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名字

2025-01-07

诗经与名字(通用8篇)

诗经与名字 篇1

诗经与名字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到社会风化、小到民俗习惯等等。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孔子删订作为五经之首,儒家现世精神的核心文本,经过历代知识分子的意义附加、经学解释,深刻影响着儒家本位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文化代名词,于是在文化史中形成一种从《诗经》中选择文词取名以标榜风雅,希冀生途的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或开始于秦汉时期,据说著名的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名字就是取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过这种说法也存疑,因为“扶苏”一词早已有之,到了汉代这种风尚蔚然盛行,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唯一的官方认可的文化取向被尊崇,《诗三百》上升到“经”的高度上,汉代崇经,尊崇《诗经》学者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习经渐成风习,孔孟流布人口,汉人取名源出儒家经典者颇多,汉世民众多的取名于《诗》者。都承载着时代文化的信息,隐寓着民众现世的追求与期望,在汉代名字中带“诗”字的即有姜诗、杜诗、任诗、文诗、虞诗、张诗、冯诗等,两汉民众从《诗经》具体篇章中选字为名的更是所在多有。

李南,字孝山,名字相合为“南山”,显系得名《诗经》屡言之“南山”一语;

王允,字子师,取于《诗·周颂·酌》“载用场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羊陟,字嗣祖,取于《诗·周颂·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张温,字伯慎,取于《诗·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人”;

挚恂,字季直,取于《诗·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一语,洵、恂二字相通,《韩诗外传》卷二引《诗》即作“恂直且侯”。

汉世以后,这种从《诗经》中取名寄托美好愿望、美好品德、标榜风雅品味的方式传统在汉族文化圈甚至普通民众中影响深远,按照具体的操作可以分为直接截取、相关词组合和改动化用三种方式,下面分别举例阐述。

一、直接择取

第一种是直接择取《诗经》中的成词作名,这一类型的例子很多。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台湾畅销书作家琼瑶,琼瑶,本名陈喆,后根据《诗经·卫风·木瓜》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句,取笔名“琼瑶”指美玉的意思;再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一词出于《诗经·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意为完备周详;唐初名臣杜如晦,他的名字也来自于《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明代官员王锡爵的名字来自《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一句;清朝考据家王引之,其名源自《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 其名源自《诗经·小稚· 大东》:“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还有近代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思成是近代学者梁启超长子,“思成”一词是梁启超依《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作名。林徽因其父是曾任民国司法总长的林长民,“徽因”一词出于《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美好的德行;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名字源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有“鲜艳耀眼”的意思;文艺理论家郑朝宗之名则源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朝宗”是“百川归海”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胡乔木,原名胡鼎新,“乔木”是他依《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所取的`笔名;近代新月派诗人邵洵美与妻子恋爱时,见《诗经》中《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有“佩玉锵锵”句,为妻子之名,于是从“洵美且都”中取二字为名,以示爱慕;文学大师巴金的原名李芾甘,是从《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一句而来;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刘清扬的名字来自于《诗经》中的常用词汇“清扬”,比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名字源自《诗经·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曾任中共上海的陈丕显改自《诗经·周颂·执竞》:“丕显成康, 上帝是皇。”;中共老党员李干城的名字源于《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名字则来自于《诗经·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有“珍宝”之意;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名字来自《诗经·鄘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的名字则来自这篇的“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一句;当代油画家杨飞云妻子芃芃的名字来自于《诗经》里形容草木茂盛状的一个常用词汇,如《诗经·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再如《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等;还有台湾艺人萧淑慎的名字源于《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是和善谨慎的意思;再如著名散文家黄裳,他的名字源于《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还有险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医学家屠呦呦,名字取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新闻学家朱其华,其名源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曹景行的名字《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南开大学老教授苏振鹭的名字来自于《诗经·大雅·振鹭》;现代作家李君维的笔名东方蝃蝀则来自《诗经·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二、组字成词

