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2024-05-27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共11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1

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示儿【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鸟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万里远牵乡国梦——一丝长系故人情 日试万言无宿稿——风行四海尽新闻

远近传书,温暖千家万户——早晚送报,沟通四面八方 无形无影传佳音八方知晓——隔山隔水奏乐曲四海皆闻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1] [2] [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2

在学习中, 引导学生借助线条、符号、图形、文字等在题目上进行“标注”活动, 学生原来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就变得直观可视化, 从无序到有序, 由模糊到清晰, 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为例, 谈谈“标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借“标注”, 明算理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 让学生学会正确快速的计算是课标的要求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正确的算法, 让历史的错误不再重演。借助标注可以促进算理的明晰, 算法的巩固, 实现算与思的结合、操作与思辨的联手, 使学生在标注“计算思路”中磨砺思维, 生成智慧。

在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口算乘除法中, 学生往往会把简单的题目算错, 究其原因, 实为算理不明之故。为防范于未然, 教学中可采用标注之法, 让学生在明理基础上正确计算, 教师再也不会为“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做错”而感慨叹息了。

在教学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500×3时, 学生会依据课本例题说出:“先算2×3=6, 再在6的末尾添一个0”和“先算5×3=15, 再在15的末尾添两个0”, 进而总结出“先用乘法口诀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 再看因数中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结论。教学若到此为止, 学生难免会犯“重蹈覆辙”的错误, 学生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明确添0的算理。这时如给学生一个“拐杖”, 在口算过程中标注出算理, 20×3: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即60;500×3: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 即1500。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一课时《丰收了》教学60÷2、160÷8时, 把算理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 即30;16个十除以8等于2个十, 即20。标注如下:

在口算乘法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12×3、18×4时, 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后, 引导学生分别标注出同十位和个位相乘的得数, 再把上下两个数相加, 写出得数。标注如下:

在口算除法第二课时《植树》教学36÷3时, 根据算理3个十除以3等于1个十, 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口算中的标注既展示了口算的过程, 又强化了算理, 尤其对中下学生而言, 拄着标注的“拐杖”, 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借“标注”, 明法则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时都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错误现象, 哪怕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可避免, 如下表中的错误题型, 学生往往会怎样好算就怎样算, 完全把运算法则抛到脑后。在教学中怎样避免学生出现这种无厘头的错误呢?我在本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中, 采用画横线和标上运算步骤的方法, 让学生标注出运算过程, 为法则开路, 凡解决混合运算的题型一律做到“一画二标三算”,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口算乘法是从高位乘起的, 而竖式乘法是从个位乘起的, 为了避免口算造成的负迁移, 在第六单元竖式乘法的起始课《蚂蚁做操》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数字标注乘的运算顺序, 让乘的过程清晰可见, 既掌握算理又明确算法。标注图如下:

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的竖式乘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像12×5=510或12×5=50之类的错误也常见于学生的作业, 在教学时让学生边说过程边标注进“几”, 如12×5:二五一十, 写0进1 (标“1”) , 一五得五, 5加1等于6, 写6。118×7:七八五十六, 写6进5 (标“5”) , 一七得七, 7加5等于12, 写2进1 (标“1”) , 一七得七, 7加1等于8, 写8。标注如下:

“一画二标三乘”的标注方法, 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直观,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对比实验中, 添加标注的学生正确率明显高于不加标注的学生。

三、借“标注”, 巧计算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那么,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运算律学了以后学生才能进行简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三上数学教材中就渗透了众多的简算思想, 教师要把握机会, 及时渗透, 让四上的运算律水到渠成。

本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练一练第2题用竖式计算中, 有这样两道题:727+134+86、397+304+120,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进行讨论, 相同数位相加时除了从上到下依次相加的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总结得出“在相同数位上可以把能够凑成10的这两个数先相加”的结论, 教师顺势教给学生标注之法 (如下图) , 来体现“凑十”的简算思想, 同时, 要求学生在做连加的题目时, 做到“一看二标三算”。标注,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又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失误。

本册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试一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本上展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教材对三位数的连加已经有了简算的要求,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简算思想, 我在让学生观察加数特征时, 采用标注, 把能够凑成整百的数用线连起来, 并写出其得数, 方法如下:

