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的父母演讲稿

2024-10-04

做智慧的父母演讲稿(共8篇)

做智慧的父母演讲稿 篇1

5个提醒:

1.所有的孩子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

2.孩子在为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方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未经利用的潜力;

3.如果父母送上自己预先做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孩子老是长不大;

4.当父母接手或“负责”孩子的问题,并因此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而承担全部责任时,他不仅会成为一个可怕的负担,而且还会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能够具有无穷的智慧,在任何时候都能为其他人的个人问题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5.当家长能够接受自己无需为孩子的问题负责这个事实时,那就处在了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促进者,帮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做智慧的父母演讲稿 篇2

1. 智慧的教师不断学习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只是比学生早学几年而已, 不学习就要落后, 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学习教育理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时代新知识, 研究新时代新时期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心理规律、行为规律。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所言:“现在的小孩特质是‘世界变小了、心眼变多了、脑海变大了’”。一代人不同一代人, 教师与学生可有年龄代沟, 但应该无心理隔阂, 好教师应知彼知己, 所以好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的教师。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要努力钻研, 学为人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严谨笃学, 潜心钻研, 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2. 智慧的教师尊重自己、尊重学生

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式。教师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是包容心的体现, 也是智慧的体现。思想上要在法律前提下尊重学生灵闪的火花, 奔放的思维, 教师要承受得住学生观点和自己观点的对撞, 有包容心;学习方式上更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自由, 尊重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有正确的学生学习观。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好一名教师, 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

3. 智慧的教师明白以下几种情况下不宜教育学生

(1) 学生已知错, 心惊胆战之时。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只是意志力、控制力不强犯了错, 而且学生自己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错误, 此时不用教师再嗦, 嗦只会造就叛逆, 转移问题核心, 而达不到纠正学生行为的目的。学生犯错了要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犯错责任, 但不是训斥。

(2) 学生玩得高兴之时。学生玩得高兴之时, 不宜教育学生, 这样学生会觉得你不尊重他。事实上学生玩得高兴, 我们何不用玩来引导学生, 用行为、用活动来教育学生呢?不宜用语言说教的方式。

(3) 在众人面前。在众人面前, 如有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场, 学生讨厌你一言我一句的“轰炸”,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和教师争理、辩理的现象, 方向、目的出现偏差, 长久以往, 师生对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的场所, 有些教师喜欢在办公室人多的时候教育学生, 以突出自己勤快做工作, 这样的教师是得不到学生喜欢、效果也不会好的。谁不想上进?谁不想得到表扬?谁愿意被揭短?批评人、教育人一定要考虑对方 (特别是叛逆期的小孩) 的心理反应, 注意教育场所。

(4) 教师自己没有准备。教育学生跟教学上课一样, 教师要有准备, 要备“好课”, 教学要备课, 教育人更要备课, 它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教育备课就是要事先明确达到什么教育目的, 讲些什么, 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气、预测突发情况、对象可能的心理反应、可能的效果……教师自己没有准备, 千万不要教育学生。这是很多班主任易犯和常犯的错误。

(5) 怎么教育学生都不听之时, 要先放下。古人言:“忠告善道, 不可则止。”但这并不是要放任不理, 而是暂时放下, 这就是策略。教师应该是自控的教师, 有智慧的教师。当双方争执不下, 教师无法说服学生时, 不和学生斗气, 不要试着压服学生, 或转移主题漫无边际的数落, 更不要大发雷霆。先放一放, 放下, 从自身找原因, 看看哪里没准备好, 从学生找原因, 学生不能接受的问题出在哪里, 过一段时间再谈也未尝不可。这不是跟教学一样的道理吗?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的讲解, 不是先放一放吗?师生双方都回去思考思考、消化消化。从人的内心做工作, 把工作做到人的内心, 心通一切都通。

4. 智慧的教师能幽默大度地处理学生轻微犯纪之事

学生违章、违纪不可避免, 智慧的教师知道在行为上学生还是小孩, 而教师是大人。在应对学生违章、违纪事情上应冷静地把握方向, 有方法、有策略, 有智、有谋、有勇。“小违章之事”教师能大度幽默处理, 他会觉得教师给了他面子, 学生是感恩的, 而且会改正得很彻底。得到一个违纪学生的感恩, 工作难道不是能很好地开展了吗?在幽默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睿智, 能建立教师的威信。

5. 智慧的教师会注意工作、生活细节

做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与行, 纳言敏行。细节对学生有可能产生终身影响。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有时可能不是教师一贯的言行, 而是某一次教师不经意但对学生而言却直指内心的细节或瞬间。一言一行注意学生的反应, 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不经意的爱, 因为这很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学生会喜欢你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即教师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观。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要以身作则, 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6. 智慧的教师是自然、真实的工作者

教师也是人, 有情感、有情绪、有名利荣誉诱惑, 但在学生的眼中, 教师永远是神圣的, 教师是自然而然得到学生尊重的。教师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名利荣誉, 特别是在学生面前, 既要荣辱不惊, 又要乐观上进, 要自然、真实的工作, 绝不能为了班级、为了自己弄虚作假, 也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得失而情绪失控。否则学生会非常鄙视你的。

7. 智慧的教师不会追求短期所谓的“优秀”

教育是需要时间的, 育人是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一般对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有各种各样的评比, 这是必要的, 是好事。但对于一些特别顽皮的学生, 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教育标准的, 一个有耐心的教师往往头脑比较清醒, 而追求短期所谓的“优秀”的教师往往跳不出评比的圈, 容易忘记教育规律、违背教育规律而产生过激行为, 这样班级虽然“优秀”了, 对学生却不一定是好的教育。

8. 智慧的教师眼中不会有差生、好生之分

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要用学习成绩、学生性格划分学生, 即不要有差生、好生之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很小一部分, 学生学习不好, 不要说学生笨, 只是人各有专长, 对学生要耐心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决定人发展的是人格, 不是学习成绩。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 教育最重要的是公平, 给每一个学生公平教育的机会, 关注学生个体, 不管他们的表现如何, 教师在关注他, 学生就有信心、就有感激。

9. 智慧的教师有开朗的性格

教师性格开朗易使师生关系融洽、轻松, 学生敢于、乐于和教师交往。同时情绪能传染人、氛围能感染人。作为一位教师要有组织活动的能力, 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如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把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其实学生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有些教师怕开展活动, 来回于上课、备课、改作业、测验之间, 在这些项目中教师总处于强势位置, 学生处于弱势位置, 长此以往, 师生容易产生隔阂。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 做一个开放的教育者, 而不是封闭的教育者, 在活动中展现能力、提高能力,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和威信, 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1 0. 智慧的教师教学会很灵活

智慧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心中有人, 这个人就是学生, 然后才有物, 这个物就是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人为中心, 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 归宿点也是学生, 出发点绝不是教材, 更不是知识内容。智慧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有个正确的理解, 课堂教学首要任务应该是尊重学生, 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然后才是知识传授。这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内容呈现要灵活、教学过程要灵活、和学生交流方式要灵活。

如何做一个智慧的父母 篇3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不断学习、花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可是,孩子自控力差、上课讲话影响他人;孩子规则感差,每周操评分很低;孩子书写乱、书写慢,时不时漏交作业。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到内疚:觉得我没有方法帮助孩子,孩子很累;很多时候我都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惭愧:觉得孩子给老师找了很多麻烦。

通过我自己的对教育博客以及对教育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的请教。觉得自己真的明白了教育的意义,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知道了该如何陪伴孩子。

