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2024-10-17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共11篇)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篇1

尧当王时,黄河流域曾出现了一场非常大的水难,房屋被毁,庄稼被淹,老百姓只好搬至高处。有些地方甚至有毒蛇猛兽,伤人伤禽,搅得民不聊生。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篇2

水往低处流,税也往低处流,不论是投资人还是打工仔,他们向往的都是低税国家或地区。香港地区的繁荣发展,就与其低税政策有关,也是“税往低处流”的一个有力证明。

治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既然税具有水的特性,那我们治税,就不能靠“堵”了,还要靠“疏”。中国历史上鲧和禹父子治水的迥然结果,已作为经典案例,启示一代又一代后人。所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税收制度和经验时,不要忘了我们的老祖宗那儿,也有一些管用的治国理念或技能。在税收治理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古法,也就是说,可以尝试“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

“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之理由

理由一 :大禹就是用治水的方式治税

大禹治水彪炳史册,但大禹治税鲜有人知。其实,我国的税收制度就是大禹创立的。《尚书·禹贡》记载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说的就是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并根据各州的地力和产品,规定了不同的贡赋物品和数量。《史记·夏本纪》中“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和《孟子·滕文公》中“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记述都表明,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后,曾经及时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而大禹创建的我国古代赋税 力役制度,就是中国税收文化的源头。

至今学界依旧存疑 :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不是大禹“治税”之误?其实大禹治水也治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了解并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状况,这为他后来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推行“任土作贡”——依据各地特产确定税负,打下坚实的基础。“任土作贡”就是把治水的方法用于治税,是顺应实际情况之举。

当然,“任土作贡”以及按人头、按地亩收税等传统收税方式离我们已经十分久远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也已埋入历史的谩骂之中。眼下我们已经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构建了自己的税收体系。但水的性质没变,税的性质也没变,顺应或疏导的治理方法也不应改变。

理由二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税制的法制基础薄弱

花绣在丝绸上,那是花 ;花绣在麻袋上,那就是疤。这就是基础的区别。

1799年英国人开征个税,1917年法国人受德国综合交易税的启示开征营业税,1935年美国人开征社保税,1954年法国人又改营业税为增值税。可以说,我国现在的主要税种(我国的社保税现在以社保费用的形式收取)几乎全部借鉴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且是一个吸收世界各国税种的“大拼盘”。但我们好像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 :资本主义税收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制基础上的,且征纳双方守法意识较强,税款的用途也比较透明,也就是说,这套税收体系的建立基础是法制。但将这套体系嫁接到我国后,由于我们的法制基础薄弱,税款用途不明,民众纳税和守法意识不强,征纳双方在税收的征管过程中甚至出现谈判、说情、折扣、私利等现象,并逐渐成为一种税收常态,势必漏洞百出。这就好比一条水泥砌出的水渠,借鉴到我国后,变成了一条河沟,且堤岸的土质松软,“跑冒滴漏”在所难免。

而我们的治理方法基本是堵,哪儿冒水了,就挖一锹泥土盖住 ;至于水在其它地方还冒不冒了,那我不管。比如限制纳税人具体行为的一些税收文件,基本都属于治表不治里的条款。我们都知道,水这种东西,如果不理顺渠道,你这儿堵住了,它会在那儿再冒出来。但我们的税收治理理念,是堵住再说,好像没有考虑“水再冒出来”的问题。

其实问题就出在“借鉴者的法制基础薄弱”,加强税法建设和宣传,增加税款用途的透明度,都是当务之急的疏导方法。

理由三 :我国目前税收政策中存在“低纳高抵”的矛盾

税收政策是纳税人的行为准绳。一个纳税人比如企业往往同时缴纳很多税种,但这些税种的政策却是由相应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各个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问题是,增值税政策的制定者很少会去考虑消费税的问题 ;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制定者也不会顾及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这种“各自为政”格局,肯定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低纳高抵”(用较低税率的纳税额抵减较高税率的纳税额,或用上一环节的低税负抵减下一个环节的高税负)问题。例如以前那条“交3% 的营业税抵扣7% 的增值税”的税收条款(2013年8月1日后废除),本想堵住小规模运输企业偷逃营业税的漏洞,结果在全国催生了众多的“开票公司”,专吃你4% 的税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税收损失。这就好比营业税这条河堤冒水了,你一锹泥土把它堵住,但你这锹泥土是从增值税河堤挖的,增值税河堤冒水更多了。

