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课程大纲(共7篇)
植物营养学课程大纲 篇1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 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 分 数】: 4 【总 学 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技能技巧方面
(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和营养监测 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能够 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 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 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的 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计算能力。正确计算 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3.了解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
3.近10 年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营养科学发展。
第 2 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 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 3 章 第 1 节 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 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 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 3 章 第 2 节 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
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 3 章 第 3 节 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 脂类的生理功能。
2.理解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 3 章 第 4 节 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3.了解 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
【教学难点】: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 3 章 第 5 节 矿物质和水
【目的要求】:
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 2.钙 3.磷 4.钠与钾 5.镁 6.铁 7.锌 8.硒 9.碘 10 氟
11.其他矿物质 12.水
【教学重点】:
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 3 章 第 6 节 维生素(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
• 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2.维生素 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 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 E。
5.维生素 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 B2(核黄素)。
7.尼克酸(维生素 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 B6(吡哆素)。
9.维生素 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
11.维生素 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
第 3 章 第 7 节 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理解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 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 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
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 Q(泛醌)。9.褪黑素。
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 4 章 第 1 节 孕妇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
2.理解 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 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
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 孕期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2 节 乳母营养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 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内容】: 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
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 4 章 第 4 节 青春期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
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 4 章 第 5 节 老年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
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 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6 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 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
第 5 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7.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 6 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 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第 7 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 1.营养与免疫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高血压 4.营养与冠心病 5.糖尿病的营养 6.营养与肥胖 【教学重点】: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
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 8 章 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
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内容】: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 2.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营养调查 4.营养监测
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重点】:
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 【教学难点】: 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2、参考书
(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4)《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手册》.王叔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年第 3 版。(5)《食品营养学》.王光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5 月第 2 版(6)《烹饪营养卫生学》.黄刚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 月(7)《食品营养学》.刘志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年 7 月.(8)《食品营养学》.周才琼.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年 11 月.(9)《现代营养学》.荫士安 , 汪之琐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0)《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葛可佑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1)《现代食品卫生学》.陈炳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2)《现代食品安全科学》.吴永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植物营养学课程大纲 篇2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 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 ”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课程, 是高等院校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园艺学、农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中重要课程之一。
植物营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 该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科学、资源科学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紧密结合[1], 具有与多门学科互相联系、彼此交叉、互为渗透的特征。本文将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改革必要性出发, 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并为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旨在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一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植物营养学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或者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等手段来调节植物体的新陈代谢, 以此来提高植物营养, 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 对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农林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农林类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 就必须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深入的实践[2]。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加深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正确掌握, 增强学生利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更应该对“植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课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有用人才。
