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

2024-12-09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共11篇)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1

天气与气候说课搞

张玉娟、2013、12、06

一、教材分析:此部分是整个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部分,非常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习题提升。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2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理性认知能力较弱,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 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了解学生、熟悉他们,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 借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 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这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 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有利的情景和平台, 以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地理, 学的懂地理, 不断地能从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时, 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从生活中来, 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 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现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 进行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主要包括阅读示意图 (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冬夏季风的形成图) , 气候直方图 (气温、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等,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 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 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 (寒潮、旱涝等) 的祸首,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如果就课论课, 上述教学没有什么问题, 但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我认为:厦门处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区, 季风气候显著是厦门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切入点。因此, 我在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教学时, 选择了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

本节课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的内容较多, 为了每一次的活动和探究都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趣味盎然。首先,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 分析学情, 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本节一堂课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学习本节知识的生活经验, 寻求教学中三者之间的教学着力点。其次, 把生活化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趣、质疑, 引入新课, 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做好学习铺垫;用即时的时令和节气, 启发学生认识季风气候的存在,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季风气候的感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各家的父母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影响, “评说”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最后, 让学生现学现用, 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1、从乡土地理入手,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 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 多看勤看,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讲述季风概念前, 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 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厦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年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 分组进行实地观察, 并查阅相关资料, 最终找到了厦门盛行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 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厦门地理》中的厦门盛行风向示意图 (图1) , 学生就能轻松判读, 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 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

2、精心预设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促进新知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十分了解, 才能精心预设课堂, 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促进新知的生成。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 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图2) , 回答:“冬季风和夏季风各用什么颜色的箭头表示, 它们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风向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温度和湿度) ?”

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较难准确的回答, 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点拨, 让学生从图中冬 (蓝色) 、夏 (红色) 季风箭头标志颜色的差异, 体验蓝色是冷色调, 说明温度较低、较冷, 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 说明温度较高、较热, 发生在夏季。再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吹向,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可推断:冬季从陆地吹来的风, 水汽含量少, 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风向相反, 从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从海洋吹来的风中将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 温度较高, 容易带来降水。

接着引入近段时间寒潮 (冬季风) 频频南下, 我们虽然生活在厦门, 也时常感受到大风、降温的天气现象, 体验到嘴唇变干、脸颊干裂、容易口渴, 很快明白了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为进一步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 教师引用生活中的谚语:“一个人如果好吃懒做, 会怎么样呢?”。许多学生会说:“只能喝西北风了, 或就没有收获了”。教师追问:“西北风给我们的是什么感觉呢?”学生可能会说:“那可是寒冷、刺骨”等答案。教师反问:“为什么喝的是西北风, 而不喝东南风呢?”学生立即明白了, 吹东南风舒服多了。在教师引导、调控下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 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活跃课堂, 开拓思路, 提高能力。

3、创设生活化情景, 巧用图像化语言, 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 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 除用好教材, 还要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 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 才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 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 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温。当陆地气温较高时, 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 从闽南 (厦门) 人喜欢喝茶, 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 (电热壶) 引入, 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 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 边迅速画出了陆上空气受热上升, 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 (图3) , 简单直观的简笔画, 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 让人过目不忘, 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相反) 的原因, 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 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转化为学习的背景, 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 达到想像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4、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尝试课堂表演, 帮助学生领会地理原理

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 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讲授锋面雨的形成和锋面雨带的推移时, 教师如果只干巴巴的讲述冬夏季风相遇容易形成降水, 由于不同月份冬夏季风势力变化, 会进进退退,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形成降水, 学生听起课就会感觉太无味了。此时借助Power Point等软件进行动态模拟演示锋面雨和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 不但非常方便、快捷, 而且可以增强直观感, 便于学生的理解领会。

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两个学生上台, 一人扮演夏季风, 一人扮演冬季风, 让他们相对站立, 伸出两手, 推一推、比一比谁更有劲, 当其中一人力气更大时, 另一人就被推着走,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当两人力气相当、势均力敌时, 雨带就相对稳定在一地不走, 形成的雨量不太大, 但是降雨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学生由此就容易理解冬夏季风正常进退, 雨带推移形成风调雨顺的情景, 或反常进退形成雨带滞留, 导致南北方旱涝灾害。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表演,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氛围, 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 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主体的自我发展。