这就是我国税收政策中存在的矛盾,这个矛盾或存在于各税种之间,或存在于一个税种的不同税率之间,也是需要治理的。

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逃税普遍,富人逃税严重,也证明“堵”的方法效果不佳。既然“堵”的效果不佳,我们就应在“疏”的方面下功夫。“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的疏导方法势在必行。

“用大禹治水的方式治税”之方法

方法一 :修渠

就是砌一条税收的“水泥渠道”,严防“跑冒滴漏”。也就是加强法制建设。在我国搞税法建设,重点是去除传统皇权意识,树立现代法制观念。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三 :

一是向纳税人展示税收的去向。我们的税收若用在国防、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相信绝大多数纳税人是乐意纳税的 ;但我们的税收若用在重复建设、养育冗员或贪污浪费,相信没有一个纳税人乐意纳税。所以,流进国库的“水”,浇了哪些地?饮了哪些人?给民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是理顺征收渠道的头等大事。

二是梳理税收文件,减轻社会运行成本。由于税种的“不兼容”以及对于出现的问题实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致使税收文件汗牛充栋,尤其是还有不少作废的、失效的、无法实施的文件或条款,令专业研究人员都迷糊,何况是一般纳税人?税收法规光制定人明白不行,你得把这“明白”通过文字传递给纳税人,不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运行成本。建议财政部、国家税总下大功夫对现行文件进行梳理,例如把增值税现行的条款合并在一个或几个文件上,修改各税种之间或一个税种的各个政策之间相互抵触的文件,撤销无法在实践中执行的文件或条款等等。梳理文件,就是新砌水渠,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是规范“渠道”管理者的行为。目前我国税收征管人员队伍良莠不齐,尤其是基层税务人员,“吃拿卡要”纳税人的现象十分突出 ;特别是收受或索贿纳税人,跟一些纳税人的“私了”行为,让一些纳税人产生“犯法也能拿钱码平”的心态,助长了逃税甚至骗税的风气,对我国的税收征管影响很坏,必须清理这类害群之马 ;国税、地税争抢税源问题, 也会让纳税 人无所适从 ;而一些地方税务机关“暂不执行税总政策”的公告,更令人目瞪口呆。针对这些问题,要拿出中央反腐的决心来予以解决,重塑征纳双方的诚信体系。目前审计署相关部门加大对税务机关的审计力度,可能就是在这个领域反腐的第一步,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步。

方法二 :引流

即把税源引流到修好“渠道”。这个环节要依法区分税款的界限 :该交的税,一分都不能少 ;不该交的税,一分也不能要。但现在一些税务机关迫于征收指标的压力,征收“过头税”或乱征税的现象依然存在,实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必须下大力度纠正、清理 ;同时应出重拳打击偷税、骗税等违法乱纪活动,严惩假发票的买卖行为。

对于那些税 收知识欠 缺的纳税人,还要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搞好节税筹划。比如报载某税务局,依据税收政策指导企业签订出口合同,减轻这个企业几十万的税负,这个企业就再没有逃税的念头了,也不好意思逃税了。在纳税方面就是这样 :你不给他们一个合法的出口减轻税负,他们就会有无数个非法的途径偷逃税款 ;你若给他们一个合法减轻纳税成本的方法,考虑到税收风险,他们就会少用或不用非法的手段规避纳税。我们的税务机关若做到“主动帮助企业依法减轻税负”,就会取得“信则立”的效果,这也是一个国家征税最重要的操守。

