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07

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通用6篇)

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3月5号至12号,本人非常有幸参加了共青团青海省黄南州委牵头,天津北海新区组织的中学学生会及团干部培训班.培训涉及学生干部及社团干部的培训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使我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使我对学生干部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在此,我重点就学生干部工作体会作一下汇报。

这次培训使我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都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而这些决定了学生干部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受老师及同学欢迎的干部。

首先,在素质方面,这也是学生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后,我觉得我们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第一,政治素质。学生干部应该比一般同学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现象作斗争。这是我们经常讲的“德”。学生干部要具备的条件中,首先“德”要合格。

第二,精神素质。人总是要有一定精神的,学生干部更应该具备一定精神,包括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学生干部所做的工作都是服务性的义务性的,有时工作和学习冲突,工作和生活相冲突,常常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没有奉献精神是做不到的。此外还需要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是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的。

第三,智能素质。要成为一名有威信的学生干部,不仅需要工作出色,而且学习也要优良。因此作为学生干部,不仅需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争取优良成绩,还应广泛涉猎关于管理,心理,交际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第四,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干部既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也常常有工作不被同学理解、支持和受到嘲讽打击的时候。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宠辱不惊,坦然处之。

此外,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好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其次,在工作方面,个人能力很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一,组织能力。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骨干和带头人,经常是各种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需要把广大同学组织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干部能号召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

二,表达能力。作为学生干部,经常碰到制定计划,写总结及各种材料,无良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此外,需要经常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更是难以胜任的。

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学生干部,应及时了解、掌握并反馈各种信息,及时作到上情下达。通过收集信息、分拆信息,发现问题,进而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干部应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打成一片,广泛听取同学意见。

另外学生干部还需要具备社交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因为学生工作不是依靠一两个同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开展。

再次,在学习方面,学生干部不同于行政干部,本身不具备行使国家权利,不享受国家给予的待遇,学生干部归根到底还是一名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在学生干部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工作很出色,但学习一般;有些人成绩上去了,但工作又受到影响了。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问题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统筹兼顾。做好学生干部既要搞好学习,又要搞好许多工作,因此,时间是极紧张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学生统筹兼顾,巧妙安排,在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前就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计划,使自己有较大的自主权,做到工作的时候努力的工作,学习的时候认真刻苦的学习。

二,提高效率,效率高的人,时间安排越主动,余地就越大。因此。一个学生干部要想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做到两不误双丰收,最关键的就是提高效率。

珍惜时间。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当同学们在学习时,你也许正在为组织活动而在外奔波,当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时,你可能参加学生干部会议。总之,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你的学习时间就会少。因此,你要稳住。静得下,做到既不浪费好似件,又善于挤时间,争分夺秒,尽可能的挤时间来学习。

最后,在生活方面,做为学生的带头人,当然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注意关心同学的生活,作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总之,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就要求我们比其他的同学付出得更多,承担更多的压力,面对更多的挑战。但学生干部也是光荣的,因为,我们身肩着更多的责任,选择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无怨无悔。

执笔:康杨中学学生会副主席:段菊香 指导教师:康杨中学团委书记:朋毛卓玛

2013年3月20日

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当前, 我国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到高中课改阶段。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各界评论好坏参半。但有一点达成共识: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教师。一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但是, 我们好像一直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忽视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象———中学生, 忽视了对他们的新课程改革培训。

不可否认,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主导权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落实。但是,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成效的体现者。俗语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线教师的一头热, 根本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 要想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进一步加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 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生培训, 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从而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新乐章。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培训的内容