第二种是将诗句中相关字组合成词作名,这一类型的做法就是把《诗经》特定文句中相近的字择选组合来作为名字,例子也有很多。

近代大学者、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名字即根据《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一句组合而得,“国维”是“王国”之“国”与“维周”之“维”的重新组合;而“王国”之“王”,又恰与其姓同;“文王以宁”则包蕴其籍贯浙江海宁的意思;北宋词人周邦彦,其名源自《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邦彦”意为“国家的人才”。还有革命军秦邦宪(即博古)的名字则源于《诗经·小雅·六月》:“文武吉甫, 万邦为宪。”;《国民》杂志创办人段锡朋的名字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一句;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其名由《诗经·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合并而成,是立志四方的意思;国画大师朱屺瞻,原名朱增均,因与其母感情独深,每当思念,啼泣不止。他的塾师为之黯然,抚其头顶口诵《诗经·魏风·陟岵》云:‘涉彼屺兮,瞻望母兮!’遂更名屺瞻;诗学专家唐圭璋的名字源自《诗经·大雅·卷阿》:“颙颙卯卯,如圭如璋。”“圭璋”是珍贵的玉器的名字;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的名字源于(《诗经·小雅·六月》“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古文字学家裘锡圭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锡而介圭,以作尔宝”;“锡圭”意为:“赐给大块宝玉”,比喻难得的人才;哲学家邢贲思之名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之思”;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周翰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周翰”意为“周朝首都的垣墙”,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材;中组部副部长陈野苹名字和屠呦呦一样取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原河北省省委书记的名字源于《诗经·小雅·渐石》:“渐渐之石, 维其高矣”; 原中共统战部部长的名字源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一句。

三、化用

第三种是保持《诗经》原词之意而稍作改动以成名字,这一类例子不多。

诗人穆青,其姓其名皆由《诗经·大雅·丞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改作而成;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其名是取意于《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振羽,即振翅发声。将“羽”改“飞”,更见豪气。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信息极为丰富、全民知识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仍然愿意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寻找资源来为自己、儿辈取名寄托美好愿望、表明志向,成为汉人一种别致的文化情结。

诗经与名字 篇2

一、完成婚姻仪节传达婚姻之义

关于先秦的婚礼, 《仪礼·士昏礼》中有详细记载:期, 初昏……乘墨车, 从车二乘, 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 有裧。至于门外。……壻御妇车, 授绥, 姆辞不受。妇乘以几, 姆加景, 乃驱。御者代。婿乘其车先, 俟于门外[1]963。《礼记·士昏义》中也有类似记载:父亲醮子而命之迎, 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 子承命以迎, 主人筵几於庙, 而拜迎于门外。壻执雁入, 揖让升堂, 再拜奠雁, 盖亲受之於父母也。降出, 御妇车, 而壻授绥, 御轮三周, 先俟于门外[2]1680。由上引材料可知, 车马在先秦婚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首先, 车马是婿、妇及相关迎娶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周礼规定, 天子必娶大国, 诸侯不娶国中, 同姓、外属不娶, 故婿、妇间的距离一般较远, 如《鄘风·硕人》中齐女嫁于卫庄公, 《大雅·韩奕》中韩侯娶姞姓蹶父之女。另外, 贵族女子出嫁不但有大量青铜媵器陪嫁, 而且有众多媵妾及媵人跟随, 所以若无足够车马, 实难想象。其次, 车马完成了婚姻仪节的实施。由上文所引资料可知, 亲迎之礼核心即婿驾车出迎、至妇家迎女上车、授绥、御轮三周、引车至婿家门, 这些亲迎仪节, 无不通过车马实现。再者, 通过驾车的相关行为传达夫妇之义。如“壻乘其车, 先俟于门外”, 郑玄《注》:“壻车在大门外, 乘之先者, 道之也。男率女, 女从男, 夫妇刚柔之义, 自此始也。”[1]966《礼记·郊特牲》:“男子亲迎者, 示男先女也。”夫妇间的女从男之义通过亲迎、婿导引妇车的行为体现出来。又, “壻御妇车, 授绥”, 《白虎通·嫁娶》解释曰:“天子下至士, 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 示亲之心也。”[3]459郑玄注《仪礼》曰:“仆人之礼, 必授人绥。”[1]966婿对妇的尊重和示亲之心正是通过婿亲迎、御车、授绥等具体的驾车行为来显现的。另外, 周代婚礼有“留车反马”之礼。据《左传·宣公五年》载:“秋, 九月, 齐高固来逆女, 自为也。故书曰‘逆叔姬’, 即自逆也。冬, 来, 反马也。”[4]1872故《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仪礼注疏》:“言齐侯嫁女, 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远送之, 则天子、诸侯女嫁, 留其车。”[1]964关于为何有有反马之礼, 杜预《注》:“礼, 送女留其送马, 谦不敢自安, 三月庙见, 遣使反马。”[4]1872江永《礼记训义·释言》:“古人之意, 盖欲迟之一时, 观其妇之性行, 和于夫, 宜于室人, 克成妇道, 然后可庙见。而祭称大夫则有反马之礼, 前此犹留其送马, 有出道焉, 未庙见而死, 则有杀礼归葬。”[3]465可知, 反马之礼既表达了妇的谦虚不自安于夫, 若被出弃, 则将乘以归;三月庙见之后, 夫家遣使, 返其所留之马, 以示与之偕老, 不复归也。