二教学现状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然而传统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受到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使得植物营养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讲, 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 植物营养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制订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上个世纪的植物营养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很难适应当今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的需要, 而根据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此外,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地域特色、不考虑学生异同, 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与多样化要求。
2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使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上的内容以理论知识居多, 练习农业生产的实用知识反而不多, 这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 无法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导致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不深刻, 到了现实情况面前又不知所措。还有一些肥料生产工艺及原理是上个世纪的生产工艺, 不符合现在社会的生产现状, 不具有实际指导性和操作性。
3实践教学弱化
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没有国家统编教材, 而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有些实验陈旧、方法落后, 也没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验教学有着不良影响。此外, 这门课程的课堂学时过多, 实践学时偏少, 而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和实践课只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验证, 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 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利, 不能帮助学生利用理论进行实践创造。
4考核评价单一
从目前的各高校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来看, 大多数采用笔头试卷的形式, 这些试卷大多由一两位任课教师独立出卷, 很难准确把握试卷的信度与难易度。甚至有的任课老师为了方便自己批改试卷, 所出的大部分试题为选择题或者纯记忆性内容, 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的试题类型。这样的试卷容易导致学生只在考前重视对课本中植物营养学理论与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不重视深刻领悟其内涵及其在实践农林生产中的作用, 同时也很难准确检测出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不能全面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对课程掌握的程度。
三改革的措施
近几年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非常显著地促进了植物营养学科研究的高速发展。然而, 就目前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而言, 与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相比, 总体来讲比较落后。为了使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考核方法与评价指标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关学科应该结合本校实际,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以促进植物营养学的教学。
1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人们对植物营养学原理与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在不断地深入。随着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 植物营养学这门学科的内容也日趋丰富, 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完善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 同时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进,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
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信息要不断更新, 符合社会实际, 而不是上个世纪的陈旧的方法, 保证学生能和最新的科技和信息接触, 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此外, 当今社会的新兴学科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将会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新兴学科的风向标。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符合时代要求, 将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交叉,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 中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具有的极大的地域性差异,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土壤类型和植物类型, 因此不同地区的教学内容应该和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相结合, 形成具有鲜明的、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 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且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 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立起一些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合起来[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显著增加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认识到其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增强,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得以提高。另外, 在具体实践教学安排方面, 考虑到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与实习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可以将实验与实习结合起来, 进行实验实习综合实践教学, 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与掌握实验实习项目, 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评价多元化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对学生评价还是不够全面, 大多只重视学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 而对于学生平时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关注都不够。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要求教师用发展且区别的眼光和尺度来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学生。而这种发展性评价的中心问题是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 非常注重与强调给学生多次考核与评价的机会, 特别要重视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好的转变, 在形成终结性考核评价之前, 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 并给予学生再次修正、改正、完善以及提高的的机会。为了使植物营养学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进行实践与改革: (1) 改革笔头测验试卷形式与内容。改革层面主要包括试题类型、题目选材、试题结构、回答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 同时也可以改进与完善现有题目来增加其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使试卷题目更加灵活多样, 更富创造性。 (2) 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指标。除了笔头测验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外, 教师还应该同时采用其他的一些评价方式, 如课堂大讨论、撰写小论文、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做出一些明确与合理的规定, 使教师和学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过程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使这些评价方式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总之,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教学人员只有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变化, 不断地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 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实际,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 培养其创新能力, 使学生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孝彬.外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周鑫斌, 刘峰, 赖凡, 黄云, 习向银.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2) :18504-18506.
[3]叶优良, 王文亮, 韩燕来, 王宜伦, 谭金芳, 杨建堂.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8) :186-188.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3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营养学(Plant Nutrition)”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园艺学、农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中重要课程之一。