(一) 新课改理念培训, 重塑中学生朴素的课程观

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 要求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倡导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大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巴西籍葡萄牙学者保罗弗莱雷甚至用这样一句话来批判:在灌输式教育中, 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 这其实就是压迫。但是, 在许多中学生看来却并不然, 他们已经习惯于并乐于完全倾听教师的独白。乃至于当一些教师私下和一些中学生交流他们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意见的时候, 学生中的许多人竟然表示并不知道在进行新课程改革, 也不喜欢教师的设问, 更不喜欢和同学讨论, 压根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些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朴素的课程观, 他们形成了接受式的课程学习观, 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拥有狭窄的课程资源观, 一般都将课程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 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形成了封闭的课程观, 学科界限分明;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许多中学生仅仅将分数作为自己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偏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略了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朴素的课程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 影响了他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由于中学生在自身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朴素课程观与我们当前新课改的很多理念不相符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时就很难得到中学生的理解。因此, 新课改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理念培训, 帮助他们重塑朴素的课程观, 从而逐渐重构新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 新课改教学方式培训, 引导中学生重构新的学习方法

1. 自主性学习

主体性教育指出, 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 也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 是教师引导下的中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因此, 主体性教育要求关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 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 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 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 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 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建立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要求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 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拟定学习计划, 规定学习进程, 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中学生具备独立的意志, 能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要求中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2. 合作性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学习, 因此, 合作性学习是当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性学习注重中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帮互学、互相讨论, 从而达到效果最大化。“Jonson&Johnson认为, 教师在运用合作性学习组织教学时, 必须包括积极的相互依靠、个体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等五个要素。”因此, 合作性学习的实施就要求中学生相应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从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要求中学生习惯于和同学探讨问题, 习惯于向同学请教并习惯于耐心向同学讲解, 从而具有当前社会要求中学生养成的合作意识, 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3. 探究性学习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向中学生传递大量的间接经验。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兢兢业业履行的职责。但是, 在向中学生传递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 注重中学生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 要求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中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 以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培养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让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过程。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中获取知识, 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对话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与中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因此, 对话式教学就要求中学生将自己与教师放在平等位置, 敢于和教师交流、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看法, 从而构建新的对话式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中学生培训的实施

(一) 社团活动的组织

社团是一个中学生在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 是中学生在学校的归宿。因此, 可以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展开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可以通过社团讨论活动, 组织中学生交流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社团请新课改的相关专家来学校给中学生开设关于新课改的讲座, 从而促使他们加深对新课改的了解并积极地做好自身的应对措施。

(二) 教师的积极引领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实施者和引领者。对于新课改, 教师自身已经参与了很多次的培训。教师有责任将自身领会的新课改精神与中学生分享, 积极引领中学生向新课改理念靠拢。教师应加强自身与中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多和中学生探讨他们对新课改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认识, 从而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 帮助他们不断改进, 从而促使他们为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社会的大力支持

对于当前新课程改革, 全社会都将焦点聚集于教师, 关注对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大量的报纸杂志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改的意见。但很少有人顾及到中学生对新课改的意见, 更缺乏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因此, 我们应当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生自身对新课改的意见、看法, 从而为针对中学生的新课改培训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刘志国.合作性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浅谈中学生单词的记忆培训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单词记忆 学习兴趣

记单词是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课程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生词量急剧增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用法灵活,较难记忆。如何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只有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向效率要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补效率,这是我们英语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那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词汇记忆的能力呢?

一、增強信心,树立明确目标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任何努力都不会使我们沮丧,痛苦和丧失斗志,而真正会把我们引入失败的是放弃目标,放弃努力和放弃自信!因此,帮助学生尤其要帮助一些认为词汇难记的学生树立信心,才能有办法克服词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残疾人或老年人刻苦自学英语成材的感人事例,在对比中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拼写、读音、构词法、类别、搭配等内在规律,学会“拼读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搭配记忆法”、“视觉表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情景记忆法”、“五到(耳、口、眼、手、脑)记忆法”、“循环记忆法”等,促进学生多快好省地记忆单词,帮助学生简化词汇记忆,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扫除障碍。记得有一次,在新教destroy时,很多学生常常会把它拼写成destory。于是,我就在复习课上针对这一点举了好几个字母tr在一起拼写的例词。如trip,distribute,truck, trust, try等。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找出发音规律:字母组合tr发/tr/音。学生当时通过对这么多例词的复习,加深了tr的发音规律,之后就很少有同学再发生类似的错误了。教师更应在平时注意观察和引导学生,使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记得住英语词汇的!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对不同级别的英语学习都作了目标描述以及词汇量的规定。比如,八级词汇的目标描述是: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描述行为和特征以及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个~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认识到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为学好词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想方设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者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的环节。笔者在教学词汇的过程中经常会采取以下方法:

