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眸(精选7篇)
经典回眸 篇1
历史上的今天
1832年5月13日
法国著名动物学家居维叶 (1769~1832) 逝世。居维叶自幼被认为是神童, 4岁就能读书, 14岁进入斯图加特大学。居维叶在一生中, 传奇般的同时身兼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等多种职业。他多次出任政府的大臣、部长等职位, 但由于对时间和精力的充分利用, 他同时在科学上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他留下的不朽遗产, 主要是那些堪称经典的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和科学组织各方面的著作。居维叶著述之繁多, 收集材料之广泛, 为世人所罕见。居维叶生前的影响遍及西方世界, 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第二个亚里士多德”。
1610年5月11日
早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科学家利玛窦逝世。利玛窦于1582年来华, 曾居住28年, 著作有《中国札记》等。他向中国介绍天文、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 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5月10日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 (1882~1982年) 逝世, 终年101岁。他早年在美国获得经济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 从事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在50年代, 马寅初最早提出中国控制人口的重要性, 但遭到了粗暴、错误的批判。1979年, 马寅初及其人口论得到彻底平反并被恢复名誉。
1829年5月10日
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和医师托马斯·杨 (1773-1829) 逝世。杨从行医开始研究眼睛的疾病, 对光学发生了兴趣。1802年, 杨完成了著名的杨氏实验, 证实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杨又用光的波动性理论来解释薄膜的色彩, 把颜色和波长联系起来, 计算了牛顿分辨出的七种色彩的大致波长。他研究色彩问题, 提出三原色是红黄蓝。后来这一理论被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加以发展, 被称为杨—亥姆霍兹三色理论。
1881年5月11日
著名的美国工程力学家卡门 (1881~1963) 诞生。卡门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开创了数学、力学在航空、航天和其它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 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1年卡门对流动的流体在圆柱体后留下的两排周期性旋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就是著名的卡门旋涡。卡门创建了美国航空科学学院。卡门支持他的学生对火箭推进技术进行研究并和马利纳第一次证明能够设计出稳定持久燃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1820年5月12日
现代科学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 (1820~1910) 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南丁格尔是英国的一名女护士。在1854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 她率领38名护士赴前线参加伤病员护理工作, 建立医院管理员制度, 提高护理质量, 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南丁格尔一生倡导护士的救死扶伤精神, 并为此而在英国建立了第一所护士学校。后人为纪念她的崇高精神, 决定以每年的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
1803年5月12日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1803~1873) 诞生。李比希年轻时曾当过药店的学徒, 后19岁毕业于埃尔朗根大学, 以雷汞成分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李比希早期从事经典化学的研究, 在基本化学原理方面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后期转向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的研究。李比希研究了发酵和腐败的化学原理, 提出了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 确定了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学原理, 倡导使用无机肥料来补充土壤中可能被耗尽的其它元素。