植物营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该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科学、资源科学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紧密结合[1],具有与多门学科互相联系、彼此交叉、互为渗透的特征。本文将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改革必要性出发,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为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旨在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一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植物营养学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或者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等手段来调节植物体的新陈代谢,以此来提高植物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对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农林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农林类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就必须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深入的实践[2]。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正确掌握,增强学生利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应该对“植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课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有用人才。
二教学现状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然而传统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受到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植物营养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讲,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植物营养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制订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上个世纪的植物营养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当今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的需要,而根据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此外,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地域特色、不考虑学生异同,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与多样化要求。
2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使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上的内容以理论知识居多,练习农业生产的实用知识反而不多,这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无法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导致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不深刻,到了现实情况面前又不知所措。还有一些肥料生产工艺及原理是上个世纪的生产工艺,不符合现在社会的生产现状,不具有实际指导性和操作性。
3实践教学弱化
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而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有些实验陈旧、方法落后,也没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验教学有着不良影响。此外,这门课程的课堂学时过多,实践学时偏少,而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和实践课只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不能帮助学生利用理论进行实践创造。
4考核评价单一
从目前的各高校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来看,大多数采用笔头试卷的形式,这些试卷大多由一两位任课教师独立出卷,很难准确把握试卷的信度与难易度。甚至有的任课老师为了方便自己批改试卷,所出的大部分试题为选择题或者纯记忆性内容,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的试题类型。这样的试卷容易导致学生只在考前重视对课本中植物营养学理论与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不重视深刻领悟其内涵及其在实践农林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也很难准确检测出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对课程掌握的程度。
三改革的措施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非常显著地促进了植物营养学科研究的高速发展。然而,就目前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而言,与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相比,总体来讲比较落后。为了使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考核方法与评价指标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学科应该结合本校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以促进植物营养学的教学。
1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植物营养学原理与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在不断地深入。随着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植物营养学这门学科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完善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
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信息要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实际,而不是上个世纪的陈旧的方法,保证学生能和最新的科技和信息接触,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此外,当今社会的新兴学科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将会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新兴学科的风向标。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符合时代要求,将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交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具有的极大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土壤类型和植物类型,因此不同地区的教学内容应该和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的、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起一些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合起来[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显著增加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认识到其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得以提高。另外,在具体实践教学安排方面,考虑到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与实习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可以将实验与实习结合起来,进行实验实习综合实践教学,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与掌握实验实习项目,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评价多元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对学生评价还是不够全面,大多只重视学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而对于学生平时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关注都不够。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教师用发展且区别的眼光和尺度来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学生。而这种发展性评价的中心问题是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非常注重与强调给学生多次考核与评价的机会,特别要重视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好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考核评价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并给予学生再次修正、改正、完善以及提高的的机会。为了使植物营养学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进行实践与改革:(1)改革笔头测验试卷形式与内容。改革层面主要包括试题类型、题目选材、试题结构、回答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改进与完善现有题目来增加其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使试卷题目更加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2)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指标。除了笔头测验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外,教师还应该同时采用其他的一些评价方式,如课堂大讨论、撰写小论文、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做出一些明确与合理的规定,使教师和学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过程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使这些评价方式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教学人员只有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变化,不断地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孝彬.外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周鑫斌,刘峰,赖凡,黄云,习向银.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32): 18504-18506.
[3]叶优良,王文亮,韩燕来,王宜伦,谭金芳,杨建堂.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6-188.
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篇4
《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高 洁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015年编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 植物生态学
(英文): Plant Ecology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植物科学技术、园林、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或生物学 并修课程: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均可
