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命运之思考

2024-09-12

近代中国命运之思考(通用10篇)

近代中国命运之思考 篇1

/ 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思考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无需置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带给我们经验与思考。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持久战

参考文献:

《论持久战》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 正文

一.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2.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军队对日作战共12.5万余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日本侵略军和伪军170多万,牵制了日本侵华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成为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约220万人,抗日根据地大小19块,人口1亿多,共产党员120余万,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这样说: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民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八)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

三.怎么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1.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2.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源泉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阵的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 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发扬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 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阵和人类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 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从战略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补给充足,能长久坚持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

4.从战争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的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来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近代中国命运之思考 篇2

这是全球标准领域的一件盛事。中国以一种更为自信、更为开放的姿态, 迎来了ISO大家庭的163个成员组织和欧洲、泛美、亚太等10多个区域标准化组织的700余名代表, 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国际铁路联盟 (UIC) 等14个国际组织的嘉宾。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是联通世界的桥梁纽带。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 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不仅自身标准化建设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在国际标准化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让中国标准随“一带一路”走出去, 有利于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有利于更好地支撑服务我国产业、产品、技术、工程等“走出去”。

中国标准在国际上从跟随到引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标准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超过10万项, 企业标准超过百万项, 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也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标准国际认可度不高, 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称;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也不多, 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7%;以企业为主体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能够熟练驾驭国际规则的技术型专家非常短缺;等等。但是, 如今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 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 截至2016年5月, 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成为ISO的国际标准, 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特高压、汽车等领域, 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我国高铁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国外高铁距离一般只有1 000 km左右, 中国高铁则一般在2 000 km以上, 适应中国这种国情、路情的动车标准当然与众不同。从2012年开始, 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国内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在数字电视领域, 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后, 已被全球14个国家采用, 覆盖近20亿人口, 带动中国多个数字电视品牌走出国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曾有韩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 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

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作为ISO常任理事国, 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互联互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根据《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2015—2017) 》, 中国将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专项规划, 助推国际装备和产能制造合作。在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中医药、烟花爆竹、茶叶等传统产业领域, 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同时, 在设施联通、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 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中国国家、行业标准外文版, 促进“中国标准”的对外传播。

我国正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以标准化促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支撑互联互通建设, 是其中重要的工作部署。全面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化方面的双多边务实合作和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标准互认, 有利于我国标准的海外推广应用, 加速中国标准“走出去”。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 广大企业要积极运用标准化手段, 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水平, 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产品、服务、装备和技术“走出去”。

另外, 在ISO大会期间, 国家标准委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与阿尔巴尼亚、波黑、柬埔寨、黑山、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马其顿及土耳其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机构负责人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这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 是深化标准化领域的务实合作, 是各方互利共赢之举。截至目前, 我国已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

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 要全面提升供给质量, 以标准提升引领“品质革命”。

李克强总理说,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困难和挑战, 要让经济平稳运行, 既要保持总需求力度, 也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改善供给质量。这就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 (2016-2020年) 》已通过国务院审议出台, 就是要通过改善供给质量来激活消费需求。要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实现国内外消费市场“双满意”。

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篇3

电报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 美等国的力量斡旋,但英美都表示支持大北公司。美国驻上海领事西华说:“这是我们向中国提出这类要求的最好时机,目前中国没有美国的电报公司,我们出面为丹麦公司说话,也许比为美国公司说话更有力。”李宗羲“以夷制夷”策略的失败,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双方在是否拆除已铺设电线问题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终达成初步妥协:原则上清廷答应大北公司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不准其他公司另设电线;大北公司则须为清廷提供一定的無偿服务,凡清总理衙门及南北洋各省督抚的电报咨文,一律免除邮资。其中,大北公司提出“不准别公司在中国海边安设水线”的条文,隐含不准中国自办电报的阴谋。双方经过数月磋商,终改定为“不准别国公司”安设水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总理衙门提出,希望铺设从香港到广东的水线。从香港到广东铺设水线的权利本属中国,但弱国无外交,总理衙门同意威妥玛的要求,条件是只许在靠岸的轮船上引设线端。威妥玛得逞后又提出将电线引到沙面,其实就是将电线引到陆地。广东商人以为与其他办,不如自办,请求成立负责铺设陆线的华合公司,借以抵制英人。英人眼看先海后陆的如意算盘要落空,立即表态愿与华商合作,提出九龙到广州的陆线归华商,香港至九龙的海线归英商。正当双方准备一展鸿图时,不料民众成为设线的阻力。陆线铺到增城,当地乡民将施工人员团团围住,毁坏了铺设的所有电线。华商铺设陆线计划落空,英商铺设的水线亦屡遭破坏,倒是广东地方政府成为最大赢家——成功阻止了英人铺设陆线。

