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

2024-06-27

《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共10篇)

《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1

《时光》语文阅读和答案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墨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道藏院到冬日小雨连绵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来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呢?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无了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了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也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选自《美文悦读》)

读后心语

人生是有限的,生命留下的种子是无限的,“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八百年前的雕工早已无影无踪了,但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存在于那尊木雕艺术的眼神中。冯骥才从而悟出,水泥地面被自己双脚磨出的浅坑,安顿着他毕生的时光,用文字浇铸的艺术形象,才是他永不消逝的生命。时光只有用在崇高的追求上才有不朽的价值。

且读且思

1.为什么“我”认为“思考”是比音乐更好的伴侣?

2.如何理解“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一句的深刻含义?

3.为什么在灯光里“我”却再也看不到宋代天王像咄咄逼人的气势了?

4.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每个艺术家都可能达到永恒”的道理。

5.为什么作者说水泥地面上被自己的双足磨出的两个浅坑,是记忆中印象最清晰、最深刻的?

参考答案:

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需要人们去总结、辨别和面对的东西,所以,思考比音乐更重要。

2.唯有艺术家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塑造代代相传的人物形象,创造出让人听了着迷、永远流传的音乐灵魂,所以说“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3.因为在灯光里,事物通明,视野开阔,幽阔深远的思想和想象的空间早已暴露无遗,所以就再也看不到宋代天王像咄咄逼人的气势了。

4.示例: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侯宝林说的相声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等将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中。

5.因为“我”在这里把一个个独特而又鲜活的生命变成了永不褪色的一行行文字,是每一个艺术家用生命毕生追求的目标。

《吃芒果》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2

那还是去年夏天,大姨去海南岛旅游,回来时给我们带来几个芒果。这芒果黄中透绿,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

我拿起一个,在水龙头下冲了冲就要吃。妈妈赶忙拦着我,“芒果的皮可不能吃。来,妈妈把果皮剥了你再吃!”皮剥掉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啊,真好吃!香甜的果汁顺着我的嘴角往下流。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贪婪的吃相,像是欣赏一幅动人的图画。“慢点吃,别噎着,吃完还有哪!”“妈妈,您怎么不吃呀!”她拿出毛巾一边替我擦着果汁,一边说:“我吃不惯芒果的味。你爱吃就多吃点。”

吃完芒果,我走进里屋去做作业。刚拿起笔,我发现手上还有粘粘的果汁没洗干净,便向厨房走去。当我走到厨房门口,眼前的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只见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

啊!原来妈妈每次说“不爱吃”“吃不惯”的时候,我却从来没有多想一想……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眼前浮现出妈妈那整天忙碌的身影: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先想着我,从来不为自己想。可我呢?我真恨自己……

妈妈转身看见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大步走进厨房,拿起一个最大的芒果,郑重地送到妈妈手上,哽咽地说:“妈妈,这个芒果您吃吧!”

1.写“我”吃芒果的心情急切的成语是( )。

A.津津有味

B.迫不及待

正确答案:B

2.形容妈妈觉得芒果非常好吃的成语是( )。

A.津津有味

B.迫不及待

正确答案:A

3.“眼前的景象”指什么?

A.居然没发现妈妈对我的好,自己却没有为妈妈做过任何事情。

B.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

C.让我吃到好东西。

D.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好些、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

正确答案:C

4.我认为妈妈每次说“吃不惯”“不爱吃”的目的是什么?

A.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好些、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

B.让我吃到好东西。

C.居然没发现妈妈对我的好,自己却没有为妈妈做过任何事情。

D.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

正确答案:B

5.从什么地方看出“妈妈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先想着我,从来不为自己想”呢?

A.居然没发现妈妈对我的好,自己却没有为妈妈做过任何事情。

B.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

C.让我吃到好东西。

D.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好些、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

正确答案:D

6.“我真恨自己”是因为什么?

