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欣赏

2024-10-03

中国近代建筑欣赏(通用7篇)

中国近代建筑欣赏 篇1

一、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建筑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近代化的征程。虽然起源于19世纪中期, 但是仍然比世界晚了整整200年的时间。中国建筑正处于近代发展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近代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 应该打破中国原有的封建社会枷锁的钳制, 改变当时发展迟缓的状态, 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化。

但是,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一定是曲折的, 缓慢的,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各地区的转型不仅是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 同时在空间上也着不同, 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在二元化社会的框架下。这样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就很自然的被印上了二元化社会性质的痕迹。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早进入近代时期国家的经典经验, 明显的表现为凭借先行成果的后发优势。很多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与风格直接的、整体的从这些发达国家引入到中国社会, 填充了我国当时的建筑领域, 丰富了近代建筑的样式。20世纪30年代左右, 革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经非常齐全, 如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等。

顽固守旧建筑体系则是对原有的建筑传统一种延续和保护。直到清王朝1911年彻底结束的时候, 传统的民间建筑仍然再继续, 只是一些坛庙、衙署的建筑不在进行。在他们中间, 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革新建筑体系一样都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非常珍惜, 富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

总得来说,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整体处在一个转型期, 相当于楼梯中间缓步台的作用, 起到一个承上启下、融汇中西、新老交替的中介作用。既有新类型新风范的建筑日益崛起, 也有老风格类型建筑的默默存在, 中国近代建筑既有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同时也存在着相互融合的一面。

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阶段

1、十九世纪中叶—十九世纪末

随着清王朝的结束, 皇宫、园圃等建筑也陆陆续续减少, 我国著名的古代园林文化遗产—颐和园以及具有保存价值的古代园林进行了修建之外, 各地基本停止了对老式建筑的修缮工作。在许多地区外国殖民者聚集地, 出现了许多教会建筑, 主要是两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 样式基本保留着西方殖民者的文化风格, 总得来说, 在这个时期, 中国近代建筑刚刚孕育而生, 在建筑类型和数量上都有着局限, 但是, 这也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原有的老式风格, 向着新建筑类型迈进, 伴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 酝酿着近代建筑体系的萌芽。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十九世纪末, 中国政府由于软弱无能, 被列强肆意的瓜分, 成为他们任意买卖的市场, 随之而来的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租借地, 建筑自己的管区, 表现在建筑上, 为了满足列强的需要, 如工厂、火车站、银行等建筑大大增多, 并且建筑规模也逐渐的扩大, 其中很多建筑都是由列强国家的专业建筑设计师亲自来设计, 整体建筑水平有明显的改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和1927年的上海海关大厦。

当时我国政府, 也意识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其中新式建筑也被纳入了当时的改革的内容, 建筑新形式的建筑也就成了当时中国各界的需要, 就是在这个时期, 涌现出大批赴海外学习建筑的留学生, 其中也有我们建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我国近代建筑的类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在类型上, 在数量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公共建筑、居民建筑、工业建筑等类型基本完备, 新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丰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如玻璃、水泥等。同时, 我国自己的建筑团队也相继壮大, 施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改善。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

在建国之前, 由于在中国的土地进行了多年的对内, 对外战争, 中国近代建筑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 建筑活动与建筑数量大幅度的减少, 但是, 通过西方建筑类型在中国的土地上数目增多, 以及一些留学海外回国的建筑师的影响, 中国建筑领域对新类型建筑理念的认识大大的加深, 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于1947年, 在清华大学创立了体形环境的设计体系, 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理念

1、西方样式建筑

西方样式建筑在中国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至今在国内的许多城市都会看到西方样式的建筑, 如我们沈阳一些高校建筑, 其中一部分仍然保留着原有的风貌。究其根源, 一是被动的接受, 另一个则是我国社会的需要。从风格上来看, 中国近代样式建筑具有殖民地式和外廊式特点, 主要是英国殖民者将欧洲殖民者建筑样式传入到我国以及东南亚一带, 早期进入到我国境内的殖民者, 大多数都有从东南亚居住的经历, 所以也就很自然的把这种建筑样式带到了中国, 如当时上海的德国领事馆、台湾高雄的英国领事馆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2、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宫殿式建筑:这种建筑类型保留着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廊, 对台基、屋身、屋顶具有严格的划分, 通常我们称之为三分结构, 建筑的整体尽力保持梁柱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 整个建筑没有打破我国古典建筑的设计, 所有的细节仍然保有传统的造型构件和装饰;混合式建筑:这类建筑不完全拘泥于我国古典建筑风格, 将中西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代式建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建筑以一种向国际样式过渡的装饰艺术风格涌现。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针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 基本讲述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建筑,近代建筑

参考文献

[1]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1-10册,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

[3]汪坦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

中国近代建筑欣赏 篇2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语形容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个特点?()A、建筑高度高 B、建筑结构精巧 C、抗震性好 D、建筑强度高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下列关于斜梁式说法错误的是?()A、多出现在少数民族民居中间 B、建筑结构比较自由 C、多出现在北方的民居 D、节省材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在扩大建筑进深的情况下,如何让屋顶和屋身成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A、无限加高屋顶的高度 B、加厚墙体的厚度 C、放低墙身的高度 D、勾连搭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紫禁城的正门是什么?()A、前门 B、西直门 C、东华门 D、午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北方建筑最早的居住形式是以下哪种?()A、庭院 B、穴居 C、吊脚楼 D、公寓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中国古建筑屋檐的出挑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请问以下哪种不是这些方法之一?()A、斗拱出挑 B、叠涩出挑 C、挑枋出挑 D、五步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文庙在中国,一般会使用什么样的色彩作为屋瓦装饰?()A、灰色 B、黄色 C、绿色 D、红色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以下哪项不属于秦代的三大工程?()A、长城 B、阿房宫 C、骊山陵 D、大明宫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宋朝出现了一本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的总结性著作,请问是以下哪本?()A、《天工开物》 B、《九章算术》 C、《营造法式》 D、《梦溪笔谈》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A、构造的风格 B、设计的风格 C、建材的风格 D、地域的风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2 设计古建筑在选择结构样式时,不需要考虑下列哪个因素?()A、建筑造型 B、建筑式样 C、建筑风格 D、建筑大小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 下列关于《园冶》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 B、乾隆三年刊行 C、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D、全书分为3卷,附图235幅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4 下列关于甲骨文描述错误的是()。A、主要指殷墟甲骨文 B、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文字 C、现在无人能解读甲骨文 D、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5 下列关于墙承重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多用于大型殿堂的设计 B、有必要做屋架 C、檩子直接搭在墙之间 D、需要巨大的柱子承受屋顶的重量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 以下关于宋朝描述错误的是()。A、宫殿建筑磅礴大气 B、商品经济发达,更甚唐朝 C、文化艺术发达 D、宫殿建筑装饰华丽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7 以下哪项是中国建筑最大的特点?()A、亭子 B、庭院 C、建筑群 D、单栋建筑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8 在湖南,以下哪个地域最不可能看到大量的封火墙建筑?()A、湘西 B、湘南 C、湘东 D、长沙市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9 庭院或者是小广场一般会设计在建筑的什么位置?()