在中外铺设电线之争中,闽浙总督李鹤年收受大北公司贿赂,一再上奏反对拆除英商已铺设的电线。当清廷批准自行铺设从外国人居留地福州南台到外国船舶停靠港口罗星塔全长19公里的水线后,他又提出由大北公司承建并承担费用;同时批准大北公司铺设由福州到厦门的陆线,且允其自建一条平行线路,竣工后两线均归大北公司管理。此举引起轩然大波,当地华商纷纷要求将陆线收归国有;清廷乃同时收到沈葆桢等人要求严惩李鹤年的奏折,遂令其将陆线收回。李鹤年左右为难:一边洋人得罪不起;一边圣意难违。他派人四处大造舆论,鼓动民众反对铺设电线。结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自行铺设电线的闹剧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1877年5月,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长达16公里的电线,电报亦即开通。李鸿章惊叹:“洵属奇捷,神奇可诧!”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自此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

1880年9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于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和上海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委派洋务精英盛宣怀、郑藻如、刘含芳、唐廷枢、郑观应、经元善等人筹办津沪电报。与以往举办洋务不同,李鸿章创办电报最初采取赢利性的商办模式。不久,复改商办为官督商办。商人们自有苦衷:一是电报所经地段太长,只能靠官府之力保证线路畅通;二是电报所经多为军事要地,商务用途不大。

津沪电报局开办后卓有成效,特别是1882年朝鲜“壬午事变”使其名声大振。李鸿章事后回忆:“当年朝鲜内乱,我能够及时调派南北水陆各营,多亏电报帮了大忙。其速度乃前所未有,总理衙门与我密商出洋使臣人选及南方要务军情,均可同步反映。”

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一条信息之龙由无到有,由短到长,在南中国海岸线上舞动。京沪粤新线成为近代中国电报业的主动脉,由南到北将整个中国联系起来,电报总局亦从天津迁往上海。新线分官线与商线:凡连接沿海沿江通商口岸有钱可赚者为商线,属电报局管理,如京沪、长江、京通各线;凡地处偏远,因军事需要而设,线路绵长难以赢利者为官线,属官电局经营,如山海关、旅顺等线。

19世纪90年代,电报局成为规模仅次于轮船招商局的新式企业,业务遍及南北各省。李鸿章兴奋地说:“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止外敌侵略,又加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

必须看到,李鸿章并非重商主义者,他举办电报的初衷不是振兴商业,而是加强国防,希图借官商合力抵拒洋人,以免洋商染指中国利权。李鸿章担心电报局常年花费太过庞大,单纯依赖官方难以生存,且官方经营有与民争利之嫌,因此主要采取了商办、官督商办的形式。商人承办则使官方不耗巨资而尽收其利,减少风险性;官方给予必要保护和扶持,则可鼓舞商情,增强商人入股信心。

另外,以李鸿章为首自行举办电报事业,在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遭遇到更大困难。一方面需要引进真正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外人借此干涉中国内政。李鸿章最终仍选择了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为合作对象——大北公司作为在中国最早铺设电线的外国公司,技术不成问题;丹麦是欧洲小国,比俄、英、法、美诸强似更易驾驭。李鸿章与大北公司合作十分愉快,曾将御赐三等第三宝星颁发给大北公司主办恒宁生。在李鸿章的运作下,清廷将20年海线专利让与大北公司,大北公司则协助兴办中国的电报事业。