A.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好些、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

B.让我吃到好东西。

C.居然没发现妈妈对我的好,自己却没有为妈妈做过任何事情。

D.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

正确答案:C

7.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答案解析:

《丈人承蜩》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3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⑴仲尼:孔子。⑵适:往,到。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⑷佝偻:驼背。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⑼处身:立身。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 ②乃凝于神 ③万事莫贵于义

3.翻译句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比。

3.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

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

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促尼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听一场电影》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4

阅读《听一场电影》,回答下面问题(18分)

这是一场特殊的电影,一个志愿者组织的一次尝试,观众是30位盲人。

在他们面前,是一面不大的幕布,幕布前面还摆放了一排鲜花,站着一位手拿话筒的漂亮姑娘,她是这场电影的讲解员。这一切他们都看不见,但是,他们嗅到了花香,听到了姑娘轻轻的脚步声。电影开场了,音乐响起,女孩大声讲解:“片名出来了,叫《暖春》,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村庄,在山里面,刚刚早春,山上碧绿一片……”

“姐姐,绿色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男孩问。

女孩迟疑了一下。接到讲解任务后,女孩就将这部电影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一遍遍练习讲解。她知道因为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将自己难住了。她想了想,告诉男孩,绿色就是小草的颜色 ,水的颜色,也是我们生命的颜色 ,A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剧情在慢慢展开,每切换一个镜头,女孩都将画面描绘出来。

“现在,屏幕上是小花(电影主人公的名字)和爷爷在草地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黄色的花朵,爷爷摘了好多花,编成了一个小花帽,戴在了小花的头上……”

“小花高兴吗?”“戴着花帽的小花很漂亮吧?”“草地很大吧,好看吗?”盲人们唧唧喳喳地问。镜头其实一晃而过,幸亏女孩看了很多遍,在她的脑海里,这片金色的草地早已定格,她努力将自己脑海里的草地描绘出来。

“现在的场景是晚上……”女孩讲解说。

“很黑吗?是不是什么也看不见啊?”有个老奶奶不放心地问道。

女孩告诉她,有淡淡的月光。

“可是,姐姐,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又是那个男孩。女孩笑着告诉他,月光是银白色的,洒在地上,像水银一样,女孩真怕他会问水银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小男孩忽然高兴地说,我听到水银洒在地上的声音了,很清脆的,真好听。女孩笑笑,她只看见过月光,没有听见月光的声音。

电影里,因为爷爷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小花,爷爷的儿媳妇很生气,常常趁爷爷不在家欺负小花。现在,小花从鸡笼里摸出了两个鸡蛋,小花小心翼翼地将鸡蛋对着天空照,天空中有太阳。突然,屏幕上出现了儿媳妇凶狠的脸,儿媳妇恶狠狠地从小花手里抢走鸡蛋,鸡蛋被打碎了,儿媳妇将小花的风车扔在地上,一只脚狠狠地踩在上面,将风车碾碎了……

女孩讲解到这儿,影院里突然爆发了愤怒的讨伐声,“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凶狠啊?”“太坏了!” “小花太可怜了!”“爷爷怎么还没回来啊?”

电影的结局是,后,小花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小山村,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现在的画面是,小花领着学校里的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他们一起向前奔跑......”B盲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

那个小男孩忽然站起来,怯怯地对女孩说“姐姐,你的声音真好听,像电影里的月光一样。”

这是女孩听到过的最好的赞美。她向30位盲人讲解了一部电影,她也第一次听到了月光的声音。那是一群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们,才能听见的天籁。

小题1:本文题目能否改为“月光的声音”?为什么?(3分)

小题2:从画波浪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描写小男孩或者盲人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句,我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怎样理解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含义?(4分)

小题4: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月光的声音”。(4分)

小题5:文中的盲人是集体形象,你对他们最难忘的情节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能,“听一场电影”是文章的主要事件,而“月光的声音”只是小男孩的形容,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听一场电影”这个题目,还能够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1:示例一:我选A,我的描写:小草的颜色,水的颜色,生命的颜色到底是怎样的呀?虽然我还不知道“绿色”是什么样子,但是它一定是很美丽的。示例二:我选B,我的描写:小花总算健康成长起来了!她能够快乐地工作,她一定有着幸福的生活,真令人欣慰呀!

