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编码》数学评课稿

2024-10-19

《数字编码》数学评课稿(精选5篇)

《数字编码》数学评课稿 篇1

“数学广角”旨在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呈现出来。《数字编码》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字编码方法,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叶娜老师的这节课采取课前收集调查——课内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实践应用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下面我就以下几点来谈谈对本课的一些想法。

1、导入环节自然、合理。叶老师先出示0—9这简单的10个数字,说明这简单的10个数字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传递各种信息,自然地导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字编码。然后让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数字编码,使学生感受到数字编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环节,叶老师在这一环节主要讲授了三个内容: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以及身份证号码。在讲解身份证这一主要内容时,叶老师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来寻找老师的秘密,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然后根据自己手中收集的资料,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身份证号码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以及发现身份证编排的特点。同时叶老师也指出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注重实践与应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设计学号等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编码应用的广泛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以及身份证号码这三个环节联贯不太自然。如果以故事的形式再一个个点出来,是否更合理?在教学身份证这一环节里,由于教师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几个身份证号码,那么在教学完这部分内容以后是否可以让学生拿着同桌收集的身份证,猜猜这个身份证表示的意义呢?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练习,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做到查漏补缺。

《数字编码》数学评课稿 篇2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王赛军。

师:你们怎么知道我是王赛军的呢?

生:屏幕上写的 (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王赛军) 。

师:除了我, 还有很多人叫王赛军这个名字。如果在百度上输入“王赛军”三个字, 搜索一下, 我们一共可以找到1万多条信息。老师从中挑选了几条, 你们能从我给的几条信息中确定, 哪一个不是我, 哪一个可能是我吗?

出示:

1.某公司员工王赛军同志在退休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肖家镇党委副书记王赛军等4名事故责任人因矿难被免职。

3.《小学教学参考》“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王赛军。

4.新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联系人王赛军女士。

5.王赛军老师获泰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生1:第四位一定不是老师您, 因为老师是男的, 而这里写的是女士。

生2:第一位也不是您, 因为他已经退休了, 你还很年轻。

生3:第二位也不是您, 因为他不是教师。

生4:第三位可能是您, 因为他也是老师。

生5:第五位也可能是您, 因为您也是泰州的, 而且, 您能在这里上课, 一定很优秀, 所以上面这个王赛军应该就是您!

片断二:高于生活, 发展学生数学化水平。

师:既然有这么多个王赛军, 那到底怎样才能确定哪一个是我呢?

生:身份证能表示您的身份, 而且不会错。

师:这里有两个身份证, 谁能确定哪个是我?

321284198206280042

321082197911180635

生:第一个肯定不是您, 因为我妈妈跟我说过, 身份证的倒数第二位是双数的是女性, 单数是男性。第一个身份证的倒数第二位是双数, 说明是位女性, 所以不是老师您。

师:你了解得真多。

师:一般什么时候能用到身份证号码?

生:坐飞机, 住宾馆, 出境游……

【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门科学, 它具有严密性和系统性, 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教者应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利用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 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身份证号码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片断三:基于生活, 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师:身份证里加入身高、体重、鞋码、血型、民族等信息, 行吗?为什么?

生1:身高和体重、鞋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不准确。

生2:血型和民族可以……

师:不久的将来, 身份证有可能再加18位, 用国际通用码和基因编码来进一步确认身份, 也有利于公安部门进行工作。

【教学反思】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 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片断四:用于生活, 巩固学生所学数学知识。

师:其实呀, 编码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老师这里有一个警察破案的故事, 现在就请大家当一回小警察, 找到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

(师播放录音。)

师:小警察们找到对破案有帮助的信息了吗?哪位警官先来分析一下这起盗窃案的案情?

生1:根据身份证号码倒数第2位的数字7, 我知道了罪犯是一名男性, 19771016说明他三十多岁。

生2:我知道了犯罪现场在花园小区4号楼401室。

生3:根据电话号码我知道了罪犯的藏身之所。

……

师:根据你们找到的这些有助于破案的信息, 警察成功地抓获了嫌疑人。但案子虽然破了, 老师仍然有一个疑问, 罪犯有主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存折, 可以到银行取钱吗?为什么?

生:取不出钱, 因为他没有密码。

师:对了, 失主的存折设置了密码。密码也是一种较特殊的编码。像电话号码、密码、身份证号码这些代表个人信息的编码, 我们大家在使用时应注意保密, 妥善保管。

【教学反思】

数学评课稿 篇3

开发区滨兴小学朱颖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威老师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善用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威老师用选王大会设悬念,三种类型的角在激烈的争执,到的谁的内角和大呢?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2、巧用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不能没有目标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威老师就问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呢,我们总不能口说无凭吧?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善用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威老师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即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

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看一看。

4、善于引导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威老师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第一关牛刀小试: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关过关斩将:让学生判断有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有一定的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威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威老师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数学广角》评课稿 篇4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

课前,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素材,采用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个简单的重叠问题: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最少要买几张票?。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化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整节课,李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情况统计表,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兴趣小组?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并强调中间交叉部分是填什么的?再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韦恩图的填写。要求“既能一眼看出哪两种重复了,又能看看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是哪些、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是哪些。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填写了韦恩图。再是利用多媒体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数学评课稿 篇5

1、在探索新知的环节,林老师安排了握手的问题切入,先安排2人,3人握手引出握手的规则,然后问“4人握手最少要握几次”这个问题,主要探讨握手的策略。这个环节应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基本方法,学生在探讨这个方法的时候出现了两种示意图,其中一种是基本方法,也是比较简洁明了的方法,另一种在后续学习中反而起到了副作用,显然不够合理。所以我觉得在学生反馈之后,教师应加以比较,从而得出哪种示意图看起来更清楚,画起来更简单,然后从比较中,让学生潜意识地选择第二种方法画示意图。

2、在总结规律的环节中,教师的意思可能是想先总结“(总人数—1)再依次加,一直加到1”这个规律,可学生理解错了,他先回答了(5—1)的来源,此时,老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先解释(总人数—1)的问题,然后再探讨握手的规律,这样应该会更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3、从易到难,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始已经出现,因此在新课结束之后有必要总结,从而让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有所渗透。

上一篇:说勤奋课件下一篇:人民医院护理部护士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