民生之思考 篇4

——民生之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自两会召开以来,关于两会的报道就颇受关注。两会的召开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与民生息息相关。两会上有多个问题涉及到了民生问题。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践行者自己的诺言。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总的来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从两会代表的提案也可以看出,这五大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近年以来出现的房价持续走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及中国的外交屡屡遭受挑战等情况,使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国并未退缩,在外交政策上坚持和平独立的原则,出台多种政策尽力缩小贫富差距,面对金融危机,稳定了人民币币值,不仅使国内众多企业度过了危机,并且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中国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保,政改,整顿房地产等问题。中国距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就福利制度来说吧,这个关系到每个人,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人们,他们没有其他多的收入,国家发放的福利占平时收入的一大部分,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持续在很低的水平,而这和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差的很远。在中国,贫穷与富裕的差别很明显,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他们中的一些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借用,从而实现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应该搞好自己的学业,还应该关心国事,天下事,以将来建设祖国为己任,积极参与到工作和学习中,在思想、本领、作风上找差距,争取能够早日达到一名合格党员所要求的标准。在学业上,我们应努力学好知识,将来好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为尽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思想上,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每年的两会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们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指导。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践行两会精神,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积极带动同学参与到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去。

中学作文教学之思考 篇5

中学作文教学之思考

作者/ 卢嘉诚

摘 要: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备受关注,其教学效果也备受争议,而占其“半壁河山”的作文教学更是值得探讨,在肯定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地位之后,更应该去正视中学作文的教学现状,更应去探讨、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素养;作文教材

作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高考后媒体报刊最喜好的事就是指点各地的作文,下一届学生最喜欢的事就是收集各地的满分作文,然后来炮制自己的梦。

应该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也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每当我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每当我评改统考、高考作文时,心情还是沉重的,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作文教学。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不顾规律的作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说明》中明确教材编排力求线索简明,序列清晰,将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这表明了编者的良苦用心,突显了写作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可能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作文题、同样的写作要求、同一教学目标出现在高中不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甚至有可能初中教师也是如此要求,因为他们眼高手低,眼里只有高考,没有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2.无目标的作文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整个作文教学没有严密的教学计划,甚至没有计划,有的教师上作文课甚至是为了使自己轻松一下,作文课一上来就是布置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写,为了保证学生作文基本对自己的“口味”,以“一家之言”借题发挥,对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作所谓的指导,这样的作文教学每一次都没有一个侧重点,随意性很大。

3.无针对性的作文评改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作文评改的辛苦,单从量上讲,两个班(按60人一班算)的作文阅读量最少也有8万字,当我们看到那些文不对题、语句不通,再加上卷面马虎的作文时,许多无奈涌上心头。基于此和自身教学中的无目标性,在我们的作文评改过程中,改几个错别字、划几条让学生不明白是好是坏的杠杠,再加上几句可能是大同小异的评论,打个分数得了的情况是不足为怪。因而在接下来的课堂讲评中肯定是没有针对性的,最多选一两篇优秀作文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基本上没有用发现的眼光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差作文就更不用说了,一般不拿出,免得麻烦。

关于高中作文的社会认识现状。高考命题是具有导向性,导向性不仅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意义、人生价值等的积极倡导。我们不难发现,每年高考结束后,人们最关注的是作文,人们最先知道和最熟悉的高考题莫于作文题了。人们对高考作文是空前的关注,在许多家长眼里,作文似乎是通向语文成功之路,作文写好了语文就学好了。分析这种对高考作文的高度关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人们的这种看法虽然有道理,这有理的背后却是无理的,他们简单地将写作能力等同全部语文能力,写作素养等同语文素养。因而这种社会对作文的期望值远大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取得的效果,也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实属对作文教学的误解,也是对语文的误解。

二、中学作文教学迫切需要独立的写作教材

过于简单的作文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能担当起全面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1.关于写作教材的学科特点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或其一个分支,其理论不应该是空白的,所谓的作文秘籍、宝典、成功快手之类作文指导书充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和家长的心意,甚至也获得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实际效果却并非那么理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系统而实用的写作教材指导中学作文教学。

