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师“边缘化”之思考

2024-05-19

中国律师“边缘化”之思考(共4篇)

中国律师“边缘化”之思考 篇1

县域律师现状及其发展之思考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律师业快速发展的呼声很高,但客观理性地讲律师业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律师业的发展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县域律师发展迟缓,执业环境差,律师政治地位低,收入少,有些甚至不能维持生存,致使律师的作用十分有限,这一状况应引起律师管理部门、律师界及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尽快改变目前不利于县域律师业发展的状况,促进县域律师业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律师 发展现状 对策

律师业是三大法律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行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律师行业充满着诱惑,备受社会的关注,律师作为高收入、现代高级白领的舆论常见诸报端。然而,律师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作为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服务的律师,由于执业环境的经济不发达,其执业现状不容乐观,和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律师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的地方境况还很差,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客观的分析县域律师的现状,并寻求改善的对策已成为县域律师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就对县域律师的现状作些分析,并对县域律师的发展作些思考。

一、县域律师的现状

(一)政治地位低下。目前,县域内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对律师职业不理解,看不惯律师,对律师的正常工作不配合,甚至有些政府部门针对律师作出一些限制性的规定,认为对律师正常履行职责维护群众利益的行为是与政府作对。与此相对应的,律师能够参政、议政的机会、人数少,使律师的职业优势得不到发挥。

(二)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小。从地理位置上讲,县域是县域律师服务、交往、活动的空间,但由于县域经济的不发达,县域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县域律师事务所无论在律师的数量上,还是在办公条件上,都是和城市的律师事务所无法相比的。从人员上讲,一般就三、五人,最大的也不过十几人。由于规模小,律师间都是单打独斗,合伙人之间、律师之间缺乏合作;从办公条件和设施上讲,一般都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而是靠租赁而来,更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有的是几个律师挤在一间房子里办公,接待当事人时往往人声嘈杂,不仅影响到其他律师的正常工作,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加之无现代代步工具,办起案件来效率很低。

(三)律师业务单一。尽管《律师法》规定的县域律师与城市的律师所从事的法律业务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县域律师从事的律师业务,仍然局限在传统的诉讼业务,主要业务还是仅限于一些诸如离婚、损害赔偿、较小标的的经济纠纷等小的民事案件,而且是以这些业务为主,涉足非诉法律服务领域的很少。大多数律师为了一些较小的民事案件,整日疲于奔命,如果放弃这些较小的民事案件,大多数律师就很难养家糊口。而象金融证券、公司上市、涉外投资等非诉高端法律服务业务几乎与县域律师无缘。在法律顾问服务方面,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权大于法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律师在开拓法律顾问上困难重重,即使是订立了法律顾问合同,收费也是很低的。尤其近年来,象税务、工商、技术监督、药监等垂直管理单位和金融、保险、电信、电力、烟草等垄断行业,要求在县域的单位不再聘请法律顾问,改由市级单位统一聘请法律顾问,使县域律师的法律顾问工作更加萎缩。

(四)业务少,收入低,生存困难。在县域律师中,由于执业环境的经济不发达,决定了业务少。同时,由于很多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经济状况不佳,绝大部分当事人也不委托律师;也有部分当事人认为“城里的和尚会念经”,请律师也要到市里请“大律师”;现县域内各乡镇都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加之法律援助的门槛不断降低,使本来需要请律师的当事人通过法律援助获得了帮助;有的法律援助机构干脆开展有偿服务,与律师争案源;有的乡镇法律服务机构,夸大宣传,将法律服务所办到县城,从律师嘴里抢饭吃,使律师业务更加减少。在县域律师中,由于业务少,业务的收费很低,除少数骨干律师创收相对较高外,近半数以上的律师年创收额也只有一、二万元,与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律师收入存在严重的差异,县域律师的生存困难。

(五)分配形式单一。目前各律师事务所普遍采取的是提成制分配,由于提成制分配只与办案律师个人利益挂钩,加之县域律师业务有限,导致了收案律师不愿将自己的案源分给其他律师办或进行合办。这样就会经常出现青年律师无案源难以生存,这种无工资保障、无案源保障的状况,不利于青年律师的成长,留不住人才,导致了不少青年律师的流失,县域律师后继缺人。

(六)律师业务无法进行专业化分工。基于县域律师的业务单一,无法对律师的执业进行分工,如果按分工办理案件,会造成部分法律服务领域的律师没有业务可做,也会造成部分律师的收入更为减少,甚至会影响到律师的生存问题,故县域律师办理案件尚无法固定在某一领域,成了“万金油”式律师,什么案子都接,什么案件都办,什么案子都办理的不专业。

