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2024-06-14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共13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1.探索勾股定理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3.蚂蚁怎样走最近回顾与思考课题学习拼图与勾股定理第二章 实数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2.平方根3.立方根4.公园有多宽5.用计算器开方6.实数回顾与思考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生活中的平移2.简单的平移作图3.生活中的旋转4.简单的旋转作图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6.简单的图案设计回顾与思考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判别3.菱形

4.矩形、正方形5.梯形

6.探索多边形的内外角和7.平面图形的密铺8.中心对称图形回顾与思考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1.确定位置2.平面直角坐标系

3.变化的鱼回顾与思考第六章 一次函数1.函数2.一次函数3.一次函数的图象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回顾与思考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谁的包裹多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鸡兔同笼4.增收节支5.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回顾与思考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1.平均数2.中位数与众数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回顾与思考《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关系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回顾与思考第二章 相似图形1.线段的比2.黄金分割3.形状相同的图形4.相似多边形

5.相似三角形

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测量旗杆的高度

8.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回顾与思考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第三章 分解因式1.分解因式2.提公因式法3.运用公式法回顾与思考第四章 分式1.分式2.分式的乘除法3.分式的加减法4.分式方程回顾与思考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2.数据的收集3.频数与频率4.数据的波动回顾与思考课题学习吸烟的危害第六章 证明

(一)1.你能肯定吗2.定义与命题3.为什么它们平行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6.关注三角形的外角回顾与思考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2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3

关键词:教学;提高兴趣;作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46-01

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发现的问题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华师大版),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阅读材料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后练习难易适当,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展示闪光点,体现数学魅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5)改革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建立一个接纳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二、在课堂教学及作业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学习绝对值时遇到的难点

Ⅰ、对于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 )

例如:这个题目已知 ,求 。不知道利用绝对值这一性质来解题。

Ⅱ、对于这种绝对值( )不会求,而且容易跟“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混为一谈,他们就会直接说“ ”。我认为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没管绝对值前面的负号;二、不知道这个式子的意义,它应该是表示-2的绝对值的相反数,它包含了两层意思应先算-2的绝对值,再求其相反数。

问题二: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在把减法写成加法的时候容易忘记使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并且很容易漏写负号。

问题三: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对于这种类型-2-3,-2+3的题目很容易算错答案,都会算成-2-3=-1, -2+3=-5。

问题四:学习有理数乘法时:一、对于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相乘时确定积的符号的时候很容易漏写负号。二、这种

类型的题目很容易做错,例如: 。

错解一:

错解二:

正解:

出现错解一的原因是没按运算顺序来,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出现错解二的原因是把 积的负号(性质符

号)与 前面的减号(运算符号)看成同一运算符号,从而把性质符号遗漏了。

问题五:学习有理数除法时,求一个数的倒数很容易求错,学生只是盲目地记住倒数的定义没有理解,

例如:求-15, ,0.25的倒数。

错解:-15的倒数是15或 ; 的倒数是 或 ;0.25的倒数是 。求倒数的方法:

第一、把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数;

第二、把分子和分母位置颠倒,性质符号保持不变;

第三、整数的倒数直接把整数放在分母,分子为1。

问题六: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很多同学容易把 和 混淆,这里 而 。

它们不仅答案不一样,而且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表示的是1的100次方的相反数,而 所表示的是-1的100次方;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乘方过程中容易把负数的奇次方中的负号漏掉。

例如: 正确答案应是-8。

问题七:学习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时,很多同学直接去括号而不理会括号前面的符号,例如:计算

错解:

正解:

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

初中数学课程目录(北师大版8) 篇4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3、蚂蚁怎样走最近第二章 实数

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2、平方根

3、立方根

4、公园有多宽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生活中的平移

2、简单的平移作图

3、生活中的旋转

4、简单的旋转作图

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6、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的性质探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3、菱形

4、矩形、正方形

5、梯形

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7、平面图形的密铺

8、中心对称图形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变化的鱼

第六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谁的包裹多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鸡免同笼

