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眸的作文

2024-08-26

关于回眸的作文(共15篇)

关于回眸的作文 篇1

有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情就在擦肩而过的一瞬与我错过,但当我回眸望去,却仿佛空中的雾气一般,蒸发的干干净净。

友情,我一直坚信着。我曾天真的认为即使各奔东西又如何,只要心里互相惦念,不依然是最好的朋友吗?

但现如今真的奔向了各自的高中,拥有了新同学,新老师,至少前面两个星期我还惦念着那个所谓的最好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位朋友不知道被我遗忘在了哪个角落。或许她现在也已经逐渐把我丢弃,因为她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她或许已经有了最好的朋友,同学之类的,正如我一样,现在即使是见面或是打电话,不过是寒暄两句,然后说拜拜。

友情,就想曾经一起肩并肩走在一起的两个人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旁边的小伙伴不见了,你就转身去寻找,然而看到的不过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一个人影都见不到,那绿的发黑的树木仿佛一张血盆大口,似是可以一口就吞噬整个天空。

此时的你还有勇气回去寻找吗?我们不得不往前走,也必须往前走。

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而那条路中陪你走过的人有很多,而走到终点时,你旁边站的人却不一定是起点时就站你身边的人。

侧身回眸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或许你能捕捉到一些令你欣喜的线索,也或许你没能捕捉到你所期盼的,反倒留下一些失望。

对于回眸二字,我认为巴金先生对这两字的诠释最为清楚。他回眸是他的人生,对于曾经所做过的事的忏悔。

敢于回过头去凝望那段痛苦与不堪的回忆,我佩服巴金先生的勇气。如若是我,对于痛苦,我一定会将它从记忆中摒弃掉,忘掉。

萧珊的死,李先生忏悔了一辈子,他始终认为是他自己害了他。但我认为,萧珊是值得钦佩的,她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巴金。

如果不是李先生的伫足回眸,我们又何尝能体会到“”那些年的社会黑暗?

在道路上的不经意回眸,或许会带来惊喜或是遗憾,但我想,即使是惊喜,也不会有渡边与藤井树回眸相望时那样的惊喜吧!

我喜欢回眸人生的那种感慨,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只是喜欢那种朴实无华的感慨而已。

关于回眸的作文 篇2

时至今日, 在人类同处地球村, 全球普同化时代里, 也提供了对马克思理论范式重新审视反思的契机。特别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是响起了地方的边缘的声音。多元文化的兴起, 使得人类对自身文化, 社会, 历史的发展保持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对人类存在的多样性也变成了对人类和谐的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核心。正是基于此, 笔者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以一种人类学反思认知论的思考方式来重新审视, 借以此来更好的正视我们今天的处境。而这一处境既是关于现代中国这样的一个多民族国家, 也是关系着整个人类世界的。

一、社会进化论与达尔文主义

如果我们恢复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 我们必然要关注到19世纪发生于英国, 随后却影响世界影响整个人类命运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当然是要提到当时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先生周游全球而写下的恢宏的著作《物种起源》。正是这一本书, 开启了人类对人类自我成为一个类的整体来思考历史。从此以后, 人类的发展从人种学上, 遗传学上得到了自然科学的证据, 以此证明人类作为共同一个类的群体于自然之中进化而来。人类是自然之子, 人类并非是神创而来。这一自然之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和环境做斗争。正是在这一个与自然的调适斗争过程中, 逐渐与其他动物产生了分化。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 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 物种是可变的, 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 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虽然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而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的知识界的影响并止于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里和人文科学界里进化论都是影响至深的。其中必须提到的是摩尔根的学说。

1871年摩尔根与达尔文会面后, 接受了进化论之后并提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学说。为了研究社会进化, 他在密歇根半岛的森林沼泽地带观察海狸协力筑堰造巢, 并于1868年撰写了《美洲海狸及其活动》一书。他在书中把海狸筑堰造巢的活动与人类最原始的发明相比, 提出人类从动物分化出来, 同动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类沿着上升的阶梯攀登进入文明社会的观点。摩尔根在原始社会史领域所作的研究, 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马克思读过《古代社会》后, 写了详细摘要和批语【1】 (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 , 称赞摩尔根“以他自己的方式, 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时代”。【2】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论与进化论是不可分开的。进化论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结合, 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 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理论将生物界的进化论放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竞争中自然角逐优胜劣汰的过程。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虽然没有走得如此极端, 但是其中的进化论的基础是不可否认的。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经历了生产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到生产力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经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制度是我们理解社会的关键, 社会结构的先在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资本主义在欧洲起源开始, 历史实现了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的根本标志就是世界市场的形成。

这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历史进程的尺度是极为深刻地透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的过程。也对人类从相互隔绝的地方人群历史演变成为人类彼此融合的世界历史。但是我们必须反思这一视野下的人类历史的认知论基础何在, 以及这一认知论背后可能隐藏着的种种历史权力建构和政治文化构成。

