍变趋势, 其复杂性更在于反映了社会状态、科技面貌、人文精神等横向坐标融合的共同成果, 并因此为“关系”理论的实际应用亦提供了新的出路。

后现代一词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频出现, 并很快将其魅力延展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1934年美国学者弗·奥尼斯首先使用了这个词语, 但一般认为, 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思潮才真正兴起。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去中心化。意即反对理性“权威”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规则 (并且这一作用是相对的, 不存在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 , 否认在事物存在中心和非中心地位之别及其必然的结构形式。

2 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关特征嬗变原因及其表现

如前文所述,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去中心化, 换言之, 后现代主义者无一例外地坚持多元立场。这一理念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就其与公关联系较紧密的方面而言:20世纪末以来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与不断膨胀, 带来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性与受众群体泛化, 使得整个社会的基本构成机理发生着急速的质变。由此引发的,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模式的变更, 延展开来, 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模式也在这一变化中不断进行重组与再建构。同时, 这一场公关界的变革不再如同前几次变革似的, 仅推翻前一阶段的理论, 逐渐建立双向、多维的效果预测与评估体系, 而是将公关的视野拓展至促发深层次社会结构、社会职能的重新聚焦。

虽然传播只是公关沟通的一个方面, 互动才是公关的本质要求。但传播的重要性及在公关行为中所占的巨大比重 (1) 使其成为讨论公关特征的重要参考系。公关人员扮演的角色一般被分为传播管理人员和传播技术人员, 都离不开传播这一基础。而媒体作为公共关系中影响人们认知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其自身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以来, 一是沟通手段, 也即是作为客观环境的媒体本身极大丰富, 二是公关机制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也呈现多层面、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公共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征变迁于此可见一斑。

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关特征嬗变其变现是多方面的, 从公关精神内核的重塑到公关研究中指导理论的转变再到公关实践宗旨与手段的根本性修正, 无一例外都闪烁着后现代思想的光彩。

2.1 公共关系中组织与组织自身多元化“关系”的视角形成

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关系不再是公关创立之初的组织追求生产利润的新手段, 也不再是现代主义模式下“理性原则”指导下的组织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的独特策略, 组织的多元化“关系”视角使其开始反思全球化进程带来的负面效应, 转变对自身的态度———重新审视组织与组织自身的关系是否局限于利益表层及短期效应。类同于个体人的反省, 组织也开始思索天赋“我”与社会“我”的关系。除了将目光投注于组织利益的获得, 组织自觉地反观自我, 并在后现代思想的促动下探悉组织与其他社会利益体的关系。更确切说, 组织逐渐“学会”从组织与其他社会集合体的关系中观照组织与其自身的关系。最终, 组织摆脱现代主义的错误诱导, 尊重其与组织自我 (从公关环境中诸物反观而得的自我) 的多重复杂“关系”, 实现“从‘工具理性’和‘实利主义’转向‘社会终极价值存在’”。

2.2 公共关系中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多元化

去中心化的内涵除了否认理性“权威”的决定作用, 还包括关于泛主体性的阐释。即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益, 存在着平等的内在价值。并因此引出后现代理论的另一重要特征———关系论。所有事物的内在价值既是平等的, 就是相对独立的;与之相适应的是, 事物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外在的相互作用, 更因其各自的独立价值而存在着多元化的关系。这些多元化的关系既包括外在的, 也包括内在的, 既包括主观澄明的, 也包括本质构成、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 传统的单纯承认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2) 的观点被颠覆, “从主客体‘二元论’和‘机械论’转向‘有机整体论’和‘关系建构论’”。

