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统计》教案

2024-11-16

《简单的统计》教案(精选14篇)

《简单的统计》教案 篇1

大二班《简单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统计图来记录物品的数量,初步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应运。

2.锻炼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活动准备:

教具:电器数量统计图;3种不同的图书若干。学具:不同颜色的雪花片若干。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游戏:网小鱼。一部分幼儿站成圆形作鱼网,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小鱼。“小鱼”一边唱歌,一边在“鱼网”里钻出、钻进。歌声停,扮演鱼网的幼儿手拉手,“小鱼”则停止钻出、钻进。然后数一数:一共“网”了多少鱼。游戏可反复进行。

2.集体活动。①了解统计图。

小小设计师。上次活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将教室里的电器进行了分类,并用表格记录了数量。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吧。

师出示统计电器数量的统计图。

问:谁能一眼看出哪种电器最多,哪种电器最少,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出来的? ②幼儿尝试用统计图来统计。

师出示三种不同种类的图书。请幼儿将图书分类,再设计图书的分类标记,最后用统计图表示出来。

3.分组活动。

师: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统计图,一起来设计吧。第一组:雪花片统计图。用统计图统计不同颜色的雪花片的数量。第二组:豆类统计图。

第三组:花朵统计图。做《操作册》第6册第41页的活动“美丽的花园”。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简单的统计》教案 篇2

“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之一。教学中, 只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 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就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品质。那么, 怎样实现教学生活化呢?下面, 我就以教学“简单的统计”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 为例, 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再现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他们在快乐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我并没有直接选用教材上给定的统计数据, 而是让学生先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 并完成这一活动中的某些项目的统计工作。如, 制作今年春节家庭购买年货的统计表, 分别统计出各种年货的名称、单价、数量、总价等, 然后总结出“通过这个统计表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或者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活动, 学生既能明确地认识到统计表的重要作用, 即能清晰、有条理地反映事物的状态, 又能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 启迪数学思维

数学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设计的学习内容既要结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比如, 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我把本班女生的身高作为分析对象,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以“从女生身高的记录单里, 你想了解什么情况或者获得哪些信息?”为问题, 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如, “我想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最多, 在哪个范围的人最少, 自己是不是其中的一个?”“我想知道谁最高, 谁最矮?”“我想知道自己偏高, 还是偏矮?”……此时, 我顺势引导:“从这张记录单上还不能很快看出我们要了解的信息, 因此, 我们还对它进行分组统计。”由于整理的是学生身边真实的数据, 学生兴趣盎然, 很快就认识到了分组整理数据的优点, 了解了统计的意义。

三、提供参与机会, 营造探究氛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如, 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我精心设计了帮汪老师到“水果商店”买水果的实践性习题,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帮汪老师出主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们有的独自进行抽样调查搜集、整理数据, 然后进行推理;有的分工合作, 分别调查爱吃不同水果的学生, 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 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四、运用知识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认知水平, 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师要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如, 教学“简单的统计”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请你当个小会计”的环节, 其中有三道题目, 第一个是分组统计本校四 (1) 班与四 (2) 班学生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 并对比写出结论;第二个是计算本学期四年级四个班为贫困生捐款的平均数;第三个是制作“本校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因为这些题目都来自于学生身边, 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 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本环节中, 我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学生随学随用, 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 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而来的,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3

一、让学生经历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班借书的日子,你们喜欢借阅什么书呢?

生(七嘴八舌):故事书、科幻书、漫画书、童话书……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但你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能听明白吗?怎样才能知道喜欢什么书?你怎样调查?

生:一个一个依次说。

生:一个一个说太浪费时间,可以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

生:可以先统计一个小组的,再统计全班的。

2.收集整理数据。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种类写到自己的名字下面。(学生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说用什么方法统计数据。

生:先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生:再把各组的数据加起来。

师:就按同学们说的做,加的时候要细心。

(学生自主统计。)

师:请把你统计的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用打?菖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正”字法统计,因为正字正好5笔,一看就知道。

师: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我们班同学喜欢看什么书,我们可以画表统计,把数据填进去。(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

3.分析数据。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喜欢看什么书的人各有多少了。看了这个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反思]

1.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感悟。

联系本班学生借阅图书这一生活事实,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取有用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在统计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本节课的学习材料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的,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来,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历了统计的全过程。

3.关注有价值数学的体验。

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显示出其价值,只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取生活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体现了多样化的策略,又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学生有效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并非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很多课堂上,因为孩子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这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统计某十字路口的机动车流动情况”,对我颇有启发。

师: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统计东门口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

(1)先引导学生看统计表,了解填写什么。

路段机动车通过情况统计表

时 分到 时 分

(2)学生议一议四种车辆的划分方法。

(3)放车辆流动录像(1分钟),学生看录像并独立进行统计。

(4)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统计有结果了吗?

