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2024-07-13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共10篇)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1

“超额累进税率”的对称。以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一种。凡税基超过某个级距,即以其全额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全额累进税率有二个特点:(1)对具体纳税人来说,在应税所得额确定以后,相当于按照比例税率计征,计算方法简单。(2)税收负担不合理。特别是在累进分界点上税负呈跳跃式递增,不尽合理。甚至会出现增加的税额超过增加的课税对象数额的现象,不利于鼓励纳税人增加收入。如我国1950年的工商业税中对所得的征税,就适用全额累进税率。它规定所得额在300元以下的,税率为5%;300元至400元的,税率为6%;10000元以上的,税率为30%。假设某纳税人年所得额为300元,其应纳税额为15元(300元×5%);如果年所得额为400元,其应纳税额为24元(400元×6%)。如果年的所得额为 10100元,其应纳税额为3030元(10100元×30%)。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2

国家预算的一种组织形式。作法是将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划分,分别汇集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复式预算1927年在丹麦首次使用,1937年,瑞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复式预算制度,其后,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使用。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又先后放弃了复式预算,重新实行单一预算。复式预算一般分为三部分:(1)经常预算。主要反映税收收入和政府一般活动的经常费用支出,采用政府会计账户收支对照方式;(2)资本预算。主要反映债务收入和政府公共投资支出,采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书方式;(3)专项基金预算。反映各项专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复式预算的最大特征是用特定的预算收入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的需要,在预算收入和支出项目之间建立稳定的对应关系。它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具体地反映预算的平衡情况,特别是预算赤字和盈余的成因,从而为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明确的信息。同时也便于改善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相互挤占。它的弱点在于把统一的财政收支分列在不同的平衡表内,打破了预算的整体性;结构也比较复杂,增加了编制的难度。尤其是资本预算把投资与债务收入对应起来,从预算本身看不出控制债务的必要性,有导致债务失控的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实行单式预算。1991年9月6日国务院通过《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决定自 1992年1月1日起实行复式预算。其基本内容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照不同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经常性预算是把政府一般行政事业管理上的经常收支单列为一个预算,而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收益和政府投资列为建设预算。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都有各自的收入来源和各自支出用途,尽量各自平衡,至少保证经常预算的平衡。复式预算与单式预算比较,对于加强预算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重要作用。(1)可以清楚地区分经常性预算与建设预算的收支情况,增强预算的透明度。(2)用特定的收入保证特定的支出的需要,在预算收支之间建立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各种预算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有利于加强管理和监督。(3)可以清楚反映国家预算平衡状况,坚持经常性预算的收支平衡,建设性预算的量力而行。(4)有利于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3

