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季风

2024-08-06

艺术季风(精选3篇)

艺术季风 篇1

如果说建筑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建筑可以借助艺术的语言形式、审美功能和创作特性展现独特的表现力与思想。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来源于二者对情感与精神表达的诉求。

在现代大学教育,艺术与建筑被划分成不同的学科,其培养方式和建设目标存在着较多的差异,而就其共同的源本追求还是有很多一致的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在齐康院士主张的建筑与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构建了建筑与艺术的学科整体框架。艺术学科使建筑的教学研究氛围更加丰满而鲜活。

艺术系设立的雕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专业在不同层面与建筑产生了互动。雕塑在空间、形态、艺术观念及造型美学等方面同建筑产生的联系最为广泛和多样;环境设计在对建筑的内外部空间深化补充和艺术处理方面最为直接;视觉传达在视觉心理与符号表达方面为建筑多样性表现及空间体验、精神传达所关联。同时建筑学为艺术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和载体,并在形式及美学体系逻辑化方面为艺术所借鉴。

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大艺术平台上而发展进步的,其成果并不是显性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存留于意念之中。如同文化的成型是存在于思想中,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中的感悟与体会,情感上的共鸣与隐喻,这是单一技能培养所无法实现的。

时值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建筑与艺术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已表现出优势与活力。在此以艺术系的专业方向为例,分别从艺术理论、雕塑、景观、室内及视觉传达等专业角度就建筑与艺术的关联性作一些研究,以艺术与建筑为整体的框架呈现出来。借此抛砖引玉,就建筑与艺术的共同发展作出一些整理和研究。

在此,要感谢齐康院士对建筑与艺术学院在办学思路方向上的指引与帮助,感谢《建筑与文化》杂志的支持。

失常的非洲季风 篇2

作为雨水的主要来源,季风是当地农民的生存之本。这是一种大规模的自然现象,最终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非洲是南北回归线以内的主要大陆,大量物质和能量在此进行激烈的交换。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热带大暴雨在此形成,巨大的气流携带着粉尘、热量和蒸汽奔向高空,甚至冲破对流层进入平流层。整个撒哈拉及萨赫勒地区每年要向大气中注入近20亿吨的灰尘。

不过非洲季风仍然是一个科学之谜。为什么它的强度在不同年份会相差40%,而印度洋季风却只有10%的变化?为什么过去40年来,它大为减弱,导致整个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30%以上?是因为气候变暧,还是由于愈演愈烈的毁林?一切都是未知。

500名科学家在行动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尼日尔河的流量减少了1/3,乍得湖的面积缩减为原先的1/20,同时,饥荒在西非地区反复肆虐(1974年致死20万人,接着是1984年)。对此,科学家对非洲的暴雨现象却无法像全球其他地区一样用气候模型进行预测。全球10多个用于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型,在西非地区的分歧远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多。一些模型预测轻微干旱,另一些则说旱情将不可收拾,还有一些却说雨量会增加。糟糕的是,非洲是全球气象观测体系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不仅可靠性有限,甚至连气象监测站的密度也不到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最低标准的1/8。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名科学家接受了这一巨大的挑战。他们将几乎从零开始,在整个次大陆的范围内收集数据。10年中,他们将对发生在这片面积2倍于欧洲的大地上的气候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对这一大规模气候现象的动力机制,非洲季风多学科分析计划正通过在陆地、海洋、空中采集、物化气象信息,进行全面的诊断。他们将调动飞机、船只、气球、雷达等,还有约5 000万欧元的预算供他们支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揭开雨季之谜。这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的能力。

非洲季风起于从几内亚湾登陆的湿冷气流,随后从东向西穿过西非地区。每年的6月底,湿润的海洋气候在南撒哈拉上空低压的吸引下进入非洲大陆。湿润的空气在3个月内,将释放超过600毫米的降雨量,雨季直至9月结束。雨季主宰着农业的收成,并为当地人提供饮水。雨水的到来对疟疾的传播十分有利,但却能阻止可怕的脑膜炎双球菌的肆虐。

大自然开始超乎想象的雷霆之怒。它以冷空气为前锋,扬起遮天蔽日的沙尘,然后是大雨倾盆,电光四处闪烁,树木被雷电击成两半。这一体系类似特大雷暴雨。

它会形成足足1 000千米的降雨云系,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前进,有时维持这一速度甚至能超过5天,从东到西横扫非洲大陆。它们是陆地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可以说是非洲大地仅有的水源。