作为一本系统的写作教材,准确地说是一本学科理论指导书,要具有写作学学科特点,应该是研究写作学本身规律,着眼于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根据中学作文实际需要,将中学作文教学系列分成若干板块,既明了各个板块的独立性,又注意各个板块之间的必然联系;既讲究作文形式的多样化,又注重作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2.编写写作教材的基本设想

全书可分理论指导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做到简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实践写作部分,要有基本文体的规范,更要有文体内部独立部分的写作指导,如,记叙中写人、叙事、顺叙、倒叙等片段式训练,在片段式训练基础上进行组合训练,兼顾学生其他语文素养(包括书写、语言表达等)的培养。在写作形式的编排上注意作文形式的多样性,以此来激活作文教学,起到异曲同工之效。整个作文训练分层进行,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作文训练要求,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针对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一步提升,让他们参加作文竞赛,或适当地进行创作,以期这部分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得以充分展现。

三、构建严谨有序的写作教学模式

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来达成,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是讲点大理论、评一下优劣、找一个自认为好的作文题布置了事的`话,是不可能有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既要按照其他学科一样常规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更要以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写作实际进行指导。

2.严谨组织课堂

教学中对课堂组织和驾驭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应灵活组织教学,要善于抓住在作文课堂中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加以鼓励和引导。

3.重视作文评改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感到作文难改,从而忽视作文批改的作用,往往改几个错别字、写几句评语、给个分数就算大功告成。作文教学的功夫也在课外,作文评改要加强面批工作,我不喜欢那种“如释重负,大功告成”式的作文评改。其实在面批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作文指导,特别是学生个人的喜好,使得学生的作文在符合基本写作要求的前提下更具个性魅力。面批作文可以兼顾多个方面,弥补了课堂训练重点的单一性,可以和学生加强思想交流,获得一种理性上的认同,真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这仅仅是作文教学的主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听、说、读、写的统一,注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以课堂作文为基础采取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作文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作文兴趣。

四、关于写作能力的评价

作为高考的写作考试,虽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导向功能和检测功能,但我们也不应忽视所存在的测试写作能力手段的单一性,要真正测试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一道作文题来完成是不现实的。特别是作为高考作文题有种种写作要求的限制时,更有可能对考生全面写作能力的考查存在局限性。如,规定文体为议论文,那么对擅长写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对那些不擅长写议论文而善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判断后者的写作能力低下。因此,我们还需要建立综合性的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方案,这更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各类比赛优秀作文、高考优秀作文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更应审视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更应反思作文教学,面对专家们的“呐喊”,我们不应该“彷徨”,我们应该直面现实,应该正视因作文教学观念滞后和作文教学方法不当带来的影响,切实改变那种“片面追求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才”的文风,从基础抓起,从中学作文教学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关注教学细节,切实提高中学作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王胜忠。高中作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12-01.

额济纳旗建设之思考 篇6

从流域建设的角度看,额济纳旗的建设主要是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对相关自然规律的综合运用和不同建设方式的目标及效果分析,指出额济纳旗的.发展建设思路应该在维持必要绿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扩大建设荒漠植被.

作 者:薛丽芳 陈建华 作者单位:薛丽芳(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徐州,221008)

陈建华(宿迁市国土资源局,宿迁,223800)

近代中国命运之思考 篇7

(一) 历史发展提供依据

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指出:“对高等教育分类的研究不是一门学科, 而是一种观点”, “这一观点最大用处不是对高等院校进行类别说明, 而是对高等院校变革方式进行探讨, 是教育生理学而不是教育解剖学。”二战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呈现出分化特征, 高等院校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并存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每个国家中, 大学间的地位和声誉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有的世界闻名, 而有的则鲜为人知, 大学的分类形式已经渐渐明朗。尽管各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但高等教育系统并没有形成统一模式, 多样化的新院校的形成并没有动摇老大学的地位, 著名的院校仍然著名, 仍然被视为其他院校的样板和典范。由于层次不同, 因而形成了类型不一、水平各异、特色鲜明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