5、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 从我们三餐的主食 (大米) 入手, 从“水稻”字义上理解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 (水田) , 喜欢湿热的气候, 而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的特点, 就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和我国农作物的耕种。

根据地理学科的较强时效性, 及时融入时事和身边的地理素材, 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2010年国庆期间, 海南大暴雨的原因?即冬季风迅速南下, 抬高暖湿性质的夏季风, 形成的锋面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或冬季风大规模南下 (寒潮暴发时) , 厦门当地种植的香蕉正处于成熟时节, 遭受冻害, 造成香蕉欠收, 影响蕉农的收入。或每年3、4月间厦门阴霾 (冬季风南下带来的粉尘) 的天气等。学生通过“评说”季风气候的功过, 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基本素养。

为更好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在拓展练习中, 提供给学生一组房地产楼盘广告, 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来辨别、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只有学生意识到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地理, 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 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为生活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 是教师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填补了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 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为使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教师仍需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43。

[2]丁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2009, 4:10。

[3]蹇广勇:《让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地理教育》, 2009, 3:30。

[4]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 《教育战线》, 2009, 4:89。

[5]刘怀青:《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 《地理教育》, 2010, 1-2:19。

[6]姚宗锦:《关注生活感悟地理》, 《地理教育》, 2009, 2:30。

地理八年级说课稿 篇3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法分析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是“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是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篇4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高二年级地理下册优秀说课稿 篇5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我校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第一章和下一节大气运动适当联系,为学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教法。

1、教学及依据:因果分析方法、读图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本节教学法的主要目标。虽然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对于重点中学生对本章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功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层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和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我在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本节许多知识都内含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如大气各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本节可用多媒体和设问帮助理解和记忆。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2了解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片、案例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5通过学习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使学生认识到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与否,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人格(绿色人格)”。

【重点、难点】

1认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2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教学方法】

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与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 找朋友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资源 海盐

矿产资源 蟹

化学资源 石油

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生物资源

[学习任务一]

1阅读P7页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多种海洋生物资源生长繁殖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2)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海水养殖的品种有哪些?

四精讲点拨

知道我国的四大渔场吗?其中哪个渔场最大?

结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

[过渡]海洋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同时还蕴藏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B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习任务二]

1阅读P7页两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的储量怎样?

[过渡]我国有多种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化学资源呢?

C化学资源

[学习任务三]:

1阅读P页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

(2)我国海盐的主要产区在哪儿?为什么?著名的盐场有哪些?

五拓展延伸

1海洋里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而且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海浪、潮汐、风能等。

2(小医生)中国的海洋生病了,同学们能找出问题出现在哪里吗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你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开出你的处方,如何保护我们?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相关文章:

1.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2.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3.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民族》教案

4.《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反思及教案

5.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

6.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疆域》课件

7.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测试题及答案

8.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篇7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的气候》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分析得出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五)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演示。

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总结干湿地区划分情况。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了解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框架式结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学生认知强化。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2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冬夏气温状况、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气候复杂多样,且季风显著三部分,南北方气温差异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是重点内容,季风形成和影响是难点。通过学习,可指导学生生活并提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把握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认识我国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时,也认识我国常见的几种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指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温度位置和海陆热力差造成的。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季风的成因很抽象,加之这个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然要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能了解表层现象。故这是一大难点。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原则,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降低了难度,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知识能力的局限,本节我选用的是photoshop,flash,powerpoiet等动画制作,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体会,在有趣和活动性的气氛中解决难点问题,以达到解疑排难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过程:

1、问题一:出示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例题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师生活动:

(1)找出1月份气温分布图上0℃等温线经过处。

(2)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温差相差多少度?为什么?

(3)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哪里?为什么?

(4)黑龙江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根据这种气温分布规律是如何划分温度带的?

(6)气温分布对农作物熟制的影响是什么?

2、问题二:我国降水地区分布图和降水季节变化图,分析得出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师生活动:

(1)分别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2)找出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3)我国降水集中在那几个月?

(4)我国是如何来确定干湿地区的?是如何分布的?

3、问题三: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

(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

(2)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是什么?

