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课程

2024-08-12

营养学课程(共12篇)

营养学课程 篇1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 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食品营养学是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试课。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 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 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课程介绍重点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 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 提高人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 我们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考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试应当是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丰富考试内容, 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传统模式《食品营养学》考核由期末卷面考核、实验考核、考勤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就是课程总成绩占100%; 实验考核不及格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但实验成绩不占总成绩比例;考勤也不占总成绩比例之中, 只是对课堂出勤人数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 考勤不占考试成绩比例, 部分学生经常出现旷课、请假现象;实验考核也不占考试成绩比例, 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差, 不善于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出勤率低; 期末成绩决定课程成绩, 学生形成了只要卷面及格就可以的观念, 上课出勤率低, 课堂学习气氛差, 玩手机、看杂志等不良现象, 平时没有学习氛围, 只有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时, 才会看书、笔记, 这很大程度上考核了学生的短时期记忆力并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方法。

二、改革后的考试模式

改革考试模式、优化考试结构, 从一次终结考试向全程考核转变, 从记忆模仿能力向全面考核转变, 变单一闭卷考核向开放型多样化模式转变。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学》学习兴趣, 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力度, 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 减少期末考试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们对考试模式采取全程评价, 课堂出勤占考核成绩的5%、阶段性学习测验占考核成绩的20%、实验教学占考核成绩的10%、其他形式 ( PBL教学中表现) 占总成绩5%、终结性考核占考核成绩的60%。

1. 期末考试比例下调

改革后, 将期末考试比例由100%降为60%, 改变一卷决定一课程考核方式, 题型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 主观题型占70%:简答、论述题, 主观题型则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 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 需临场总结、归纳。客观题占30%: 选择题、名词解释。在整个考试过程中, 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 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

2. 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

打破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习惯, 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 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 考核学生对阶段所学内容中应知应会的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情况。题型只设客观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等。

3. 实验教学考核细化

实验课成绩由原来的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成绩, 改为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 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 按照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提高学生亲自动手机会, 故在成绩评定上更应体现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4. 其他形式考核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其他形式考核是采用PBL教学法, 将同学分成小组, 每组推举1名组长, 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前做好宣传和动员, 让同学们了解PBL的概念和实施过程, 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 结合教学大纲设计问题, 提前1周分配到各个小组。由组长分工, 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 获取相关知识, 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如何运用所获知识回答问题, 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对于在讨论中的错误和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指导教师负责纠正或答疑。最后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 撰写成讲稿。将制作的课件和讲稿在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批阅, 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此环节一方面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考试改革效果

1. 学生课堂情况好转

通过考试的改革, 学生到课率有明显提高, 请假、旷课现象几乎没有;课堂上表现明显改善, 看杂志、玩手机、趴着睡觉等不良现象减少; 学生回答问题、询问问题更加积极主动,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得到加强。

2. 学习习惯的改变

课程考试改革前学生92%以上对课本外的知识获取非常少, 到期末为了考试能通过, 才拿起教材、笔记开始看看书。课程考试改革后增加了PBL教学、阶段性考试后, 68.7%的学时开始对课本外的知识感兴趣, 主要途径是从网络、图书馆获得。21.5%学生认为这样考核方式占用太多的个人业余时间, 认为传统考核方式较好。

3. 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认可

通过对8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 有30.4%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15.4%的学生认可从多方面评价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 有36.1%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灵活, 认为此种方式需要看书、复习的占27. 6%, 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持赞同的占到94. 1% 。

通过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改革后,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们并没有感到学习负担的明显增加, 而是感到学习更加有乐趣, 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考试模式存在问题, 提出对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进行改革。结果表明, 学生课堂情况好转, 学习习惯有改变, 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认可。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波, 梁小红, 刘冬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4) :734-736.

[2]王金兰, 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1) :112-114.

[3]高斌, 黄爱祥, 陈韬.《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陕西教学高教, 2012, (4) :93.

[4]刘崑.PBL教学方法在功能性食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4) :103-104.

营养学课程 篇2

【英文译名】: 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 分 数】: 4 【总 学 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 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 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 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DRI)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2)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技能技巧方面

(1)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2)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和营养监测 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3)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4)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能够 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 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4、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掌握 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的 基础上,自学并理解更多 食品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和人体营养需要量的确定 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计算能力。正确计算 人体营养需要量,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本实验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下续肉品工艺学、蛋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粮油贮藏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食品安全性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第 1 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

3.了解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居民营养卫生状况及营养科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营养科学发展概况。

3.近10 年我国主要的宏观营养工作及居民营养卫生状况。4.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营养科学发展。

第 2 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4.了解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教学内容】: 1.消化与吸收生理。2.营养素的体内运输。3.营养素的体内代谢。4.营养代谢物质的排泄。【教学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教学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第 3 章 第 1 节 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 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 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第 3 章 第 2 节 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2.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3.了解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

2.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4.功能性低聚糖。【教学重点】: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第 3 章 第 3 节 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 脂类的生理功能。

2.理解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和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内容】: 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3.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教学重点】: 脂类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第 3 章 第 4 节 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 蛋白质—能量缺乏症,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3.了解 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的种类及功能。【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4.蛋白质—能量缺乏症。5.蛋白质 DRIs 及食物来源。6.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氮平衡 的概念。

【教学难点】: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第 3 章 第 5 节 矿物质和水

【目的要求】:

1.掌握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2.理解矿物质食物来源及其影响吸收因素,水的代谢。3.了解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 2.钙 3.磷 4.钠与钾 5.镁 6.铁 7.锌 8.硒 9.碘 10 氟

11.其他矿物质 12.水

【教学重点】:

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的种类及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和过量症,水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矿物质的体内存在形式、吸收、代谢。第 3 章 第 6 节 维生素(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

• 理解维生素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推荐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了解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教学内容】: 1.概述。2.维生素 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3.维生素 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4.维生素 E。

5.维生素 Bl(硫胺素,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因子)。6.维生素 B2(核黄素)。

7.尼克酸(维生素 PP,烟酸,抗癞皮病因子)。8.维生素 B6(吡哆素)。

9.维生素 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10.叶酸。

11.维生素 C(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12.其他维生素。【教学重点】:

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常见原因和分类原则,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与过量症。【教学难点】: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吸收和代谢。

第 3 章 第 7 节 重要功能因子(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理解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2.了解 重要功能因子的种类及其代谢。【教学内容】: 1.生物类黄酮。2.左旋肉碱。3.萜类。4.核酸。

5.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6.活性多糖。7.二十八烷醇。8.辅酶 Q(泛醌)。9.褪黑素。

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对氨基苯甲酸。12.其他功能因子。【教学重点】: 重要功能因子生理功能。【教学难点】: 重要功能因子的代谢。第 4 章 第 1 节 孕妇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营养需要。

2.理解 孕妇的合理膳食,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内容】: 1.孕期营养生理特点。2.孕期的营养需要。3.孕妇的合理膳食

4.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教学重点】: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孕期的合理膳食。【教学难点】: 孕期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2 节 乳母营养 第三节 婴幼儿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 泌乳生理、乳母营养需要、婴幼儿营养特点。2.理解 乳母的合理膳食,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内容】: 1.泌乳生理。2.乳母营养需要。3.乳母的合理膳食。4.婴幼儿营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病。【教学重点】:

泌乳生理、婴幼儿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乳母营养需要、乳母的合理膳食。第 4 章 第 4 节 青春期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2.理解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2.营养需求。

3.青春期饮食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第 4 章 第 5 节 老年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老年人的营养需要。2.理解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内容】:

1.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教学重点】: 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及饮食原则。【教学难点】: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 4 章 第 6 节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2.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养需要特点。【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教学重点】: 特殊环境人群生理特点。【教学难点】: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需要。

第 5 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自学为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2.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3.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 4.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 5.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6.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7.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教学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 6 章 食品的营养素强化(辅以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营养强化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2.理解食品营养强化技术、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内容】: 1.食品营养强化概述。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3.食品营养强化技术。