有了以上的标注基础, 学生在解答练一练第3题时就很自然地将标注的方法加以运用。

在连加的计算中, 运用标注, 可化竖式计算为口算, 既是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有机渗透, 让简算过程外显, 减少书写步骤, 提高计算效率, 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借助弧线, 让学生明确思考的依据和流程, 使思维由模糊、无形、随性变成清晰、有形、理性。

四、借“标注”, 厘关系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了“比多、比少”的“相差”关系, 掌握“倍数”关系是课标对三年级提出的新要求, “倍”字句就成了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个载体, 通过对关系句的标注, 可以一针见血地厘清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 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册第四单元“乘与除”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这一内容一直是数学的一大难点。我采取“操作中建模, 标注中用模”的策略, 较好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需要多少钱》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皮球的价钱是18元,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 一个小皮艇多少元?”我引导学生借助标注倍字句明确:谁是小数, 谁是大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 大数就是这样的几倍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教学时, 先让学生画一画小皮艇的价钱与皮球价钱之间的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价钱是小数, 什么价钱是大数, 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把谁看作1倍数, 谁的价钱是这样的几倍?是几个几元?并把“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这句话变形为“皮球价钱的4倍是小皮艇的价钱”,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大数, 用乘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就是求倍数, 用除法。同时引导学生将“倍字句”中的数量关系标注出来:

所以, 求小皮艇的价钱列式为:18×4=72 (元) 。

第三课时《植树》教材安排了如下问题: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引导学生标注如下:

(1)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对二年级已学的“相差”关系, 标注方法也作一个复习回顾, 标注如下:

(2) 一双鞋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列式为:55÷5=11, 55-5=50 (元) 。

通过标注, 学生对倍字句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把握, 避免了机械模仿的浅层式学习;帮助学生厘清了差比和倍比关系中求大数算法的异同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整体建构和自由生长。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线成网, 生成富有生长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大厦和智慧宝藏。

五、借“标注”, 明意义

在某些概念教学中, 借助标注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加强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和建构。

在教学第五单元“周长”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时,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句话的含义,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一描, 描图形的周长时要做到“从哪里开始, 就要回到哪里结束, 沿图形的边线描一周, 中间不能有间隔”。这时, 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意义, 在图形边线任意一个地方描一个小圆点, 标注出起点的位置, 然后沿着边线描, 若能回到这个点, 说明这个图形有周长 (如图1) , 若不能回到这个点, 就说明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如图2) 。

标注小圆点, 在数下面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多数或少数的情况。

标注小圆点, 描边线, 在计算图形周长时就可以避免像求下图周长:4×6=24 (厘米) 之类的错误。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文具店》练一练第1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矿泉水1.88元, 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小数对应数位的上方标注出“元、角、分”, 这样, 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了清晰的理解, 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 就是8角,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就是8分。标注如下:

借助标注, 使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和元角分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让抽象的小数的意义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就深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全册教学设计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心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

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

⑴20+20+20=60

⑵2×3=6 20×3=60 ⑶3个20是多少?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2、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认真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2、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4、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出示饼干图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3出示小明和小玲卖的胶卷,谁的更便宜?(学生尝试解决,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完成作业——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4题。

3、参观科技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校组织“学科学爱科学活动”三(1)班共有60人乘2辆大轿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4、对比选择,适时引导

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1、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到几块?

分给4个人呢?分给5个人呢?分给8个人呢?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⑴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玩游戏“夺红旗”

4、植 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植树”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4、比较、选择。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1、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一双鞋子的价钱是77元,一双手套的价钱是7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完成作业——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观察物体

1、搭一搭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里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学习应用,拓展延伸——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连一连——填一填——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三 千克、克、吨

1、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⑵掂一掂。⑶估一估。⑷找一找。⑸猜一猜。⑹拎一拎。⑺说一说。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练一练”及“实践活动” “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并注意第一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克”第二幅图的计量单位是“千克” 2、“练一练”第2题

3、实践活动(先估计、后称量)

我的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土豆

我的书包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2、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目标:

1、通过排列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地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创造的能力。2、渗透排列、组合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服装图片 教学流程:

活动

(一)服装搭配(1)

导入活动:国庆节马上到了,今天少年宫要举办文艺汇演,小红被选去当节目主持人,妈妈为好准备了几件衣服(图片)一件上衣,2件下衣,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板书课题:搭配