(3)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有哪几种?

4、问题四:出示冬夏季风分布图,读图得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突破知识重难点

例题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_____洋的_____季风,也有来自______洋的_____季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

(1)我国冬季为什么吹偏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

(2)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

(3)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什么是季风区,什么是非季风区?哪个区域降水多?

影响我国的季风包括冬季风和夏季风,通过读图分析,列表比较进行突破。

5、问题五:阅读教材,把各种天气发生地、影响范围、利于弊说一说。

气象灾害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多而高。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对于地势特征要强调的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独特的阶梯状地势使我国大江大河在向东流的过程中形成多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确定中国的地势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内容。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既是本节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好动、好奇、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教师板图法,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学法指导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壮丽山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整体感受疆域辽阔、风光秀丽、山川俊美的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画面最后定格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设计思路:从我国壮丽山河的景观图片和学生熟知的诗词入手,创设情境,结合主题,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切入新课。【课件展示古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导学生根据河流流向思考:“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西高东低)【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西高东低)【课件出示】:一幅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我国地形的另一特点是什么?(呈三级阶梯状)【课件出示】:读下列两幅图, 学生分析判断哪幅示意图更能反映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的变化特征?(B图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课件出示】:中国的地势分布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以及三级阶梯间的分界线。

【指导学生读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思考】:

我国各级地势阶梯的海拔大致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上地形以什么为主? 明确三阶梯的分界线。【设计学生活动1】:完成下表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阶梯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阶梯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设计学生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 ⑴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⑵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⑶两级阶梯过渡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设计思路:以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将重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古诗、读图、探究、填表等活动引导学生由容易到复杂,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思考,逐步掌握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过渡】:(多媒体出示我国山脉分布图)我国地势真奇特,西高东低三阶梯;我国的山脉真是多,纵横交错成骨架。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山脉纵横交错 山脉纵横交错 【讲解法】:利用方向坐标讲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即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课件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动画逐个显示每一组山脉,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每一列山脉的名称、走向、位置。

(在这个认图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顺序来认读。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山脉的空间分布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课件出示自编的顺口溜】:指导学生进行记图:“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昆秦南,南北走向横断山,还有贺兰六盘山,由东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长武湾,西北东南阿尔泰,小兴安岭加祁连,弧形喜马拉雅山,祖国山脉多壮观。”(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顺口溜使单调枯燥的记忆变得充满趣味,引导学生掌握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设计思路:以上通过认图、记图和画图三个步骤,及多种方式的活动,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顺口溜和做游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过渡】:中国山脉众多,而且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历代文人墨客们都喜欢游历名山并留下了千古佳句,其实现代人也喜欢旅游,许多商家也抓住了这一商机,推出“名山旅游路线”。接着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一些名山。中华五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22页“中华五岳”,说一说五岳指哪五座山?分别位于哪个省区? 学生回答:东岳泰山(山东省)西岳华山(山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北岳恒山(山西省)中岳嵩山(河南省)【课件展示五岳名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和纵横交错的山脉。详细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三级阶梯的界线以及主要的地形区,理解了我国的这种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等的影响。学习了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以及中华五岳的名称及所在的省区。【课堂巩固测试】: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

2、位于中尼边境的,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3、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4、东西走向的山脉南边一列是:。

《季风气候显著》初一年级地理说课稿 篇9

1读图3.4-4,完成下列要求:

(1)A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

A.热带 B北温带C南温带D寒带

(2)此图反映的气候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3)此气候类型是气候。

2.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高山高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3.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A.受纬度位置的影响B.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C.受地形因素的影响D.受洋流因素的影响

B卷

1.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具有特点,这种气候叫。

2.热带气候共分、、、四种类型。

3.赤道自本初子午线向东,依次穿过的气候类型有气候、气候、气候和气候。

4.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林木茂盛,高低错落,分不清层次;高大的乔木,为了“稳住”自己的身躯和保证树干的“呼吸畅通”,常长出板状的树根;百年老藤,枝蔓繁多,或缠绕或悬挂在丛林中……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氧化碳,又源源不断地提供氧气。人们形象地说,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