4.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和生产。【教学重点】: 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 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第 7 章 营养与健康

【目的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教学内容】: 1.营养与免疫 2.营养与肿瘤 3.营养与高血压 4.营养与冠心病 5.糖尿病的营养 6.营养与肥胖 【教学重点】:

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膳食原则。【教学难点】:

营养与免疫、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关系。第 8 章 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

2.理解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内容】: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与应用 2.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营养调查 4.营养监测

5.改善社区营养的宏观措施 【教学重点】:

膳食结构、膳食指南、营养调查、营养监测、社区营养的概念及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 【教学难点】: 改善社区营养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围绕思考题进行课外复习或自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用试题库进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结合平时考核及作业成绩综合评分。

七、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

《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余群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 2、参考书

(1)《食品营养学》.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2)《食物成分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第 1 版

(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营养学课程 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G642;R47-4

医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护理的思想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样不可避免的对护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医学营养学也被前所未有的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上。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对护理的需要,学校加强对护理专业相关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医学营养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出了当前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在此文章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进我国医学护理更好的发展。

一、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对医学护理要求的逐渐加深,护理专业的医学营养学课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护理的前进,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护理专业的教学中,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医学营养学的课程,经常是将医学营养学放到卫生学当中,医学营养学的教学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落后的做法制约着教学的发展。另外,国内有关医学营养学的教材多是比较陈旧的,对于营养学的发展动态不能很好的反映,这种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营养学的开展远远落后。

2.教学方法落后,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少

在我国,由于多年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在教学上仍是填鸭式的灌输,只一味的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护理专业的医学营养学教学也存在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听讲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消化过多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也找不到与其对应的相关事情,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兴趣大大丧失,影响教学的质量。

3.医学营养学的教学与临床应用严重脱节

由于发展理论的不健全,医学营养学的开展时间较短,一些院校中对医学营养学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就导致了在课程的开设上与临床的要求不符,涉及到临床的问题较少。比如在医院的膳食种类和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等问题上,在医学营养学的教学中无从体现,这种滞后性制约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护理专业加强医学营养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上各种理论技术的相继问世,传统的膳食调配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营养学的需要,为了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发展模式,加强医学营养学的教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营养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大院校中的护理专业加强对医学营养学的教育研究,积极推进改革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2.是社会预防保健的需要

經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首要前提,这种人们普遍的思维带动了社会预防保健的发展,而医学营养学正是预防保健的支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完整的医学营养学知识,才可以更好的为人们进行服务,所以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营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人员支持以满足人们预防保健的需要。

三、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医学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要想发挥医学营养学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教学的深入改革,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使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医学营养学与班级卫生学的不同,避免将其混为一谈的错误做法。其次要根据医学营养学这一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完善,在满足基础知识的讲授的同时,适当的开展教学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补充,例如开展关于医学营养学前沿问题的讨论,增进学生对该课程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完备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2.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认识到当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上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要注意方式方法,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理论教学外,要加强教学实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3.贴近临床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学校要选取与实际临床密切相互的内容进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用所学知识配备糖尿病患者的一日三餐,根据学生的配备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实践的开展是与临床的结合,保证医学营养学课程的开展质量,适应社会要求。四、小结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营养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护理人员,学校必须对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使护理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学的改革,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完善的护理,创造更加和谐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玲.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浙江医学教育》.2011年1期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4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 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 ”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课程, 是高等院校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园艺学、农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中重要课程之一。

植物营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 该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科学、资源科学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紧密结合[1], 具有与多门学科互相联系、彼此交叉、互为渗透的特征。本文将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改革必要性出发, 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并为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旨在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一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植物营养学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或者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等手段来调节植物体的新陈代谢, 以此来提高植物营养, 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 对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农林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农林类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 就必须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深入的实践[2]。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加深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正确掌握, 增强学生利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更应该对“植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课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有用人才。

二教学现状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然而传统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受到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使得植物营养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讲, 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 植物营养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制订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上个世纪的植物营养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很难适应当今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的需要, 而根据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此外,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地域特色、不考虑学生异同, 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与多样化要求。

2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使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上的内容以理论知识居多, 练习农业生产的实用知识反而不多, 这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 无法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导致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不深刻, 到了现实情况面前又不知所措。还有一些肥料生产工艺及原理是上个世纪的生产工艺, 不符合现在社会的生产现状, 不具有实际指导性和操作性。

3实践教学弱化

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没有国家统编教材, 而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有些实验陈旧、方法落后, 也没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验教学有着不良影响。此外, 这门课程的课堂学时过多, 实践学时偏少, 而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和实践课只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验证, 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 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利, 不能帮助学生利用理论进行实践创造。

4考核评价单一

从目前的各高校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来看, 大多数采用笔头试卷的形式, 这些试卷大多由一两位任课教师独立出卷, 很难准确把握试卷的信度与难易度。甚至有的任课老师为了方便自己批改试卷, 所出的大部分试题为选择题或者纯记忆性内容, 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的试题类型。这样的试卷容易导致学生只在考前重视对课本中植物营养学理论与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不重视深刻领悟其内涵及其在实践农林生产中的作用, 同时也很难准确检测出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不能全面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对课程掌握的程度。

三改革的措施

近几年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非常显著地促进了植物营养学科研究的高速发展。然而, 就目前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而言, 与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相比, 总体来讲比较落后。为了使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考核方法与评价指标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关学科应该结合本校实际,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以促进植物营养学的教学。

1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人们对植物营养学原理与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在不断地深入。随着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 植物营养学这门学科的内容也日趋丰富, 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完善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 同时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进,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

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信息要不断更新, 符合社会实际, 而不是上个世纪的陈旧的方法, 保证学生能和最新的科技和信息接触, 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此外, 当今社会的新兴学科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将会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新兴学科的风向标。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符合时代要求, 将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交叉,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 中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具有的极大的地域性差异,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土壤类型和植物类型, 因此不同地区的教学内容应该和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相结合, 形成具有鲜明的、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 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且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 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建立起一些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合起来[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显著增加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认识到其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增强,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得以提高。另外, 在具体实践教学安排方面, 考虑到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与实习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可以将实验与实习结合起来, 进行实验实习综合实践教学, 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与掌握实验实习项目, 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评价多元化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对学生评价还是不够全面, 大多只重视学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 而对于学生平时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关注都不够。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要求教师用发展且区别的眼光和尺度来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学生。而这种发展性评价的中心问题是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 非常注重与强调给学生多次考核与评价的机会, 特别要重视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好的转变, 在形成终结性考核评价之前, 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 并给予学生再次修正、改正、完善以及提高的的机会。为了使植物营养学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进行实践与改革: (1) 改革笔头测验试卷形式与内容。改革层面主要包括试题类型、题目选材、试题结构、回答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 同时也可以改进与完善现有题目来增加其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使试卷题目更加灵活多样, 更富创造性。 (2) 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指标。除了笔头测验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外, 教师还应该同时采用其他的一些评价方式, 如课堂大讨论、撰写小论文、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做出一些明确与合理的规定, 使教师和学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过程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使这些评价方式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总之,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教学人员只有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变化, 不断地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 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实际,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 培养其创新能力, 使学生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孝彬.外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周鑫斌, 刘峰, 赖凡, 黄云, 习向银.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2) :18504-18506.

[3]叶优良, 王文亮, 韩燕来, 王宜伦, 谭金芳, 杨建堂.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8) :186-188.