1860年5月10日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向柏林科学院正式提出报告:发现新元素“铯”, 意为蔚蓝色的天空。因为当把铯加热变为蒸气时, 在光谱中将显现出美丽的蓝线。
1975年5月12日
首次国际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 会期3天。这次会议针对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作了广泛的探讨。
2004年5月3日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 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
1964年5月13日
天文学家彭赛厄斯和威尔逊在7.35厘米的波长上首先测到各向同性的辐射。此后又在1毫米到21厘米的射电波段以及在X和γ射线波段上观测到了这一现象。这个现象后来被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 是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之一。宇宙背景辐射被解释为来自原初火球的残余辐射, 它的相应的红移值约为3000。
1958年5月12日
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生产的东风牌小轿车, 在长春市第一汽车厂试制成功。
经典回眸 篇2
时光,是一位最负责任的刻录大师,总是不急不慢地将人生的每分每秒真实铭记。一天天、一月月,一年365天的时光,就在不知不觉间从指缝间悄悄流逝。站在年末岁梢的节点,心头总会不自觉地涌上无限的感慨与惆怅。
回眸凝望,那些美好的时光,依然泛着馨香的气息,浅藏在时光的回廊;那些痛苦的回忆,早已随着一滴清泪的滑落,风干在无垠的星空。无数次的挫折与磨砺,化作生命的动力,让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无数次的挣扎与彷徨,变成人生的阅历,让心灵更趋于安然与平和。
人生的每一程时光,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每一份尘缘的来去,都有不尽相同的温馨与创痛。幸福的时刻,始终值得铭记;忧伤的过去,适合无声地忘记。
人生路漫漫,快乐难寻,忧伤满地。乐观的人,喜欢收集温馨的瞬间,来丰盈自己的人生岁月;悲观的人,习惯抓着悲伤忧戚,深陷在泥潭里怨天尤人。
人生匆匆,太匆匆。当你踌躇在被清晨那场突如其来的雨,淋了个落汤鸡的不快中郁郁寡欢时,却错失了雨后的彩虹有多么的绚丽,黄昏的落日又是多么的迷人。人总是这样,习惯性的拘囿在心情的沼泽地里无法自拔。
殊不知,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天气会时好时坏,人生会时起时落。用淡泊心看世间风起云涌,才能不惧狂风暴雨的侵袭;用平和心观人生的起起落落,方能不受心情的拘囿。
一岁年龄一岁心,当年末的时刻越来越近,没有幼年时的欣喜,也没有青年时的迷惘。有的只是回望时的慨叹与顿悟。心底油然而生一份真诚的感谢。
感谢身处逆境时,亲人们的温馨陪伴与无私给予,是你们用温暖与亲情,赐予我跨越泥潭的勇气;感谢心陷忧伤之城时,朋友们的关爱与鼓励,是你们用热情与友谊,温润了一颗孤寂的心灵。
感谢磨砺,让我学会了坚强;感谢伤害,让我懂得了珍惜与珍爱。感谢自己,在人生的修行中,又跨越了一个新的台阶。
感谢挚爱的文字,让心灵拥有一个倾泻的.出口;感谢酷爱的音乐,不离不弃地陪伴着走过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
时间告诉我们,无论是美好的时光,还是伤心的时刻,都是无法回去的以前;生活告诉我们,再难舍的昨天也会成为过去,再难过的曾经也都会悄然离去。
走过风霜雨雪的人生泥流,方能迎来丽日晴空的阳光明媚;跨过悲痛忧伤的坎坷泥泞,方能绽放妩媚动人的笑语嫣然。
经典回眸 篇3
传奇经历
恐怕很多人难以相信,如今叱咤风云的苹果也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时它还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或者说没有点铝成金的本事)。20世纪90年代,苹果公司是个不折不扣的失意者,无论它怎么做,也无法打败强有力的对手微软公司,以至不得不转变角度,进军相机这一当时的热门市场,由柯达代工的QuickTake 100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收藏理由
嗯,也许你根本不需要它,这么说吧,让你扔掉手里1000万像素的小DC换上这东西,那感觉很像让你扔了iPhone换上一台诺基亚3210一样!QuickTake 100的内存仅为1MB,只能存储解析度最高为640×480像素的照片8张!而且你还找不到可以浏览这些照片的屏幕!更别说怎么放大缩小照片或者对焦了。QuickTake 100只能是记载着苹果成长经历的历史玩具,你可以把它摆在Macintosh SE计算机旁边,装扮你的橱柜。
注意事项
大部分的QuickTake 100在美国出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导出照片?为此你需要OS 7、OS8或OS9Mac(不是OSX)和一条RS-232连接线将两部机器连在一起。此外,你还可以登录bit.fylquicktakemanual下戴初期版本的操作手册。
苹果的重大失误
Newton(1993)
它到底是一次重大失误,还是技术领域的开拓者?Newton是苹果在掌上电脑领域的首次尝试,正如你们可能已经看到的,它的第二次尝试要成功一些……
Pippin(1995)
直到iPhone问世,苹果才正式影响游戏世界。而当Plppin问世的时候,PlayStation和任天堂64已经瓜分了游戏界。苹果,你来得太晚了!