方法三 :维护

水流渠道是要维护的,但税收渠道用“维护”两个字是不能完全体现其全部工作的。准确地说,税收渠道的维护就是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以“服务纳税人”为核心价值观,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上,构建我国的税收文化——这也是一个永恒的工作。税务总局举办的“纳税人服务年”、“纳税人服务月”等活动,就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但不能上边喊口号,下边无动于衷,搞形式主义。你给纳税人来假的,纳税人能给你来真的吗?搞服务纳税人的活动,上边的领导要了解下边执行人的层次,你得让他做他那个层次上能做的事,超越他的心智或能力,事是做不好的,这就不如不做了。服务纳税人要针对纳税人的需求,比如政策疑惑、纳税软件出错、信息安全等,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现存问题。

浅谈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变 篇3

关键词:禹;治水;版本流传;儒家思想;民族精神

考古发现证明,禹逐渐从神性走向人性。大禹是虫还是人的激烈争辩早就过去,遂公盨和上博简《容成氏》又作为强有力的实物和文献证据证明了禹的传说。禹作为君王的典范,具备治民者应有的有德于民,为民父母。禹因其治水而名垂不朽,被称为“大禹”,治水是其显著的功绩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故事的流传有所演变,这和典籍的保存、儒家的有意识宣扬有一定的联系。说到大禹治水,我们常会想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从何而来,是三次路过家门还是借用“三”虚指,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涉及到大禹治水的文献较多,目前来看,最早记载见于《尚书》、《诗经》。《尚书·舜典》云:“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1]P10舜让禹去平治水土。《尚书·禹贡》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1]P25禹依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规划疆土,随行山林,斩木通道。最终禹治水成功。

《诗经·长发》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2]P357《诗经》中赞扬大禹治水,《诗经·文王有声》云:“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2]P277禹治水成功,造福于民。《尚书》侧重对禹的任命,尧时洪水滔天洪水淹没了广大土地,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史记·夏本纪》云:“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者日鲧可。……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3]P7禹临危受命,治理洪水。《诗经》由于它自身独特的体裁和来源,多是对大禹的溢美之词,这种赞美又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使然。主要是褒扬商汤、周文王武王开辟建国之伟业。将他们与禹进行呼应,赞叹商汤、周王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大禹相媲美,不同于《尚书》的大篇幅背景叙事,《诗经》中流露出对禹治水的称赞。

再来看成书晚于《尚书》、《诗经》的《左传》、《国语》。《左传·昭公元年》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4]P912《国语·鲁语上》云:“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徳修鲧之功。”[5]P79对禹的记载赞美,由治水功绩向禹德开始转变。用今人的话来说,禹不计私仇,虽然其父鲧治水失败受到了惩罚,但是大禹依然勤恳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记载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6]P94这里记载的是禹在外八年,而《史记·夏本纪》记的是“居外十三年”。

《史记·夏本纪》云:“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行山表木, 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3]P7无论是《孟子》还是《史记》十分注重对大禹品格的描写,尤其是加入了“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性质的叙述,使得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演变。

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三”值得推敲。人们把“三”当做众多之意。中国古代的文字多是象形字。如甲骨文曰下三人为“众”,即人多的意思;三石为磊,三木为森,三金为鑫, 三水为淼。“三”是我国先民的常数。“三”相当“一些”、“一段”等意思。《诗经· 采葛》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2]P75这里“三月”、“三秋”、“三岁”中的“三” ,不是确切的量词,而是一些月,一些秋,一些年岁。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三思而后行”、 “三月不知肉味” ,以及“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吾师”等等。这其中的“三”并非是具体的“三”。《论语》、《孟子》同为儒家经典,《孟子》的成书年代晚于《论语》,这其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三”和《论语》中的“三”是一样的意味。“三”可以理解为虚指,而非实实在在的三次。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后来加上的,禹治水确有其事,为了美化、推崇他,把同时代其他人治水的事迹附于其身。之所以流传至今,一方面“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大禹的宽厚仁慈为民舍命的情怀,另一方面这种品质被后世儒家知识分子所称道,和儒家学者的提倡有密切的关系。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期的积极意义。大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非凡的智慧胆识和牺牲精神的远祖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左丘明撰,鲍思陶点校.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故事 篇4

大禹简介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传说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的故事 篇5