A、最主要的殿堂后面 B、最主要的殿堂前面 C、最主要的殿堂的左边 D、最主要的殿堂的后面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0 天坛祈年殿的屋顶最初拥有三种颜色,请问不包含以下哪种颜色?()A、蓝色 B、绿色 C、黄色 D、红色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1 以下哪栋古建筑至今尚未被拆除?()A、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的故居 B、蒋介石在重庆的行营 C、岳麓书院 D、北京古城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2 以下哪个文明不属于世界六大古文明?()A、古埃及文明 B、非洲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中美洲文明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3 南方封火墙之所以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造型,其原因可能是()。

A、南方的建筑比较密集 B、南方喜食米饭 C、南方气候潮湿 D、南方文化创意十足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4 以下哪种塔不属于风水塔?()A、邵阳北塔 B、文塔 C、文笔塔 D、少林寺的塔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5 张谷英村最大的平面布局特点是什么?()A、品字形平面 B、口字形平面 C、网字形平面 D、丰字形平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6 以下关于抬梁式说法错误的是()。A、檩子落在梁上 B、梁落在柱上面 C、内部空间狭小 D、又叫做“叠梁式”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7 以下哪个不是园林展开图的目的?()A、为了了解空间序列感 B、为了了解园林整体 C、为了看出园林建筑中的配合关系 D、只是为了好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8 古代的官学是分成不同的等级的,请问以下哪个类别不属于官学?()A、府学 B、州学 C、县学 D、孔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9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分类?()A、叠梁式 B、穿斗式 C、井干式 D、哥特式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0 以下哪个方面不能够体现出古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A、平面布局 B、立面造型 C、设计规范 D、建筑材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1 以下哪种建筑不属于建筑类型的分类?()A、宫殿 B、城防 C、堤坝 D、祠堂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2 目前中国保留下来最为豪华的祠堂是()。A、潮汕祠堂 B、安徽罗东舒祠 C、广州陈家祠 D、龙川胡氏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 一个城市最宝贵的特色应当是()。A、高度发展的经济 B、高楼大厦 C、历史文化特色 D、人均收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4 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A、唐朝 B、汉代 C、元朝 D、明代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5 在汉朝“礼制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什么?()A、太庙 B、明堂辟雍 C、国子监 D、社稷坛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以下关于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起点和终点说法正确的是()。A、东起嘉峪关 B、西至山海关 C、西至居庸关 D、东起山海关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7 下列关于《营造法式》说法,错误的是()。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建筑的全面成熟 B、它的出现首先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这一政治原因 C、其中包含了工程需要的料例和工限 D、它对于未来的建筑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8 以下哪栋建筑不在北京故宫的中轴线上?()A、天安门 B、午门 C、西华门 D、太和殿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9 日本的木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多大比例?()A、50-60% B、60-70% C、70-80% D、80%以上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0 在故宫中,有一道围墙将故宫分为了前后两部分,请问这个围墙叫做什么名字?()A、乾清门 B、保和殿 C、午门 D、神武门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1 以下哪点不是皇家园林的特点?()A、规模宏大 B、形式朴素 C、建筑富丽 D、皇权象征寓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2 研究表明,未来的发展中,哪种建筑材质是今后建筑使用中最重要的材料?()A、金属 B、玻璃 C、混凝土 D、木结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3 以下哪一点是宋朝宗教建筑的特点?()A、祠庙建筑居多 B、开凿大规模的佛教石窟 C、造型简陋,装饰粗糙 D、建筑多以青铜装饰为主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4 什么人的建筑可以用到九开间?()A、平民百姓 B、富贾 C、大臣 D、皇帝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5 以下哪个文字的起源同建筑没有关系?()A、宫 B、京 C、高 D、狱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6 以下关于“明堂辟雍”涵义描述正确的是()。A、象征着天圆地方 B、没什么涵义,就是为了好看 C、周围环绕着水,象征着教化流行 D、周围环绕着水,为了降温和增加湿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7 请问,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什么时候?()A、明清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宋元时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8 下列关于衡山南岳大庙的描述错误的是()。A、屋顶的山花太小 B、屋顶的斜坡相对于山花来说太大 C、大殿各部分比例很协调 D、屋顶的斜坡没有曲线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9 四川自贡的西秦会馆是哪个行业的会馆?()A、布业会馆 B、盐业会馆 C、木业会馆 D、珠宝业会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0 请问以下哪种建筑类型不属于佛教建筑?()A、庵 B、寺 C、院 D、观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 抬梁式和穿斗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抬梁式的横向构建是梁,而穿斗式中间横着的是枋。()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是最为流行的宗教,仅南朝都城建康,便有佛教寺庙六百多座。()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 中国古建筑一定要看到屋顶,才能够欣赏它的美。()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 以山为陵在唐代以前就有这一风俗存在。()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 从甲骨文的记载中完全无法看到中国最早的古建筑的特征。()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6 中国古建筑中以双数开间为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 山西晋祠是宋代建筑的最典型代表。()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8 设计建造古建筑时,使用材料是受到限制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9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有政治制度的,有的甚至规定到法律制度之中。()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 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在于悬挑出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1 南禅寺大殿规模宏大,是七开间,庑殿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2 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用儒家“礼制”思想治理天下。()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3 抬梁式屋架的整体性要比穿斗式更好。()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4 在汉朝,“礼制建筑”是很不流行的,因为人们都崇尚法家思想。()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 中国古建筑城市都是经过人为规划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6 天安门是故宫的正门。()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7 文化遗产属于全世界,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8 总体而言,南方建筑的风格是质朴、厚重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9 祠堂是一个地方郡县发展的缩影,不局限于一个家族或是一个姓氏。()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 如今现存下来周的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礼器。()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 穿斗式结构空间比较大,需要较少的柱子,适合做大型的殿堂。()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 南方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封火山墙”的造型。()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 世界古文明地区包含有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地区、古中美洲以及中国文明六大文明。()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但是是可再生的资源。()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 坛一般用来祭祀自然的神灵,庙一般用来祭祀人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 嵩岳寺塔是北魏时期建造的密檐式塔,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塔。()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符合建筑的等级制。()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独栋建筑。()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 长沙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城市包围战。()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 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榫卯结构,说明在七千多年前南方的先民还不懂用工具加工木头。()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 相比于后世建筑,唐代屋顶的坡度最为陡峭,屋檐出挑很近。()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 对于现有的不符合消防规范的古村落,应当拆除街道,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建筑规范要求。()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的第一人。()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 骊山陵的内围墙长为2.5公里,外围墙为6公里。()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 木结构最基本的构造方法是榫卯结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 嵇康崇尚礼法,为人谦卑谨慎,主张坚持“名教”。()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 古建筑设计比较死板,不需要进行结构选型。()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 长沙是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 开间的柱子高度同开间的跨度比例基本接近于正方形。()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 中国的建筑的立面造型变化多样,形式丰富。()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 《营造法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全书。()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 古建筑的类型指的就是它的功能。()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 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内地。()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 井干式建筑结构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 山西芮城永乐宫是清朝建造的美轮美奂的道教建筑。()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 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其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砖块。()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 岳麓书院现存的建筑都是宋朝时期的建筑。()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 庙在中国文化中最初就是作为宗教建筑出现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 “路”这一概念指的是纵轴线。()1.0 分