小题1:女孩对电影的讲解,深深打动了盲人的心灵,她的纯洁的心灵,清脆的声音,热情的`态度,能够感染盲人,在盲人听来,她的声音就是最美丽的声音。

小题1:月光的声音,如水银落地般清脆,如轻轻敲击玉盘一样悦耳。

小题1:盲人们对小花命运的关心最让人感动,他们的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富有同情心,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1:文章标题是否合适有几个评价标准但首先看是否准确。“听一场电影”准确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而“月光的声音”看起来比较新颖,文中也出现了但不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文章标题要能够吸引读者“听一场电影”这个题目,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1:对心理活动描写的考查。如果能够准确的揣测人物的心理要做到以下三点:1、联系上下文;2、联系人物自己的表情或动作;3、合理想象。

小题1: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考查。“月光的声音”“天籁”都是形容女孩对电影的讲解。所以答题时要考虑女孩的讲解对盲人的深远影响。

小题1:对修辞方法准确运用和短语内涵的考查。

《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5

教养指数和文明钧疾病① 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国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② 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宣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旋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③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④ 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⑤ 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⑥ 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徽,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⑦ 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痰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关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同步上升。B.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C.民族教养的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的文明形象,必须努力挽救我们“濒死的教养”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话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E.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 “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F.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现成的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13.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养是个人文明程度和种族文明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B.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尊重他人包括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C.只要是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就能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承担起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D.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能直达人的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14.文章开头第—句说 “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2分)15.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阅读提升参考答案:12.(5分)B、D(B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D、以政治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徽。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奴性)13.(3分)C(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14.(2分)“整容”是打比方,形象地强调了“中国人的教养”形象需要改观:“自我整容”则是告诉人们:挽救“中国人的礼貌”必须自己动手进行,别人无法代替(2分)15.(6分)“教养”的“昂贵”’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个体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2分)。② 教养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是国民核’心价值的体现(2分)。③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教养指数”的提高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内修外炼(2分)。

《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6

①一天,女儿满腹牢骚地向父亲抱怨起生活的艰难。

②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厨师。他平静地听完女儿的抱怨后,微微一笑,把女儿带进了厨房。父亲往三只同样大小的锅里倒进了一样多的水,然后将一根大大的胡萝卜放进了第一只锅里,将一个鸡蛋放进了第二只锅里,又将一把咖啡豆放进了第三只锅里,最后他把三只锅放到火力一样大的三个炉子上烧。

③女儿站在一边,疑惑地望着父亲,弄不清他的用意。20分钟后,父亲关掉了火,让女儿拿来两个盘子和一个杯子。父亲将煮好的胡萝卜和鸡蛋分别放进了两个盘子里,然后将咖啡豆煮出的咖啡倒进了杯子。他指着盘子和杯子问女儿:“孩子,说说看,你见到了什么?”

④女儿回答说:“还能有什么,当然是胡萝卜、鸡蛋和咖啡了。”

⑤父亲说:“你不妨碰碰它们,看看有什么变化。”

⑥女儿拿起一把叉子碰了碰胡萝卜,发现胡萝卜已经变得很软。她又拿起鸡蛋,感觉到了蛋壳的坚硬。她在桌子上把蛋壳敲破,仔细地用手摸了摸里面的蛋白。然后她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里面的咖啡。做完这些以后,女儿开始回答父亲的问题:“这个盘子里是一根已经变得很软的胡萝卜;那个盘子里是一个壳很硬、蛋白也已经凝固了的鸡蛋;杯子里则是香味浓郁、口感很好的咖啡。”说完,她不解地问父亲,“亲爱的爸爸,您为什么要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

⑦父亲严肃地看着女儿说:“你看见的这三样东西是在一样大的锅里、一样多的水里、一样大的火上和用一样多的时间煮过的。可它们的反应却迥然不同。胡萝卜生的时候是硬的,煮完后却变得那么软,甚至都快烂了;生鸡蛋是那样的脆弱,蛋壳一碰就会碎,可是煮过后连蛋白都变硬了;咖啡豆没煮之前也是很硬的,虽然煮了一会儿就变软了,但它的香气和味道却溶进水里变成了可口的咖啡。”

⑧父亲说完之后接着问女儿:“你像它们之中的哪一个?”