二、认知论之争: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

认知论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决定了人类对自我及其所在世界的认知与自身情感的反应, 这就关系着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了。而最为关键的是, 认知论是宇宙观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3】以现代人类学的眼光来看,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 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元化和人类的认知相关。所以认知论是讨论人类文化与历史发展, 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在人类学跨文化的视野里, 认知论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所在。所谓的悬而未决指向的是, 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体系里面, 各种不同的人群的认知是具有多样性的。因为认知的多样性, 在一个特定文化体系内被视之为习以为常的常识性问题, 其实都应该被以比较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与反思。

认知论是如此的重要, 以至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背后隐藏的历史认知, 不失为达到更好地相互对话和相互促进的一种可能。

从第一节笔者梳理的马克思思想与人类学的历史渊源来看,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是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是以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步论”产物。所谓的进步论, 就是一种认为人类文化史是逐渐进步的学说或者意识形态了。这一意识形态本身包含了两种内在含义, 第一人类历史是沿着一个持续的必然和有序的轨迹前进的。第二, 人类历史的进步已经并将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是有一个“进步论”认知预设的, 即是把生产力决定生存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而发展出整套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这五个阶段的学说暗含着一种西方社会的发展观, 把很多在生产力落后于工业社会的民族放到了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 并把这里阶段看做是历史发展所必然要超越的过渡期。这些社会的文化与人群处于一种落后, “后发展”的文化体系。无疑, 这样的以社会进化论, 进步论为基础的认知论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发展的普世观。这种普世观念显然坚信全世界的历史走向必然会遵循“因果规律”而必然走向一个所在。而这一点很可能导致西方人带着极强的种族中心主义, 因为世界现代历史是由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和启蒙运动而带动和引导的。

相对论是人类学是一种反对文化普遍性或者普遍价值假设的世界观。在人类学中, 广义上是“文化相对论”的同义词。换句话说, 包括描述相对论、方法相对论和规范相对论等几种理论观点都是相对论。【5】

文化相对论质疑了绝对进化论发展的可能性。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至今, 生产力变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标志, 而建立在西方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是如此强大, 把一切非西方, 非工业化的地区和人群都卷进了同一个社会发展的模式与人类的文明前景里。但是文化相对论坚持的恰恰是建立在充分理解他者的差异, 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一种价值探寻。

换言之,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里, 西方的现代化的道路是只是文明发展的众多道路之一, 并非唯一而绝对的一条。

三、历史观念之争:线性发展观与人类多元历史

人类的认知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是历史的观念。历史的观念无疑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一个核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 他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而在进步论的暗示下, 人类历史的发展显然是一个物质文明的历史。

在全球历史里, 亚欧大陆确实是在全球史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而特别是欧洲的物质文明的发展, 并将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球, 从而打破了全球相互隔绝的处境, 把人类历史带进了全球史的时代里。这些都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对世界历史的穿透力。

但是, 从今天人类的现状来看, 任何单一的历史显然是不能穷尽人类的历史。因为人类的群体因为有多元的文化, 就存在丰富的价值观, 任何单一的历史显然不能涵括人类的多元文化与价值。【7】从马克思的历史观念来说, 它强调的是物质文明生产力带来的发展, 而过于单一强调单一的线性的历史发展, 往往会遮蔽和忽略了其他处身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边缘地区和边缘人群。在近百年的世界历史来看, 这些人群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 却往往在西方世界的殖民体系里得不到自己的话语权, 只能是被卷进了殖民历史的洪流里。随着殖民体系的解体, 更多的边缘地区和人群开始自己书写自己的地方人群历史, 这一历史是有别于西方种族中心书写的宏大的“全球史”, 它更多的是以地方人群自身文化的传统与变迁。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凸显了全球范围内对多元历史的尊重。

如果以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例, 多民族国家里的各个族群的历史传统都应该得到一种尊重。而各个民族的多元历史保持着独立与完整性, 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多民族国家显然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例如西南等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 或许不是简单地以物质文明建设方法就能解决。我国复员广阔, 其中生活的人群有着不同与中央的文化传统, 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精神传统。这些族群对精神价值的诉求, 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 都与主流的历史观念有差距。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必然存在着地区与人群的差异, 问题的关键是必须保持对一种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以一种多元的历史观念更包容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地方与人群, 或许更加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宽容的环境让多民族国家更能保持和而不同。

结语

马克思主义从开创之初就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实践和批评, 而它也从这些批判中往前发展的。这种种特有的理想主义的信仰和理性批判的精神都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笔者今天不惜以一种人类学的文化批评的认知方法论与马克思进行更多的对话, 也是想唤起马克思在批判中前进的力量。而同时, 人类学通过质疑早已熟知的人类常识 (commonsense) , 【8】以获得一种更开放更兼容并包的视野来审视人类的问题, 以维系在工业化中日渐迷途的人类命运。笔者以为, 这不惜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值得关注。