1.名言、谚语法。名言、谚语以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并且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联系课文中的新单词、重点词句或句型等适当引入某些名言谚语,会令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教授新课程实验教材Module4 Unit 3的opportunity这个生词时,可引入下面这句谚语:Opportunity is rare, and wise man will never let it go by him.(机会难得,聪明人从不失之交臂。)

2.作文法。用作文法记忆词汇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在记忆词汇时,利用所学的5~10个词汇以对话、故事或日记的形式构成一篇小短文,使这些生词一个个变得有血有肉。所写内容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或家庭生活为主,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记忆也会更牢固。每次作文训练以后,笔者会把表达好的作文或者句子拿出来供大家欣赏、学习,以此表扬学习优秀者并激励其他学生学好词汇,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英语的热潮,使词汇记忆变得生动而有趣。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这种词汇记忆方法,对句子的表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对词汇的选择也比较有自信心了。

3.竞赛法。竞赛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方法,它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除了老师布置的硬性任务外,学生其实很少在课后自己花时间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词汇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竞赛性学习任务。把全班同学分成8大组,采用组长负责制,根据当天所学词汇知识,有本组同学共同出10或20道形式不一的主观题,如单词拼写、词形转换、翻译题、对话填空等。然后,8大组交换测试题,测试对方小组词汇学习的实际效果,最后,评出最佳测试题与最佳学习小组。实践证明,学生很乐于参与这种词汇复习巩固与运用的学习性任务活动。

4.唱歌法。通过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教学词汇,把词汇教学与唱英文歌曲结合起来也可以提高词汇学习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更清晰、更持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第二课堂或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教授一些英语经典歌曲。如Sailing;Sealed with a kiss; Right Here Waiting和Yesterday Once More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单词,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很多语法知识,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拼读入门,重视第一印象

为了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识记单词,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正确发音,熟读词汇后,鼓励学生在以边读边写、边写边读的方式,结合词汇的音(音标)、形(构词法)、义(尤其是词性)的特点,加深记忆。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内容,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Module6 Unit 2里有一个生词environmentalist(环境保护论者),上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发音正确,尤其强调了鼻音/n/的发音,这样,学生在拼写时就不会把中间的字母n漏掉了。然后,又指出后缀-al是形容词后缀,-ist表示某种人,使学生对这个单词的第一印象鲜明而深刻。课后检测中发现,学生对这么长的一个单词记忆效果很好。对词汇的第一印象如果良好,记忆就简单而牢固。如果第一印象发生错误,以后就会有一个自我纠正以及重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费事费力又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压力。所以,词汇记忆过程中,掌握好对词汇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

四、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有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经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在教新单词时,先向学生明确记忆指标。例如,在教新单词时,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记熟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也可以通过抢答或个别提问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口头拼写,或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反之,老师读单词,学生讲出中文意思等形式进行训练。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快速记忆,必然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朗读记诵,强力记忆的愿望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开始只有部分学生达到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即使成绩差的学生,瞬间记忆的效果也很好。这种训练,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接纳量,提高了记忆效果。

五、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

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越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給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示范朗读单词的轻重、同化、连读、尾音以及爆破音、破擦音变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写出难记的生词,使字体变得特别大,或者其它方式呈现形成明显对比。

