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精选4篇)
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篇1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第一课时《认识大数》(P2_P4)则是从“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为避免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尽量少出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是: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4、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五、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 约20课时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P2-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的理解。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教学媒体: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读出下面各数。(指名读)8256 302 2005 7600
2、数一数:(开火车)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0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00 3)从600一百一百的数到1000
3、(1)指名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填空。
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8236是由8个(千)、2()、3个(十)和6个()组成的。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以上所讲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那么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你们说的都很正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1)投影出示主题图: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2、教学例1 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投影出示图例: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2)计数单位的认识:
①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3)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a、观察图片。b、思考拨珠过程。
c、交流,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4)认识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
②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的认识。
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四、总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数级:个级 万级 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 教学反思: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几种
2、在这节课的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借助计数器,边拨珠,边 新的计数单位。
数数,使学生直观地形成了数位概念。
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P5例2,做一做。教学目标: 1.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教学准备: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数位顺序表知识。(指名回答)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读出下面各数并想一想,万以内数的读法。(指名回答)5432 4000 105 2008
刚才我们重点复习的是上节课知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2 4 9 6 2 4 9 6 ┆ 0 0 0 0(1)2496 读作: 两千四百九十六(2)教24960000的读法。
这个数是含有两级的八位数,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必须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板书)(3)即时训练。
读一读:50000 180000 2350000
(4)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数(可以画出分级线);找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的异同。
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3)级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 : 都是含两级的数,而且级末尾都有0。
不同点 : 6407000个级上有7000;24960000个级上是0。②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板书 :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来读─六百四十,在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④即时训练。
读一读:1205000 2358700 256050(4)级前面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85001030 ①讨论,尝试读法。②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8500┆1030 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 读个级的数。一千零三十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一千零三十。③教读85000300。读作 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④即时训练。读一读:3638006 23000050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8页第2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教学反思:
1、在学习万级数的读法时,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让他们明白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讲解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最后 级的末尾加一个“万”字。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读数的规则。
第三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8_P9的:3-5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数级、计数单位和数位?(指名回答)
数级:个级 万级 亿级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指名回答)
亿以内的数位分为个级和万级。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3、读出下列各数。(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指名回答)32680 145800 5205000 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 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 5624500 2845000 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一千; 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一万; 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一百万。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 7035000 40080000 30200000
3、投影出示:读出下列各数,注意让学生先分级再读数。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405 0000 读作:四百五十万 9008 3000 读作:九千零八万三千 3800 0400 读作:三千八万零四百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在96中间添()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数级:个级 万级 亿级
教学反思:
1、通过学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明确计数单位,数位和数级,并知
2、通过练习,能够强化学生亿以内数的正确读法。知道数的组
3、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写读作的时候不熟练,经常忘记在万级 道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
成。的末尾加一个“万”字。
第四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课本P6例3。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掌握0占位的情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问答。(指名回答)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指名板书)(1)出示9650,板书读作:九千六百五十
擦去“ 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2)出示“ 7080”,学生板书读作:“七千零八 十”。
擦去“7080”,让学生根据“ 七千零八十”写数(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以内的数。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谈到了,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3。(1)投影出示: 语音播出:”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
① 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② 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③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 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 写数步骤: 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写万级上的数。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6850。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
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
如果不写0,就剩下“ 6850”行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 0000”,即68500000。⑤ 读一读。
同样,把68500000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2)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① 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 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 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占位。)(3)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写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老师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7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3)教师讲评,全班校对。2.课文第7页:“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树感,感受数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
2、、练习一的第7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渡到直接写出。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教学反思:
1、学习了整万数的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按照个级数的写法
2、在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时,教学生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来写,再在后面加上四个0就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3、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了读法和写法的不同。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6-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巩固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9在什么数位,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 1 0 5 ┆ 0 0 0 0 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 3 0 0┆ 0 0 0 0这个数读作 2 3 4 ┆ 0 0 0 0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2.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13090034,96000000,860100,13909000(2)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八十六万零一百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你的策略。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2、4、练习一的第7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渡到直接写出。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几个数位。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150¦3000(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14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3.课本练习一中第9题。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2)引导练习。比如第(1)小题。
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千位上写什么数字? 其余各位写什么数字?(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10.12.13.15题.第10题呈现了一个读,写数的实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数。教材这样设计题目的目的既可使学生感到有趣,也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并组织开展活动。
第11题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读,写其中的数。图片的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
第15题是判断题,同过呈现的4个数据让学生说出是否合理,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9 ┆ 0 0 0 0 9 1 0 5 ┆ 0 0 0 0 1 2 3 0 0 ┆ 0 0 0 0 2 3 4 ┆ 0 0 0 0 2 教学反思: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感。
第六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两个以上)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媒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数。(指名回答)
32800
230008
1230080
3200000 要求:(1).题目用课件逐一出示;
(2).让学生先分级后再读数;
2、在○里填上“>”,“<”或“=”,并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999○1010 601○564 687○678(1)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以此类推。
二、讲授新课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数并回答问题。千
百
十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0 4 0 0 0 0 0 0(1)读一读:400000读作四十万
4000000读作四百万(2)回答问题。
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十万)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一百万)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示的大小一样吗?(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4)想一想:如果去掉数位顺序表,你能否一下子看出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你怎么想的?(回答正确的应给予肯定,表扬)
从数位的多少比较可以容易看出谁大谁小,一个是七位数,一个是六位数,七位数大于六位数。
巩固练习,比一比。
700000和6000000 9999和111111 2.针对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出示:6500000和5600000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6 5 0 0 0 0 0 5 6 0 0 0 0 0 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那么,又是哪个大哪个小呢? 6500000大于5600000。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读数。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六百五十万大于五百六十万。(两个数的最高位都在百万位,一个是6,一个是5,6个一百万大于5一个百万。)引导探索:可是5600000中的第个数字是6。而6500000的第2个数字是5,6比5大。我说5600000大于6500000行不行?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判断,很容易说出理由。老师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概括出位数相同时,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启发学生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教师要予以改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紧接着,教师再出示: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3 3 0 6 5 5 8 3 3 8 0 0 0 0 比较3306558和3380000 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等学生争取回答结果并说出比较方法后,老师再问,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概括出:最高位上数字相同,就看后一位数字,后一位又相同,就看再后一位的数字,这一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反之相反。
3.教学例4 投影出示: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各省的面积数。(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如: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学生根据位数大于位数少的数,很容易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
1100000>454800 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和新疆1660000。
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
1210000<1660000(6)引导归纳大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若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看,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7)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省份中随意选取两个省份,比较它们的面积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拓展练习: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出问题:根据面积大小,将这六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多个数进行比较大小时,要看清楚要求,别丢数。可以先把相同位数的数组成一组,然后再一组一组的进行比较)
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七位数的有:1100000 1210000 1660000 六位数的有:454800
720000
485000 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先出现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三个七位数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你是怎么比较的? 提问学生回答比较方法,过程,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别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七位数:1660000>1210000>1100000 六位数:720000>485000>454800 正确排列: 1660000>1210000>1100000>720000>485000>45480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13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1.2题.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千
百
十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3 3 0 6 5 5 8 3 3 8 0 0 0 0
教学反思:
教材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亿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比较亿 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第七课时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例
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
教学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6000=()千 8万 =()千 9000+1000=()万
2、读下面各数,并说出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指名读数,集体订正)
2000000 读作 3500000 读作 86000000 读作
说明:像这些个级全是0的数叫整万的数。
3、导入新课。
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害怕,位数越多会感觉越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本领。板书课题:多位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师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板书:5000000个 10000个。2.学写改写
①观察数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②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两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0000
③改写方法:将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把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换成一个万字。
④说明: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而数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写前后是用等号连接。板书:
500 0000=500万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仔细观察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4.学生小组讨论: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6.练习: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注意:改写后原来的单位名称不能丢)280000= 32000000= 40460000辆= 640000人=
三、拓展提高
我们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那如果是整亿的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你们会吗?
四、课后作业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2题,师巡视。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改写
500 0000=500万
0000=1万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自己具有科学性地讲解,让学生感知血液成分及它们的数量,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使他们充满学习的欲望,有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第八课时 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例
6、“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能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学难点: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指名板书)
(1)250000(2)3200000(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2、写出几个大于50000的整万的5位数并用万作单位来表示?(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观察图片问题导入: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太阳呢? “大约”是让我们求地球和太阳直径的近似数,就是把地球和太阳直径改写成整万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地球和太阳的直径不是整万数,如何把非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板书课题 多位数的改写
一个接近准确值的数(比准确值略大一些或略小一些),叫近似数。求非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1、明确“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看它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5或大于5。如果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尾数舍去,添上相应单位或相应个数的0;如果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要向前一位进1,就把尾数舍去,添上相应单位或相应个数的0。使用这种方法求近似数,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2、依据“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并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1)地球直径
12756,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要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是2,小于5,属于“舍”的情况,就把千位及后面的数舍去,改写成0。改写后的数是接近于准确值的数,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中间不能用等号连接,而用“≈”。如果把近似数改写成用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这个数是以近似数为标准进行的改写,所以改写后的数与这个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板书:12756≈10000=1万(2)太阳直径
138900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要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9,大于5,就要向前一位进1,再把千位和后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约等于1390000,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139万。
板书:1389000≈1390000=139万
观察这两个数,同样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数,为什么有的“舍”,有的“入”呢?
三、归纳总结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首先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然后看清省略部分的首位,最后按“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不可忘写单位名称“万”、“亿”)
说明: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四、拓展提高
我们学习将非整万的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的方法。那如果是非整亿的数,求它的近似数你们会吗?