4、增收节支

5、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 分解因式

1、提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 分式

1、分式的乘除法

2、分式的加减法

3、分式方程 第四章 相似图形

1、线段的比

2、黄金分割

3、形状相同的图形

4、相似多边形

5、相似三角形

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7、测量旗杆的高度

8、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

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2、数据的收集

3、频数与频率

4、数据的波动第六章 证明(一)

1、你能肯定吗

2、定义与命题

3、为什么它们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5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r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 s h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的周长乘高+上下底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r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5)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7)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1季度=3个月 1年=4季度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四、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宜都市实验小学十里铺分校期末复习资料一

以上由覃老师整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9.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2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五、特殊问题

植树问题(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1)一般公式: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百分率问题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 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 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 小数+差=大数)

宜都市实验小学十里铺分校期末复习资料一

七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提纲 篇6

1、线段: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的看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5、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6、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7、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补充类比:①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垂线段的长;②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间垂线段的长)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8、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

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9、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0、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11、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直角三角板(45,45,90),(30,60,90)可画出的角除以上角,还有15,75,105,120,135,150这些角都是15的倍数。

12、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时针问题:

时针每小时300,每分钟0.50;分针每分钟60;时针与分针每分钟差5.50.

时针与分针夹角=分×5.50-时×300 (分针靠近12点)

时针与分针夹角=时×300-分×5.50(时针靠近12点)

若结果大于1800,另一角度用3600减这个角度。

经过多少时间重合、垂直、在一条线上,用求出的重合、垂直、在一条线上的时间减去现在的时间。追及问题还可用追及度数/5.5。

13、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14、多边形

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0,正多边形(每条边都相等,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0 / n

过n边形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n边形共(n-3)×n / 2条对角线.

15、圆、弧、扇形

圆: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称为圆心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1、查查在知识方面还能做那些努力。关键的是做好知识的准备,考前要检查自己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漏洞,是否有遗忘或易混的地方;其次是对解题常犯错误的准备,再看一下自己的错误笔记,如果你没有错题本,那可以把以前的做过的卷子找出来。翻看修改的部分,那就是出错的地方、争取在答卷时,不犯或少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也就是错误不二犯。

2、一定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心态问题是影响考试的最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初中数学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

3、看完书后,把课本放起来,做习题,通过做习题来再一次检查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如果碰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看课本,这样以来,相信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主动预习

预习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2.主动思考

很多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听,不能主动思考,这样遇到实际问题时,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听课过程中不思考惹的祸。除了我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定义,这样解题的好处是什么,这样主动去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认真的听课,也能激发对某些知识的兴趣,更有助于学习。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7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8

1.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 ).

(A) (B) (C) (D)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镜子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

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 ( )

(A) 15:01 (B) 12:01 (C) 10:51 (D) 10:21

3.已知 ,则 的值为 ( )

(A) 49 (B) 39 (C) 29 (D) 19

4.某班在组织学生议一议:测量1张纸大约有多厚.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较合理且可行的观点是 ( )

(A)直接用三角尺测量1张纸的厚度;

(B)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2张纸的厚度;

(C)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50张纸的厚度;

(D)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1000张纸的厚度.

5.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 ‖ 的是( )

(A)∠1=∠3 (B)∠2=∠3 (C)∠4=∠5 (D)∠2+∠4=1800

6.将一个各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分割成同样大小的27个小正方体,从这些正方体中任取一个,恰有3个面涂有颜色的概率是 ( )

(A) (B) (C) (D)

7.如图,AB‖DE,CD=BF,若要证△ABC≌△EDF,还需补充的

条件是( )

A、AB=ED ;B、AC=EF; C、∠B=∠E;D、不用补充;

8.如图,小亮在操场上玩,一段时间内沿 的路径匀速散步,能近似刻画小亮到出发点 的距离 与时间 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0.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

∠BEF交CD于点G,∠1=50,则∠2 = .

11.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 000,如果有人在地面上行走了米,那么在地图上的距 离为 米(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2.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看见某车车牌的后5位号码是: ,则该车的后5位号码实际上是 .

13,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行,然后随意落在如图所示的某个方格中(每个方格除颜色外完全一样),那么小鸟停在黑色方格中的概率是___.