摘要: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的相互关系着眼,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进化论的渊源。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认知论基础上, 通过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 单一历史与多元历史等相关的理论的并置, 从人类学的视野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反思。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论,进化论,认知论,相对主义,多元历史

参考文献

[1]参见马克思著, 中国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第一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页。

[3]关于“认知论”的论述可以参见 (, 英) 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 鲍雯妍, 张亚辉译,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华夏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版, 第50——55页。

[4]相关论述参见威廉亚当斯著, 黄剑波, 李文建译, 人类学的哲学之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第8至10页

[5]参加见艾伦埃罗德著, 王建民等翻译,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华夏出版社。2006年, 第5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 ,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第8页。

[7]人类学关于历史的讨论可以参见 (美) 麦克尔.赫兹菲尔德著, 刘珩, 石毅, 李昌银译, 什么是人类常识, 社会和文化领域中人类学理论实践, 华夏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第60——95页。

关于成长回眸的高一作文600字 篇3

3岁时,我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单纯,不明白人世间的所有苦痛,只知道每天乐呵呵的傻笑着,没有任何苦恼。当我第一次来到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恐惧,离开了奶奶的宠爱,面对着这么多陌生的面孔,我才知道,一切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样,时间久了,我依然是那么的快乐,因为我还小。

5岁时,连环画便是我生命的全部,一本有意思的连环画,总能使淘气的我安静好半天。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接触我梦想中的书,甚至想要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漫画家,描绘出我心目当中的完美图画。那时的我终究还是天真的,但心中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梦,总是迫使我一直向前追求。

6岁时,我已经习惯了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的生活。看着崭新的课本拿在手中,我才知道,我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了,这一切来的都是那么的突然,但我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更体验到了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对老师的尊敬也与日俱增。

8岁时,已经上小学的我早已把连环画抛掷在了脑后,小时候的梦想也随之不见了踪影,童话书开始步入我的生活。那一篇篇令人兴奋的故事,总能勾勒起我内心的幻想。我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此起彼伏,时而开心,时而悲伤,时而痛苦,时而愤怒。童话书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段美好的缩影,我甚至想到过再去做一名童话作家。

10岁时,我对童话书不再那么痴迷了,也不免觉得童话有些幼稚了,我便开始看一些有情节的小说和短篇易懂的名着了,印象最为深刻的就要数《海蒂》和《苦儿流浪记》。我渐渐迷上了它们,也就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了。

11岁时,我已经成为一名中学生了,没有了以前的幼稚,我这才发现学习生活是那么的枯燥、乏味,我真正尝试到了痛苦,得到了磨练,然而这一切都已变得不再陌生。学习的压力也随着逐渐增多,我曾经想过要放弃,现在想想那是多么恐怖的念头啊!但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我长大了。

13岁时,我便开始看一些名人传记了,也试图尝试过写作的乐趣,我开始写一些文章,把我心目中的自己在笔尖下描绘出来,把它们编织成我内心的朦胧诗。每当灵感不涌而发的时候,我总会马上记录下内心的感受;每当钢笔在本子上来回摩挲的时候,我的心情总会万分的激动,我知道,我长大了。

温暖的回眸作文 篇4

记得初一上学期的期终考我取得了年级前一百的好成绩。我很开心,可以在老师、同学、父母之间展现自我,为自己的学生、同学、女儿感到骄傲。在新年时,我也可以在长辈面前昂起头,等待着他们的称赞。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初一下学期的期终考我居然只考了年级第四百名。这给了我当头一棒,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那么卑微,似乎在别人眼中是渺小的。我如同感觉到了有一只乌鸦从我头顶“嘎嘎”的飞过,以及后面的一串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还有一片飘零的落叶兜了一圈后随之而过。

时光荏苒,新学期我又开始振作起来,终于恢复到了原来的实力,被誉为“安静时很安静,活跃时很活跃”的“好学生”,我感叹:

我沐浴在时光消逝的流水中

聆听手指尖流露出的一个个传奇

我们的.故事那么精彩

生命的制高点

是求是人挥手过的痕迹

现在

斗转星移,风雨兼程

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努力攀登高崖

因为

在山的那边——是海

蓦然回首,瞬间发现,旧时光是如此耐人寻味。零碎的玻璃曾是一面大镜子,而琐碎的生活片段则是我们在求是中学的经历。有欢乐,有悲伤,有繁琐,有悠闲——良多趣味。

回眸的作文900字 篇5

画面一:考试前后

曾经的经历让我明白,这一年的复读不会很轻松。走进了往日熟悉的校园,百般滋味,千种心情,一齐涌上了心头,化成泪水,充满了双眼。山河依旧,可热情的老师、亲如兄弟的同学、活泼好动的我呢?每天三点一线的枯燥乏味的生活,我依然不敢掉以轻心。谁知道这三点一线之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只有靠考试去确定吧!每次考试,心中总是祈祷一番,虽然我并不信仰宗教。也许祈祷显灵了吧,考试过后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

