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人间草木读书心得

2024-10-02

寒假人间草木读书心得(共10篇)

寒假人间草木读书心得 篇1

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40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读到。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写景怀旧的文章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方法有点像旧小说。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

写人的文章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最喜欢他写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节。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读者的爱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细细介绍味道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成品认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

汪曾祺曾自谦地说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的长篇散文。他也不写抒情散文,觉得这个岁数感情过于洋溢,有点像老年人写情书,“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长,“歪打正着”适应这个“快餐年代”的阅读习惯。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读着不累,尤其适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阳光洒在身上,多数时候读着读着睡着了,在梦中体验“字字矶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篇2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书籍《人间草木》的读书笔记 篇3

恩师赠予我三本书。《人间草木》是其一,汪曾祺先生著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一口气读不完的书,需你慢慢读、细细品。

读到第一篇《芋头》,我就忍不住多读了几遍。汪曾祺先生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煤堆里的一棵芋头,仅靠着一点雨水,长出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使他很欣慰,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小小的一棵芋头,竟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站在阳台上,我情不自禁地欣赏起爷爷种的牡丹和海棠。在爷爷的细心照料下,牡丹,娇艳欲滴;海棠,含苞待放……这不就是最美的风景吗?即便我们不是一棵牡丹,不是一棵海棠,是一棵芋头,也要像那棵芋头一样,坚强不息,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热爱生活,多亲近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宁——随遇而安。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特喜欢这段话,出自书中的《葡萄月令》。

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然后出窖,到最后又入窖,整个生长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当我得知汪曾祺先生这篇散文是在葡萄园劳动时写的,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每字每句都充满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现着自己的乐观和豁达!

记得去横店梦幻谷春游时,最吸引我们的项目是“雪域高原”,好玩又刺激。可是导游说:“身高140以上的同学可以,140以下的同学可以玩旋转木马噢!”“我的身高138,就差2CM,踮下脚尖不就好了?!”我心中暗暗得意,来个浑水摸鱼!于是我故作镇定地去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挪到了安检处,我还没站好呢,就被安检人员给赶下来了。这下我可“火冒五丈”了!我气冲冲地骑上旋转木马,看眼前一匹匹木马,形态臃肿,神色呆滞……一颗心落到了谷底,糟透了。

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我慢慢地读懂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乐观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快乐才会围绕着我们。就像玩“雪域高原”,既然有规定,我就要自觉遵守。如果我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排长长的队,我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玩更多的游乐项目,也不会给安检人员带来麻烦……

《人间草木》,让我的心灵敞开了一扇大门——乐观之门。以后我不会因为一脚踩进泥潭脏了鞋,而讨厌路的坑坑洼洼,怪罪雨天积水惹的祸,我会想着鞋脏了正好可以洗洗,走路一定要看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读《人间草木》有感 篇4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交通工具越来越快、电子设备越来越快、品尝美食越来越快。相反的,我渐渐觉得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我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急躁。每天睡前躺在床上除了玩手机以外好像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每一篇都是小篇幅的散文,每天看几篇,这是一本耐读耐品的书,像一杯滚烫的茶。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我们却奢望于舒缓和宁静。然而走进汪老先生的文学世界,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我的心底获得了独特的宁静。那片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时而绽放时而凋落,任凭风卷残云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宁静。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读第一篇《花园》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人记忆最深刻的因素不是画面、不是声音、不是触觉,而是味道。我闻到一股记忆的味道,是雨后泥土翻动的清香,是沾着甘霖的绿油油树叶的气息。我穿过汪老先生搭建的时空隧道,回到那个花园,看见年幼的自己四处奔跑,他唤醒了我心底埋藏的宁静,原来心中的自己从不曾长大。

汪老先生曾说,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在书中我看见汪老先生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河旧人,这一切都是汪老先生的人生阅历,也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字里行间叙述着他的人生准则,让我感受着人间最本真的温暖和美好。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5

首先要阐述的应该是孤独和寂寞吧。

孤独受力于外界,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寂寞受力于内在,受内心思绪的影响。外界的因素使得你孤独,而内在情绪的变化让你寂寞,孤独像是你徘徊的无边的原野,是你周遭的环境,寂寞则像是内心深处难以见光的黑洞,这正如孤独和寂寞的特质:一个是可见的,一个是不可见的;一个是固体的,在人群中扔出去掷地有声,且会引起共鸣,一个是气体的,在人群中,人们不认真觉察,难以感受。

1807年,当马礼逊告别熟悉的故土——英国来到陌生的国度——中国时,这位不懂汉语的传教士面临了巨大的孤独,在200年后的今天,拂开历史的尘埃,我仿佛依旧能感受到他的孤独。那时候来中国的外国人,与其说大都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不如说是梦想着用鸦片换白银的海盗,此时作为传教士的马礼逊在他们之中显得不合时宜,而马礼逊在离开故土的时候,仿佛已经感受到未来的巨大孤独,“我哭得很厉害。”那是启程后的第一个夜晚,马礼逊在日记写到。

