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地理气候(共10篇)
新西兰地理气候 篇1
新西兰地理气候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西距澳大利亚1600公里,东邻汤加、斐济面积为26810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900千米,海岸线上有许多美丽的海滩。新西兰主要由南岛和北岛组成库克海峡将两岛分开。还有许多较小的岛屿。国土面积为二十七万平方公里,全境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0%。南岛西部绵亘着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库克峰海拔3764米,为全国最高峰。山区多冰川和湖泊;西部是丘陵,西南部是高原。北岛东部地势较高,多火山,中部多湖泊。湖的周围为平原,在平原上耸立着高达2797米的鲁阿佩胡火山,是北岛的最高点,附近多温泉,现已利用热泉发电及硫化泉治病。无论是茂盛的雨林、清澈的湖泊,还是绿草茵茵的和山坡、水清沙白的海滩,无不显示新西兰的清新和美妙。新西兰很接近国际日界线,北岛的Chatham岛屿和Gisborne镇,是全球最先迎接新一天到来的地方。许多人专程到那些地方观看两千年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新西兰处于南半球,其季节刚好和位于北半球的国家相反。新西兰气候温和,四季差别不大明显。冬天温和湿润,夏天温暖干躁。夏季12月--2月,秋季3月--5月,冬季6月--8月,春季9月--11月。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由于西风影响,西海岸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一3000毫米,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可达5000毫米以上;东海岸仅500毫米。
新西兰四面环海,附近没有大片陆地影响气候变化,故冬夏季的气温相差甚少,仅10度左右。即使最寒冷的七月和八月,气温也不低于摄氏10度;最炎热的一月和二月,气温则保持在摄氏25℃左右。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0℃。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徵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越往北气温越高。北岛气候温和,常年绿草如茵。南岛气温较低,四季景色分明。新西兰的年平均降雨量在一千至两千毫米之间。除高山区域外,北岛及南岛的北部很少下雪,而南岛每年冬季一般都会下雪。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南岛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0℃。
新西兰地理气候 篇2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三地理气候专题复习探讨 篇3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八年级地理气候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 气候
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投影)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
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初二地理气候类训练题 篇5
地理练习题
1.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
2.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
A.国土广大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D.气候复杂多样
3.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得益于那里的气候()
A.终年降水丰沛B.雨热同季
C.年温差过大D.夏季时间短
4.我国下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是()
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5.冬季,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总体而言气温()
A.相同B.高出许多C.低得多D.有时高,有时低
6.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是()
A.气候复杂多样B.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C.南北温差大D.温度带多
7.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
A.温带大陆性气候B.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
A.偏北风B.偏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
9.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雨热同期的原因是由于()
A.大陆性气候显著B.季风性气候显著
C.海洋性气候显著D.地形复杂多样
10、.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是()
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B.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D.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
11、.我国下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是()
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篇6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4、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5、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6、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7、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新西兰地理气候 篇7
关键词:Excel,高中地理,气候教学,运用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技术分析综合的地理问题,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学科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教学功能转化为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环节。
Excel工作表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于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并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功能。所以,利用Excel进行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化应用能力,又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1.2 Excel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指出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能力要求”的要点中明确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能以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利用Excel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 地理教学中运用Excel的案例——重庆万盛气候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们需要研究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本文以万盛气候观测数据为例,介绍Excel2003在气候数据统计分析及制作相关地理统计图表中的应用。本文所用气象观测数据为万盛城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0近3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其中包括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天气情况等(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下载)。
案例一:根据万盛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统计表,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计算机Excel绘制图1与统计表;
2)分析万盛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和原因;
3)判断万盛的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4)尝试制作反映万盛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柱状曲线图;
5)全班分组讨论,编写分析报告;
由图1得出结论:万盛地处重庆市南部,渝黔边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案例二:根据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计算机Excel绘制图2与统计表;
2)分析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特点和原因;
3)尝试制作反映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饼状图;
4)根据图2分析万盛各类天气情况出现频率高低不同的规律及原因;
5)全班分组讨论,编写分析报告;
由图2得出结论:万盛近五年天气情况的特点是雨天较多,雨天出现的比例大约为50%;晴天比较少,只有104天;出现降雪的天气仅仅只有5天。这种天气情况的出现频率也正好符合万盛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的气候特征。
3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Excel教学的模式总结
3.1 地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五步法”探究学习模式
在长期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Excel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逐步形成了地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五步法”探究学习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1)地理任务数据化呈现;
2)小组进行原始地理数据处理;
3)利用Excel进行统计图表的制作;
4)根据统计图表分析原理规律;
5)小组合作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地理问题。
这种模式中,教师结合相关地理教学内容,给出当堂地理学习任务中的原始数据,学生通过独学思考、群学交流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发现的地理问题,总结出相应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2 地理学科信息化教与学氛围的形成
地理学科需要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大量和仔细的统计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把教学的教具转化为学生的学具。Excel恰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相关实验数据的学具。学生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制作相关统计图表,完成了地理信息的数据化处理,从而根据形象的图表作出分析和判断,总结出正确的地理规律。在统计图表的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施教对象的全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沈慈勇.Excel在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地理,2002,17(3):48-51.