二、彰显婚姻双方之身份

车马, 本来是作为人类的交通工具出现的,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限制, 车马只能出现在上层社会, 并未能普及民间。所以, 能否使用及所使用车马的多寡、等级均显示了婚姻双方之身份。

首先, 嫁女者身份之不同, 决定能否以车送嫁。郑玄《仪礼注》:“士妻之车, 夫家共之。大夫以上嫁女, 则自以车送之”[1]963, 能否用车送嫁, 与嫁女者的身份密切相关。大夫以下嫁女, 乘夫家之车, 故《卫风·氓》中, 有“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之语。天子诸侯嫁女, 则乘自家之车。《召南·鹊巢》云:“百两将之”, 毛《传》:“将, 送也。”[5]284以百辆车而送嫁也。《何彼襛矣》篇曰:“曷不肃雍, 王姬之车。”齐侯嫁女, 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远送之, 则天子、诸侯之女出嫁, 自乘其车。其次, 亲迎之礼中, 车马多寡与婚姻双方的身份密切相关。亲迎车马的数量有严格规定。郑玄《仪礼注》:“乘贰车, 从行者也。”孔《疏》:“大夫已下有贰车, 士无贰车, 此有者, 亦是摄也。”[1]963士之亲迎可从二车, 而诸侯大夫之亲迎有车百乘, 有《大雅·韩奕》为证, 曰:“韩侯迎止, 于蹶之里。百两彭彭, 八鸾锵锵, 不显其光。”送嫁车马的数量也因其身份而有差异。《召南·鹊巢》, 孔《疏》:“若大夫之女, 虽为夫人, 其送不得百乘。各由其家之所有为礼也。”[5]284诸侯、天子嫁女, 其送嫁车马有百乘之多, 大夫之女, 虽为夫人, 其送仍不得百乘。最后, 不同身份, 迎、送所用马车的等级亦不相同。据《周礼·巾车》载:“金路, 同姓以封;象路, 异姓以封;革路, 以封四卫;木路, 以封蕃国;孤乘夏篆, 卿乘夏缦, 大夫乘墨车, 士乘栈车, 庶人乘役车。王后之五路:重翟, 钖面朱总;厌翟, 勒面缋总;安车, 彫面鹥总, 皆有容盖。”[6]823周礼规定, 人需乘坐与自己身份相对应的马车, 不得僭越。郑玄《仪礼注》:“墨车, 漆车, 士而乘墨车, 摄盛也。”[1]963为表达对婚礼的重视, 亲迎可摄用其上一等级的马车, 所以士可乘墨车, 大夫可乘夏缦, 卿可乘夏篆。《卫风·硕人》:“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毛《传》:“翟, 翟车也。夫人以翟羽饰车。”[5]337庄姜为齐侯之子, 故可乘王后五路中的厌翟。

三、展示婚姻双方之财力

制作华美马车和培育健壮马匹需耗费大量资源, 所以夫方以百辆迎接、女方以车马送嫁或陪嫁 (留车反马之俗) 绝对是财力显现。

首先, 完成一辆既坚固又华美的车, 绝非一两个人所能胜任, 需要木工、皮革工、金工和漆工等多工种的合作, 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据《周礼·考工记》载, 当时, 造车的工匠称为“车人”, 又细分为负责制造车轮和车盖的“轮人”和制造车厢的“輿人”。另有“辀人”负责制造曲辀;“鲍人”则负责制作各种缚扎车的革条和马的鞍具。“攻金之工”负责铸造车马的各种铜饰品;“设色之工”负责车马的绘画纹饰、髹涂油漆。“一器而工聚焉者, 车为多”[6]907, 可见, 制车业已成为当时集大成的综合性手工业生产部门, 需耗费众多人力、财力。其次, 马匹的繁育、生长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据《元亭疗马集·口齿论》载:“一岁驹齿二;二岁驹齿四;三岁驹齿六, 四岁成齿二, 五岁成齿四;……。”驹齿是乳齿, 成齿是永久齿。苏联畜牧专家库列硕夫曾对马的牙齿作过鉴定:“初生一个月, 生出乳门齿;5至9个月, 生出乳中齿;一岁, 生出乳隅齿;……二岁半, 乳门齿脱落, 永久齿发生;……三岁半, 乳中齿脱落, 永久中齿发生;……”[7]26由引材料可知, 马从出生到成年, 基本需要3年多的时间, 再加上孕妊十二个月, 前后共需4年之久。再者, 养育马匹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周礼·夏官·司马》曰:“校人掌王马之政……趣马掌赞正良马而齐其饮食, ……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 相医而药攻马疾……牧师掌牧地……廋人掌十有二闲之政……圉师掌教圉人养马……圉人掌养马当刍之事[6]860。周王朝设置了专门的养马机构, 马匹的繁育、饲养与管理已成为先秦时期国家行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夏官·圉师》:“春除蓐, 衅厩, 始牧;夏庌马;冬献马。”[6]861春天出牧时要清除马厩中的褥草、垫土, 使之整洁;夏天要把马系于庌中, 使之凉爽, 管理可谓悉心备至。最后, 根据马所服之车的不同还要进行针对性的乘习训练。先秦时期, 车多采用以轭靷法系驾, 两匹服马各曳单靷, 两匹骖马也各曳单靳, 这就要求四匹马之间要进行良好的配合, 才能保证马车的安稳前进。