营养配餐课程标准 篇5

《营养配餐》是营养配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对营养素、人体体格检查、营养配餐的计算调整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方面来研究人体营养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要求大致有四个重要方面:其一就是在对食物营养摄入量和食物本身所包含的营养素具有基本辨别能力基础上,掌握营养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其二,使学生能准确推荐合理营养搭配及标准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其三,使学生能够给个体和群体编制食谱,并在此基础上对一定的特殊人群进行营养指导。因此本门课程为营养与配餐专业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本课程是营养配餐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且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直接相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该课程开设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本课程的同步课程有《营养学基础》、《修养基础》、《饭店管理基础》、《基础英语》、《餐饮应用文写作》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制作》、《烹饪基础》、《食品卫生安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要建立在《营养配餐》课程开设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的了解营养配餐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该专业知识要求和能力、技能要求,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营养配餐》整个课程的设计是由浅入深、由概论到细化、由基础到专业,非常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

1.2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任务

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结合酒店管理系营养配餐专业生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的岗位需求情况,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营养相关行业及餐饮业所需要的懂得营养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完整地介绍营养配餐人员、营养师、餐厅服

务人员、餐饮管理人员等的工作所需的营养配餐知识、方法与技能操作,积极为我国营养相关行业培养专业人才。

课程任务:《营养配餐》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基本的营养配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营养配餐服务、营养师、餐饮服务等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我们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的需求,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并使学生成为效能型服务人才为目标,以课程专业理论教学环节、模拟实训教学为基础,通过先进的、灵活多样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培养,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且能够运用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知识实施餐饮服务和营养配餐的基本技能,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合理结合的目的。

2课程理念

基于行动导向,找出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并与教学实际理论结合,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突出实践能力,开展情景教学方法,突破简单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尽量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个体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力求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注重过程的评价,最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程的内容结构 3.1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实务操作和餐饮服务员工作岗位需求为核心,以任务引领式课程教学为主体,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国家职业标准----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和餐饮服务员工作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将餐饮服务员、营养配餐员和公共营养师职业功能、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和

教材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整合课程内容。在结构上,针对餐饮服务员、营养配餐员和公共营养师职业活动的领域,安排设计课程,按照模块的方式分为膳食调查、营养状况评价、食谱编制、特殊个体营养指导四大学习领域(见后面。

课程的特点: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强调应用技能,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课程的特征与要求,通过对营养配餐员、餐饮服务员和公共营养师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获得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使本课程体系明确,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强,注重实践操作,重点突出学生主体性和给予学生选择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模块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信息,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教学内容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知识,与传统课程内容显著不同的是本课程多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示例、案例,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需要,对学生进行模拟实际的工作的指导。

课程教学特点 3.2课程内容结构

根据公共营养师职业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中,坚持“过程”教学的原则,建立从职业岗位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构建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实施“课堂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模式,以真实任务和仿真任务为导向选取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主要分为4个主学习模块和12个子学习模块,先通过食品营养基础讲解,逐步进入到实际工作子模块学习,采用由基础到应用的顺序来逐步学习,并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膳食调查

子模块1:初步认识营养配餐

任务1:澄清大众营养误区,正确认识营养配餐 任务2:熟练使用工具书 子模块2:食物摄入量调查分析 任务1:称重计算各种食物的摄入量 任务2:一份菜肴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 任务3:一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 子模块3:膳食调查结果预评价 模块二:人体营养状况评价 子模块1:成人体格测量 子模块2:儿童体格测量

子模块3:营养不良症状的体征判断 模块三:编制食谱 子模块1:个体食谱编制 子模块2:个体食谱调整 子模块3:群体食谱编制和调整 模块四:四季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1:春季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2:夏季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3:秋季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4:冬季营养配餐设计 模块五:健康人群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1:孕妇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2:乳母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3:幼儿营养配餐设计子 子模块4:儿童营养配餐设计子 子模块5:青少年营养配餐设计子 子模块6:老年人营养配餐设计 模块六:特殊人群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1:女性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2:肥胖人群营养配餐设计 子模块3:高血压人群营养配餐设计子 子模块4:糖尿病人群营养配餐设计子 子模块5:痛风人群营养配餐设计子 子模块6:肿瘤人群营养配餐设计 模块七:营养咨询与教育 子模块1:营养标签解读 子模块2:营养咨询教育

3.3课程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结合酒店管理系营养配餐专业生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的岗位需求情况,《营养配餐》要求学生掌营养配餐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评价方法,能有目的地解决餐饮服务行业、营养师行业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营养配餐问题,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3.1专业能力

1、专业能力

掌握人体消化系统构成及其主要功能;针对某种食品说出其主要营养素构成;熟练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能调查分析不同人群对营养素的需求;能够对人体体格指数进行测量;能够给不同人群编制食谱;能够根据四季变化进行营养配餐设计;能够给健康人群进行营养配餐设计;能够给特殊人群进行营养配餐设计;能够解读和制作营养标签;能够进行营养咨询和指导。3.3.2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营养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谈举止、坦然的心态、让人喜欢与赢得尊重的交往素质;培养学生目标追求毅力,包括职业定位、个人规划、挫折承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欲。3.3.3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3.4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学习模块

典型工作任务任务描述 课时

安排模块名称子模块 模块一:膳食调查

1、初 步认识 营养配 餐

①查询食物营养成分表 ②熟练应用中国居民膳食 指南

③熟练应用现代平衡膳食 宝塔

学生通过对学习食物营养成分表的方 法,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利 用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摄入量,初步达 到认识营养配餐的基本要求,并能够应 用该方面技能所需的工具书。4

2、食 物摄入 量调查

分析

①称重计算各种食物的摄 入量

②一份菜肴营养素摄入量 的计算

③一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的计算

学生在学习认识食物成分表的基础上, 简单给食品称重,得出基本数据后,按 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理念,算出一份 菜肴和一日膳食的摄入量10

3、膳 食调查 结果与 评价

依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 塔和膳食指南对一日三餐 进行评价

在学习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和膳食指南的

基础之上,计算出一日三餐的量,从数 量种类等方面对一个人的一日三餐进行 整体评价 2 模块二:人体营养状况评价

1、成 人体格 测量

①能选择和使用成人体格 测量器材

②掌握成人身高和体重的 测量方法

学习使用成人测量器材得出基本指数, 并对成人体格进行测量 2

2、儿 童体格 测量

①熟悉并能够选择适合儿 童的使用的测量器具

②掌握儿童身高、坐高和 体重的测量方法

学习使用儿童测量器材得出基本指数, 并对儿童体格进行测量 2

3、营 养不良 症状和 体征判 断

①判断成人消瘦状况 ②判断成人肥胖状况

在体格指数测量的基础上,掌握成人消 瘦和肥胖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掌握成人 体格指数的计算和应用 4 模块三:编制食谱

1、能 量代谢

①判断能量的来源与消耗 ②如何保持能量平衡

在了解能量的来源与消耗的基础上,做 到保持能量的平衡 2

2、编 制个人 食谱

①确定成人主食、副食的 需要量

②确定成人一餐的食谱 ③确定成人一日用餐的食 谱

学生在确定成人主副食用量的基础上, 计算出成人的一餐和一日食谱 10

2、调 整个人 食谱

①食谱能量调整 ②食谱能量-价格调整 ③食谱脂肪含量评价

在食谱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能量 的需要、对脂肪的需要和个人经济条 件,对已经计算好的食谱在规定的范围 内进行调整,满足客人要求 8

3、编 制和调 整群体 食谱

编制和调整群体在一定时 间的食谱

在个人食谱编制基础上对,编制和调整 特群体食谱 6

4、食 谱编制 比赛

分组进行食谱编制比赛随机抽题,进行比赛,分为理论和实践 两部分 4

模块四:四季营养

1、春 季营养

①春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 ②春季营养配餐设计

根据春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制作春季食 谱 2 配餐设计配餐设 计的原 则与制 作

2、夏季营养配餐设计的原则与制作①夏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 ②夏季营养配餐设计

根据夏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制作夏季食 谱 2

3、秋季营养配餐设计的原则与制作①秋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 ②秋季营养配餐设计

根据秋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制作秋季食

谱 2

4、冬季营养配餐设计的原则与制作①冬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 ②冬季营养配餐设计