首先,我要鼓励孩子、接纳孩子。我不再将自己看做孩子的教练,拿自己当孩子的对立面。每一次发生都是一个机会,我不再仅仅看孩子的表现、分数,我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让他觉得妈妈一直是他的支持。在学习的课堂上,老师让我和一个家长互相分角色扮演孩子和家长,我表演一个考试成绩很差,拿着试卷找家长签字的孩子,当我拿着试卷,面对家长时,无论她是指责的还是漠视的,我都只有一个感觉“害怕”,我想哭,泪水在我的眼里,我努力克制住;后来,当我扮演家长,另外一个家长扮演孩子时,我也看见了她眼里的泪水。这对我震动非常大,我很自责:想想,我们只是扮演,而且我身材和她差不多高;而我们的孩子呢,小小的身躯,面对我们的批评、指责或漠视时,他该是多么无助、不知所措,我告诉自己,以后,无论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会接纳他、了解他的感受、鼓励他去分析问题,找到办法。

其次,我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不再说那些批评指责、伤害孩子的话。我要用肯定法、修正法和改变四部曲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在我这里感觉到肯定和力量。

学习中,老师提到很多孩子记忆都是用的左脑,逻辑思维;但是,右脑的形象思维,记忆能力是左脑的200万倍。课堂上,老师还演示了一些记忆方法;老师还讲到“思维导图”。我觉得目前孩子学的都是零碎的知识点,我们家长能不能教他们一些方法,而不是知识呢。于是,我去上网查了“思维导图”,我计划买来和孩子一起学,一起用。

昨天,躺在床上睡不着,大脑安静不下来,想着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你的蜜糖,他的毒药》,我在想,我得儿子应该是用右脑思维的孩子,他有哪些优缺点呢?我该如何帮助他呢?他的一些缺点或者特点,应该与成长过程中发一些缺失或者我们不当教育方式有关,有专家研究吗?我们能做一些什么运动,从生理上帮助他吗?例如书写的问题。

早上起床,我打电话向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咨询请教:他说关于孩子的能力,美国一个心理学家研究得比较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关于孩子是否需要或者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能力。

(1)在研究和临床中,一般和长辈居住的联合家庭,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比较多,因为长辈的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让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2)家长过于关注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无所适从,在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要不就是消极应付,要不就是正面对抗、叛逆。我儿子目前表现的是消极应付,家长、老师说的,他说表面答应好,但是不执行。

(3)建议:①由父亲多带孩子去户外运动;②家长学会慢慢放手,让孩子去摸索、成长,这个过程,可能1年,可能3年,甚至更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秩序感、规则感很多东西,也许还是不好,但是走过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孩子的质变;③一定要配合学校、老师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学校的任务。④认真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认认真真完成学校、老师要求的必要性。

假期孩子教育心得:做智慧型父母 篇4

你见不得孩子偷懒,看不惯孩子睡懒觉。

你见不得孩子学习不上心,看不惯孩子守着游戏不眨眼。

你见不得孩子邋遢,看不惯孩子做事丢三落四……

哎,这是普通父母最大的特点。

要像看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家里来了新人,他的一切都是闪光点。

你得小心翼翼地待他,否则会让他有寄人篱下之感。

他的一些缺点是可以容忍的,一个月后他就会离开。

你看他长那么高,他的父母真了不起。

肯定在营养上有与众不同的方案。

你看他还能自己找时间学习,他的老师教得真好。

平时的培养肯定花了大力气。

你看他的运动天赋那么高,他的父母也一定爱运动。

这点也值得我们借鉴。

你看她还会打扮,她的老师中肯定也有会打扮的,

她这是在模仿。

或者是她的父母,气质肯定也不会差。

每天孩子和父母相互打分。

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你对孩子的认可度越高,孩子的表现会越来越好。

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度越高,父母就会做事更开心。

不要一味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

重复多了,缺点就会固化。

你想,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客。

你是否要做些好吃的来款待,

你是否有些看在眼里的缺点只能点到为止,

你是否在说话的语气上要注意收敛,

否则伤了孩子,就是做主人的不贤。

假期的父母,多些智慧,你的假期才会快乐。

否则就是相互伤害,于事无补。

假期是快乐的,让孩子和父母都在快乐中各自向前。

作者:关二哥

学做智慧父母培养优秀孩子观后感 篇5

《智慧的父母》是澳大利亚的一位资深育儿专家朱莉.罗森格伦博士,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写了成为智慧父母的十大技能和成为智慧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南。细细讲解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应该与孩子如何相处,遇到孩子一些常见问题该如何应对。给了我很多启发。

养育子女是一段艰难的旅程,有时需要拐弯航行,有时需要慎重选择。女儿进入小学后,尤其感到育儿的艰辛,一方面,知识的更新与匮乏,在辅导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感觉越来越吃力。另一方面,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很难和平相处,管起作业来鸡飞狗跳,我觉得她达不到我的预期,写作业拖拉、三心两意,她觉得我啰嗦,河东狮吼。每一次针尖对麦芒之后,夜深人静,又会后悔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每每如此,不断崩溃,不断反思,不断治愈。

读了《智慧的父母》,看到作者给我们最多的建议就是“鼓励”式教育。这也可能是中西方在教育上的差异吧!西方教育中,孩子们听到父母说的最多的是“You can have a try.”“You can do it.”“You are the best.”鼓励孩子们去尝试,错了也没关系,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中国式父母大多是霸道型的,孩子得听自己的,哪怕自己错了,为了所谓父母的面子,也要以父母的威严来教育孩子一番。

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 篇6

2009年第78场(总第398场)主讲人:皇甫军伟 时间:9月13日 地点: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市民文化大讲堂。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还有像家庭里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每个家庭都很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教育里面,大家关注的被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其实我们的教育者,也就是家长本身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大家会忽略,比如我们常常抱怨孩子非常难教育,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许我们应该更关注教育者,也就是我们自己。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皇甫军伟先生,今天他给我们带来的话题就是“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皇甫军伟先生!(掌声……)

刚刚跟大家做了介绍了,皇甫军伟先生做了很多的演讲,而且参加过他讲座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家长了,然后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皇甫军伟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践,也有很多的体会,还有很多的成绩,不知道您是第几次到咱们这里来。

皇甫军伟:来了很多次了。

主持人:到深圳来了很多次还是大讲堂?

皇甫军伟:到深圳很多次。

主持人:大讲堂也是第一次?

皇甫军伟:第一次。

主持人:我们很惭愧,可能是刚刚才邀请您。就像昨天的嘉宾许宜铭先生,会后我问他为什么在深圳待了6年,第一次参加大讲堂?他说我们没有邀请过他,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追逐我们国内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到大讲堂来,让我们很有文化的现场朋友们更有文化。

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皇甫军伟先生,您有1小时20分钟的时间,40分钟的时间和观众互动。

皇甫军伟: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文化大讲堂,给大家做关于家庭教育、关于家长智慧的话题来与大家交流。我本来不准备幻灯片的,但是来了很多人,我就准备一个幻灯片,便于大家记。

今天谈的问题可能和以往我们了解的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自身的教育智慧的话题差距很大,我不知道刚才是怎么介绍我的,介绍我是专家也好,学者也好,都是虚的,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是学生,包括来这里还是“留学”,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讲的全都是来自一些数据,就是曾经和将近5000个孩子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曾经和将近10000个家长进行过对话,这个对话就是比较深层的,甚至是一对一的。我今天讲的内容全是来自于这个数字背后,自己对教育的感悟,自己对家长这个概念的反思,也就是说我今天讲的全部是书上没有的东西,因为我还没有到出书的年龄,尽管已经出了一本书。更多的东西来自于实践和自己对教育信念的碰撞。