生1:我用画正字法统计。来不及统计,放得太快了。

生2: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也没能统计出结果。

师:为什么不能统计出结果来?

生3:录像放得太快了,统计来不及。

师:是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4:播放录像4次,我们可以一次统计一种车的流量。

师:播放录像4次,就要花4分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5:我们可以4个人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这样只要播放一次。

师:这种方法好吗?(生表示同意。)

师:那就按这个方法去统计。4人一组,可以自由结合。

(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并且自己进行分工,每人统计一种车。)

(5)重新放录像(1分钟)。

(6)再次汇报统计结果。(各组完成统计表。)

师:通过刚才对(1分钟)机动车流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你知道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6:合作力量大,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与人合作就可能完成。

生7:我了解了这个路口机动车的流量情况。

师:通过小组合作,我们统计出了机动车的流量情况。做简单的数据统计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统计的方法。

[反思]

设计“统计汽车流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欲望,产生“合作”的需求,通过合作学习,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合作不是被动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是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率,认识到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简单的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4

杨湾小学 陈灵芝

【教学目标】:

1、知道统计图的优点和常用统计图的名称。

2、了解并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懂条形统计图,能够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调查表、学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进行关于彩虹有几种颜色和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谈话。

二、调查活动

1.导入:提出“班内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然后引出调查活动。

2.小组内分工,发放调查表,

师强调:为了方便调查,今天选取了其中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蓝、紫进行调查。

3.统计调查结果。

师生共同完成数据统计。

4.刚才我们把各种颜色的数量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叫什么?(板书课题:统计)

三、探索方法

1.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每种颜色的数量。如果想形象地看出谁最多谁最少,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画统计图)

2.制作条形统计图。

(1)教具出示。

(2)学生试画统计图,产生矛盾。

(3)小组讨论怎样画统计图。

(4)分小组汇报。

(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矛盾的策略)

(5)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3.展示学生的统计图,进行修正和分析。

(1)评价修正统计图。

(2)看图分析,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讨论:如果本班再调来一个学生她(他)最有可能喜欢哪一种颜色?

4.学习小结。

四、巩固拓展

1、P109例1

2、(机动练习)现场调查:对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进行人数统计。

出示:香蕉、西瓜、菠萝、苹果四种水果,学生点击选择。

交流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五、作业布置

《简单的统计》教案 篇5

1.[课件显示图片],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

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观念变了,过节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两个多月我们将来迎来的新春佳节,你们准备怎样过好20的春节呢?

指名学生回答。(5~6个)

2.根据大家的回答,老师大致作了一下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课件显示]

请两个同学统计一下人数。(每个同学选择一种)

[操作课件,师按统计结果填好人数]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了这张统计表,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

二、新授

(一)绘制方块图

1.如果老师准备用这样一个方块表示5人,你能把表中的数据用

这样的方块表示出来吗?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请各小组组长打开①号信封,信封里的每个方块纸张表示5人,小

组合作在职操作纸上把方块摆一摆,如果遇到问题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决?

2.交流。

(二)绘制条形统计图

1.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看几个图。[课件展示一组统计图]

观察最后一幅图,比较看统计图和看统计表我们获得的信息的质量有什么不同?