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以数理化、植物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是植物生产类、生物学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使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掌握植物与外界环境因子及其它生物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规律,植物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改良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为创造美好环境而努力。选用教材:
《植物生态学》.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王崇云,苏文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参考书目:
1.《植物生态学》.杨允菲祝廷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2.《基础生态学》.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植物与环境、植物种群与群落等经典生态学理论体系,了解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分析群落、种群、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每个层次的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同时了解当代生态学发展的动态,Meta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及热点问题,扩大知识面,树立和增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2 第三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3 第六章 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3 第七章 植被及植物群落的分布 2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4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4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3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 3 第十二章 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2 第十三章 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1 课堂讨论 2 合计 36
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内容】
1.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2.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 4.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掌握生态、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生态学的本质、内容及研究层次。2.难点:植物生态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内容】
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 2.生物圈 3.环境因子的分类 4.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5.环境的尺度 【教学要求】
了解生物圈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生境、栖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领会环境的尺度。【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难点:空间和时间上的环境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三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初级生产
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4.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5.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地位;掌握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的功能以及固定太阳能的过程;领会初级生产与生态系统平衡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2.难点: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内容】
1.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3.群落的外貌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和组成成分的分析;了解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理解群落的季相和外貌-----层片结构、生活型、层片与层次。【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2.难点:植物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
1.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2.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 3.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系列;领会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类型、规律及应用;理解演替顶极理论。【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形成—— 演替类型、演替顶级。2.难点:演替顶级理论和学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六章 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教学内容】
1.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2.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 3.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 4.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5.植被制图 【教学要求】
掌握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和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领会植被制图的要求和步骤。【重点、难点】
1.重点:植被分类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特点、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2.难点:植被的分类、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七章 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
【教学内容】
1.气候与植被
2.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3.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4.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 5.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 6.植被区划 【教学要求】
掌握植被分布格局-----水平地带性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成因;理解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领会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特性;了解植被制图和植被区划。【重点、难点】
1.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成因及主要类型特征。2.难点:植被分布与纬度、经度和区域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教学内容】
1.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 2.种群的分布 3.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要求】
掌握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性;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集合种群和个体分布格局;领会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成因和数量特征。2.难点:植物种群的构件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4学时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教学内容】
1.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 2.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 3.植物种群调节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生命表、Leslie矩阵、存活曲线、种群增长模型、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了解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生殖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活周期、干扰和灾变;理解植物种群调节:密度和非密度制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命表及编制、种群增长模型;生殖生态学特征和繁殖特性;种群调节方式(假说)。
2.难点: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4学时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教学内容】
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 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 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 4.种群的数量分化与质量变化 5.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因素;掌握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及其成因和物种形成;理解种群的数量分化、质量变化与种群的遗传信息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了解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各种种间关系。【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的形成;植物种群在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2.难点:植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
【教学内容】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