(画外音)成长伴随着痛苦,只有战胜痛苦,才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画面二:一封来信

我收到露的信:小鱼儿,听说你复读了,好好干,明年向重点中学挑战!记住,若你哭泣,湿的总是我的脸。

捧着信,听着这激励的话语,我的泪又来了。心灵脆弱的时候,一句轻轻的问候也足以使你泪流满面。我知道她的目标是那重点中学宽敞明亮的教室,可她失败了,但她在普通高中刻苦努力,还获得一等奖学金,进入年级前十名。她可以,我的成绩要比她好得多,难道我不可以吗?于是课堂上我高举起手,举高了自信,图书馆里我遨游书海,知识为我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画外音)成长路上朋友多,来自朋友的关怀像春风,她会吹走你心头的阴霾。

画面三:饭桌上的心态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饭,他们总是小心翼翼,闭口不谈关于学习的任何问题。女儿理解,哎,我那可敬的双亲!爸爸,你给我添菜,让我补充营养,你的营养学书让我立志当个生物学家,实验室里的细致观察让我写出了翔实的实验报告;妈妈,你给我熬汤,汤里映照的白发让我看到时间的无情,生活的艰辛,我要像巴尔扎克那样和时间赛跑,像鲁迅那样拼命挤时间,因为我明白时间也是成功的保证。爸爸妈妈,你们大声地说吧,说南方雪灾的无情,说汉川地震中的众志成城,说少年不该陷入早恋,说上网时问不宜太长,我会承受住生活的压力的,我会在复读中奋发进取的!

关于回眸的作文 篇6

20世纪中叶, 伴随着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浪潮的冲击, 艺术界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困境。如何吸收优秀的西方文化, 继而在本民族的立场上寻求出路, 成了当时艺术家们集体思考的难题。而就在此时, 文楼作为雕塑界的艺术家先锋, 开始全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试图在中西方的双重语汇中找到结合点, 进而实现本民族雕塑的特色呈现。在文楼定居香港后的时期里, 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就开始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与西方造型技巧相结合, 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或古文字、古代文物中吸取造型设色等的营养, 虽然还不太成熟, 但实践的效果却引人瞩目。文楼曾创作出一批以金属焊接为基本形式语言的抽象雕塑, 如1968年创作的雕塑作品《九月诞生》, 就以中国民间喜欢的具有多子寓意的石榴为蓝本阐释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都是在以西方技法演绎蕴含中国韵味的实验雕塑。

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深入, 文楼开始从社会大视野的角度去重新领悟中国文化。在中西方的对比中, 他清晰地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内心本源的精神皈依, 才不至于迷失在非本土语系里做嫁接艺术。并且, 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深邃意蕴, 发现了埋藏在本民族历史深处的艺术宝藏。于是, 他开始有意识地在中国传统意象中寻找思路, 期许以现代雕塑技巧展现东方特色。例如文楼一件创作于70年代初的佳作——《双圆象》 (图1) , 这件作品后来作为他的代表作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双圆象》就是利用相通的两个圆形组成类似“8”字的循环外形, 用有限的三维立体造型表现多变而相通的无限空间, 以此来寓意道家的“大象无形”。作品采用黄铜焊接, 在金属表面还运用浮雕, 刻上了中国古代线条纹样。整件作品体量不大, 但气象浑厚、深沉, 既有中国古风浩荡之气, 又不失现代雕塑的质感。像这样的雕塑作品, 文楼还创作了很多, 种类广泛, 形态各异。其中文字类如雷、中、风、飞, 意象类如华表、筝、结、柱、山、泉、翅翼, 还有大量动物造型, 其中有鱼、蛙、鸟、蝙蝠、龟, 昆虫类则有蝴蝶、蝉、蚤、蟋蟀、蜢、蜕、蛹, 植物有种子、莲、榴、坚果、凤葵、竹等。从上述大量明显带有东方特色的雕塑原型中, 可以看出文楼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探索最契合的物象来承载民族形象, 同时又试图在现代雕塑手段的辅助下, 实现对于物象的中国式的完整表达。