今天讲的这个话题,我先理清几个基本的概念,我觉得是我们深圳的家长特别应该清晰的几个概念:

第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什么的?我相信深圳90%的家长都在努力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增加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技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这个方向性的错误不能再继续下去,如果我们一家几口人都在努力的往孩子脑子里面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也等于说这样的孩子的家里面没有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心没有人“养”。现在孩子学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内心的营养不足。小学四年级以上开始表现出一种浮躁、不安,也就是孩子的内心缺乏关注、缺乏营养,而“养”孩子心的人恰恰是我们的家长,环境恰恰是在家庭,这是第一个要弄清楚的概念。

我原来讲过一个比喻:学校的老师是园丁,我们家长就是农民。农民最在乎的是什么?最在乎的是土质和土下的庄家的根,这是农民最在乎的。农民最在乎这片土地的土壤质量如何,另外是土地下面的根,也就是地表以上长出来的部分是归学校老师修剪、移接。但是现在我们的家长都爬到孩子的“树干”上、“树头”上、“树冠”上去修剪,而忘记了根的存在,更忽视了孩子的“根”所依附的这片土壤。这片土壤是什么?就是我们父母身上的教育素养,包括你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意识,包括你们的家庭变化。

我觉得深圳的教育根本问题是孩子内心背后的这一片土质如何。我来深圳很多次,在北京,很多专家聚在一起谈到深圳,最担心不是学校教育,是孩子家庭环境的这片土壤如何,土质如何,如何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更适合还生命之根发展、壮大。一个孩子的内心强大了,他的头脑的才智才能表现其价值。这是第一个我们应该明确的,家庭教育是干什么的?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分量不到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二八定率,也就是孩子在家的时间不多,跟父母接触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决定孩子在学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给他内在置放的心的质量如何,这是第一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因为深圳的教育环境,招呼大家学知识、培养技能的空间太多了,小学生报很多班,这不是孩子报的,是家长的教育意识盲目,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手机报,就是我们深圳的一个家长,在家里面考试4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目的是为孩子选家教,年薪12万,而且配一台车,这是深圳的家长意识。这叫家庭教育吗?跟教育不搭界,离教育很远,甚至是背离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方向希望我们的家长清楚。

第二,深圳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点,相对于别的地域来讲,深圳家长的家庭教育普遍表现得浮躁。这是孩子成长的大忌,你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把他的内心弄浮躁就够了。所有孩子对学习产生的障碍,起因全是源于内心的浮躁,不管是抗拒诱惑也好,不管是老师对他的表扬批评也好,都会导致他内心的浮躁。但是这个浮躁的最大干扰源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中,谁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浮躁?我讲这句话有点得罪今天带着满腔热情来理解教育的母亲们,我们深圳市的母亲们的情绪可能是让孩子内心不能平静的最大的干扰源。我刚才坐在这里,看到大伙的表情就知道,这样的表情也表明了你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有一句话叫做“相由心生”。

这种浮躁的状态是我们深圳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大障碍,第一个是方向性问题要清楚,第二个是要回到第一大障碍,我们内心的浮躁能不能解决。

第三,教育的功利意识强于其他地方。现在坐在这里的家长们心里面有一个问号:今天我来听了有什么用?会给我带来什么东西?我怎么办?我们的教育还局限于“我怎么做”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学一个东西,马上要问“学到了什么”,这个意识要强于其他城市。我要是没来过深圳,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我只来深圳这一个城市,也没有发言权,因为我走过全国很多城市,是有这样的对比。

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一个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绝对不是1小时20分能讲完的,我能讲一年,我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用一年的时间来教育家长,来设置一些内容,这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所以敢说我能讲一年。1小时20分讲家庭教育,我可能把最核心的点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下交流,不一定完全正确,不对的地方,希望我们利用互动的时间来进行碰撞。第二个也是说不完的内容——智慧,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也尽可能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语言来让大家进入这样的空间。另外,这个副标题,我希望深圳的家长能够记住,家庭教育如果要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站不到这个高度谈的家庭教育全是术和法的层面。

我们做事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术,就是技巧、方法。“老师你讲那么多废话干嘛?告诉我们怎么教育孩子,让他听完不就完了吗?”很多家长的内心在这个层面上,这就是找方法、技巧,教给孩子如何穿袜子、如何剥鸡蛋、如何写作业。在这个层面上,教育营养不多。第二个层面是法的层面,也就是做家长的原则。第三个层面是道的层面,道的层面就是要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以达到某种状态来寻求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大家的素质都很高,基点也很多,如果看待自己孩子的教育,自己家庭的教育,能够站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教育是有出路的。

刚才我讲了前三点,第一个是方向性错误,这个方向性错误要把所有人对孩子大脑这儿的努力转移到对孩子心智的培养能力上。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家长应该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具备不具备养孩子心的能力?后面我会详细解读,拿什么养孩子的心。

第四,目前家长教育孩子最缺的是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也就是说不是内容层面的东西,而缺乏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也就是同样一句话放到你嘴里面说,说出来让孩子听了,孩子心里面会不舒服,要换一个状态好的人,或者换一个老师讲,孩子听起来会遵照我们的要求,遵照我们的引导去走。家长缺状态,这个状态具体怎么解释,就像我们经常听过赏识教育的人,这样的家长经常眼睛里面含着眼泪给孩子竖大拇指,有的一脸的哭相在那儿说:我要让我的孩子快乐。这句话如果周弘老师讲可以,他的表情、状态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的表情是那样的状态,你说的再好听的表扬人的话,孩子听起来心里都是凉的,这是我们家长缺的教育状态,后面我会详细解读。

后面两个是普遍性的,全中国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状态,不在状态。

最后一点,家庭教育的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关于文化这两个字,我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是一种无声的存在,到最后我们再来看。

下面讲一讲,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或者基础性的内容是干什么的?有两个点:一个是妈妈负责的;一个是爸爸负责的。情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今后孩子回到家了,别再问:作业做得怎么样?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你们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是情感,要用天然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母子情结,让孩子见到你的时候能够松驰下来,能够放松下来,能够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基本内容。母亲给孩子的这份情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份能量,这种能量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把孩子的自信心给养出来,把孩子的理想、目标、意识给孵化出来,这种情感就像是一个鸟巢一样,能孵化孩子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第二个基本内容是精神导向,这个精神导向是由父亲来完成的。怎么理解?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做《背影》,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的那种状态解读给孩子的是一种精神导向。今天我们深圳的父亲来的还是不少的,我内心里面非常感动,我经常看一千多人的报告会只有三四个父亲,坐不了五分钟,不好意思又走了,今天来的不少。我特别提到这两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全中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父亲在慢慢的淡出家庭教育。这在我们深圳,我想也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基本内容是干什么的。

二、主要的教育形式。教育形式是什么样的?无形无意,不像学校有教科书,有正常的上课时间,有课程表,家庭里没有这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是在无形无意的状态下传递给孩子的一些教育信息,比如你们在家刻意的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再过三天去问他,很少有孩子能记得清楚,如果孩子坐在那里吃饭,你们父母两个人在另外一个房间,似乎能够让他听到的声音去谈论一个事情,你们可以隔一个礼拜去问孩子,那天你们谈了什么,他会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很多家长很累,累在什么地方呢?工作一天了,回家还要找一本书给孩子读一读,名人名言之类的,甚至坐在那里很严肃的给孩子谈一个道理,但是孩子听不进去。这个无形无意,是我们无意识中流露出来的状态,这是对孩子最清晰的家庭教育。