(七)律师整体素质不高。县域律师,大多数起点不高,法律科班出生的不多,基础不好,加上由于机制上的原因,律师都变成了赚钱的机器,为了生计,整日疲于奔波,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不够,县域律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八)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由于县域律师事务所的规模普遍小,律师所基本上是所主任一个人在管,而所主任也基本上没精力么管,都忙于自己办案。同时,规章制度很不健全,现有的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县域律师事务所普遍公共积累少、保障机制不健全、律师团队意识薄弱。由于律师业务收入少,全年除去各项开支,基本所剩无几,加上合伙人的公共积累意识不强,因此,县域的律师事务所几乎没有什么积累,这样也造成律师的养老、医疗、执业保险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律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律师的后顾之忧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加快县域律师发展的设想

我国有二千多个县,这些县域内的律师担负着服务十三亿人口中的九亿农民的重任。就我省来讲,六十一个县共设立有151家律师事务所,虽执业律师只有890余人,约占全省律师的四分之一,但去年办理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近6万件,却约占全身律师办理法律事务总数的一半。可见,虽然县域律师的数量少,境况不尽人意,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却在默默无闻的为共和国的法制建设奉献着自己才智,在为最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既给县域律师业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长远的、潜在的发展机遇,又给县域律师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我们既要在透视县域律师的现状,正视危机的同时,更应增强时代感、紧迫感,抓住机遇,努力探索加快县域律师发展的路子:

(一)采取多种形式,为县域律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大对县域律师事务所发展的扶持力度,组织和动员市区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对基础薄弱的县进行对口帮扶;县域律师管理部门应变管理为服务,加大对县域律师业务的宣传力度,使机关、团体、广大群众在处理法律事务时能想着律师、依靠律师、支持律师工作;县级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应积极推荐本地优秀律师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扩大律师参政议政的人员比例,提升律师的政治地位;县域律师管理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律师中的先进典型、成功案例,扩大律师的宣传面,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来扩大律师的影响。

(二)拓展县域律师业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目前,县域律师的服务领域不宽,绝大部分的县内招投标活动、重点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及高层行政决策都没有律师参与。就法律服务的形式来看,县域律师还都局限在诉讼领域,对诸如外贸、投资及大型项目的运作等非诉讼

领域,也没有律师的参与。律师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服务力量,必须拓宽服务领域,司法行政机关应推动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工作,促成或引导律师主动参与政府重大的行政、经济决策及规范性文件的草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县域律师事务所应围绕本地域特色经济开展法律服务,主动参与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把好法律关;县域律师应及时把握县域群众的法律需求动向,关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诉讼或非诉讼等服务方式,认真细致地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律师要站稳法律服务市场,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还必须规范自己的服务行为,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执业技能和执业水平,改善法律服务手段,使律师服务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对县域律师的培训,合理引导县域律师进行倾向性的专业分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法规的立、修、废工作相当频繁,如果不重视对新法的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县域律师事务所应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加强对律师的培训,律师事务所尤其要主动,律师事务所应结合最新国家立法,有计划地选派律师对某专门服务领域的法律事务进行学习。通过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律师事务所及律师的专业化程度。县域律师事务所虽暂时尚无法实现专业化的详细分工,但在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可以根据每个律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倾向性的分工,也就是律师事务所可根据所里的业务需要,先确定几个相关的服务领域专业,根据律师的特长,合理的配置特长律师负责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平时让他们相对多的抽时间去研究该服务领域的法律实务,但也可以办理其他服务领域的案件,实际就是选出几个专业服务领域的领军律师,去带动全所律师业务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过这种倾向性专业分工,带动县域律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县域律师管理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应采取优惠措施,加强对新律师、年轻律师的培养和帮扶,吸引法律人才,扩充县域律师队伍,使县域律师的发展后继有人;

(四)建立分工协作的办案机制,打造良好的县域律师团队。目前县域律师仍处在每个律师单打独斗,小作坊式的,什么案子都办的初级的服务形式。合伙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同时还是员工。这三种角色集于一身,其实质就是个体户。律师自己找案,自己办案,自己收费,出了乱子也由自己负责。这样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县域律师的发展,要实现县域律师的跨越式发展,律师事务所应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打造县域律师服务团队尤为重要,只有集中广大的律师的集体智慧,才能共度难关共谋发展。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县域律师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需要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反过来会促进县域律师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给律师业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长远的、潜在的发展机遇,决定了县域律师可以大有作为。首先,应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应抓住抓住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服务,当前应着力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村民自治,普法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再次,在服务形式上,除积极做好正常的诉讼、仲裁、调解、代理工作之外,应加强同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争取担任乡政府、村委会,专业合作社的法律顾问,增强律师的服务功能。