中央财政收入的对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县或市(自治州、自治县)的财政收入组成。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内容:(1)主要是地方所属企业收入和各项税收收入。(2)各项税收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25%部分和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3)中央财政的调剂收入,补贴拨款收入及其它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内容主要有各项税收附加,城市公用事业收入,文化、体育、卫生及农、林、牧、水等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市场管理收入及物资变价收入等。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4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是19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论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1844 年)、《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年)、《功利主义》(1863年)等。他的税收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一书中。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1)课税依据。穆勒认为,过去经济学家用“交换说”和“保险说”来解释征税的依据是错误的见解。因为,“保护人身和保护财产,不是政府的唯一目的。政府的存在,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谋取一切福利,排除一切灾害而成立的……不能说,被保护的财产10倍于人,所受的保护亦10倍于人”(《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若干对社会哲学的应用》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744页)。在他看来应当用“国家职能说”来解释课税依据。他从经济自由主义出发,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国家职能论,提出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行使职能不是对立的。他列举了教育事业、保护劳动者、公共事业、殖民地开发事业以及救济事业等领域,应当列入国家的“选择职能”。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必要职能”和“选择职能”,就必须课税。“政府没有税收是不能存在的”(同上,第 740页)。(2)税收原则。穆勒在论述税收原则时,引用了亚当·斯密的四原则,即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最小征收费用原则。但他提出的平等原则与斯密的原有含义有些出入。他认为,平等原则“还必须有更充分的考察。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完全。且在民众心中,尚缺乏确定的判断原理,他的基准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在一定程度内,为人民所信任”(同上,第743页)。他主张按平等牺牲理论求得保税公平与最小牺牲。他指出:“关于课税问题,必须按公平原则,其理由是,一切政府的业务,必须采用公平原则。政府是广大人民和阶级的政府,强烈要求对人民和阶级无差别地同等看待,政府则对彼等要求牺牲,该项牺牲必须对一切人尽量用同等的力负担。同时,必须注意用对全体人民均等而牺牲最小的方法。假如某人负担较其公平负担应得的份额小,则他以外的其他人的负担必然要大于他所应负担的份额。这样对某些人的减轻,在其他事情相同情况下,对另一方人民的压迫增大成为灾害,比他所得的福利不是同样的大。课税的公平作为政治格言,意味着牺牲的公平。因而,各人对所支付的赋税感到痛苦,其他一切人对他那一份的体验是不大也不小,意味着对政府的经费按各自名分的成数筹集”(同上,第 223页)。(3)税率制度的选择。穆勒把按照每个人的纳税能力负担税收的理论,即所谓的“能力说”,引入均等牺牲的税收原则中,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的选择问题。他不赞同累进税率,而主张采用比例税率。他批评累进税率说:“对较高的所得额比对较低的所得额,按较高的税率课税,这是对勤勉与节约课税,有人比其邻人更多地劳动,更多地储蓄,这是对他课以罚金”(同上,第747页)。穆勒之所以反对累进税率,在于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即私有财产是靠劳动与节欲形成的,赋税侵犯这种私有权虽是不得已的事,但某些人多,某此人少,就不合理了。穆勒虽然赞同比例税率,但他附有如下条件:第一,“由于供应生活必需品的必要,要把不课税的一定最”低限所得除外”(同上,第746页)。他认为从所得中扣除这种最低生活费所剩的余额征收比例税,仍符合均等牺牲。第二,“保留对贫民消费的奢侈品课税”(同上,第746~747页)。其理由是课税最低限度是要保证支付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贫民要购买必需品以外的奢侈品,也应当负担奢侈品税。第三,“限制大财产在不劳而获者手中的积蓄,那就是限制各个人”(同上,第748页)。他在这里区分了劳动所得与不劳动所得,承认对不劳而获的所得——遗产、赠与财产——征收累进税。(4)关于税收的作用。穆勒修正了古典学派认为国家是强加于经济之上的额外负担、国家和税收是经济不可逃避的祸害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必要职能”和“选择职能”是经济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维持国家存在的税收是一种经济必然。同时,他认为,税收具有调节作用。他提出国家可以利用税收重新分配社会的财富和收入,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实现社会正义原则;并提出对最低生活费实行免税,对劳动所得课以轻税,对非劳动所得课以重视。(5)税种的选择。穆勒明确地把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他给直接税下的定义是:“课加在这个人身上,原意由其支付,确实由这个人支付的赋税是直接税”(同上,第761页)。他给间接税下的定义是:“课加在这个人身上,但原意要使这个人牺牲别人来补偿自己的赋税,是间接税”(同上,第761页)。他说,一般以所得为对象的课税是直接税,由地租税、利润税和工资税组成;以支出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间接税,如国产税和关税等。但有些直接课自消费者的,如房屋税、马车税等,属于直接税。穆勒关于地租税理论、利润税理论以及工资税理论,基本上与李嘉图的论述相同。他认为,地租税由地主负担,应课以重税,地主因投资改良土地而增加的地租,属于平均利润,不应课税;对某一生产部门课征的利润税,因其成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会提高商品的价格,由消费者负担,而一般的利润税,则由企业家来负担;工资税暂时由劳动者负担,长期地缴纳工资税,将使劳动人口减少,工资上涨,最终资本家要负担工资税。穆勒认为,对必需品征收的间接税,最终将由资本家负担。“以劳动阶级的消费品为对象的课税,一般说,会全部或最大部分由利润负担”(同上,第780 页)。关于关税,穆勒从自由贸易理论出发,认为无论是入口税还是出口税,都将使商品价格提高,增加消费者负担,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在他看来,间接税中的奢侈品税是最佳税种,其理由是:“第一,以全部所得消费在必需品上的人,丝毫不受侵犯,转移其必需品所需的钱来购买享乐品的人,却不能避免它;第二,在若干场合,成为一种有力的奢侈禁止法,这是一种唯一有用的作用”(同上,第805页)。通过对直接税和间接税之间的比较,穆勒提出了他的税种选择主张:直接税(除房屋税、地租税、赠与税和遗产税等)由于得不到纳税者的诚心合作,因而不是完美的税种,倘若不是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就不要开征这种税;间接税中的关税、对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课征的消费税等不宜开征,主要对奢侈品征税。穆勒最后提出,征收间接税要遵循如下几条原则:第一,应尽可能对奢侈品征收巨额赋税;第二,应向消费者直接课征奢侈品税,因为如果向生产者课征,物价提高的程度会多于课税额;第三,应按所得多少的比例以及物品本身所提供的一般享乐程度课税,如向低所得者课征有逆进作用,应只向高级品课税;第四,应集中于少数商品课征间接税,这样可以减少征收费用;第五,应从重课征酒税,以此来抑制饮酒的弊害;第六,对任何商品不应课税过重,以免养成一种以犯法为职业的人。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5

西方税收学界所倡导的税收原则之一,指国家征税以不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平等对待一切纳税人为目标的税收制度。其立论基础是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是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让市场在不扭曲或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税收中性思想最早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税收理论中提出的。它的代表人物斯密主张把税收职能限制在满足国家公共需要的范围内。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一切赋税都有害于社会再生产,反对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预。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英国的马歇尔基于“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国家课税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产生税收超额负担,提出凡是影响价格均衡的税收都是“非中性”的,只有符合中性原则的税收才能保持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家的税收中性原则是以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从实践看,20世纪50年代前,没有一个国家实行过税收中性原则。1954年以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相继推出税率比较单一的增值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有些学者还主张税收对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也应保持中性,不应厚此薄彼,以促使资本在国际上自由地最有效地流动。按照这种理论,一国政府不应对引进外资采取减免税措施,税收饶让也缺乏存在的客观依据。其实,税收中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税收作为一种强制的国家占有,必然会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影响,特别会发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推崇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学说,认为税收可在市场失灵时具有“非中性”。即主张运用税收纠正市场存在的缺陷,调节经济运行。在当代,随着国家调节经济职能的扩大,税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国家经济生活。所以,现在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要求一国的税制都按照中性原则建立是困难的,税收的中性和非中性要视税收是否有利于经济运转来决定。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6

