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2024-10-20

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8篇)

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篇1

两年多来,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不断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区在职干部xxx 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xxx人,事、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xxx人。两年多来,我区抓住理论武装和知识更新这两项重点,加强学风建设,更新学习理念,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共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xxx期,培训科级干部xxx人次;培训村“两委”、社区主要领导人xxx人次;举办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班xxx期xxx人次。各镇办、各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班xxx期,积极按要求进行轮训、组织参加上级调训、各类岗位业务培训等,在全区营造了抓学习、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干部培训工作质量和干部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显着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主要措施

我区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目的进行。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探索全员参与、开放培训、因地因人制宜的培训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

(一)强化领导,高标定位,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

区委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做到从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成立了由分管党群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卫生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分管干部教育副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区委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坚持高起点定位,始终把它当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做到措施有力,工作到位。注重健全全区干部培训工作网络,区辖各党(工)委和有关部门相应成立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投入。区财政每年预算xxx万元的专项资金,各主管部门也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并且每年随着经济增长和实际需求而增加,其他职能部门还根据培训需要保证经费,至xxx年,单是海城区区级支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就达xxx万多元。

2、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一是突出理论武装,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开展以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全区集中培训、中心组学习都贯穿了这一主线。立足实际,科学制订了《xxx区xxx年—xxx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出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使学习、宣传、实践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的主旋律。二是突出业务提升,注重编制培训内容。我们坚持干部教育培训为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联系xxx区当前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干部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注重对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领导方法和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的学习。编制涉及形势教育研讨、国土资源知识、海洋知识、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物流管理、经贸知识等海城区重点产业、管理服务发展的有关方面知识内容进行教育培训,且紧扣海城实际每年有所侧重,如:xxx年侧重加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城市和农村地土地征用、拆迁等知识的教育培训等;xxx年侧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今年侧重围绕抓好党组织建设年、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努力做到按需施教、训有实效、学有所获。

3、扬长避短,着眼长效。一是构筑好三级阵地。通过加强区委组织全区性培训、区各职能部门各系统开展业务培训,来进一步构筑区级阵地;通过加强镇(办)党校建设,构筑镇级阵地;通过加强村社区党员电教室的建设,构筑村、社区级阵地。注意充分发挥各自在师资、设施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辖各党(工)委、区直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覆盖区、镇(办)、村(社区)三级网络式的“大培训”格局。二是组织好主体培训班次。以市委党校为依托,以积极完成市委组织部的干部调训为基础,强化科级以上干部主体班次培训工作,形成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积极拓展培训渠道。发挥中心城区优势,积极寻求“教学资源共享”。与市委党校、市直各部门建立了比较密切、稳固的协作关系,以xxx为阵地,邀请市领导、市委党校教授、市直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专家讲学。四是突出选派干部层次培训。两年多来,共选派处级干部参加全国性高层次培训xxx期,科级干部培训xxx期,一般干部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培训xxx期,增长

了干部知识,拓宽了视野。五是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增强干部培训的实用性,提高干部实际工作能力,全区相继开展了xxx、xxx、xxx旅游开发等系列培训,xxx、xxx开展xxx培训等。六是及时组织开展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干部培训。为顺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和讲座。如:xxx等专题培训和讲座,促使干部在理论学习领会、政策熟悉把握、能力提高增强、方法使用适用上,做到了实地考察观摩、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提高了实际能力。

(二)与时俱进,创新机制,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台阶。

1、加大力度,区分层次。近年来,xxx区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使教育培训更富实用性,更具针对性。一是增强引经取典前瞻性。xxx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考察,增强了城区之间的共同友谊,感受了社区建设的精彩模式,更新了加快发展的思想理念,注入了社区建设的新动力。二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通力协作力度,特别是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经贸人才的培训工作力度。区经贸局、招商局、科技局等部门每年都举办企业经营、现代企业制度、法律金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旨在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和外经贸工作水平。三是强化在职学历教育。通过组织措施,督促年轻领导干部参加本科学历培训,大幅提升领导干部本科学历比例。两年来,我区共有xxx名干部参加研究生学历深造,xxx名干部参加了本科学历教育。四是区分层次安排内容。我们注意针对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坚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大学堂制度,拓宽理论大学堂的学习领域,抓好各类干部的教育培训。处级领导干部主要是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同时做好上级机关举办培训班的选送工作。对于其他干部,则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或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电教片等方法进行,以此强化教育培训的效果。此外,每年都适当引导干部年内阅读一些书目,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调阅读书笔记,组织书面考试,以考促学,提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