三、任何一个家庭的机遇都存在一种发展的状态,因为孩子在长大,时间在流逝,我们也在慢慢的变老,这个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文化。大家对这个概念很陌生,家庭文化是什么东西?就像家里的灯一样,没有谁天天抬头看,但是回到家会自觉的打开,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就是它亮的时候我们很少抬头看,除了坏了的时候我们才去看,家庭文化就是这么一种概念。

四、基本的构成是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也就是说家庭文化里面有两个基本元素,也就是父亲要解读给孩子的基本内容和母亲要解读给孩子的基本内容。

五、表现的形态。这样的表现形态就像老师上课的基本形式一样,上课铃一响,学生都要进教室,学生坐好,老师站到讲台上。家庭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要看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好,你给孩子讲得话再正确、再好听,孩子听起来心里面都别扭。目前母亲们管孩子最痛苦的不是没方法,而是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父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责任,首先表现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这种表达够不够充分。这种表达本身就在散发着很清晰的信息给孩子。这是基本认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下面进入我要讲的智慧层面的东西。

很简单的几个字,这几个字像几扇门一样,每个字背后都是很大的空间,今天来听这场报告,不要学会“你该怎么做”,首先我要问你们:你们脑子里面是否清楚,你们不该做的是什么?如果你天天做不该做的事情,再教给你两招应该做的,也没意义。

“知止”——止、减、俭。停止的“止”,这个字有大学问,关于这个字有一本书,叫《止学》,你们有时间见到这本书可以买来看看,不是我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这个人在三字经里面提到过,他是文中子。我相信各位家长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的每一句话,你的心都会为之一振“原来是这样”。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不是说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做了很多你不该做的事情,停不下来。今天听到这个字——止,我们回到家,看到孩子在你面前有一些不良习惯的时候,你能不能收住自己不去干预。但这只是一个点,我首先让大伙儿反思更大的面是你不该做的事情有哪些。这个清晰出来,如果清晰不出来,不要去谈我该怎么做,我该做什么,如果这个不清楚,该做什么都是无效的。其实当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清晰之后、止住之后,该做的事情很少。

我原来有一句话: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整个教育的过程,我总结了一句话: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不需要忙活太多。“三分的点悟”学问在什么地方?在这个“点”上,你能不能够抓住这个点去动,如果不在点上动,这个动就是不该的,做事做不到点子上的人,他再忙、再辛苦,他的努力是徒劳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教育的过程三分的点悟,我们碰触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话要尽可能的简单,尽可能的少说,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心有所动,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语言而开窍,开窍就叫悟,这是教育的过程中的第一点。为什么要“止”,教育需要我们做的不多,“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我刚才提到我们深圳的家长的浮躁和功利的现实状态,你们非常缺乏的是等待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句话:教育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你足够的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你谈不上教育。所以要知道“止”,当然这个字《大学》的七证里面提到过,“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证这是求学的七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知,我们要了解,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现在的基本状态,我们的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第二个要做到的事情就是止,很多人把孩子教育得很费劲,很痛苦,很无奈,并不是因为他不去做事情,并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少,而是因为在错误的状态下,他不知道止住自己,把这种努力变成了对孩子的干扰。

“减”,现在全国的家长应该用减法做教育,我们脑子里面的东西应该尽可能的去掉很多现实的让我们浮躁的东西。包括我们听到所有的教育,什么赏识教育、惩戒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我们听到的所有的教育只是教育这个概念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不要希望我们得到某一个专家的指点。这个专家其实对教育者来讲是有局限性的,教育需要的是“大家”,是大师级的人,因为是面对生命的问题,每一个专家都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只是教育这个概念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另外,所有的这些概念都会在一个点上聚集。这一个点,我们怎么在内心里面清晰出来,就要用减法面对现在孩子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回家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孩子的哪些事情我要放,而不去管。因为一流的孩子、将来成才的孩子,绝对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不敢放,因为我们心里没底,没办法,知道管不对,回到家还要继续去管。所以要我们从脑子里面,从我们的意识里面放掉很多干扰我们的因素。最值钱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是由心而发的,就是孩子瞬间给你一个表情,是你当时内心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你情绪层面的,情绪是心的表层。也就是用减法,让教育回到最原始、最有力的那个点上。

“俭”,这个字反映了整个教育的过程和人成长的过程,是在非常朴素的状态下。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太多了,真正的教育是及其朴素的。朴素得就像我们天天喝的水,家里面吃的米饭一样。我们过去有很多知识程度不高的农村老太太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原因就是她守住了这份教育的朴素。尤其我们深圳发展这么快,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速度,而改变了我们对教育朴素的坚守,要守住教育成长过程的这份朴素。

第一个字讲完了,我们回去思考,哪些事情不该做。第二个字是“定”,我们家长普遍缺乏内在的定力,在这儿听专家说得挺好的,挺对的,出门之后看到各种辅导班的广告,另外有一群人围着看的话,大伙都报了,我不报不行。我并不是说课外辅导班不好,而是以这种现象来理解我们内在的教育的定力。我们在社会上发展需要定力,教育孩子更需要内在的这一份淡定、这一份稳定,我们不稳定的话,我们定不住自己,我们内心的波动都会带给孩子内心情绪的波动。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自控,孩子习惯不好,孩子坐不住?别忘了旁边有一个强大的震源,这份震源就是我们做教育不能够稳定的内心。当然这个内在定力的提升绝不是买一本书看看、听一场报告,它是一个不断的积累。我用了两个字,很多家长能够接受,这种内在的定力不是学来的,是“修炼”来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在给你提问题,表现出一种困难,但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表现出内在的淡定,内在的稳定。

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至少我讲这句话,我能做得到。所有的孩子面对我的时候,我对他们的那一份接纳,甚至仰视。仰视是个什么概念,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听课,我让所有的学生站到椅子上听,我坐在这里,所有的学生俯视着老师给他们讲课,我问他们站着听的感觉好不好,他们说:“太舒服了,早就想这样看老师”。然后我对学生说:“我希望这一生都要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你们的成长”。上完课所有的学生给我写的感想让我十分感动。可能这就是教育,但是这需要内心有非常强大的定力。为什么我们定不住自己?我们内心立足的空间、我们站的地方不对。

在我的教育信念里面有一句话: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它是一个直面生命的发展和一个人心智发展的问题,而绝不是考上大学,将来干什么,能挣多少钱。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清楚,等孩子过了30岁,他会找我们来“算帐”。家长做教育要能够立足于这样一个点,立足于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我在讲家庭教育的时候,我加了几个字,“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这句话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高度,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我经常问孩子们一些问题:“你能不能用五分钟时间回忆起来,你十几年来,父母最让你感动得事情”。很多孩子想了五分钟还是想不起来。有时候我问父母们:“你的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我们的家长脑子里马上想到“我病的时候”,我问的是你不病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过。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说“我病的时候孩子给我端过一杯水”,或者“孩子给我煮过方便面”。现在我问当你不病的时候、非常平淡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小动作能不能带给你一丝感动,如果没有一丝感动,你基本上失去了你作为家长的教育状态。也就是说,你的心接收不了孩子情绪发过来的信号,接收不了他的信号,甚至接收的是乱码的话,你就没有表达的依据,你说什么都不恰当,你说什么都让人别扭,这是我们立足的空间。本来我提出来的这个教育理念,是我自己、也是几千个孩子用他们的生命感动了我、唤醒了我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可能在七八年前我对教育的认识完全依仗于学识、知识,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有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没用的,那需要另一份的东西,这份东西就是发自你内心的,源自你生命本身的内容,说这句话,也是几千个孩子给我撞击出来的。我要求老师的话,这个标准太高了,我要求我们的家长不为过。因为这两句话里面,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把教育的本质全部展现出来了。我希望立足于生命和孩子的心智,甚至孩子灵魂的发展角度。