14.如图,在△ABC中,∠C=900,AC=BC,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AB,垂足为E,若AB=10,则△BDE的周长为

15.如图,将△ABC沿经过点A的直线AD折叠,使边AC所在的直线与边AB所在的直线重合,点C落在边AB上的点E处,若∠B=450,∠BDE=200,则∠C= ∠CAD=

16.“龟兔赛跑”是同学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图表示路 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那么赛跑中兔子共睡了 分钟,乌龟在这次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米/分钟

三、(第17小题6分,第18,19小题各8分,第20小题10分,共32分)

17.计算

18.若一个人活了1 0000000小时,那么他或她的年龄是多少?这可能吗?(结果精确到十分位,并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9.口袋里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球,其中有红球4个,绿球5个,任意摸出1 个绿球的概率是 ,求摸出一个黄球的概率?

20.如图,E在直线DF上,B在直线AC上,若∠AGB=∠EHF,∠ C=∠D,试判断∠A与∠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四、(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22.如图,已知CD⊥AB,EF⊥AB,垂足分别为D、F,∠1=∠2,试判断DG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本题12分)

23.如图,已知AB‖D E,AB=DE,AF=DC,请问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任选一对给予证明

六、(本题12分)

24.如图,由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中,请你用三种方法分别在下图中添画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七、(本题12分)

25.张华上午8点骑自行车外出办事,如图表示他离家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时间 (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张华何时休息?休息了多少时间?这时离家多远?

(2)他何时到达目的地?在那里逗留了多长时间?目的地离家多远?

(3)他何时返回?何时到家?返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八、(本题14分)

26.如图,在 △ABC中,AC=BC,∠ACB=900,D是AC上一点,且AE垂直BD的延长线于E,又AE= BD.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

备用题:

1.下列四个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2.若2x+5y-3=0,则4x32y的值为( )

A.6 B.8 C.9 D.16

3.如图,已知AB‖DE,∠ABC=800,∠CDE=1400,

则∠BCD=_______.

4.一根竹竿长3.649米,精确到十分位是 米.

5.口袋里装有20个球,其中红球数是白球数的2倍,其余为黑球,甲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若为红球则甲获胜;甲把摸出的球放回袋中,乙也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若为黑球则乙获胜,若游戏对双方公平,试问黑球数应为多少只?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威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盛

从小学到初中,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形式,学习方法,都是一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想的认识,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数学思想在数学知识转化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掌握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当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既能高度概括数学问题的本质规律,更具有普遍意义,又能使数学问题的表达变得简单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一些具体的数的计算,启发学生归纳出字母表示数的思想,认识到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就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由此产生从算术到代数的认识飞跃。

例:搭一个三角形需要4根木棒.按上面的方式,搭2个三角形需要____根木棒, 搭3个三角形需要____根木棒, 搭4个三角形需要____根木棒.搭1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_____根木棒.搭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木棒?如果用x表示所搭三角形的个数, 那么搭x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木棒? 字母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还可以表示零。初学者往往会出现a是正数,一a是负数,3n>2n等错误,其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字母表示数的任意性。这里教师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一点。学生领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就可以进行下面的教学了:(1)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公式、法则。

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般地,人们把代数称为“数”而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是相互独立,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

初一教材引入数轴,就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画图分析等,充分显示出数与形结合起来产生的威力,这种抽象与形象的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初一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温度计引出数轴的概念,能直观地理解负数的意义。(2)利用数轴把点与数对应关系揭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可以进行数的大小比较。(3)利用数轴进行相反数的教学。(4)利用数轴进行绝对值的教学。(5)有理数的加法运算。(6)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同时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行程问题的分析理解。尤其是对相反数的理解,当教材第一次出现a的相反数是—a时,学生会出现思维难点,利用数轴可以帮组学生理解。

三、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分类讨论思想的原则是: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分类讨论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也能很好地训练一个人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

例: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点B与点A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求点B所表示的数为。学生错填: 8。

分析:点B可能在A点的右侧,也有可能在A点的左侧,因此有两种情况,应填8或—2 两个数.学生往往只考虑点B在A点右侧的一种情况,忽略另一种情况,原因是没有分类讨论的思想,或不习惯分类讨论。