3.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4.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植物的生活史格局、生活史格局的类型和植物资源配置;理解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进化,领会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适应环境的核心-----生活史格局及类型(获取配置资源);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2.难点:植物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和繁殖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十二章 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植物与光照的生态关系 2.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3.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 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水分与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规律;植物对光、温度、水与土壤的生态适应规律。【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因子光、温、水、土对植物的作用规律;植物如何获取这些资源?
2.难点:植物与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十三章 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教学内容】
1.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 2.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 【教学要求】
了解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的方式,从而扩大植物的分布;理解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对植物生态作用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2.难点:植物生态入侵和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风险。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1学时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 开卷考试。
2.总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核成绩的70%。
3.平时成绩评定:考勤、课堂表现10%、平时提问10%、讨论10%。4.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范围包括大纲要求内容、开卷考试,全面检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不能利用任何通讯工具,不能讨论。
植物生态学大纲编制人:高 洁
《食品营养学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号:0612138
英文名称:Food Nutrition Designs
1.学分与时间周数
学分为1学分;时间为1周。
2.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必修课。
3.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不同生理状况下人群的营养需要与膳食设计方法或掌握营养调查方法。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前要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方案可行后方可开展设计并且认真按时完成设计报告。
4.设计内容
①查阅不同食品原料中营养成分含量,掌握一定质量的食品中营养成分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同生理状况下人群的营养需要;根据特定人群的营养需要设计出符合该人群营养需要的膳食,并要求进行科学合理搭配。
②根据所给的指标对特定的人群进行营养调查,汇总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结果;根据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给出该人群保证健康的膳食指导建议。
以上二个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其一。
5.设计时间
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第18周。
6.设计方式和安排
①膳食设计:以每个同学为独立完成单位。由教师给每个同学指定设计的人群对象,同学根据所给的人群特点总结其营养需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在规定的教学周内完成一篇报告。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工作,有问题可请教指导教师。
②营养调查:
调查阶段 教师将全班学生以五人一组分为不同的组别,每组人员搭配要合理。调查以组为单位。要求按照调查表格上所列项目进行调查并如实进行填写。
分析总结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工作。根据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每个学生独立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在规定的教学周内完成调查报告。本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工作,有问题可请教指导教师。
7.考核方式
①设计考核方式: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报告进行评分。
②设计成绩评定:设计成绩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定:出勤(有无迟到、早退,病、事假和旷课)20分;设计质量20分;设计报告60分。总分数合计为100分。设计最终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分数:≤59分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80~89分为良好、≥90分为优秀)。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才能得到本门课程所设学分。
8.注意事项
学生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
修订人:唐彦君
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篇6
实验
一、植物病原学(3学时)
实验目的:认识植物传染性病原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态特征、致病机制等,明确重要病原生物的主要分类鉴别特征及其致病特点,初步掌握不同类型病原生物的诊断和鉴定要点,学会识别诊断和防治不同类型病原物所引起病害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描述方法,包括的病害的病状和病症,病状类型主要有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等,病症主要有霉状物、点状物、粉状物等类型;非侵染型病害主要包括缺素、环境因素、药害等类型。
实验
二、植物病原真菌形态与分类(3学时)
实验目的:认识病原物致病性因素及其变异,明确寄主抗病性的类型及其复杂性,初步掌握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学会用运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病原物的营养体形态特征、营养体的变态与组织,真菌繁殖方式:有性无性繁殖类型,以及繁殖体孢子类型;真菌分类概述;病原生物其他类型如: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形态特征。
实验
三、植物病害循环与病程与防治(3学时)
实验目的:认识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明确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流行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病害预测预报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制订有效的防治病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内容:了解植物病害侵染植物原物侵染植物病发病的过程,影响病程的因素,以及植物病害循环的特点,越冬越夏场所,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并掌握病害防治的常用技术。
实验
四、小麦病害和杂谷病害(3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小麦和杂谷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
实验内容:小麦三种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黄矮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玉米病毒病等的症状标本和玻片标本。
实验
五、薯类和棉花病害(3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薯类和棉花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
实验内容:马铃薯晚病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环腐病;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的症状标本和玻片标本。
主要实验用书及参考书:
植物营养学实验报告 篇7
实验学时:3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过磷酸钙与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所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不仅是水溶性的速效磷,也有一部分为不溶于水但能被柠檬酸提取的磷。测定其有效磷的含量对评定肥料品质、合理施用磷肥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变化的因素。
二、实验内容
(1)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制备待测液。(2)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并计算出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其中包括Ca(H2PO4)2·CaHPO4和游离H3PO4),浸出液中的正磷酸盐利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本实验采用集中授课形式;2人为1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五、实验条件
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振荡机、电子天平、容量瓶、小漏斗、三角瓶、滤纸等。试剂:(1)50mg/LP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烘干的磷酸二氢钾KH2PO4(AR)0.2195g溶于约400ml蒸馏水中,加入25ml 3mol/L H2SO4,定容至1L,即为50mg/L的标准溶液,可长期保存使用。
(2)2%柠檬酸溶液:称取20g结晶柠檬酸(H3C6H5O7·H2O,AR)溶于水中,定容至1L即可。
(3)3mol/L H2SO4:量取浓硫酸166.7ml,用蒸馏水稀释至1L。
(4)钒钼酸铵显色剂:称取12.5g(NH4)6Mo7O24·4H2O(钼酸铵)溶于约200ml水中。另将0.625gNH4VO3(偏钒酸铵)溶于150ml沸水中,冷却后加入125ml浓硝酸,再冷至室温。然后将钼酸铵溶液缓缓倒入偏钒酸铵的硝酸溶液中,随倒随搅拌,最后用水稀释至500ml。
六、实验步骤
1.称取通过100目筛孔的过磷酸钙样品0.5~1.0000g于150ml三角瓶中,加入2%柠檬酸溶液50ml,用橡皮塞塞紧瓶口,振荡30min,立即用干滤纸过滤,最初7—8ml滤液弃去。2.吸取清亮滤液1~5.00ml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约35ml,准确加入10ml钒钼酸铵显色剂,定容、静置30分钟后用490nm波长,1cm光径比色皿在光电比色计上进行比色(以空白调节比色计吸收值为零点)。
3.标准曲线的制备:吸取50mg/L(ppm)的P标准溶液0、2.5、5.0、7.5、12.5、15.0、20分别放入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35ml,准确加入10ml钒钼酸铵显色剂,定容,15~20min后用490nm波长、1cm光径比色皿在光电比色计上比色。以吸收率为纵坐标,五氧化二磷的浓度(mg/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结果计算:P2O5%=A×显色体积×分取倍数/m×10×100×2.291 A:从标准曲线查得待测液中P2O5浓度mg/L; m:样品质量g; 10:将mg/L换算成g; 100:换算为百分含量; 2.291:将P转换为P2O5的系数。6
6七、思考题
静置是目的是什么?