五、巩固练习。
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②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只有当非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时,才可以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改写
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我复习了以前学的找两位数或三位数的近似数,帮助学生回忆找近似数的方法,所以对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需要看千位这一环节没有过多强调,使得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而紧跟其后的做一做要分别省略不同数位后的尾数,则让学生不知所措。在教学例6时,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方法,教学过快。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难点部分教学节奏一定要慢,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
第九课时 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回答)
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指名板书)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注意: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一定要在末尾加上一个“万”字。3.做一做练习1、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师:“大约16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2.求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12345≈10000=1万
1362000≈1360000=136万
≈12000=12千
=1362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6题是大数的大小比较,是对上一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4.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
12345≈10000=1万
1362000≈1360000=136万
≈12000=12千
=1362千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较好,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可能效果比较好。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的同学鼓励。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第十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初步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用具: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复习。
(1)提问:从右往左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和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指名回答)
(2)亿以内的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指名回答)
2、思考: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要用到数?(自由回答)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数的产生。(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①计数方法
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 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 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 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 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 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 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一一对应。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观察图片)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集体订正。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亿”左面的计数单位是谁?补齐数位顺序表。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认识数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2)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263004 2063245 12304325 12072462130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四、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历史,学生接触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千亿,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础。
第十一课时 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数位顺序表,读出下列各数,并说出读数的方法。(指名回答)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6 5 3 ┆ 2 4 9 6 2 4 9 6 ┆ 6 0 0 0
2、说一说含两级数的读法。
3、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比亿大的数如何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1 6 5 0 ┆ 0 0 0 0 1 6 5 0 ┆ 0 0 0 0 ┆ 0 0 0 0
1、指名读数:一千六百五十万
2、回忆含两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三级数的读法,让学生试读。
读作:一千六百五十亿
3、思考:为什么0不读?(指名回答)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 1 0 0 6 ┆ 0 0 0 0 1 0 0 6 ┆ 0 5 5 6 ┆ 0 0 0 0
1、指名读数:一千零六万(说出读法)
2、指名试读含三级数的数:一千零六亿零五百五十六万
3、思考:为什么读0?三级数的读法和两级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4、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每一级中间和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二)、巩固练习。
(1)读法练习。(指名板书,集体订正)610 0000 0000
读作: 36 0600 0000
读作: 5010 4000 2000 读作: 70 0000 5000
读作: 5080 0060 0000
读作: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理解,这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
第十二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
2、做一做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教学用具: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指名回答)2.写出下面各数。(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和交流留下了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三、教授新课
回忆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板书:三亿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万 ┆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3 ┆ 0 0 0 0 ┆ 0 0 0 0(1)请学生在计数器拨出三亿。(2)观察计数器拨出的是几位数?
(3)让学生试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总结: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三亿 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教学反思: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后对大数写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前提下,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综合知识,使学生对大数的写法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十三课时
改写和省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掌握用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3、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重点: 掌握改写的方法,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教学难点: 四舍五入与改写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期准备
1、回答。(指名回答)(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2)把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2、填空。(指名回答)
3000000=()万
5376000≈()万 27602676≈()万
3、导入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单位的改写,之后,我们又学习了亿以上数,那么亿以上的数的单位改写又该如何改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板书
300000000=(3)亿
2600000000=(26)亿
(1)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亿的数)(2)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两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3¦0000¦0000
26¦0000¦0000
(3)说一说300000000里面有几个一亿?2600000000里面有几个一亿?
(4)请同学总结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先分级,将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
2、板书 1236270000≈()亿 20897000000≈()亿
(1)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都是非整亿的数)(2)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两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12¦3627¦0000 208¦9700¦0000
3、全班作业本上完成,交流方法。
1236270000≈(12)亿 20897000000≈(209)亿
4、请同学总结非整亿数的改写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先分级,再看千万位是否满5,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最后写上“亿”字。
三、巩固练习
1400000000立方米=()亿立方米 23000000000=()亿 1170000000=()亿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板书设计 改写和省略
300000000=(3)亿 2600000000=(26)亿
1236270000≈(12)亿 20897000000≈(209)亿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学习把整万和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大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直接经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做好了铺垫,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获得了改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第十四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你和家人去超市购物后,兴高采烈地去结账时,结账处的阿姨是怎样给你算账的呢?(利用计算器结账)用计算器来结账有什么好处呢?(操作简单,计算又快又准)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认识计算器。
二、新授: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记的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介绍算筹:
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由于算筹需要不断改变算筹的摆列形式,计算速度比较慢,因此,人们就不断对算筹进行改革,直至演变为珠算。
(一)珠算。
1、介绍珠算。
用算盘作为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珠算。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介绍算盘的组成:课本第23页,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3、介绍计数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
计数时要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请你在算盘上表示出1—9(学生动手)同样,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
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4、珠算拨珠的方法。用拇指拨上1、2、3、4.用食指拨去1、2、3、4.用中指拨上5,拨去5.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
5、练习:在算盘上拨出下列各数。2468 6890 5632 76890 3456 7894 20948 23098
(二)计算器的认识 导入:
刚才介绍的我国古代的一些计算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工具了。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由于它的体积小,便于携带,计算迅速,准确被广泛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正在全面取代珠算。下面就介绍计算器的知识。
介绍功能键:
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简单的计算器。自主学习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开关及清除键。用于计算的开始和全部清除。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关闭键。
CE:清除键。仅消去当前显示的数据,计算过程中,不影响前面的数据及运算。一般用于修改输错的数据。
M+:存储键。用于将某些数据的记忆与存储。M-:减少储存键。用于将储存数据减去。MC:消除储存键。用于消除数据的储存状态。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1)实验一
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2)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4)学生汇报与补充。
三、巩固新课
(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
(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作业
(1)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进入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②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四、作业
1、学生回家做一个热气球。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1、了解氮气的作用。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2、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2、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2、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3、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教学准备
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 ⒉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⒊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学习新课
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⑵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⑶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5(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调查记录。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第二单 元冷和热
⒈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共同的体验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
二、形成温度概念
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认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生有使用温度计的经验,但缺乏科学性。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造成误差的原因,并判断哪些误差是可以避免的。这个环节是今年新增添的。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二、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三、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①描点 ;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曲线图的作用,如股市大盘的曲线图。作业设计 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两项作业可以选其一。
⒉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热在金属中是沿着金属传递的,在水中则是由下向上,进行冷热对流。
难点:想到借助有形有色的物体来帮助观察水的对流。从水的对流联想到空气的对流。教学准备:试管夹,涂了蜡的铝片、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演示烤铝片的方法。要求: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铝片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 铝片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铝片,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我把本环节的重点放在“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水如何变热”。
让学生在提出的方案通过尝试选择有效方案,也有助于学生观察到有管借助是何种物体,观察到的水流动都是相同的――对流。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观看教学VCD 利用教学VCD处理难点
二、了解辐射
学生自学20页“辐射”。
三、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
分析图(第20页)中热的传递方式,注意,另外用纸画书上的图,但不要有箭头,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加上箭头。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
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⒊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 难点: 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聚集”
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敢于猜想,并能用实验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先将蜡烛点着。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与描述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了解糖变化的过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师生讨论方法: 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讨论和教学VCD相结合。
⒋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不同物体、不同颜色物体的散热和吸热性能。难点:对比实验中定量因素的设计。
教学准备:沙、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彩色笔或墨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沙和水)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能力一样吗?比如说,沙和水,哪个吸热快? 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
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较为科学、精确地知道物体吸热后的变化?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
(注:实验中,要考虑到沙子要干,这一点可能学生不会考虑到,教师可适当提醒。)
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制定方案:怎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学生分组到室外实验,师巡视,检查学生记录情况。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6、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
在进行讨论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了解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这种讨论在科学学习中应该是经常发生的,讨论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外显的过程,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提问: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请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要哪些材料?怎样操作?怎样保证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制定。鼓励学生尽可能想出不一样的方案。
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尝试自己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二、了解生活中觉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1.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教师也可作适当补充。
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应用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例子。体会利用科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三、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
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通过模拟云和雾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云和雾形成的道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变化。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案。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⒈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教学过程:
1、引入
(1)(出示标题)看了标题,你能猜一猜这个单元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2)听一听,周围有没有声音,都是些什么声音?
2、准备阶段
(1)利用周围的物体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3)置身于这样一个声音王国里,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3、假设阶段:根据平时的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
4、实验阶段
(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汇报验证结论,通过再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上理想久久,找课件
(3)反思:说一说你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5、验证阶段
(1)提问:我们能“看见”声音吗?(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交流验证结论。
6、应用阶段
(1)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什么内容吗?(2)应用“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以上现实申明什么?
(若是学生答不好,可把阿谁问题化难为难。问:正在人和电铃之间隔灭什么物体?那申明声音可以或许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布?向哪个标的目标传布?)
③教师小结:以上现实申明声音能正在空气别传布,声音传布的标的目标是向灭上、下、前、后,左、左各个标的目标的。
()认识声音能正在固体别传布
①会商:声音正在固体外能传布吗?无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阿谁问题,我们来做个考试考试。把耳朵紧贴正在桌面上,用手悄然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考试考试。
④汇报考试考试功效。
⑤会商:以上现实申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考试考试功效申明声音正在固体外也能传布。
()认识声音能正在液体别传布
①会商:声音正在液体(例如水)外能传布吗?无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阿谁问题,我们来做个考试考试。一个同窗把耳朵紧贴正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窗正在水外把两块石头相碰,正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考试考试。
④汇报考试考试功效。
⑤会商:以上现实申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考试考试功效申明声音正在液体外也能传布,同时再次申明声音正在固体(玻璃)外也能传布。
()分析认识声音的传布
①提问:通过以上研究,你晓得声音能正在哪些物体别传布?
②填空:讲义第页的空白。
③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晓得声音正在气体、液体、固体外都能传布。那些物体是架正在发声物体取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反是通过那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外来的。假如正在发声物体取我们耳朵两头什么物体也没无,那么 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科学家曾做过那样的考试考试:正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正在罩外可以或许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正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阿谁考试考试证明,若是正在发声物体四周没无任何物体,那么声音就不能向别传布。(无前提的学校可以或许演示阿谁考试考试。)
指点学生认识声音传布的体例
()讲述:那么声音是如何通过四周的物体向别传布的呢?为了弄清阿谁问题我们来做个考试考试。
()演示考试考试:把拴无小球的纸屏立正在桌上,正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无必然节奏。
()提问: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贴灭纸屏的小球随灭鼓声正在不竭地振动。)
()会商:你如何注释那类现象?(或问:贴灭纸屏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讲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惹起四周的空气也跟灭振动。(以下内容,需用手的左左振动辅帮申明。)发声体振动得快,四周空气振动得就快;发声体振动得慢,四周空气振动得就慢;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大,四周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大;发声体振动的辐度小,四周空气振动的辐度就小。那样,发声物体四周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类不竭振动灭的声音的波浪,那类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出示水波、声波图。)
就像石女投正在水外形成的水波可以或许一圈一圈地向近处传布一样,声波也可以或许向近处传布。所不合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四周传布,而声波可以或许通过四周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左各个标的目标传布。
声波现实上是一类因为声音惹起的物体的振动。当敲鼓惹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惹起纸屏跟灭振动,并且惹起贴正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灭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若是发声物体四周没无空气,也没无其他的物体,那么就不会形成声波,声音也就不会向别传布,我们也就听不到声音。
(三)巩固利用
讲述:那节课,我们体会了声音是如何传布的。
提问:
()声音可以或许正在哪些物体别传布?
()声音是以什么体例向别传布的?
()声音传布的标的目标是如何的?
()正在片子里常看到那样的镜头:人用耳贴正在铁轨上密查近处可否无火车声,用耳贴正在地上密查近处可否无马蹄声。那是如何回事?从那些例女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正在空气别传布快,仍是正在钢轨、大地别传布快?)
()为什么宇航员正在月球上必需借帮无线电通话?
(四)布放做业
正在收音机(或录音机)的喇叭处挂一根细绸条,把收音机开关打开(或用录音机放音乐),把声音开大,察看绸条会如何?(随灭音乐声飘动起来。)你如何注释那类现象?