2、突出重点,创新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模式。根据城区人少、面窄、线短的实际,正确理解“大培训”的培训范围广、培训力度强、培训层次多的特点,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力求多办班、办短班、办小班,每班规模控制在50至100人,促使学习、工作相结合,两不误,相互促进。部门、镇(办)举办培训班向区委组织部备案,统筹安排,使培训时间错开、培训内容不重复、培训师资、物质不浪费。二年来,组织开展xxx次党员干部公务员处分条例、干部政策法规、四项监督制度等法规专题学习,组织xxx次健康知识讲座。通过法规专题学习,健康知识讲座,进一步强化了法制意识,也促使干部有效进行心理自我减压。二是实行“重心下移”。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五型”社区建设,重点在基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立足区情,培训内容多样化。在农村,加强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完善型农业、服务城市型农业、文明新型农村等知识的培训;在社区,加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社区、和谐社区、学习社区等知识的培训。区、镇(街道)每年还举办多期以农村应知实用技术知识为主的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及其他村、社区干部短训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大培训的资源,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培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和鼓励一定数量的村、社区干部参加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着力打造“双强”型村、社区基层干部队伍。

3、完善考核,关注档案。首先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由区委组织部负责统筹安排、全面管理,宣传、纪检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二,严格执行学习登记和考勤制度。办班期间,针对干部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严格干部调训纪律,建立规范的考勤和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实行上课前、下课前“双考勤”。第三,明确工作任务。即在学习结束时进行考试,考试成绩和考勤情况存入干部个人培训档案,将干部个人学习培训情况同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将在职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有关情况如鉴定表、考试成绩、研讨文章、心得体会均进入干部培训档案,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把各单位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将作为单位岗位责任制考核评比的重要指标。

三、取得成效

持之不懈、形式创新、灵活实用的教育培训工作,达到了干部想学、要学、求学的效果,取得了教育培训和推动工作的“双丰收”。

一是广大干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区委把干部的学习纳入工作目标,建立领导干部抓学习的责任机制,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抓学习,把干部的学习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干部的学习,形成了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新时尚。

二是广大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区委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把学习理论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广大干部增强了思想素质,增加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三是广大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区委始终立足于抓学习促工作,围绕发展抓学习,突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让干部在学习中提高。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用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经和办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从而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存在困难

尽管我区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教育培训时效性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跟不上形势发展需求,“学”与“用”相对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部参训的积极性。二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功能不全,海城区不设党校,缺乏党校培训支持。培训师资缺乏,培训方式单一。三是培训经费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培训考察经费缺乏。四是企业经营者教育培训难以组织。多数区属国有企业停产或正在改制,造成企业经营者教育培训工作不正常。

五、今后打算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抓好在职干部的知识更新培训,以及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经贸知识等培训。

2、探索科级以下干部培训的新路子。尤其是围绕北部湾经济开发大潮,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在东盟的经济发展情况、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等加强培训。采取走出去,开眼界,吸收好经验、先进做法。推动xxx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3、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尤其是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措施落到实处,奖惩真正到位,使干部对干部有兴趣、有责任,有动力。

4、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入。让培训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相关推荐:

国税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支行思想政治情况自查汇报

2013年运管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规划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查报告

公务员作风建设个人问题剖析报告

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篇2

虽然科技项目验收时有年度、中期等各类报告, 但这些报告缺乏统一管理, 没有统一的撰写格式, 技术细节也不详细, 影响查阅。而近年持续增加的科技信息和数据, 则使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甘肃省科技报告制度实施意见》 (甘政办发[2015]105号) , 省科技厅制定了《甘肃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甘科计[2015]3号) , 加快推进全省的科技报告工作。为深入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在我省的实施, 使社会广泛了解科技报告制定标准、使用方法等, 省科技厅委托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在全省14个市 (州) 开展科技报告培训工作。从8月份开始, 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深入基层科研单位, 走访创新企业, 讲解科技报告制作方式和使用方法, 已累计培训1200余人。

培训人员重点介绍了我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部署、总体框架及标准要求, 讲解了科技报告的范围、内容、撰写方式、呈交系统操作流程、审查办法和共享途径, 并对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与文献共享平台科研公共服务功能进行了演示。通过培训, 使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了解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掌握了科技报告的撰写要领和呈交流程。

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党群工作者;培训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上海市郊区农村的村落形态、就业构成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管理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既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机制上有所创新,又需要党校、行政学院在推进对农村党群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积极进行新的探索,不断调研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以适应当前城镇化迅速推进背景之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得到提高。

近期,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深入全区8个镇、3个街道的农村基层,重点针对农村党群工作者职业能力素质和教育培训情况开展了为期4个多月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座谈等形式对青浦区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党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状况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一、当前农村党群工作者的素质状况

(一)年龄状况。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老化,是过去农村基层组织的普遍现象,也是村级组织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一批有别于传统农村基层干部的新型农村服务管理工作者(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等)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党群工作者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2006年青浦区开始实施“本土化人才培育工程”,从那以后,每年都要从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一批“村官”充实进农村管理者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中55岁以上的只占所有被调查者的5%;而大部分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都在36至55周岁之间,占到85%,说明大部分的农村党群工作者都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年;而且作为农村党群工作者“带头人”的村党组织书记群体的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36岁至55岁之间占到84%,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

(二)文化水平。农村党群工作者是农村社区进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体,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治理的绩效水平。调查表明,青浦区农村党群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一批大学生“村官”的进入,使农村党群工作者不乏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从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180个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36%,另有43.89%的村书记学历为高中(中专),学历为初中的村党组织书记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农村党群工作者“带头人”的村党组织书记群体学历总体比较高。从被调查的531名其他党群工作者总体情况来看,虽然高学历层次比例较村组织书记群体略低,但总体学历结构较优,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4.52%,大专学历占27.12%,高中(中专)占44.82%,初中占22.98%。