Puck mouse(1998)
你知道双层停车库有多不靠谱吧,Puck鼠标比它还不靠谱!这个USB连接的鼠标在1998年和iMac G3一同发售,它看起来超酷,可惜用起来简直就是噩梦啊!
iPod Hi-Fi(2006)
到2006年为止,iPod基座和人的比率貌似是10:1。尽管这样,苹果还是射偏了一球——没人喜欢这昂责的大家伙iPod Hi-Fi。这东西一直撑到了2007年9月。
同在1994,科特·柯本自杀;南非终止种族隔离;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被怀疑杀妻出逃
音乐
Blur乐队《Parklife》
在Blur乐队开始制作卡通音乐、奶酪,发表政治宣言以及录到朋克专辑之前,他们以一张《Parklife》彻底改变了整个英国青少年的文化,影响极为深远。而Blur与另一乐团Oasis之问的竞争在媒体炒作之下也显得十分热烈。
电影
《生死时速》
疯狂的前警官将炸弹安在了行驶的大巴车上,桑德拉布鲁克必须保持车的时速才能避免爆炸,基努里维斯前来救援。凉心动魄的故事在这辆飞速行驶的大巴车上展开了!
电视
《Ready Steady Cook》
Fern Britton带着《Ready Steady Cook》在荧屏上出尽了风头,他们将美食节目推向了新的高度,教饥肠辘辘的食客、腼腆的打工学生、失业者如何用一根香肠、一颗番石榴和一袋扁豆做出让人感动的姜味佳肴。
酷玩
摩托罗拉
DynaTAC Ultra Classic Ⅱ
唐山大地震经典报道回眸 篇4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 恰逢“文革”、“批邓”和批所谓“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阶段, 多种一言难尽的因素使然, 此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媒体阻止了灾难信息的流动。报道爱站在“人”如何同灾害作斗争的角度, 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王中教授谓之“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灾害报道向着更加偏激主观和模式化的方向发展。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242419人, 至少有360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约120亿美元。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 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 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张威认为, 这种惊人的延宕和负面事件正面报道实际上背叛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笔者近日通过翻阅唐山大地震期间的“老新闻”发现:中外记者笔下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好新闻, 不少堪称“经典报道”。
一统天下的新华社通稿
新闻通稿是国家通讯社的拳头产品和金字招牌之一, 通稿的影响和普及力遍及所有媒体用户和广大读者, 通稿的潜在受众是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之一【新华社1976年7月28日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一丰南一带, 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这次地震为7.5级, 震中在北纬39.4度, 东经118.1度。 (笔者注:据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7月28日新华社播发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姚文元一再“指示”新华社、《人民日报》, 报道不要太多, 太集中, 注意其他方面如批邓、促生产报道。)
之二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绝大多数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就陆续撤离险区, 返回了地面。新华社记者就此在1976年8月17日自唐山发出了长篇事件通讯《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开滦煤矿万名井下工人脱险记》。《河北日报》刊发的若干好稿
之一《解放军舍生忘死救亲人》 (1976年8月3日) 副师长李向谦自己的三个孩子压在楼里, 可他从倒塌的楼房中脱险后, 不顾自己的孩子, 立即跑到前边, 组织部队抢救群众……
之二《毛主席派人送来恩情水》 (1976年8月3日、由北大中文系新闻进修班赴唐小分队采写) 8月1日上午, 一辆辆带有“慰问灾区人民”标志的载水汽车, 驶入市区, 送到了暂时断水的居民点, 居民们激情满怀, 一片沸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端起一碗恩情水, 看了又看, 瞧了又瞧, 热泪夺眶而出……
之三读者 (唐山市制镜厂工人梁凤华) 来信《毛主席恩情比海深社会主义无限好》 (1976年8月10日)
之四《两个婴儿的诞生———抗震救灾速写》 (1976年8月12日) ……地还在震动着, 天又下着雨, 王桂秋、张淑荣就要生产了。唐山市委机关的一个女干部, 唐山钢厂的一个青年女工, 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 把她们转移到市委大院的小汽车上。一个原来陪同女儿来医院生孩子的魏大娘, 在汽车上为王桂秋和张淑荣接生。
中午一点钟, 一个小生命哇哇地呼叫着降生了。
又过了两个多钟头, 又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
之五《冲向胜利的带头人记开滦赵各庄矿老工人陈树海带领阶级兄弟奋战十五昼夜的事迹》 (1976年8月24日)
《解放军报》的事件通讯