有时一个单词以其音、形对错对比形式出现。如suggestion,读[s′stn][s′estn]这两个音,让学生进行对比选择;而教quite时写成quiet或quilt, quit让学生指出其错误。有时将单词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如他昨天洗了film(胶卷,广州话菲林);照相前摆好pose(姿势)等。新奇的方式、与社会生活相贴近的联系会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激发兴奋感,加深感知印象。另外,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甚至实物呈现等多种媒体相结合,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加强记忆力。

六、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词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教,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在SEFCBook2A中Lesson23有一句You can often pick up packs of used stamps very cheaply. Pick up在句中理解为“有较少的钱买到”;Lesson 19中People said gold could easily be picked up by washing sand from the river in a pan of water. Pick up在句中理解为“收集到”。而在SEFCBook1A中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short-wave radio to pick up the programmes. Pick up在句中理解为“收听”。

通过归纳比较、前后联系,使学生对词组有了正确的理解,又避免学生只会在单词表中对其各种意义死记硬背的做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提高了记忆力。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音异形词、词类转换词比较归纳等方式,想方设法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

七、根据遗忘规律,在有计划地“重现”中巩固英语单词,增强记忆力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如果4~7天内不复现,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引导让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英语词汇,克服遗忘现象。课堂上教单词时,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重复识记,加深印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自然地再现;课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听写、翻译、完成句子、同义搭配、造句等,使学生在多次的复现中巩固所学词汇。

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旗帜鲜明地打好学校维稳师生思想教育的基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是继往开来,谋划未来伟大蓝图的一年。在这样重大时期,我州自三月份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学生游行,藏人自焚的事件,在全省全国造成极坏的影响,为此,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我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按照县教育局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维护学校稳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以建设平安校园、法治校园为着力点,以维护学校稳定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普法工作,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创新,为质量立校、管理强校、和谐理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依法治校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力度,注重德育和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维护团结稳定的的要求,着力培养师生的爱国爱党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适应社会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广泛、持久地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

1、学生方面,通过法制宣传,学生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尊重教师的意识增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同学间团结友爱巩固,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

2、教师方面,忠诚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熟悉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集团分裂本质,能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主要任务

(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以学习和宣传《宪法》为核心,宣传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担责任”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是这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目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教师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游行示威法》等法律法规,使全校师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崇尚法律和依法办事成为自觉养成。

(二)围绕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广泛深入学习和宣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使教职工完整、准确地理解《义务教育法》的意义、制度及条款内容;学习宣传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学生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校师生员工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三)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培养法律观念和提升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建立学生的过程评价融入法律内容的评价标准,从而提高学校的法制教育水平。

(四)围绕德育与法制教育并重的要求,在发挥好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引领功能的同时,注重法制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建立依法治校与德育并重的长效机制。

四、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和要求

(一)对象:学校全体师生员工。

1、《宪法》教育是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法律,把进一步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宪法》原则、尊重《宪法》作为养成,培育法制观念、爱国意识的爱校情怀。在学习《宪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工作特点,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学法用法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2、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法制教育手段,建立和完善学校、处、室、年组、班级和社会“五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利用学校周边的法制教育资源,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法制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征文

比赛、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进年级、法制进班级、法制进课堂”等“法制进校园”活动,利用校内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平台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成效。

3、根据学校法治宣讲工作的需要,集中法律宣讲人员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进部门、进班级”活动,保障学校法治宣传工作扎实推进。充实和强化法律讲师队伍。

4、学校法治宣讲办(党支部、团委)今后两个月至少组织教职工进行四次法制教育讲座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同时,对全校学生进行四次法制讲座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同时,自本周开始,所有班会课改为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宣传为主的主题班会。

5、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调整、充实法治宣讲、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依法治理办公室人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突发事件预案,做好分工负责,确保法治宣传规划顺利实施。