[定格最后一幅]类似这样的统计图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过?[指

名回答]

说明:这样的统计图叫(板)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读题。

2.学习画法:

指方块图:

①我们将这样的方块直接画成直条,就形成了条形统计图。

[课件]如果将这样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5人,表示x人的就应该是这么高,按序把四种情况说完。添上横、纵轴,这就是条形统计图了。

②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怎样看出来的?[多指名几位学生说说]

③学画法:

a、a、那么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请各小组组长打开②号信封,自学自学材料,了解它的一般画法。

b、教师展示画法:指名一生读步骤,师同步骤操作。(电脑显示)

c、详细讲解第一个直条的画法说明可涂颜色,也可打上斜线。(用阴影表示)

c、学生完成后第三个直条,教师巡视,画完后小组交流。

e、说明:最后根据统计图所反映的内容,简明地写上统计图的标题以及制图日期

d、提几个问题:(1)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_____人。

(2)______的人数最多,是____人,_____的人数最少,是_____人。

三、练习

1.P81.1

2.P80练一练

四、应用:

周校长喜欢登山,近几个利用暑假的时间游览了中国的五岳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把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的数据带了回来,整理成了统计表,想请我班的同学完成条形统计局,先画泰山的直条。(其余几山记学主选择)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简单的电路》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2、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与科学符号。

3、体会探索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电池和导线若干,小电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幼儿认识、操作探索:利用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1、观察了解灯泡。

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请你们观察一下小灯泡,想一想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中间有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灰色的小圆点叫连接点,一共有两个。

2、观察了解电池。

师:我们生活中用到电池吗?谁能说说电池的外形是怎样的。电池分为两极,正极和负极。负极为锌皮的一端,正极是一根碳棒上有铜帽的一端。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电池。

师:你能说说你见过哪些电池吗?遥控器里的圆形的7号电池,手电筒里的1号电池,圆形的5号电池,手表里的圆形的电池。

4、幼儿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

师:大家观察了小灯泡、电池,现在想不想点亮小灯泡呀?

幼:想。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先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5、幼儿探究小灯泡电路的连接方式。

师: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师: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

6、教师总结。

第8章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 篇7

【名师箴言】

成功给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章晓东

学习解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研究例题. ———许新

数学要“品”“做”“悟”. ———诸广平

学会数学反思,让自己更具理性头脑. ———孙伟刚

会用数学公式,并不说明你会数学. ———万志建

数学概念的学习,离不开数学举例;会恰当的举例,是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助推器.数学概念且学且举例. ———程军

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案 篇8

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3。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4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5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6.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分析.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到生活的思想,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完成横向统计图的制作.

2.对有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认识横向统计图,并对横向统计图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我们喝的水也越来越多,你们喝过哪些牌子的矿泉水吗?

生:康师傅,统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你们知道哪种矿泉水销量好吗?(不知道)这需要我们去收集数据统计之后才知道。今天阳光超市的老板也想知道他的超市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阳光超市的矿泉水专柜。左边这位是老板,他说什么?(生答:上周卖了多少矿泉水?)右边售货员说:(这是上周的销售记录。)

师出示统计表。

师:售货员的销售记录是用什么做的?(生答:统计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统计表: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A品牌 30箱,B品牌45箱,C品牌25箱,D品牌10箱)

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已经对这个统计表做了简单的分析,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板书课题)。

师:除了统计表,咱们还学过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据,使它们更直观?(统计图)出示一个空白的统计图

谁来给大家说说这个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师:你们能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画出下面的统计图吗?请大家拿出第一张空白统计图,开始吧

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师: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各种矿泉水销售量的差异,从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可是售货员给老板看的统计图和我们用的不一样,你们想看看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横向空白条形统计图,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小组讨论:(1)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每格表示多少?

师:这个条形还是竖着画吗?(不是)那要怎么画?(横着画)示范一种品牌的画法。

请大家翻开课本P38,自己试着把书上这个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生独立完成。

2、展示完成的统计图,简单订正对错

学生展示 课件展示

3、比较一下,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把条形朝上画的统计图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那么这种条形横着画的就称为……

很好,这种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其实它和我们原来学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它画成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师:不管是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观察比较,通常还把数据标在对应条形的上方。在横向的统计图中,就标在条形右边。好,下面请大家给我们刚才画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标上数据。

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想一想,假如你是这家超市的老板,下周该多进哪种牌子的矿泉水?少进哪种牌子的?

师小结:看来,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作出重要决策呢。既然统计图的作用这么大,那咱们就用它来继续解决问题吧。

三、巩固练习

1、出示P40第1题

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小动物们也喜欢体育活动呢。瞧,它们正在举行跑步比赛呢。

师:这是五种动物的最高时速统计图,先说说这个条形统计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从这个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还有一种动物也想参加比赛呢,它就是鸵鸟,它说:我的最快每小时跑64千米。

比较一下,假如鸵鸟也参加了比赛,哪几种动物跑得比它快,哪几种动物比它慢?你是怎么比较的?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来?