然而,这些气象上的庞然大物其实非常脆弱,只要地表水分蒸发不足,高空风向不规则,都可能使它们功亏一篑。为了理解它们的活动特性,雷达在整个季风季节中都朝向天空。为了弥补雷达信息的不足,驻扎在尼亚美的环境研究机队的飞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全部出动,在雷雨带的前方或后方进行资料采集。尾随雷雨带是一项危险任务,会有被雷击中的可能。

让灰尘“开口说话”

最近30年来,西非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30%以上,而地下含水层却在不停地升高,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塘。科学家通过对水文系统的研究发现,在这片雨水无法注入大海的盆地里,地下水水位之所以上升,看起来应该归因于土地的退化。雨水在植被稀少的地面上蜿蜒流淌,缺乏植物的吸收,很快便注入水塘。理解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对此处水循环影响,是这一研究的主要任务。1950年以来,西非的开垦面积已从5%上升到了80%。西非的人口在一个世纪内,从800万跃升到了3亿。而木柴是当地家庭的基本能源,由此造成的毫无节制的毁林,可能正是季风减弱的罪魁祸首。远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砍伐树木会造成雨水稀少,但从未有人证明这一点。专家想弄清森林砍伐与季风减弱之间的联系,在这里的研究将尽量就此作出最终的判断。专家的终极目的就是将来能够根据不同的经济、人口和气候状况,准确地预测河水的流量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季风不能简单地概括为雨水,大气粉尘的循环对于理解该地区的气候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在旱季末,只要一起风,监测人员牙齿间都会因为沙尘而发出嘎吱声。在研究站内部,每件仪器都被塑料套封住,与无孔不入的沙子隔离起来。

根据测量,研究人员发现,西非的耕地里风蚀现象非常严重,而休耕田却未受到侵蚀。但同时在这些田地里,来自别处的粉尘也沉积得非常多。为了使灰尘“开口说话”,研究人员对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这不仅是有关它们来源的宝贵线索,而且也决定着它们在大气中形成云朵的能力。沙漠中的粒子本身不怎么亲水,但与大气中另外一些成分结合,它们就会获得新的特性。这些粉尘的光学特性也同样为研究人员所看重,这些特性决定着这些粒子将使大气变热还是变凉。粉尘的大小也很关键,越小就被吹得越远。当然,研究人员的测量仅在当地有效,不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整个过程,对已有的模型加以限定,并利用这些模型,再现粉尘循环的整个过程。

见证“飓风追踪”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高空气象学实验室弗兰克充满睡意的嗓音,见证着“飓风追踪”小组特殊的生活节奏。他于清晨4点接到雷雨现象形成的消息,做好了出发准备,但在6点时,却不得不因为天气原因而取消预定的飞行。到了下午,他又重新整装待发,因为天气有可能再次转好。他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同事以及达喀尔大学物理实验室的人员,昼夜不休息地关注着雷雨带的动向。它们正随着季风离开大陆冲向大西洋。这些系统有时会出现再次发展的过程,对此,目前研究人员了解甚少。他们只知道在雷雨体系后方将形成气旋,这是大气中的水分冷凝释放出的热量与风力平衡的结果。周期性肆虐美国海岸的飓风就是这种平衡的产物,它们拥有的能量相当于好几颗原子弹。

为了分析过境的雷雨系统,观察它们的变化,法国研究团队庄达喀尔拥有一架装备齐全的猎鹰飞机,而NASA的团队则在达喀尔以西550千米的佛得角拥有一架道格拉斯飞机。这两架飞机都装备了雷达(以测量大气中的含水量)、激光雷达(测量空气湿度和灰尘的成分)以及其他一些感应器。并能投放小型气象探测仪,它们在穿越雷雨系统时,将采集云系从剖面上的压力、温度、湿度和风力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将尽可能在气象卫星阵列经过时进行,组成这一阵列的是法、美两国的6颗最先进的气象卫星。由此获得的数据足够研究人员用上十几年。研究人员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气象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发生的现象,并实现8~10天内的飓风预测。

直径为2米的橡胶薄膜气球里充满氦气,吊着配有红色降落伞的吊篮,悠悠地升入科托努的天空。由非洲航空安全管理处一名技术员在机场内放飞的这个气球,将通过无线电,把海拔30千米以内的大气资料传送给科学家们。每放飞一次这种无线电探测器花费200欧元,而每天至少要放飞2次。根据非洲季风多学科分析计划,将在非洲设立17个放飞点,而放飞的次数将翻倍还不止。对于关注季风和其他大规模气候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无线电探测对于理解大气活动作用甚大。卫星图像也同样如此。他们利用悬停在非洲上方的MSG卫星和其他掠过非洲的卫星进行探测。但是,为了校正这些工具的算法,例如要计算雨量,他们必须取得当地的测量数据。在这一点上,非洲季风多学科分析计划将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统计数据中,还是通过气候模型模拟,气象学家们都发现非洲季风和厄尔尼诺(一种周期性气象现象,当它发生时,太平洋东南水域水温变暖,降雨增多,而另一端则出现干旱)现象相关。在强厄尔尼诺现象年,非洲雨量减少。甚至于地中海的温度对此也有一定作用,似乎只要地中海温度升高,西非沙漠的雨量就增加。研究人员想要弄清,随着气候变暖,非洲季风会如何变化。气候模型一般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增强和地中海变暖。而关于非洲,这些模型的预测则始终相互矛盾。

全球变暖是诱因?