(六)规范县域法律服务市场,为县域律师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当前,在县域法律服务市场中,除县域执业律师外,还有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乡镇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这些人中成员复杂,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聘用人员,有的机构和人员在县城而不是在乡镇,在服务范围、服务空间、收费方式方面和律师相比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同律师相比,他们存

在服务质量低劣、收费混乱、冒充律师的名义执业、无证执业、乱立招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严重的损坏和败坏了县城律师的执业声誉和社会公信力,给律师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治理规范,必定会影响县域律师的发展。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从从制度入手,在市场准入、服务范围和空间、收费方式及标准上进一步规范县域法律服务市场,为县域律师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七)县域律师事务所应加强管理,建立各项保险机制,解决律师的后顾之忧。县域律师事务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革律师事务所现有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分配机制等,学会用制度去科学管理律师事务所。县域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要有发展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吃光分净,必须落实律师的养老、医疗、执业保险,解决律师的后顾之忧;县域律师事务所应认真制定一个科学的远景目标,加强律师事务所文化和品牌建设,提升律师服务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① 池方景 :《WTO背景下,我国县域律师事务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载《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集》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出版。

② 陈会领:《对县域律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载山东省律师网2006年12月29日。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律师“边缘化”之思考 篇2

这是全球标准领域的一件盛事。中国以一种更为自信、更为开放的姿态, 迎来了ISO大家庭的163个成员组织和欧洲、泛美、亚太等10多个区域标准化组织的700余名代表, 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国际铁路联盟 (UIC) 等14个国际组织的嘉宾。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是联通世界的桥梁纽带。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 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不仅自身标准化建设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在国际标准化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让中国标准随“一带一路”走出去, 有利于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有利于更好地支撑服务我国产业、产品、技术、工程等“走出去”。

中国标准在国际上从跟随到引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标准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超过10万项, 企业标准超过百万项, 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也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标准国际认可度不高, 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称;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也不多, 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7%;以企业为主体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能够熟练驾驭国际规则的技术型专家非常短缺;等等。但是, 如今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 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 截至2016年5月, 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成为ISO的国际标准, 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特高压、汽车等领域, 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我国高铁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国外高铁距离一般只有1 000 km左右, 中国高铁则一般在2 000 km以上, 适应中国这种国情、路情的动车标准当然与众不同。从2012年开始, 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国内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在数字电视领域, 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后, 已被全球14个国家采用, 覆盖近20亿人口, 带动中国多个数字电视品牌走出国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曾有韩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 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

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作为ISO常任理事国, 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互联互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根据《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2015—2017) 》, 中国将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专项规划, 助推国际装备和产能制造合作。在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中医药、烟花爆竹、茶叶等传统产业领域, 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同时, 在设施联通、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 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中国国家、行业标准外文版, 促进“中国标准”的对外传播。

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以标准化促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支撑互联互通建设, 是其中重要的工作部署。全面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化方面的双多边务实合作和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标准互认, 有利于我国标准的海外推广应用, 加速中国标准“走出去”。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 广大企业要积极运用标准化手段, 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水平, 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产品、服务、装备和技术“走出去”。

另外, 在ISO大会期间, 国家标准委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与阿尔巴尼亚、波黑、柬埔寨、黑山、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马其顿及土耳其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机构负责人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这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 是深化标准化领域的务实合作, 是各方互利共赢之举。截至目前, 我国已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

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 要全面提升供给质量, 以标准提升引领“品质革命”。

李克强总理说,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困难和挑战, 要让经济平稳运行, 既要保持总需求力度, 也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改善供给质量。这就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 (2016-2020年) 》已通过国务院审议出台, 就是要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来激活消费需求。要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实现国内外消费市场“双满意”。

中国石油能源战略之思考 篇3

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能源总量中仍起着主导地位

目前在世界能源中石油所占的比率约为40%。因此可以认为在今后较长一个时间内石油仍将保持主要的能源地位。纵观二十世纪的发展,石油对“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之源。二十世纪称为“石油世纪”,是因为作为现代重化工业文明的基础物资石油一直发挥了核心作用。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西方实力政策的推动下,在得石油者得天下的背后,历史上石油经常成为导致国家间纠纷,甚至引起战争的主要因素。