你认为它们的比赛谁是第一?谁是最后?

根据这个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互相提问,一问一答)

2、完成41页第四题。

四、全课小结。

《简单的统计》教案 篇10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 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

A. 9.2B. 9.3C. 9.4D. 9.5

2. 下列调查方式合适的是( ).

A. 为了了解市民对电影《南京》的感受,小华在某校随机采访了8名初三学生

B. 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用于做数学作业的时间,小民同学在网上向3位好友做了调查

C. 为了了解“嫦娥一号”卫星零部件的状况,检测人员采用了普查的方式

D. 为了了解全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统计人员采用了普查的方式

3. 要了解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 命,从中任意抽取40台电视机 进行试验 ,在这个问题中,40是( ).

A. 个体B. 总体

C. 样本容量D. 总体的一个样本

4. 某鞋店销售一款新式女鞋,试销期间对该款不同尺码女鞋的销售量统计如下表:

该店经理如果想要了解哪种尺码的女鞋销售量最大,那么他应关注的统计量是( ).

A. 平均数B. 众数C. 中位数D. 方差

5. 为了估计湖里有多少条鱼,先从湖里捕捞100条鱼都做上 标记 ,然后放回湖 中去 ,经过一段时间,待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后,第二次再捕捞100条鱼,发现其中10条有标记,那么你估计湖里大约有鱼( ).

A. 500条B. 600条C. 800条D. 1 000条

6. 一组数据 的方差为s2,将该数据 每一个数 据 ,都乘2,所得到一 组新数据 的方差是( ).

A.s2/2B. s2C. 2s2D. 4s2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 某班派9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 ,他们的体重分别是 (单位:千克):67,59,61,59,63,57,70,59,6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

8. 一个射箭 运动员连 续射靶5次 ,所得环数 分别是8,6,10,7,9,则这个运 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______.

9. 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七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出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

请你估计这200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大约是______.

10. 五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若这组数据中位数是3,唯一众数是5,则这五个正整数和为______.

11. 某同学5次上学途中所花的时间(单位:分钟)分别为x,y,10,11,9,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x-y的值为______.

12. 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s2,则数据kx1-a,kx2-a,…,kxn-a的平均数为______,方差为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3. (本小题10分)某公司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制定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

假使销售部把营销员的销售量定为每月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 为什么?

14. (本小题12分)甲、乙两人在相同条 件下各射 靶10次 ,每次射靶 的成绩情 况如图所示.

(1) 请填写上表:

(2) 请你就下列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1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更稳定);

2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更好些);

3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及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更好些);

4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有潜力).

15. (本小题15分) 甲、乙两校 参加区教 育局举办 的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两校参赛人数相等. 比赛结束后,发现学生成绩分别为7分、8分、9分、10分(满分为10分). 依据统计数据绘制了如下尚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1) 在图1中,“7分”所在扇形的圆心角等于______°.

(2) 请你将图2的统计图补充完整.

(3) 经计算,乙校的平均分是8.3分 ,中位数是8分 ,请写出甲校的 平均分、中 位数 ,并从平均分和中位数的角度分析哪个学校成绩更好.

(4) 如果该教育局要组织8人的代表队参加市级团体赛,为便于管理,决定从这两所学校中的一所挑选参赛选手,请你分析,应选哪所学校?

16. (本小题15分)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同学中选 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A、B、C、D、E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50位同学参与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

规定: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民主测评得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得分×(1-a)+民主测评得分×a(0.5≤a≤0.8).

(1) 当a=0.6时,两人的综合得分分别是多少?

(2) 分别求出两人的综合得分关于a的函数表达式;

(3) 倘若让甲做班长,请你确定a的取值范围.

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统计的简单应用”测试卷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B 5. D 6. D 7. 61

8. 2%姨 9. 240 10. 16 11. 4 12. kx-a k2s2

13. 这15人的平均月销售量为320件,但是众数、中位数都是210,月销售量受1 800的影响较大,多数人的月销售量达不到320件. 所以假使销售部把营销员的销售量定为每月320件是不合理的.