⑨现在,女儿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是怔怔地看着父亲,不知如何回答。

⑩父亲接着说:“我想问你的.是,面对生活的煎熬,你是像胡萝卜那样变得软弱无力还是像鸡蛋那样变硬变强,亦或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损而不堕其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向四周散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简而言之,你应该成为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让你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有意义。”

20、“三只同样大小的锅”、“一样多的水”、“火力一样大的三个炉子”,这三个“一样”在文中的作用是: 用相同的条件引出下文不同的结果 。(2分)

21、父亲用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分别喻指: 在生活中软弱无力 , 在生活中变得坚强 ,身受损而不堕其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向四周散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3分)

22、文中的父亲通过“实验”告诉女儿的道理是: 应该成为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让你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有意义 。(3分)

2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7

《青蛙和大雁》

一只大雁和一只青蛙在水平如镜的湖面同住了很久,他们相亲相爱,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后来天旱,湖水干枯没水了,大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但舍不得把青蛙留下来。

“怎么办?”大雁和青蛙商量着说。

青蛙想了想说:“用一根小绳子,你衔着两头,我衔在当中,我们一起飞到有水的地方去。”大雁同意了。

他们在空中飞了起来,飞过几个蒙古包的时候,有人看见了,人们惊讶地喊道:“大雁带着青蛙飞行,真有办法!”青蛙心想,这是我想的办法。

又飞到了有很多蒙古包的上空,更多的人看见了。人们齐声赞美道:“大雁带着青蛙飞行,谁想出这么好的办法!”青蛙更得意了,它差一点喊出来:“这是我想的办法呀!”

又往飞到了更多蒙古包的上空,更多更多的`人看见了。人们赞不绝口:“大雁带青蛙飞行,想出这个办法的人真聪明。”青蛙再也憋不住了,终于张开了大嘴。

青蛙从空中掉下来,活活地摔死了。有谁知道青蛙摔死的原因了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1)惊讶--

(2)赞不绝口--

2.前两次,青蛙听到人们称赞为什么不张口?第三次为什么忍不住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干枯--( ) 聪明--( ) 赞美--( )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惊讶:惊奇,奇怪。

(2)赞不绝口:不停地称赞。

2.因为它知道自己一张口就会掉下去。因为夸奖的人更多了,青蛙太得意了,再也憋不住了,终于张开了大嘴。

3.湿润、愚蠢、批评

《午夜听蛙》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8

教育公平在现代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追溯这—价值舰念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人——古希腊哲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文明的圣人孔夫子,者附巴“教育公平”、“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有教无类”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基础,但这一先人的理想,在近现代才开始成为社会变革目标;各国已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努力。

美国建国后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历经多年,大的举措就有公立学校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和免费学校运动等;日本的国民教育公平也经过了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完善;以色列把教育公平作为立国之本。

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号称尊孔的历代朝廷都没拿教育公平当回事,办学、读书多是民间行为一一私塾,学习是个人博取功名的私事,这一思维影响至今。国民教育制度的引入始自晚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大规模实施。社会动荡使得这—努力充满坎坷,纵有长足进展,仍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距,我们对实现教育公平所需作出的不懈努力要有准备。