马礼逊的孤独在于他是一个传教士,他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使得他不能同更多的外国人(相对中国来说)一样满足于白银的刺激,在广州的日子里,他请当地人教汉语,只有学会汉语,他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传教的目的,虽然马

礼逊没有成功的达到传教的目的,可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马礼逊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可以说,在孤独中,他完成了那个时代别人意想不到的事,贡献巨大。

对于马礼逊,或许,孤独的环境只是一个开始,当周边的环境急促的压抑着他时,他找到了新的出口。

人的一生,总会有孤独,回首过去,孤独的日子很多,也常常能找到一些朋友相聚,来驱赶孤独,但在相聚中年华消耗,总有“马齿徒增,依然故我”的哀然,孤独的感觉能让人感知和觉察,而由孤独到内心的哀然,再到寂寞的时候,就不能被人感知和觉察了。有时候会在寂寞的时候,快马加鞭,追赶逝去的年华。

孤独的人渴望热闹,而盛大狂欢式的热闹之后留给孤独者的却是无以复加的寂寞。当你徘徊在原野,人群到来的时

候,你看不清周遭的情形,只有当人群散开,才有能力去思考前边的道路,才有能力去前行。如此,要想有力的前行,孤独是常事。

“生活在信仰中,就不会孤独,可是,孤独是无边的。”孤独无边不可战胜,而信仰终究不能舍弃,信仰犹如内心深处的井,孤独的时候,尽可以去挖凿这口井,以便在寂寞的时候,倾听从这口井中汩汩流出的泉水。

“尘世的荣耀,不过如此”,正如马礼逊所说,对热闹的追逐是为了破除孤独的困境,但热闹终归是尘世的圈套,狂欢之后依旧是个体的落寞,对生活的繁华保持警惕,高举着信仰,走进自己的人群里,走进那些被时光沉寂的大师身边,那里有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作家……在那里,他们正在给你挖掘心中的井,在那里,可以听见大师们正在窃窃私语,我们也会获得想要的东西。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6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感觉近些年来,对汪曾祺的评价越来越高。笔者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时候,在很小很小的年纪,读的大概就是《葡萄月令》这一 篇章,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的那种饱满的笔触,充实的内心,仿佛一切都不如面前的这串葡萄重要,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是天高云淡,弹指一挥间。

这么多年过去了,重读汪曾祺,这种感觉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浓烈。参加工作之后的那种受到大环境影响的浮躁,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事事的日子,荒芜的内心和精神,疲惫又麻木的肉体。所有的这些,在读到汪曾祺的时候,几乎一下子都消散了。

这次读《人间草木》,看汪曾祺讲花鸟鱼虫,看他讲天南地北。仿佛一下子人就静下来了,眼前的那点纷争都不在重要,平生之事亦不过尔尔。

人这一辈子,眼界要打开,胸怀要敞开,世事纷争固然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但这人生也并非无趣到底。

有生之年,在众事中寻一心头好,一以贯之,余生皆可得趣于其中。

如汪曾祺,赏花,喂鸟,逗鱼。

人这一辈子,着实不容易。哪怕只是找到这一点点爱好,寄情其中,也不枉人世间走一遭了。

所以说,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7

人间草木读后感500字(四)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着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丛竹子和一块竹石,看上去与我以前看过的儿童故事书完全两样。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夏天》。果然,与我以前读过的儿童文学完全不同。

这本书中的文字简洁、深奥。比如:“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就概括了作者一个早上干的事,就像对联一样,或者是五言诗中的两句。

说它深奥,比如:“此吾乡所未有。”这句话,听金老师解释了我才知道,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

其实,简洁和深奥是相辅相成的,简洁了就会深奥,而深奥的文字都会很简洁。

慢慢地,我开始读出一点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写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虫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虫子那段,他写道:“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哈哈,这只虫子真有趣。这样的虫子我也曾见过呢……

记得那也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楼下看虫子,那是一块热闹非凡的草坪,拨开草丛一看,那儿简直就是虫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绿如翡翠的蚂蚱,有全身乌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欢蹲在草地上看小虫子吃东西,跳来跳去,听它们唱歌。

有了这些虫子,夏天就变得更有趣了。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这些虫子,一定会写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有意思。

人间草木读后感500字(五)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着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着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1500字 篇8

《品读时光》是冷水江检察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在这里,您可以阅读检察官的小文,聆听检察官的声音……

国庆长假七日,多为人情世故缠身,偷得两日清闲,在家翻翻以前的旧书。说来惭愧,工作以后极少买书了。家中藏书大多是高中时所买。翻得一本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不禁眼前一亮。只见封皮下面歪歪扭扭的写着一小段话,不觉失笑。“时外祖母感恙,心中烦闷,外出逛书店所得。”想来外婆辞世竟已有十年之久,心中不禁怅然若失。冥冥之中,两相照应,正所谓草木无情,人世有心。