(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主要指一个干部的党性意识、理想信念和组织观念。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农村党群工作者中,中共党员占了绝对多的比例,达到93.22%。共产党员身份使得大部分农村党群工作者思想觉悟较高,党性观念较强。特别是在遇到群众利益受损的事件中,作为村干部往往能够首先从群众利益诉求出发,再上下加以协调,从而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另外,城镇化进程也使得一些农村党群工作者住到了集镇和青浦城区,同群众的联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弱化。调查中发现村党组织书记中有22.22%的居住地为青浦城区,20.56%的居住地为集镇,另有49.44%居住在本村。农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过去村民群众向村干部反映意见、寻求帮助往往通过走家串户找到村干部。现在党群工作者白天在村部办公室上班,晚上回到集镇或城区的家中,村民与党群工作者的联系自然减少。

二、农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职能不合理。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作为农村党群工作者主体的村两委干部是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就工作职能来看,目前主要肩负着三大职能,即管理性职能,包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外来人口管理、治安调解等;服务性职能,主要是村民的就业、就医、就学以及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帮困送温暖、实事工程等;行政性职能,包括卫生村、文明村和示范村等各类创建工作,以及义务献血、征兵、拆违、动拆迁等指令性工作任务。实际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当前村级组织的重头工作。调查中村干部普遍反映,从村级组织的实际运转状况来看,村级组织的工作重心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以及完成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达的行政性任务,而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发布、产销配套服务等,农村党群工作者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力关心。

(二)管理机制不合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农村社会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要求也凸显出来,村级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问题、矛盾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设置行政化与服务社会化的矛盾、管理模式统一化与利益结构复杂化的矛盾、社会人员流动化与利益保障户籍化的矛盾。但现有的政府财税体制还未能体现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农村公共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资主体实际上还是村集体。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加上管理费用的刚性增长,使村集体承担的经济负担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直接导致了村级经济困难,为民造福无财力、社区建设缺资金已成为普遍现象,村级集体经济年度收支出现赤字(债务)的情况不断蔓延。

(三)村干部的“本领恐慌”。虽然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党群工作者无论在年龄结构和文化知识水平上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面对加快城镇化背景之下由于组织职能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合理造成的诸多问题,农村党群工作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本领和能力的“恐慌”。“现在都不知道工作如何来开展。”“一进办公室就是等着解决问题的老百姓,拆迁的、建房的、要工作的,有些事情都不知道怎么来处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听到党群工作者说的最多的就是类似的话。

三、农村党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状况分析

(一)农村党群工作者总体培训状况。农村党群工作者职能多,各类培训活动也多。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个条线的工作每年都有培训。从分析中看出,目前对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培训有两个特点:一是“训出多门”。各类培训几乎涵盖了农村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培训的农村党群工作者机构多为该条线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不合理,农村基层组织更像是一个“小政府”, 职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既要承担繁重的上级部门指令性的管理职能;又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工作。二是系统性差、成效微。调查发现,各类培训中除了组织部门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外,其余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多则3日,少则1日,培训对象多为分管工作的党群工作者。虽然培训项目涉及到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事务,对提升党群工作者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样分散的组织模式显然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除党组织书记以外,农村党群工作者普遍缺乏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教育培训项目。

endprint

(二)村书记、主任培训状况。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农村党群工作者群体中参加培训较多、较为系统的群体。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例,区级党校每年开设两期村党组织书记研修班,培训期为15天;村党组织选举之后,对新上岗的村党组织书记也进行大规模培训。从培训课程来看,除了常规的党的最新理论的教育外,党校还根据村党组织书记自身特点开设“党组织书记角色定位及履职”、“村级资产管理”、“宏观经济形势”、“信访和维稳”等与当前农村工作中热点相关课程。村党组织书记反映,党校的系统培训对处理日常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另外,民政系统对于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在系统性和课程设置上较为合理,村主任普遍反映该系统的培训很有时效性。

(三)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培训需求状况。及时了解学员需求是推进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对调查中所涉及的农村党群工作者培训需求意向作分析后发现农村党群工作者对于教育培训内容的实效性的要求最为强烈。目前,岗位实务和政策法规是农村党群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最多的知识技能。农村党群工作者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新方法和新知识去指导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访谈和座谈中,有近七成的农村党群工作者都希望接受诸如维护农村稳定、加强社区管理等与自身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教育培训内容。从调查中还发现,作为侧重党务、经济工作的党组织书记和侧重政务工作的村委会主任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明显存在个性化的差异。此外,由于青浦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城镇化水平上的实际差异,也反映在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培训需求方面。因为青浦西部农村在经济发展上要落后于青浦东部农村,所以西部农村地区的党群工作者在对于发展村级经济方面培训内容的需求,明显要高于东部农村地区的党群工作者。