非洲季风多变的关键是否在大洋呢?这一假设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在西非降下的所有雨水是来自次大陆西南几内亚湾蒸发的大量水分。科学家们对一个年度现象甚为关注,那就是上升流,即从海底深处突然升至海洋表面的冷水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在信风作用下被“吸”到表层的。海洋学家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上升流,但是直到2000年才开始注意到它对大陆的影响,并发现了它与季风的联系。研究大洋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上升流能使海水表层温度降低3℃之多,迅速造成炙热大陆和相对凉爽的海洋之间的温差。这将使季风,即进入大陆的密度更大的湿润海洋气流变得更强。然而,上升流的动力特性还留有许多悬念。水体混合是很复杂的现象,会形成一些“隔离层”抑制混合的发生。以这个观点来看,雨水以及流量季节性变化很大的大江大河,它们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全面的认识。

季风活动与环境效应教学研究 篇3

过去对地理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研究, 取得了许多成果[1,2,3]。我国季风区的气象灾害与季风活动有直接关系, 主要是季风活动强弱和季风活动异常造成的。但是, 目前关于季风与环境效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少, 特别是缺少结合季风活动的各种实例、季风活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密切联系的教学研究。从这些方面开展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知识和理论, 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识别季风活动类型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能力。

二、季风正常活动与异常活动

要让学生认识季风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 就需要认识季风的正常和异常活动。按季风发生的主要季节, 可分为冬季风和夏季风。冬季风一般主要在冬季活动, 这是其称为冬季风的原因。我国的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 因其由西北吹向东南, 也称之为西北季风。由于冬季风在春季和秋季活动也较频繁, 在夏季也时有活动, 所以称其为西北季风更为准确。我国华北地区的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 方向来自东南, 也常称为东南季风。因为夏季风在春秋也常有活动, 在冬季有时也有活动, 所以在华北地区称之为东南季风更合适。我国西南地区的夏季风来自印度洋, 风向为西南, 被称之为西南季风。

季风的正常活动危害小, 当地气候保持正常状态, 造成的气象灾害不太严重, 降水量与气温接近多年平均值。异常强的季风活动和异常弱的季风活动常常会导致干旱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和雪灾的发生, 常给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及危害。

季风活动异常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比正常年活动明显强或比正常年明显弱或季风运动改变了方向, 二是季风活动比正常年不强或不弱, 但是季风的活动时间分布很不均匀, 集中活动或持续很长时间不活动, 这样都会造成不良的环境效应。

三、让学生认识冬季风异常活动造成的危害与损失

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季风的作用, 就要让学生了解现今发生在身边的冬季风异常活动的危害和造成的严重损失。冬季风的异常活动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 并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冬季风异常活动产生的灾害包括低温灾害、霜雪灾害、沙尘暴等, 还可引起虫害和疾病发生, 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业和牧业损失, 有时对工业和交通运输也会带来危害。通过列举使人感到震惊和导致巨大危害的生动实例, 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重视, 达到取得学习良好效果的目的。以下实例可作为教学参考。

1993年5月, 冬季风活动强烈, 并产生了罕见的沙尘暴。沙尘暴袭击了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 最大风力达12级, 能见度最低时为零[4]。这场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 31人失踪, 264人受伤;12万头 (只) 牲畜死亡、丢失, 73万头 (只) 牲畜受伤;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

2008年冬季1月11日至2月3日的冬季风活动异常强大, 加之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活动也较强, 引起我国北方和南方亚热带地区持续降雪或冻雨达20天左右, 造成作物受冻害, 公路、铁路与航空运输都受到严重影响或中断, 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5]。据报道, 此次雪灾或冻雨导致我国经济损失达1110多亿元。

2014年5月3~7日, 冬季风活动强烈, 造成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部分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97.5千公顷, 其中绝收39.2千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如果冬季风在冬季活动很弱, 会有暖冬出现, 这会导致蒸发加强, 引起冬季干旱和旱灾发生, 也容易使害虫越冬, 产生虫害, 造成作物减产。如果冬季的冬季风活动很强, 夏季风活动微弱, 会出现冷干天气, 导致低温冻害, 也会使作物减产。