书归正题,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随笔大兴,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等都是个中大家,但从个人审美趣味出发,我独爱汪曾祺。他的文笔从不讲究豪言壮语与宏大叙事,而是人间草木,花鸟鱼虫,乡间风物。谈吃,谈植物,谈小说,谈写作,谈故人,皆能言之有物,娓娓道来。

他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仿佛有一颗天然童心,散漫的稚气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总想再多看一点。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的着吗?“.写美人蕉:”昆明的美人蕉皆极壮大,花也大,浓红如鲜血。红花绿叶,对比鲜明。

我曾到近郊中学去看一个朋友,未遇。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写昆明的雨:“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花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子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从花草讲到食物,再到各地风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写作。这其中,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创造生活。看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个温和的老人在院子里和你闲说着话,自问自答,对日常生活白描勾勒,娓娓道来。苏轼之所谓”凡文字少小时须另气象峥嵘,彩色煦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煦烂之极也。“

1985年,汪曾祺先生如是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三篇也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也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这短短的一段话,对我影响颇深。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人人似乎都很有个性或是标榜个性,但透过个性的表皮又能看到些什么。物质生活的丰饶并不能掩盖精神世界的贫瘠。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品的种类似乎是更多了,但也不过大都是迎合大众口味,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制造,大都是某种情绪的宣泄。现代人总爱调侃有趣的灵魂太少。陈词滥调,与其归咎于别人毫无情趣,不如审视自己是否有一棵”草木之心“.正如王小波所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9

他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仿佛有一颗天然童心,散漫的稚气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总想再多看一点。写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写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的着吗?”。写美人蕉:“昆明的美人蕉皆极壮大,花也大,浓红如鲜血。红花绿叶,对比鲜明。

我曾到近郊中学去看一个朋友,未遇。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写昆明的雨:“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花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子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从花草讲到食物,再到各地风俗,然后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最后是自己的家人及写作。这其中,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致的观察,真正融入生活感受创造生活。看他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个温和的老人在院子里和你闲说着话,自问自答,对日常生活白描勾勒,娓娓道来。苏轼之所谓“凡文字少小时须另气象峥嵘,彩色煦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煦烂之极也。”

1985年,汪曾祺先生如是说: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0

汪老的笔触就如他的名字般,柔情又不失风趣的美。他所描述的,不过是北京生活中的琐碎——槐花开啦,用处极多;栀子花开得粗粗大大——“我就要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尽显幽默。他走遍老桥,踏满青水,养蜂人和捡枸杞的老夫妇都是他画卷中的主人公。

记得他在开篇即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是啊,万物皆有温度。在日常生活中,每每于夹缝中寻见花草,无论开得壮烈于否,总会惊叹一番美丽——其实也是在为生命的坚强喝彩。

也曾询问过大人,为什么那么执着于侍弄花草,便是杂草小虫也一根根拣走。不明所以,因为不谙世事。大人们往往予我几句敷衍。而在汪老的作品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月亮做的梨花、玫瑰香味葡萄、雪白的花生仁……即使身临纸外阅读时窗外的阳光四溢,纸页翻动间嘴边的微微弧度,又不时被汪老的幽默张开双唇。不经意间,也置身于夹杂烟火气的花室中。

念念不忘的是湖边捡枸杞的老夫妇。不为配药,不因泡酒,只是为了消磨时光。穿着朴素,近水而行,仿佛时光停驻,世界只剩下你我的安稳。年至古稀,童心未泯,两人相依相伴的踏实温暖了我的心。爱就是如此简单而直白,轰轰烈烈奔波追逐的年纪已逝,你和人间一样值得。

写学戏的郭庆春时京味儿浓厚。卖西瓜时瓜被军用卡车撞烂的场景,也折射出北京那时的政治面貌并不光明。他用“晚饭后的回忆”对郭庆春的一生进行描述,细腻又深刻,将郭庆春学戏的刻苦,买瓜的细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感慨郭庆春与招弟两小无猜的纯真和殊途末路的无奈。

与其说汪老是个作家,不如说他为“生活体验者”。书是食谱,书页是锅,承载的是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美食文化。一路走走停停,一边逛一边尝。享受着生活的烟火味之气和清净的氛围。有人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辞掉高薪工作四处奔游。多少人儿时的环游世界之梦在嘈杂中淡然消失,又有多少人矢志不渝,兑现了承诺呢?

《人间草木》像是一本日记、一本手帐。烦恼的时候记得插上耳机,让热茶的浓烟肆意宣扬。当似乎身临其境时,有个可爱的“老顽童”笑着跟你说——

上一篇:项目建议书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baykax]班班通管理使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