八、实验报告
根据贵州大学实验报告的格式按时完成实验报告,特别要分析实验结果。
九、其它说明
(1)本方法显色时间较短,常温下15~20min即可显色完全。但在冬季较低温度下显色慢。
(2)根据比色时磷含量的多少,选择合适的比色波长,2~10mg/kgP2O5选用420nm,14~40mg/kgP2O5选用490nm,待测液中铁含量高而产生黄色干扰时,通常选用较长的波长如450nm或470nm。本法比色选用的波长范围为400~490nm,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波长由400nm增加到490nm时,灵敏度会降低10倍。
实验:植物全氮、磷、钾的测定
实验学时:3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在植物必需的常量元素中,氮、磷、钾的测定更为经常和重要。不论在诊断作物氮、磷、钾的营养水平和土壤供应各该元素的丰缺情况时,或者在确定作物从土壤摄取各元素的数量和施肥效应时,都经常要测定植物全株或某些部位器官中有关元素的含量。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中的氮磷钾的存在形态与消化的关系,掌握植物中全氮磷钾的测定方法,了解测定时应注意的事项。
二、实验内容
(1)植物样品的消煮—待测液的制备。(2)植物全氮的测定(半微量蒸馏法)。(3)植物全磷的测定(钒钼黄吸光光度法)。(4)植物全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植物样品的消煮(H2SO4—H2O2法)方法原理植物中的氮磷大多数以有机态存在,钾以离子态存在。样品经浓H2SO4和氧化剂H2O2消煮,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有机氮和磷转化成铵盐和磷酸盐,钾也全部释出。消煮液经定容后,可用于氮、磷、钾等元素的定量。
本法采用H2O2加速消煮剂,不仅操作手续简单快速,对氮磷钾的定量没有干扰,而且具有能满足一般生产和科研工作所要求的准确度,但要注意遵照操作规程的要求操作,防止有机氮被氧化成N2或氮的氧化物而损失。
(二)植物全氮的测定(半微量蒸馏法)植物样品经开氏消煮、定容后,吸取部分消煮液碱化,使铵盐转变成氨,经蒸馏和扩散,用H3BO3吸收,直接用标准酸滴定,以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指示终点。
(三)植物全磷的测定(钒钼黄吸光光度法)
植物样品经浓H2SO4消煮使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磷酸盐。待测液中的正磷酸与偏钒酸和钼酸能生成黄色的三元杂多酸,其吸光度与磷浓度成正比,可在波长400~490nm处用吸光光度法测定磷。磷浓度较高时选用较长的波长,较低时选用较短的波长。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可在室温下显色,黄色稳定。在HNO3,HCl,HClO4和H2SO4等介质中都适用,对酸度和显色剂浓度的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干扰物小。在可见光范围内灵敏度较低,适测范围广(约为1—20mg/L,P)故广泛应用于含磷较高而且变幅较大的植物和肥料样品中磷的测定。
(四)植物全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植物样品经消煮或浸提,并经稀释后,待测液中的K可用火焰光度法测定。
②① 3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本实验采用集中授课形式;2人为1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五、实验条件
1.仪器设备:
2.试剂:)硫酸(化学纯、比重1.84)、30%H2O2(分析纯)、40%(m/v)NaOH溶液、2%H3BO3—指示剂溶液、标准溶液[C(HCl或1/2H2SO4)=0.01mol/L]、碱性溶液、钒钼酸铵溶液、6mol/LNaOH溶液、0.2%二硝基酚指示剂、磷标准液[C(P)=50mg/L]、K标准溶液[C(K)=100mg/L]。
六、实验步骤