反过来你们和孩子之间有没有互动。我经常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做一个实验,相距一米的距离相互对视,能坚持5分钟算及格,有的看不了两分钟,要么家长眼神转了,要么是孩子笑着跑了,尤其是母子、母女两个人相对时,一个人痛哭流涕,一个人嬉皮笑脸。现在我做了大概1000多例这样的实验,我发现很少能坚持5分钟,两个人都能很温和的看着对方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传递没了,你们学再多的教育都是无用的、徒劳的,因为彼此间接收不到相互的信息,因为这份信息是不需要语言表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是非语言的,当非语言无效的时候,努力追求语言表达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太累了。这是立足的空间,刚才我讲的那句理念“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起孩子的灵魂”。

第三个字“相”。这个“相”,是相互、相对的意思。我们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们自身的素养上。今后再谈家庭教育,我们不要去看孩子,不要想着怎样管孩子,你先看看自己具备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素养去管孩子。我提到哲学素养的积蓄和沉淀——“相对”,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点,万事万物相对以生,相对以成,相对以利,相对以化。我们谈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先看到孩子对立的另外一面,父母的状态、父母的教育素养,父母的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沉淀。为什么讲到哲学素养呢?哲学素养高的人看问题很容易看开,他的情绪很容易自控,我们情绪为什么不容易自控,一提起来孩子很烦,你看不开这个问题,或者说你看问题的角度很单一,所以我提出这么一个内在的要求。

第一个字是“止”,止住自己不容易,止住自己之后,就变得清晰和简单,我们内在的定力可能会有所提升,在目前发展这么快的社会形态下,人内心有定力是不容易的,比定住自己更难的,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尤其是教育。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6月份的时候,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两期谈话节目,我们在争论一些观点,几乎两次辩论的结果是只剩我一个人。一拨两个人,到最后那三个人到一块儿,只剩我一个人。到最后主持人问我:“你真不容易”。我说了一句话:“中国教育的底线得有人去守”。我绝对不会因为热闹,因为抢这个镜头,而改变自己做教育的姿态,“守”很难。

今天我们直接切中的是“根”的东西,就是决定表面的东西,所以我用了三个根,第一个是守住家庭文化之根,这里面有两个字——理、礼。这里面要守住什么,谁来守?父亲守“理”,母亲守“礼”。理多了,变成了道理,这个理代表原则、标准、方向。我们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你的孩子将来能走多远,这由父亲守理能守多少决定,决定他将来生命的长度。“礼”,这个礼是人和人之间最恰当的心理距离,也代表了一种心灵的秩序,这个字是由母亲来守住的。如果母亲着急的时候,什么话都可以跟孩子交流,这样的孩子到学校,老师从内心里来讲也很难接纳。母亲们要守住这个字,你至少在家里面对孩子要做到尊重二字。这个尊重不是放纵,是非常有分寸的和孩子内心的距离。礼厚了变成德。这个“德”是什么意思呢?左边是双立人,右边是十、四、一,下面是一个心,也就是一个人心中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代表多少又代表距离,你孩子有没有数,你孩子心里是不是一个有数的人,取决于母亲对这个字的坚守程度。如果一个母亲在家里面都谈不上对家人的尊重,以及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出去也很难被老师接纳,被周围的同学接纳。其实我们母亲的状态,也决定了孩子对外在的学习环境。

守礼的母亲,她身边走出来的孩子能够非常容易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讲这句话也是基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实,我们一个班至少有40个孩子,再少的也有30个孩子,但你们要知道,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眼光里面最多只能容纳15张面孔。一般老师能照顾到10个孩子就不错了,一般照顾三五个是习惯性的,那这个眼光老到谁家孩子脸上,不是你跟老师交流一下,请他吃点饭,或者送点东西能够达到的,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也就是我在讲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在和谁交流,谁的表情能表现出对我的尊重,我会不断的跟他对话。包括一个老师跟我讲,谁一点头,我就看他,当然你们都不要点头。这说明是老师的内心,因为讲课也是一种互动。所以说谁决定了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我刚才讲了二八定率,家长20%的动作决定了孩子在学校80%的表现,决定性因素在我们手里面,不要去找学校,找学校就找错地方了,当然学校有它固定的内容,在这里我不多讲。

第二个守住(守住生命发展之根),这句话是对我们父母的眼光提出来的要求。我们眼光能不能跨越孩子成长的现实,在孩子将来的年龄段里面去等待孩子,因为教育必须要占到孩子心灵和生命的前方去等待,而不是被动的等孩子出了问题再解决,或者陪孩子一块。在座的家长肯定都陪孩子写作业了,你的位置就站错了,你要站到他前面去。如果孩子6岁,你要站到他12岁的时候,孩子12岁,你要站到24岁的年龄,一个最基础的年龄就是翻一倍。有的家长连一年都跨越不了,有的家长听课就是想让孩子成绩提高多少名,提高一万名都没有意义,因为孩子的根没人养,等他的根和干发展不相匹配的时候,一阵风就把这颗苗给吹倒了,甚至有的孩子的“根”已经“腐烂”了,家长还在那里提高成绩。过去和未来是一个发展概念,我们的眼光要有能力跨越现实的浮躁障碍。我相信深圳再过30年,我们的文化形态和今天会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的孩子到那时候是他最好的年龄段,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形态作依据要求我们的孩子。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出国、学英语特别玩命,英国的弱智都能说英语,英国的傻子都说英语,美国的智障都说英语,我们花那么多力气,从小让他那么拼命的学英语干什么?这不是教育,我们的家长要有发展的眼光。

最后一个守住(守住养、育之根),家庭教育重在“养”和“育”这两个字,现在学校里面80%的是教,家庭80%应该是养和育,这种育的形式就是通过养的状态达到。怎么养孩子的心,怎么养孩子,我相信在座的都比较陌生。怎么教孩子,大伙不用打稿,不用准备,站起来就能讲不少。因为家庭教育难讲,每个人都可以对它讲几句,而且都坚信自己的观点。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里面最难解决,但是也最具决定性的一块内容,上到教育部的领导,下到普通的老师都意识到了,家长也意识到了,但是都在无奈,在方法层面折腾。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地方,孩子的心强大了,就不愁他智力的发挥。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为什么学习不行?因为心里面缺乏热情,没有动力,一看书包就烦,最喜欢过礼拜天,礼拜一就很烦,内心缺乏热情。为什么缺乏这份热情?就是“养”他的这个人,看待教育的时候,看待孩子成长的时候,这个情绪变得非常的现实、功利,甚至冷漠。这个“冷”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先变凉了,孩子的心不仅仅是冷,甚至有的十四五岁的孩子面对学习、求职变得麻木,甚至拒绝教育。

如何提升孩子内心的这份热情,这份温度?这要从环境解决。这个环境谁决定?第一个是母亲,母亲的情绪是养孩子的心的,母亲的情绪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孩子的心就在你的情绪里面放着,你的情绪有多高,尤其是你们看待孩子的时候,你们眼神里面的温度有多高。很多家长眼睛里面的温度是0度以下的,看到人脸上就让人的脸上结冰,我经常被冻着,家长往我面前一坐,我一看那眼神,就兴奋不起来了,就觉得自己做了什么错事。看你一眼就让你觉得我做错什么了,这种眼神也是长期修炼的结果,通过孩子的成长把自己修炼成这样。有的家长跟我讲:“我的孩子在外面很好,一回到家就变成混蛋”。我说:“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表情,他才能变得混蛋”?她说:“只要一见到外人,他文质彬彬,回到家什么都不是”。我们要找到那面镜子。