根据冬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制作冬季食 谱 2 模块五:健康人群营养配餐设计

1、孕 妇营养 配餐设 计

①调查孕妇的胜利特点 ②能够根据孕妇的生理需 要、饮食特点、配餐原则 制定营养食谱

①讲解孕妇生理特点、饮食特点、配餐 员则

②指导学生编制孕妇营养食谱,检查编 制结果,记录分数

2、乳 母营养 配餐设 计

①调查孕妇的胜利特点 ②能够根据孕妇的生理需 要、饮食特点、配餐原则 制定营养食谱

①讲解乳母生理特点、饮食特点、配餐 员则

②指导学生编制乳母营养食谱,检查编 制结果,记录分数 4

3、幼 儿营养 配餐设 计

①调查孕妇的胜利特点

②能够根据孕妇的生理需 要、饮食特点、配餐原则 制定营养食谱

①讲解孕妇生理特点、饮食特点、配餐 员则

②指导学生编制孕妇营养食谱,检查编 制结果,记录分数 4

4、儿童营养配餐设计①调查孕妇的胜利特点 ②能够根据孕妇的生理需 要、饮食特点、配餐原则 制定营养食谱

①讲解儿童生理特点、饮食特点、配餐 员则

②指导学生编制儿童营养食谱,检查编 制结果,记录分数 4

5、青少年营养配餐设计①调查孕妇的胜利特点 ②能够根据孕妇的生理需

要、饮食特点、配餐原则 制定营养食谱

①讲解青少年生理特点、饮食特点、配 餐员则

②指导学生编制青少年营养食谱,检查 编制结果,记录分数 4

6、老年人营养配餐设计①调查孕妇的胜利特点 ②能够根据孕妇的生理需 要、饮食特点、配餐原则 制定营养食谱

①讲解老年人生理特点、饮食特点、配 餐员则

②指导学生编制老年人营养食谱,检查 编制结果,记录分数 4

7、健康人群营养配餐设计比赛分组进行食谱编制比赛随机抽题,进行比赛,分为理论和实践

两部分 模块六:特殊人群营养设计

1、女 性营养 设计

①简单评价女性体格特点 ②针对女性体格特征进行 营养设计

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女性体格特征,并 有针对性的对其群体的共性特征进行营 养设计。4

2、肥 胖人群 营养设 计

①调查肥胖形成共性原因 ②针对共性原因进行营养 设计

根据所学知识及调查结果,找出肥胖的

共性原因,有针对性的对该人群进行营 养设计。4

3、高 血压人 群营养 设计

①熟知高血压人群的饮食 原则

②给出合理的膳食设计

辨析高血压表现的类型,根据高血压人 群的饮食原则给出合理的饮食设计 4

4、糖 尿病人 群饮食 设计

①熟知糖尿病人群的饮食 原则

②给出合理的膳食设计

根据糖尿病人群的饮食原则及特点给出 合理的饮食设计

5、痛①熟知痛风病人群的饮食根据痛风病人群的饮食原则及特点给出 4 风病人群营养设计原则 ②给出合理的膳食设计 合理的饮食设计

6、肿瘤病人群营养设计①熟知肿瘤病人群的饮食 原则

②给出合理的膳食设计

根据肿瘤病人群的饮食原则及特点给出 合理的饮食设计 4

7、特殊人群营养设计比赛分组进行特殊人群营养设 计比赛

随机抽题,进行比赛,分为理论和实践 两部分 4 模块七:营养咨询和营养教

1、营 养标签 解读

①解读营养标签 ②制作营养标签 ③果汁说明书制作

以儿童牛奶为例进行营养标签解读并制 作,以果汁威力制作说明书8

2、营 养咨询 和教育

①认识营养咨询和教育针对需要营养教育者需要,有针对性的 选择营养咨询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2 ②食品选购指导现在了解各类食品营养价值的基础上, 以儿童为例,进行饮料的选购指导 2 ③平衡膳食测评在以前学习的知识基础之上,以35岁女 教师为例,做出平衡膳食测评 ④膳食纤维摄入量评估一便秘个体为例,评估其膳食摄入的需 要量 2 ⑤健康生活方式测评设计制作调查问卷,测评生活方式的健 康与否 2 ⑥体力活动水平测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随机抽取个 体进行同学进行活动水平测评 2 ⑦体重控制的营养教育根据以往知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重 控制教育学习2 ⑧科普文章编写找到固定的科普文章,人学生找出关键 编写的知识点,并尝试自己编写 2

3、营 养咨询 教育比 赛

分组进行营养咨询教育比 赛

随机抽题,进行比赛,分为理论和实践 两部分 4 3.3.5模块具体内容具体要求 《营养配餐》“模块一”内容具体要求 膳食调查

授课方式讲授和科内实训学时16 专业能力目 标

初步认识营养配餐;能够熟练运用该课程所需的工具书;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标准;简单进行食物摄入量调查;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 社会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 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 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 教学方法建 议

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 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求

1、能否正确使用食物成分表查询各种食物营养素

2、能否熟练掌握推荐的食物摄入量

2、讨论观点是否正确

3、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营养配餐》“模块二”内容具体要求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内实践学时8 专业能力目 标

熟练掌握体格测量的各种数据应用;能够进行营养评价;能够简单对人体体格指数进行测量;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 社会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 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 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 教学方法建

议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求

1、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器材并进行测量

2、能否正确使用各种数据

3、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4、能否对分散事件进行归纳

5、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营养配餐》“模块三”内容具体要求 编制食谱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内实践学时28 专业能力目 标

能够给不同人群和个体编制食谱;能够应顾客实际情况进行食谱调整;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 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

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 力

社会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 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 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 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谈举止、坦然的心态、让人 喜欢与赢得尊重的交往素质 教学方法建 议

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 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求

1、能否正确编制食谱

2、能否对食谱进行调整

3、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4、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营养配餐》“模块四”内容具体要求 四季营养配餐设计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内实践学时8 专业能力目 标

能够熟知四季营养配餐设计原则;能够给指定个人进行任意季节营养配餐设计;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 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 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 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谈举止、坦然的心态、让人喜欢与赢得尊重的交往素质;培养学生目标追求毅力,包括职业定位、挫折承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欲

教学方法建

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求

1、能否正确进行指定个体的四季营养配餐设计

2、能够为指定个体进行营养配餐

3、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4、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营养配餐》“模块五”内容具体要求 健康人群营养指导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内实践学时28 专业能力目 标

能够给健康人群进行营养配餐设计 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 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 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 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 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谈举止、坦然的心态、让人喜欢与赢 得尊重的交往素质;培养学生目标追求毅力,包括职业定位、挫折承 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 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欲 教学方法建 议

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求

1、能否正确对健康人群进行营养设计

2、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3、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营养配餐》“模块六”内容具体要求 特殊人群营养指导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内实践学时28 专业能力目 标

能够给特殊人群进行营养配餐设计 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 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 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 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 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谈举止、坦然的心态、让人喜欢与赢 得尊重的交往素质;培养学生目标追求毅力,包括职业定位、挫折承 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 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欲 教学方法建

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求

1、能否正确对特殊人群进行营养设计

2、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3、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营养配餐》“模块七”内容具体要求 营养咨询不和教育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内实践学时28 专业能力目 标

能够解读和制作营养标签;能够进行营养咨询和教育;方法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将知 识与经验综合运用和转换;具有采集、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 息、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 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专业信心等方面的基 本品性素质;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谈举止、坦然的心态、让人喜欢与赢 得尊重的交往素质;培养学生目标追求毅力,包括职业定位、挫折承 受力等专业必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 树立专业自信心、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素质;促成学生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影响他人等的能力素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欲 教学方法建 议

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评价要

1、能否正确解读和制作营养标签并进行营养咨询和设计

2、态度是否端正、积极

3、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4.1.1软硬件条件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营养配餐》这门课程的硬件教学条件如下: 能够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媒体教室。能够提供相应的测量器材。能够提供课堂使用的相应食材。4.1.2师资条件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教学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凸显出我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营养配餐》这门课程对师资的要求如下:

1、教师团队应该是由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和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队伍。