20世纪50—70年代是各工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时期, 许多新大学相继建立起来。与此同时, 新的高等教育部门也纷纷出现或提高了地位。为适应新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新的组织机构、管理机构和经费结构逐步形成。有资料表明, 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院校仍然著名, 仍然被其他院校视为样板和典范,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一样。为减轻大学招生的压力以及满足人们求学的需要,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向日渐明显, 各种新型大学相继出现。政府试图通过多样化来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需要。但总的来说, 这些新型院校按照克拉克所说“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地位等级上, 所取得的成功都是有限的”。开办大众化大学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需要;办好精英大学是为了国家长远建设发展需要。政府的目标是引导高等院校降低分类体系高度, 而不是为它们创造地位升迁和变革的条件。要使高等院校的地位得到升迁和变革, 无论国家采取什么行动, 最终都要由争取著名教授和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争取研究经费、争取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的市场力量来决定。

(二) 现实状况提出要求

事实上, 高等院校的分类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从客观方面来说, 有些高等院校有其他高等院校所没有的权力或特权, 通常包括较多的院校自治, 可以控制自己的预算, 拥有授予学位和证书的权利;它们比其他高等院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物质帮助;它们的招生标准和学位要求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在激烈的竞争中, 名牌大学保持了强大的优势, 它们在政府的援助下, 为自己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 始终维持了名牌高校的优势, 而这些优势反过来又维护了它们的自由。

从主观上来说, 高等院校的地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等院校的内部差别所致, 以声誉和名望的差别为标志。这些都是各国高等院校在竞争学术和科学荣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结果。以中国为例, 近几年来, 对大学中的相对排名的兴趣程度越来越高, 在每年的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 表现的尤为明显。学生认为到名牌大学就读, 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样, 导致对这些的名牌大学的追逐也愈演愈烈。克拉克认为, 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认为它们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将受到它们的学术地位影响, 也就是受到排名榜上它占有的位置影响。因此, 声誉和名望就是由在上述市场中所取得的成功累积的结果, 特别是在学术竞争和科学荣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结果。大学的许多政策和学术决策都是为了保持或提高它们在大学等级中的相对地位, 那些处于顶部或接近顶部大学也不例外。

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 另一方面越来越导致趋于同一性。首先, 由于各高等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成果不同, 同时, 由于地位较低的高等院校在同其他院校竞争时为了在市场竞争上获得优势所运用的策略不同, 就使这些高等院校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其次, 高等院校的相互竞争, 以及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的院校的趋同和模仿, 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差别日渐缩小, 向着一流大学的特点和风格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 澄清高等教育质量观误区

第一, 以规模表象决定质量走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 高等教育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和冲击。这种看法认为, 规模和质量是一对矛盾, 规模的扩大势必影响到教育质量。这种看法将质量问题简单化, 以资源来决定质量, 仍然是停留在“量”的层面上, 而没有深入到“质”的层面。第二, 按照单一标准衡量复杂系统。以统一的、绝对的、固定的知识标准或学术标准来看人才培养质量, 如以专业口径、学制年限、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知识传授、知识考核等来整齐划一地培养和评价学生, 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学生和所有学校。实际上又是将教育质量等同于单纯的知识质量。第三, 将综合质量进行简单数量化。有很大一部分人将教育质量等同于学校层次、或院士数目、博士点、硕士点数目、重点学科数目、精品课程数量等。由于这种错误导向, 使得中国的高校没有清晰的分类和定位, 缺乏个性和特色, 也使得高等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当前, 高级技术工人的巨大缺口, 也恰好反映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单一的质量观造成的不足。