五、法治宣传工作步骤与安排

学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活动规划从2012年11月16日开始实施,到2013年1月15日结束。共分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11月16日至11月19日。成立我校法治宣传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支部、团委、班主任依据教育局法治宣传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组织实施,提高认识阶段。2012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根据这次普法规划和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爱国主义与社会

主义法治宣传(依法治校)工作计划,突出法制教育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学习到位、资料齐备。在教职工中,把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活动相结合。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在教师方面,宣讲内容以省委宣传部编印的《十个讲清楚藏区维稳宣讲材料》、《五个为什么五个怎么样藏区维稳宣讲材料》、《藏区维稳宣讲学习材料汇编》、《黄南州学校爱国法治宣讲材料》及其他法律法规为主;学生方面,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明辨是非、国情省情州情、国家的惠农政策等宣讲内容为主。

3、检查问题,治理整顿(12月11日至31日)。各学校各班级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通过联点领导点、领导班子查、驻校工作组提、发放问卷调查表找等方式,认真查找学校管理、教师师德师风、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力争将问题找准找透,以便针对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取得整改成效。要严格执行违背师德诫勉谈话制度,对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及时批评教育,及时劝诫,责令改正;对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到解除聘任;对组织非法活动、煽动学生闹事、破坏民族团结、影响和谐稳定、破坏祖国统一的,上报教育局、县委县政府,坚决清除教师队伍,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师生中树立旗帜鲜明反对分裂、立场坚定维护稳定的昂扬正气。充分信赖和依靠学校党团员、班主任和先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丰富校园活动主载体,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实行帮教责任制,重点加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在针对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

4、认真总结,检查验收(1月1日至15日)

各学校各班级在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和总结工作。学校活动领导小组督导组对各校各班级活动开展情况和成效通过测试、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验收。对学生的测试情况将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和现实表现的参考依据,对各学校各班级验收达不到要求的,该学校或班级重新补课。

4、落实法治宣讲教育经费保障。学校适当安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推动对青少年普法的规律与特点的研究与探索,组织编写具有示范性的普法教材,法制宣传教育骨干的培训和全校师生员工考试、知识竞赛、讲座等发生的费用。普法教育的经费列入单位预算,专款专用,确保落实到位,以保证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康杨中学

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择上海市全日制中学学生共303名,其中初一学生144名,高一学生159名;男144名,女159名;年龄12~17岁;每次培训35~40名。

1.2 培训内容

生存链的定义、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的正确方法、无器械CPR等急救知识。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3],制作简捷、明了、易懂易学的Power Point课件。课件主要包括:成人生存链、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正确心肺复苏体位、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何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

将《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观点融入到培训中:(1)对无反应者先打电话启动EMS,在其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必检查循环体征即开始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再行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2)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持续性吹气1 s,见胸廓抬起即停止,防止通气过度。(3)重视持续性胸外按压,要求用力按压、不间断按压、胸外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深度大于5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反弹完全。(4)按压通气比为30∶2。

1.3 培训人员

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

1.4 培训前后测试

为了解中学生原有急救知识水平进行培训前测试,内容包括: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培训效果在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试卷为题目相同,但次序不同的25道单项选择题,分值共100分,包括CPR(占68%)、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占32%)。

1.5 培训方法

由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对培训对象进行时长约4 h的心肺复苏培训,具体过程如下:(1)培训前完成相关试卷的测试(15 min)。(2)CPR理论知识:Power Point课件授课(45 min);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中学生常见急救知识:Power Point课件授课(25 min)。(3)培训后水平测试,完成相关试卷(15 min)。(4)心肺复苏示范,由培训医护人员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在讲解时将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20 min)。(5)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指导: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每名培训师带教5~8人,要求人人操作规范、合格(60 min)。(6)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判断方法、正确复苏体位、气道打开以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有效评估等,考核应用复苏专用模拟人进行,复苏时按压深度及位置感应指示灯绿色判为操作合格,如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合格(60 min)。