在进入了改革开放之后, 伴随着与内地艺术交流的不断加深, 以及自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揣摩, 文楼的雕塑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他终于从自己的艺术积淀中抽离出了东方意象的精华, 寻找到了自身艺术创作的方向标, 开始着手对于文人画中经常出现的“竹子”形象进行塑造。竹子清秀挺拔、虚怀若谷, 这种超凡脱俗的品格正是中国人所崇尚的, 而竹子的形象自古以来就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宋代, 苏轼曾在《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云:“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用“几根清瘦竹”作为其人格的写照。足见竹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领域, 其风格以及形式美使墨竹成为文人画的一个大宗。在选择“竹”作为自己的雕塑物象时, 文楼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说:“我的作品‘竹系列’, 是从国画中得到启示,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是糅合了国画的传统构图方法及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而成的。我主张雕塑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修养基础上, 即‘文人雕塑’。我试图借此打通中西艺术的界限, 希望一些缺乏传统西方艺术欣赏基础的中国人也可以欣赏我的作品。”

文楼的“竹系列”雕塑作品在创作理念上沿袭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意图, 造型简淡、疏雅, 而其雕塑手法却具有鲜明的西方现代特点, 以不同的金属材质 (青铜、黄铜、不锈钢等) 体现竹的挺拔、刚毅, 用表面着色、镀钛等处理手段表现质感与色彩感。在早期的“竹系列”作品中, 文楼曾以三角锥体的组合表现竹叶的抽象造型, 并未塑造竹枝, 然而这种造型并未达到文楼心中对于中国画中的意境美感的追求。于是, 文楼又回到原点, 开始临摹竹谱, 更在春夏秋冬不同时节感受竹的千姿百态和摇曳多姿, 企图在抽象和意象中都找到创新点。最终, 在将“眼中之竹”铭记心中后, 文楼的“胸中之竹”终于趋于成熟:以竹枝为支撑, 增加了竹叶的数量, 俯仰有势, 错落有致。在塑造过程中, 文楼手持焊枪在金属材料上作立体的皴、擦、点、染, 保留焊点、焊痕, 来模拟文人画中毛笔留下的皴擦晕染之味, 营造整体的写意生趣。在他的“竹系列”作品《黑与白》中, 用黑色与白色为金属材料着色, 宛如水墨画般的挥洒畅快, 将天人合一的神韵糅合其中, 尽显文人风骨。而在作品《红与黑》 (图2) 中, 朱墨胶彩, 打破了所有程式, 以突破性的色彩带来震撼的视觉感受, 黑色与红色交织的竹叶在劲风中“肃立”, 又给“竹系列”赋予了现代感。文楼的“竹系列”用多种方式去尝试创造竹子形象, 由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新意迭出, 韵味多变, 由金属材料铸成的瘦枝劲叶好似迎风挺立, 韧而不移, 优雅多姿, 使观者伫立旁观, 如共沐风雨, 同感天地广博气象。文楼的“竹系列”在艺术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他带着中国文人的诗性情怀利用西方现代主义形式语言创造着中西结合的艺术奇迹。

成长回眸的作文300字 篇7

那一年,我妈妈带我去乡下采茶。初衷是让我体验采茶者的痛苦。然而,我把这当成一种娱乐活动,在茶场里跑来跑去,这里摘一块,那里摘一簇。

我母亲无法忍受。她骂了我一顿,然后教我如何泡茶。我收回了之前的恶作剧,开始小心翼翼地喝茶。

我学会了当地采茶人的样子,轻快地走着,哼着欢快的曲子,提着篮子,一路停止采茶。但是不到十分钟,我就跑不动了,我的背很疼,我的.头和脖子都出汗了,而蓝色种子中的蔬菜叶子甚至不含三分之一的蓝色种子。

好不容易熬到吃饭时间,我先进屋去找饮料,但只找到一些浑浊的饮用水。我不情愿地喝了一点,然后就戒酒了。然后我吃了。在家里,两道荤菜、两道素菜和一道汤被换成一道荤菜和一道素菜。甚至连汤都没有,食物也很硬。

高三写回眸的作文范本 篇8

——题记

人生似山水,好一个隽永的比喻。

这如山似水的泼墨人生画,带我走进了宋唐时代。轻轻地踏入这个似曾相识的世界,离愁别绪,唱不尽凭栏远眺的长歌,刀光剑影,道不完更朝换代的故事。似有若无地映射出一段段历史,一位位文人,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若没有时与空的限制,我要去和陶渊明隐居山林,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生活;我要去与李清照共弄一叶扁舟,听她“佳节又重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怀人的丝丝愁绪;我要去和杜甫登上泰山,一起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心壮志,我要去和王维摒弃世俗,纵情山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亦真亦幻的宋唐啊!予我北疆的沉稳与坚实,南国的`秀丽与清雅,西域的奔放与豪迈,巴蜀的妖娆与爽朗。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证之于诗,灵动江南是诗仙李白的清新飘逸,沉稳西北是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证之于词,灵动江南幻化成李清照笔下优柔缠绵,沉稳西北则又换做岑参笔下的气势磅礴;证之于曲,灵动江南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沉稳西北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山川;证之于人物,灵动江南似一位眉目清秀的浣纱女,沉稳西北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牧羊人。