近代电影对中国建筑装饰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电影建筑装饰

一、电影的传入

1896年8月11日,一个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茶社放映了一部风景短片,这是在中国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此后,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型城市多了起来。除了一部分守旧者将之视为“西入搜集人眼精华之法”外,大多数中国观众对于观看电影均怀有莫大的兴趣。

不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电影市场,基本上为帝国主义所垄断。解放前夕。上海有电影院51座,大多数影院的影片都受美国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控制。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至1949年五年间,上海共放映英、美影片1896部。其放映数量远远超过国产电影。因此外国的电影对国人的影响占主要位置。

二、电影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在建筑装饰领域,精神思想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对建筑装饰倾向性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电影作为一种媒体,是通过一种重复性灌输的广告效应影响人的观念,从而达到对建筑装饰的影响。所不同的是,电影还有些直接的物化对应形式。如电影院的建设,以及电影中直接的西方建筑装饰画面,都可以对人产生影响。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电影对人们的影响方式主要是通过一段有着一定背景的故事,通过故事本身的感染力加上画面效果,其在画面上所出现的建筑装饰形式对于非建筑师而言。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模糊的建筑装饰风格观念。对于建筑师来说,除了这种模糊的建筑装饰风格观念外,还有一种灵感。但电影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外来形式的建筑装饰在中国国内已经有很多实例,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大可不必一定按某个电影的某个镜头,通过数次去电影院对某镜头所出现的某个外国建筑进行详细记录,因为镜头显现率不高。对于某个建筑装饰重复多次长时间的在一个电影中出现的情况不多,但瞬间镜头的确可以制造灵感,并对建筑师有启示作用,但这并不是电影对建筑装饰影响的主要方面。

简单地说,电影既然作为媒体,就有着媒体的特殊宣传作用。其针对的主要是在心理层面,并非影响近现代中国建筑装饰变革的因素都一定要有相对应的具体某个建筑某部分作为此因素的物化形式,也就是说这种变革并不是一对一的实物模仿,而是有了整体思想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思想上的变化产生部分物化形式(指建筑装饰元素)。所以说电影对近现代中国建筑装饰变革的影响主要应在思想层面,而电影画面所显示的建筑装饰影像对中国建筑装饰变革的影响也并不能说就是一对一的影响方式,而是以媒体的特有方式施加它的影响,即思想——物化形式,表现在近现代建筑装饰上,就是通过宣传一种西方的生活方式,从而以隐性的方式促进外来建筑装饰元素在中国的推广。在对近现代中国建筑装饰的影响方面,与报纸有很相似的地方。即通过“形象”宣传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事实上当我们仔细分析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的演变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这种演变是与功能、材料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中国近代建筑装饰的变革更多的原因是在人们的观念方面。例如很多商人将中式建筑的门面改为具有大量西式装饰元素的门面,为的是招揽生意,吸引顾客,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完全的心理过程。根本涉及不到功能、材料等其它的原因。

西方的技术、材料早就进入中国,而西式的建筑装饰来到中国的时间就更早了,从传入到采用并不是同步的。所以从这个现象上来看。心理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而作为电影这种娱乐行业来说,它本身又是一种媒体,有着媒体的共性:宣传作用。因此电影对建筑装饰的影响也主要是在思想方面:即电影通过对人思想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建筑装饰。

关于电影的宣传作用。在国外早就开始注意到了。“要把一个宣传观念深植入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这一观念在娱乐片里体现出来,这样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他们在接受宣传……电影,作为大众媒体,要成为好的宣传品首先要成为好的娱乐产品……最好的宣传是以看不见的形式发挥作用,它渗透到整个生活中,但公众却对宣传家的动机一无所知。”电影的宣传魅力就在于此。电影的这种宣传功能很快就被西方国家发现并利用。也就是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装饰的变革进行宣传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在建筑装饰上的宣传是非主观的而已。

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强势表现体现在很多方面。建筑装饰是一个很直接、很普遍的强势表征话语。发达地区采用西式建筑装饰比较多,作为外部明显视觉环境的西式建筑装饰。等于是在不停的传达给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种信息:这里是发达的。而发达的表象就在于这些建筑装饰,每一点的装饰都在向外渗透着这种“强势”。而发达地区的标志除了笼统地说是经济的繁荣外。有很多的具体表现,从人的穿着打扮到人的思想意识等等,在当时电影业的发达也是发达城市的象征之一。与城市的其他方面共同造就了“强势”的气氛。