2、教师团队需要有较合理的职称结果。

3、任课教师需要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时刻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准确把握餐饮服务各

岗位的职业能力。

4、任课教师要定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经常与行业资深人士沟通交流。

5、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双师”素质,具有高级餐厅服务员或考评员或餐饮技师等岗位资

格证书。

6、任课教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有较高的深度和宽度。

7、任课教师能够承担社会培训工作,具有为行业服务的奉献精神。

8、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授课,对学生严格要求,精通专业知识;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酒店管理工作经验。

4.2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高专的要求,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互动教学法为主导,改善传统的教师讲授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模块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互动性。在充分考

虑教学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力求实现教学方法与效果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任务驱动教学法

对于《营养配餐》这门课教学,我们主要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发布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了营养配餐实践活动。

(2探究性教学法

围绕食品营养的核心营养配餐设置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寻找相关知识点和社会前沿关注点,进而探索社会营养现状以及作为营养行业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并积极探索实践途径方法,然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食品营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我们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教师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把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并理解,为今后的实训及实践活动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内容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工作的实际,突出专业特点,案例新颖、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选择案例,拟定思考题,提供案例背景资料,确定案例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学生根据案例和思考题,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做认真的案例研究,拟出发言提纲。其次开展案例讨论,诱导学生积极发言,将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最后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本案例的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状况归纳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通过总结评议,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知识。通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5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启发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6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 4.3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考核分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各占50%,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两部分。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占成绩的 10%,主要根据平时出勤、课堂发挥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学习态度根据平时课 堂表现的积极性与独立性、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平时作业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分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知识运用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占总分数比例的 10%;实训成绩 占 30%;末知识综合性鉴定由教师根据各模块的知识目标,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 核,占总成绩的 50%。平时出勤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平时成绩(50%)(10%)(35%)学习态度 作业完成情况 课程

成绩(100%)平时作业成绩(10%)知识运用 课堂发挥 学习态度 实训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4.4 推荐教材: 教材: 5.其他说明

1、本课程是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 采用案例教学,驱动教学等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讨 论、分析、案例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又要结 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营养教学的最佳方法。

3、教材中与其他相关课程交叉的内容本课不再讲授。

营养学课程 篇6

【关键字】 小学饮食营养;教育校本课程;渗透

饮食营养可以看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饮食营养教育学科就应运而生,饮食营养教育这门学科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而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与饮食习惯出发。

一、我校小学生身体素质与饮食习惯研究

1.从我国小学生目前的身体状况而言,笔者认为开展饮食营养教育十分必要,许多孩子长期坐着或者躺着玩电脑、IPAD或者手机,视力明显下降,长期不运动身体机能下降,吃得多运动量少,肥胖引起的并发症逐渐增多而且许多“疑难杂症”存在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黄金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十分不利。

2.相对于肥胖的孩子来说,有部分孩子非常瘦小,同样不利于成长。现在人们普遍以瘦为美,孩子在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认为越瘦越美,想通过节食来保持苗条的身材,这也是一个思想认识误区。除了刻意减肥之外,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挑食也非常瘦小,有的孩子喜欢吃肉,有的孩子喜欢吃海鲜,普遍不喜欢吃蔬菜,偏食、挑食或膳食搭配不合理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过剩及缺乏。

3.现阶段许多孩子受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喜欢追求饮食时尚,尊崇西式快餐,经常到汉堡店或者炸鸡店吃油炸食品,这些饮食中含糖量、含油量非常高,营养程度很低,容易导致肥胖。有些孩子为了追求口感,喜欢吃精细的食品,比如:面包,对粗粮不屑一顾,众所周知,面包对身体最大的伤害就是含有不饱和反式脂肪酸,再加上高糖分、高热量、精加工,不容易饱腹还容易导致便秘。

饮食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饮食知识。要意识到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将决定他们的身体状况,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将决定下一代民众的身体素质,所以开展饮食营养教育是必要的。

二、校本课程教学中营养教育的渗透

除了要符合饮食膳食要求之外,还不能被《膳食指南》限制思维,众所周知,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成长程度较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笔者认为,在编辑校本时还要结合本年级的语文课本知识,这样不仅学到了饮食营养知识,还巩固了语文课本知识,一箭双雕。按照相关规定,饮食营养教育校本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写,它是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一本有关饮食营养的权威指南。在编写过程中,需要饮食营养专门给予专业的指导,邀请专家团队,每个专家负责一个分区,主要包括:膳食均衡、合理营养、生长发育、饮食行为与习惯和饮食安全。

1.从形式上拓展创新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趣味性一直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所以在编写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增加校本形式的趣味性、形象性。比如:校本可以采用全彩印,邀请专业的美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描绘出生动形象的插画,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还点明了教学主题。还可以利用趣味小故事来开展教学,运用大量贴近实际生活的饮食营养教育来开发学生的思维,内容最好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可以在每篇课文后面附上判断题”“思考题”和“探究题”,方便同学课后巩固知识点。

我校小学三年级语言课本中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诗表达了农民耕作的情景,表达了耕作的艰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了本诗的中心思想——珍惜粮食。这篇课文就可以编写到营养校本中来,让学生重新朗读诗歌,将农民耕作的粮食与膳食营养联系起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粮食得来不易,要珍惜粮食。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就是粮食,不能挑食、厌食,要吃粗粮不能只吃精粮,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2.从内容上拓展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明确现代小学生普遍存在饮食营养问题,然后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校本中营养学的知识必须简单易懂,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知识,化繁为易,方便小学生学习。然后在前言编写中,不能沿用传统的纯理论手法,而应该用“为什么要学习饮食知识”等具有反问语气的句子。最后应当灵活运用“故事启迪”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年纪的语文课本就是很好的故事题材库。

比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写的就是春种秋收,农民的辛勤劳作换来秋季大丰收的情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表达了全国农民都在耕作,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土地,农民就会饿死的情况。这首诗也可以编进饮食营养校本中,可以对学生提问:“粟”是什么?“万颗子”是什么?让学生了解粗粮的鼻祖,引出精粮是由粗粮加工而成的这个概念。

又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描写的是清明节前后的天气状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的是作者问牧童哪里有买酒的商店,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和饮食营养完全不相关,其实内在上两者是有关联的,买酒商店里的酒就是用粮食酿造的,古时的酒浓度没有现在这么高,基本上在三十度左右,属于粮食酒。教师可以由此提问:酒是由哪种粮食酿造而成?在酿造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发酵剂?发酵过后形成的酒相比起最初的粮食来说,哪个的营养价值高?

在小学校本课程教育中渗透营养教育,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身体与营养与状,从思想方面让学生领会到营养教育的重要性。结果校本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文中懂得什么是粗粮,多吃粗粮有哪些好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离不开米饭等等,逐渐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建设探究 篇7

目前,国内高校的外语基础教学和现行的专业外语教学还不能全面胜任培养专门学科和专业领域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领域内适量的外语教学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但限于全外语教学师资和学生学习的较大障碍,双语教学以外语比重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过渡的教学特色,成为较优的教学模式选择。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笔者通过数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体会到,该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实现了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及提高学生通过英语听说吸收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此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验到先进的课堂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融合带给学生的人文气息及人文启发,如国外饮食特色、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消除种族歧视等。

二、高校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应选用本学科在教学及科研上反映国际最新成就、应用广泛的国外原版及国内优秀教材。笔者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采用了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该教材在北美使用广泛,不但提供了营养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探讨了许多营养学的前沿问题,而且语言明了,论述逻辑性强,图片清晰、美观,人文气息浓郁,具有极强的兴趣性和可读性。教材中的数个营养学争论激发了读者对运用营养科学知识解决营养问题的探知欲与探索动力,有助于学生利用书本信息超越教室空间,解决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相关疑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该教材的“争论”专题探索了现有营养知识范围之外的世界,深入讨论了当前营养科学话题和营养学不断涌现出的各种存在争议的问题。例如,要解决一些围绕食品安全、减肥食品的有效性、食品奸商以及人们对于肥胖认识的态度等紧迫问题;食物中植物化学物质的科研工作与消费者在这方面对于指导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新的食品工艺以及农业如何确保提供高质量食品的方法等问题。但是,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存在学生学习背景、民族文化及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本土《食品营养学》母语优秀教材应与原版教材相互补充,各取所长,有机结合。本土优秀教材往往根据我国的教育习惯、思维方式、教学实际要求及大纲编写,具有符合国情的特点。原版教材与本土教材结合,要求教师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及增补,以本土研究成果丰富原版教材的理论内涵。