初一数学的分类思想主要体现在:(1)有理数的分类。(2)绝对值的分类。(3)有理数加法的分类。(4)有理数幂的分类。(5)整式的分类。(6)去括号法则的分类。(7)图形的分类。

四、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在初中教材中体现突出,如在实数运算中,常把数字与前面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又如用字母表示数就充分体现了整体思想,即一个字母不仅代表一个数,而且能代表一系列的数或由许多字母构成的式子等;再如整式运算中往往可以把某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如:(a+b+c)2= [(a+b)+ c ]2视(a+b)为一个整体展开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效率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五、化归与转化思想

化归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主梁之一。人们在研究运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问题的解决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方法和步骤,人们把这种已有相对确定的解决方法和程序的问题,叫做规范问题,而把一个未知的或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规范问题的方法,称为问题的化归。把有待解决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已熟悉的规范性问题或已解决过的问题,从而求得问题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方向一般是把未知的问题朝向已知方向转化,把难的问题朝较易的方向转化,把繁杂的问题朝简单的方向转化,把生疏的问题朝熟悉的方向转化。

例: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5(1-4X)-15=3(2-6X)(利用去分母转化为含括号的式子了)

去括号,得5-20X-15=6-18X 移项,得-20X+18X=6-5+15 合并同类项,得-2X=16(利用去括号和移项转化为ax=b的形式了)化系数成1,得X=-8(利用化系数为转化为x=c的形式了)把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转化成ax=b的形式,最终化归为x=c的形式。

七年级数学中的化归与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用绝对值将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化归为两个算术数(小学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2)用绝对值将两个数的加法、乘法化归为两个算术数的加法、乘法。通过这样的化归既对绝对值的作用、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知识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3)用相反数将有理数的减法化归为有理数的加法。(4)用倒数将有理数的除法化归为有理数的乘法。(5)把有理数的乘方化归为有理数的乘法。(6)把合并同类项化归为系数的加法。(7)把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转化成ax=b的形式,最终化归为x=c的形式。

六、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的实质就是数学建模,解应用题是方程思想应用的最突出体现。方程思想,就是一些求解未知问题,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从而化未知为已知。七年级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要想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已知数也抓住未知数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例: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参加了12场比赛,共得了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解析:若用小学的算术方法,我们要经过适当的尝试,如计算20÷10=2可知胜的场数少于10,计算20÷3=6„„2,可知胜的场数一定多余6。则胜的场数可能为7或8或9,再逐步验证。

但运用方程求解则显得十分简便,充分体现了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设该队赢了x场,则该队负了(12-x)场,由题意得: 2x+(12-x)=20 解得:x=8 答:(略)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才是易于体会、易于接受的。其次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依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初一开始就有计划的渗透数学思想, 同时注意渗透的过程,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10

2.C(解析:(- 8m4n+12m3n2- 4m2n3)÷(- 4m2n)=- 8m4n÷(- 4m2n)+12m3n2÷(- 4m2n)- 4m2n3÷(- 4m2n)=2m2- 3mn+n2.故选C.)

3.D(解析:观察图形可知:单独涂黑的角顺时针旋转,只有D符合.故选D.)

4.C(解析:(1)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也不是全等三角形,所以(1)错误;(2)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果两个三角形是任意三角形,就不一定有对应角或对应边了,所以(2)错误;(3)正确.故选C.)

5.C(解析:A.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为180÷2=90(km/h),故本选项错误;B.乡村公路总长为360- 180=180(km),故本选项错误;C.汽车在乡村公路上的行驶速度为90÷1.5=60(km/h),故本选项正确;D.2+(360- 180)÷[(270- 180)÷1.5]=2+3=5(h),故该记者在出发后5 h到达采访地,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

6.B

7.B(解析:因为PR=PS,PR⊥AB于点R,PS⊥AC于点S,AP=AP,∠RAP=∠SAP,所以△ARP≌△ASP,所以AS=AR.因为AQ=PQ,所以∠QPA=∠QAP,所以∠RAP=∠QPA,所以QP∥AR.所以①,②都正确.而在△BPR和△QPS中,只满足∠BRP=∠QSP=90°和PR=PS,找不到第3个条件,所以无法得出△BPR≌△QPS.故本题仅①和②正确.故选B.)