5、欢愉的小乐队
一、勾当方针
感应感染乐曲、熟悉乐曲、区分音的凹凸和强弱。
二、沉点取难点
糊口外的声音无良多,要感应感染音的凹凸,区分出音的强弱,那起首理当指点长儿正在糊口外寻觅,本教材的沉点就是指点长儿正在感应感染乐曲、熟悉乐曲的根本上区分音的凹凸和强弱,难点是区分音的凹凸、强弱后进修用乐器等表示出音乐的凹凸、强弱。
三、准备
小钢琴若干架让长儿感应感染音的凹凸。三角铁和小鼓各一件。音乐磁带《欢愉之歌》。
分类图片让长儿感应感染音的强弱。5.供给各类各样的乐器,数量多一些。注:《欢愉之歌》的旋律当正在高音区,低音区别离呈现并且无强弱之分。
四、设想思绪
长儿能区分音的凹凸、强弱最次要的是正在日常糊口外感应感染,果此觅来小钢琴让长儿感应感染音的凹凸,觅来良多良多卡片让长儿回忆各类声音的强弱是相当主要的,除此以外就要让长儿用不合的体例来表示音的凹凸和强弱。如利用乐器,利用四肢的勾当等等,通过多类形式就可以或许让长儿不竭感应感染、不竭表示,从而准确区分音的凹凸和强弱。
五、勾当流程
角落勾当外感应感染音的凹凸和强弱——集体勾当外感应感染音的凹凸和强弱——角落外再次感应感染音的凹凸和强弱 1.角落勾当外感应感染音的凹凸、强弱。①用小钢琴让长儿体味音的凹凸。
长儿正在角落外自正在试探,教员可以或许通过不竭地讲评让长儿晓得音无凹凸,仿佛样是乐曲“两只山君”别离正在高音区,低音区弹奏,让长儿发觉不合。晓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正在小钢琴上高音的位放、低音的位放。
②给卡片觅家让长儿回忆分辩糊口外音的强弱。
让长儿回忆糊口外的各类声音,给卡片觅到本人家,如打雷的声音是响的,就把它归到“强”的家里,反之归到“弱”的家里。
③正在角落逛戏里让长儿听赏《欢愉之歌》。
熟悉旋律,感应感染旋律,会用乐器来冲击音乐的节奏,教员正在指点过程外可以或许指点长儿用不合的乐器,⒉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作出假设;
2、能够设计活动活动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2、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图片)
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理想久久教学网 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3)设计以下的实验。
(3)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用小木棍听小闹钟的声音。
(4)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 璃)中也能传播。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3、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4、使学生知道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5、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及鼓膜的作用。
2、学生通过探索知道人的听觉产生过程。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1根橡皮筋、细沙。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揭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的结构
(1)出示“耳的结构”的模型,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2)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主要讨论外耳、中耳、内耳的主要功能。)(3)提问: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起什么作用? 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1)讲解:“鼓膜模型”制作方法。
提示学生,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要仔细观察气球皮上面的细沙有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让发声物与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使发声物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在距离“鼓膜模型”远近不同的地方用相同的力发声物,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20(3)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4)小结: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3.了解耳廓的作用
(1)出示音乐贺卡。先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大小。
(2)再让学生将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把两手同时放到耳后效果会更佳。
(3)小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4)举出一些动物耳朵的例子,以加强学生对耳廓作用的了解。4.总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师生共同总结: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
5、课后拓展
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
⒋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各种能发声物体(小铃铛、钢据条等),空纸盒、橡皮筋。
(二)教师准备:电子琴、锣、小锤 教学过程:
一、探究部分
1、认识声音有音色区别
(1)谈话:听说你们班同学歌声特别好听,谁来表演一下(抽另外两位同学再表演一下)(2)提问:这三位同学声音一样吗?谁的声音最好听?(谁的音色最好)
(3)小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声音,自然界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2、发现声音有强弱差异
(1)放一段音乐(声音大小不一)提问:前后有什么区别?(2)讲解:声音强弱,叫音量。
(3)演示(敲锣)制造不同音量的声音。
(4)学生做发声活动,体会声音强弱和什么有关?
(5)学生交流汇报:声音强弱和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声音越大。(6)演示钢据条振动情况,进一步认识:声音强弱跟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7)提问:老师敲锣,谁听到的声音最大?谁听到的声音弱些?声音强弱还和什么有关?(8)小结:声音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1、跟振动幅度有关;
2、跟距离有关。)
3、认识声音有高低的区别
(1)演奏几个不同的音,让学生辨别有什么不同?
(2)讲解: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低又和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3)学生阅读课本第37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第一步:先拨()的橡皮筋?具体如何操作?那么你猜猜,变紧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还是变松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
第二步:再拨()的橡皮筋?具体如何操作?你猜猜:变短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还是长的橡皮筋发出声音高?
第三步:最后拨()的橡皮筋?你猜猜: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还是粗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
(4)全班汇报交流,明确实验步骤。(5)出示实验要求: a、保持安排、认真倾听。
b、每步都要认真观察音调变高时,橡皮筋振动有什么变化?(6)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7)交流实验结果:
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松、长、粗的发出的声音低。
(8)小结:声音高低和什么有关?(1、跟松紧有关;
2、跟长短有关;
3、跟粗细有关。)或者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二、谈收获或体会
三、置疑: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延伸。
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⒈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配套食物分类卡片,全班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的统计表,食物交通规则。课前,请每位孩子写出自己最喜欢吃的一到三种食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民以食为天”,我们都吃什么呢?我们吃这些食物有什么好处呢?(板书课题: 22 我们吃什么)
2、提问:你对自己吃的食物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小组交流,汇报。
二、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1、刚才同学们提到了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是不是一类的?如果你给它们定个标准,你能分成几类?
2、发给小组食物卡片,学生对食物进行自定义分类,教师巡视,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的分类方法多。
3、小组汇报,并简单说说理由
三、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我们每位同学刚才说了那么多食物,在这么多食物当中,哪几样食物最招我们小朋友的喜爱?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2、出示统计图表,解释统计项目与方法。
3、学生按小组把自己写下的爱吃的食物统计出来。
4、全班统计,哪几样食物最受同学们欢迎?完成活动记录的统计图表。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我们吃食物,主要吃食物中的什么呢?
书本44页、45页的资料中向我们介绍,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有哪些营养,分别在哪些食物中。
2、学生限时自学,分组竞答(板书:营养: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纤维)
3、观察统计表,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完成活动记录。
5、师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五、总结、延伸
总结:不同食物有不同营养,我们吃的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1、延伸:道路有交通规则,在我们吃食物时,也要遵守食物交通规则。
2、发给学生食物交通规则资料。
⒉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作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
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准备:食物结构金字塔方案、文具、塑料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评价食物的营养搭配
1、出示几份食物的搭配,提问:这几份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合理?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各组的评价结果。
4、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份食物?为什么?
5、引导:评价必须要有标准。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二、学习搭配食物
1、认识“食物金字塔”。(1)“食物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3)总结。
三、设计食谱、模拟配餐
1、分析自己的食物搭配。(1)出示各自的食物日记。
(2)根据自己的食物日记制作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3)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2、设计食谱。
(1)根据以上情况自己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2)分组对设计的食谱进行交流、评价、修改。(3)将设计的最终食谱填写在P86活动记录中。
3、模拟配餐活动。
方案A: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方案B:采用纸制餐盘用文字或图画来表示配餐情况。(1)要求:设计的食物搭配应又好吃,又省钱„„(2)学生活动,教师作适当指导。3)总结。
四、作业
1、制作一周内每天的“食物金字塔”。
2、对家里的食物搭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分析,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⒊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并对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
2、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的谚语。教学过程:
一、品尝和“跟踪”小馒头。
1、提出问题:小馒头离开口腔,会去哪儿呢?让我们来跟踪它吧。怎么跟踪,你有办法吗?
2、提出假设,想办法搜集证据。
3、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4、用听诊器仔细地听一听,在咀嚼和吞下小馒头时发出的声音。注册理想久久免费定制课件
二、小馒头的“旅行”。
1、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体内是怎样“旅行”的?
2、推测:它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
三、食物在体内的变化。
1、学生观察、讨论、记录和阅读消化过程。
2、学生讲解消化过程。
3、学生互相补充、纠正。
4、师生共同小结:食物在体内的变化。
四、饮食习惯。
1、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你知道哪些?
2、你知道哪些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
3、你自己的饮食习惯好吗?为什么?
4、搜集有关饮食健康的谚语。
⒋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1、学会研究食物添加剂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
2、学会小组上网调查法、观察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食品中的人造食用色素.食品添加剂过量及微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是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害的;
2、了解怎样吃食物才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食物色素和添加剂、污染分析中意识到安全食用食物的重要性;
2、安全的食用食物;
3、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对食品的污染、保障食物的食用安全。教学重难点:
1、安全通过对比、自主探索、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知 道怎样吃才食物安全;
2、学会分析加工食物里的添加剂、初步掌握这些分析方法。
课前准备:准备一些色彩诱人食物的图片。有关食物安全方面的网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饮食的,有哪些好的饮食习惯?
2、教师讲述:介绍近年来在欧洲发生的“疯牛病事件“。
二、自主学习:(第一部分)
1、观察一些色彩诱人的食物图片,分析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什么?(1)了解什么是天然色素,什么是人造色素,通过对比观察知道他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第二部分)调查加工食品里原料的成分
(1)、我们平时吃的那些丰富、可口的加工食品里到底添加了什么?
(2)、通过网络对照食品中的色素使用标准、食品中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分析这些食品的添加剂安全吗?
(3)、讨论研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的食品。(第三部分)调查我们吃的新鲜食物的安全性(1)、书P54图,肉、鱼、蔬菜等这些我们吃的新鲜食品是否安全?(2)、查看有关食品污染造成的不良后果
(3)、小组讨论防止污染的对策,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第四部分)课外拓展
1、市场调查:了解市场有哪些不安全的食物。
2、出一份安全食用食品保障身体健康小报。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⒈排序
教学目标: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个特征进行排序。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昨天忙坏了,好多东西都没有整理,谁愿意帮老师把讲台上这些凌乱的实验器材整理一下?要求:把这些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活动:指名学生上台排列物体。
3、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要这么排列?你是按照物体的什么特征排列的?
4、教师小结。
二、认识什么排序
1、揭示: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2、布置任务: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来研究“排序”的问题。
3、(观看运动会入场式录像片断)思考、交流:在队列训练时,我们是按照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4、提问: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哪些事情经常需要经常排序呢?
5、学生交流。
6、讲解:统计体育比赛的成绩、公布活动竞赛的名次、罗列人体需要的营养数量等时,都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排序。按在各项比赛中成绩的好坏排序,排在第一位的,就叫冠军。
7、排序活动:前两天学校举行了冬季运动会比赛,这是四年级学生参加跳绳、踢毽、长跑比赛的原始成绩记录单,请大家根据成绩的高低给他们排序。跳绳成绩记录单(单位:个)上理想久久,找课件
踢毽成绩记录单(单位:个)长跑成绩记录单
8、交流排列结果:四年级冬季运动会比赛跳绳、踢毽、长跑的冠军分别是谁?各项比赛的排名分别是怎样的?