四、探索农村党群工作者提高职业能力素质及教育培训新模式

(一)完善农村党群工作者培训体系。调查发现,目前在党群工作者培训中存在着“训出多门”,系统性、成效不明显的现状。过多分散的、短期的实务类培训并不能有效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各职能部门和党校、行政学院之间应加强合作,不断完善村干部培训体系。组织部门和党校、行政学院可每年组织一到两次针对农村党群工作者的专题培训。专题培训可以分为几大板块,如党的最新理论、能力和实务培训、党性锻炼、问题探讨与经验交流等;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在相应模块中开设与本系统工作有关的实务课程,使得农村党群工作者在党校、行政学院的系统培训中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培养。

(二)加强对农村党群工作者“带头人”的教育和培训。农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关键看“带头人”。党校、行政学院在原有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模式上,继续创新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式。如能力培训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农村党群工作者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知识和能力的迫切需求,可以采取现场体验式教学、“一线教学法”等模式,让农村党群工作者在现实场景中锻炼解决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如案例教学,要加大调研力度,着重开发几个以“身边事”、“区内事”为典型的案例,以供课堂教学使用。党校、行政学院要加大同农村、社区基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关注农村改革发展和社区管理热点问题,以农村党群工作者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求为培训内容。

(三)加强对青年农村党群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青年农村党群工作者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的未来。调查中发现,当前活跃于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群体,这些人直接从校园走向基层,往往工作上缺少实践经验,有的青年思想上缺少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认同,也有的思想不稳定、不安于农村基层。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单需要区、镇(街道)两级组织部门对于青年农村党群工作者的有效管理,还需要加强对青年农村党群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教育,使之树立理想信念;加强能力素质培养,使之增强为农村基层服务的才干。除此之外,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也要运用一些适合于青年农村党群工作者年龄特点的培训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所学内容。另外党校、行政学院在师资建设上也要着重培养一批与青年农村党群工作者年龄相仿的青年理论工作者,运用青年理论工作者善于同年轻人交流的特点,提高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四)对于农村基层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青浦东部地区和青浦西部地区的农村党群工作者在培训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党校、行政学院可针对农村党群工作者的需求特点,开设一些专题班次。如开设征地、就业、动拆迁政策法规专题班,这类班次的培训可以专门针对在征地、就业、动拆迁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地区的农村党群工作者;又如村级资产管理专题班,这类班次的培训可以专门针对在村级资产管理上矛盾比较突出地区的农村党群工作者。总之,可以针对不同学员需求开设一些短期的专题培训班,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姚东

职业技能培训调研报告范文 篇4

为进一步落实《百乡千企万人大调查活动的意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泛征求企业、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制约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转创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行走访调研,深入到基层、企业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中,了解掌握各类存在的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设的职业技能培训股的职能:拟定落实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意见和规划;拟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农村使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意见、办法;拟定落实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则,指导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完善职业技能资格制度;拟定落实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技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意见;拟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意见、办法,并监督实施;承担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办理和发放工作。

二、做好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是加快人口资源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转变的必然要求。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最终保证。从数量和整体水平看,当前我县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缺乏。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仍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当前,我县正 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竟争力,最终都需要依靠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实施和落实。而我县人力资源结构和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比,差距十分突出。我县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8%多,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占技能人才总数不足30%,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30%的发展水平。全县75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0.7%,初中文化程度占33.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32.27%,大专及以上仅0.93%。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高素质的劳动力则供不应求,同时,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传统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新兴专业人才供给明显不足。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切实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加快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转变的必由之路。

三、健全制度,明确目标任务

为加快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淮阳县制定了《推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建成12所高标准高质量职业培训机构,在校生规模达7000人以上,企业在岗职工培训3000人次以上,农村初、高中毕业人员2000人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2000人以上,新技师培养60人以上。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措施,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推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领导小 组。为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落实,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以农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1、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在岗农民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围绕产业机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需要。对企业职工开展在岗或转岗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重点提升一线员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型工业能力要求的技能型职工队伍。近两年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6552人。

2、实施失业人员再就业计划。大力推进技能再就业培训,以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再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在实施就业援助的同时,组织其参加岗位适应性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开发,密切与用人单位沟通和联系,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训,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让培训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实现失业人员技能提升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共完成失业人员技能培训3100多人。

3、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计划。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积极引导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加大校企合作力量,扩大劳动预备制招生规模,重点对城乡“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快培养后备技能人才,积极鼓励当年退役并有就业愿望的退伍士兵和有需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两年来共开展 劳动预备制培训5477人。

4、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为重点,加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

1、实施新技师培养劳动计划,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主体作用,结合企业生产需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几年来共培养新技师、高技能人才422人。

2、完善职业技能倍增计划,按照扩大规模,规范管理,狠抓质量,树立信誉的原则,推动职业资格证书科学发展。一是努力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落实农村转移劳动力考核鉴定补贴政策,调动参加培训鉴定的积极性,建立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技能考核鉴定同步实施制度,确保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应考尽考,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在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确保职工持证上岗。三是全面开展技工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组织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结合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动结业学员“双证书”制度的落实。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承担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的培训机构,培训规模小,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严重制约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实施。