总的说来,电影本身的宣传作用和娱乐优势将西方的大量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了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西方的优势。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就是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在中国的大量应用,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是通过对思想的影响,将西方“强势”的观念灌输给当时的国人,从而人为地赋予西方建筑装饰额外的内涵,进而推动了西方建筑装饰在中国的大量采用。

浅谈中国近代建筑师范文照 篇4

1927年范文照受邀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建筑师李锦沛合作设计了八仙桥青年会大楼(见图1),基督青年会对提倡体育曾起过积极的作用,1909年就造了健身房、体育场,还举办了由全国青年参加、有15项比赛的大型运动会。八仙桥青年会大楼,1929年10月动工,1931年建成,经费100万元,老牌营造商江浴记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10层,占地2 211 m2。如今,在上海西藏南路大世界南面,这座10层高楼依然矗立。

20世纪20年代前,上海的大型建筑都是仿西方古典主义形式,建筑界尤其是中国建筑师不满这种状况,产生了探索新的、民族建筑形式的要求。一度出现象南京机关大楼和“大上海”计划的市政府仿中国宫殿建筑,但这种建筑物占地广,不能造高楼,于是出现了以现代样式为主,局部带有民族形式,尤其是装修部分利用中国传统风格,八仙桥青年会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大楼平面凹字型,凹处面南,分成三块,外观似北京前门城楼,蓝色琉璃瓦屋面,沿西藏南路部分为正面,顶部有双檐,两檐间有一层,飞檐翘翼,檐下有斗拱。北面部分较高,东面屋面亦为蓝琉璃瓦,但不起翘。大门亦仿北京宫殿的隔扇,门框饰古典图案。礼光等门亦仿古,走廊等上有天花,内部装饰亦多民族形式,下三层外墙仿花岗石墙面。这是中国设计师最早设计的民族形式高层建筑,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施工质量亦高,今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范文照早期作品亦为“全然守古”,并喜欢以折衷主义的思在西式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局部。1924年他设计的中陵方案曾获第二名,这是一个采用了中国传统重檐攒尖顶的复方案;1927年与李锦沛、赵深合作设计的青年会大楼也有一圈蓝色琉璃瓦的中国传统屋顶;1928年设计的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见图2,图3)则从里到外都是一个异常地道的西方复古主义建筑。南京大戏院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国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的具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其立面为简化的古典主义构图,正门上方用了两根爱奥尼克半圆壁柱和两根爱奥尼克四分之一圆形壁柱,构成三开间的壁龛和三扇圆拱形窗。楣梁上方檐口下有一古典风格的浮雕,特邀请留学法国的新诗人兼雕塑家李金发设计,由音乐、舞蹈、戏剧的情节组成,人物的造型取材于西欧神话故事,特别强调抒情和诗意,富于动感和节奏美,为戏院增添艺术氛围。当年建成之后,非常轰动,被称为亚洲第一流音乐厅。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最佳音响效果闻名中外。

1928年范文照设计了国民政府行政院(见图4)。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居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其为五院之首。建筑群由办公大楼、院长官邸、职员住宅三部分组成,1929年9月10日举行了奠基仪式,1930年5月竣工。占地面积约70 000 m2,建筑面积2.25万m2,建筑费用96.938万元。办公大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面朝西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中央办公大楼高3层,两侧附楼高2层,另有1层地下室。重檐庑殿顶,琉璃瓦屋面,正脊兽吻俱全。斗拱、梁枋、门楣等处均施以彩绘,建筑面积3 604 m2。1991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这里的行政院办公大楼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又将它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看出这个建筑也是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但是它的结构、材料、施工已经全然采用现代形式了。

1933年是范文照设计思想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初他的事务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筑师林朋(CarI Lindbohm),他曾受教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及赖特等人,竭力倡行“国际式”建筑新法,范文照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他介绍给上海建筑界,当时的报纸《时事新报》、《申报》对林朋及“国际式”主张以及范文照与林朋的工程设计进行了连续报道[1]。这位美国建筑师当时嘲讽复古建筑“最新式工作,仍在一远过二千年前式样之房屋中,宁非笑谈”。范文照愿意与这样的建筑师合作,说明范文照本人的建筑思想已完全倾向于现代建筑。1933年下半年,范文照事务所又加入一位年轻的合伙建筑师伍子昂。伍子昂(1908年~1987年),193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受到纽约各种新建筑的强烈影响。他的加入使范文照事务所更加坚定了设计现代风格建筑的决心。位于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褐照路(今延安中路)转角处的市房公寓即为此时期产物。1934年,范文照撰文对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设计方案中“掺杂中国格式”的折衷主义表示了强烈反省,对于那种“拿西方格式做屋体,拿中国格式做屋顶”的做法表示“尤深忍痛绝之”,呼吁“大家来纠正这种错误”,并提倡与他当年“全然守古”彻底决裂的“全然维新”的现代建筑。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这一由里而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赞成“首先科学化而后美化”[2]。1935年下半年,范文照周游欧洲列国,更加加强了他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促使他完成了从思想到手法都彻底转向现代派。范文照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Yafa APartment)、集雅公寓(Georgia Apartment,见图5)等都是现代派作品。1941年建成的美琪大戏院(见图6),位于上海江宁路,建筑的入口为一圆形门厅,左右各有一个休息厅呈曲尺形布置。左厅通向观众池座,右厅引向楼座,观众厅共设1 640个座位。建筑的转角入口设计竖向连窗,窗户上由厚实的压檐结束。转角和两翼的檐部有横条饰带,整体和细部的处理已经逐渐摆脱“装饰派艺术”的影响,呈现新建筑的面貌。平面上注重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和观众厅的声、光、暖效果,造型简洁,表现出全新的现代建筑面貌[3]。这也是范文照对自己早年复古思路做了强烈反省后,决心“全然推新”后的作品。