[2]邓高燕,黄勇奇.Excel在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87-92.
[3]肖玉玲,马中元,桂保玉等.利用Excel软件绘制气象要素图表[J].科技广场,2010(03):152-154
[4]殷世平.浅谈Excel中宏在处理常规气象资料中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05(1):42-46
新西兰地理气候 篇8
【关键词】聚煤作用;气候;构造;古地理;东部地区
引言
中生代,中国最主要的聚煤时期是在侏罗纪,已探明形成于该时期的煤炭资源有33598.2亿吨;其次是白垩纪,约1592.5亿吨;三叠纪最少,95.4亿吨左右[4]。我国东部地区大体上是指我国版图上处于东经110度至东经134度之间的区域,包括东北、华北、华南广大区域,这些地区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含煤盆地,如松辽盆地、下辽河盆地、华北盆地、大同盆地等。煤是一种固态的沉积型有机矿产,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古构造是控制其分布的关键因素。高等植物是其沉积有机质来源,所以煤层分布与古气候、古地理关系密切。笔者将从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三个方面浅述我国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分布及特点。
三叠系的含煤地层在华南地区是上三叠统的二桥组和火把冲组,华北地区主要是上三叠统的瓦窑堡组,中三叠统和下三叠统是不含有煤系的。侏罗纪是中生代最重要的一个聚煤时期,其中早侏罗世的地层分布最为广泛。我国东部地区北方地区的早侏罗世含煤地层有辽西冀北的北票组,吉林红旗组、辽东的长梁子组等。南方的早侏罗世煤系有皖北的磨山组、防虎山组,江苏的象山组,皖南的月潭组,鄂东的武昌组,沿海一带如广东的开平、恩平、水楼、博罗等地亦有分布,其中以广东的桥源组为主,金鸡组也有煤层分布,但煤的煤质不是很好。广东以及福建包括湘南一带的早侏罗世煤层的形成可能与早侏罗世燕山运动带来的自南向北的一次海侵有密切关系。中侏罗世的含煤地层在北方地区有黑龙江密林虎林一带的东胜村组、吉林的万宝组,东蒙新民组、辽东大堡组;华北地区以山西大同盆地以及宁武——静乐盆地的大同组为代表,豫北义马盆地的义马组,京西头沟组等也是中侏罗世的含煤地层。到了中侏罗世晚期,南方的聚煤作用几乎停止,少有含可采煤层的地层。这个时候的南方地区气候已经逐步趋于干旱并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海水早已退去,干旱炎热的环境是很难保存沉积有机质的。在东部地区仅东北一带还有海水,黑龙江东部的完达山及以东地区有海陆交互相的晚侏罗世的含煤地层,大兴安岭东坡的大杨树坳陷至黑河地区的一些盆地中也有晚侏罗世煤层。早白垩世,东北和内蒙古是主要的聚煤地区,尤其是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吉林、辽东两省的东部地区也有一些早白垩世煤系。
从上述各时代的含煤地层分布情况来看,中生代的聚煤作用主要集中在侏罗纪,从气候上来看,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的干旱气候是不具备聚煤条件的。到了晚三叠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才使得华南、华北广大地区发育了含煤地层。中生代的两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对聚煤作用影响较大,分别是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和侏罗纪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其中燕山运动的影响最为广泛。两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坳陷盆地、断陷盆地以及拉张盆地。盆地的形成为有机质的充填提供了空间,海水的侵退对于局部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有重要影响。印支运动后,中国在三叠纪时的“南海北陆”的状况得以改变,海水从华南广大地区退出。只在早侏罗世早期,受到早期燕山运动影响,由南向北在广东、湘南和闽西南形成一海侵区,虽然这次海侵的时间比较短,但在广东、福建以及湘南地区还是沉积了部分含煤地层。此时的东部地区包括东南和中南诸省份基本继承了晚三叠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类型。再向北,湘中、南和赣中地区是海湾、泻湖区。黑龙江东北一偶,早侏罗世继续了晚三叠世的海槽,但海水相对于晚三叠世已经变浅。陆地上形成了一系列山脉、高地和许多大大小小的湖盆。山间盆地布满山区。华北高地中也发育有一些坳陷盆地如山西的大同盆地。到中侏罗世,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中国东部地区除黑龙江东北一带,海水均以退去,大陆地貌基本上继承了早侏罗世的面貌,各种内陆盆地进一步下陷,湖盆面积扩大,中侏罗世的沉积广泛发育,尤其是在早侏罗世早期。这个时期发育的煤层多而厚,储量很大,比如大同盆地的大同组煤层。