由于冬季风的较强活动会导致降温、西北风, 有时有沙尘, 有时伴随降雨, 可以通过感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回顾近几年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强冬季风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和感受, 掌握冬季风的特点。对于近日将要发生的冬季风, 还可以通过观测气温和风速变化、空气能见度变化认识冬季风的特点与环境效应。

四、让学生认识冬季风活动的良好作用

让学生认识冬季风活动的良好作用, 可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有关季风的知识, 并能够使学生识别和利用冬季风的有益作用。冬季风的活动能够降低气温, 可调节气温, 延长春季, 缩短夏季。下面的内容和实例可作为教学参考。

在冬季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均有一定强度活动的情况下, 降雪就会发生, 增加土壤水分, 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冬小麦增产。冬季风和夏季风活动引起的降雪还能够增加空气湿度, 促使空气颗粒物沉降,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冬季风造成的低温会将作物害虫冻死, 减少虫害发生。冬季风和夏季风活动引起的降雪还能够增加土壤湿度, 减少次年春季沙尘暴的发生。冬季风的到达会吹散雾霾, 起到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五、让学生认识夏季风正常活动的重要作用

夏季风对我国经济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夏季风活动的这种作用。我国经济发达的省市主要在夏季风作用较强的地区, 在人为因素和地形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较强的夏季风活动决定了人们经济条件的好与差。如位于亚热带的江南“鱼米之乡”是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夏季风较强作用的地区,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是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夏季风较强作用的地区。因此, 夏季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过去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时期, 较强的夏季风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夏季,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能够降低气温或调节气温。如2014年7月10日到8月8日之间, 陕西关中等地高温酷暑, 在8月8日到8月20日之间, 夏季风活动较强, 降水增多, 使得气温很快降低, 日最高气温一般在30度以下, 低温20度左右, 高温酷暑不复存在。夏季风降水调节气温的作用又能减少电能的消耗。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利于作物生长和植被发育, 能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在2014年7月10日到8月8日之间, 由于夏季风活动弱, 降水贫乏, 导致河南和陕西等华北地区出现干旱, 饮用水短缺, 作物受旱。2014年8月8日到8月20日, 夏季风活动增强, 降水增多, 关中平原等饮用水得到满足, 旱灾消除。

六、让学生认识夏季风异常活动造成的危害

夏季风的异常活动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异常强的活动, 二是异常弱的活动, 三是改变运动方向而不能到达我国的活动。这三种异常活动都会造成灾害, 只是灾害类型不同。下面的内容和实例可供教学参考。

夏季风活动异常强大, 会导致华北降水增多, 造成涝灾和洪水灾害, 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损失甚至重大损失。如2003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夏季风活动增强, 造成了关中平原和陕北中部年降水量增加了280mm左右。这次夏季风的异常加强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陕西省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

夏季风异常弱的活动会引起干旱灾害,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损失, 甚至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动荡。如1876~1879年, 夏季风在华北地区活动微弱, 引起华北大旱, 旱灾和诱发灾害导致山西、河南、陜西、河北等受灾共饿死和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1892~1894年夏季风活动弱, 使得晋北大旱, 死亡100万人。1942年, 夏季风活动微弱, 中原大旱加蝗虫灾害, 造成河南省发生饥荒, 死亡人口约200万人[6]。

由于夏季风的异常活动会带来降雨或降雪, 有时造成洪涝灾害, 有时导致旱灾, 教师可以通过感受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也可以让学生回顾近几年已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强夏季风异常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和感受, 掌握夏季风及其异常活动的特点, 这样的夏季风的认识就更为深刻。

摘要:季风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自然地理教学和研究生阶段的相关教学中都常常包含季风与环境效应方面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我国季风知识和季风理论, 本文以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实例为依据, 研究季风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以便提高季风活动与环境效应的学习效果。由于季风活动具有可感性, 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感受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季风与环境效应的教学。

关键词:季风活动,季风环境效应,教学内容,感受教学方法,季风识别

参考文献

[1]徐宝芳, 朝洛蒙.地理教学论课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14 (2) :81-84

[2]刘天瑞.地理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63-64

[3]陈作雄.加强土壤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探讨[J].广西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 , 1997, 14 (3) :86-89

[4]张克斌, 王贤.1993年年中国西北地区“5.5”强沙尘暴考察报告及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19 (增刊1) :132-136

[5]龙腾文, 赵景波.湖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2 (2) :314-319.

上一篇:1401会计自测题解下一篇:软弱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