(二) 构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

当下, 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已经成为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应答。一方面, 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从业人口调整明显变化;另一方面, 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型向多样化演变, 这必然引发和带动生源和毕业生的来向与去向。此外, 高等教育的入学对象日趋多样化, 也必然带来大众化阶段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及态度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表明, 大众化阶段的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是一个统一的、绝对不变的概念, 而是一个多元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它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标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都有不同的要求, 最终又归结到人与社会统一的要求上。所以, 有专家指出:“所谓高等教育质量, 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 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态势下, 有几个特征非常突出:一是多元化, 二是市场化, 三是地方化, 四是国际化。那么,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要求就应该具有与这几种“化”相符的切实性。首先且最根本的就是质标准的多元化。在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结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 也就需要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人才标准的多样化。而这些是高等教育一元化质量标准远远达不到的。让一批无差别、同一化的高等学校来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 也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同时, 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所包括的内涵, 必然是有分类、有个性、有特色, 它既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又要进入全球经济循环和参与国际竞争等。反之, 没有市场化、地方化和国际化, 也就没有多元化。总之, 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在这几方面做得很好,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必须是多元的、动态的。

(三) 建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来的突出问题之一, 教育界对此已经达成共识, 即高等教育质量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因此, 各层次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学生质量的差异严格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的梯度分类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不管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的高等院校, 都应当有适合各自层次要求的质量标准和发展目标, 这样, 各个层次上高等院校都可以找到自己准确地位和发展方向, 都可以在各自层次中的高等院校间展开理性竞争。我们切忌忽视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而盲目追求学校大、学科全、专业多、层次高。这里,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适应高等教育分类别发展的重要理念。

(四)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估观

明确评估目的, 要更新评估观念, 首先就要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什么。事实上, 高等教育评估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评估的结果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 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评估双方都要把评估看作是促进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 全面发展性评估观应包括:在评估方向上面向未来, 注重被评估高校未来发展, 运用形成性评估, 根据被评高校的实际表现, 确定其发展需要, 制定发展目标, 重在使被评高校“增值”;评估要注重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具有高度复杂化的体系, 因此, 对高等教育的评估一方面要反映出“共性”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评估促使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评估高等教育应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 既要保证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性, 同时也要保证高等教育评估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估标准。

摘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颁布与实施, 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渐渐清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等指导思想逐步明确, 随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因此, 我们应当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统领, 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以分类评估促进分类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9) .

[2]龚放.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 .

[3]罗三桂.对高等院校分层现象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

[4]肖海涛.一种理念: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可以兼得[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11) .

[5]黄亲国.西方高等教育的分层现象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2) .

中国银联未来发展之思考 篇8

关键词:中国银联;组织定位;第三方支付;对外业务

一、中国银联的定位分析

中国银联全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26日在上海成立,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境内八十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公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公司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营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乃至“走遍世界”的目标。

从性质上看,中国银联是一个银行卡联合组织,是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银联的成长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1993年实施建设金卡工程是中国银联的雏形。从中国银联的成长的历程来看,银联是政府推动的产物,也是国家大力投资的结果。从其初始成立的目标来看,中国银联是金融领域的一项公共物品,其作为金融业的“高速公路”与“信息化公路”,它的经营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性,理论上应当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客户提供公正、公平的高质量的银行卡服务。

从资本组织形式可以看出,中国银联是一个股份制金融机构。这一定位可能会对中国银联的运营产生一些矛盾的地方,并会阻碍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垄断性的组织可以采取公司化模式,但中国银联这一垄断性的公司经营目标必须明确,到底是利润最大化还是确保中国金融业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在本人看来后一目标理当成为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也是这一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公司的经营可以是有偿服务的,但其根本的宗旨与其他企业是不同的,它追求的不应当是利润最大化。然而中国银联是股份制金融机构,这种资本组织形式必然使得其经营目标与宗旨发生偏离。

所以说银联未来的发展必须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发展成纯商业组织,还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中国银联与商业银行关系

中国银联是由80多家境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服务机构,同是银联又是为这些金融机构服务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行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是其最大的股东。从银联的发展史看,它是为我国银行卡业务服务的一个组织,是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我国银行业电子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银联股东有理由要求银联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来说就存在关联交易问题,而且银联的收入从某种程度上就是100%的关联交易收入。虽然银联一部分业务理论上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另一部分业务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实际操作时往往将所有的目标统一,即利润最大化,最终受害的仍然是消费者。