14. 解:(1)

(2) 测试结果分析:

1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两者平均数相等,但甲的方差(1.2)小于乙的方差(5.4),所以甲的成绩更稳定;

2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两者平均数相等,但甲的中位数(7)小于乙的中位数(7.5),所以乙的成绩更好些;

3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及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两者平均数相等,但甲命中9环及以上的次数(1次)小于乙命中9环及以上的次数(3次),所以乙的成绩更好些;

4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 乙命中环数的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所以乙更有潜力.

15. (1) 7分所在扇形的圆心角等于360-90-72-54=144°,故答案是:144;

(2) 乙校的总 人数是 :5÷90/360=20(人),则得到8分的人数是 :20-8-4-5=3 (人),图略;

(3) 甲校得到9分的人数是:20-11-8=1(人),则甲校的平 均分是 :8.3(分),中位数是:7分,平均分相同,乙的中位数较大,因而乙校的成绩较好;

(4) 乙校的成绩好,应该从乙校挑选选手.

16. (1) 甲的答辩 得分=(90+92+94)÷3=92分 ,甲的民主测 评分=40×2+7=87分 ,甲的综合得分=92×0.4+87×0.6=89分;

乙的答辩得分=(89+87+91)÷3=89分,乙的民主测评分=42×2+4=88分,乙的综合得分=89×0.4+88×0.6=88.4分.

(2) 甲的综合得分关于a的函数表达式为y1=92×(1-a)+87×a=92-5a;

乙的综合得分关于a的函数表达式为y2=89×(1-a)+88×a=89-a.

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熟悉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3.能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4.能用准确、通俗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要求:

1、能借助本单元的学习,抓住说明文的的特征,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协作。

2、熟悉说明对象的特点,抓住特征,采用合理的顺序,借助适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谢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说明文主要是说事物的特征;

(2)对事物特征的要求主要是“说清楚”;

(3)说清楚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准确,二是通俗;(4)准确、通俗的主要凭借是语言。二.怎样做到说明准确

一要用词准确;二要判断恰当;三要分类合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三.怎样做到说明通俗

(1)什么是“通俗”?语言浅显易懂。(2)怎样才能做到说明的通俗易懂? ①三个“化为”:

化生疏为熟悉,是指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生疏的东西; 化繁杂为简易,是指用简单容易的事理去解释繁杂的事物; 化抽象为形象,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去阐发抽象的道理。②四个“善于”:也就是四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一是举例说明,“联系人们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了说明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举了作者自己和五六个同志“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的事例。

二是比喻说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说明事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将银河系比作“铁饼”“美丽的环”和“天河”。

三是比较说明,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异同。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四是数字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星球体积、星球表面温度和星球之间的距离都用了数字加以说明。四.阐述准确通俗说明的价值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进而突出准确通俗的说清楚事物特征的价值:准确通俗的解答,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说明文这一文体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懂得要把一个事物说得清晰、明白,就要抓住特点,恰当安排说明顺序及正确使用说明方法。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用来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2.说明文有哪些类型?(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二.知识引路

写说明文和写其它文章一样,必须明确写作意图,确立文章中心;充分占有材料,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除了这些一般性的要求之外,说明文的写作还有如下要求: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明确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其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就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等七个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2.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顺序就是安排材料的顺序。说明文常见的主要顺序有:

(1)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2)逻辑顺序: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

(3)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季节:春→冬;程序:先→后„„

(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等。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 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的图;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 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3.语言准确简明,文字通俗浅显

选用准确的语言,精当地解说事物的事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的,只有如实反映被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才能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相反,语言不准确就会失去知识的科学性。此外,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些内容是带有专门化的科学知识,涉及一些专门名词和专业术语,在说明中特别要求把它们运用得准确无误,使读者便于领会。

准确: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准确,不能夸大和缩小。语言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辞,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申”和“寓义”。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让我们看看下面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味。

三.实战演练

1.(1)同学们为何喜欢用圆珠笔?(2)你观察过圆珠笔的构造吗? 你了解它的优缺点吗?