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篇5

2011员工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按照新疆电力公司转发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中心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准确把握职工思想层面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党委在接到通知后,在全中心范围内开展了教职工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及全员参加的方式,在全中心开展了员工思想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全中心的各个部室、岗位,共有227名教职员工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中心领导6人、中层干部24人、教职员工197人。

一、总体情况

总的看来,中心教职工思想状况是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积极,重视理论学习,关心公司及中心发展、职工的稳定,对企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对重大问题分析冷静客观,并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对公司及中心深化“两个转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表示认同。今年以来,我中心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活动,促进了中心教职工思想状况的整体提高,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党性修养、敬业精神等都有所转变。绝大多数教职工热爱公司及中心,理解中心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且表

1现出勇于克服困难、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状态。

二、当前员工主流思想状况

1、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关注党建工作

调查来看,广大员工心系企业,十分关注企业的党建工作,对公司及中心深化“两个转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表示关注,并对中心的未来和前景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员工对公司社会形象和国家电网员工身份感到光荣和自豪率达到100%,同时在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上中心100%员工选择了“很有必要,并会积极参与”这一方面说明员工对公司及中心企业文化很认同,对公司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2、多数员工感到工作压力明显增加

谈到目前的工作状态的时候,71.4%的员工表示自己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遍感觉压力较大,28.6%的员工认为自己状态还行,能够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说明企业压力已得到有效的传递。有压力才有动力,保持适度的压力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压力应保持在什么水平?对工作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值得管理者思考。

三、员工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职工全部都关注自己的收入福利。当前总体上说职工队伍比较稳定,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利益的再分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关心企业发展。但在期盼改革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职工担心利

2益受损、技术知识不适应,在关注中心发展的同时很多职工重点关注自身收入增长。担心企业的前途命运和个人利益。企业与职工应当是共赢的关系,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为企业做贡献,同时企业为职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职工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职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极为关注。

四、影响员工思想状况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看出,员工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在工作中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向上级领导多沟通多协调,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为打造一强三优的智能电网贡献才智。

五、对策及建议

1、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进一步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坚持以“增强凝聚力、提高贡献率”为着力点,加强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我们必须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学习国网公司党组提出的“三个建设”为保证,全面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科学发展总战略。注重借鉴、注重创新的工作原则,强化学习创先争优活动主题内容,全方位的加大对国网公司和新疆电力公司新的战略的宣传力度,使全中心每个职工都深刻了解国网公司和新疆电力公司运作手段及实施结果,同时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变压力为

3动力,做真正适应企业发展的主人。

2、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一是要以正向激励为主。不管采取何种考核分配机制,就一个单位而言,只要经营效益有所提高,其员工的收入就要有适度增加。二是在分配政策出台前,应召开职代会广泛征求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考核分配中,要做到公开透明,消除员工的疑虑。在费用管理方面,应坚持“统筹考虑,保证一线”的原则,将有限的“钢”用在“刀刃”上。

3、注重塑造典型,创建和谐团队

一是要注重塑造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利用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二是要注重团队的作用,努力创建和谐团队。只有倡导团队合作、有效沟通,才能达到团队合力1+1>2的效果。只有团队和谐,团队成员才能快乐工作、共同进步。

4、加强政策宣传,增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这几年公司改革力度大、政策变化快、新政策出台多,当一项新政策或新举措出台以后,不加强宣传的力度,员工不了解政策或举措出台的背景、作用和目的,就达不到相互之间的沟通,再好的政策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这样不但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步伐和万众一心的合力,还很可能形成发展企业的阻力。因

4而,增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另一方面,对于员工压力较大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尽管压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压力强度达到某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它就会削弱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如何为员工减压,或如何合理地为员工设置压力,现在已引起基层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员工对转型的信心、对企业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

海外培训总结范文 篇6

我共修了两门课程,分别是:

1、韩国语

2、韩国文化

对于课程的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1、极有必要在国内学习韩语。由于出国前我正好处于比较繁忙的阶段,没有时间学习韩语,所以在国外的课程非常辛苦,每晚都熬夜记单词,终于顺利通过考试。

2、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上韩国文化课时,老师的观点有时对中国不太友好,这时我会主动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说中国有太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中国政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远比韩国要复杂的多,在中国政策贯彻起来也非常艰难。之后又经过课下的讨论,我与老师达成了共识,获得了老师的赞许。

3、论文要提早准备。韩国文化的课程需要提交一份小论文,我大概提前一周多就着手准备了,这既免去了像其他大多数同学那样临时抱佛脚的苦恼,又省出了时间去准备演讲比赛。

4、杀鸡要用牛刀。项目结束时有一个演讲比赛,当我一身正装,操作着事先准备好的精美的PPT,用流利的英文讲出我对中韩关系的看法时,我有了一种惊艳全场的感觉。最终,我获得了比赛的金奖,为祖国和厦大争得了荣誉。

5、积极地与国外的朋友交流。这次的交流项目除了有中国人外,还有日本人,法国人,德国人等,和他们常常交流能获得新的看法。比如,我和日本人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法国人聊奢侈品及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等等。