《一分不差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清理唐山新华中路银行金库纪事》 (1976年8月26日) 北京部队某部一排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清理人民银行新华中路办事处的金库。
金库被强烈地震震塌了, 里面埋着现金九十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元零九分。
越是往后, 钱越难找。……又经过三个多钟头的过细搜索, 只差五分钱了。
排长于春荫说:“财经工作上允许百万分之一的误差, 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却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银行工作同志为战士们的精神所感动, 再次清点数目, 又查到三分钱。
新战士张志良爬在内间的小洞里摸索。他扒开已经不知扒了多少遍的泥土, 搬开在墙根的乱砖头, 手指探进砖缝去, 触到了一个硬子儿。他一阵兴奋, 抠出来用手电一照, 正是一枚两分的硬币, 已经和泥土同样颜色了。
外国传媒如何报道唐山大地震
法新社报道中国地震区军民展开抗灾救灾斗争记者弗利波在7月29日发自秦皇岛的电文中说: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所有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法国《震旦报》7月31日和8月1日一期 (合刊) , 以《一国人民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为题, 发表菲·贝尔内的文章, 说中国人民有组织、忘我、沉着勇敢、办事有效率, 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我首都的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得好 (此标题为《参考消息》编者所加) 【法新社香港8月1日电】今天从北京到达这里的外国外交官一致说, 中国首都的人民在7月28日的地震以后保持了镇静, 一切“非常有秩序”。
中国人民应付突然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安莎社北京8月2日电】北京以及特别是离北京150公里的唐山、丰南地区的人, 第五次感到地震至今已经五天了, 现在仍保持着非常状态。
据外国旅客说, 在中国东北最大城市沈阳的机场与地震灾区之间已经组织了空运, 撤退伤员, 输送食物和急救用品。
在北京, 中国人民———无论是当局还是百姓———应付突然的灾难的能力给外国人以很深的印象。
美国《纽约邮报》8月3日刊登一篇报道, 题目是《两个美国人谈中国地震》, 摘要如下:上星期三住在天津崭新的友谊饭店的雅各布·贾菲和他的夫人伊尔玛, 昨天结束了他们在受到地震侵袭的中国的不幸的旅行, 回到了他们在布朗克斯的贝切斯特区的家中。
贾菲夫人说:“甚至在地震期间, 中国人把我们当作尊敬的客人那样来接待, 他们竟然想到回那个旅馆去取回我们这些无谓的行李, 这实在使我惊讶。”
当他们坐在英国俱乐部里等待关于他们何时可以离开的进一步消息时, 贾菲夫人问一个中国陪同人员说, 他的国家如何能够完成所有必要的重建工作。
这位陪同人员告诉她, 如果某个东西“仍可使用, 那就保留它, 但是那么多的工厂和建筑物陈旧了, 这将是一个建造新东西的机会。”
贾菲夫人说:“我的上帝, 我想他们永远是乐观主义者。”
菲律宾《时代日报》8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人以伟大的坚忍不拔精神对付不幸》的文章说:团结、勇敢、坚韧和忍耐, 这就是中国人战胜他们的灾难性地震的方法。尽管别的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援助, 但是他们几乎完全是依靠自己进行救灾和恢复的。他的政策是自力更生。 (笔者注:自力更生, 拒绝外援, 中国人此举令世界惊讶又不解。)
【共同社东京8月5日电】题:恢复工作进展顺利, 地震后物价也未上涨自地震发生后, 卖有关食品和粮食的商店继续营业。在街上的帐篷群中, 开设了一些卖食品的小铺子, 此外还有不少流动货车。市内的饮食店成了大量生产主食馒头的工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物价同地震前丝毫没有变化。
【时事社东京8月9日电】题:奇迹般地消除震灾, 开滦煤矿部分矿井重新出煤
日本《长周新闻》8月7日刊登一篇文章, 题目是《中国河北省的大地震, 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有条不紊地进行救灾工作》, 摘要如下:目前, 中国在政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 动员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干部等各界人民, 正在大规模地而且秩序井然地进行河北省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的救援工作和生产活动。
【时事社东京8月16日电】题:北京700万居民返回住宅中国当局15日深夜说“北京地区不大可能会发生强烈的余震”。这事实上是解除了地震警报。自7月28日以来, 在公园和街头过着帐篷生活的700万居民, 16日早晨开始拆除临时搭起的窝棚, 准备回家。
这一天北京居民喜气洋洋, 充满了活力。
另外, 在各国大使馆内避难的外国人, 也开始回到建国门外和三里屯等处的公寓。
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模范人物代表会议【路透社北京9月1日电】今天当大约五千军人和平民从中国遭到地震的河北省到达北京时, 军队和警察将北京火车站围了起来, 这些军人和平民受到了相当于一位国家元首所受到的欢迎。
街道两旁的中国人用不同的姿势向到达的人挥手, 并说这些人是从震中地区来的。
火车站正面悬挂的一条大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向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英雄们致敬!”