范文照是近代中国本土建筑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早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西方传统学院派教育,这直接影响到他回国后初期的创作思路,而后由于受到各种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逐渐向现代风格转变,从他几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他的作品对于上海近代建筑中现代主义思想的产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杨永生,顾孟潮.20世纪中国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近代建筑欣赏 篇5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的形成是具有多元性, 而其发展又具有时间性及地域性的变化特点。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的柱式的产生及其风格的形成, 是多种建筑柱式形式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柱式、鸦片战争前“中西合璧式”建筑柱式、西方建筑传统柱式等。

影响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产生及发展的因素主要出现在1840年以后, 随着国门打开, 西方建筑形式逐步传入中国。西方建筑形式影响早期中国近代建筑的渠道有三条, 一是教会建筑, 如教堂、教会学校等。此类建筑持续的时间最长, 其发展进程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类建筑中建筑结构多按西式建筑建造, 其柱式也以西方传统柱式为变化参考, 外部柱子作用也与西式装饰作用为主。20世纪初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建造的教堂虽然局部建筑风格产生变异, 但还是按西方教堂建筑的基本模式建造, 柱式也基本沿用西方教堂传统柱式。

其次是石库门里弄民居。殖民式建筑只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于近代早期的短时间内, 影响不大。至于石库门里弄民居, 实质上已是中西混合的折衷式建筑, 且带有更多本土建筑的成分, 与西方的所谓“联排式”建筑已有很大不同, 但在中后期其对西方传统柱式、西式柱式的民族化运用确有很多特点。

此外, 通商口岸洋人建造的众多西式住宅、西式工厂等殖民式建筑对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早期中国近代建筑的各种建筑类型, 以洋行为主, 包括银行、俱乐部、领事馆与洋人住宅, 范围较小, 而建筑柱式更具传统西式柱式特点。随着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建筑类型的增加, 建筑规模的扩大, 各类建筑的分工也逐渐明确, 其建筑柱式的运用也更加多样化, 但依然多为西式传统柱式与具体建筑特点的结合使用。

在历史条件及西式建筑影响范围的不断变化中,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呈现的十分变化多样, 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外观造型的多样化及应用范围的广泛上。1900年前“中体西用”的阶段, 在形形色色的近代“折衷式建筑”中, 值得注意的同时, 更要做好软件设施的建设。因此社区体育要顺利发展, 就必须有一大批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知识和健身知识、技能的人充实到社区进行服务。其中,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主要力量, 他们是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的纽带。其次, 社区体育骨干队伍的培养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也是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必不可少的服务。

3.社区体育的信息情报服务

就加强社区体育工作而言, 信息也是一种服务。是集教育服务、知识服务、宣传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服务, 也可以说是社区居民健身文化的服务。要知道, 健身是一门学问, 如何进行健身?如何引导居民进行健身?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身?如何宣传社区健身娱乐文化等等。这些问题不是硬邦邦的健身器材本身亮点是民居“洋门楼”和商铺“洋门脸”, 即在类似巴洛克壁柱的轮廓上饰以中式卷草、鸟兽等图案。与此同时, 作为西式建筑重要代表的教堂建筑柱式却出现了一种逆化, 既逐渐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成为早期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的另一重要类型, 这应该归结为教堂功能性的客观需求。这时的西式柱式装饰更具吸引力, 这也是新鲜感的作用, 有条件的人都追求新鲜的装饰效果, 特别是商业店铺, 对西式柱式的运用更能提高店铺档次, 招揽生意。而传教、发展信众为目的的教堂, 在体现异域文化、宗教氛围的同时, 更加需要拉近宗教与广大群众的距离, 以便于宗教的传播。

1900年后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出现在各个领域, 其形式与类别大大丰富。在民居方面, 以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为代表, 特别是其发展中后期。在商业建筑方面, 除了西式建筑的大量出现, 近代“折衷式建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洋门脸”铺面的广泛建造。这种现象在京津地区犹为突出, 传统店面的“火焰牌楼”、雕花望板等木结构装饰被抛弃或改造。砖石建筑的立面上充斥着西式立柱、栏杆和装饰图案, 中国元素则作为附属装饰物, 如卷草、狮子以及用以书写店名的砖石字匾等等。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建筑材料的近代化。中国传统建筑柱子多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虽然柱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重作用, 但防火性较差, 木质自身易燃, 正由于柱起承重作用失火后房屋极易大面积损毁, 西式建筑无疑在这些方面优于中式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的本体结构已逐渐融入西式建筑的成分, 其内核已开始西化, 或者说是近代化, 其中便包括建筑材料的近代化, 这也为西式柱式的使用提供了客观条件。鸦片战争以后, 水泥最早应用于教堂建筑及口岸地区的西方建筑上, 后来逐渐为中国建筑行业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最早水泥便被用做塑造外墙装饰, 到后来用水泥取代石灰作为主要粘结材料。正是水泥在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子及其装饰制作中的率先运用, “折衷式建筑”中的柱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柱式有很大不同, 但其基本形式与设计理念却根植于中国传统建筑柱式之上, 可以视作是对于中西建筑文化的一种“妥协”或“融合”, 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是其形式结构的基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即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特色,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所表现的时代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中国近代建筑欣赏 篇6