禹继承他父亲的遗志,开始认真治理洪水。他吸取父亲一味堵塞蓄水最终失败的教训,决定采取因山势疏导小河入大河,大河东流海的方法排除洪水。

办法是有了,但禹对水文地理的变化知之甚少,他决定首先将情况调查清楚。一天,禹从其诞生地郁山南行至洛河岸边进行调查,忽然,洛水中浮起一只巨大的乌龟。它浮到岸边向禹表示敬意,并表达自己的效忠之情。禹看到大龟的背上有很多文字、数字和山川走向的地图,非常高兴。他耐心认真地研究了这些文字、数字和地图,明白了大地上的水文地理情况。他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了九种治理水患的方法和路线。大龟背上的文字、地图资料就是著名的“洛书”。有了洛书,禹对天下的山川、河道的情况就一清二楚了。

禹坐到大龟的背上,带着他父亲留下的息壤,按照洛书描述的路线,用息壤堵住肆虐的洪水,把洪水引向鸿沟、洼地,最终将北方的小河都引入黄河水道,让所有洪水都顺着黄河奔流到海。

受祥铸九鼎

禹最终平定了大地上的水患,人们都尊称他为“大禹"舜看到大禹为人民立下大功,就把君王的位置禅让给了禹。

大禹想把洛书中记载的大地上的情况都了解清楚,就命令两个神将丈量大地。量的结果,东西和南北都是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大禹把自己治下的中华国土分成九个州,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大禹还根据洛书的启示,调查了九州民间的疾苦和需求。后来,大禹收集九州的铜,在荆紫山脚下,用其出生地郁山的煤炭将这些铜铸成九个巨大的宝鼎,每个鼎需要九万人才能拉动,同时运走九个宝鼎需要九九八十一万人。直到今天,人们还能在荆紫山下看到大禹铸鼎留下的遗迹。大禹把中华九州和各种毒蛇猛兽、魔鬼精怪的形象,都刻在鼎上,据说这些鼎后来就在洛阳化成九龙飞天而去。

大禹治水的启示 篇6

——教育工作点滴谈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感到有些吃力,学校明明提出了明确的制度与要求,一开始,在大氛围之下,学生还能接受,但出不了一星期,只要学校不再反复强调,孩子们就会渐渐淡忘。于是,学校又要从头开始,重申制度,严格要求„„如此反复,费时费力。

偶然再看“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得到了启发:大禹的父亲为什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没有把水治服呢?因为大禹的父亲是用“堵”的方法,越堵越不行,使洪水肆意横流。而大禹用“引”的方法挖渠疏导,化洪流为细流而治服了洪水。如果将这种“引”的方法运用到学校教育活动中,那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学校的环境卫生是老师们一直头疼的问题。现在孩子往往不会为他人考虑,废纸随手扔到垃圾桶边,不去捡起;洗手、涮墩布,任水滴得满楼道,踩得泥泞,而只管自己班干净。尽管学校一再强调要保护环境卫生,可孩子们就是不往心里去。后来,我们运用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由“堵”变为“引”,引导孩子们自觉地保护环境。

学校有个工友王师傅,每天早来晚走,辛勤地维护着校园环境,只要大家看到他时,他就是在工作,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学校将他的事迹拍成了短片,放给孩子们看。当孩子们从电视中看到这个每天生活在他们身边,而又不被他们注意的王爷爷是如此辛苦地工作时,有些孩子甚至感动得落泪了。看过短片后,在学校中,掀起了一场向王爷爷学习的热潮,孩子们或是自觉帮王爷爷打扫楼道卫生,或是向广播站投来稿件,表达自己的心情,更多的孩子能够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主动维护学校环境卫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学校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再也不用追着学生后边喊“保护环境卫生”了。

“大禹治水”所带给我们的启发可以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柳斌曾说过的:“我们现在是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出发!寻找大禹治水的遗迹! 篇7

世界各地都有洪水泛滥几乎毁灭人类的远古记忆。对比之下,面对曾经的洪水肆虐,唯独中国盛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相当一批学者,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却在千方百计试图否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他们所谓的学术严谨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托辞。