数百名穿着颜色鲜艳服装的姑娘跳着舞、挥动着花束, 伴随着鼓号声响齐声高喊“欢迎, 欢迎”。一行行服装整齐的军人和平民从火车站一直排到守候着的一排排大轿车。
一队队大轿车将到达的人员载送到位于首都中心的人民大会堂。
经典回眸 篇5
回眸・谢幕-《世纪回眸・宋美龄》导演创作记
……舞台上大雪纷飞,宋美龄老迈蹒跚地离开舞台,在舞台口停下脚步,缓缓回头看着台下的观众,微笑,然后抬起右手,轻轻挥着白色手绢;取代舞台上宋美龄身影的是她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发表《老干新枝》的`在台最后演讲后,巍巍走出会场的历史影像,画面投影在密如白幕的大雪中,影像便随着纷飞的雪片消融,历史的碎片飘落,谢幕.
作 者:王友辉 Wang Youhui 作者单位:台湾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 刊 名:福建艺术 英文刊名:FUJIAN ARTS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经典回眸 卡西欧 WMP-1 篇6
早在iPod改变世界以前,卡西欧就已经将便携式音频的理念贯彻到其文化当中,这一点在将MP3播放器植入手表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不过,请注意:手表只能自带32MB的歌曲内存。要么你只有小量的音乐收藏需求,要么你就得利用存储卡增加手表的利用价值。
收藏理由
Wrist Audio Player曾是世界上首款可以播放MP3的手表。这样说来,当你梦想着拥有存满自己的小玩意的“博物馆”的时候,这样一款手表就能派上用场了。况且,腕表技术有某种至尊神探Dick Tracy式的魅力,因此,当你在手表上插上耳机时,还是会充满未来感的。
注意事项
如果没有一系列重要配件的话,WMP-1着实如同巧克力防火网一样派不上用场。如果想要把歌曲载入到手表当中,你得需要一个USB扩充口。否则,你什么音乐都听不了,只有一片寂静。此外,你还需要原版软件(以及电脑来运行软件)。耳机是通过一个位于9点钟方向的调试器接入到手表的。所以,这个调试器可不能丢,不然你就用不了你想使用的各种耳机了。
Romain Jerome Space Invaders
既想保持高端,又不想丢掉传统的古板形象,RJ向1978年的传奇游戏致敬的这款手表对于钟表玩家来说,简直是完美之作。
天梭 T-Touch
“瑞士军刀表”系列中,天梭的T-Touch系列运用了触屏技术。让你用指尖点击手表平面不同位置来操控作手表的功能。
Swap Rebel
Swap的触屏款Rebel对MP3的回放功能完全不屑一顾。因为这款表不仅可以播放音乐、拍摄照片,还能插入SIM卡来打电话。
Griffin Slap Nano腕带
好吧,严格来说,这算不上是表。但是,Griffin的硅胶腕带能将你的iPod Nano变成一块手表。你需要做的就是插上耳机一路听去。
At the Drive-In《Relationship of Command》专辑
让其他乐队眼红,被歌迷和音乐界宠爱的乐队At the Drive-In的专辑《Relationship of Command》成为德克萨斯朋克摇滚的告别作。
《死神来了》
几个美国青年在最后时刻逃离了一架即将坠毁的飞机,而这破坏了死神的计划。随后死神决定将他们一个一个杀掉。可怕的死亡可不是像喜剧一样搞笑了。
爱立信的R380
这是第一部使用塞班系统的手机。它有奇怪的数字键盘。在你使用它的黑白触屏时,你必须把键盘打开。该手机还有声控设备。Siri,你听见了吗?