二、异国生活

1、住宿。仁荷大学的宿舍非常人性化,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和中国不同的是,在韩国只有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申请到宿舍,大部分学生要租房子住。

2、饮食。宿舍提供免费的早餐和晚餐,中餐需要自行购买。韩国的餐饮价钱普遍比中国贵,蔬菜水果就更贵了,在超市,最便宜的香蕉平均下来也要一根两三块人民币。每顿饭都有泡菜。

3、交通。韩国的交通非常方便,建议办理T-money卡会比较省事,但是交通费比国内基本上贵两到三倍。从机场到仁荷大学坐111路大巴大概一个半小时到达,从仁川到首尔坐地铁一号线大概40分钟到达。

三、项目特色及可供厦大借鉴之处

1、field trip。项目的主办方会带领学生到各处参观体验,感受韩国。如参观博物馆,学习做泡菜,参观朝韩停战线,学习跆拳道等。

2、buddy制度。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个韩国buddy作为向导和翻译,虽然只能和buddy用英文交流,但还是方便不少。

3、休学制度。听韩国的朋友们说,同时进校的一批学生很难同时毕业,因为同学们很容易申请休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培训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篇7

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10月1日, 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 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2010年全州的总人口共478.94万, 其中彝族就占了236.63万, 比例达49.41%) , 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 全州辖1市16县, 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全州17个县市在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发展成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沟坝河谷”地区发展不平衡, 安宁河谷地区与彝区及藏区发展不平衡, 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一些县产业特点不突出, 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浪费严重, 农产品质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未能从根本改善, 影响了全州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困难不仅在于总体自然条件的不利, 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 更在于它的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 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观念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异, 而最重要的困难在于农民素质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其难度远远超过其他汉族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

凉山州的农民培训跟全国的培训开展在时间与基本做法上是大体一致的。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农民培训工作也主要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通过“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绿色证书工程”、为帮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开展的“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培训”、“扶贫劳务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村干部兴农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等等来实施的。同时凉山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将三农的发展跟“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彝区“三房”改造结合起来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除了农业技术外, 还进行了农机操作、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数控车工、数控铣工、钳工、中式面点、中式烹调等培训。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那么, 通过大规模的农民培训, 给凉山的三农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1. 观念的变化导致生活的改变。

人的行为总是决定于其既有的观念。作为以少数民族为主, 彝族数量占总人口近半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在许多观念上仍然显得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以彝族群众来说, 因为是跨越千年, 在1952年从奴隶社会一步进入社会主义, 由于在凉山特殊的奴隶社会里, 多数人都是处于奴隶地位, 在凉山被称为“娃子”, 不仅一无所有, 而且是属于奴隶主的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 其命运完全掌握在奴隶主“老爷”的手中, 他们根本没有发言权。这就导致了他们难于避免宿命观念, 不敢想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即便他们随着历史的巨变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那千百年形成的观念, 却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哪怕家庭十分贫困, 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 也往往觉得那是命中注定, 不可更改的, 宁愿苦熬苦等, 而不愿、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与掌握自己的命运。出去闯天地的人很少, 自己当老板, 那更是天方夜谭;而当地汉族, 虽然历史负担相对较轻, 但观念上仍然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且往往小富即安的思想很普遍, 自己即使有技术, 往往也不愿跟他人交流与分享, 这一切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都是十分不利的。农民培训, 不仅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灌输一种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 可以通过合法科学的方式去改变这样一种观念。有了观念的改变, 其他的改变才有可能。

普格县拥有号称“螺髻山开, 峨眉山闭”的著名风景区———螺髻山, 随着凉山州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与发展, 到螺髻山旅游的人也不断增加。可是长期以来, 家住螺髻山下的彝族安支呷呷一家并没有看到这一切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仍然固守着自己那几亩贫瘠的土地勉强度日。只有当做为一家之长的安支呷呷去参加了农民培训中的“创业培训”之后, 观念上可以说经受了一次洗礼, 培训老师根据他家位于螺髻山下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 建议他开一家彝族风味的“彝家乐”, 开初他根本不敢有“当老板”的奢望, 经过培训老师进一步“洗脑”, 并承诺指导他进行经营之后, 他终于鼓起勇气, 当上了“彝家乐”的老板, 如今, 一年收入好几万, 正快步走在小康的大道上。而且, 他如今已经懂得了主动在村口立一块广告牌, 有了广告意识, 这不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吗?像安支呷呷这样因为经过培训改变观念进而自己当上“老板”的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了很多, 比如金阳的起几曲体 (彝族) 、阿尔莫公各一家 (彝族) , 会东的冷启富、宋宗和、陈贤华、王传玉、梁龙珍, 普格的袁世刚, 冕宁的王海, 布拖的黄民贵, 甘洛的黄方金, 雷波的沙马布 (彝族) , 木里的仁青泽国 (藏族) 等等, 他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在过去连做梦也不敢相信的巨大改变。