教材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自编教材也可以作为双语教学教材的来源,只要它适应本学校、本专业领域实际情况,适应本专业学生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具体需要。但无论采用何种教材,教师都应对教材文本进行融合和理解,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的理解与认识,然后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背景知识结合。教师还应根据课程需要,丰富教材文本资源,包括文字或图像内容。

三、高校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根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教师师资背景及教学具体环境,可以采用多层次语言安排方式。可以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如营养素密度、限制氨基酸、必要的氮损失、葡萄糖的抗生酮作用、蛋白质互补作用、葡萄糖的节约蛋白质作用等名词、术语及解释采用英语语言来定义;可以是汉、英两种语言并重,教材以英语教材为主,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均显示英文,作业、考试命题及作答比例各占一半;可以是英语为主,英语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考试命题的比例占优势,教材及板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全英文。汉英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应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目标为依据灵活确定。

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比重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部分内容英文讲解、教学难点用汉语解释、中英文对照的“交错式”双语教学方式,甚至是不同章节采用不同层次的语言安排方式。多媒体课件中以英文为主,但重要的专业概念及术语辅以中文注释,在教学课件中将同一专业术语分别以两种语言的经典概念列在同一页面上,便于学生理解和比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合理的中英文并存。

适时、适量选择“食品营养学”相关英文网站的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穿插入双语教学,并提供相关网址供学生课外浏览辅助双语学习,有助于学生接触到食品营养学前沿进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双语教学的创新性。比如,搜索近期大量的包括植物化学物质在内的关于疾病和营养的科学和医学摘要,可以登录网址www.ncbi.nlm.nih.gov/Pub Med/;美国食品协会提供了有关“fats oils and cholesterol”(脂肪、油类及胆固醇)的信息,请登录www.eatright.org/cgi/search.cgi;食物和农业组织和世界健康组织(FAO/WHO)提供“other nutrient standards”的信息:www.fao.org www.who.org。

此外,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如各种营养缺乏病以实例图片展示),强化教学效果。

四、高校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在“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文是教学媒介语,是专业信息的载体,切勿用语言翻译替代学科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课程学习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目标。以降低学科知识含量、教学质量为代价推行双语教学是本末倒置。

教师和学生都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切勿放弃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单方独白,学生话语缺失,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知识生成能力变弱、创新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营养学课程 篇8

1 理论教学课程针对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1) 针对教学内容涉及的食品安全事例等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讲到七大营养素之一的蛋白质时, 举例提到毒奶粉事件, 就是因为不法厂商的利欲熏心, 在奶粉中掺假, 导致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肾结石等。 讲解脂肪时举例“地沟油”,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举例“毒豆芽”、“皮革奶”等食品安全事例。有位著名作家曾说“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 君子爱财, 应取之有道。 以黄宏、巩汉林演的小品《鞋钉 》 引题, 告诉同学各行各业要恪守其道, 作为一名食品人, 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要凭良心做食品。 不掺杂、不造假、本本分分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这是作为食品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 与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密切相关的。 良心是每个食品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 虽然2015 年10 月1 日起实施了史上最严的 《食品安全法》, 但是食品的安全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监管出来的。

(2) 亲情教育

在讲到孕妇营养时,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如果胎儿生长所需要的钙不足, 母体就会动用自己的骨钙来满足胎儿的需要, 在整个孕期的艰难以及分娩的痛苦, 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感知母亲的伟大, 让学生懂得感恩, 懂得孝敬。 在讲到异黄酮时, 异黄酮是植物雌激素, 可缓解女性更年期的一些不良症状。通过对更年期的解释等, 让学生理解妈妈为何现在变得没有以前温柔了, 变得爱发脾气和唠叨了, 要更多地关心妈妈, 给予妈妈多一份关爱。

2 在实习、实训中渗透思想教育

(1) 课内实训

在营养食品制作的实例之一营养豆腐的制作实训中, 列举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关豆腐的食品安全案例。 如使用低劣的大豆原料、 用医院丢弃的甚至上面还有污血的石膏板做凝固剂, 为了豆腐的卖相好看, 加入吊白块等非食品添加物。 这些不法之徒为了利益, 生产出来的产品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 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也触犯了《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法律, 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法律的惩处, 不利于国家的和谐, 也是食品人的耻辱。以豆腐的品格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处事。以制作出来的内酯豆腐和石膏豆腐, 与学生共同讨论有关豆腐的特点、谚语等。 以内酯豆腐洁白软嫩的形态告诉同学做人处事要以一颗纯洁、 柔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希望同学能如此家常菜一般清清白白做人。

在食品营养成分的测定实训中, 例如对蛋白质的测定, 举例安徽阜阳的大头婴、 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都是由于蛋白质含量的不足引起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不良。 学生做实验一定要认真、细致, 做出的结果应该准确无误。 另外, 也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出具虚假报告, 不仅会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 更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在2015 年10 月1 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中第138 条明确规定, 出具虚假报告的检验人员和检验机构违反本法规定, 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 没收所收取的检验费用, 并处检验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检验费用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依法对食品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开除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 受到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 自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十年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受到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 终身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 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资质。 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2) 课外实践活动

将学生分到社区、幼儿园、中小学或养老院等实习, 学习膳食调查问卷的设计、编写和总结, 结合膳食调查的结果, 针对不同人群给予相应的配餐指导。通过与幼儿、老人等的交流接触,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将原有的学科课堂和现实的活动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关爱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博爱、大爱情怀。

(3) 企业顶岗实习

去本地的食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严格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上下班打卡、带工作帽、穿工作服、穿工作鞋, 去厕所脱工作服、换鞋、五步洗手等。 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和企业的标准要求。 真正体验食品从业人员应该应有的责任, 找出自己的不足, 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培养团队意识, 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论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 篇9

健康, 是现代人最大的需求。众所周知, 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 像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 且不断趋于年轻化。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 中医治欲病, 下医治已病”。而现代医学更注重的是治已病, 而不是治未病。所以即使医学再怎么发展, 治疗疾病的手段再怎么高超, 始终无法防止人们不生病、少生病。其实, “治未病”预防疾病才是最好的获得健康的途径。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以及食物营养成分在机体里分布、运输、消化、代谢等方面的一门学科。营养学, 不仅包括食物进入机体内的变化, 还包括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食物以保障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所以营养学除了有其生物学意义外, 还有其社会经济意义。

二、均衡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维多利亚宣言》中明确指出:“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已足以预防大多数疾病, 人们对优劣利弊也有能力进行鉴定, 但有四项因素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平衡”。可见, 营养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和保障, 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共四十余种, 可以分为七大类。每类营养素在身体里都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作用, 它们相互协作、缺一不可, 共同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导致文明病发生的最大原因。任何一种食物都可提供某些营养物质, 关键在于如何搭配均衡营养合理的膳食。

三、高校大学生营养现状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的优劣直接

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均衡合理的膳食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大学生身体发育以及完成繁重的大学学业的重要保证。根据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 发现一些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不良的饮食习惯。

1. 不重视早餐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 丰富的早餐能够为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所需的营养, 保持充足的精力。但是, 部分大学生因起床晚或头天晚上吃的太多, 而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这将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 不仅影响身体健康, 也会影响学习成绩。