近日,一件新发现的29前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明确记有大禹治水事迹,充分表明先秦典籍《山海经》、《尚书》、《诗经》等书的相关记载,以及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基本属实。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不再是编造的文学故事,而是信史,或者更准确地说具有相当高的信史价值。

《大禹治水》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表达的主旨,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4、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3、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一、导入,了解字词掌握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很久很久以前,去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阅读提示,大声朗读课文。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大禹治水》。想一想:

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洪水 毒蛇

猛兽

伤害

灾难

消退

继续

认识

恢复

师:同学们提出大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治水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亲历洪水之灾,了解主人公治水的缘由(精读第一段)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一小节,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指导: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初读“滔滔的洪水”。指导朗读

1、这样的洪水能冲倒房屋吗?

2、谁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吗?

3、多可怕的洪水呀!……再读,突出“滔滔”。把这个词组带到文中再去读读。师:谁带我们去看一看这滔滔的洪水。师:学生读,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迎面冲来!(放洪水录像)师:看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呢? 师:是呀,洪水如同野兽咆哮而来,不知害死多少条生命,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到处流浪,老百姓太可怜了,这个词你能读好它吗?重读“无家可归”。师:想到老百姓的生活如此悲惨,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样的心情你来读!配音点名读。刚才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读得真有感情!读书就应该这样,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把心里的感受读出来。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第一小节。)

3、看到这滔滔的洪水,老百姓悲惨的生活,身为部落领袖的大禹会怎么想呢?(板书:治理洪水)把他的决心读出来!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二)身临治水现场,感悟主人公崇高境界(品读第2、3自然段)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小节,禹为了治水,他做了哪些事情的呢?划出有关句子,再多读几遍。禹是做的呢? 你能用“为了治理洪水,禹先,再,最后

。”的顺序来说一说禹都做了哪些事情吗?同桌先练练看。解读1:大禹的勇敢顽强、一心为民

小朋友你们看,为了制服来势汹汹的洪水,禹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可不容易了!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说说你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出大禹治水很不容易? 预设1生:千山万水,他走了许多的路。鞋子磨破了。师1:他爬的山多吗?他过的河多吗?这就叫“千山万水”。谁来读。师2:真辛苦!多远的路呀!大禹每座山都要爬,每条河都要过,这就叫——读:走遍了——(千山万水)生读。师3:多不容易呀,可是只有走遍了千山万水,才能看清复杂的水流和地形啊!师: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大禹治水的不容易的? 预设2生:千辛万苦

从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师:在治理洪水过程中,大禹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他到底吃了哪些苦呢? 师1:大禹吃的苦多吗?指导“千辛万苦” 师2:是啊!大禹把这些苦都尝尽了!能把他的这种艰辛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吃尽了千辛万苦”)师3:大禹吃这样的苦,受这样的罪,是一天吗?两天吗?是啊,整整十三年啊,漫长的十三年,他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的治水,大禹是多么的辛劳啊!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师:你们能体会到大禹的苦,你们真是一个读书的高手!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体现了大禹治水的不容易? 师小结:治水如此艰难,难道他就不觉得苦吗?因为他一心想着——(治好洪水,让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只要一想到老百姓,再苦再累,他也是——下决心要治理洪水。此时此刻,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答)带着这样的感受,你来读。解读2:大禹的聪明才智 那么大禹采用了什么方法呢?(课件出示:示意图)师:大禹总结前人的经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遇到河流堵塞的地方,他就带领百姓挖通许多大河,让洪水分流,如果遇到有大山的阻碍,他就带领百姓劈开大山。正是由于大禹仔细地察看,正确地领导,终于将洪水引入了大海,大禹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谁来夸夸他? 师小结:大禹不仅是个勇敢顽强的人,而且是这么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样的大禹,你佩服他吗?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同学们,让我们把禹的壮举永留心间,背诵第二小节。(点击课件)点名背。解读3:大禹舍小家顾大家

1、大禹在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出示图片)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

2、谁能把它填一填吗?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谁愿意读一读。师1:同学们,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吗?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大禹吗? 师2:难道大禹真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吗?那他为什么不回家? 师3: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更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他一心想着——是受苦的老百姓,一心想着——治水,他不能耽搁一分钟,他只有将深深的父爱埋藏到心底,多么伟大的人啊!