三、认识排序的作用和意义。
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排序,为什么要排序?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小结。
3、讲解:其实,在科学研究中,也经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资料的方法。
4、活动:整理一组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把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5、交流排序结果。
6、讨论:观察排序后的数据资料,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7、教师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四、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
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塑料薄膜,它们分别是: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
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和形状,再进行性能测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5、交流、小结: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给物体排序。
测试排序结果如下:
五、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教师总结。
2、拓展活动: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⒉分类
教学目标:
1、能以给定的事物特征为标准,将不同的事物分别归类。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4、知道什么是多级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5、通过学习“科学家如何给生物分类”,懂得:①科学探究离不开分类;②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姓”和“名”。
6、重视分类的科学根据。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动画)森林里,动物们纷纷到兔宝宝超市购物,各种商品杂乱地放在柜台上,兔宝宝东长西找,忙得满头大汗。
2、提问:你们可以帮帮兔宝宝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它找起来一定方便多了。
3、学生交流方法。
4、教师小结:对,如果帮兔宝宝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它找起来一定方便多了。找教案,上理想久久
5、概括方法: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于一类,这种做法就叫分类。
6、揭示课题:分类。
二、尝试分类,了解方法和意义
1、布置任务。(教师为大家准备一些物品,可以是水果图片,也可以是其他实物)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识图片或者实物,讨论: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识?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生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演示课件:给动物分类。
6、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到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 28 征?
7、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分析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LX99.ORG,定制课件
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庭成员。(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五四青年节个这样的海洋生物。(第二种:多极二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二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二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二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在组群,但它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方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57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带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引导学生分邮票。
6、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 29 四条腿、不下蛋。
7、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物质群体及特征,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置任务: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课件请到理想久久LX99.ORG下载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小结: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内。
4、学生实践活动。
四、拓展延伸
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歌曲《快乐的do re mi》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体会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认识和演唱音符do re mi。3.正确掌握附点八分节奏、切分节奏。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用欢快、轻巧的声音演唱。2.认识do re mi唱名。教材分析:
《快乐的do re mi》是一首欢快活泼、极富儿童情趣的歌曲。2/4拍,1=G,六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匀称的节奏使歌曲颇具进行曲的风格。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旋律的大跳、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多次出现使歌曲更加明朗欢快。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前四小节完全相同,后四小节产生变化;第二乐句第五小节的节奏变化在学生演唱时可能会与第一乐句混淆,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解决;第三乐句“”连续附点节奏增加了乐曲的动感,切分音“”和跳音“”的对比使歌曲更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1.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新朋友,你们听听他们是谁? 2.教师范唱《快乐的do re mi》第一段歌词的前两个乐句。3.学生聆听后回答:do re mi。
二、活动解疑
1.认识do re mi唱名。
(1)老师在黑板上出示do re mi。
(2)介绍音符的唱名1唱do;2唱re;3唱mi。(3)学生跟老师的琴声唱一唱do re mi这三个音。2.听音练习:寻找do re mi。
(1)老师发给学生三张写着唱名do re mi的卡片。(2)老师分别弹奏三个音,学生听后举起相应的卡片。3.听音游戏。
(1)请6名同学,每人发一张写有一个唱名的卡片。
(2)老师弹琴,学生按照听到的音高,对应手中的卡片找到和自己相同唱名的朋友。
(3)学生再唱一唱这几个音。
三、拓展升疑
1.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欣赏歌曲《快乐的do re mi》动画。3.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4.学唱第一段。
(1)教师播放一遍歌曲第一段,请学生听一听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表现欢快的情绪。
(2)学生听后回答:歌曲的最后一乐句最能表现欢快的情绪。(3)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节奏跳跃,运用了附点八分、切分节奏。歌词中用了衬词。(4)学生按照节奏轻声读第一段最后一乐句歌词。(5)学生跟琴演唱。(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教学要求:教师可先范读,对复杂的节奏型(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给予引导;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6)老师和学生配合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老师演唱歌曲第一、二乐句,学生演唱第三乐句。)
教学要求:学生在唱第三乐句时,要注意声音轻巧、跳跃。(7)老师弹琴,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老师听后加以指导。5.学习演唱歌曲第三段。
(1)播放歌曲第三段,学生听歌曲录音。(2)学生跟琴直接演唱。6.学习演唱歌曲第二段。
(1)老师范唱《快乐的do re mi》第二段谱例,学生听歌曲的内容唱的是“妈妈的摇篮曲”。
(2)师:用什么样的速度表现摇篮曲呢?力度应该怎样? 生:回答。
(3)教师播放《快乐的do re mi》第二段伴奏音频,学生用歌声表现第二段。(速度慢、力度较弱、声音应是很柔美的。)7.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8.用不同的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分小组唱等)演唱歌曲。
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不要让学生的错误重复发生多次以后才纠正,否则会事倍功半。
四、课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欣赏《哆来咪》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哆来咪》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让学生在体验、合作,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学习7个简单音符,灵活运用柯达伊手势引导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各音阶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以及其音响效果。
3、在歌曲的演唱中感受歌曲欢快、诙谐有趣的特点
4、引导学生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教学重难点:在歌唱中感受歌曲欢快、诙谐有趣的特点;灵活运用柯达伊手势引导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各音阶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以及其音响效果。教学方式方法:欣赏法、启发引导法、感知体验法 教学分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被誉为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歌曲《哆来咪》被翻译成中文后,也成为了深受孩子喜欢的儿歌童谣,一轻松诙谐的歌词让孩子们知道了“ 哆 来 咪 发 嗦 拉 西 ”这7个音符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学习歌曲,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1、师生问好。
2、由1、2、3、4、5、6、7七个音符进行发声练习。
二、活动解疑
观看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Do Re Mi》歌曲的视频
(一)简介音乐剧《音乐之声》:
有一部曾获得过奥斯卡奖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应聘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教孩子们从学唱“Do、Re、Mi”开始,在游戏中学会了唱歌,懂得了七个音符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魔力。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Do Re 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1、设问:我们来看看玛利亚是怎样教这些孩子们学会唱歌的?(每个音符都有一个小故事)
2、师:恩,玛利亚真厉害,把枯燥的七个音符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让这些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在游戏和歌声中很快学会唱这七个音符了,我们想不想也跟着玛利亚用这个有趣的方法一起来学一学?
3、观看视频,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哼唱。
(三)学唱歌曲《Do Re Mi》
1、学生自己视唱简谱。
2、教师领唱,学生跟琴视唱简谱。
3、教师提醒注意附点节奏及变化音的音准,教师分句教学进行简谱范唱,学生跟琴模唱练习。
4、全体跟琴唱简谱。
5、教师范唱歌词。
6、教师领唱,学生跟琴学唱歌词,注意音高、音准、节奏。
7、学生填入歌词完整地演唱。
8、富有弹性的演唱。学生跟音乐唱一遍,再跟伴奏音乐唱一遍。(注意表现歌曲感情)
9、脱离歌谱,看“Do Re Mi Fa So La Ti”表进行集体背唱。
(四)表现歌曲《Do Re Mi》
1、分组合作表现歌曲:(1)全体分为七个小组,分别演唱“Do、Re、Mi、Fa、So、La、Ti”七句歌词,最后一句全体唱。(唱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进行评价和鼓励)(2)请一排七人合作演唱歌曲(横排、竖排各请一组)。
(3)边听音乐边教师临时指定,每人一句演唱,最后一句集体完成演唱。(4)小组互评
2、个人演唱歌曲
(1)分别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进行个人演唱。(2)师生评价。
3、集体演唱
三、拓展升疑
再次观赏电影片断,聆听完整的歌曲《Do Re Mi》并进行集体演唱
玛利亚把每个音的唱名编成不同的故事教给孩子们,使音乐学习变得活泼有趣。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将“多、来、咪、发、梭、拉、梯”这个音阶深深地印在脑中。由于将音名编成故事来学,使得学习音乐变得轻松、愉快了。谢谢玛利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首简单好听又好学的歌。
四、课堂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
1、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掌握用轻松、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2、认识并打准符点音符,并了解连音线的作用。用自由、舒展动作为歌曲创编律动。
3、用自由、舒展动作为歌曲创编律动。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歌唱能力,并注意提升学生创编律动能力。
2、认识并打准符点音符,并了解连音线的作用。教学难点: 注重学生在歌唱、表演和创编能力上的培养。教材分析: 《快乐宝贝》
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第1--8小节节奏完全相同,四、六、七度的大调音程闪现在旋律进行中使歌曲动感十足,是孩子们不由就要跟着音乐跳起来。第9--12小节节奏舒展,动感中又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紧接着,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出现使歌曲从新欢快活泼起来,在16小节歌曲进入高潮,最后在“就是我”的欢呼声中结束。歌曲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它有跳跃的旋律,用说唱结合的演唱形式,朗朗上口又紧跟时尚,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1.跟随旋律学生走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活动解疑
1.师: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扭动身体把一个假期的欠缺的运动补回来,用精神百倍来面对新学期吧。(播放歌曲)
2.教师:同学们的节奏感觉真不错,我发现有好几个同学的动作非常棒,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们到前台来做给大家看。
3.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看上台的同学表演,在鼓励的同时,纠正动作再适时教授自己编排的律动。
4.教师:同学们,你们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真是太强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完整来表演一遍吧。
三、拓展升疑
1.多媒体播放《快乐宝贝》,学生边观看边休息。2.再听一遍(发歌谱,词曲人手一份),学生轻声哼唱。
3、学生按照节奏朗读读歌词,并说出难点 A、师出示难点的节奏型 :
(a)x.x xx xo x.x |
(b)x x.x |
(c)x.x xx xo x.x | x x.x |
(d)x x x x.x | x o o o ||
指导认识附点节奏并拍准节奏型
B、师:老师再给加上歌词,你们还会拍吗?(a)x.x xx xo x.x | x x.x | 噜啦噜啦啦 快乐 宝 贝(b)x x x x.x | x o o o || 就是 我 就是
我
师: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再来一遍(用电子琴敲击节奏做纠正依据)。C、认识并了解连音线的作用。4,反复播放,学生自学歌曲。
5、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并做歌曲处理。
6、学生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升疑
师生共同载歌载舞演绎《快乐宝贝》 小结 1.教师: 快乐的宝贝们,今天的学习快乐吗?