2. 饮食无规律

部分大学生认为, 有时间就多吃点, 没时间就少吃点, 饱一餐饿一餐对身体影响不大, 年轻无所谓。但长期无规律的饮食, 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 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 饮水少, 喜欢碳酸饮料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一个成年人每天饮用至少1200毫升的优质饮用水才能满足人体的最低健康需求。由于大学生在学校饮用白开水不方便, 很多学生就选择少喝水或者在超市购买有一定口味的碳酸饮料, 而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健康是有一定危害的。

4. 偏爱零食

现在零食已经不是女生的专利了, 很多男生也喜欢吃零食。

过多的零食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主餐, 而大多数零食是没什么营养的垃圾食品, 反而会增加身体的负担, 不利于身体健康。

5. 有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

事实上, 适量饮酒是对身体有一定好长的。但是, 大多数大学生喝酒往往不会控制酒量, 导致过量饮酒, 对身体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正是由于一些不正确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所致, 我国大学生的普遍营养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根据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好者占36.9%, 营养不良者占52.6%营养过剩者占10.5%。可见, 大学生对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而无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观念是造成大学生营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 在大学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提高身体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四、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的意义

一般认为, 人们选择食物的行为和对食品营养的认识有关, 人们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必须以知识和态度为基础。总的来说,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对营养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 膳食结构不太合理。但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90.9%的学生想知道更多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有78.2%的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自身的营养需要, 只有9.1%的学生对此抱无所谓的态度。所以, 在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是大学生的心声, 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21世纪是国与国的竞争, 是科技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决定了人才的竞争力, 人才的健康指标是衡量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指标。在中国, 营养健康的教育相对比较薄弱, 人们的健康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人们的营养学知识非常贫乏。虽然在中学也有类似的教育, 但是相关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重视程度还远达不到要求。而大学生无论是在性格的成熟度和生活的主动性上都是最合适的阶段, 也能够更好的转换到生活中去。总之, 在高校开设营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大势所趋。

摘要:通过对营养学知识重要性的阐述, 分析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大学生营养现状及导致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 唤起人们对营养学知识的重视, 强调高校开设营养学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健康,营养学,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建华、陈晓、鲍茵茵, 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2) .88-91

[2]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1

[3]邓杰, 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和体质状况的调查, 贵州体育科技, 2005, 80 (3) :58-60

营养学课程 篇10

1 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果

1.1 调整顺序, 从食物入手过渡到营养基础内容的学习

一直以来, 烹饪营养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知识 (营养素知识)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合理烹饪及烹饪营养与健康等知识, 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虽然对烹饪教育是必需的, 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这些内容与食品化学、生理学、食品商品学、食品分析及其他诸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而学生在学习营养学之前, 并没有相关学科知识做基础, 因此一开始进行营养素知识的学习, 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 不少学生反映接受起来有点难度, 由此会使学习兴趣大受影响。如果说营养素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较少, 那么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并且深有体会的, 所以由食物讲起, 逐渐过度到营养素等知识, 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 今后或许可以尝试先学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自己食物选择的倾向来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 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同时出现营养素概念, 能为营养素知识的全面掌握打下基础。当这两部分内容学完, 学生对食物、营养素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么再介绍不同人群对食物和营养素的需求有所不同, 由此引入不同人群营养学的知识就很容易为学生接受了。

1.2 注重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 充实教学内容

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及合理烹饪等营养知识属于应用营养学范畴, 也是本课程的主要难点所在, 其内容涉及到很多食品化学知识, 目前选用的高职高专教材也是建立在已学《烹饪基础化学》的基础上编写的, 这无疑给毫无化学基础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谈到六大营养素发生的各种变化名称时, 学生经常云里雾里无从理解, 而这部分内容与烹饪实践操作是密切相关的。本人认为在无法增设《烹饪化学》课程的情况下, 今后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循序渐进、适当补充相关食品化学基础知识, 并补充分析饮食业由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素不良变化的种种情况, 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 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营养知识并能指导应用于烹饪实践。

1.3 结合新形势, 进行营养学知识更新与重组

进入21世纪, 营养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而出现了许多营养健康的新问题, 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 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此外, 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 国人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是超重等营养过剩情况日益严重, 而另一方面贫血、钙摄入量不足等营养不良及缺乏病依然存在, 针对新形势出现的新营养问题, 除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外, 还可尝试将各类人群的营养知识与营养性疾病知识结合在一起对照介绍, 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饮食保健意识和能力。

2 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尝试一种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 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是教好烹饪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 教师可逐渐放弃教学中主角的位置, 避免满堂灌、过分细致详尽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 而应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 经常设问激疑, 引而不发, 让学生回答, 或者鼓励学生自问自答, 也可只提问题不作回答, 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培养学生逐步依靠自己积极思考和汲取书本知识, 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取知识, 进而勇于创新。例如:在学习了食物营养价值和营养素知识后过渡到不同人群营养的学习, 教师可通过提问, 围绕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及各种疾病状态下人群的营养需要及膳食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回答, 并把学生的发言要点写在黑板上, 大家一起对照书中理论进行学习巩固, 也可以组织专题辩论, 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论述自己的观点, 限时互相争辩, 如对“每天应该喝八杯水”的看法, 正方阐述这么做的合理性, 而反方阐述这么做对身体的诸多不利因素, 最后由教师综合讲评, 即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 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养学教材中的内容多以描述性为主, 读起来比较抽象, 如果老师只是写板书、说概念, 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在课堂上仍然以抽象的形式表现,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因而很难理解所学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烹饪营养学教学过程已连续数年应用了多媒体技术, 它具有真实的情景呈现、生动的动画演示及逼真的音响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非常有效的手段, 通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效利用形象思维, 更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 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现场录像展现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问题,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多媒体教学容易淡化学科的个性, 很多情况下更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 灵活性比较差, 尤其是无法随堂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体系, 因此, 如能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 再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充分利用板书教学以加深记忆, 可以更好地增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重视实验教学, 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烹饪营养学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 而它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开设实验课,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知识时, 让学生去记忆不同食物所含蛋白质的含量是非常枯燥而有难度的事, 很多学生在课程学完后依然不了解常用原料的蛋白质含量情况, 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检测一下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那么他对于实验的结果一定记忆深刻, 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食物的分析技能, 而这也应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操作技能。我院目前虽然已着手筹建营养分析室, 但就各方面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 实验室面积太小难以承担学生分组实验的任务;其次, 投入资金有限, 将要采购的仪器设备数量基本只能供教师演示实验用, 不具备学生同时使用的条件;第三, 烹饪营养学实验不同于其他烹饪工艺实践, 它是建立在食品化学操作技能之上的对食品进一步分析, 而我们的学生缺乏基础实验技能, 因此要直接进行营养分析是不现实的, 必须让学生从认识仪器设备开始先训练基础实验技能。第四, 进行营养分析的仪器设备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 实验的前期准备及实验结束的清理工作不但工作量大而且也相当复杂, 实验室应该有精通此行 (食品科学类专业毕业) 的专职管理人员 (实验员) 进行日常的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第五, 目前实验内容尚不明确, 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一定调研学习, 编写课堂实验实习指导。

5 改革考试方法, 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 应该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在烹饪营养学的教学中做了诸多的尝试, 分别采用过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 总体来说, 开卷考试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 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其明显的弊端, 尤其是对将要参加公共营养师或职业经理人社会考试 (闭卷) 的同学来说更是感觉课程学习中收获不大, 此外, 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不尽人意, 也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 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阶段性考核, 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可变换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 平时增加口试、做课程论文或采用无标准答案方式出题考查,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将更客观地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此上仅就烹饪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提出一些浅见, 针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等特点, 有条件时烹饪营养学还应与相近学科如食品化学、食品卫生学、饮食保健学、营养配餐等配合开设模块式教学, 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钦珊.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学, 2004, (1) :35.