第四个字“静”,这个字可能更难了,但是它是解决问题的。前面几个字是过程,知止也好、提升定力也好、守住也好,这是我们对过程的要求,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到这个字里面。

“静治为学万病”,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也是我发现这个字的力量很多年之后,我看到明代的一个大学者吕坤在《呻吟语》里面提到的,“静治为学百病”,我给他提升了,我给它加上一百的平方——“万病”,因为现在关于教育的问题比过去多了,过去如果有百种,现在有上万种,所以我提出“静治为学万病”,我指的“静”不是外在的,是你内心的状态。我在全国各地接触那么多孩子,不管被父母怎么拉过来的孩子,还是劝过来的孩子,还是骗过来的孩子,面对我不到五分钟,他的小脸是平静的,谈什么话都讲。前一段时间在北京有一个护士,护士是很文明的,说话很轻柔的,她孩子跟我谈了一个小时走了之后,她的脏话都出来了:“真神了,比警察都厉害,全撂了”。说她孩子全撂了,全交代了,就是让孩子内心平静下来,道理不用讲,他明白。包括我们成人说不讲理的话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内心不平静的时候。达到这个字,我觉得全社会,从家庭开始,落实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上,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心如果能静下来,你已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90%。孩子课堂上比的不是谁的脑袋瓜好使,比的不是谁的书包好看,比的是谁的内心更静,内心越静的人对一个信息的感知越清晰。各位听课的家长内心越静,可能我语言落到你心里面留下的痕迹越清晰。家长的心态就像这个桌子,孩子的心就像这瓶水,如果桌子天天晃,我们说这个水不自控、习惯不好,这是不对的。要想让瓶子静下来,先把桌子面固定好。孩子如果一旦静下来,尤其是在课堂上静下来,你不用给他报什么班,不用给他请家教,老师课堂上非常微弱的一个声音,在孩子心里面会形成很清晰的学习内容。

我原来讲过一句比较狠的话:孩子从家门口走出来第一步已经决定了他在学校的成绩排名。也就是他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课堂,这决定了他的听课效果。怎么样衡量孩子的听课状态?就看孩子内心的平静程度。包括你们在这儿听,我看你们的表情,有的人是非常的静,有的人还是有一些躁的。当然我来深圳这么多趟,和很多家长连续交流了一年多,我发现深圳的家长们,真正要让你们静下来,确实对引领者来讲需要强大的功力,比其他地方要难,但是我们这些家长的变化还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也就是说,孩子是能静下来的,为什么能静下来,这份对孩子的爱的力量,我觉得能够克服一切我们嘴上说的现实的问题。因为我接触了四五千母亲领着孩子,坐着飞机、坐着火车到北京找我,每次让我心酸的就是这些母亲牵着孩子的手离开我,他们的背影远离我的视线的时候,我能理解这些母亲对孩子内心的努力和挣扎。

我本来不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最早研究学习方法,我讲学习方法也能讲一天。后来研究学习能力,你们到网上查我的名字,全国第一家学习能力实验校就是我办的,我最早立起这个课题组。学习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然后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为什么和那么多孩子进行对话,我要找到阻碍成长、阻碍学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是不好使,解决不了问题。最后研究道德教育,心太乱,我得找个紧箍咒把他的心收住,那就研究道德教育,最后发现决定孩子道德素养的人不是老师,我就追到家里面了。回到家一看,这个空间太大了,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学科第一个不是教育的问题,首先涉及到是社会学,其次才是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哲学,包括文化,甚至美学。

这一个字,我们理解它,我今天讲的这几个字都是门,我们从这个门进入一个空间,这个字是最厉害的,为什么厉害,我们看它由两个字组成。左边的青加上三点水,这就是道家思想最崇尚的“清”;这二个“争”,加上两点水,变成佛家的净。这两家文化融合到这一个字里面,刚才我讲的《大学》里面的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字是居中的,也是最厉害的一个字,所以我们守住这个字不变,什么时候孩子乱的时候,我们自己先静下来,等它一会儿,等它一小时,等它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错,你不要去跟他谈,等他两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主动找你解释他的错误。在解释他错误的时候,你们能拿出来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导就结束了。如果孩子犯错误了,你当时去谈,两个人往两边谈,在相互拒绝中结束谈话。所以静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最好的空间。我们静下来是给自己留出来空间,也给孩子留出空间。孩子做错事我们要静下来,包括丈夫做错事妻子先静下来,妻子做错事丈夫先静下来,先不要计较,放不了三天,这个事变得很简单,甚至不提了,这就是空间的力量。我说教育需要做的真不多,如果你能静下来,用时间和空间,把不该做的都过滤掉。为什么也讲夫妻之间的状态,你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你们家庭的氛围,也直接决定了你们之间的情绪。第一句话我们要记住:“静治为学万病”,所有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到这个点上来找。

第二句话“你们的家要能够让孩子的心静下来”。这种静是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教育的极致,如果孩子见到你,一切委屈都释怀了,一切疲惫都没了。就像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过年一样,多少人扛着包,挤火车回老家,一进门看到母亲,一切疲惫没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里面非常宝贵的东西,这种力量太强大了,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了我们。我听说08年春节,广东这边很多内地过来打工的人骑着摩托车回去了,回去都不像个人了,要回家,在外面不管多漂泊,见到母亲,心应该能静下来。我希望在深圳,这个根上的东西,我们不能丢,如果回到家,孩子还在躁,你们家就没有教育,也可以讲一句很难听的话“你们家的孩子有家没父母”,我经常讲“有家的孤儿”,这个孤儿是心灵的流浪者,家如果让孩子待不下去,那就没有地方可以接纳他、适合他。

第三句话,文化是教育的极致。因为我们今天的讲堂尽管来的人数很多,但是相对整个深圳市800万人口来讲还是少数,我希望听到这句话的人能够好好的理解。昨天下午五点半我在中央电视台做实话实说栏目,昨天是最后一期,我和马未都一起做完这期节目,这个栏目就没了。昨天我在这个节目中讲:我希望全社会的人能够用尊重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眼前的学校教育,还教育一片宁静。我和这里的老师接触最多,老师最怕家长投诉,教育需要宽容。因为我们让校园宁静了,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这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

前面提到了文化内涵的缺失,有知识没文化是很可怕的,这不光是深圳的现象,北京也一样。北京的家长文化内涵不多,但是特自信,自信的是知识特丰富,学历很高。去年某重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他儿子上四年级,夫妻两个人都是副教授,还在北京市最重点的小学。他儿子竟然拿刀把妈妈的胳膊砍下来了。你说这两个人没知识吗?应该有足够的知识。他们两个人想找我谈一下怎么教育孩子,我一直很矛盾,这么有知识的人,给本科生上课,甚至他们过两年还要带研究生的人,连自己的一个10岁的孩子都教育成这样,我很痛苦。我的一个学生想见我,约了很多次,我内心里一直没有这种状态去面对他,怎么解释。