(一)消煮:称取植物样品(0.5mm)0.3~0.5g(称准至0.0002g),放入100ml开氏瓶中,加1ml水润湿,加入4ml浓H2SO4摇匀,分两次各加入H2O22ml,每次加入后均摇匀,待激烈反应结束后,置于电炉上加热消煮,使固体物消失成为溶液,待H2SO4发白烟,溶液成褐色时,停止加热,此过程约需10分钟。待冷却至瓶壁不烫手,加入H2O22ml,继续加热消煮约5—10分钟,冷却,再加入H2O2消煮,如此反复一直至溶液呈无色或清亮后(一般情况下,加H2O2总量约8—10ml)再继续加热5—10分钟,以除尽剩余的H2O2。取下冷却后用水将消煮液定量地转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v1)。
同时做空白试验,校正试剂和方法误差。
(二)全氮的测定
吸取定容后的消煮液5.00—10.00ml,(V2,含NH4—N约1ml),注入半微量蒸馏器的内室,另取150ml三角瓶,内加入5ml2%H3BO3—指示剂溶液,放在冷凝管下端,管口置于H3BO3液面以下,然后向蒸馏器内室慢慢加入约3ml40%(m/v)NaOH溶液,通入蒸气蒸馏,(注意开放冷凝水,勿使馏出液的温度超过40℃)待馏出液体积约达50~60ml时,停止蒸馏,用少量已调节至pH为4.5的水冲洗冷凝管末端。用酸标准溶液滴定馏出液至由蓝绿色突变为紫红色(终点的颜色应和空白测定的终点相同)。用酸标准溶液,同时进行空白液的蒸馏测定,以校正试剂和滴定误差。
结果计算
全N%=C(v-v0)×0.041×100/(m×v2/v1)式中
C—酸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试样所用的酸标准液,ml; v0—滴定空白所用的酸标准液,ml; 0.041—N的毫摩尔质量,g/mmol; m—称样量,g;
v1—消煮液定容体积,ml;
v2—吸取测定的消煮液体积ml。
(三)全磷的测定
吸取定容、过滤或澄清后的消煮液10.00ml(V2含磷0.05~0.75mg)放入50ml容量瓶中,加2滴二硝基酚指示剂,滴加6mol/LNaOH中和至刚呈黄色,加入10.00ml钒钼酸铵试剂,用水定容(V3)。15分钟后用1cm光径的比色杯在波长440mm处进行测定,以空白溶液(空白试验消煮液按上述步骤显色)调节仪器零点。
标准曲线或直线回归方程 准确吸取50mg/LP标准液0,1,2.5,5,7.5,10,15ml分别放入50ml容量瓶中,按上述步骤显色,即得0,1.0,2.5,5.0,7.5,10,15mg/LP的标准系列溶液,与待测液一起测定,读取吸光度,然后绘制标准曲线或求直线回归方程。
结果计算
全P,%=C(P)×(v1/m)×(v3/v2)×104
-式中C(P)—从校准曲线或回归方程求得的显色液中磷浓度,mg/L; v3—显色液体积,ml;
v2—吸取测定的消煮液体积,ml; v1—消煮液定容体积,ml; m—称样量,g;
104—将mg/L浓度单位换算为百分含量的换算因数。-
(四)全钾的测定
吸取定容后的消煮液5.00—10.00ml(v2)放入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v3)。直接在火焰光度计上测定,读取检流计读数。
标准曲线或直线回归方程 准确吸取100mg/LK标准溶液0,0.5,1.0,2.5,5.0,10,20ml,分别放入50ml容量瓶中,加入定容后的空白消煮液5或10ml(使标准溶液中的离子成分和待测液相近),加水定容。即得0,1,2,5,10,20,40mg/LK的标准系列溶液。以浓度最高的标准溶液定火焰光度计检流计的满度(一般只定到90),然后从稀到浓依次进行测定,记录检流计读数,以检流计读数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求直线回归方程。
结果计算
全K,%=C(K)×(v3/m)×(v1/v2)×10-4 式中
C(K)—从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求得的测读液中K的浓度,mg/L; v1——消煮液定容体积,ml; v2——消煮液的吸取体积,ml; v3——测读数定容体积,ml; m——称样量,g;
【植物营养学课程大纲】推荐阅读:
乌梁素海浮游植物调查与营养状况评价05-14
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净化试验研究06-17
《学前营养学》教学大纲08-10
营养学课程08-12
食品营养学课程论文12-17
《食品营养学》课程问卷调查的论文11-21
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01-04
食品营养课程08-03
国家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复习大纲01-10
《园林植物》课程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