东部地区整体气候向半湿润半干旱转变,唯独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由于频临古太平洋——古北极海区,仍保持湿润潮湿的气候环境,在完达山及以东的一些近海盆地中发育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到了中侏罗世晚期,南部广大地区的气候已经趋于干旱,植物群落急剧衰落,聚煤作用也随之结束。晚侏罗世,燕山运动达到最强的一幕,并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岩浆大规模喷发和侵入,中国东部地区的古地理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大量的断陷湖盆开始出现,我国东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华南高地进一步隆升,遭受剥蚀;东北地区依然湿润温暖,众多的断陷湖盆中水量充足,该区海水面积与晚侏罗世相比已经有所缩小,海岸线由西南向北东方向迁移。早白垩世晚期燕山运动进入晚期,太平洋板块对中朝板块的俯冲挤压作用减弱,大量NE和NNE向的断陷盆地产生。
结论
从总体上看,中国东部中生代聚煤作用的发生是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以及古构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各种因素相比较而言,古气候是先决条件,古构造是关键性的控制因素。早、中三叠世的干旱气候不具备聚煤条件,晚三叠世之后,随着气候逐渐变温暖潮湿,我国东部地区进入聚煤期。侏罗纪,中国东部地区虽气候变化,成煤环境从南向北逐渐收缩。南北聚煤环境差异逐渐突出。早侏罗世,印支运动的结束使地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我国东部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的南方首先发生聚煤作用。中侏罗世之后,东部地区南北气候差异变得非常明显,南方气候炎热干燥,植物群落衰落,而北方继承了早侏罗世的气候特点,植物依然茂密,这使得晚侏罗世南方的聚煤作用已停止而北方的聚煤作用持续进行,使得南方地区鲜有分布的晚侏罗世以及早白垩世的煤系在北方均有分布。■
【参考文献】(下转第76页)
(上接第32页)[1]曾勇主编.古生物地层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思恩,张志诚,姚陪毅,等著.中国侏罗——白垩纪含煤地层与聚煤规律.地质出版社,1994.
[3]童玉明编.中国成煤大地构造.科学出版社,1994.
[4]钱桂华,孙念发.中国东部深部地质与成矿作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5]李瑞生,顾谷声,等著.中国含煤地层.地质出版社,1994.
[6]杨森楠,杨巍然,主编.中國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85.
[7]E.斯塔赫,等著.杨起,等译.斯塔赫煤岩学教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优秀 篇9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高中地理气候分布知识点 篇10
1. 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00mm)
2. 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两个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我国云南滇南谷地(西双版纳)以及海南岛,台湾岛南端,菲律宾吕宋岛。
3. 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雨季多雨。
4. 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6. 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最大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最大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最大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著名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最大港口高雄。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新西兰地理气候】推荐阅读:
地理气候08-17
初中地理课件气候10-02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特征08-09
地形和气候地理教案11-15
高考地理:中国气候类型及特征06-02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教案07-30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12-09
新西兰兔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