1.6 培训后随访

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问卷测试(试卷同前,但题目次序不同),共随访1年。

1.7 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培训的303名中学生培训前后和4次随访的试卷进行评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学生CPR理论知识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情况比较

初中学生共144名,培训前得分(32.83±9.59)分,及格1名,及格率为0.7%,培训后得分(63.9±7.51)分,及格114名,及格率为79.2%;高中学生共159名,培训前得分(48.92±9.42)分,及格21名,及格率为13.2%,培训后得分(75.8±13.01)分,及格140名,及格率为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培训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中学生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比较

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初中组为95.8%(138/144),高中组为100.0%(159/159)。两组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结果

初中组和高中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进行4次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培训后第12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结果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

注:与同组培训后即刻比较,*P<0.05

3 讨论

3.1 国外目前培训情况

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把医学急救知识纳入了义务教育课程。在波兰和澳大利亚居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心肺复苏知识培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和50%[4,5,6],而瑞典该比例也高达45%[7]。部分国家甚至对此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德国政府2004年立法规定进行急救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总时数为36 h的相关课程。

3.2 我国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中学生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意外伤害致死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8,9]。由于中学生校外留滞时间较已工作的成年人长,因此,更易接触突发意外伤害事件;而其好学且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更容易掌握心肺复苏及意外伤害技能,由此可见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对于院外突发心源性猝死等危急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重要积极意义。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在学生培训前急救知识评估中,初中及高中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率仅分别为0.7%和13.2%,但经过培训后初中学生及高中学生合格率分别达到了79.2%和88.1%,说明通过培训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普及CPR等急救知识已刻不容缓。

3.3 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与模拟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内容涵盖了生存链、正确启动EMS、CPR理论知识、徒手CPR操作等。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的掌握对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10]。为此本研究设计了相关考核问卷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依据。

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中,初中组合格率为95.8%,高中组为100.0%。说明通过培训,心肺复苏等简单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被绝大多数中学生所掌握运用,该培训方式可行。此外笔者发现,初中生培训后急救知识考试的合格率(79.2%)稍低于高中生(88.1%),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应认为这个差异归因于初、高中生本身基础水平的不同(培训前初中组合格率0.7%,高中组合格率13.2%)。Jones等[11]发现,13~14岁的青少年已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技术。本研究也发现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正确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同样可以使身材较矮小、力量较薄弱的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样很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而张雁等[12]、温新华等[13]认为,对初中生开展急救培训,可以让公众从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中学生进行CPR及急救知识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培训的方法和知识的正确与否。因此,医院中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急救人员无疑是进行培训的最佳人选。由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人小班化操作练习对学生实施培训,并通过反复测试加深学生印象,可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使培训更加规范、有效,从而更快达到培训目标。应当指出医护人员讲课时会习惯性地适当加入医学专业知识,并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及实际经验,这将增强中学生听课兴趣使记忆更为深刻。普及中学生急救技能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无疑是医-校联合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广。

3.4 CPR知识技能培训需纳入中学课程

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操作不熟练是很多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学员在心源性猝死现场没有采取救治行动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有效性的保持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培训后3个月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成绩明显降低(P<0.05),而培训后1年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前无差异(P﹥0.05)。这与Einspruch等[14]的研究不谋而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复训很关键。Woollard等[15]研究表明,第1次复训时间不应超过7个月,An dresen等[16]发现,初次培训后第6个月的复训起着长时间保持心肺复苏技术的关键作用。从有利于课程安排和经济学的角度,笔者建议第1次复训时间为6个月。课堂教育是推广急救知识最高效、最基本的方法,课程教育还便于进行复训,具有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将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课程,这样可使每名中学生都得到正确而又完整的急救知识培训,为显著提高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有效确保中学生健康、平安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方法、意义及效果观察。方法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303名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在培训前后对中学生心肺复苏和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进行测评。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1次测评,共随访1年,以确定复训时间。结果 303名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通过培训,初中组和高中组考核合格率分别由0.7%和13.2%上升至79.2%和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组:t=30.61,P<0.01;高中组:t=21.10,P<0.01);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CPR操作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分别为95.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4次进行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后即刻急救知识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均P<0.05),培训后第12个月测试成绩与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学生普遍缺乏CPR等相关知识,初中及高中生经培训后均能掌握CPR操作,建议尽快、尽早将CPR等急救知识纳入中学生教育课程。