杜尔哥(1727~1781)是法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18世纪后半叶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是《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76)。他根据魁奈的重农思想,系统地阐明了价值与分配、分工、货币的起源与使用、资本与利息的本质以及农业的重要性等理论。杜尔哥的税收思想主要表现在平等课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较方面。(1)关于平等关税论。杜尔哥认为,国家干预主义的保护关税会加重本国人民的负担。这是因为,对进口产品课征高税,会促使外国商人提高其产品的实际价格,而这些产品最终要由本国人民来消费,税收负担最后还是落在本国人民头上。他还认为,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会受到出口国家的报复,结果双方贸易会减少。所以,他认为,平等关税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自由竞争,有利于国际贸易各方面的经济发展。(2)关于平等纳税论。杜尔哥认为,当时法国人民的苦难,是税收负担的分配不均所致,应当废除贵族、僧侣、大地主等的免税特权,实现国民平等纳税。(3)关于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利弊论。杜尔哥认为,直接税是土地所有者从其纯收入中所支付的税;间接税是对佃农征收的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税以及对销售商品征收的税。在他看来,政府应只征土地纯收入直接税,除此以外的所有间接税因夺走了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财富,妨害国家财富的积累,故应废除。从这一点上看,他也同魁奈一样,主张对纯产品征收单一税。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7

指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转为总体的宏观核算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和表式,全面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全貌,系统地描述、分析、评价、监督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过程、成果、效益和平衡关系,为国家从宏观上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重大决策、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体现为:(1)反映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运动过程,以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全过程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2)反映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投入和产出的相互联系、经济效益的高低。(3)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4)反映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成果、国民财产的增长、资产存量的变化情况。(5)通过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国际间经济比较分析。(6)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结构、机制、问题、规律,提出宏观经济对策。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mps体系和sna体系。我国吸收两大体系的科学方法,按照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采用扩大的生产口径,以社会再生产为序,制定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其基本结构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社会再生产基本条件的核算,包括人口、劳动力、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核算。(2)生产与使用的核算,包括生产结果和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的核算。包含两个口径,一个是社会产品和劳务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另一个是国民收入及其使用。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设置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的核算。(3)分配与流通的核算,包括社会资金流量的价值核算和主要商品供求关系的实物核算。(4)消费与积累的核算,包括总消费的结构、总积累的资金来源和使用的核算。(5)国际收支的核算,包括我国对外经济往来货币收支情况以及储备资产变动情况的核算。(6)国民经济总运行的核算,包括运行结果社会总供需平衡的核算分析和总运行再生产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综合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的资料主要来自部门、企业核算,为此要求部门、企业应设置相应核算内容。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8

指由于课税引起的相对价格的改变,从而引起私人对消费、生产和投资动机的改变,因而减少了课税以前经济选择所能取得的经济福利。超额负担的产生于税收的替代效应有关。这种效应在于税收引起了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使市场交易中价格信号发生扭曲,从而带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损失。即如果课税前私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是符合“理性”的,那么,课税就将改变或打破这种最佳状态,就会减损他们可能获得的经济福利。超额负担可以通过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来表示,超额负担的大小可以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来计量。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9

三个以上主权国家所签订的协调相互间税收分配关系的税收协定。多边税收协定因涉及的国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协调起来较为困难,因而签订的较少。世界上已签署的多边税收协定有北欧五国签订的北欧税收公约;欧盟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的洛美协定等。其中北欧税收公约是由北欧五国,即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于1972年所签订的关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和防范国际避税、逃税的多边税收协定,这也是世界上关于这方面内容所签订的惟一的一个有效而且对缔约国有约束力的多边协定。它为多边国际合作树立了典范。除此以外的多边税收协定其内容多涉及关税和税务行政协作。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全额累进税率 篇10

防范国际避税和逃税、完善税收征管的一项具体措施。指在纳税人不能提供准确成本和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时,可由税务机关参照一定标准,估计或核定一个相应的所得额,然后据以征税的制度。在许多国家的税法中,都有所得核定的条款。核定所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定率法,即核定利润率,然后据以计算应税所得额;二是定额法,即直接核定应税所得额;三是分配法,即直接在有关的企业之间分配利润,这种方法更多地适用于跨国关联企业,就是按其企业集团总利润依一定比例分配的方法来确认各企业的应税所得额。所得核定制度的建立可有效地防范跨国纳税人的避税和逃税行为,并可简化税收征收手续。

上一篇:大货车司机聘用合同下一篇:华与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