2.让我们保持着现在的快乐状态精力充沛的去学习其他的课程吧,同学们,下一节课再见!(学生在《快乐宝贝》就是我中走出音乐教室)
四、课堂反思
第二单元 农家孩子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放马山歌》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启发学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放马山歌》,并且掌握基本节奏型和衬词的唱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视听结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并进一步了解山歌的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放马山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牧民愉快的放牧生活。让学生知道民歌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山歌体裁的风格特点。
2、启发学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掌握基本节奏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好听的民歌,你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这两首民歌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播放音乐)音乐片段一: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音乐片段二: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回答)
二、活动解疑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师:同学们说的太对了。我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是新疆民歌,一首是蒙古民歌。那么,什么叫“民歌”呢?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它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民歌按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现在,老师再请大家欣赏一首民歌,你们猜猜它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哪一类呢?(学生回答)
2、简介山歌。
师:这首歌曲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的山歌,叫做《放马山歌》。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山歌”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歌”是指人们在山野劳动生活中所演唱的抒情性的民歌。山歌的音乐节奏一般比较自由,声调高亢嘹亮,音调悠长,拖腔中常用自由延长的音来抒发感情。有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使歌声传得更远,常常加上呼唤性的衬词、衬句。
3、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
师:现在,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山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放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唱的歌,它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4、聆听歌曲旋律,了解歌曲的歌唱顺序。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歌。同学们看歌谱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2/4拍号、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生答)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遍这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的歌唱顺序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聆听)
5、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这首歌曲的节奏型也很有特点,我们来观察一下。(出示节奏)
师:歌谱中的哪些节奏是你不熟悉的?谁来帮一帮他?(1)熟悉基本节奏型。
(2)在熟悉了基本节奏型后,学生边打拍子边读出节奏。
6、视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美。
(1)师:歌曲的节奏我们已经掌握了,我们再来看歌曲的曲谱。组成这首歌曲的音特别的少,究竟有哪几个音呢?(la、do、re、mi)教师运用柯达伊手势带着同学们唱一唱。(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一、二乐句。师:老师把这几个音填在了刚才我们练习的节奏上,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3)学生完整演唱歌谱。
师:我们已经把第一、二乐句学会了,那么后两个乐句你们能不能试着唱一下?(自由练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前后乐句相同)我们把歌谱完整的唱一唱。
7、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学生用Lu哼唱曲谱。
(2)师:我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要求的那样再哼唱一遍?(3)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4)重点指导“哟哦”的唱法。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哟哦”这两个字,“哟哦”有什么实际的意思吗?在民歌中有一些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歌曲中却具有烘托气氛、突出民歌风格的作用,这样的词叫“衬词”,衬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唱起来朗朗上口。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牧民们喊“哟哦”是在干什么?你能唱一唱吗?(学生唱)“哟哦”这两个字是牧民赶牲口时的吆喝声,表现了牧民欢快、热情、奔放的情绪。在吆喝的过程中要注意“哟”字长一点,起点高一点;“哦”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学生可以用挥鞭的姿势辅助自己找到吆喝的感觉)(5)师: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听范唱)我们能用歌曲中那样的情绪和速度唱吗?
歌曲处理:启发学生欢快、高亢、豪放地演唱歌曲。咬清楚每一句话的字头。最后一句“不会发”演唱的速度要逐渐减慢。“哟哦”更要悠长。(6)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过瘾,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齐唱。师: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想一想设计成什么形式?(男女分唱或一领众和等)
三、拓展升疑
1、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放马山歌》视频。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作为奖励老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的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放马山歌》,听一听他演唱的这首民歌带给我们又是怎样的感受吧!
2、课堂小结: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只是采摘了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我们还会学到许许多多的不同风格的民歌,同学们课后也可以搜集一些好听的民歌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四、课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老爷爷赶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农村人快乐的生活。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较准确的节奏和有表情的演唱《老爷爷赶鹅》。
3.学习用动作表现歌曲,并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通过学唱歌曲了解不同速度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或乐曲创编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教学重点:
1、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较准确的节奏和有表情的演唱《老爷爷赶鹅》。
2、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不断提高演唱歌曲的质量。做到气息连贯、吐字咬字清楚,有适度的强弱起伏,能较为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感情。
3、歌曲中“ 3 2 3 2 1 | 0 5 5 1 0 |”处休止符的正确掌握。嘎嘎 老爷爷 嘎嘎 嘎 教学难点
一、情景设疑
1、在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时,容易产生“赶拍”现象。
2、歌曲中“ 3 2 3 2 1 | 0 5 5 1 0 |”处休止符的正确掌握。
嘎嘎 老爷爷 嘎嘎 嘎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老师和学生谈话引出今天音乐故事中的主人:鹅。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啊,学得全是有关于动物的歌曲,那么今天的这位朋友是我们以前认识的,说起来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啦,出示鹅的图片。找同学回到问题。师:有关于这位老朋友谁能给老师说一下? 生:学过的诗叫《鹅》,还有一首歌就是把这首诗改编成歌曲的。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看来你们对这位朋友还是有印象的,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的朗诵这首诗,大声的唱出我们的老朋友鹅,好吗? 生:朗诵诗歌,并带律动的去演唱歌曲。并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活动解疑
根据这首歌的歌词意境,编出有趣的故事并由此导入新课。
师:请几位同学念几遍歌词,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今天我们这首歌里都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鹅,老爷爷,老大哥。师:谁能根据图片,给老师说一下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老师在旁引导。
生:有一位老爷爷要赶集,快要走到集市的时候有人喊到:老爷爷,老爷爷!一位老大哥想买他的鹅。而这个老爷爷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他说道:如果你给我跳个舞,我就卖你一对鹅。
师:说到这里我们同学们该想了,到底老大哥有没有买到鹅呢?好,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歌曲,去听听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什么样的好吗? 3.学唱歌曲
播放歌曲,让学生们对歌曲的情绪做一些了解,并在播放的时候,老师在旁用肢体语言表现情绪。
出示卡片:歌曲情绪——活泼,俏皮,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播放第二遍,让学生们体会歌曲的速度。
歌曲速度:稍快!
播放第三遍,让学生们找出歌曲最有趣的地方,(也就是最难点)课堂语言上不提及难点这句话,并有意的去淡化它,我在这里说道是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并有意识的往这方面引导学生。也就是:嘎嘎,老爷爷嘎嘎嘎。首先学唱歌曲的难点。
2 3 2 1 5 5 1 0 |” 嘎 嘎 老 爷爷 嘎嘎 嘎
跟琴唱旋律,并让学生们试着自己填歌词曲演唱。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醒注意歌曲的情绪,歌曲速度。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拓展升疑
讲故事的当中把这首歌教给我们的道理渗透进去。
歌曲里提到老大哥只要跳个舞,就能得到一对大白鹅,说起来啊,这个老大哥真是大摇大摆的跳起舞来,引得旁边的大白鹅都高兴地加入到这个跳舞的行列当中,他们是又唱又跳,真是一幅快乐的图画啊!那么老爷爷看到这里说啊:老大哥,我就送你一对大白鹅了?(言而有信)。可是老大哥呢?坚决不收老爷爷的大白鹅,说这是老爷爷辛辛苦苦养大的大白鹅,(我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呀)!可是老爷爷又有说:就当这(两个大白鹅换快乐好了。)说完高高兴兴的赶着鹅走啦!留下老大哥一个人在那儿想(:钱和快乐之间,老爷爷选择了快乐)!教师非常有表情的,带有身体律动的表演这首歌曲。然后让孩子们模仿一下,老大哥是怎样用舞姿吸引了老爷爷而得到一对大白鹅的!请几位同学上前来表演老大哥的舞姿。并请全体同学在唱的同时都动起来,动作由老师指导。
请几位同学上前来表演一段音乐情景剧,并由此巩固这首歌给我们的教育意义。好同学们,我们帮老爷爷赶鹅去好吗?在同学们快乐的歌声当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四、课堂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森林水车》,感受乐曲主部与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2.能记忆乐曲主部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3.能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教学重、难点
1.聆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图式。2.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教材分析
这是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名曲,与《在钟表店里》《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首著名的描绘性的标题乐曲,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描绘了森林景色和森林中水车转动声及人们欢乐的心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乐曲采用回旋曲式,曲式结构为:
“序曲 A(主部)B(插部一)A C(插部二)A 结尾”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1.教师以水车图片及乐曲前奏中的水车音响引入乐曲《森林水车》。2.如果班里有农村的学生,可请他们介绍水车的作用。
二、活动解疑 1.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黑板或投影上有主题曲谱)。教师提问:
(1)主题A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2)主题A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2.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并提问:主题A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再次播放乐曲《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三、拓展升疑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完整播放《森林水车》乐曲,并提问: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三次)乐曲《森林水车》中,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三次。除主题A外,乐曲还有序奏、两个插部(分别用B、C来表示)和一个尾声构成。下面我们先听序奏部分。2.听赏乐曲序奏。
播放乐曲《森林水车》序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形象,边听边看曲谱。教师提问:
(1)师:序奏部分穿插了什么音响?
生:小鸟的鸣叫。
(2)师:序奏部分的节拍是几拍子?序奏部分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
生:八六拍、舒缓的。(3)师:你联想到什么景象? 3.听赏插部B。
播放《森林水车》插部B并提问:
(1)师:插部B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生:长笛)(2)师:你联想到什么景象? 4.听赏插部C。
播放《森林水车》插部c并提问:
(1)师:插部C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生:木管与弦乐)(2)师:你联想到什么景象? 5.再次完整听赏乐曲。播放《森林水车》。乐曲播放结束,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可以用颜色、图式等方式)。
用图式表示,可以有多种方案,但教师应注意:主部主题A应该用同样的符号或标记来表示,而插部B、C应该用不同的图式来表示。序奏和尾声也各不相同。如:
„„ □ ○ □ △ □ ≈ 用颜色来表示乐曲的结构,道理与用图式表示相同。主部主题A应该用相同的颜色,而插部B、C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乐曲为回旋曲式,正确的曲式结构为:
序奏 A(主部主题)B(插部一)A C(插部二)A 尾声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只要结构形式与上相同,就是正确的。
四、表现乐曲 1.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积极开动脑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序奏、主部主题A、插部B、插部C四个部分。学生按照分组,分别讨论。2.分组汇报(以下分组供参考)。(1)第一组(序奏):用竖笛吹奏序奏部分。(2)第二组(主部主题A):模仿水车运转动作。(3)第三组(插部B):女生的舞蹈。(4)第四组(插部C):打击乐器伴奏。
如果教师、学生能力较强,第四组也可由男生、女生舞蹈来表现:当木管乐器组演奏时,男生舞蹈;当弦乐组演奏时,女生舞蹈,好似男生、女生欢乐地对话。随音乐完整表现乐曲。注意:
①因乐曲序奏部分是G调,如果用C调竖笛吹奏,与乐曲调高不符。故乐曲序奏部分,教师不播放录音,让学生吹奏竖笛替代。
②播放《森林水车》主部主题A开始,学生随录音开始表演。
五、课堂小结 乐曲《森林水车》,是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这首乐曲与我们曾经欣赏过的《在钟表店里》《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首著名的描绘性标题音乐。它音乐形象鲜明,描绘了森林中水车的转动、人们欢乐歌舞的热闹场面,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第三单元 进行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饱满的情绪、嘹亮的声音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并能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表演。3.感受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激昂的情绪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2.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如何引导学生精神饱满地演唱歌曲,并能唱出力度的变化和旋律的起伏。2.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速度进行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光盘、电子琴、队旗、幻灯机、小镲、大鼓等打击乐器。教学过程:
一、唱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听<军歌>踏步走进教室)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导入:作为中国人我们都会唱本国的国歌了,那同学们现在都是少先队员了,你们会不会唱我们的队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呀?请会唱的同学跟录音一起唱一唱。2.听歌曲录音。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合唱团的小朋友是怎样唱的?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唱出了那些内容?