伴着这古朴的意蕴,我看到旅人放白鹿于山际,一袭白衫,呷一口清茶,七分酿成月色,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宋唐;抑或是哪位隐士不为“蝇头微利”,许自己一个自由余生的誓言……

手持酒壶,划舟渐行渐远的是李白么?当他划到酒楼边,能否看到借酒消愁的柳永呢?沙场上持剑杀敌的是辛弃疾么?是否对手就是“醉卧沙场”的王翰呢?羌管悠悠,不知是李清照的怀念曲,还是陶渊明的悠闲调。

经典回眸 篇9

1832年5月13日

法国著名动物学家居维叶 (1769~1832) 逝世。居维叶自幼被认为是神童, 4岁就能读书, 14岁进入斯图加特大学。居维叶在一生中, 传奇般的同时身兼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等多种职业。他多次出任政府的大臣、部长等职位, 但由于对时间和精力的充分利用, 他同时在科学上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他留下的不朽遗产, 主要是那些堪称经典的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和科学组织各方面的著作。居维叶著述之繁多, 收集材料之广泛, 为世人所罕见。居维叶生前的影响遍及西方世界, 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

1610年5月11日

早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科学家利玛窦逝世。利玛窦于1582年来华, 曾居住28年, 著作有《中国札记》等。他向中国介绍天文、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 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5月10日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 (1882~1982年) 逝世, 终年101岁。他早年在美国获得经济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 从事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在50年代, 马寅初最早提出中国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但遭到了粗暴、错误的批判。1979年, 马寅初及其人口论得到彻底平反并被恢复名誉。

1829年5月10日

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和医师托马斯·杨 (1773-1829) 逝世。杨从行医开始研究眼睛的疾病, 对光学发生了兴趣。1802年, 杨完成了著名的杨氏实验, 证实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杨又用光的波动性理论来解释薄膜的色彩, 把颜色和波长联系起来, 计算了牛顿分辨出的七种色彩的大致波长。他研究色彩问题, 提出三原色是红黄蓝。后来这一理论被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加以发展, 被称为杨—亥姆霍兹三色理论。

1881年5月11日

著名的美国工程力学家卡门 (1881~1963) 诞生。卡门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开创了数学、力学在航空、航天和其它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 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1年卡门对流动的流体在圆柱体后留下的两排周期性旋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就是著名的卡门旋涡。卡门创建了美国航空科学学院。卡门支持他的学生对火箭推进技术进行研究并和马利纳第一次证明能够设计出稳定持久燃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1820年5月12日

现代科学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 (1820~1910) 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南丁格尔是英国的一名女护士。在1854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 她率领38名护士赴前线参加伤病员护理工作, 建立医院管理员制度, 提高护理质量, 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南丁格尔一生倡导护士的救死扶伤精神, 并为此而在英国建立了第一所护士学校。后人为纪念她的崇高精神, 决定以每年的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

1803年5月12日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1803~1873) 诞生。李比希年轻时曾当过药店的学徒, 后19岁毕业于埃尔朗根大学, 以雷汞成分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李比希早期从事经典化学的研究, 在基本化学原理方面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后期转向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的研究。李比希研究了发酵和腐败的化学原理, 提出了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 确定了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 倡导使用无机肥料来补充土壤中可能被耗尽的其它元素。

1860年5月10日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向柏林科学院正式提出报告:发现新元素“铯”, 意为蔚蓝色的天空。因为当把铯加热变为蒸气时, 在光谱中将显现出美丽的蓝线。

1975年5月12日

首次国际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 会期3天。这次会议针对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作了广泛的探讨。

2004年5月3日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 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

1964年5月13日

天文学家彭赛厄斯和威尔逊在7.35厘米的波长上首先测到各向同性的辐射。此后又在1毫米到21厘米的射电波段以及在X和γ射线波段上观测到了这一现象。这个现象后来被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 是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之一。宇宙背景辐射被解释为来自原初火球的残余辐射, 它的相应的红移值约为3000。

1958年5月12日

以回眸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扣人心弦的篇章我不会忘,触目惊心的场景我也不会忘,平日里与同学的争吵哦也不会忘,一种种眼神,一个个的态度我都不会忘。

有时把事情想多了想难了我就会哭,因为我无法相信自己。

年少时,我们一群小朋友喜欢跑别人田里去偷水果,总是把身上弄的脏兮兮的。现在一想,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啊!毕竟那些日子不会再有了。

微风拂河水面,荡起层层波纹,荷花经不起烈日的烧烤,变成了有生命的绿色,狂风可以吹起一层波浪,但不能吹起我们下水游玩的足迹,因为生命的力量不在于顺从。

这些事情都是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会生活的过程。当我们回眸年少时,是否发现自己有从幼稚变得成熟,再从无知变的懂事。其实有很多事我们还没看清就看轻了,譬如美好的友谊,独立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纯洁的心灵,这是我们应该用心感悟的事,真的是要用心想很久的事,把这些事情想多了,我们就不会为小事而矛盾,为小事而感伤。我们会变得安静,会热爱生活,感悟自然,品位人生之多变。