6、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一小节。配音读

(三)百姓安定,代代相传大禹名(略读第四自然段)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你瞧,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快乐耕种、孩子自由玩耍、全家欢聚一堂、人们静心读书。如果你是老百姓中的一位,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你会对大禹说点什么呢? 是的,百姓是多么感激大禹呀!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感激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小朋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吃尽了千辛万苦

治理洪水

走遍了千山万水

制服洪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大禹治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治水前后,环境的变化体会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传说的故事。

2、生答后,板书:大禹治水(注意禹的写法)

师:既然是神话故事,那课文中提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都有哪些?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勾画出他们的名字并记在心中,想想他们“神”在何处。(生自由读书,思考,勾画)。

生:课文中讲到的神奇的人物和事物有鲧、天帝、火神、禹、息壤。师:(课件出示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神奇的名字。(生齐读)。鲧、禹、天帝、火神、息壤 师:谁来说说他们“神”在何处?

生:鲧可以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洪水,我觉得很神。生:息壤这种土能自生自长,永远也用不完,也很神。师:这些神奇的人物和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来简单说说?

二、质疑课题,聚焦问题。

师:你们读书很用心,初步体会到了这个故事的神奇。请大家再读题目。(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1、过渡:带着这些问题,请小朋友轻轻地打开书本,进行自学,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多读两遍并且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自读。

2、读后学生交流:治水

3、学习“治”,领读,指名认读,齐读课题。提问:大禹治的是什么水?板书:洪水,并认读“洪”

三、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洪水

田野

倒塌

四处逃荒

着急

息壤

堵塞

处死

叮嘱

大禹

开凿

挖通

垒起堤坝

草丘山冈

拄着棍子

仅仅

妻子

欣欣向荣

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3、女同学拼音,男同学读词语,全班齐读

4、用上述的词将课文的主要意思试着说出来。

5、生字读熟了,相信同学们读课文会有不同的收获。再读课文,思考:你见过洪水吗?它给你什么印象?

5、看图片,教师叙述: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大地变成一片汪洋,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6、指生说洪水的印象,适当评价(无情,可怕,凶猛)

7、过渡:课文哪里是描写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请你再读课文,找一找。

四、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课件出示,黑色字体)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

3、通过朗读这一段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那么(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们还知道,是因为什么?课文最后有一个成语,大家找一找。(世世代代)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那么洪水究竟有没有被制服呢?(制服了)

2、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课件出示,红色字体),学生读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想象洪水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村庄、房屋、田野是怎样的景象?人们呢?

(课件出示,生练笔后交流)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庄里,人们又修起了漂亮的房屋,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你看,草地上,小草绿油油的,还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地里长满了庄稼,人们快乐地劳动着。

生: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校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不时传出一阵欢声笑语;田野里,大人们在辛勤地劳动着;树林里,不时传出一阵阵鸟儿唱歌的声音。

生:„„

师:面对今天这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安居乐业的幸福场面,我们不要忘记,是大禹制服了洪水,让大地重焕生机,让人间充满朝气。他不愧是我们尊重和爱戴的英雄。让我们亲切地呼喊英雄的名字,牢记英雄的事迹。生:(齐呼喊、齐读)大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学习二到四自然段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1、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

2、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a、“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c、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生:我从“才”字体会到禹为了治水,顾不上结婚,很晚才结婚。

师:是的,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禹三十岁结婚,在当时是很晚的了。生:我从“仅仅、就”这两个词体会到,禹很晚才结婚,按理说他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可为了快点治好洪水,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团聚,使人敬佩。

师: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生: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很令人感动。师:(课件出示,补充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

哇的啼哭声,两眼含着泪花,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见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热泪盈眶,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儿子也已经十多岁了。他心里一酸,让儿子告诉奶奶,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然后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

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师: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板书:无私)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