这种研究上的不足当然有其内在原因。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图书档案部门的研究工作人员是研究主体,这里面包含建筑、艺术学和历史等各学科专业,在现有体制下,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和方式,使得研究能够互相补充促进积累。例如档案部门具有资料的优势,但是对建筑专业不够了解;建筑学专业的人员进行研究时,有时又缺乏对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等。除了这种研究上各自割裂状态带来的问题之外,实际研究时,还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为:(1)一部分建筑师成员的档案资料存放在退休前的工作单位,而由于工作单位从解放初期至今,可能已经历过多次变动,导致最初单位的人事档案遗失,散落各处,或者虽未遗失,但因为涉及久远的个人人事,无法查阅;(2)大部分建筑师本人已经去世,家中亲属或完全不了解其与专业相关的具体事宜,或没有精力参与到其中,导致访谈无法进行;(3)大部分建筑师的实际作品,或默默无闻无人知晓,或更改或已拆毁,与文献对应的查证变得非常困难,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由于上述原因,对建筑师群体的研究,成果出得慢,而且数量少。前面提到的赖德霖先生已经基本放弃了对单独人物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在系统进行近代建筑师个体研究的主要是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以及少量个例在其他院校。随着时间流逝,近代建筑师的研究将变得越加困难,因为随着实体建筑破坏,资料遗失,相关人物陆续离世等,这部分原始资料更加难以齐全,这是极大的损失。从已知的资料来看,至少应努力把近代中国建筑师学会的成员情况收集整理齐全,建立清晰的建筑历史人物档案。以建筑师学会为研究立足点基于三方面的理由:(1)民国十五年(1926)初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建筑师学会是近代中国较为重要的建筑专业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成立的宗旨是“研究学术,联络会员,尤以对建筑师平日执行业务之约束管理为要务”。学会的成员主要是建筑师,是近代时期仅有的一两个建筑师团体之一,曾在当时国民政府的社会部登记立案(社字第三十四号),实业部也有其备案,属于规格较高的专业团体。(2)因为入会条件并不宽弛,加上运转方式的限制,使得其成员数量始终有限(因为会员有退会和重新入会等各种情况,据1931年的档案资料看,会员人数大约在七十名左右)。其中既包括那些有影响力的著名建筑师,也包括众多相对而言并不出名的大量建筑师。在会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对这批建筑师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珍贵的中国近代建筑师资料库是可行的方式,因为会员数量既有限但同时又有多种层面的丰富性,所以能够成为历史探寻的线索,由此去寻找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3)对于中国建筑师学会的成员建筑师的历史资料,尚未完全湮没在历史之中,尚能通过文献查阅、实地探访以及作品查找寻找到其踪迹,这部分研究刻不容缓。基于对建筑师学会地位高、成员数量有限又丰富多样以及资料尚有迹可循的分析,因此以近代时期中国建筑师学会成员名单为指南,展开对建筑师个体的研究应将成为近代建筑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

研究该如何开展?以地域为划分展开研究或许是一个办法。例如无锡城市建设档案馆就对无锡籍建筑名师档案进行整理,其他如南京、沈阳、武汉等也都针对该地区的近代建筑师或设计机构展开了调查研究。但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有不少建筑师籍贯地与其主要的受教育和从业地却不一定重合,这对深入研究建筑师职业成长历程容易导致偏差。虽然地域因素带来的同乡关系是对建筑师职业成长潜在的一个影响力,但不一定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例如沈理源建筑师,其出生地是浙江杭州,但在上海读的中学,在意大利留学完成专业学习,回国后主要在北京、天津工作,其大部分设计作品都位于天津,在杭州已知的实际作品仅有一座杭州浙江兴业银行(图1)。地域对建筑师个人设计工作的影响力并不占据主导,而其与银行界的深厚关系来源却又似乎与地方人脉有相当的关联,值得探索。如沈理源建筑师设计的杭州浙江兴业银行室内装饰装修采用的高级木料大部分是从蒋海筹、蒋抑卮父子居住的胡雪岩故居中购得。蒋海筹、蒋抑卮父子又是兴业银行的重要董事成员,这也许提供了探寻沈理源建筑师对胡雪岩故居进行测绘及其与兴业银行设计之间关系的线索。所以开展对中国建筑师学会成员的研究不妨按照学会当时会员本身的划分来展开研究——学会成员分为正会员、仲会员和少量名誉会员,并关注正会员与仲会员之间的关联。例如未受过科班教育的仲会员丁宝训先生(图2),是以绘图员身份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他先后在范文照建筑事务所、工部局建筑科和赵深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丁宝训先生和赵深曾同在范文照事务所工作过,是同事关系,后来赵深在上海自己组建事务所时,把丁宝训先生邀请了过去。所以当丁宝训先生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时,介绍人是赵深、陈植。正会员与仲会员地确定学会有自己的标准,主要根据所受专业教育的背景和实践时间长短来确定。在当时会员的入会志愿书中,会员职业分为两类:建筑师和绘图员,建筑师要查看营业年数,绘图员则查看实习年数,可见当时会员的来源不同,在进行研究时,可根据这种来源不同来进行个体研究,并由此建立起会员之间的相互关联。

查看当时建筑师学会的会议记录,可以发现它的成立及运转非常不易,民国二十年当时担任学会书记的董大酉写道:“由少数会员惨淡经营,迄今已五易寒暑。”这种不易,体现在几个方面:(1)经费困难,如在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的会议记录中提到,会员应将以前拖欠的会费六个月缴清,每个月的会费三个月内缴清,不然暂停会员资格。这从侧面说明会费有严重的拖欠状况。当时的会员入会会费为二十五元,常年费十元,经常费每月三元,而碰到一些突发的事宜时,还需要会员或拉赞助或增加缴费来应对,因此有不少会员退会,推测与缴纳会费有关系;(2)事务繁杂,而人员并非固定,故处理事务的效率低下,如学会会所迁移,董大酉、李锦沛、陆谦受等都承担了许多义务工作内容,由于需要处理各种零散事务,故联系办公地点、设计、装修施工等拖拉了许久才完成;(3)入会标准严苛,已入会的会员需要邀请合乎标准的人选入会,“凡具有资格而愿加入本会者须先填具入会申请书,由本会正会员二人以上介绍,连同各项证明文件送交理事会审查合格后,方得入会”。如林徽因当时入会时,由于毕业证书的事宜,来回往复多次,并获得证明,才得以入会。在这许多不利的因素之下,中国建筑师学会坚持运转,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不可回避的内容。因为人是所有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理解建筑首先要理解人,包括人的社会组织,对学会成员的研究,就是对中国建筑近现代化历程的研究,就是在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

注释

1i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Q546-1-33)1931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会员名单为:吕彦直、张光圻、李锦沛、刘福泰、范文照、庄俊、黄锡霖、赵深、卢树森、刘既漂、董大酉、李宗侃、刘士能、陈均沛(后出会)、贝寿同(已出会)、杨锡謬、杨廷宝、关颂声、黄家骅、奚福泉、李杨安(已出会)、巫振英、罗邦杰、谭垣(已出会)、陆谦受、陈植、林徽因、梁思成、童寯、朱彬、薛次莘(已出会)、薛夏轩(已出会)、林澍民(已出会)、莫衡(已出会)、裘燮均(已出会)、吴景奇、黄耀伟、孙立己、朱神康(已出会)、徐敬直、黄元吉、顾道生(已出会)、许瑞芳、繆苏骏、杨润玉、李惠伯、王华彬、哈雄文、张至刚(已出会)、丁宝训、张克斌、浦海、葛宏夫(已出会)、庄允昌(已出会)、过元熙(入会后出会至民国二十四年复入会)、伍子昂、夏昌世、戚鸣鹤、卓文扬、李蟠、薛仲和、吴白桦、阮达祖、沈诚、虞炳烈、黄学诗、杨润钧、李英年、肖鼎华、陈燊寿、戴志昂、阎书通、陈其芳、陈业勳、张杏林、周运法、马后德、刘鸿典、许崇基、钟铭玉、汪定曾、周基高