康杨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关键词 班干部 任职过程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班干部职位是班级中的稀缺资源,只有班级中的少数学生可以获得这一资源,而大多数普通学生并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班干部的任职过程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积极影响方面

(1)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班干部在班级工作和班级事务中,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班级活动的策划、组织、大多由“干部阶层”决定,在班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班干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普通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为了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大多数普通学生非常配合班干部的指挥,扮演着服从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可以从大局出发,放弃个人主观意愿,尽量按要求与其他学生配合共同完成班级活动。对普通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对他们今后的社会化起到积极的影响。

(2)培养评价“领导者”的能力。班干部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表现,普通学生都看在眼里。称职的班干部能对工作认真负责,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能平等待人等。班干部的实际表现与普通学生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是否一致或基本一致,决定他们对班干部能否胜任这一职位做出评价。若与他们的期望基本一致,则做出肯定评价;否则将做出否定评价。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评价能力。

2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对中学生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分辨社会中不同的活动集团——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层次。社会分层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实质,同事也体现了社会各阶层对稀缺资源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程度上的差异。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他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不平等。并提出了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有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权力四个方面。

学校中的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在班级这一微型社会中,学生分层现象也客观存在。班级学生社会分层是指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班级组织资源,同伴群体资源的方式来决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比如根据学生占有学业成就资源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同伴群体资源的占有情况来看,班级学生被分为三个层次:“受欢迎者”、“受忽视者”、“受孤立者”。还有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造成的班级学生的分层现象。

从班级组织资源的占有来看,即班干部职位的占有,在班级这样一个奠基性学习者的组织中,实际上也存在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占有班干部职位也即拥有班级管理权力的少部分学生易形成所谓的“干部阶层”,未获得班级管理权力的大多数学生则相应成为“群众阶层”。这一分层现象的实质是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不均。班干部职位长期以来为少数学生所占有,剥夺了班级普通学生对这一组织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从而也剥夺了大多数学生担任班干部职位为全办同学服务和锻炼自我发展能力的机会。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扮演着策划、组织、领导的带头人的角色,而普通学生则要听从班干部的指示和领导,是被动地配合者和服从者。普通学生大多时候与班级活动的決策无缘,长此以往,大多数普通学生便觉得班级集体活动就是班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便会慢慢地对班级活动丧失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的情况对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有影响,同时对普通学生来说也浪费了通过活动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为“干部阶层”的班干部,在普通学生面前,掌握着班级纪律的管理权,不时地传达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命令,扮演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体验着由“干部阶层”所带来的高低位和高权威。而作为“群众阶层”的大多数未担任班干部的普通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只能遵从班干部的安排和命令,不能把自己对班级活动的想法大胆说出来转化为现实,只能处于被管理和被领导的地位。加之有些班干部常有错误的“官意识”,在管理班级纪律时滥用手中的“权力”,就会更加增强普通学生被管束的体验。可见,由于班级管理权力分配不均带来的班级学生分层现象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在配合班干部搞好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培养普通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但若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养成一味服从的习惯,遇事缺少主见,易听任他人摆布,则对其以后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不利于大多数普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的是不平等,对其以后的人格健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对全体学生更为有利的班级组织资源的分配方式和任职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班级民主管理意见提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1).

[2] 刘云彬,吴康宁,程晓樵等.小学班级中学生角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3).

[3] 吴康宁.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表意性角色及其引导[J].教育评论,1991(5).

[4] 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的涵义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6(2).

上一篇:锰产品的购销合同下一篇: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