三、中国银联的监管主体

中国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经营银行卡业务的股份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做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肩负着制定实施金融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金融机构开展各项业务都要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政策为依据,在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金融业务。中国银联属于是股份制金融机构,开展银行卡业务要遵循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银行卡业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监督中国银联执行银行卡相关规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银联的监管人。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根据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业务都要受到中国银监会监督和管理,各项业务要符合银监会的规定。中国银联是是金融机构,其经营活动受中国银监会监管和监督。中国银监会是中国银联监管者。

中国银联的监管主体的不明确,这是新银行卡管理条例迟迟不能出台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进一步明确中国银联的监管的主体,政策的制定和监管措施才能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中国银联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四、银联与第三方支付的关系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有政府背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支付地位显赫,实力雄厚。因此银联支付也被称为第三方支付的“国家队”。

2009年以来,银联依托独特的渠道优势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大力进军第三方支付市场,积极开拓第三方支付业务,对第三方支付企业造成很大的挑战。银联首先进入的是国家事业单位、央企和通讯等同样拥有政府背景的领域,在电子商务三大主要领域定位上,它明确表示把B2C作为主要的拓展领域,B2B为辅,不做C2C领域的业务。中国银联要充分利用其政治优势、渠道优势、资本优势,定位国际化网购平台,整合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对外业务的开展

自成立以来,中国银联一直谋求开拓海外市场,截止到目前为止银联业务网络已经扩展到境外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银联国外业务大幅增长,同环比增长63%。与此同时,银联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在境外大力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联标准卡(即卡号为62开头的卡),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发行了当地货币的银联标准卡,海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从某种意义上说境外市场是未来中国银联开展其主营业务主战场,未来利润的主要来源。中国银联在推进海外发展战略同时,还有自己的战术-凡是在境外刷卡走银联通道,免收货币转换费。

参考文献:

[1]柳艳舟.中国银联跨行查询收费之法与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报,2007,(1).

[2]林铁钢.打造民族银行卡品牌访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J].金卡工程,2005,(4).

[3]刘承波.中国银联到底是个什么角色[J].经营管理者,2004,(9).

中日撞船事件之思考 篇9

新闻0802 邓华荣 1108102227 日本于2010年9月24日宣布放回关押在日本14天的中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以强硬措辞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释放詹其雄船长,并警告日方如果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有关钓鱼岛主权问题,中国绝不妥协。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力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首先必须指出,此次撞船事件,虽然在“谁撞谁”的问题上尚无一个可信的版本,但日方没有使用外交途径来处理这一争端,而是直接动用国内法的司法程序,是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而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双方安全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双方信任感的日渐下降。毋庸讳言,近年中日在地区,尤其是在海上的力量博弈日渐增多;双方关系调适的过程本来就错综复杂,安全格局的博弈更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因此,现在是到了双方透过这一事件回归理性,尽量剥离战略博弈,还钓鱼岛问题以主权争议本貌的时候了。

中日之间有许多复杂的结构性议题都需要一个理性的框架。这些框架基本上都不以双方的共识为前提,也不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为目标,而是以稳定长期氛围,留待中日关系最终调适完成为诉求,但这些框架和机制却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双方都必须回归理性;只要有一方强硬和非理性,那么一切就都无从谈起。

中日关系调适期的“互信机制”是终极追求目标,但是在短期之内,中短期之内,某些环境上,适度的博弈,适度的强硬一定是需要,但是这个强硬一定是要服务于整个中日关系调试的一个重大目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战略互信机制有它的必要性。

第一,要能够尊重双方所持有的关于钓鱼岛的观点,但承不承认是另一回事,日方你虽然可以坚持你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中方是不承认的,同时你日方可以在此基础上,否认钓鱼岛存在实际主权争议,这是你的权利,中方没办法强迫你去改变,但是你日方不能忽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

第二,建立中日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就是事后的,监管机制是事前的,这个过程当中,一旦发生冲突,立即透过这一途径,寻求解决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外交部门等等,不用闹到媒体,更不用闹到国务委员这个层级,动不动就召见,更不用闹到两国的司法程序,很快就有些管道,大家私下就可以了解到。