世界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油价飚升势头不减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达到每桶68-70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自海湾战争以来,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世界经济在经历了较长衰退期后又开始明显的复苏,特别在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波冲击后,经济依然回升,世界GPD的增长达到了3-4%,各国经济增长导致石油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能源及石油消耗尤为突出,而以中、印为代表的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源需求急剧扩大,约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量的70%。我国2003年石油消费近2.7亿吨,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美欧国家对石油需求依然旺盛不减。石油价格飚升其主要原因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另一重要原因是主要产油国和地区局势动荡及恐怖袭击等增加了世界石油供应不稳定因素,此外,近年来长期的高油价使得石油生产国财政大为改善,不急于提高产量来增加收入,甚至采取限产、降产抬高油价,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垄断性以及它对美国的“排他性”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OFEC的不满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的资本大量高度集中和垄断规模进一步扩大,所以这些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

世界各国面临石油能源挑战,角力竞争不断强化

一油激起千重浪,世界石油市场波涛汹涌,牵动经济发展的神经。长期以来,围绕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角力,在石油生产、消费、储运、市场和定价五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石油输出国其油气储量分别占全世界总量的68%和45%,对世界能源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石油生产国近年来积极利用外资扩大本国资源的开发,以实现和巩固富油强国的目标。沙特、伊朗等国向外资开放本国油气田,俄罗斯吸引美、中。日、韩、英等国参与油气项目的开发,非洲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利亚等国也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采本国能源资源,中亚各国更是雄心勃勃,吸引更多国家的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开采和管道建设等项目。石油消费国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夺资源日趋激烈。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居霸主地位,其能源之手伸向世界各地。美国至今控制着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供给,而且还争夺和控制非洲的石油,成为南非开发的主力。美国在赤道几内亚。加蓬,尼日利亚等国占有全部油气资源或大部分占有。美国对非洲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达15%以上。欧盟依靠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加强与伊朗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 日本为保能源安全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全球铺路,四处出击,在日本和非洲汽油国开发中屡屡得手。俄罗斯凭借本国的丰富汽油资源,利用地缘优势多方合作,座中渔利,不断增强俄及能源盟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需求量大,而开发与发展的选择余地小,可谓空间小、合作少、困难多、风险高。但世界石油市场的坐标不得不向中、印等国倾向,加大了石油市场供给关系的法码。

国际石油市场对中国经济接影响不能低估

2004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超过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40%以上。在未来的1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需求仍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油价飚升的情形下,意味着我国将增加大量的国家外汇支出,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增加国民经济整体运用成本,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高油价一方面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拉动了能源产品和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作和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价格问题和价格体系将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石油市场的高价位和我对外高依存度是我国石油消费和生产关系的严重失衡,使得国内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清晰。而我国发展经济中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问题更加显见。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以上。原油、原煤、铁路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相当于世界总量的大约4%。因此可见,中国的能源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风险正是在中国本身可控制范围之内,但关键是在外部。处理不好都会影响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和平崛起中的问题,不会导致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出售资源的国家在国际市场首先是经济行为。美国不要再发生类似阻挠中国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公司的不明智之举,应当调整政策,不应对抗竞争,而应联手合作开发能源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对中国石油采取遏制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总结得失,有所作为。

我国石油能源发展战略的选择

1.中国石油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保证石油的安全和高效开发利用。从战略层面看,务必要实行多元化的战略。一是要实行油、煤、电、气和水能、核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为人移、不为事移。治油、治煤,治水、开发新能源等各项工作都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发展,强调落实。二是实行外向型多元化能源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间能源合作和石油贸易外交,国际贸易、能源开采和利用、其合作对象都要实施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政府要强化对产业、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的作用,制定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生产、法律、政策的源头谋划好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能源的道路。同时国家应加大对能源的有效投入和金融支持。

3.实现能源体制改革,改革现有能源工业的管理和市场准入机制,推进完成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要以完善市场体制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能源的基础作用,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生产经营机制,从而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实行节能优先的战略。一是建立节能性的社会生活消费方式。二是建立节能型的生产方式。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是我国节能战略的主攻方向。

5.加强建立国家能源的安全战略体系建设,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及社会商业的储备体系、运输安全体系的建设。做到手中存油,心中不慌。防止突发事件对进口能源供应量的减少和中断,减缓国际原因和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同时还要建立能源市场监测体系和能源供给的预警体系。

中国律师“边缘化”之思考 篇4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价值;普遍开放;平等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62

Abstract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ject “Research Chinese Library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includes processing texts of library core values, analyzing,processing and comparing words of library core values. Library core values of China are presented and explained, they are the core values of displaying modern library idea: open, equality, tolerance and privacy, and of showing professional: the service, reading, management, cooperation. The reasons are explained that intellectual freedom has not been adopted.