由上论述可知, 正是由于车马具有完成婚姻仪节传达婚姻之义、彰显婚姻双方之身份、展示婚姻双方之财力的作用, 所以《诗经》婚嫁诗大都注重对车马的描绘。

摘要:《诗经》中的诸多婚嫁诗, 多注重对车马的描述。对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本文从完成婚姻仪节传达婚姻之义、彰显婚姻双方之身份、展示婚姻双方之财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诗经》,婚嫁诗,车马

参考文献

[1]郑玄, 贾公彦.仪礼注疏[A].阮刻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郑玄, 孔颖达.礼记正义[A].阮刻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陈立, 吴则虞.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1994.

[4]杜预,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A].阮刻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郑玄, 孔颖达.毛诗正义[A].阮刻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6]郑玄, 贾公彦.周礼注疏[A].阮刻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篇3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诗经楚辞中寓意美好的名字 篇4

名字是一个人相伴一生的“符号”,也包含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与期望。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读书识字的,中国人整体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一到起名字,很多人依旧头疼不已。可能给自己起个网名还好说,但是说到要给孩子起名字,这事儿得慎重,所以大家内心的标准就会更高,压力也更大了。

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能接受古诗文中好听又有内涵的字词去做名字,但现在除了一些文学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去钻研那些晦涩的古诗文,故而也难以从中借鉴,反倒是在一些小说中借用的情况比较多,但是很快大家就会发现满大街孩子名字中都是那几个字,不够特别,也不够内涵。

鉴于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起名字上的内涵、文化情结,今天美名宝典特意给大家整理了《诗经》《楚辞》中寓意最好的“美名”,好听又文雅,家长们快来看看吧!想了解更多给宝宝起名的讯息,可以搜索“TK网络”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关注“美名宝典”。国风 部分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傩(nuó):通“娜”,婀娜。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美玉之意,“琼瑶”、“琼玖”亦是。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和乐舒畅貌。

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善言。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

26、清扬。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清扬:形容眉目清澈漂亮传神。婉:美丽。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采采。《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méi)。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文中的“在水一方”“蒹葭”有名。湄:河岸,水与草相接之处。是水与岸之间近水近岸似水似岸非水非岸的一抹,极动人的一个字。

36、渥(wò)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一篇,在我大爱的电影——徐克的《梁祝》中也有出现,我对她爱不释手。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意境美。

姣嫽。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

39、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

40、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1、荟(huì)蔚。《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小雅 部分

1、翕(xī)、和乐。《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棣华。韡(wěi)韡。“常棣之华,鄂不韡韡”。棣华:常棣花之意,谐音“帝花”。韡韡:光明华美貌。美则美但太生僻了。

2、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3、霏霏。《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然而该词多用以形容雨雪天气,阴森气氛。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没完没了的下雨必然就令人抓狂了啊!所以凡事讲个度,名中若用“霏”字,一个足矣!

4、燕绥suí。《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后文还有“燕笑”、“燕喜”等。

5、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取这个名字的知名人士有:包拯他爹包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孔令仪等。

6、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总让我想起三国时的凤雏···)。

7、金玉。《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8、攸宁。《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

9、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10、翰飞。《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

11、巧颜。该名字绝对是个大花瓶,看看《节南山之什·巧言》怎么说的:“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才叫骂人不带脏字。在《诗经》的语境下,无论“巧言”还是“巧颜”都是很不好的名字,不要被字面给骗了。

12、溱溱(音真)。《鸿雁之什·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和国风篇第一个词条“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五行缺水的话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读秦。

13、嘉卉。《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范儿。

14、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15、苾(bì)芬。《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16、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这里,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17、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在其它语境中,也可指杰出、有才、美好等。

大雅 部分

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4、玉瓒(zàn)。《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玉酒器。

5、思齐。《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里“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衍生出成语“见贤思齐”,这里就读“qí”了。

6、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7、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8、清馨。《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9、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荡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10、柔惠。《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11、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觉这个词儿一般都用作什么皇太后的谥号···