2、猜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能把你的搭配方法用教具搭配给大家看吗? 3、连线:你能把这两种搭配方法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让大家看清楚你是怎样搭配的?引导学生用连一连的方法。活动

(二)服装搭配(2)

1、导入活动:小红的爸爸知道小红要去少年宫当节目主持人,非常高兴,也买了1件上衣送给小红,这下小红有几件衣服(图片)1号上衣、2号上衣、1号下衣、2号下衣,现在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操作:请大家动手动脑,找出有多少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连一连、或列算式算一算等方法都行。

3、交流:你准备怎样表示、怎样把你的搭配方法表达给大家听?听的同学要怎样听才能听懂?

A、同桌交流

B、全班交流 1号上衣

2号上衣 1号下衣

2号下衣 2×2=4

4、老师小结:在刚才的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操作,例如:这也是今天在搭配中学到的。活动

(三)路线的搭配 导入活动:

小红选中了一套衣服高兴地去少年宫。(图片)这是小红从家到少年宫的路线图。

读图:你能看懂这幅路线图吗?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解决问题。交流:

A——C

B———C A———D

B——D A———E B—-—E 活动

(四)主持人的搭配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4

班级

姓名

成绩

本学期的学习列车已驶入准终点,现在让我们认真回忆本学期的学习,拿起手中的笔,为这学期的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亲爱的同学们,相信自己一定行!

一.识字、写字、我能行!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音。

⑴寒《hán hàn》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啸《sù

xiào》着。

⑵早晨五点钟,清洁工就开始了他们一天辛苦<>的工作。⑶.微风吹过,池塘泛<

fàn>>起了层层微波。⑷.丑小鸭感到非常孤<

hū>>单。

⑸.清晨<>的桃园小镇,寂静而优美。

⑹.这枚小巧玲珑<>的玉佩,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2.我是小小书法家。

Wēi wǔ

yán lì

xū ruò

chén jìn

jiàn kāng

()()()()()qī fù

kuài

zhào gù

Wēi xiǎn

dào qiàn

()

()

()

()

()3.我能对号入座。决

()定

()得

()对 洒

喝()

()水

()落 竟

()然

()赛

()争 做

放学后,你要抓紧时间— —业。

乘公共汽车时,不要忘记把——位让给老人——。

向 相 象 像

这里的景——很美,好——在梦里见过。他的——貌很——奶奶。

我们要——雷锋学习,——他那样助人为乐 二.词语积累我真棒!1.照样子写词语。

圆溜溜

()

()

春风化雨(写出含春的词语)()

()

快快乐乐

()

()

2.错别字门诊。

⑴小船儿轻轻飘荡,迎面吹来凉爽的风。()⑵老师表杨了我,我的心里跟吃了密一样甜()

⑶那是个睛朗的日子,只见藏龙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不同的水池。()⑷海面倒应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饶着绿树红墙。()3.写出加点字的反义词。

⑴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认真地画画。⑵在我心里我不知道以责备()自己多少遍了。⑶变小草,绿的生辉,变小花,开的漂亮()!

⑷他像小鸟一样悠悠地飞翔着,慢慢地安全()降落()在地面上。4.选择十二生肖的动物放在合适的位置。

()拿耗子——多管闲事

()吃辣椒——抓耳挠腮

叶公好()——口是心非

老()钻风箱——咬文嚼字

亡()补牢——为时不晚

()鼻子插葱——装相(象)三.句子大练兵。

1.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酣。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 2.解放军叔叔迅速地扑灭了大火。(改成把字句)

——————————————————

3.常常

一些

人类

方法

帮助

奇妙的 记忆(连成一句话)————————————————————

4.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这个句子中把——-比作————。

我还会仿写一句

————————————。

5.《老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老舍写的。(病句门诊)————————————————。

6.我喜欢听雪花飘落的声音。(使句子变得更具体)我———喜欢听雪花————飘落的声音。7.按一定的顺序给句子编上序号。

()小白兔又跑去问小蜜蜂:“太阳光是红色的。”()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呢?