营养学课程 篇11

【关键词】烹饪工艺与营养;螺旋上升;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68-02

【作者简介】王蓓,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225000)烹饪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烹饪教育。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拓宽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具体而言,就是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螺旋上升课程主要依据“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课程的编排。“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紧紧围绕传承、发展、创新来设置课程体系。“点面结合”中的“点”是餐饮企业对学生的需求,“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专业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社会及餐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课程内容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二是餐饮企业各要素的综合。

一、螺旋上升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如何将烹饪工艺与营养课程合理设置为螺旋上升式课程,笔者经过实践发现,要在课程的横向与纵向组织上精心设计,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横向组织设计。课程的横向组织主要是指不同课程在同一水平上分布与排列的基本框架。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确定课程安排的构成要素,寻找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学生刚进校后需要开设训练基本功的课程,这时就需要考虑到技能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需要同时开设烹饪基本功及烹饪工艺学的课程,实现理实一体。

第二,纵向组织设计。课程的纵向组织主要是指课程在不同水平上的层层递进与延伸,主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层级逻辑关系,并按照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将不同水平的课程内容均衡分布到各学习阶段。在具体划分学段时可以沿着技能发展的路径及后厨岗位的安排,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入门阶段、模拟阶段、综合阶段及创新阶段,分别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及第四年开设,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技能培养方面,教师应注意从单一基本功到各项技能的组合、从单纯模仿到综合能力的体现、从技能的传承到技艺的创新,这就是学生不断积累技巧、提高能力的成长过程。按照这种思路,对菜肴制作课程的层次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分布课程内容,从而形成课程内容的纵向结构。

关于四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第一阶段强调兴趣导向,以体验型活动为主,从而形成对烹饪专业的初步感知,并不断积累技术经验;第二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专业的接触面,形成纵向发展;第三阶段则在各项技术较为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升,能够单独完成完整的筵席;第四阶段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小组实践、分工合作的方式,将文化、艺术、科学等手段融入其中,完成菜肴与筵席的创新及推广。

二、螺旋上升课程设计的具体举措

首先,合理设置,编排课程。要做到知训合一,即改变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面,根据学习内容及市场需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而要达到螺旋上升的目标,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做到理论由浅入深、实践由易到难、成品由粗到细、能力由模仿到创新、素养由外压到内化,笔者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如下图。

其次,不断调节,优化内容。在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综合餐饮企业需求状况的前提下,合理调节、统筹优化学习的深度及广度。这其中所蕴含的“螺旋”体现在学习主题相同,而内容的深度、广度逐步递进上,“上升”则体现在层次的提升上。笔者以“菜肴制作”课程为例,简介螺旋上升在教学内容优化方面的具体举措(详情见表1)。正确运用螺旋上升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是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核心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课程需与具体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第三,巧用架构,实现上升。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三个层次的学习流程:第一层次唤醒,即通过激活、实菜再现等手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第二层次体验,即通过观、练等方法形成基本认知;第三层次上升,即通过品、鉴、赏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完成对作品的感知,使其认知水平得到内化,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总之,对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基于螺旋上升理论的课程设计,需要建立在对专业整体性和系统性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全方位的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5).

[2]金本明.例谈螺旋式教学法在循环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营养学课程 篇12

一、课堂理论教学

优化理论教程。《动物营养学》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围绕项目来增减教学内容。基于现代动物生产过程,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原则, 将《动物营养学》教学内容项目化, 形成五个教学版块:动物营养及其缺乏症的观察与识别技术、常用饲料饲草的分类与应用技术、饲料实验室分析技术、饲料配方设计技术与加工技术、饲养试验及饲养效果检查技术等。每一教学版块都设置一定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缩减理论教学课时数, 注重实践教学, 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 学以致用, 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教学内容应根据动物生产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将新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并对一些重复或陈旧的知识予以删除。在做教学样本和实验准备时, 教师与学生一起采集、烘干、粉碎、防潮防霉处理、保存样品等。通过试验,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的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安排课堂讨论。在教学改革中, 增加课堂讨论。将学生6人一组共分为8组, 每一组选一个与动物营养相关的主题,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集体制作多媒体课件, 最后课上分组报告。每组报告10分钟, 然后由同学提问并讨论。此举可使学生就一个问题拓展思考, 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促进动物营养学的学习效果。从这一环节的改革效果观察发现, 学生的主动性较高, 专业热情较好, 对动物营养相关的问题有不同视角的思考。引导启发教学。在课堂讲授中, 引入生产或生活案例, 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关于某些问题的争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及后边的学习中进一步解决。

二、实验教学

改革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实验室为开放型实验室,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或者进行创新实验。自选实验项目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 努力使学生熟悉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和仪器设施。增加综合型、设计型、探究型实验内容, 如动物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等实验技术, 以加深学生对动物营养学和饲料饲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素质。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内容, 去掉实验方法陈旧、生产实践中基本不采用的实验技术。将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的实验有机组合, 压缩原计划中的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保留一些技术性和实用性强的部分。同时让学生熟悉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 使学生在后续的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中做到有的放矢、节省时间、保证实验质量。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科研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延伸及保障, 与实验教学、实习及社会服务是有机统一体, 互为支撑。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可将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去培养人才。吉首大学动物科学研究室不仅具有多项在研省、市、校及产学研科研课题,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结合科研内容进行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提高科研素养。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湖南省教育厅、吉首大学及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 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鼓励积极上进, 对动物营养学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有关科研活动, 观测动物生产性状, 处理数据。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学习作风和科学态度, 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实际操作、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 增强科研能力。

三、教学方式

改革毕业选题的模式。毕业课题与就业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 吉首大学动物营养学科课程, 经近4年对毕业课题操作的实践, “大三第一学期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及开题, 大三第二学期开始毕业课题实验”的成功模式, 其优点如下:毕业论文提早开题, 可督促学生查阅文献, 确保毕业课题的质量。安排在大三开题, 学生可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选题, 心态比较稳定, 如果不喜欢所选题目, 还有时间调整, 能确保质量;同时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毕业题目的实验和论文撰写, 缓解毕业课题与就业之间的严重冲突。毕业课题结束后,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读研等充电,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及缩短过度时间。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动物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不仅强调课堂的理论学习,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动物生产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学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和培养人才, 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与基础是学院与企业或单位寻求“联姻”结合点,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比一般的联谊交往关系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4年的实践教学表明, 学生可以随时去实习动物营养学的相关内容, 还能培养学生的经营、服务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6家当地企业合作并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型”实习基地, 也可激发基地单位的积极性, 具有互利互惠、教学与应用相长的优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或节假日自主安排实验时间, 选择实验内容, 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变被动接受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学习。

四、考核方式

变革考试方法, 根据《动物营养学》课程特点, 以操作考核为主, 口试为辅, 最后进行期末考试。操作考核可以是分组完成一个项目设计, 如消化实验设计;也可以探讨营养缺乏症的诊断与鉴别, 如青贮饲料的加工, 饲料常规成分的分析等。学生本课程的综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即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时作业20%、课堂提问占10%, 课堂讨论20%、小组实验项目设计与报告20%, 期终笔试成绩3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 提高了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但应不断探索的是学生的成绩该如何界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及内容设置, 这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 也是每个大学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慧, 徐峰, 张玲, 许宗运.动物营养及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5, 17 (2) :86-88.

[2]王艳荣, 张海棠, 王元元, 崔艳红.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 (4) :151-153.

[3]瞿明仁.对21世纪饲料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江西饲料, 1995, (4) :17-18.

[4]王爱民, 黄金田, 方海林, 仇明, 赵卫红, 吕林兰.海洋技术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3) :152-154.

[5]马美蓉, 李君荣.能力本位和《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6) :31-33.

[6]殷宝法, 王爱勤, 魏万红.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创新导刊, 20111, (7) :185.

[7]蒋涛.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改革构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2) :268-269.

[8]王明海, 冯炎.《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农业 (教育版) , 2008, (12) :22-23.

[9]杨明明, 姚军虎, 龚月生, 杨晓军.《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家畜生态学报, 2012, 33 (1) :111-112.

上一篇:克拉玛依精神下一篇:军地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