12、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

13、哲成。《荡之什·瞻卬》:“哲夫成城”。

三颂 部分

1、秉文。《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2、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3、骏惠。《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之意。

4、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5、和铃。《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4张《诗经》《楚辞》

6、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7、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8、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

《楚辞》

离骚 部分

1、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2、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3、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5、峻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6、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7、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8、曼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11、珵(chéng)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12、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诗经给女孩取名 好听的名字 篇5

给女孩子取名字,总体上来讲,要意境深沉、典雅新颖、顺口悦耳。女孩名字大全里的名字往往也富有“女性意味”和“柔情色彩”,这些意味和色彩,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名字的音、义、形上,多给人清爽、温柔、艳丽、姣美的感觉。或者它直接与女性及女性的性格有关,或者它与大自然中的那些华美的风景、鲜艳的色彩、珍贵的事物等特征和景色与物品相联系。如果你还没想好如何给女孩子取名字,不妨先参考以下给女孩子取名字的.10个原则。

给女孩子取名字的10个原则

1、利于四字成语来给女孩子取名字。某些四字成语提炼出姓名组合。例如:冯甘雨(语出久逢甘雨),叶知秋(语出一叶知秋)。

2、姓和名构成一体来给女孩子取名字。组词法就是利用姓氏同名字组合成别有情趣的语词。例如:苏醒,成功,甘泉,许诺,屈可伸,钱进满,白红青,像这种姓名有连续的意义。

3、可利用附着法给女孩子取名字。在命名时,不考虑与姓氏的意义联系,单从名字的角度出发,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或组合,然后附着在姓氏后面,这是我国命名的主要方法。即名是名,姓是姓。

4、可利用姓和名谐音法来给女孩子取名字。这是在组词法和提炼法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的方法。其手段与组词法、提炼法无别,只是姓或名采用谐和音字来代替。例如:彭飞(谐鹏飞),李貌(谐礼貌),甘田(谐甘甜),从蓉(谐从容)。

5、可利用五行法给女孩子取名字。即根据生辰八字取名。五行理论对姓名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八字中五行喜缺取名在古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迅小说《故乡》里写的“闰土”是一个典型例子,五行缺土,所以取名闰土。

6、宜用三才五格法给女孩子取名字。姓名五格是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所谓三才,就是指五格中的天格、人格、地格。在三才五格的命名格式中,以天格、人格、地格之三才格式最重要,因为天地人三才为一体、相互关联。这种方法特别公式化,一会就学会,意义不大,搞姓名预测的常用此法测名。

7、宜用按结构形状给女孩子取名字。字都是上下结构或左右等相同的结构,如:刘祥(都是左右结构,取留住吉祥之意),徐玮(都是左右结构,取一生事业徐徐上升、生活娓娓动听之意),王亚(用拆字法的眼光看,此名字意同字的形态,困事难解、好事难散)。

8、宜用风水格局法给女孩子取名字。用风水学理论的眼光看名字,如周杰伦、林心如、陈慧琳等名字从风水学角度上为左右呼应,属于左青龙右白虎格局。

9、宜用季节、地名等法给女孩子取名字。春天出生的,就取名春什么,冬天出生的取名冬什么;可以用出生的地方的字取名等等。

10、给女孩子取名字不要用生僻字。由于生僻字计算机无法录入,会遇到很多的麻烦。

遵循这些给女孩子取名10大原则后您可以在以下这些给女孩子取名用字参考里找到您心仪的好听的女孩名字大全。

好听的名字供给女孩子取名

艾艾 安琪 安宁 安昕 安璇 慕晴 牧萱 紫萱 子萱 子淇 子欣 子沫 子璐 子茹 子灵 子文

子君 佳馨 佳欣 嘉欣 嘉璐 佳琪 嘉龄 嘉玲 佳玲 思琪 思宁 思凝 思彤 晓琪 晓璐 晓梦

晓宁 晓凝 雅倩 雅文 雅雯 雅琦 雅馨 雅欣 梦华 梦云 梦琪 梦萱 梦柔 梦涵 梦灵 曼涵

梦雅 晓莹 晓湉 晓静 晓晶 小仪 晓君 筱灵 倩洁 敏华 敏洁 敏昕 敏欢 敏怡 敏悦 敏婕

慕灵 慕珊 慕云 慕雪 若楠 若琳 若晴 若彤 玉函 雨涵 洁柔 碧彤 羽舒 涵莹 涵影 清芬

素云 素莲 素真 雪妍 玉芝 晗芝 晗旭 晗筱 怀璧 慕凡 可凡 倩婷 雅婷 雨菲 璐瑶 婉茗

古宝宝典好名字

丹枫:语出宋·陆游“丹枫吹尽鸦声乐,又得霜天一日情”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征鸿:语出宋·孙光宪“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泉泓:语出宋·刘子寰“去壑泉泓,小者如杯,大者如罂”