8.D(解析:A.因为此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正确;B.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正确;C.由三角形全等可知,BG=CE,且直线BG,CE的交点在AF上,正确;D.题目中没有60°条件,不能判断是等边三角形,错误.故选D.)

9.A(解析:因为台球桌四角都是直角,∠3=30°,所以∠2=60°.因为∠1=∠2,所以∠1=60°.故选A.)

10.C(解析:在△OBC中,已知∠O,∠C的度数,易求得∠OBC=80°,欲求∠OAD的度数,可通过△OBC≌△OAD得∠OAD=∠OBC=80°.)

11.11(解析:因为x2+3x+2=(x- 1)2+a(x- 1)+b=x2+(a- 2)x+(b- a+1),所以a- 2=3,b- a+1=2,所以a=5,所以b- 5+1=2,所以b=6,所以a+b=5+6=11.)

12.不公平(解析:甲获胜的概率是,乙获胜的概率是,两个概率值不相等,故这个游戏不公平.)

13.110°(解析:因为∠A=40°,∠ABC=∠ACB,所以∠ABC=∠ACB=(180°- 40°)=70°.

又因为∠1=∠2,∠1+∠PCB=70°,所以∠2+∠PCB=70°,所以∠BPC=180°- 70°=110°.)

14.(1)日期、电表读数 日期 电表读数 (2)120 58.8(解析:(1)变量有两个:日期和电表读数,自变量为日期,因变量为电表读数;(2)每天的用电量约为(49- 21)÷7=4(千瓦时),4月份的用电量=30×4=120(千瓦时),因为每千瓦时电费是0.49元,所以4月份应交的电费=120×0.49=58.8(元).)

15.(解析:偶数有2,4,6.求出偶数区域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即可求出指针指向偶数的概率.)

16.4(解析:△BCE和△ADE,△BOE和△AOE,△OCE和△ODE,△BOD和△AOC,共4对.)

17.①②③(解析:因为∠E=∠F=90°,∠B=∠C,AE=AF,所以△ABE≌△ACF.所以AC=AB,∠BAE=∠CAF,BE=CF,所以②正确.因为∠B=∠C,∠BAM=∠CAN,AB=AC,所以△ACN≌△ABM,所以③正确.因为∠1=∠BAE- ∠BAC,∠2=∠CAF- ∠BAC,∠BAE=∠CAF,所以∠1=∠2,所以①正确,所以题中正确的结论应该是①②③.)

18.19(解析:因为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D=CD,AC=2AE=6 cm.又因为△ABD的周长=AB+BD+AD=13 cm,所以AB+BD+CD=13 cm,即AB+BC=13 cm.所以△ABC的周长=AB+BC+AC=13+6=19(cm).)

19.解:原式=4x2- 4x+1- 9x2+1+5x2- 5x=- 9x+2,当x=0时,原式=2.(答案不唯一)

20.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农民自带的零钱为5元. (2)=0.5(元). (3)=15(千克),15+30=45(千克).答:农民自带的零钱为5元;降价前他每千克土豆出售的价格是0.5元;他一共带了45千克的土豆.

21.解:(1)∠EAB=∠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BAC=∠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BAD+∠D=180°;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2.解:游戏规则不公平.理由如下: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9种,故P(牌面数字相同)==,P(牌面数字不同)==.因为<,所以此游戏规则不公平,小李赢的可能性大.