Key words core value of librarianship; universal service; equal access to services

1 引言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图书馆界对于自己责任或使命的一种系统说明,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这种说明或理念需要以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在图书馆界取得某种程度的共识[1]。2007年,笔者和倪晓健先生共同承担了中国图书馆学会项目“中国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图书馆服务宣言》研究”,依据我们当时的认识,确立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既要求该体系经得起严格理论的检验,也要求该体系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包括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认同(简称“社会认同”)以及中国图书馆人的认同(简称“行业认同”)。以往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更多着眼于理论的正确而忽略社会认同与行业认同,因而研究结果众多但无法成为行业的共识,并为社会所接受。

2010年,笔者申报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这一课题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与行业认同放到与理论的正确性相同的位置,力图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挖掘等实证研究方法,明确已有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和表述形式,考察基本内容被社会和图书馆行业认同程度,并据此对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构建。目前这一课题已经结项,本文依据该课题成果,对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2 研究过程与结论

为了科学地确立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进行了下列研究:

(1)对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以及“愿景”、“使命”等相关概念)的研究和文本进行调研、标引、分词统计和分析。共获取460多个图书馆核心价值及相关概念的文本。对所搜集内容进行著录、人工翻译、中英文关键词提取,并进行聚类研究、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分析,发现了最具有共性的60个图书馆核心价值语词。

(2)对各种文本挖掘开源软件进行试用、二次开发、测评和分析。选定《人民日报》作为代表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文本库;选择知网知识库的6个情感词表作为情感分析的学习样本,并经过机器学习形成用于分析的情感词表;测试文本挖掘软件,根据试用结果对选定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机器学习。

(3)将经过前期筛选的60个图书馆核心价值单词或词组在文本库中进行文本挖掘处理。处理时以文本中的语句为处理单元,形成与各个核心价值语词相对应的情感值,经过加权和统计处理,得到全部60个图书馆核心价值语词的情感值加权统计数据,作为评判核心价值语词是否为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标准。

(4)依据对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调研结果和文本挖掘结果,确立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条款形式和条款数量,确立8个价值观条款及其表述;将与8个价值观对应的现有核心价值文本、国家或行业的政策法规、理论研究成果和服务案例整理成文。

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表述形式,一般是由4~10个条款组成,条款形式可以是单词、词组、短语或语句。每个条款表示一层相对独立的理念,它们代表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条款,也是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元素或一个基本单元。一组单词、词组、短语或语句,构成一个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

根据我们的研究,最终确定的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由开放、平等、包容、隐私、服务、阅读、管理、合作等核心词+解释组成的8个条款。这8个条款可分为表述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条款和表达图书馆行业特征的核心价值条款。下面分别解释。

3 表述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

现代图书馆理念发源于19世纪。1850年英国公共图书馆立法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制度,就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公共图书馆对所有公众提供一视同仁的免费服务。这种制度确立了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确保任何人不会因为身份、身体条件或经济的原因而失去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机会,因而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信息公平的保障制度。20世纪更多的研究证明,确保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有助于训练有教养的公民,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而这对于社会的民主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图书馆的公民权利理念主导的现代图书馆理念,首先需要确保对全社会普遍开放,任何人都不能被排除在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之外,其次是这种开放应该没有门槛,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走得进来,即需要确立平等服务的价值观。在平等服务的基础上,对于各种不能正常利用图书馆的人群,还需要提供特殊服务,以避免这些人群受到系统地排斥,这就是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1990年代出现的图书馆社会包容的价值观。最后,尊重用户的隐私也是保护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因此,表述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包括:

nlc202309040852

开放:对全社会普遍开放

平等:对所有人平等服务

包容:促进社会包容

隐私:保护读者隐私

3.1 开放:对全社会普遍开放

普遍开放也是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对全社会普遍开放是近代图书馆出现的标志,普遍开放理念的形成,标志着近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正式形成。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图书馆法》,确立了建立公共资金支持的,对全体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奠定了近现代图书馆“开放”的理念。此后,其它各类型图书馆也逐步以对全社会开放为目标,创造条件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对全社会普遍开放的理念的法理基础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一起构成基本人权。1945年《世界人权宣言》发布以后,图书馆人逐渐认识到图书馆服务与读者文化权利的关系。近现代图书馆的出现,是社会管理者为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因此,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必须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194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宣言》第一次以图书馆组织正式文件的形式宣布:“一个人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不得因其出身、年龄、背景或所持观点而被拒绝或削减”[2]。近年来国际图书馆界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更加清楚,2002年,IFLA《图书馆格拉斯哥宣言:信息服务和知识自由》宣布:“不受限制地获取、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IFLA及其全体会员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精神,支持、捍卫并促进获取知识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获取人类知识、观念、创新思想和智力等”[3]。

正因为对全社会普遍开放的法理基础如此坚实,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首要条款。

3.2 平等:对所有人平等服务

与“对社会开放”密切相关的一个图书馆服务原则是“平等服务”或者说“无区别服务”的原则。图书馆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应该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只有实现了平等服务的原则,才能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或阅读权利。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必须“对社区内所有成员,不分其职业、信仰、阶层或种族,平等地免费开放”[4]。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这一表达修改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5]。

平等服务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图书馆服务上,首先是建立基本服务的免费服务政策,确保消除图书馆服务的经济门槛。考虑到经济状况是一种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免费服务几乎构成平等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是建立图书馆服务体系,保证中心城区的优质图书馆服务延伸到边远地区。图书馆服务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化的服务,需要集成足够多的文献才能形成服务能力。而一旦图书馆建成,该图书馆周边地区和远离该图书馆的地区就形成服务梯级,或者说图书馆服务的地域障碍由此形成。破除这一障碍的方法是建立图书馆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总分馆制度、流动借阅制度、文献传递制度或远程数字服务,最大限度地消除服务的地域障碍。第三,还要消除信息素养或图书馆素养带来的障碍。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优质服务,但有些人可能因为信息素养较差而无法很好享受图书馆服务。因此图书馆一方面应该研发更加具有可用性的技术,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消除信息鸿沟。最后,图书馆的一般服务主要面向大多数人设计,但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则可能受到无形的歧视。对于这些人开展特殊服务已经构成平等服务的主要内容。

离开了平等服务就谈不上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是衡量图书馆事业发展程度的标准,也是图书馆核心价值不可缺少的条款。

3.3 包容:促进社会包容

近代图书馆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于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获取的渠道有很多。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或具有较好经济能力的人,甚至可以不通过图书馆获取他们工作与生活所需信息。但同时任何一个社会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他们因为自身经济、文化或身体条件的限制,无法正常享受信息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解决这些人群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困难,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宣言》在平等服务文本后声称“对任何不能享受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人、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5]。《IFLA2006~2009年战略计划》的愿景和核心价值中也都提到这一原则:“IFLA 也非常重视促进信息获取内容的多语种、文化多样性、以及满足原著居民、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核心价值第四条为:“承诺所有IFLA成员能够使其活动不区分公民、残疾、种族、性别、地理、语言、政治哲学、种族或宗教,并从这种活动中获益”[6]。

进入新世纪,图书馆对少数人提供特殊服务的观念转化为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理念。2003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在广泛征求专业团体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未来框架:新十年的公共图书馆、学习和信息》,该报告将促进社会包容和公民权利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三大使命之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包容方面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作用[7]。

社会包容是一个较新的图书馆理念,是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图书馆社会包容学说消弥了无区别服务可能导致的对少数人的歧视,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中不应被忽略的条款。

3.4 隐私:保护读者隐私

读者在图书馆的外借和阅读行为,往往与他们的思想偏好、观念偏好相关联,也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相关联。读者在图书馆的各种行为一般会被图书馆所记录,只要阅读与分析这些记录,就可以了解读者个人的思想或观念,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展与研究动向。因此,图书馆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读者个人信息,成为检验图书馆是否尊重读者个人权利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了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nlc202309040852

现代图书馆学认为,读者的信息属于读者的个人隐私,图书馆有责任保护读者个人隐私,许多国家图书馆或图书馆组织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都有保护读者隐私的内容。图书馆保护读者隐私的核心内容是保护读者在图书馆的阅读记录不为他人所知,不能将读者个人信息与借阅信息用于商业目的和政治目的。但是,图书馆保护读者隐私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图书馆不可以或不需要开发这部分信息资源。图书馆需要保护的是读者个人信息以及能够反映个人阅读行为的信息,而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后,属于读者个人隐私的内容一般就会完全消失。图书馆完全可以开发和利用读者信息与借阅信息资源以改善图书馆服务。中国图书馆界早已接受了这一理念,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期中第4条为:“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8]。