所以“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为,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为什么提出家庭文化?父母两个人的存在是本身是“文”,“文”这个字最早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站着的人,他上面一个纹身。后来演变这个字的意思是具有特定称谓的人都可以叫做“文”。我们在家里唯一的特定称谓是父亲、母亲,在外面你可能有社会称谓,但是到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个。我们存在的这种状态,能够内化、转化、感化为孩子的精神内量,感化是指母亲的,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这两个字,我们做得再优秀,也缺乏一个传输的渠道,有的父母很优秀,我相信在座的家长也都很优秀,但是你们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没有文化的沉淀,你们的优秀品质,包括你们人生积累的财富,很难传递给孩子。因为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具有传承性,也就是别人能继承。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一点一点传下来的,它具有这种功能,或者具有这种形态,所以我们的家庭需要这些内容的介入。广义上的我不讲了,文化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时尚文化、非主流文化都是文化。当然我讲的这个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打磨过,而且依然表现其生命力的内容。

我先讲两种狭隘的文化概念,就是母性文化的内涵和父性文化的内涵。在坐的除了我的学生,有没有家长知道母亲的“母”是什么意思?这话问得很别扭,做了很多年的母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做母亲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做母亲呢?我们现在给孩子解释这个字,我经常讲,这是让全世界的汉字专家都感动得流眼泪的一个字,中国的母亲们慢慢的忘却了它的内涵,但是还努力的去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跪着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两点。这两点有两种解释,我赞同第二种解释,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一辈子都放不下自己的孩子。

这个字的内涵是什么?我总结了三个字,我觉得这三个字是我研究家庭教育,最让我感觉到内心满意的。

第一个字是“虚”,深圳的家长很难虚下来,太实在,讲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外表要虚,孩子有一些缺点,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优点不要急着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也是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你能给他养没了,而不要急于责怪,不要急于指,不要急于让他改正,这个虚要超越现实。目前对你们最大的障碍是:老师讲得很好,现实是要分数。如果母亲在现实的障碍上绕不过去,她很难虚下来,虚不下来的母亲的情绪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不具备孕育孩子心智的能力,就是孩子的心没人管,太实了。很多母亲的情绪很拒绝孩子,你的话说得好,你的情绪很拒绝人。

我为什么能够听出来你们的情绪呢?你们一说话,我为什么能判断你们的情绪呢?我原来讲了一组数字,你们可以记一下,一个人说的话的教育力量,它的内容只占10%,35%的是他的语气,55%的是他的表情。我建议听到这组数字的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你用MP3把你说的话录下来,孩子走了之后你再听你自己说的话。有不少家长录完之后回来找我说:“自己都想抽自己”。你们去听一下,这语气让人很不舒服,这种语气代表的是你的情绪。你的情绪为什么这样拒绝人呢?因为语气能说好很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呢?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组数据,说一句话能用20种表达方式,但是只有5种是最具有教育效果的。也就是说好话有25%的空间,75%是比较刺激人的。

我随便找一句话,你们现在能说出来带给孩子内心一种力量,带给孩子内心一种信心的、一种希望的东西,你们很难表达好。一句话“作业做好了吗”?这是全中国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要让孩子感觉很舒服,让他的内心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最恰当的语气。如果你说的话,孩子稍微眉头一皱,或者稍微一眨眼,说明你的语气碰着他了,情绪能架控好,能用语气流露出来很不容易。有的家长说:批评孩子,我们都要冷静,都要有耐心(做不耐烦状)。本来都没耐心了,嘴上还说要冷静,要有耐心,语气已经绝对失去耐心了。这是“虚”这个字里面包含的内容,另外我刚才讲的三个数字,55%的表情,我判断家长的教育状态,只看眉宇之间的状态,对你们来说是模糊的,对孩子的心来讲,那是最清晰的语言。你们回家可以让孩子给你们拍几张照片,反观一下自己。因为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两个字叫“内视”,我们要向内看我们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很适合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就是说错话,孩子都爱听。我说这话不夸张,我经常带着一帮孩子,不管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愿意坐在我身边,我指挥错了他们都听。为什么?就是你的气场让人很舒服,很踏实,很有安全感。一个是他错了,我不责怪,甚至不批评,好了我也不急于表扬,不会让孩子觉得紧张,做什么他都能放得开。这个怎么做到的?用平缓的语气。有时候做活动,孩子找我说:“老师,出大事了”。我说:“怎么了”?他们说:“谁把腿磕破了”。我很平静的说:“没关系,拿水洗洗就好了”。孩子欢天喜地的跑了,如果我把脸一沉,跟着他跑了,这孩子就紧张了。我很平静的说了,他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是这种语气很具有教育的力量。

你们回家也可以试一下,比如说孩子不写作业,你用一种极轻松的语气、极舒缓的语气,当然别憋着,憋着的语气,孩子也能听出来。因为孩子的内心都很敏感,我们没感觉,有的家长说:“我弄不懂我孩子,但他对我门儿清”。“门儿清”就是北京话,特别清楚的意思。“他一动我就能让我气起来,一惹我我就能火”。为什么?孩子的内心接收我们的信号是很清晰的,越小的孩子越清晰,刚满月的孩子心冷的人走近他就哭,你要是心很温暖的人走近他,他跟你闹,这个现象还没法解释,但是我有这种感觉,感觉很清晰。这是母性文化内涵的第一个字“虚”,我们一定别太实了,把现实先放一边。教育必须跨越现实,虚下来去养育孩子。

第二个字是要会示“弱”。深圳的母亲都很伟大,能力都很强,但是在孩子面前要会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你的孩子很难自信,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扯过来指着自己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强势表情)。我说你这样的人,谁在你面前都难自信,太厉害了。指着我说:“老师,你给他讲讲怎么自信起来”。有这种妈妈,累死我也培养不出来,因为她的强势已经把孩子想生发的东西给控制住了。生发的东西都很嫩的,像嫩芽一样,你们一阵狂风暴雨就把他刚长出来的嫩芽全给扫了。我指的狂风暴雨是情绪方面的。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我指的是内心。我想这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自信而坚强。拿什么去培养?拿我们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我们就像一个弹簧一样把孩子撑起来。

第三个字是“柔”,我为什么想到这个字呢?因为我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将来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NO,还有极个别的写:我宁愿去死。可怕,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过去有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现在颠倒过来发展了,这句话很难做到了,就是我们缺乏对母性文化内涵的理解。

然后是父性文化,刚才我提出了两个词,就是要求母亲的状态标准是面对孩子、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状态。情绪把控在平和状态,你基本上解读了母性的内涵,只要谁家有这样的母亲,这一个家族都能“养”起来。另外,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母亲用平和的情绪,父亲用风度,来解读自身的文化内涵。这个风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的第一个就是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胸怀的宽广,当然我这几年做家庭教育也碰到很多爸爸爱哭,也容易情绪化。第二个概念:刚毅;第三个概念:坚韧。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点,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也是一种力量,拥有这三点的父亲不说话,他的教育已经做完了。