()为什么他们说的不一样呢?小白兔就去问彩虹阿姨。()小白兔跑去问小鸟,小鸟说:“太阳光是绿色的。”()从彩虹阿姨那里,他知道了太阳光有七种颜色。四.精彩课文内容回放。

1.在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几首古诗,你会默写————(古诗的名称),它的作者是———,———朝人。请你写出其中的两句:————————,————————。

2.《掩耳盗铃》这则寓言的含义是:——————————————————————。你还能写出几个寓言成语吗?(至少写三个)——————、——————、—————。

4.这学期,我们认识了——————的意大利少年,——————的陈刚,————————的丑小鸭。对了,你还掌握了名言————————————————。五.口语交际,我能行!

宝鸡正在创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然而几个小朋友在大马路上翻越栏杆,请你用得体的语言说服他们注意安全,不要翻越栏杆。

——————————————————————————————————

————————————————————————————————————。六.阅读驿站

星期天的早晨,我兴冲冲(chòng chōng)地随妈妈一起到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

这里的蔬菜又多又好。西红柿个大皮薄,让人看着就想吃。嫩绿的黄瓜遍身是刺,有的头上还顶着小花呢。紫色的茄(qié jiā)子有圆的,有长的。油菜新鲜极了,有的叶片上还有露(lù

lòu)珠呢!还有雪白的萝卜、细长的丝瓜、翠绿的柿子椒、胖胖的冬瓜------

我和妈妈边走边买。首先选中的是一位阿姨卖的扁豆,我走上前去问:“阿姨,你的扁(piān biǎn)豆多少钱一斤?”阿姨笑着说:“小姑娘,6角钱一斤,你买多少?”“太贵了,5角钱一斤吧!”一旁的妈妈开始讨价还价。阿姨犹豫了一下,和和(hé

huó)气气的说:“行,您买多少?”见阿姨答应了,妈妈就挑了一些,一过称,刚好二斤,妈妈付了钱,我就高高兴兴地拎起菜往前走。接着,我又看见了爸爸爱吃的土豆,赶紧跑过去,挑了几个大的,叫妈妈买了下来。最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小伙子的摊位前,买了一大块冬瓜。

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满载(zài zǎi)而归。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3.读第三自然段,写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4.把文中描写蔬菜颜色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5.我和妈妈买回了什么商品?

————————————————————。七.习作天地,让你大显身手!

你和你的小伙伴之间发生过那些事情?比如: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事情,发生的误会有相互原谅的事情-------选一件你印象特别深的写下来。注意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言要具体,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你真棒!祝贺你全做完了,可要细心检查哟 答案: 一(22分)

1(3.5分).hán xiào xīn kǔ fàn gū chén

ling lóng 2.(10分)威武 严厉 虚弱 沉浸 健康 欺负

愉快 照顾 危险 道歉

3(8.5分).决,觉,绝;酒,洒,洒;竟,竞,竞;做,作,座 坐;象 像 相

像 向 像.二(14分)

1(3分).略;2(3分)漂,扬,蜜,晴,映,绕。3.(5分)吵闹,表扬,丑陋,危险,上升。4(3分).狗,猴 龙 鼠 羊 象.三(17分).(1-6题各2分,7题5分)

1.略2.解放军叔叔把大火迅速地扑灭了。3.人类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帮助记忆。4.把老鸟比做箭(略)5.删掉“的作者”或“写的”6.略7.3、1、4、2、5 四.(12分1.题的第二空、第三空为0.5分外其余均为1分。)1.略2.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4.略。

五(3分)(略)

六(9分).1(3分).chōng qié lù biǎn hé zài 2.(1分)这里的蔬菜又多又好。3(1.5分).首先,接着,最后4.(2分)嫩绿 紫色 雪白 翠绿5.(1.5分)扁豆 土豆 冬瓜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5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动、现实的情景,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机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良、三位成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 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两、三位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购物”“去游乐场”“乘火车”“0×5=?”和“买矿泉水”5个情境活动之中。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和白衣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题目 购物

备课人 张兵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20×5=23×3=4×200=

23×3=4×15=24×2=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2

×4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8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购物

1.12+12+12+12=48(元)3.12×4=48(元)

12

2.10×4+2×4=48(元)×4

48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去游乐场 备课人 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

准备 卡片、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 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6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24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4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 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 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去游乐场

16×4=64(元)竖式:16

口算:10×4+6×4=64×24

68

注意: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乘火车 备课人 李亚清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准备 卡片、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 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②72

2×5=10×15

350+10=36036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火车

72×5=360(元)

1.70×5=350(元)2.72

2×5=10×15

350+10=360360

修改及补充内容

www.xkb1.com

题目 0×5=? 备课人 张兵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新课标第一网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130②13×5=65③130

×5130×5=650×5

65065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02②400×3=1200③2×3=6

×32×3=6400×3=1200

6501200+6=1206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40150320105

×3×4×4×8

603330807505

×2×5×9×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0×5=?