3.再听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中对少先队员提出了那些要求。4.出示歌词,让学生看着歌词再心里默唱。师: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当准确地唱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曲是曲作家寄明、词作家周郁辉1962年为电影《英雄小八路》创作的主题歌,原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78年10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此歌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同学们欣赏电影《英雄小八路》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再听歌曲录音。组织学生边听边随着节拍踏步。师:作为少先队员,我们一定很自豪,就让我们随着这坚定有力的歌曲踏起步来,展示我们的风采吧!6.多次聆听歌曲录音。组织学生边听边随歌曲节奏进行对列变化创编。7.分组展示。
8.师电子琴伴奏,有感情地慢速范唱,引导学生轻声跟唱。
9.生跟琴轻声唱歌谱,对唱得不准确的地方,如音准、节奏、速度、声音等,予以纠正。
10.歌曲处理。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要以情带声,第一乐段前两句要唱得饱满,咬字要果断,唱出少先队员蓬勃向上的气质和自豪感;后两句要唱得抒情亲切,唱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红领巾的热爱之情;第二乐段前四个小短句,要抓住 X.X的节奏特点,演唱时情绪饱满,铿锵有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三次重复要分清层次,层层递进,突出附点音符的重音,掌握好 X.X X X 节奏,要唱出少先队员的刚毅信念;最后一句,音乐处理时速度可稍慢一些,注意“接班”二字要顿开,“人”要唱满四拍在结束,这样才能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充分表现出来。X X 0 11.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少先队的象征,我们不仅要唱好队歌,热爱队歌,更要像歌中唱的那样,“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精神,声情并茂地再次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12.作业:课下背唱歌曲。
一、音乐活动“我们的队会”。
1.导入: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鼓号队表演录像。
师:同学们,他们是不是特别神气呀?今天,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做一名小队员来表演,好不好?
2.将学生分成四组:老师来弹琴、小镲组拍手、小军鼓组拍腿、大鼓组跺脚,提示学生:空拍的地方一定要空够拍,速度要慢,不要抢拍。3.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物体或自制乐器进行表演。
三、在全体学生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声中结束本课。
四、课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号手之歌 【唱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号手之歌》,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学会用圆润、有力度的声音歌唱。
3、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号手不怕苦、刻苦学习、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进行曲的风格。
2、前八后十六分节奏、四分休止符的正确把握。
3、“5 5 5 3 5 5 5 2 3 3 3 6 3 1 1 1 1 ” 的 的的 哒 的 的的 哒 的 的的 哒的 哒 哒哒 哒 这一句的准确掌握。设计理念
进行曲是儿童最熟悉、最易接受、最易随其律动作音乐活动的音乐题材之一。融合了听、唱、动、辨、创等方面的活动,涉及的相关文化也十分丰富,并自然地融入到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什么是进行曲应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教材分析:
歌曲《小号手之歌》是动画片《小号手》的主题歌,歌曲描绘了革命老区儿童团员赞颂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情景。全曲洋溢着坚定、乐观的井绳,同时又透露出缕缕童趣,尤其是模仿游击队员的号声“的的的哒”,更充分描绘了儿童团员们活泼、乐观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1、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动画片的主题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介绍动画片《小号手》的故事概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父母被地主山中狼杀害的放牛娃小勇参加红军后,当上了小号手,在一次战斗中,小勇负了伤,被送往后方,在伤愈归队的路上,遇到蒋军向红军阵地进攻,情况十分危急,小勇在敌军背后吹起冲锋号,打乱了敌人的进攻计划,红军和游击队乘机攻入敌巢,小勇击毙了妄想逃窜的地主山中狼,经过红军的教育和战斗锻炼,小勇成为英勇的战士
二、活动解疑
大家听了小勇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小勇平时的训练? 节奏一:(图片一)(学习歌曲的难点)
1、小勇在干什么,谁能来模仿一下,能不能用节奏的形式把节奏读出来?(生模仿吹军号)的 的的 哒 X X X X
2、小勇这次吹出了一连串的节奏,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的 的的 哒 | 的 的的 哒| 的 的的 哒哒 | 哒 哒哒 哒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
3、小勇的充分号吹出了一系列的音符、旋律,让我们一起唱唱吧!(随琴唱旋律。男女同学分组演唱并用动作表现吹军号的形象)5 5 3 5 5 5 2 3 3 3 6 3 1 1 1 1 的 的的 哒 的 的的 哒 的 的的 哒的 哒 哒哒 哒 节奏二:(图片二)
1、小勇在训练什么,谁能来模仿一下?(练习射击)嗒嗒嗒嗒 嗒嗒嗒嗒 X X X X X X X X
2、教师讲解读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技巧——第一个音符重读。节奏三:(图片四)(走路)X X 节奏四:(图片三、五)
有了过硬的本领,让我们一起奋勇杀敌: X X.X| xX │ X· X X│ XX X X │X· X X │ X∣ 用咕哼唱
(2)小鸽子呼唤大家一起唱吧!
(3)来,抬头、挺胸做一只神气的小鸽子。
(4)唱的真好,小鸽子们声音再轻巧些,有点弹性就更好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感受音乐,激发兴趣,为学习新歌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歌
1、欣赏歌曲(播放歌曲、出示单声部歌谱)
今天,小鸽子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白鸽》。好听吗?(播放第一遍)
2、仔细听,歌曲共有几句?先听老师读读歌词,你们试试。刚才这三句中有哪几句旋律我们很熟悉?对了,这两句旋律是一样的,但是歌词有变化了。(播放第二遍)
3、那我们一起读读歌词吧。(有节奏、咬字清楚)
4、我可要出个难题了,谁会唱歌曲的第一句啊?(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试着演唱)(播放第三遍)
5、真好,我们来完整的唱一唱。学生掌握了歌曲旋律,进行口风琴演奏练习。
6、你们说小鸽子飞到窗前干什么?
7、小男孩睡的可真香啊!我们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呼唤他呢?急促,亲切,跳跃的声音。
(通过欣赏歌曲、练习歌唱、口风琴演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学习歌曲)
(四)歌曲轮唱与提高
1、小白鸽这么可爱,那老师要组织一个小白鸽合唱团,你们说说我们除了齐唱还有什么不同的演唱方式吗?领唱,齐唱。
2、今天我们再来试试轮唱。轮唱的特点就是有两个声部,一前一后的演唱。(出示二声部动态歌谱)
3、我们来看看,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的旋律一样吗?那哪个声部先唱?注意了,第一声部比第二声部多了一个快起床。我们大家分为两个声部,一起来唱唱。
4、把学生两人分为一组来尝试着练习,更好的完成歌曲、表现歌曲。
5、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自己演唱的同时还要听到另一声部的声音。
6、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7、歌表演《白鸽》
我们小鸽子除了唱歌好听,当它的舞姿也是很优雅的哦。谁愿意和小鸽子一块跳舞(播放歌曲)
(五)总结
愿我们大家都能爱护鸽子,维护和平,希望小鸽子能把我们的祝福的歌声送到世界各个地方。在歌曲声中,引导学生边表演、边演唱歌曲,走出音乐教室,结束这一节音乐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大树桩你有几岁》感受三拍子歌曲特点,并能用欢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全曲。
2、学唱附点二分音符,认识几种常用的力度记号(“f”、“p”、跳音、减弱、自由延长)和它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明亮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活泼、俏皮的情趣。教学难点:认识并学会几个音乐力度记号。教学用具:电子琴、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疑
师:同学们,很高兴又到了我们的音乐课堂。我们402班的同学各个都像天使一样可爱,小天使们,你们今年几岁啦?嘘,让老师先来猜一猜。
1、老师猜学生年龄。(9-10)
有节奏地念:X X X | X X X | X.X XX | X--| 同学呀!同学呀!你呀九岁啦。(重点解决附点四分音符)
2、师生猜教师年龄
师:老师刚才猜了你们年龄,大家猜猜老师今年多大? A.生回答
B.(能否像老师刚才一样有节奏的念出来呢)有节奏地回答。
二、活动解疑
1、出示大屏幕(大树桩图片)
师:我们班同学眼力可真不赖(竖起大拇指),请看大屏幕,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告诉大家。A、学生回答
a、看到大树桩,想到大树桩的由来,进行德育教育砍伐现象严重,生态环境)b、想到大树的年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答时给予鼓励)师小结:从大树砍伐后留下的树桩断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圈疏密不同的纹饰,这就是树木的年轮,数一数大树横断面上有多少个圈,就知道这棵树生长了多少年。
师:在我国西南边的热带雨林里,有这样一群傣族孩子,他们常在树林里小河边做“猜树龄”的游戏,今天就让我们随他们一起去猜一猜“大树桩你有几岁”(出示课题)
2、初次聆听 师:让我们先来聆听这首歌曲,比比看谁的耳朵最灵,能听出这首歌是几拍子的。生:四三拍,给予鼓励。
师: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生:强弱弱
师:你们能用手击拍的方式表现出来吗?(鼓励)
3、再来听一遍,边听边击拍,并请同学们用你们的表情表现出你所听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表情老师感受到这首歌曲是活泼地,对吗。好,请翻开书验证一下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一致吗。
4、嗯,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两遍,相信同学们肯定都跃跃欲试想开始学唱了,在学唱之前我想先考考大家的听力。
师用两种不同唱法唱第一乐句,生说出区别。第二遍有跳音和连音线,第一遍没有。并用笔圈出来。
5、请同学们再睁大你们的双眼,从谱中找找看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弱”、“延长音”、“减弱”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金啊,一下就找准了这三个很重要的音乐记好。师边出示课件边小结解释:
a P表示弱,在唱的时候适度的轻一点。
b 延长音表示下面对应的音或词要唱的再长一些。C >是一种力度记好,表示音逐渐由强渐渐变弱。师:谁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音是由强变弱呢?
如火车开走“咔嚓,咔嚓„”、山谷的回声、乒乓球下落。
6、师:好,认识完这些力度记号我们开始学歌啦!