劳动争议类案件立案之思考 篇10

一、关于案由我国《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规定的劳动争议类案由只限于劳动合同纠纷、集体劳动合同纠纷、事实劳动关系争议及劳动保险纠纷这四类。笔者认为此四类案由不足以反映劳动争议案件的性质,种类和特点,此种划分显得过于宠统,以致于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大量以劳动争议纠纷为案由的情况,案由确定不能够准确反映出案件的性质和特点。鉴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否根据《劳动法》及“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的相关规定,将劳动争议类案件的案由分为以下几类:

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引起的纠纷;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引起的纠纷;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纠纷;其中包括终止、解除、变更、续签劳动合同产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劳动争议纠纷,如转移劳动档案纠纷等;另外,还可以在以上四类的基础上加以细化,如因保险引起的纠纷中又包括因工伤、医疗、生育、待业、养老保险等引起的纠纷。

二、关于仲裁前置程序劳动法第79条规定:“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一方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明文规定了劳动争议类案件只有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不服或对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通知”不服的法院方能受理,这即所谓“仲裁前置”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笔者认为该“前置程序”越来越不适应现今社会对劳动者保护需要,甚至从某些方面削弱了对劳动者的保护,阻碍了劳动力的发展。理由如下:劳动法第82条对申请仲裁时效作了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相关法规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解释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这样,仲裁时效就限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天内,60天的期限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6个月的时效规定在时间上大大的缩短了,况且劳动者权利被侵害只有发生争议的前提条件而非必然之结果,司法实践中按此规定执行的“前置程序”大都名存实亡而留于形势,所以该种“先裁后审”体制在保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利益上的缺点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亟待改革的。笔者赞同在劳动仲裁与诉讼的关系上实行“或裁或审”、“当事人选择”的体制。

1、所谓“或裁或审”即仲裁与诉讼相互排斥,适用仲裁就不能适用诉讼程序,反之亦然。

2、所谓“当事人选择”即把仲裁与诉讼程序的选择权完全赋于当事双方,实行协议优于申请、申请在先和诉讼优于仲裁的受理和管辖原则。具体的就是当事人协议选择何种处理程序,就只能采用何种程序,单方的申请不能改变协议的选择;若双方无协议,则适用当事人一方选择并申请的程序;如一方申请仲裁,而另一方申请诉讼,以优先申请的为准,如在同一时间一方申请仲裁而另一方申请诉讼,则适用诉讼程序。

三、关于主体

1、劳动争议类案件因存在“先裁后审”的程序,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法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往往会将作出仲裁裁决的仲裁委员会列为被告。但法律规定此类案件应以当事人双方为原、被告;而不应将仲裁委员会作为被告。

2、法律规定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与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依法可以参加诉讼。如裁决结果要求第三人履行某些义务,第三人不服的,可作为原告起诉,而被告则为仲裁程序中的其它当事人;如第三人未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其他当事人提出的劳动争议案件时应当通知第三人参加。

四、关于工伤纠纷的立案所谓工伤即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在工作中受到的伤害,包括因工受伤、致残、死亡以及患职业病等等。劳动者的工伤认定由劳动行政部门确认,一经确认即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在遭受职业危害而患病或死亡、致残后能及时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并得到相应的待遇。近年来,有相当多的企业尤其是个体经营者及私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不积极主动为职工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待遇申报,等受害职工到劳动行政部门要求仲裁,又被仲裁机构以超过申请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持劳动行政部门的“不予受理通知”向法院起诉,要求企业为其办理工伤确认及伤残等级和劳动能力鉴定并享受相应待遇。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立案人员会以劳动争议类案件给予立案,然后由法院委托劳动行政部门为其作工伤确认和伤残等级及劳动能力

鉴定。笔者认为这样不妥,正确的方法应当是:

1、职工及其亲属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申诉,要求认定工伤;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要符合受理条件,仲裁委员会就应受理而不应以超过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对劳动社会保险行政机构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2、职工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机构申请,要求伤残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当事人对伤残等级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职工对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工伤方面的劳动争议过程中委托劳动鉴定委员会所作出的伤残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应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进行,经过仲裁不服的法院应当立案受理。

上一篇:毕业生感恩学校演讲稿下一篇:影响领导力因素之五力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