可见,实现教育公平除了革新制度外,还需要教育乃至社会意识、理念的更新。爱每一个学生说易做难,不要说嫌贫爱富有违师德,就是把孩子分成聪明孩子、笨孩子,乖孩子、调皮蛋,好孩子、坏孩子也有悖于公平理念。笔者曾读到一篇教育言论,提及“如果一个孩子不擅长琴棋书画,但是他道德完备,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吗?”笔者想再问,如果一个孩子道德不完备,他就不是好孩子啦?道德完备能作为苛求孩子的标准吗?未成年的孩子,调皮、多动、搞恶作剧、不知深浅都是正常的,否则还黑教育干什么?把孩子从小就分层划等,那些被认为是笨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成绩不靠前、升学无望的孩子,从小就得不到公正待遇,就被边缘化,甚至被排出主流,这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人生的戕害,对社会造成的隐患都是不可小视的。

实现教育公平也不是教育界一家的责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当年如果没有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没有马丁-路德·金牧师等志士付出血的代价,美国消除学校种族隔离制度就很难成功。同样道理,当今中国实现教育公平,也离不开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等实现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改革就意味着机会、资源的再分配,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这就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笔者曾发问,为什么许多家长抬头痛骂应试教育折磨孩子,低头又领着孩子报班加课,去钻营加分的门道?一位高学历的年轻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不兢是这样上来的吗?!”这类思维不破除,改革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摘自《教育的细节一一陈宝泉教育评论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月版,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公平”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在现时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

B.我国在大规模实施国民教育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因而在教育公平方面有所缺失。

C.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是当今中国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D.改革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公众的支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

11.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作者认为每个学生应享有怎样的教育公平权利?请简要概括。(3分)

12.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哪几方面共同努力?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A(B强加因果;C“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是社会大背景的一部分,不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D“公众的支持”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

11.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②不论贫富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③不论层次享有公正平等接受教育的待遇。(每点1分)

一起听蛙初中作文 篇9

“庭下水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我独自坐在窗前,倾听着水田中那铿锵有力的蛙鸣,宛如在欣赏一首交响曲,撼人心魄。

我静静地听着,痴痴地看着,一切仿佛凝固起来,静谧的,幽深的,动听的。

忽然一束灯光出现在水田中,他四处张望着,寻觅着,搜索着。不一会儿,他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灯光也不再惊疑不定,此时此刻他俨然一个狙击手瞄准目标一样,全神贯注,雷打不动。

我的心也随之紧张起来,他在干什么?难道又有。不会的,我立刻否定了心中的猜疑,继续看着,祈祷着,希望刚才的那个假设永远也不会成为现实。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灯光跃动了一下,“他扑上去了!”我的心揪得更紧了。紧接着刚才那优美绝伦的蛙群大合奏没有了,只剩下那杂乱无章而又略带凄凉的蛙鸣——听着这一切,我的心“咯噔”一下,泠泠的,我的.思绪变得凌乱不堪,心潮如滚滚江水开始翻涌奔腾。

从那灯光的迅捷可以看得出刚才那人的举动。我的心也随着他的举动而一次次地揪着,甚至揪得很紧。结束了,该收场了,灯光离开了,我听到一声声的悲鸣随他而去,黑暗中,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满脸堆着笑的面庞,以及他那鼓鼓的蛇皮袋。

水田里的“杂光”消失了,四野里又恢复了平静,只是不再是“听取蛙声一片”热闹场面,只留下那“苛全性命”之蛙对逝去者的哀鸣,似乎在吟诵着“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欲别故乡难”。

倾听着凄戚的蛙鸣,一股冲动冲击着我的心灵,难道人们就不能坐下来与我一起听蛙吗?难道非要听那蛙痛苦的鸣叫吗?难道还要听那农药带来的痛楚心扉的呻吟吗?难道。

语文阅读答案 篇10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便:__________

缚:__________

2.根据对“捕鸟”的介绍完成填空。

捕鸟的时间:__________ 捕鸟的地点:__________

捕鸟的方法:(填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鸟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对“捕鸟”交待得非常清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就 绑

2、雪后 沙地上 扫、支、撒、看、拉、罩 什么都有

3.(1)说明自己对此记忆深刻

上一篇:业务推介解答思路下一篇:幼儿园有趣的溶解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