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老师唱一句,生学唱一句。
7、第一段分组对唱。
8、第一段男生女生对唱。
9、看到同学们唱的这么开心,老师心里也痒痒的想加入你们了。师生接龙唱。
10、学习完第一段,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第二段,我弹伴奏同学们试着填词。
11、师:好,下面我们一起完整的来演唱一遍吧,请拿出你们的双手,用四三拍的拍法来给自己伴奏吧。
12、刚才同学们音唱的很准,节奏也很正确,那么怎样才能使这首歌唱的更加流畅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唱的时候特别注意前面我们学习的那些音乐记号了。
13、嗯,刚才这些地方同学们都处理的较好,那么怎样使得歌曲唱得更深动呢? 生:融入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14、师:嗯,同学们一遍比一遍唱的好了。想不想把这首歌变现的更有趣,节奏更丰富呢? 请拿出你们的打击乐器,在书中课后已经给了我们不同乐器的伴奏节奏。
A 给一分钟时间同学们先自由练习节奏。
B 请带竖笛的同学吹出竖笛的节奏、请带碰铃的同学敲出碰铃的节奏、请带铃鼓的同学摇出铃鼓的节奏、请带响板的同学敲出响板的节奏。C 所有乐器合奏
15、为歌曲伴奏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美好的家园,还有好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共同的爱护。
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6、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7、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进度 一、时、分、秒(3课时)秒的认识„„„„„„„„„„„1课时„„„„„„„„„„„„„„„„„„„„„()时间的计算„„„„„„„„„1课时„„„„„„„„„„„„„„„„„„„„„()练习一„„„„„„„„„„„„„1课时„„„„„„„„„„„„„„„„„„„„„()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测量(6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千米的认识„„„„„„„„„„„„„1课时„„„„„„„„„„„„„„„„„„„„„()吨的认识„„„„„„„„„„„„„„„1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1、加法„„„„„„„„„„„„„„„„3课时„„„„„„„„„„„„„„„„„„„„„()2、减法„„„„„„„„„„„„„„„„3课时„„„„„„„„„„„„„„„„„„„„„()3、解决问题„„„„„„„„„„„„1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五、倍的认识(3课时)倍的认识„„„„„„„„„„„„„„„1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1、口算乘法„„„„„„„„„„„„„„„„1课时„„„„„„„„„„„„„„„„„„„„„()2、笔算乘法„„„„„„„„„„„„„„„„8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7课时)四边形„„„„„„„„„„„„„„„„„„„„„„1课时„„„„„„„„„„„„„„„„„„„„„()周长„„„„„„„„„„„„„„„„„„„„„„„„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4课时„„„„„„„„„„„„„„„„„„„„„()复习„„„„„„„„„„„„„„„„„„„„„„„„1课„„„„„„„„„„„„„„„„„„„„„()八、分数的初步认识(7课时)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复习„„„„„„„„„„„„„„„„„„„„„„„„1课时„„„„„„„„„„„„„„„„„„„„„()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十、总复习(7课时)„„„„„„„„„„„„„„„„„„„„„„„„„„„„„„„„„„„„()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8 35 63 20 3()()()()()()72 31 75 29()()()()()()()()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再算()○()=()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
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5 0-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二、基本练习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小结:。。。。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二、学习新知(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退位减,例题3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单元教学安排: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3、练习课(练习八7、8、9、10)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8、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9、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一、万以内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122(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7 1 + 1 2 2()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31(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7 1 + 3 1()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7 1 + 9 0 3()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271+903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5 + 2 9 8()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3)百位上写几?(2+4+1=7)板书: 4 5 +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160+470= 450+170= 70+16= 86+5= 190+430= 610+30= 27+73= 320+280= 58+19=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71-38= 720-370= 97-63= 810-160= 310-90= 63-51=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2)563+761(3)158+280(4)365+918(5)348+736(6)486+734(7)294+48(8)57+467(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2)806-428(3)459+164 四、板书设计 练习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教学反思 】 二、万以内减法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
指名板演:435-322=113 4 3 5-3 2 2 1 1 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4 3 5-8 6 3 4 9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435-322=113 435-86=349 4 3 5 4 3 5-3 2 2-8 6 1 1 3 3 4 9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一、导入 算一算:
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4 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连续退位减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 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 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2)762+159(3)267-280(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48+173(2)206-128 四、板书设计 练习690+30=720 287+73=360 320-280=40 473-178=295 6 9 0 2 8 7 3 2 0 4 7 3 + 3 0 + 7 3-2 8 0-1 7 8 7 2 0 3 6 0 4 0 2 9 5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5 8 2 2 5 + 1 6 6 9 4 9 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
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3、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6 13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 14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 560+230+170 5 5 8 =560+400 2 2 5 =960(元)+ 1 6 6 9 4 9 【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3(1)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3(2)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 3(3)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4、完成P49 6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 7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6、引导学生完成P49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4 2、完成P48 5 第二行 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二)126+157+95=378 1 2 6 1 5 7 + 9 5 3 7 8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分析:
“倍的认识”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一共三个例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据所给的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六、单元教学安排:
1、倍的认识(例题1,练习十一1、2)2、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练习十一3、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题3,练习十一5、6)3、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一7、8、9、10、11)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准 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 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55 2.教学例2(1)教师摆。
第一行摆: 片枫叶 第二行摆:
4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叶,2片为一份,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2 倍。
4÷ 2= 2(2)教师 摆第三排叶子 问: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的树叶,4片为1份,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3 倍。
12÷ 4= 3 3.新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1)圈一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5倍呢? 2、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3、小游戏。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首尾呼应,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引导孩子们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的。只要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2 倍。
4÷ 2=2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3 倍。
12÷ 4=3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1-52例题2、3,练习十一3、4、5、6 教学目标:
1、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2、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
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
画图法: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3、练一练(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2)完成P54 5、6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2、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3、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四、板书设计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
8个 里面有()个()。
()是()的()倍。
二、练习1、圈一圈、填一填:
(1)的个数是 的()倍。
(2)()的个数的()倍是()的个数。
(3)()的个数除以3是()的个数。
2、完成P54 7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 8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 9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 10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 11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
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 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教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算理,正确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六、课时安排:11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 2、笔算乘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例1、2,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
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算法:
3、“做一做”,完成第57页“做一做” 4、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
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练习十二第5、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十二第8、9、10、1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 2.探索算法(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2……因数 × 3……因数 3 6……积(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1、第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练习十三第1题。
2、练习十三第2题。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
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1、口算下面各题。
4×4+25×7+4 6×5+1 3×4+27×8+5 6×7+5 3×9+5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二、探索新知(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6、练一练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题3、“做一做”,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23×4 152×4 824×2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5、试一试: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完成第64页第6、7、8、9、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出示课题。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1、12、13、14、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正确地、熟练地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题 2、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3、列式计算:(集体订正)(1)5乘173是多少?(2)4个2531是多少?(3)23的2倍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三第11、13题。
2、练习十三第12题。
3、练习十三第14题。
1)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要求“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式和结果。
练习十三第15题。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三、巩固练习: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出示课题 2、教学例4:(0乘以任何数都得0)(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3)做一做:第66页“做一做”。
3、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3)小结:&&&&&&&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说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题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6--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
280×3 = ? 2、这道题怎样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0 2 8 0 × 3 × 3 8 4 0 8 4 0 4、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师说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5、做一做:完成第6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6--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题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第70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回顾、反思等学习活动,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出示课题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5、向学生介绍“约等号”。
6、完成例7下面的想一想。
7做一做:完成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8、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例8、例9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7--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2、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8)完成例8后面的“做一做”。
2、教学例9。
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5)完成例题9后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7--10题。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10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1、12、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出示课题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11课时:
教学课题: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整理和复习、第76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归纳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出示课题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2、口算练习十六第1题。
三、复习乘法笔算:
1、完成第75页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第一行。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完成第75页第2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解答的方法 第1小题可以口算得出结果:200×2=400(个)第2小题竖式笔算136×6=816(个)第3小题估算:65×7≈60×7=420(米)少估还比400大,所以原式得数更比400大 4、完成练习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动脑思考,尝试计算,并把过程和得数写在书上。
5、完成第75页思考题 观察前三个算式,找一找算式中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的变化规律,同位先说说,然后指名说,统一想法后填空。
四、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 第2 题第二行。
2、完成 练习十六第3、5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小结:
学完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教学反思 】 课 题 数字编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初步学会探索数字编码中的“邮政编码”的简单排列规律及方法。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重 难 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邮政编码的排列规律。
难点: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准 备 几封信、收集本地的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学号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有没有写过信或收到过信?老师今天当一回邮递员给你们带来了一封信,想不想知道这封信是谁的?谁写的呢?这封信呀是我们74团中学五年级哈双语班的班长代表他们班的同学给你们写的。我想,同学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信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吧?&&&& 二、探究邮政编码的规律 1、学习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律。
(1)、课件出示已准备好的信封。
(2)、提问:信封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有什么?这个数字我们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呢?(让学生思考,产生质疑)怎么读? 老师明确:信封上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的这(“835304”与“835608”)六位数字在我们的数学上叫做“邮政编码”,它不是多位数,但只要是邮政编码都有六位数字组成,我们习惯性的读法是看到几就读几。
(3)提问:你是否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编排的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13页投递员的解释。(让学生和同桌一起学习,再指名一个同学读)(4)、教师讲解。(课件演示: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农四师67团邮政编码835304)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板书重点内容)2、结合信封上的地址来再次确认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
(1)、引导学生认识“835304”这个编码所表示的是什么内容。&&&&&(2)、比较邮政编码“835304”和“835608”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中明确因为我们都在同一个省份、同一个地区,所以前三位数相同,到前四位是一个是“3”,另一个是“6”它们分别表示的是察县和昭苏县,而最后两位数字“04”与“08”是67团与74团的支局代码。
3、了解邮政编码的意义。
有序,好统计,不重复。
三、巩固提升 1、请根据下面的信封上内容来说一说邮编的编排规律。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镇ⅩⅩ小学 ⅩⅩ(收)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1楼 邮政编码:10008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邮政编码以外也有许多数字编码,例如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电话号码……等。
1、课件出示。
2、你还知道的数字编码有哪些?请举例说说。
3、我国还有4个直辖市,它们的邮编分别是:
北京市 100000 上海市 200000 天津市 300000 重庆市 400000。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设计 你能根据下面的学号,编辑自己的学好吗?设计一个自己的学号。
七十四团中学五年级蒙双语班部分同学的学号如下:
学号 学号 姓名 学号 姓名 姓名 学号 学号 姓名 学号 姓名 姓名 127452001 苏勒红 127452002 那尔苏 127452003 巴音图 127452004 巴音图 127452005 托盼 127452006 斯琴 127452010 其力格尔 127452011 逊得尔 标注:我们班的学号有九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12”表示的是年份,前三和四位上的数字“74”表示74团,前五位数字“5”表示年级,第六位数字“2”表示班。第七、八位数字表示座位号。
要求合理、简洁、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几年级几班读书、座位号是多少?请小组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课 题: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准备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
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 2、课 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 3、课 题、周 长、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⑴ ⑵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 4、课 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 5、课 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二、综合练习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 6、课 题 估 计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 7、课 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特征,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一些简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3、通过复习,进一步澄清 “周长”知识的模糊认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 难 点 通过整理与复习,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问题。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二、创设情境,系统整理(一)复习与整理四边形的特征和联系 1、游戏:猜一猜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