晓涛:语出宋·吴潜“长东万里江注,晓吹卷惊涛”

星汉:语出三国·曹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翔风:语出魏晋·阮籍“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唏”

夕佳:语出晋·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帆:语出清·李思曾“半夜乌啼霜正满,一帆斜月过枫桥”

晓光:语出宋·黄大受“星光欲没晓光连,霞晕红浮一角天”

勉建:语出宋·陆游《秋日村舍》“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

倩盼: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睿思:语出《尚书·洪范》“思日睿”

睿哲:语出《晋书·江统传》“古之人君,虽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必须输粥之助,相导之功”

展照:语出宋·文天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观澜:语出《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思得:语出明·王廷相《慎言·潜心篇》“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

敏达: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目明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若始:语出《老子》“慎重若始,则无败事”

凌翔:语出唐·韦应物“身宽体自清,意欲凌凤翔”

云锦:语出唐·李白“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崇光:语出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廓”

100个诗经中的女孩灵动名字 篇6

7、雪馥 宜妍 宛素 艺雨 影凌 安妍

8、乐蕾 凌凡 璐舒 可倩 阳香 枫雅

9、艺婷 梵友 融阳 苇红 丽梦 颖婷

10、雅静 艺华 容惠 雪夏 凡南 瑶嘉

11、莺艺 迎叶 娜英 绮萱 芹雨 欣华

12、玉馨 欣阳 雯茗 安宛 娇英 娴安

13、平雪 菱含 婷宇 姬儿 翠菡 清烁

14、菲琳 晓颖 萱琦 红蕊 菱汐 婉小

15、佩艺 燕静 颖婵 涵易 欢思 香荔

16、媚伊 聪丝 娜锦 彩寒 娇寒 松舒

17、晓兰平勤 凌媚 爽融 岚菲 秀丹

18、蓝忆 婷瑾 含儿 娇雅 思毓 依曼

19、采蕊 玲晶 霜含 媚琼 菱阳 瑗婷

论《诗经》爱情诗的风采与魅力 篇7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爱情热恋。男女双方倾慕, 向往, 沉浸在无限想念之中。心与心碰撞闪烁耀眼的火花, 点燃了相亲相爱的热烈的感情。《诗经》中第一首《关睢》, 真切地写道, 在黄河岸边, 睢鸠关关互鸣, 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采摘鲜嫩的荇菜。一个德才兼备的小伙子产生了热切的爱恋。从此的日子里, 姑娘在“参差荇菜”田野里, 一天又一天, “左右流之”, 左右采之, 左右芼之;小伙子日复一日, “寤寐求之”,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写的真切入微, 恰到“乐而不淫”的好处。“《关睢》乐得贤女以配君子”, 是爱的热情, 是美的德行。流水, 鸟鸣, 采荇, 爱恋, 人间多么美好的自然生态, 生命生态, 充满了诗情画意, 叫人浏览之而忘返。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这是一首贺婚诗。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 故以喻女子, 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中以嫩红的桃花, 硕大的桃实, 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 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我国上古时期, 人们“象征”表现手法运用已经相当娴熟了。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灼灼其华”光彩照人, 鲜美无比。阮籍 《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 灼灼有辉光。”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 桃花脸上开。”绽蕊的桃花和新嫁娘绯红的脸颊, 两相辉映, 盎然韵味。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预示新娘早生贵子。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 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是最美的比喻, 最好的颂辞。青年人的成长生活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 自然浑成, 融为一体。

《卫风·硕人》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 着力刻划了她的高贵、美丽的形象。描写细致, 比喻新鲜。清人姚际恒由衷感叹:“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 是为绝唱。”其中写道:“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方玉润评价说:“千古颂美人者, 无出‘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二语” (《诗经原始》) 。孙联奎《诗品臆说》也拈出此二语, 并揭示其美所在的奥秘:说:“《卫风》之咏硕人也, 曰‘手如柔荑’云云, 犹是以物比物, 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则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直把个绝世美人, 活活地请出来, 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 犹亲见其笑貌。”从手、肤、领、齿, 刻画美人之“形”, 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 “一篇之警策”, 却传达出美人之“神”, 重要的这是富有生命力的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 神美动人心。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 气韵生动, 性灵毕现, 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 走进你的心灵, 摇动你的心旌。在生活中, 一位体态婀娜的丽人会留下美的印象, 但这嫣然一笑这含情一盼却更能使人久久回味, 惹起你多少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几千年过去, “巧笑”、“美目”仍然亮丽生动, 楚楚动人, 光景常新, 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这首《硕人》也成为题咏美人文学作品的“千古之祖”。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以及曹植《洛神赋》中, 都可以看到“她”的芳踪。白居易 《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名句, 也令人想起“她”的倩影, “传神写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诗经》教育接受与阐释演变 篇8