2.假如你心爱的笔遗失了,为了能找到笔,你该怎样向别人描述这支笔呢?要点:品牌、颜色、款式、材料、特殊标记等。

3.假如你是一个笔产品推销员,你向别人推销笔时,应该推销笔的哪些方面?要点:品牌、图案、颜色、材料、质量、价格、特殊功用、代言人等。

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1.指导:

题目是“××的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一般要求文笔活泼,富有情趣。但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

“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2.写作思路:

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空气、土地、水果、生活用品等等,按照自述式作文的一般思路去写,即通过自报家门、自述遭遇、“家”史、变化、愿望等,告诉读者有关知识。其一般思路或写作步骤如下:

①首先是自报家门,告诉读者是什么,归属及名称的判断或由来。

②接着介绍“自己”的“家属”或同类,一般采用分类说明和诠释说明,要求简洁明确。③再接着是介绍“自己”的特征,包括形状、色彩、大小、本质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④然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说明介绍功能价值;或介绍发展史变化;或介绍生存利用的条件与方法;或介绍“自己”受到的遭遇与将形成的后果;或向人类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⑤最后也要对上述事物的自我介绍作总结,或点明自我介绍的动机。

以上这些方面,具体说明介绍时,应当根据说明的对象和主旨、动机,突出重点,详略结合;或者有所增减。介绍说明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思想与感情要尽量体现在自述的过程中,也可在首尾有所点明。

3.要求:

①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③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④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安排结构必须在写作前编好作文提纲);⑤字数在550字以上,不得抄袭。

四、学生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五、初作交流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篇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并购买文具这一情境,共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促使其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不仅要对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依据,还要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想方法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都买过什么?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文具店逛一逛,让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根据看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呈现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提问的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96页例3。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根据课件中这两个文具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卷笔刀和普通铅笔)

预设

1个卷笔刀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多少钱?

1个卷笔刀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1支普通铅笔比1个卷笔刀便宜多少钱?

(2)引入主题。

师: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一个用加法、后两个用减法计算)

师:0.8和0.6是什么数?(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列出算式,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

(4)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方法是把钱数改写成用“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数直接相加、减)

(5)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一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即8角+6角和8角-6角。

二是用“元”作单位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即0.8+0.6和0.8-0.6。

(6)学生尝试笔算0.8+0.6和0.8-0.6。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并示范。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0.8+0.6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可以了?(小数点对齐)

(7)提问:0.8+0.6我们会计算了,那0.8-0.6你们会计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8)反馈练习:2.8+2.1 6.4-0.9 4.7+5.3 5.6-5.3

集体订正时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算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3.根据上面的方法解决1支带橡皮的铅笔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的问题。[生自主解决,1.2-0.6=0.6(元)]

4.体会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结合板书讨论:相同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要求从低位算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不同点: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以及用0占位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5.教学教材97页例4。

(1)请同学们帮老师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她的钱够吗?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后还剩10-6.8=3.2(元)。

然后计算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需要2.5+0.6=3.1(元)。

因为3.23.1,所以钱够。

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买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需要2.5+1.2=3.7(元),因为3.73.2,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之后还剩10-6.8=3.2(元)。

再计算买1个笔记本之后还剩3.2-2.5=0.7(元)。0.70.6,买1支普通铅笔够;0.71.2,买1支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方法三 把要买的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比10元少。

6.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篇13

(一)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

3、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

(二)新课讲授:

1、由二倍角公式引导学生思考:与2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1、试以cos表示sin22,cos22,tan222.

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cos2cos因为cos12sin因为cos2cos22221和cos12sin21cos; 22来做此题.

2,可以得到sin221,可以得到cos221cos. 2又因为tan2221cos. 1coscos22sin2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

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 例2.已知sin例

3、求证:(1)、sincos5,且在第三象限,求tan的值。

2131sinsin; 2(2)、sinsin2sin2cos2.

证明:(1)因为sin和sin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

sinsincoscossinsinsincoscossin.

两式相加得2sincossinsin; 即sincos;

1sinsin; 2(2)由(1)得sinsin2sincos①;设,,那么2,2.

把,的值代入①式中得sinsin2sin思考:在例3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2cos2.

例3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1)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2)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

三.练习:P142面1、2、3题。

四.小结: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简单的统计》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会算。(完成P97页第3题)

(1)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写下来。

(3)独立完成第3小题。

(4)指名汇报交流。余生帮助评价订正。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97页第4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提出问题,师板书。

(3)生独立完成板书出来的问题。

(4)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完成P98页第5题。

(1)生读题后指名复述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3)全班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P98页第6题。

(1)指名看条形统计图说数学信息。

(2)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反馈、汇报交流。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P98页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上一篇:评论屈原下一篇:防寒防冻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