(1)世界上热带雨林最大的分布区为。

(2)为什么人们把热带雨林称之为“地球之肺”?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卷

1、读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地,读图可判断A地位于 带,

B地位于带。

(2)A、B两地中属于终年多雨的是地;冬季多雨的是 地

(3)读图可判断A地气候类型是 气候;B地气候类型是气候

(4)B地可能位于( )

A.北纬30°—40°大陆东岸B、北纬30°—40°大陆西岸

C.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D、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气候类型是、——一——气候,该气候分布规律是,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与该气候类型同纬度的.大陆岸分布着气候。

(2)该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夏季。

D卷

1.在以下几种气候类型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部的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点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3.我国东北地区属下列()气候类型。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俄罗斯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苔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说课稿 篇10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 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D�D“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师过渡:那么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四 说教法和学法

1。 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五个学习活动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以及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公转自转的周期的长短对“金锁链条件”形成的影响。

(2)、情境教学法:展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球的形状、运动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图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太阳系的行星基本数据”和“太阳系示意图”分析 “金锁链条件”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课前收集有关行星的基本数据、环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下面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我直接切入主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自转公转的运动示意图(上堂课已经阅读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状、运动特征,能否发光发热,分析归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二:展示美国科幻片《阿凡达》当中有关的图片,设疑:真的有生命出现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吗?

生命物质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呢?展示南北两极白雪皑皑的景观图片、高大雪山的图片、热带沙漠地区干旱的景观图片、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前面三张图片与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相比较,同学们觉得造成景观迥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比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三个“金锁链条件”的结论。

活动三:展示地球宇宙环境中太阳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运行轨道特点,让学生共同讨论:

○1、假如太阳光照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做出解释。

○2、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运动有什么特点?对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归纳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

活动四:阅读太阳系行星基本数据表,小组通过数据对比讨论分析:

○1、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水星、金星相比)对“金锁链条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2、 如果日地距离太远或太近(与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况会怎么样?

○3、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日地距离外还有什么原因(提示: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大气层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认为哪颗行星最合适?说明理由。(我先收集有关太阳系中最有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卫星)

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活动五:展示大气污染图片、水污染图片、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恶化的图片(如洪涝、干旱等),同学们思考来之不易的“金锁链条件”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归纳提高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翻开地球生命物质孕育发展的进化史,人们不难发现从时间的角度看地球有悠久的过去,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地球上还有漫长的未来,现今适应生物生存的条件在若干千年、万年后将走向何方?还将由许多目前人类还无法确定的因素所决定,但有一点肯定是无疑的,那就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恶化将是人类生存环境受严重威胁,处理不当,导致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缺失或消失,直至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让我们一起更加珍惜和保护来之不易的”金锁链条件”。

地理说课稿 篇11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

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故重点确定为:

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

西气东输工程仅仅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个案,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到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所以难点确定为:

①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②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导入正题——展示案例,直观感知——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习互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该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法:

(1)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

(3)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情境教学。

(4)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5)充分利用点拨教学法

(6)采用近体性的教学原则

2、学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3)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1)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2)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

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从整体直观感知我国人口、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我国资源、人口的这种分布现状,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2、展示案例,直观感知

播放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景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分析与探究案例做好准备。

3、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出示图片: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20xx)

设问: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为何?在学生认真读图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优势,达到71.6%,进而通过学生自学,不难得出如下三点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开采成本低;③煤炭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质疑:既然煤炭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计划把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比较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方面的优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如何大力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

出示“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在归纳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发展的前景:①东部主力油气田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②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进而深刻理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再次质疑: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开发?使学生从西部地区天然气田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力量及能源消费需求多个角度总结西部油气开发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为西部油气开发面临的困难,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丰富的天然气沉睡在地下,而东部地区则饱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扰吗?我们该怎么办?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气东输”的策略。

立即追问:“西气东输”是否可行?提供“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的角度印证“西气东输”的可行性。

以上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复质疑,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加强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表总结。

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

出示西气价格图片,提供资料讨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得出结论:提高价格只是一时一方之利,而西气东输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东部发展和西部发展的双赢。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否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呢?

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6、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大型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工程和项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这些工程或项目?

1、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和用水资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相关资料,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上一篇:龙塘乡文化站自查报告下一篇:二年级思品与生活下册《美化家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