关键词:《诗经》教育 教育对象 教育接受 阐释趋向

不管《诗经》作品最初创作的目的意义如何,但从它们产生之日起,《诗经》的礼乐教化功能就得到强调和重视: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缄,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不悖。[1]p12(《国语·周语》)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2]p1528 (《礼记·乐记》)

《国语·周语》中的“天子听政”是说后王对《诗经》作品思想内容的借鉴,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也是后王进行自我教化的例证。而考察西周礼乐教化的情况,更多的是像《礼记·乐记》中所说的是对臣民的教育。这种礼乐教育在文明发展的初期,显然不具有很多普及性。那么,《诗经》教育作为礼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育对象构成如何?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周礼·春官》中说: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2]p787(《周礼·春官》)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2]p793 (《周礼·春官》)

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2]p795-797 (《周礼·春官》)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根据教育对象的角度来分,西周诗乐教育似乎有两个系统:一是国子,一是专门的乐师。乐师的教育,旨在培养典礼乐歌的演奏者和传播者,本身不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意义,在此略而不论。“国子”指的是各级贵族子弟,这些人是未来政治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他们本身素质如何,决定了以后的政治治理水平的高下;另一方面,他們还负有对所辖制平民进行礼乐教化、宣扬圣德的职责。再如,《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皆造焉。”[2]p1342这里《诗》、《书》、《礼》、《乐》教育的对象是“国之俊选”,即各级贵族子弟,教育的目的是“造士”,培养合格的政治治理接班人。既然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对象已经明确,那么,对作为教材的《诗经》的解读,也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限于文献的原因,我们只能从当时的礼乐活动中来寻找《诗经》教育阐释趋向。

先看《周礼》《仪礼》等对当时礼乐运用规定:

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 [2] p793(《周礼·春官》)

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鹤巢》、《采蘩》、《采苹》……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乐阕。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遂合乡乐,若舞,则《勺》。 [2]p1021-1025 (《仪礼·燕礼》)

在射礼当中,对王、诸侯、卿大夫所奏诗乐篇章的规定,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燕礼当中也对歌诗的内容和程序有着详细的说明。不管这些篇章的使用是否和其文本意义相符,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被赋予了礼乐仪式的文化功用,具有了确定的文化符号意味。在对它们运用的时候,就体现了当时人的理解和接受。在对贵族子弟进行《诗经》教育的过程中,这种礼仪性的阐释应该是其教育内容的重点。又如《礼记》中也说:“师乙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 [2]p1545这些材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用于教育文本的《诗经》,其阐释接受具有鲜明的礼乐规定性。这个阐释特点是和其教育的应用性分不开的:“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 [2]p793由此,我们认为,乐舞和乐仪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他们的学习,除了代周王化育百姓以外,很可能是为了以后在重大典礼场合的实际运用。

这种对诗意阐释运用的规定性还可以从春秋赋诗的活动中得到另一角度的印证: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於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2]p1840 (《左传·文公四年》)

鲁文公为卫宁武子赋的《湛露》、《彤弓》,对《湛露》取其“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来比喻诸侯对天子的服从,是西周时期天子运用的诗篇。对于鲁文公有意识地僭礼,卫宁武子站在传统的立场上给予反对。这说明无论是鲁文公,还是卫宁武子,对这两诗都有着统一的理解,说明了他们所接受的《诗经》教育阐释是一致的。同样,在《左传·襄公十六年》中记载:“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 [2]p1963这里晋侯对赋诗的要求 “歌诗必类”,就潜在一个前提,就是《诗经》里的作品必有大家认同的共同的含义在里面。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诸侯之所以对诗意理解有一致性,是因为他们受到的诗乐传统的教育是同源的,这个来源只能是西周时期对贵族子弟进行《诗经》教育过程中诗意阐释。

所以,西周时期,对《诗经》礼乐教化功能的推广实施,主要是从对各级贵族弟子的诗乐教育入手的,其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操作性。作为教育的文本,《诗经》在西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王者”来对“臣子”进行教育和规范。在此基础上的《诗经》意义的理解和阐释往往和政治礼乐仪式等密不可分,形成了诗意阐释以圣王先贤对诗意的规定理解为中心,向主要教育对象“元子”们进行以礼乐规定性教育性特征的阐释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统治力量的逐渐式微,《诗经》作品固有的礼乐意义受到肆意破坏和践踏,《左传》出现了大量的“断章赋诗”和僭越用诗的情况。因此,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2]p2727 (《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这一时期,《诗经》教化意义的权威已经灭亡了,它实际上丧失了西周王朝倡导的礼乐教化政治功能;它的教化规范的地位就被《春秋》取代,“《诗》亡然后《春秋》作”即指此。这一时期的《诗经》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中心的民间行为。因此,《诗经》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诗经》的阐释趋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下面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来看一下本时期《诗经》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的《诗经》教育和阐释特点。