(四)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思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这节课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课件出示治水方法,对比引读,积累词语)鲧:堵

堵塞

堵洪水

堵塞洪水

禹:引

引到

引导

疏导

疏通

引洪水

引到大海

师:禹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塞洪水为引水入海。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禹的聪明才智。(板书:引水入海、智慧)

师:我们来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人感动。

生:禹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使我很感动。

师:(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生:我从“才”字体会到禹为了治水,顾不上结婚,很晚才结婚。

师:是的,古代的人们一般在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禹三十岁结婚,在当时是很晚的了。生:我从“仅仅、就”这两个词体会到,禹很晚才结婚,按理说他应该在家多住几天,可为了快点治好洪水,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团聚,使人敬佩。

师:这就叫“舍小家为大家”。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生: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很令人感动。师:(课件出示,补充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师: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师: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板书:无私)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从这里,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吃了许多苦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师:为了治水,禹常常是风餐露宿,早出晚归。

生: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拐杖走路。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禹为了治水,连自己的身体都顾不上。

师:这么大的工程,在漫长的十年中,禹吃的苦远远不止这些。你们想一想:他可能还吃了哪些苦?

生:„„

师:为了治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啊,不知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生齐读,师板书:历经千辛万苦、无畏)

二、探究问题——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根据课题提出了四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题目中的“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生:题目中的“大”是指高大,是说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师:(指着板书)如果请你在这些词语中加上一个“大”字,你会怎么加? 生:大智慧。生:大公无私。

师:很不错,其实还可以这样说:大无畏、大智大勇,或者这样说:大爱、大爱无疆。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话。(生齐读最后自然段)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你认为鲧奉献了什么?大禹又奉献了什么? 生:鲧奉献的是生命。

师:也就是说,大禹能治水成功,其中也有鲧的一份功劳。生:大禹奉献的是智慧,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对老百姓的爱心。

师:是的,因为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因为舍小家为大家,所以才被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才流传了千百年,而今已家喻户晓。(课件出示大禹的塑像及禹祠、禹陵、禹庙图,生看图片)。

师:有两句名言正好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的感情(课件出示两句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两遍)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引水入海

历经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 篇10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大禹为了治理泛滥的河水,三过家门都不进去,他为了全国的所有人,而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家。

《大禹治水》教案 篇11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治理洪水的艰苦和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数量词的运用和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1)“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板书:治理)

(2)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板书:制服)

3、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4、齐读黑板上的词,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洪水怎么样呢?造成哪些灾害?他是怎样治水的呢?结果怎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学习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你肯定读懂了什么,能告诉我们吗?(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1)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洪水很大、老百姓没东西吃,没地方住。你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呢?(无家可归)

(3)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

(4)师:是呀,洪水像猛兽一样,向老百姓冲来,它冲倒了人们的房屋,夺走了人们的生命,害得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害得人们家破人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什么心情?(指名说后再读。)

3、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辛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小朋友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咱们先来看看禹做的第一件事?看看他再干什么?齐读,出示: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就得爬很多高山,过很多大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

(2)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千山万水图)

(3)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

(4)师补充。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两条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

(5)千辛万苦(指导朗读)

(6)朗读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5、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有两个数字九,是什么意思?(很多山,很多河)(朗读训练,读出数量多)

(2)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我给大家画一画。(简笔画理解,师边画边讲解)(板画:大河):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你们知道,这两条河之间,相距多远吗?你们猜猜看。我查了查资料,这两条河之间大约要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啊。这九万多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非常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流到这条河。

大家看图画(示课件,描述情景)这就是大禹带着老百姓在挖山的情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下来,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再次强调千辛万苦)

6、读中体会挖河劈山的辛苦。

7、通过第二节的学习,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勇敢聪明不怕吃苦)的伟大英雄。

(四)、学习第三小节,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

1、过渡。大禹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吃尽千辛万苦,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文中就写了其中的一件。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书。)

2、巧读数字强化情感

(1)生完成课堂练习(纸质练习)

(2)(演示课件,数字填空)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并指导朗读

上一篇:描写努力从现在开始的作文下一篇:公司班长的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