有时候,我也会遗忘岁月,在学校不知道是星期几。

往事是回忆的东西,并不是它过去了就什么也不是了,就什么也没有了。那我们什么也没有时,至少还可以品味人生之多艰,宇宙之无穷大,这可以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在庸俗中脱颖而出。

想着,想着,困了,就代表该睡了,每天应该回眸着睡去,精神地醒来,开始新的生活,晚上,便又可以想,因为过去的事就成了历史。回眸人生的快乐,人世的炎凉,人类的智慧与无知,就是一个有心之人。

成长的回眸作文400字 篇11

夏天的早晨无比美妙,阳光刺眼,云朵的姿态更加美丽,自在,天空瓦蓝瓦蓝,天掺杂一点杂色,太阳的光芒洒向大地,暖暖的,今天又是一个明媚天。

我走在街道上,又蹦又跳,没过多久就感觉身体已经开始出汗了,手在耳边扇风,可几乎感觉不到有风,而且越来越热,今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总觉得太阳一直对着我照,汗已经流到脸上了,太阳就在我的头顶上,热死了,心情好暴躁,太阳就一直照着我,怎么其他人都不照,我走到哪,太阳就一直跟在的身后,无论我走的多快,或者很慢,太阳永远都在,于是我想了个好办法:我就与太阳来了赛跑,把它甩了,如果成功了,我永远不会那么热了,我奋力向前奔跑,腿迈开,脚往外瞪,手摆了起来,眼睛牢牢地盯住前方,我往后一看,太阳竟紧跟在后,怎么也甩不掉,我便停了下来,实在跑不动了,累的气都喘不过来,看着太阳还在上空,朝我微笑,发出耀眼的光芒!

太阳的颜色,染红了它周围瓦蓝的天空,在天空上太阳就像一颗明珠闪闪发光,太阳勾起了我成长的许多事儿。

回眸与展望 篇12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 明年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求进, 开拓创新, 扎实开局,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注意到, 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 可以看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11年的51.27%, 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中国城镇化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是: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需求。城镇化建设将可能成为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 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目前我国服务业只占20%不到, 美国是70%多。我国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 吸纳就业能力也不强。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扩大就业能够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 为我们未来的增长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亮点。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外部市场变化, 外贸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下一步我国经济如何持续保持增长, 同时进行深层次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尽快形成是当前首要任务。

保持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增长,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必须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和农村改革, 抓好科技、教育、文化、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

成长的回眸800字高三作文 篇13

回忆起往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情景:有欢笑、有快乐,也有老师对我的关怀与爱护。

刚进校门时,我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对这里的教室、老师、同学都十分好奇。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老师如何教我们做人;不会忘记我生病时是谁第一时间把我送到医院;不会忘记,当我遇到问题时,是同学们帮我解决……

记得那是在三年级的一天,老师找人读自己写的作文。那时候的我十分胆怯,从不敢上台演讲,发挥自己。便趴在桌子上暗暗地祈祷:“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我……”可是我没有想到一抬头,眼睛和老师对了个正着,我十分清楚,无论我怎么想,老师依然会让我上去读。果然,我的名字从老师口中脱了出来。

我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吱吱唔唔地读了一遍自己写的作文,便急忙下去。老师问我:“任昕雅,你觉得你能行吗?”我低下了头,不再吭声。接着,老师又说:“你不会才要学,因为没有一个人生出来什么都会。”我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从此,我每天都记着老师的那番话,那番话时时刻刻都激励着我,使我有了勇气上台演讲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能自理了……

在这里,母校是我的“母亲”,给了我无数地呵护;同学是我的“兄弟姐妹”,给了我数不清的帮助;老师是哺育我的“园丁”,给了我谆谆教诲;教室我的家,给了我无数的温暖。

关于回眸的作文 篇14

开心是一天,不开心同样也是一天,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我却要花费两年的时间才能明白?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为了我的将来,把我送入离家较远的封闭式中学,我千不愿万不愿,却也没说一个不字。你们是否能体会到那种无人陪伴,孤独无依的痛苦?妈妈,我和您交谈甚多,对于您的谆谆教诲,我是早已充耳不闻,我气氛,却是无奈,当时小小的我说话能否作数?我的话有没有使您平静的心荡起一层涟漪?长大的我,回首过去,目光停留在站在街灯下那孤独的我,影子被拉的老长,仿佛在嘲笑那时的我。

爸爸,您不同,您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我心里最有博识的人,我常常沉醉于您讲的历史故事。但是我却发现,实际上您并不懂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您把我所有的事全交给妈妈来处理,我与您的性格相仿,不主动,不活泼,以至于我每次坐在饭桌上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出话题来与您交谈,您知不知道这样有多累,您又知不知道一个多小时不说话有多尴尬?所以我希望妈妈坐在我们旁边,因为她总会提出话题,我并不是不想和您单独说话,但无话可说的滋味我不想一遍有一遍地尝试。您知不知道您对我的误解有多深?您又知不知道不被人相信有多难受?可是我不能向谁说,我除了憋在心里,还能怎么办?