在《论语》中关于《诗经》教育的目的、对象的主要论述有: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2]p2507(《论语·子路》)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p2525 (《论语·阳货》)

孔子的《诗经》教育性质是和西周官方性质的教育活动完全不同的,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对象。由此,他对《诗经》教育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他也说“达政”、“专对”、“事君”,但这是对西周《诗经》政治实用性的传统解说,从他及其门人的政治实践来看,这不是其《诗经》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学《诗》,无以言” [2] p2522(《论语·季氏》)以及“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方面才是孔子《诗经》教育的侧重方向。

又如,在《孔子诗论》中,对诗意的具体阐释上,也体现出这方面的特点 :

《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

《节南山》忠。

《邶·柏舟》闷。

《蓼莪》有孝志。

《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

《卷耳》不知人。 [3]p105-135

这里的“知言而有礼”“忠”、“闷”、“有孝志”、“慎密而不知言”、“不知人”都是从人的个体修养和情感表达角度解释诗的具体含义。类似的阐释趋向,在《孔丛子·记义》中对孔子论诗记载中也有体现:

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与《考槃》,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 [4]p77

从以上文献来看,孔子对《诗经》的阐释,虽然也强调其政治教化作用,但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伦理道德修养教育的文本来解读的,这种解释和西周相比,更具有强调个体修身意味。这种接受的变化固然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核心,但也和孔子《诗经》教育的私学性质以及孔门弟子身份的平民化分不开的。

简言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官学地位动摇,乃至废弛。在这个背景下,孔子继起倡导礼乐,整理、传播《诗经》,进而把它作为对弟子进行全面教育的教科书。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孔子对《诗经》阐释的方向也和西周不同,在政治教化的前提下对它进一步作了人性化的理解,所以,教育接受主体从《诗经》中获得思想行为修养的意义得到重视和強调,形成了《诗经》教育和阐释的个体化、人性化的特点。

经过战国和秦的沉寂,在儒学兴盛的大背景下,汉代《诗经》教育和阐释热情空前高涨,要明确其教育和阐释趋向特点,首先还要考察一下当时统治思想和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

统治者对儒家礼乐之学的肯定和利用,是其兴盛的先决条件: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5]p2699

在陆贾等人的影响下,汉初统治者的礼乐文化建设得以逐步开展,到汉武帝时,完成了从重视从历史中吸取得失成败的教训到有意识地利用儒学进行思想统治的转变,这就给儒家倡导礼乐文治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特别是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并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6]p2523后,儒家独尊的局面更给《诗经》的教育蒙上了官学的色彩。

《诗经》教育官学地位的确立,首先给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的儒生带了巨大的利益,特别是五经博士的设置,更为他们大开利禄之门: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5]p2118

从事《诗经》解释的儒生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独王命招之乃往。[5]p3120

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馀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孙弘亦徵,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後,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5]p3123-3124

始昌通《五经》,苍亦通《诗》《礼》, 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萧望之、匡衡。奉为谏大夫, 望之前将军,衡承相,皆有传。衡授琅娜师丹、伏理游君、颖川满昌君都。君都为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传业。丹大司空.自有传。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满昌授九江张邯、琅邪皮容,皆至大官,徒众尤盛。[6]p3613

从申公、辕固生到后来的匡衡等人,地位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这些变化是通过对《诗经》的解释传授得来的,仅仅传授博士弟子就能得到如此的现实利益吗?《汉书·儒林传》有一段记载颇能说明问题:“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6]p3617《公羊》学成为显学,是离不开帝王的爱好褒扬的,说经者的荣耀利禄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诗经》的阐释和教育同样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再考察一下《诗经》教育的接受对象。

毫无疑问,汉代的博士弟子和太学生是《诗经》教育对象的大多数,但他们是否就是《诗经》教育的重点对象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看一下《诗经》的另一特殊教育对象。

根据史籍的记载,匡衡以治《诗》“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5]p2689 “张生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6]p3610高嘉“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6]p2569又“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至大司马车骑将军,……”。[6]p3609由此可见,汉代帝王构成了另一个《诗经》教育的接受主体。他们接受《诗经》教育的目的仍然脱离不了政治功利性,《汉书儒林·王式传》载: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及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居,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6]p3610

上一篇:中学教师发言稿下一篇:授权委托书(民事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