《The Weakest Link》(最弱一环)
经典回眸 篇7
在一百多年前,当卡尔·奔驰推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时,人们对此并不看好,卡尔·奔驰饱受着怀疑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当然,这其中还有讥讽和嘲笑。
卡尔·奔驰的家境并不好,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想尽办法才让他完成了学业。作为一名机械狂人,卡尔·奔驰15岁就顺利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被当地人誉为天才少年。主修机械工程专业的他,在多家机械厂从事设计工作后毅然选择了创业。1871年,卡尔·奔驰与人合伙在曼海姆开设了一家公司,之后奔驰收购合伙人的股份,开始独立经营公司。能够顺利收购股份还要得益于奔驰未婚妻贝尔塔,那些买股份的钱正是贝尔塔的嫁妆。1872年,他和贝尔塔结婚,后来他们生了五个孩子。
随着工厂生产成本的增加,银行要求工厂必须升级为大型公司,卡尔·奔驰只好不断吸收其它资金,公司最后成为了一家合资公司。那时他只持有5%的股份,仅在技术领域有少部分话语权,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随心研究新发动机的卡尔·奔驰决定离开公司。
1883年,他和新的合作伙伴罗斯和艾斯林杰成立了曼海姆奔驰公司莱茵燃气发动机工厂。1885年,专注研发的卡尔·奔驰很快有了新的突破,他采用自行车的原形,前轮用于转向,将后轮增加为两个,再在两轮中间加上改良后的奥托发动机,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装备汽油发动机的三轮车——奔驰一号。
奔驰一号装有一套卧置单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排量为785cc,拥有0.89匹马力,每小时行走时速为15公里左右。该车前轮小,后轮大,发动机置于后桥上方,通过链条和齿轮驱动后轮前进。奔驰一号已经具备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电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挂、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其齿轮齿条转向器更称得上是现代汽车转向器的鼻祖。1886年1月29日,42岁的卡尔·奔驰在围观人群的簇拥下来到德国专利局申请专利,人类史上第一辆真正的汽车正式诞生,这一天也被确定为汽车的生日。
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愿意接受奔驰一号这种“钢铁怪物”。由于该车的技术还未完善,发动机在工作时的噪音很大,而传递动力的链条质量不过关,常常发生断裂,因而在汽车经过的道路上,人们看见的经常是人推车而不是人坐车。在那个马车的时代,汽车受到人们的嘲笑,并被斥之为无用的怪物。
奔驰夫人贝尔塔为了回击社会舆论的讥讽,于1888年8月带领两个儿子驾驶着经过奔驰反复改进的汽车从曼海姆出发,途径维斯洛赫添油加水,直驶普福尔茨海姆,全程144公里。这次历史性的试验为汽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奔驰夫人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汽车驾驶员。
如今,奔驰一号的原车陈列在德国汽车发源地斯图加特市的奔驰汽车博物馆中,而我们此次在北京汽车博物馆拍摄到的奔驰一号为后期仿制品。为庆祝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成立100周年,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合作和支持下,严格按照现在陈列于斯图加特市的奔驰汽车博物馆的原车标准制造了100辆奔驰一号仿制品。该展品为63号车,即使是仿制品,这辆63号车在今天也拥有不菲的价格。据了解,国内目前共有三辆奔驰一号复原车,除了北京汽车博物馆收藏的这辆以外,上海汽车博物馆存有一辆,第三辆被一家私人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