图书馆保护读者个人隐私的努力,有时会与公众利益或国家利益相冲突。最典型的就是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立法授权国家安全部门可获取图书馆的读者借阅记录,以分析潜在“恐怖分子”的行踪。因此,这一条款是否能够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认为,既然这一条款与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相联系,而且早已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文件所确认,我们仍应该将其确定为图书馆核心价值。

4 表达图书馆行业特征的核心价值

由于图书馆既是一种保障信息公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服务性社会机构。因此一个国家的图书馆行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表述图书馆行业特征的核心价值,以引领和规范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图书馆首先需要改善自己的服务,以优质的、专业的、人性化的服务吸引用户,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促进阅读和学习,图书馆能够培养公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此外,图书馆还要加强科学管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自身的服务绩效。而开展社会合作则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图书馆服务,节约社会用于图书馆服务的公共资金。由此形成的核心价值包括:

服务:提供优质服务

阅读:促进阅读与终身学习

管理:追求科学管理

合作:开展社会合作

4.1 服务: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立足于社会之本,因而也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国际图联的“核心价值”第3条为:“确信传递高质量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能有助于信息的获取”[6]。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核心价值第10条是“服务”[9]。当代图书馆学家所提出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十分关注服务。如戈曼提出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服务”被列为第2项[10]。Rubin的《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基础》中讨论图书馆职业价值时高度评价图书馆服务[11]。

图书馆的优质服务包括二个取向:第一,必须是平等的、包容性的服务。这部分内容已经在平等服务和社会包容中得到阐述。第二,专业化服务。图书馆管理着大量的文献,它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整理这些文献,使文献有序排列。经过科学整理的文献不但大大提高了文献管理的效率,也提高了用户通过图书馆服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效率。在众多的服务行业中,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是其它行业不可比的。图书馆所提供的是知识与信息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但提供给用户的是知识与信息,而且这种服务的前提是专业化的图书馆员对于分散生产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存贮和利用。国际图联还在其《IFLA 2006~2009 年战略计划》将“专业支柱”作为自己的三大支柱之一:“专业支柱──作为全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及专业的喉舌,IFLA 一直致力于提高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工作方法、技术、标准,增加业内同行对本领域新理论、新动向和成功实践案例的了解。”[6]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能保证对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或最大程度地利用,增大图书馆资源服务于社会成员的能力,同时也能降低图书馆服务对于资金的需求,减少社会对于图书馆资源的供养成本。

4.2 阅读:促进阅读与终身学习

阅读对于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结果。公众之所以需要公共图书馆,是因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任何人可以跨得进去的阅读场所。历史已经证明,不论图书馆事业遇到什么挑战,只要社会存在着阅读需求,就一定会有社会成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的、文化的、身体的、社区的,等等)需要寻求公益性的阅读帮助。这种对于阅读帮助的公益需求,就是图书馆事业存在的理由。

当然图书馆服务并不能自动地产生对于阅读困难人群的帮助。对于缺乏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人群,图书馆如果像对待普通读者一样,摆出一付平等服务的姿态,不介入读者的阅读行为,被动地等待读者提出阅读帮助再去服务,那么这些阅读困难人群将永远无法跨越知识或信息鸿沟,无法通过阅读改变命运。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缺乏阅读意愿的人爱上阅读,帮助阅读能力不强者学会阅读,帮助阅读有困难的人克服阅读的困难。这正是《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平等服务条款中对特殊人群提供特殊服务规定的体现,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阅读推广或阅读促进是一个新的领域,在国外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较少出现这个条款。但与阅读推广相关的条款,如促进学习、促进终身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素养等,是一个很常见的条款。

4.3 管理:追求科学管理

现代图书馆提供机构化、专业化的服务。服务的提供,不仅需要馆舍、设施设备、文献资源等硬件,也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的工作流程下进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现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公办机构,它们往往注重通过改善文献组织与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却不善于通过改善机构的管理提高绩效。过去数十年间,图书馆服务遭遇众多批评。批评的理由,除了图书馆的服务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外,还包括图书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落后。因此应该将科学管理图书馆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之一。

nlc202309040852

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概念,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利用图书馆服务的权益,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或方针政策建立现代图书馆制度,确定建设主体、管理单元,制订建设、服务、评估等标准体系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微观方面是指图书馆管理者为完成使命,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在保障公民享受图书馆服务权利的同时,使服务成本最小化。