2.3 公共关系中组织与公众“关系”的多元化及其启示

“从‘公众’观转向‘社区合作 (服务) ’观”、“从‘传播 (沟通) ’转向‘参与’观”这两项转变皆从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形态中引发而来。如果说, 前两项转变只是厘清理论脉络与修补观念漏洞, 那么, 后两项转变则昭示着一种全新组织-公众关系模式的可能性。因此, 分析后现代语境下的组织与公众关系也就更多地具备了实践性意义。前面提到, 公关转向社会终极价值的关注, 那么必然地, 作为社会终极价值载体的社会组织———在这里, 我们使用广义上的社区概念———就成为了组织的目标群。因组织对公众及至公众所形成的社区的全方位把握, 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线形存在的 (不论是单向或是双向) , 而是立体地多元化地铺展开来。这一新模式的提出, 无疑要求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关系摒除单向或双向沟通 (传播) 的旧形式, 认识和把握“关系”的多元化倾向, 从而建构自身“参与”“社区合作”的新角色, 并以此来评估组织的社会价值以及制定今后的公关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熊源伟.《公共关系学 (第3版)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3]邹晓红, 楚静.《我国公共关系业发展障碍及趋势分析》, 《消费导刊》, 2007年第3期.

[4]张依依.《从“说服”到“管理”到“关系——1975-2006年公共关系理论与范式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 《国际新闻界》, 2007年第12期.

[5]陈雯瑾.《“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现代传媒与公共关系》, 《科技资讯》, 2007年第29期.

[6]杨魁.《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关系学转向》, 《国际公关》, 2008年第2期.

[7]张琦.《还原公共关系》, 《国际公关》, 2008年第2期.

[8]杨俊.《和谐:现代公共关系的终极目标》, 《公关世界》, 2008年第5期.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13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 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一,现代医患关系的危险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卫生部连续四年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推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把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很多医疗机构管理者把如何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作为一项严峻而又刻不容缓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据资料报道,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发生了医疗纠纷后,73.5%的病人及家属曾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其中40%发展成打砸医院。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有34%。在326所医院中有90%的医院发生过因医疗纠纷导致病人滞留医院、不交纳医疗费的现象,此种现象已成为很多医院面临的非常困惑和棘手的问题。

目前,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

二,现代医患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不足,可以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给执法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没能有效地将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2,医院及医务人员存在的原因

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护理质量不高,护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缺乏主动性、耐心、责任心,不会沟通。另外,设备的完善,让彼此缺乏沟通。在医院不断的发展下,硬件设备不断更新,医生的诊断主要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诊断设备,并逐步走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遥控化,患者与医生的交流越来越少,缺乏思想交流的彼此,感情淡漠,纠纷却不断增加。3,患者存在的问题

对于患者来说,在疾病的困扰下,急切渴望药到病除,因此他们对医生常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未达到预期效果,他们就容易对医生的水平产生怀疑,此也是信任问题所在,期望值过高和不信任导致医患关系矛盾容易产生。另外,在法律知识不断普及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下,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加上要求的日益丰富化,人们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而不少医务人员由

于日常工作的繁杂,精力的有限,容易在细节上忽视,而敏感的患者或者家属容易由此产生抱怨,家属互相沟通的不妥,让矛盾激化,由此患者对医院一盘否定。

4,媒体方面存在问题,随着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不公正地报道,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媒体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因此,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措施!

据统计,在各种医疗纠纷中,80%为非技术因素所致,其中大多数与医患交流不足或交流不当,告知不充分有关!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出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保障人民健康来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政府完善医疗体制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增强医院发展活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并保证定项补助经费的到位,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医疗供需矛盾。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药品以“零利润”供应患者,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医疗服务需求。

2,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3,提高医疗技术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4,促进医患沟通,落实医疗告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孤帆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做到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任何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得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进而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5,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患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患者对就医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当诊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患者及家属要通过医疗鉴定、法律程序等正常途径来依法解决,不能威胁恐吓、无理取闹、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程序。以理智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医患双方,医患关系才能逐步走上正常的轨道。

6,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法宝

新闻媒体是我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7,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还需要法律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院方和患者及其家属都各有不易之处。调整医患关系,解决的良方之一,就是依照法律办事,注重尊重和保护对方权利,避免医患纠纷!

总之,医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和被信任、尊重和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改善医患关系,既要加强医德建设,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又要让全社会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与性质,还要加强相关立法,依靠法律制度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只有在理解医生,关爱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医患双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参考文献】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2010重印)

现代园林设计的主要倾向 篇14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

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后来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2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上一篇:市场研究员求职简历下一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加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