1.0+0+0+0+0=0×5=0

2.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买矿泉水 备课人 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 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③3×(2×24)④3×(24×2)

=72×2=3×48=3×48

=144(元)=144(元)=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板书课题:连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24×3=72(元)24×3×2

72×2=144(元)=72×2

=144(元)

答:共花了144元。。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6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之后学习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材当中提供了《买新书》这样一个情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在实际需要中理解运算顺序,不是强加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针对《买新书》这一内容既有混合运算,又有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我觉得本课教学内容我安排的有点难。所以在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不一定能达到并驾齐驱的水平。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练习。

2、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和乘法、除法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了难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7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卫溪区西街学校:尚进枝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与难点】 知道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前准备】

采集树叶、彩笔、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一.督预示标

通过预习,你理解周长的含义吗? 在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 各小组组长汇报预习情况。

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自学梳理

自学课本自学课本45页

1、描出:你采集的树叶的边线。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

2、什么是周长?

3、判断自学单上的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4、树叶、数学课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三.小组答疑

1、独立完成后,由小组长主持,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将自己的学习

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小组成员集体评议,发现错误帮助纠正,力争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全部达标。

2、尝试总结周长的含义。

3、由小组长推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展示 四.展示评价

1.描出自己采集的树叶的边线,数学课本的边线

2.辫一辫:下面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出示周长的两个特征①.从某一点起笔,最后又回到这一点,中间没有间断②.都是沿着边线描。

总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封闭的图形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五.联系拓展

1.摸一摸:桌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画一画:小蜗牛走的路线 3.算一算:

(1)下面图形的周长(2)淘气绕公园跑一周的长度(3)房子的周长

(4)一号狗二号狗都沿着图形跑一圈,谁跑的路程多?为什么一样多?说明理由(思路:移动后观察)

5.思一思: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么?(启发要看菜地的周长)六.总结导预

1、学习了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8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细心计算:

1.口算:

260+400=

640-400=

400÷5=

34×2=

4800÷8=

4×500=

630÷3=

2+8×6=

250万-70万=

640万-40万=

940万+60万=

(54-45)÷9=

+

=

1—=

=

1—

=

1-=

+

+

=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6745+597=

2409÷6=

3.用递等式计算:

3210÷3×2

(687+273)÷6

87÷(15÷5)

4.列式计算

(1)比874万多56万的数是多少?

(2)240的8倍是多少?

(3)一个数的9倍是8109,这个数是多少?

二、对号“入座”:

1.6除89,列式可以是(),商是(),余数是()。

2.5006080读作:(),其中5在()位,它的计算单位是(),表示(),8在()位,表示(),省略万位后的尾数的近似数是()。

3.42的3倍是();

42是3的()倍。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60厘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5.甲数÷乙数=5……4,乙数最小是();如果乙数是6,那么甲数是()。

6.□500÷6,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大应填();要使商是四位数,□里最小应填()。

7.一间长方形教室,长是8米,宽是7米,它的周长是()。

8.把一个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木条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分米。

9.比较大小

5600000

56万

1○

305478○304576

695÷5○695÷3

10.1—=,这样想,把1看成,用

减去

得到()个,是。

11.3月()天,8月()天,6月()天,平年2月有()天。

三、仔细判断

1.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

2.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0。

()

3.1800年是闰年。

()

4.560÷7读作560除7。

()

四、精心选择:

1.下面各数中,一个零也没有读的是:()。

A.5005005000

B.5050000500

C.5055000000

2.一场雨从15:20开始下,经过2小时20分后停了,结束的时间是()。

A.13:40

B.17:40

C.5:40

3.下面的年份是闰年的是()。

A.1965年

B.2002年

C.2040年

4.5068900省略万位后的尾数是()。

A.506万

B.507万

C.5069万

5.一辆汽车上午8时出发下午3时到达目的地一共行驶了()小时。

A.5

B.6

C.7

五、认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宽是5米,长是宽的4倍,小刚围着游泳池跑了一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2.长虹小学买回720根跳绳,平均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每班可分得多少根?