23.解:以下答案供参考.图(4)(5)(6)中的三角形全等,只需画其中一个.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11

一、生活中的数

可爱的校园 快乐的家园 玩具 小猫钓鱼 文具

二、比较

动物乐园 高矮 较重

三、加减法

(一)有几枝铅笔 有几辆车 摘果子 小猫吃鱼 猜数游戏 跳绳 可爱的企鹅 分苹果 操场上 乘车 整理与复习

(一)大家来锻炼 迎新年

四、分类

整理房间 整理书包

五、位置与顺序 前后 上下 左右 教室

六、认识物体

物体分类 你说我摆

七、加减法

(二)捆小棒 搭积木 有几瓶牛奶 有几棵树 买铅笔 跳伞表演 美丽田园 整理与复习

(二)八、认识钟表

小明的一天 小芳的上午

九、统计 最喜欢的水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一、生活中的数

数铅笔 数豆子 动物餐厅 小小养殖场

二、观察与测量

观察物体 桌子有多长 去游乐园 估一估 量一量

三、加与减

(一)小兔请客 采松果 青蛙吃害虫 拔萝卜 回收废品起长

四、有趣的图形

认识图形 动手做

(一)动手做

(二)动手做

(三)五、加与减

(二)图书馆 发新书 小小图书馆 跳绳 小小运动会

六、购物

买文具 买衣服 小小商店

七、加与减

(二)套圈游戏 乘船 乘车 今天我当家

八、统计 组织比赛 买气球

我和小树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一、除法

数一数 儿童乐园 有几块积木 动物聚会

二、乘法口诀

(一)数松果 摘桃子 做家务 需要几个轮子 可爱的小青蛙 小熊请客 回家路上

三、观察物体

看一看

(一)看一看

(二)节日广场

四、分一分与除法

分桃子 分苹果 分糖果 分香蕉 飞行表演 小熊开店 运动会 快乐的动物 文具店 花园 整理与复习

(一)五、方向与位置

东南西北 看望老人

六、时、分、秒

我们赢了 一分钟能干什么 作息时间表 月球旅行

七、乘法口诀

(二)有多少“粘贴画” 一个星期有几天 买球 整理与复习

八、除法

长颈鹿和小鸟 小兔安家 游乐场

九、统计与猜测

生日 买书 抛硬币 趣味运动会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一、除法

分苹果 分橘子 分草莓 租船 派车

二、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买鲜花 过河

三、方向与路线

辩认方向 认识路线

四、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 拔一拔 比一比 练习五

五、测量

铅笔有多长

一千米有多长

练习六整理与复习一 走进乡村

六、加与减

(一)买电器 回收废电池 小小图书馆 练习七

七、认识图形

认识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欣赏与设计

八、加与减

(二)捐书活动 运白菜 买洗衣机 美丽的植物园

九、统计 读统计图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乘除法

小树有多少棵 需要多少钱 参观科技馆 植树

二、观察物体 搭一搭

三、千克、克、吨 有多重 1吨有多重 配菜

四、乘法

购物 去游乐场 乘火车 0×5=?买矿泉水 整理与复习

(一)五、周长

什么是周长 游园 花边有多长 地砖的周长 交通与数学

六、除法

分桃子 淘气的猴子 送温暖 买新书

七、年、月、日

看日历 猜生日 一天的时间 时间与数学

(一)时间与数学

(二)整理与复习

(二)八、可能性

摸球游戏 生活中的推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一、元、角、分与小数

买文具 货比三家 买书 寄书 森林旅游

二、对称、平移与旋转

轴对称图形 镜子中的数学平移与旋转 欣赏与设计

三、乘法

找规律 住新房 电影院 旅游中的数学

四、面积

什么是面积 量一量 摆一摆 铺地面

五、认识分数

分一分

(一)分一分

(二)比大小 吃西瓜

六、统计与可能性

比一比 猜一猜 体育中的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一、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人口普查 国土面积近似数 从结绳记数说起

二、线与角

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角的度量 画角 走进大自然

三、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 体育场 神奇的计算工具 探索与发现

(一)数学阅读 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与发现

(三)整理与复习

(一)四、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旋转

五、除法

买文具 路程、时间与速度 参观苗圃 秋游 国家体育场 探索与发现

(四)中括号

六、方向与位置

确定位置

(一)确定位置

(二)七、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 正负数 整理与复习

(二)八、统计

栽蒜苗

(一)栽蒜苗

(二)数据告诉我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 测量活动 比大小 购物小票 量体重 歌手大赛