2. 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促进。

观念对人改变自身命运是至关重要的, 但只是想改变命运, 只是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而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而手中并没有有力的武器, 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最多只能是一种空想而已。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要拥有先进科学技术, 首先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化基础。而在凉山, 农民的文盲率超过25%, 加上小学文化的人数, 比例接近80%, 初高中生的比例很小, 而大专以上文化的更是凤毛麟角。如此低的文化基础, 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困难重重。绝大多数人又没有机会去专门的学校学习, 这样, 绝大多数农民都缺乏科学技术知识, 其生产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技术与老一套的经验, 在一些彝族地区, 刀耕火种的现象还远远没有消失, 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实在是非常困难的现实问题。而通过农民相关实用技术的培训, 让很多农民拥有了一技之长, 可以在自己原来的那块土地上发挥出神奇的作用。

会理县的石榴十分有名, 早在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但种植技术要求也比较严格, 许多农民虽然也一直在种植石榴, 但在技术上都没有过关, 因此, 产量、质量与收入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如何实现突破呢?会理县铜矿村长期种植石榴的果农亢群富为此深感苦恼。这时农民培训为他们送技术上门了, 培训老师从剪枝、施肥, 到套袋、管理, 都进行了认真的讲解与手把手的规范化示范操作, 这实在是雪中送炭, 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2010年他的石榴远销北京、嘉兴等地, 收入大幅增加, 达到90多万元, 农民培训对他来说, 就是一种点石成金术。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很多。比如会理的王志勇、王榜华, 会东县的黄加兰、罗洪鲜、李发明, 西昌的杨天祥、黄兴胜、泉培云、李景明、杨兴平, 普格的李学梁、罗登友, 盐源的张文新, 美姑的吾尔阿体 (彝族) , 喜德的莫色呷坡 (彝族) , 德昌的王永光, 越西的曲木尔则 (彝族) , 宁南的顾发刚, 普格的黄兴财, 木里的才旦金珠 (藏族) 等等。参加农民培训都为他们的脱贫致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这些年, 凉山州进行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运用上可谓卓有成效, 除了有着深厚基础的石榴更加焕发出活力, 影响力更加突出, 并且产量跃居全国首位之外, 过去默默无闻的苦荞麦、青花椒也后来居上, 名声大振, 产量同样跑到了全国第一;烤烟、蚕桑、甘蔗、苹果、鲜切花、白魔芋、马铃薯也不甘落后, 影响力大增, 在四川省首屈一指, 各类农产品多次荣获全国和全省金奖及名优产品、绿色产品称号的不断增加, 打造出的“中国绿色马铃薯之都”和“世界苦荞麦之都”中外驰名, 其中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总面积的1/5和1/4。平均单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0公斤, 无论从种植规模、产出效益、还是商品率均居全省第一。凉山马铃薯已悄然走进了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和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家庭, 成为不可缺少的佳肴。这一切, 如果没有经过培训的大量农民的参与, 是无法想象的。比如之所以能够打造出“中国绿色马铃薯之都”, 就是因为每年都要对45万户马铃薯种植户进行一轮技术培训, 从而保证了优质马铃薯技术能够普遍运用于大小凉山的种植与管理之中。

3. 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动作用十分巨大。

凉山州拥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想外出打工, 但常常还是苦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或者工作难找, 或者, 虽然找到了工作, 却只能是最苦最累最没有技术含量, 因此也是报酬最低的工作。这样的结果, 就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 而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无事可做, 常常就聚在一起赌博、酗酒, 这对于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也是十分不利的因素。这样的情况, 跟全国是一样的, 要解决三农问题,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 让农民经过培训, 拥有一技之长之后再外出打工, 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农民培训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对农民工的培训。早在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提出了农民工培训的具体目标。对此, 凉山州积极跟进, 制订了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计划任务。其长期计划中提到, 到2010年转移输出人数达到36.8万, 劳务收入达到14.7亿元, 人均劳务收入383元。由于扎实的培训与输出工作, 而实际上, 2010年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4.62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40.16亿元, 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7 353元, 全州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975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 都远远超过了当初确定的目标。其中仅仅经过了劳务培训的就有11.12万人。2011年, 全年劳务输出进一步增加到65.85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55.78亿元。从有农村劳动力输出以来, 已经累计输出劳动力上百万人次, 劳务收入直逼千亿大关,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了培训的, 而且经过了培训再外出打工者, 其收入都明显高于没有经过培训者。

金阳县丙底乡丙底洛村彝族村民吉瓦五只因家庭贫困, 在乡中心校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 经常在乡村里游荡, 无所事事, 家长非常担心他学坏。后来在左邻右舍的带领下, 抱着试一试的心理, 他参加了县劳务办举办的农民工培训, 在那儿他学到了一技之长, 培训结束后去广东一家公司打工, 不到五年就挣回了七八万元。经过多年的闯荡, 去年, 他回到家乡, 已经不再满足于给人打工, 他又去西昌一家驾校学驾驶, 拿到驾证后购买了一辆长安汽车跑运输, 自己当起了“老板”, 一个月能挣回七八千元。在凉山境内, 像吉瓦五只一样外出务工而腰包鼓起“票子”的还有很多很多。如西昌的雷润春、夏煜文, 甘洛古新华, 普格的郑吉乐, 会东的赵兴成, 喜德的马伍合 (彝族) 、王天勇, 布拖的苏呷能则 (彝族) , 美姑的曲比阿牛 (彝族) , 盐源的曲地春林 (彝族) , 木里的多吉措姆 (藏族) 等等, 在凉山州内我们的调查所及, 这样受益于农民工培训的农民数不胜数。