4.4 合作:开展社会合作

图书馆的基本属性是社会的公益服务机构,它由公共资金支持,面向所有人提供开放性的服务。但可用于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公共资金总是有限的,图书馆除了需要加强管理,有效利用公共资金外,还需要寻求社会合作。图书馆社会合作体现了图书馆行业在拓展服务和提升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姿态,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寻求更好服务的一条路径。

图书馆社会合作也是图书馆宣传的过程。对于图书馆日常服务所需要的资金资源,社会组织或公众的捐赠有时并不足道,但图书馆也不可忽视这种社会合作。因为这种合作除了补充图书馆服务所需的资金、场所和人力资源外,还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宣传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的渠道和机会。这种宣传有助于加强图书馆与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沟通,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图书馆的使命、价值、专业性。也就是说,图书馆开展社会合作,除了为图书馆获取服务资源外,本身也是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过程。每一次合作就是让参与合作的人增加一次走进图书馆的机会,或深入了解图书馆的机会[12]。因此,合作的条款在图书馆核心价值文本中非常常见。

而对于某些特殊服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常常无法有效应对,如面向自闭症儿童的图书馆服务往往就是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人员所无法独自承担的,社会合作所提供的志愿者服务往往能较图书馆员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一些专门针对特殊人群服务的机构,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ALSC)甚至将“合作”作为该协会核心价值的第一条款[13]。

5 说明

在上述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条款中,被排除在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之外的最具争议性的条款是智识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也译知识自由、信息自由)。智识自由的理念出自《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同时也是IFLA核心价值的第一条:“认可信息、思想、作品自由获取的原则,以及《人权宣言》第 19条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14]。1999年IFLA《图书馆和智识自由声明》首次在文件标题中出现智识自由,2002年以后,《格拉斯哥宣言》、《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声明》和《IFLA因特网声明》等IFLA文件中智识自由频频出现。

正因为智识自由如此重要,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后,因为该宣言没有智识自由条款,受到部分学者的批评。如蒋永福认为“作为具有‘警训’意义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没有对知识自由、隐私保护、反对检查等核心价值的明确宣明,难免产生‘没有宣明就等于没有要求’的实际结果。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15]。

我们没有将智识自由条款纳入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理由主要有二点:

第一,智识自由的概念本身过于宽泛。《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确立了智识自由的理念,但这一条款实际规定了二种不同意义的权利:生产与发布信息的权利,即“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的权利和获取信息的权利,即“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权利。图书馆主要从事信息传递,生产与发布信息与图书馆关系不大。即使将智识自由限制到“信息获取权利”,它仍然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要具体化为指导图书馆行业活动的价值观,仍需要大量的解释。而增加这种解释不符合图书馆核心价值文本的简洁原则。

第二,智识自由理念的具体化的内容,大部分已经出现在我们列举的核心价值条款中。如,智识自由以图书馆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和平等服务为前提,因而普遍开放和平等服务的核心价值条款中包含了智识自由的理念。社会包容和保护用户隐私的核心价值也是智识自由的一部分。这些价值观均已出现在我们所列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

在智识自由所包括的众多理念中,只有“反审查”没有进入我们所列举的核心价值条款。反审查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核心价值条款“智识自由”的主要内容,它来源于《图书馆权利宣言》。但反审查条款本身具有较为强烈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的条款一般不宜出现在表达行业理念、形成共识的核心价值中。实际上,除美国图书馆协会外,其他各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中均很少见这类条款。

参考文献:

[1] 范并思,倪晓健. 图书馆核心价值: 理念、历史、现状和愿景——写在中国图书馆界正式启动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之际[J]. 图书与情报,2007(3):1.

[2] ALA. Librarybillofrights[EB/OL].[2015-05-10].http://ala.org/ala/oif/statementspols/statementsif/librarybillofrights.pdf.

[3] IFLA. The Glasgow Declaration On Libraries,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EB/OL].[2015-05-10]. http://www.ifla.org/faife/policy/iflastat/gldeclar-e.html.

[4] 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J]. The Library Assciation Record,1949,51(9):267-268.

[5] IFLA. 公共图书馆宣言[EB/OL].[2015-05-10]. http://www.ifla.org/VII/s8/unesco/chine.pdf.

上一篇:新铺乡危改工作总结下一篇:剥蒜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