二、认识图形

图形的分类 三角莆的分类 探索与发现

(一)探索与发现

(二)四边形分类 图案欣赏 数图形中的学问

三、小数乘法

文具店 小数点搬家 街心广场 包装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手拉手

四、观察物体

节日礼物 天安门广场

五、小数除法

精打细算 参观博物馆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人民币兑换 谁爬得快 电视广告 激情奥运

六、游戏公平谁先走

七、认识方程

字母表示 数 方程 天平游戏

(一)天平游戏

(二)猜数游戏 邮票的张数 图形中的规律 本册综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一、倍数与因数

数的世界 2、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 找质数 数的奇偶性

二、图形的面积

(一)比较图形的面积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动手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三、分数

分数的再认识 分饼 分数与除法 分数基本性质 找最大的公因数 约分 找最小的公倍数 分数的大小 数学与交通 相遇 旅游费用 看图找关系

四、分数加减法

折纸 星期日的安排 看课外书时间

五、图形的面积

(二)组合图形的面积 成长的脚印 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 点阵中的规律 整理与复习

(三)六、可能性的大小

摸球游戏 设计活动方案 数学与生活 迎新年 铺地砖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一、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二)分数乘法

(三)二、长方体

(一)长方体的认识 展开与折叠 长方体的表面积 露在外面的面

三、分数除法

倒数 分数除法

(一)扇形统计图 奥运会 中位数和众数 分数除法

(二)分数除法

(三)数学与生活 粉刷墙壁 折叠

四、长方体

(二)体积与容积 体积单位 长方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的换算 有趣的测量

五、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

(一)分数混合运算

(二)分数混合运算

(三)六、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 合格率 蛋白质含量 这月我当家 数学与购物 估计费用 购物策略 包装的学问

七、统计

扇形统计图 奥运会 中位数和众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一、圆

圆的认识一 圆的认识二 欣赏与设计 圆的周长 数学阅读 圆的面积

二、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

(一)百分数的应用

(二)百分数的应用

(三)百分数的应用

(四)三、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 图案设计 数学欣赏 整理与复习

(一)数学与体育 比赛场次 起跑线 营养配餐

四、比的认识

生活中的比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五、统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整理与复习

(二)六、生活中的数

数据世界 数字的用处 正负数

(一)正负数

(二)七、观察物体

搭一搭 观察的范围 看图找关系 足球场内的声音 成员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一、圆柱和圆锥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变化的量 正比例 画一画 反比例 观察与探究 图形的放缩 比例尺

三、数与代数

整数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常见的量 运算的意义 估算 计算与应用 运算律

四、用字母表示数

方程 正比例、反比例 探索规律

五、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一)线与角

(二)平面图形

(三)立体图形 图形与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七、统计与概率

统计 可能性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12

4.3角 教学设计

灵璧县大路中学 李磊 2016-11-2

《4.3 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熟悉角的四种表示方法;认识度、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创设角及度、分、秒的思维情境,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度、分、秒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妙设疑,复习引入

问题1.在小学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

幻灯片2显示图片

问题2.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我们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图中找出角?

幻灯片3显示图片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引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射线,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问题2: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2.角的定义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画成一个角的?教师在黑板上同步演示角的画法,学生归纳,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教师板书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3.角的表示

问题1:所有的角都一样吗?为什么?

问题2:既然角有异同,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加以区别?

(1)角的符号:“∠”表示,读作“角”;(2)角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CCBBOαβB21O图1AO图2A图3A

a.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1,可记作∠AOB或∠BOA,其中O是角的顶点,必须写中间,A、B分别是角的两边上的一点,写在两边,可以交换位置.b.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图1,可记作∠O.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前提是同一个点作顶点的角只有一个时,否则不能用这种表示方法.如图2,∠AOC就不能记作∠O,因为此时以O为顶点的角不止一个,容易引起混淆。

c.用数字或希腊字母来表示:用这种方法表示角时,要在靠近顶点处加上弧线,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α、β、γ等,如图2中,∠AOB可记作∠1,∠BOC记作∠2,如图3中,∠AOB记作∠β,∠BOC记作∠α 练习:幻灯片7-8显示.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教师拿出教学用的圆规演示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从而生成一个角,学生观察,归纳并总结给出角的定义二:

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2.教师用幻灯片9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试着概括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教师板书: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周角.3.角的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在测量角时,有时以度为单位还不够,我们需要用比1°更小的单位,称之为分和秒,从量角器上看到,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为了更精密的度量角,我们规定1°的角等分成60份,计作1′;1分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就是1秒,计作1″;即1°= 60′,1′=(1)°,1周角 = 360°,1′=60″,1″=60(1)′,1平角 = 180°.60例1:计算:(幻灯片12显示.)⑴1.45°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秒? ⑵1800″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度? 牛刀小试:(幻灯片13-14显示)(1)0.25°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秒?(2)2700″等于多少分? 等于多少度? 4.角的度量

本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设计时,力求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并度量角的过程,为此,设计:“做一做”,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的过程.做一做:幻灯片15显示.⑴请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⑵请用字母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⑶请用量角器测量出哈尔滨在北京的北偏东大约多少度?

四、随堂练习

书上116页随堂练习第1题.五、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2.你还存在哪些未解的疑惑?

六、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打印版 篇13

(二)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从组织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判断正误入手,通过拼图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并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推理,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由此,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目的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在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时,发展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通过拼图游戏,与同伴交流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3.情感与态度: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得到充分暴露,学生在再发现、再发明的过程中,思维火花发生强烈碰撞,数学结论的发现、生成为自然的事情.本节课可以按如下教学方式展开:放手做一做—引导想一想—鼓励说一说—特例验一验—设法证一证(多项式展开、几何图形解释)—规律用一用。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提问平方差公式的内容 2.判断正误:

(1)(a+5)(a-5)=a5(2)(3x+2)(3x-2)=3x2 222(3)(a-2b)(-a-2b)=a4b(4)(100+2)(100-2)=1002=9996(5)(2a+b)(2a-b)=4ab 提问:

⑴两个二项式相乘,因式要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当因式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⑵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二项式?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征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因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活动目的:通过学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这些都是学生常出错的题目,通过做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进一步理解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 拼图游戏,验证公式

活动内容:如左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1.请表示图中阴影(紫色)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222222aabb 图1 a2-b2 图2(a+b)(a-b)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 a2-b2 =(a+b)(a-b)2 4.(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猜想——验证——证明”的过程。若从代数的角度,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方差公式的运算本质;若从几何背景的角度,使平方差公式更具有直观性,避免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使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更有意义。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这个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并初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逆运用。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第三环节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内容: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

例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0+1)(200-1)(2)102×98 3(3)203×197(4)201619 77活动目的:例1两个题都需要运用两次平方差公式,锻炼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例2目的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有关数的简便运算。通过找规律,利用平方差公式简化数字运算,学生可以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较容易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数字运算。

第四环节 感受问题,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例3 计算

(1)a2(ab)(ab)a2b2

(2)(2x5)(2x5)2x(2x3)

例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练习1 填空

1.x2-25=()()2.4m2-49=(2m-7)()3.a4-m4=(a2+m2)()=(a2+m2)()()练习2 判断

(1)(a+b)(-a-b)=a2-b2 1a111(2)计算: 23b3b2a

111111原式babab2a223234 3活动目的:加入简单的混合运算之后,逐步让学生养成识别公式特征并自觉套用的习惯。题目中加入了逆向使用公式的题目,让学生双向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公式的应用能力。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练习慢慢渗透因式分解的思想。例3两个题的目的,是整式的混合运算,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使运算简便;还需要注意的是运算顺序以及结果一定要化简。例4的目的使让学生体会平方差公式的逆用。

通过有提示的填空题形式,学会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五环节 扩展能力

1.(221)(241)(281)(2161)22.1234512346123443.观察下列各式:(x1)(x1)x21(x1)(x2x1)x31(x1)(x3x2x1)x41根据前面的规律可得:(x1)(xnxn1x1)________活动内容:

以上题目视学生情况而定。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活动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目的: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归纳整理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1.12

上一篇:从数学归纳法到多米诺骨牌下一篇:七类重点车辆、七种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