3.一辆汽车上午7时从甲站出发,下午3时到达乙站,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45公里。甲乙两站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一个饲养场里有白兔325只,黑兔423只,每个笼子中放8只,需要多少只笼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9

冯庄镇中心校张堤学校

孟改娣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景象,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江南美景》视频,陶冶学生情操,增加对江南水乡的了解。

二、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在文中找出来画上单横线。

这一自然段共有7句话;是围绕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这句话来写的。2.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从文中找出来画上单曲线。①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

淡淡、闪烁、银鳞可以看出河面平静。

②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停满、紧挨说明河边停着的船只很多。

③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更加说明了小镇早晨的安静。④反复有感情地读。

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两座拱形的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镇两头。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

。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本段围绕“安静”,按照“(河面)—(河水)—(河边)—(河上)”的顺序做具体说明,突出了桃源早晨的安静,像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写法是(总分)的写法。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在文中找出来画上单横线。这一自然段共有6句话;是围绕 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这句话来写的。1.人多

①第2句: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

②第3句: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群向前走。

③第6句 :卖东西的人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绍着自己的产品。2.货多

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

四、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说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

因为小镇的人们在不停地忙碌,不停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所以说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写到作业本上。

板书

小镇的早晨

安静

热闹

忙碌

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10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依循由“分”到“总”的结构方式,抓住小镇早晨“安静”、“热闹”、“紧张”这三方面的特征写出了它的美丽。课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流畅。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叙述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感受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程序

二、说教学程序

针对这篇课文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渗透由“分”到“总”的叙述方法。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小镇早晨“安静”、“热闹”、“紧张”的特点;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共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小镇的早晨是_______的。”这一句式说一说。这样,既复习了旧课,又为学习新课作了铺垫。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分成三步教学:

1、充分诵读,找出特点。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画出中心句,初步感知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从而教给学生中心句和先总后分的写法。

3、激发想象,感情朗读。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小镇的“安静”。

(三)总结学法

学习完第二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总结学法:①画中心句,想小镇早晨的特点;②围绕中心句分别写了什么;③展开想象,读出特点。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鉴于本文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回报,评比。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研读了前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小镇的早晨_________啊!”这一句式,旨在引导学生把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点明主题,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由导学到大胆放手自学的方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师导学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三、四两个自然段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2、以读代讲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强调感悟,而读书则是感悟的前提,课文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越深,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者,本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更适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将来不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根据教材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读、思、划、想(想象)”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但“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自学时不断提醒、点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读悟法。新《课标》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

3、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时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板书安静,学生自学后汇报反馈时相机板书热闹,忙碌,总结全文时顺势板书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让孩子们一目了然,抓住文章的重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课内古诗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深刻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各种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有两个小蚂蚁由于昨天晚上特别不听话,蚁爸爸罚他们绕运动场跑一圈,但是一只小蚂蚁跑后爸爸允许他去休息,而另一只却被爸爸罚跑两圈,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课件)。

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两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周,而另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半)

师:为什么一只小蚂蚁休息了,而另一只小蚂蚁要被罚跑呢?休息了的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多少,另一只呢?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真棒!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圈,也就是一周,而另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半(课件显示树叶一周的边线)

师:这个树叶一周的长度它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树叶的周长)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

二、自主、合作探究

1、看一看

(1)课件播放,铅笔绕图形的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课件播放,小明绕着操场跑步,小明跑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跑道的周长。

2、摸一摸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生活中的物品的边线,初步感知体验到周长要从起点开始,最后还要反回到起点)

3.描图形的边线

师:看,这两片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的周长?

(1)描树叶的周长,请学生到讲台演示。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2)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几个小朋友描的作品。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

(3)师: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自己喜欢的作品,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出它们的边线!

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4.练一练

课件展示练习题,画出下列图形的边线。(注意图形内部的线段不属于周长)。

三、深化练习

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师: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师: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

生1:我认为有周长。

生2:我认为没有周长。

师: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分正方与反方)

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智力大比拼巩固运用

1、画一画下面图形的边线。

2、辨一辨: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出示课件)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上一篇:如何创新档案管理工作下一篇:学会了欣赏七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