游戏规则:一个小朋友猜,其他小朋友说图形的特征,但不可以说出名称。
你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出示图形,学生一边猜一边进行整理:
依次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3、提问: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追问:四条边相等的一定是正方形吗?还可能是什么图形? 4、提问: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揭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图形之间的关系)追问:特殊在哪里? 5、提问:这3个图形都是属于一个大家族的,你知道它的名称吗?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呢?(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6、师:刚刚我们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知识的整理了,看,我们是怎么样整理的呢?根据什么进行整理的呢?(图形的特征)什么特征?(边、角的特征)小结:我们可以根据特征对图形进行分类整理,而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图形的关键呢。
(二)复习与整理四边形的周长及简单运用 师:从刚刚的猜谜游戏中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知识掌握的很牢固,有没有信心运用我们学的知识帮小羊们解决一个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喜羊羊和沸羊羊参加跑步比赛,一来到赛场他们就嚷嚷起来,原来他们嫌赛场不一样,比赛不公平呢。
比赛到底公平不公平?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2、复习周长概念 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比赛公平不公平?(算出周长)追问: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生上台指一指)3、计算周长 师:现在能计算了吗(不知道边长)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想知道几条边的长度呢?长方形呢? 正方形:边长 20米 长方形:长24米(迟点出示:宽16米)师:为什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一条边就可以了?长方形的却要知道两条边?(根据图形的特征)小结运用图形的特征还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呢。
学生计算周长。
4、师:刚刚帮小羊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又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能不能也向刚刚那样进行整理。
师:两只小羊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进行了比赛,村长说多亏了我们小朋友帮忙呢。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数学乐园 1、下面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上√ 2、一分钟口算周长(设计意图:第三幅图线条最后出示,旨在说明周长与图形内部的线条无关,加深周长概念的理解)3、谁的周长长。
(设计意图:周长与物体形状、大小无关。通过平移变形,渗透转化的思想,为后面练习做铺垫。)4、想象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再算一算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122第8题(要求:先画出图形周长,再计算)拓展:这么拼,你还能计算周长吗?(机动安排)(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叠加图形的周长,将叠加图形的周长计算转化为特殊图形的周长计算。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四、课堂小结,提炼方法 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你看,通过复习,又重新梳理了这么多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0-91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出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并且能掌握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2.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3块月饼,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1/2。
2.指导学生读1/2。
3.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3。
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5。
(二)、小结:像1/2、1/4、1/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四)课堂练习(五)小结(六)作业 完成第94页第1题。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1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正确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2。
2.如果分给4个同学,每人又得多少呢?板书:1/4 3.提问:他们谁分得多呢?比一比。
4.引出并板书课题:分之一大小比较 1 /2 1/4(二)练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三)小结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
(四)作业 板书设计:分之一大小比较 1 /2 1/4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几分之几的认识 教学内容:p92例4、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课件、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教学反思 】 第四课时: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P93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几分之几大小比较,会读写几分之几。
2.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
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师:看大屏幕,看一看下面的可以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
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2、出示例 6 第一组图 2/5 和 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5 和 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 2/5 和 3/5 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出示 6/6 和 5/6 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4、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3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第96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1、填空:
3/4里有()个1/4 2/5里有()个1/5 2、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2)练习二十一1—3题 三、作业:
【教学反思 】 第六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例1、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和能力。
教学重点 :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例2.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
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
师:“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 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 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4×2=8(人),也 就是说男生有8人。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
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2、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5人 喜欢乒乓球9人,喜欢篮球3人,还剩下多少人? 【教学反思 】 7、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准 备 课件、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磁扣数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复习课。复习什么内容呢?请看老师手中有一个圆,把它对折,就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再对折就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它的()()……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时候,就会产生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分数(课件出示课题)3、梳理知识。
师:《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我们第七单元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4)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4、师小结:同学们,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要慢慢学会自己梳理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像这单元三方面内容,关键是理解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的意思(打☆),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简单加减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数。&&&&&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通知: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健身比赛:跳绳和踢毽。
1、师:三年级一班有8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跳绳比赛,7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踢毽比赛。
2、出示参加跳绳、踢毽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马超 赵军 徐强 王爱华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李芳 卢强 朱小东 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8人)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7人)师:我把这些同学的名字都贴在黑板上了,现在我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两位同学一组,看谁能迅速的把本组的同学找准位置。
请四位不同小组的同学上来,给名字卡片找位置。
学生会发现少了三个同学的卡片,可能会出现争抢的情况。
师:为什么会少了三个同学的呢?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想一个好的办法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请找到方法的小组到前面来进行调整。(把三个重复同学的名字放在中间位置,并说一说各个组的名单。)师:如果我们不用语言和动作,我们还是不知道哪些同学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哪些同学是参加踢毽比赛的。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把两组同学很好的表示出来吗? 学生想办法。
请同学到前面来圈一圈。
师:你真有创意,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两个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这种图我们也叫它韦恩图或文氏图,因为它是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韦恩最先开始使用的,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了。
3、投影出示集合图,让学生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师:谁来当小老师,介绍一下集合图中各个圈表示的意思啊? 4、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在答题纸上写算式,并进行汇报。
三、能力提升。
1、提出问题。
师:我们三(2)班也有8名同学参加了跳绳比赛,7名同学参加了踢毽比赛,想一想,我们班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2、学生汇报。
3、课件展示过程。
学生观察,说一说。
生:都是用总人数减去重复的人数。
四、创设拓展情境,引领学生形成策略。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海洋极地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师: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3、小调查:本班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1)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2)只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3)只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重叠图来理解算法),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十单元总复习一、复习内容: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3、测量。
4、万以内的加减法(二)5、倍的认识。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 8、分数的初步知识。
9、数学广角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3、长方形正方形4、分数的初步认识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2、长方形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分数的含义。
五、复习方法:
1、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
3、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4、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第一课时 复习时、分、秒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对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1、师:第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板书:时分秒的复习)2、师:时分秒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二、知识结构: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4、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9点整)、(3点整)。
5、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6、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
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7、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师: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1、在()里填上“〉”“<”或” “=” 9分()90秒 3时()100分 5时()500分 150秒()2分 2、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2)看一场电影要2().(3)小明跑100米要用16().(4)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5)张勤洗两块手帕要用10()。(6)李勇做50道口算题要用5()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1.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2.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3.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个字。A.6 B。5 C. 30&&& 四、小结: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加减法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联系生活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复习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
1、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好吗? 师:谁能告诉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描述。
师:对了,本单元一共学习了三部分的知识,分别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以及加减法的验算。
2、首先,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的知识:
3、笔算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
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5、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例:603-329 67、估算:
结合实际,把试题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二、随堂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 2、列竖式计算 467+354 563+761 158+280 365+918 348 816-347 400-109 3、估算:
98+25≈ 376+284≈ 517—348≈ 500—185≈ 4、解决问题(1)、电影院一共有406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208个学生。他们要一起看电影,能坐下吗?(2)、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一共来了多少游(3)、商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两种方法解决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复习测量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
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二、复习质量单位 1、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1、3厘米=()毫米 6千米=()米 9000千克=()吨 1米-3分米=()分米 6吨-2000千克=()千克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3()课桌高85()大头针长约22()卡车载重8()一个鸡蛋约重60()3、判断对错(1)一支铅笔长18米。()(2)数学书宽约17厘米。()(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米()(5)小玲体重31千克。()(6)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铁重()2、在()里填上“=”、“<”、“>”。
2吨()960千克 4千米()4200米 100毫米()1分米 2050克()2049千克 15吨()15千克 【教学反思 】 第四课时长方形正方形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2、通过对四边形周长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复习重点:
对周长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二、复习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三、随堂练习(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四边形有几个边(),几个()角,四个边是怎样的()。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条边,()个角。
3、四边形有哪三个特点()。
4.长方形()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5.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都是()。你认识的四边形有()、()、()等图形。
一、回忆梳理 1、问: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就是它的周长吗?。
2、复习公式。
%%% 二、课堂练习(一)、填空。)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条边,()个角。
3、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它的周长是()。4、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相框,它的周长是()。
5、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有()、()。
(二)、判断:
(1)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2)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大。()(4)用一根长1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围法。()(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三个图形中,()不是四边形。
【① ② ③ 】 2、教室里黑板长大约是4()。【① 厘米 ② 分米 ③ 米】 3、平行四边形的()相等。【① 四条边 ② 四个角 ③ 对边和对角】 4、长8厘米,周长2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① 12厘米 ② 2厘米 ③ 4厘米】 5、左图甲的周长和乙的周长比,()。【① 甲>乙 ② 甲=乙 ③ 无法比较】(五)、解决问题:
1、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长是6米,宽4米,这个喷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2、妈妈买回来一块方形的桌布,边长是10分米,现在要给这块桌布缝上一圈花边,请问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3、一张方桌的边长是2米,用一条90分米长的彩带能够围一圈吗? 4、用两个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5、用四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边长 7米 正方形的周长 24分米 32厘米 6、一个正方形的鸡舍,一面靠墙,三面用篱笆围起来。
(1)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2)如果现有篱笆长是12米,能围成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鸡舍? 5、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 复习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复习内容: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及难点: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复习过程:
一 整理知识点:
我们学习多位数乘一位这个单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板书:整理和复习生: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回答交流后归纳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及估算。
二 查漏补缺,突破重点 你认为本单元那些较难?或易出错?请学生指出并说出有什么好办法避免错误。
三 学习小结:(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四 巩固练习(一)一填一填 1、3×5×7×9×1×0=()2、398×3时这样想:第一个因数约等于(),所以398×3 ≈()3每只小兔吃9个萝卜,69只小兔,630个萝卜够不够?(填够或不够)4一部电话816元,买7部一共大约花()元。
(二)判断。(打“√”,错的打“×”)1、1×2×3×4×5×0 的积比0+1+2+3+4+5的和大。……………………()2、0×9 +8=17 ………………………………………………………………()3、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二位数或三位数。…………()4、任何数与1相乘都得1。……………………………………()5、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0。………………………………()6、300×5的积的末尾有3个0。…………………………()7、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一个因数大。………………()9、400×8的积的末尾有3个0。…………………………()10、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四、估算(6分)69×3 309×5 901×2 615×8 7×23 497×4(三)竖式计算482×7 4×77 506×6 830×5 【教学反思 】 第七课时: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第八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读、写分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梳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随堂练习:
1、里面有()个。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3、5个 是(),是()个。
4、一个分数的分子是9,分母是15,这个分数是()。
5、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
6、一瓶可乐,喝了它的 ,还剩下()。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全册09-04
新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Unit09-21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11-1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6-06
三年级上册新人教版音乐全册教案设计08-1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08-13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思品全册教案05-24
九年级物理全册《家庭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11-03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