他们说,您是最爱我的人,是无声的爱……

今年生日,您早早地去帮我订了蛋糕,但是我生日那天,您又去了哪?甚至我生日过后的那一天,您也没有回来,您是否知道那天我等您一直等到凌晨?哪怕是在十二点的最后一刻听到您的祝福我也满足,可是为何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还是不见您的身影?

第二天下午,您买了许多水果零食放在客厅,敲了敲我房间的门开门进来,我本打算不和您说话,但是您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我惊讶了,我知道,这是您第一次向别人道歉。您听见我没有出声,唉了口气,转身出去。其实您不知道背对着您的我早已落下了无声的泪,并且原谅了您。

关于回眸的作文 篇15

爱德华·黑斯廷斯·张伯伦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影响的人物中有代表性的一位。1927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 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垄断竞争理论》。1933年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 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与此同时, 英国的琼·罗宾逊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张伯伦与罗宾逊的这两本微观经济理论专著, 系统阐述了垄断竞争即不完全竞争理论, 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厂商理论的基础。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 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 系统提出了所谓垄断竞争理论。该理论的基础就是他创造的所谓产品差别概念。

琼·罗宾逊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她深受马歇尔经济学的影响, 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状况有其独到的深入的分析。她的著作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列被认为是不完全竞争理论方面开创性和经典性的著作, 但就具体分析范围和目的来看, 他们是很不同的。罗宾逊受了斯拉法的启发, 在她的著作中, 几何分析工具的使用占有突出地位, 分析使用范围比张伯伦的更广, 也更概括。她直接从垄断均衡进行分析, 使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利润最大化行为, 这种方法后来成为对各种市场结构中的厂商均衡分析的标准分析工具。

纳特·威克塞尔是瑞典学派的主要奠基者, 代表作有《利息与价格》 (1898年发表) 及后来的《国民经济学讲义》。他在这些著作中, 深入细致地阐述了后来被称为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的理论, 为后来的瑞典学派经济学家提出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奠定了基础。虽然该理论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几乎同时出现, 但是他们所作的研究是各自独立的。威克塞尔的积累过程理论从本质上来说, 是动态货币均衡理论, 试图用所谓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一致与否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与破坏, 这也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统一起来。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 他和李嘉图被西方世界并称为少有的善于经营并获得成功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皇家学院学习经济学, 同时兼任国家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和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由于成功经营着私人企业, 他拥有巨额财富。他最主要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几乎包含了他全部的经济学说, 也使他成为自20世纪直到目前, 仍然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

2 诺贝尔经济学奖及有代表性的获奖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不在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中, 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 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但其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是一致的, 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1969年第一次颁奖, 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20世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1970年美国人保罗·萨缪尔森的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 将经济学提高到新的高度。1971年乌克兰人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的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理论为经济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74年奥地利人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与瑞典人纲纳·缪达尔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 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互相依赖现象。1975年美国人佳林·库普曼斯深入研究了资源最优分配理论, 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1979年美国人西奥多·舒尔茨, 开创性地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1981年美国人詹姆斯·托宾, 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探索。1983年美国人罗拉尔·德布鲁, 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理论, 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1986年美国人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将政治决策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1987年美国人罗伯特·索洛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增长理论。1992年美国人加里·贝克尔将微观经济学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 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1995年美国人小罗伯特·卢卡斯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 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 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996年英国人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尤其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济激励理论做了重要探索, 美国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作了开创性分析。1998年印度人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做了重大突破。

进入21世纪以后:2003年英国人克莱夫·格兰杰与美国人罗伯特·恩格尔对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汇率和物价的关系以及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关系等的研究, 在经济学领域有着非凡意义。2005年美国人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和德国人罗伯特·约翰·奥曼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2006年美国人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 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使经济增长理论正式确立。2007年美国人埃里克·马斯金, 被誉为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大师。他在现代经济学最基础的领域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人罗杰·迈尔森对博弈论有独到见解。著有《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及《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犹太人莱昂尼德·赫维奇则开创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2010年美国人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 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提出的“搜寻理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高失业率与高空缺率同在的现状。授予诺贝尔奖表彰他们在解释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方面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家贵, 吉萍.西方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学上的若干共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2 (1) .

[2]黄国桥.凯恩斯笔下的重商主义与古典经济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8 (6) .

上一篇:成语八面威风出自哪里下一篇:《名人传》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