2000年凉山州贫困人口是169.28万, 至2010年, 降至

5 4.21万, 贫困人数减少了超过115万, 减少数量接近2/3。

2001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 487元, 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人数15.5万, 全州劳务收入2.2亿元, 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2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010年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4.62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40.16亿元, 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7 353元, 全州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975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 到2011年, 全年劳务输出又增加到了65.85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55.78亿元。人均劳务收入突破1 31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65%。201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565.4元, 增加了3倍, 2011年又增加到5 538元。从有农村劳动力输出以来, 凉山已经累计输出劳动力上百万人次, 劳务收入直逼千亿大关, 凉山的广大农村正由给人印象贫穷落后与愚昧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 变身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的理想区域, 成为“天府之国”仅次于川西平原的第二粮仓。

2001年以前, 走在凉山的村寨, 举目所及, 是大量低矮潮湿、摇摇欲坠的简易房、瓦板房, 如今, 它们正渐渐远离农民的生活, 搬进刚落成的红砖白墙、盖着琉璃瓦的漂亮新房、楼房、农村式别墅的越来越多。特别是过去高山上那些住房条件差得让外人不敢相信的彝族村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按照彝家新寨的统一规划修建, 每一户的正屋里有桌子、板凳, 还有专门配制的清洁卫生的火炉;卧室里有床铺;厨房里有节能灶、自来水, 还有院坝厕所的彝家山寨随处可见。2000年以来, 仅仅最贫困的彝族同胞, 就有超过10万人住进了这样的新房。

以上所有这些变化, 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来影响与实现的。但跟大量的农民培训工作让农民在观念上发生改变, 掌握了技术或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无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自己创业、还是外出打工, 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农民培训, 这一切的实现无疑是无法想象的。可见, 在少数民族地区,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继续大力开展农民培训, 并且不断改进与完善培训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摘要:通过以“滴水看海”的方式, 概略地展示了农民培训给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三农方面带来的变化。通过发生在这里的变化, 农民培训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三农发展的重要性, 也就可见一斑。

关键词:农民,培训,凉山州,变化

参考文献

[1]农业部, 劳动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Z], 2003.

[2]凉山州政府关于凉山州“十一五”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研究[Z], 2006.

[3]黄武刚, 陈琛凝.中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历程探研[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 .

[4]于伟, 秦玉友.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5) .

[5]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Z], 2009.

[6]农业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Z], 2012, (1) .

[7]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2012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意见[Z], 2012, (2) .

[8]凉山州劳务办.凉山州“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Z], 2012, (2) .

常德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8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 常德市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裁止2007年底,常德市共有农业户126.4万,人口466.47万人,劳动力257.31万人。其中务农157.64万,务工99.67万。务农劳动力中,16-30岁的24.4万人,31-40岁的48.29万人,41-59岁的57.37万人,60岁以上的27.62万人。务工农动力中,16-30岁的49.49万人,31-59岁的46.28万人,60岁以上3.9万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38.97%,初中占45.57%,高中占9.99%,中专占4.7%,大专及以上占0.77%。务农农民已掌握种植、养殖和园林类技术的占24.04%;外出务工农民已掌握电脑、电工、机械、建筑、商业等技术仅占4.82%,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说,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农意识,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

2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常德市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充分运用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的体系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市、区县(市)和管理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常发〔2008〕5号),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班子。

(2)整合社会资源培训力度加大。他们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打通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培训体系由多头部署向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转变。二是培训层次由以县、乡为主向市、县、乡三级联动转变。三是培训内容从单一向全面转变。四是培训渠道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自培训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目标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情况互通、内容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转变。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培训基地基础不断夯实。市直确定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高层次、导向性的集中示范性培训;各区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选建了一至两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去年全市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就业订单相结合;三是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四是培训与样板示范相结合;五是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5、农劳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培训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只是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甚至轻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不够。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握住农民思想的脉搏不够,培训存在着形式主义。

(3)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的培训活动,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

(4)培训资源有待整合。据统计,我市现有可从事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120多家,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培训规模、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费用不一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财政投入不足。从2008年以来,除市本级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外,区县(市)和管理区真正落实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很少。

(6)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区县(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由农民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组织工作,但现有的农民教育办公室的机构形式、职能都还与农民教育培训整体不相适应,难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4 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2)理顺体制。要强化区县(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市、区县(市)必须健全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健全农民教育办公室并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

(3)增加投入。财政要增加和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市本级按农业人口人均1元总额460万元的规模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区县(市)政府按农村劳动力人均2元从当年财政统筹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4)抓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性比较强,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负责牵好头;劳动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上一篇:年局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方案下一篇:一封感动到哭的离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