中国近代建筑欣赏 篇7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动荡不安的近代社会,自此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旋律,并影响着中国近代的建筑和城市发展,使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长沙,其城市和建筑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其深处内陆,这种变化又有不同于沿海城市的特殊性。因此,对近代长沙城市格局的解读,可作为内陆城市格局变化研究的借鉴和参考。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唐代起曾有四次大规模的在华传播,但直到明末清初的第三次传播时期,即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建立教堂,才成为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正式开端。但后因“中国礼仪”之争,1723年开始长达百年的禁教[1]。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带来契机,自此基督教迎来第四次在华传播的高潮。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从沿海深入到内陆,伴随着中西政治、经济上的冲突,其传播广度及深度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直接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演变。一个城市其格局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基督教的传入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长沙城的发展沿革

长沙地区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形成居民聚落,此后不断聚集形成城市。

据史料考证,长沙城发展到战国时期,已初具规模。当时古长沙城的范围东起蔡锷路与黄兴路之间(东牌楼附近),西到太平街,北到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西路附近,这一范围东西长约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

西汉时期,长沙王在楚城的基础上筑临湘古城。具体位置:东起东牌楼、南阳街,西临太平街、西长街,南达解放西路,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一带,也就是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如图1)。

发展到唐代,城池一再被毁重建,每重建一次,城池就有不同的发展和变革。至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

清代初期,长沙城区“南门到北门,七里容三分”[2],这形象地概况了城区的基本框架。明清时期的长沙城,其基本框架和格局已定,城区范围也没有再扩大,即东起今建湘路,南至今城南路西湖路,西抵今沿江大道,北以今湘春路为界,市区面积4.5平方公里[3]。(如图2)

长沙城内街巷走向、建筑布局及街道名称等,也在明清两代定型。坡子街一带处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和市区繁荣之地,成为近代长沙城的商业中心区。

长沙作为内陆城市的代表,开埠前,其城市格局已经基本定型。此时,基督教及基督教建筑没有大规模的传入长沙城,受城墙的限制,市民活动基本集中在城墙内,长沙仍旧是一个传统的内陆城市。

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城市,以上海为例,其城市格局也在明末清初基本定型(如图3)。开埠前的上海县城商业发达,并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港口,但仍旧只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商业城镇,城市功能非常有限,城市中心也仅仅局限于县城内(今南市老城厢),开埠初期的上海还只是一个城墙高耸,城内河道交织的中国传统城镇,而城外是一片荒野农田风貌[4]。而近代上海城市的真正发展,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从1843年开埠开始的。

三、近代长沙基督教建筑的发展

湖南在1900年前被西方传教士称为“铁门”,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最后进入的一个省份[5]。在长沙的基督教传播历史上,清康熙年间曾有葡萄牙传教士陆若瑟来长沙传教,并于1699年在此修建临时教堂,是为长沙有天主教之始。后经历清廷的百年禁教,以及长沙民众抵制洋教情绪高涨,外籍传教士终未能进入长沙。直到1898年宣道会的传教士亚历山大(Mr.B.H.Alexander)来到长沙,经过几年不懈努力,为外国传教士在长沙传教打下基础。

1902年,意大利籍人士翁德明利用1900年的“衡州教案”赔款在长沙北门外吊桥一带(今长春巷)购置地产修建教堂(如图4),是为长沙有正式教堂之始。与此同时,传教士杨格非、葛荫华也在长沙西长街学院街等地建筑临时教堂,开展传教工作。

1904年6月,长沙被辟为商埠。《长沙通商口岸租界章程》正式签订,其中规定“长沙通商租界,定于省城北门外,所有应需地段,南以城为界,东以定修之铁路至新码头为界,北以浏阳河、西以湘江为界”。后又附加条件,城西沿江一带和城北门外均被辟为租界区,另划定水陆洲为洋人居留地。

1905年,孟良佐在北正街设计兴建长沙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于1915年落成;1906年,英国牧师购西长街黄五林房屋成立循道会长沙联区,设总堂;北门外湘春街始建长沙基督教永恒堂;同年,安息日会传教士赖以德来长沙传教,先后租浏正街、定王台民房做临时教堂,1910年在水陆洲成立湖南办事处,1911年购置府正街(今南阳街)房屋设安息日会福音堂。

1907年,内地会的德国传教士何伦卫、顾蒙恩在社坛街买地修建福音堂,并于1910年,学院街的福音堂并入社坛街的福音堂,学院街的房屋作为医院;1924年,原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传道人李晓峰等购潮宗街某址(今潮宗街19号)建立真耶稣教会堂,于1925年建成。

基督教文化进入长沙,带来了基督教建筑,不仅包括教堂,还有一些教会学校及医院也相继建立。如1901年葛荫华在长沙创办诊所,奠定了以后德生医院的基础;1902年挪威信义会戈本普、倪尔生到达长沙传教并创办诊所,为长沙信义医院打下基础。1908年,循道会在长沙创立华中协和神学院。同年,内地会牧师顾蒙恩在长沙创办长沙瞽女院,本贵信义会在长沙设立女子盲童学校。另如在西长街所建的循道中学,1917年在韭菜园建立的湖南圣经学校(如图5),1924年在开福区左局街三一小学以及雅礼与湘雅建筑群的设计与落成等。

综上,长沙开埠前后,教会建筑始传入长沙,在此期间建立的重要教堂及教会学校、医院分布如下:

从图6可以看出,基督教建筑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则,并呈现出方位上的特征。开埠前后,即教会建筑发展初期,教堂选址基本在城内闹市区或者城门外附近。如北正街的圣公会礼拜堂、西长街循道会教堂、南阳街的安息日会教堂都处于闹市区;而长沙天主堂和内地会教堂则处于城门外附近。另一方面,教堂的建立直接促进教会医院及学校的发展。如天主堂医院(今长沙市二医院),循道会医院,圣公会礼拜堂附属的三一小学等都是在教堂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教会学校及医院的择址则是相比教堂离城区较为偏远的地方,如湖南圣经学院、雅礼和湘雅建筑群,也正因为如此,教堂及教会建筑的相继出现,使城市的重心逐渐出现偏移,城市范围逐步外延,城市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四、基督教建筑对长沙城市格局的影响

基督教传入长沙前,长沙的市民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内。开埠后,湖南地方当局以城墙、湘江为屏障,试图将外国人的活动范围阻挡在城墙之外。但是随着基督教建筑传入长沙,市民活动范围不端扩大,长沙的城市格局还是发生了变化。(如图7)

从图7中可以看出,长沙城格局的演变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城区向北门外扩展(如图8)

1902年,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教会传教士翁德明在为长沙第一座近代天主教堂选址时肯定考虑到了教堂对于这座内陆城市的示范意义。当人们出长沙的古老城门北门(湘春门)时,首先看到的必定是这座利用庚子赔款兴建的教堂,教堂正对北门仅数米之遥。“为了让教堂的正面正对北门,教会甚至不惜让祭坛朝向北面,导致该座教堂的南立面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西立面”[6]。此后的1906年,长沙基督教会即永恒堂在外湘春街动工并建成,另外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也建在此处,成为城北教堂的密集处。

1914年,“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会共同创办医院及学校,即雅礼大学及湘雅医院、医学院。双方共同征购土地70余亩,新建校舍于北门外麻园岭。这一设计规划在今湘雅路附近形成一个重要的医学中心,和天主堂医院(今长沙市二医院)、福湘女中(今长沙市十中)一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也使得城区的重心向城区北部有所偏移。

雅礼大学的规划设计构想没能完全实现,建成的建筑有雅礼大学礼堂、科学馆、体育馆、食堂、学生宿舍及教职员住宅。后因时局动荡导致建设过程终止,最终,原来的雅礼大学成为雅礼中学。雅礼中学成为省级重点中学,美国耶鲁同学会联谊学校等,不仅对湖南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也使长沙城区的范围紧接湘春路、长沙天主教堂向北逐步外延。

2、市区向城南和城东延伸(如图9)

1900年前,长沙城区的南端以西湖路和城南路为界,阻隔外来活动的进入,但随后这种严格的范围就被打破,这以1902年内地会在学院街建立的福音堂为标志,传教活动开始在城区周边活动。五年后,德籍传教士何伦卫、顾蒙恩在社坛街购地,建内地会教堂及住宅3栋,紧邻城区南端城南路。此后,教会学校也开始在城南一带发展。

另如安息日会的浏正街、定王台临时教堂、湖南圣经学校的创办则明显体现了城区向东延伸的倾向。1917年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在城东韭菜园租得几栋民房创办学校,即湖南圣经学校,后陆续扩建,且颇具规模,此处后来成为省人民政府第三办公楼。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市民有向东活动的可能。

3、水陆洲的租界,长沙城向河西延伸(如图10)

《长沙通商口岸租界章程》正式签订后,划定水陆洲为洋人居留地,水陆洲外人居留地与城市因有一水之隔而遥遥相望。它是外来文化的集中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陆洲成为与中国南方传统内陆城市并列的异质的示范区域。

1904年长沙开辟为对外商埠,西门外沿城一带成为了事实上的商埠区,后来商业区范围向整个西城区延伸,形成规模庞大的西城洋行贸易区。此后,由外国殖民主义者兴建的领事馆、洋行、商店、仓库、教堂、俱乐部和独院式住宅等西式建筑和新型建筑遍布长沙的水陆洲、西城区和城北一带。如安息日会湖南办事处,神职人员寓所等。这些教会建筑的建立促进水陆洲的发展,也逐步影响当代长沙的城市格局演变,使城市活动向水陆洲延伸,并横跨水陆洲影响湘江西侧的发展。

五、结语

近代长沙处于一个动荡变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的排他性及政治上的条款制约外来基督教建筑的传入及分布,而基督教建筑的分布又直接影响近代长沙的城市格局演变。(如图11)

首先,伴随着教会建筑在城墙外的建立,城区道路系统向城外延伸,逐步形成现代长沙的路网结构;同时使长沙的城区范围不断扩大,打破老城墙的隔离,市民的活动逐渐从墙内走到墙外。

其次,明清时期的城池范围是近代长沙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现在重要的经济区域。基督教建筑的发展使城区的活动区域不断外延,潜移默化的促成城市重心的偏移和外延,为城市的发展扩大并形成新的市民中心带来可能性,诱发城市结构的转变。

再次,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长沙城区向水陆洲及城西方向扩展,山水洲城的基本格局已初步显现,同时也是所倡导的西文东市等规划理念的开端。基督教堂的传入,同时带来了教会建筑,如长沙天主堂的教会医院、圣公会礼拜堂附近的三一小学、福相女中、雅礼和湘雅建筑群等,这些教会医院和学校,在带来宗教文化的同时,由于市民文化活动的参与而逐步走向世俗化,使其更加贴近市民生活,不断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也促使本土学校和医院的建立,有力促进近代长沙的教育和医疗事业。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代表,长沙在受到基督教建筑的影响中存在区别于沿海城市的特征。上海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早,也较早的有基督教建筑的传入。与上海相比,长沙没有殖民地和严格意义上的租界,没有大量外资和侨资的引进,城市风貌和建筑形式受西方影响较少,近代长沙城市格局的演变所受因素较上海单一,呈一种较自然的发展状态。

城市格局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提炼基督教文化因素的影响,来探讨长沙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从中得到城市规划的一点启示。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强调城市特色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去追根溯源,寻找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最基本因素和原动力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近代作为城市格局变化最重要的时期,对其进行研究,挖掘这个时代城市的演变特色和影响因素亦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而类似思路也对其它城市的规划建设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建设志城乡建设,第十二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56-170.

[3]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志城乡规划,第五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157-159.

[4]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

上一篇:拱形结构下一篇:亲情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