另外谈到家庭文化的内涵,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光这一点我要讲很多。

下面的简单讲一讲,家庭教育要突破这样的障碍“通情达理”,突破情绪的障碍之后才能达理,才能到达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生活在现实带给我们的情绪、浮躁的空间里看教育,永远看不清,就像雾里看花一样。因为时间关系,前面的这些不谈了,教育的智慧这三个字很简单——时、白、曲。最智慧的教育不是人做出来的,是时间做出来的。《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代表的是时机,时习之,不是经常复习,而是时机。时机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事的点,什么点做什么事,早上起来背英语,晚上写数学,不能早上起来写数学,晚上背英语,这是有时机的概念,这是智慧,不智慧的人不论时机,也把握不住时机,另外时机有跨度的问题,要解决一个问题,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说我要解决孩子写作业慢,我不要今天就解决,我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慢慢养,可能你拿出来三个月,其实用不到三个月孩子就出来了。第二个字:白,教育的智慧接近国画的留白,国画大家都看过,着墨不多,但是留白的部分空间很大,让人想象的空间很大。我们碰到孩子的教育,并不能产生教育的结果,而其他没碰触到的空间,才能发出孩子将来的成就,教育的这部分类似于国画的留白。大师的画着墨不多,尤其是齐白石的画,有人对齐白石画虾做出评价:齐白石画虾不画水,顶多有点水草,但是看他的画能闻到水的清香。教育类似于这个。第三个字:曲。教育的过程求的不是直,求的是弯曲。谁在教育中把这个弯捏得漂亮,教育的效果越好。现在我们深圳的快节奏、快餐文化,教育也是直来直去,马上解决,有效果,有结果。错了,永远没有结果,越做越糟糕。我们说话说三分,本来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讲三分孩子明白的时候他接过来了,这样的效果最大。为什么效果最大?有张力,这个弓拉开了,直的弓是没有力量的。你说:“你错了”。他说:“我知道我错了,我下次再犯”。

最后总结:教育是良心的工作,不是技术活,不是知识层面的工作。是良心的工作,是由心而发的。因为我讲课很少看着幻灯片讲,你们坐着我看着你们表情,心里面有什么直接发过去,这是最直接,最好的。

“教育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这也是几千个孩子的生命从我内心走过之后留给我的一句话,也是我的教育信念。教育是我本人的一个信仰,我在我的书里面写道:自从我归依了教育,心便不再流浪。

“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美、朴素和纯净的爱”。教育的过程很享受,我身心很疲惫,看着年龄不小了,实际上我年龄不大,累得头发都掉了,头发白了一半。这个过程很疲惫,但是内心很享受。辛苦但不痛苦,因为整个过程充满了美,这个美是孩子很天真的笑回报给你的时候,那种美胜过人间的任何花朵,但是你要有心去欣赏,有能力去欣赏。第二个是朴素,教育并不那么花哨,很简单,只要按照我刚才讲的,文化要求我们的状态,这种力量已经散开了,就像花一样,我们离很远都能闻到它的香,但是它生活的空间是极朴素的。另外是纯净的爱,这份爱是无条件的,不功利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大师就是在座的家长,而不是站在台上的老师们。

家长要理解教育的根,理解教育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灵发展史,你们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如何,就把孩子的心灵发展确定在什么样的发展空间上,也是理解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

最后一句话:“当人们的内心从现实的浮躁中解脱时,教育变得如此美丽”。我们能欣赏到美,我希望今天来听课的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美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孩子都非常期待这份美的呈现,这份美的赐予,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家庭的未来,乃至对整个国家未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家长们把这些东西沉到内心,给孩子一个如花般的美丽人生。

我不太爱抒情,我要讲的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很抱歉,专家在我的不断催促之下慌里慌张的结束了。我看了皇甫老师的东西,三个小时都讲不完,所以我只能把时间无情的卡在这里,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大家和老师交流,接下来有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有问题的请抓紧时间举手。

提问:老师您好!非常感谢,听了您的课受益匪浅,使我非常感动。您刚才提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我就想,看到孩子犯一些错,或者是重复性的非常严重的错误,怎么样体现无条件的接纳,或者是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皇甫军伟:孩子在用他的错误测量我们的胸怀。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接纳,首先是孩子在低谷的时候,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接纳能力,而不是学习好的时候、表现优秀的时候,争得荣誉的时候我们的接纳。孩子对我们的测量,就是他在犯最大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胸怀。如果胸怀仅限于他的错误去接纳,我们会痛苦,如果我们的胸怀再大一点,可以看到他犯的错误周围也“长”着他的很多优点,甚至他个性的优势,我们就不会很痛苦的去接纳。这种接纳才能变成一种托举、一种支撑、一种力量。

另外,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给他找一个台阶下,也给你留出一个空间,去发现他的错误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他的能力优势,他个人的优点。有一个关于陶行知校长的很著名的故事:有一个孩子拿着板砖要拍另外一个学生,陶行知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我在办公室等你”。这给彼此都留出了空间,学生先到了,陶行知先生后到,他说:“对不起,我来晚了,我让你来,你就来,做得是对的,我给你一块糖,我让你停下来,别拿砖头拍,你停下来了,你做的是对的,再给你一块糖。你还很听话,你是听话的孩子”。“这件事对不对,是不是错了”?孩子承认错了,认识到错误又给一块糖,这就是接纳和仰视。陶行知那么有名的大家,能给一个孩子道歉“我来迟到了”,这是仰视,任何一个生命在教育者眼里都是值得敬畏和仰视的,因为教育本身的存在都在托举着这些生命。

提问:皇甫老师,很高兴听到您的讲课。大家都知道深圳是节奏比较快的城市,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的“静”字,我很想理解“静”字作为我们家长来说,怎么能对孩子做到“静”?

皇甫军伟:你问得非常好,因为我没有时间展开讲。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副标题——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看待家庭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静”字。为什么不静?因为我们看不清楚,这是第一。

第二,不能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俗称叫“看不开”,才“放不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也需要个人的积累和修炼。包括一个哲学观念,我们去理解,也是要时间的,光认识这几个字是不够的。另外还有文化的介入,父母存在本身,就像一个种子、一个果实一样传递到孩子那儿去。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内核就是我们的文化积淀,这个积淀的多少能够保证你多平静的传输给他。我用文化和哲学化解当下家长的不平静,一年的课我用大半年的时间来借助文化的参与化解人内心教育的浮躁,不是方法问题,它是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有的家长第一次听我讲课的时候很燥,很难受,慢慢的表情变得清晰,眼睛变得很清澈,很有光,用北京话说:看到他比较喜庆。有的人让人一看他的表情想哭,因为内心长期的不平静。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厉害,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进入到这种状态,他能够非常快的吸收别人的思想,吸收知识传递给他的所有信息。

还有另外一个字“和”,我刚才为什么要求母亲要平和?这个字的学问也很大,要做到静,首先要做到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贵中、上和,中是母亲守的礼,母亲守住礼才能站到最舒服的空间里面来,然后才是和。“和”是什么呢?就是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圈进来养着,把优点养大,把缺点慢慢的养得让它沉睡。所有的人都是缺点和优点的统一体,有大优点的人也有大缺点,缺点不要发作,即便要发作,也要适当的发展。你问我的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心中都静下来了,我根本不用讲知识了,教育就解决了,这也是所有的教育专家不敢面对的,因为我做这个课题就解决这个字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如果我不能让你们沉静下来,你们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我抑郁。研究家庭教育五年的时间,进入临界的抑郁状态三次,就是你们内心的那种东西冲击太大了,积淀太多了,自己摆脱不了,我必须找到一种途径,一个是寻求自我的解脱,一个是让大家沉静下来。这个过程是很难的,但是我可以指明两条路,去了解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中西方哲学的东西都可以看,看完这些,你内心的这些不平静的东西就变得简单,变小了,甚至变没了。我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因为这个内容太大了。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所说到的孩子是放出来的,这句话我曾经在访问一个教育非常优秀的家长时听到,您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该放的是什么核心内容,该收的又是什么核心内容?第二,在20年后,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又是什么东西?

皇甫军伟:这两个问题也比较深,我谈的“放”和“收”这两个点。我们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而存在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提供了这么一个空间。我所提倡的“放”孩子,是在我们心里面比较有底的前提下,也就是孩子在这个层面上能够独立的话,我就放,如果能独立一半,我们就放一半。我经常拿我的女儿来举例子,她刚开始不会穿袜子的时候,我只是把袜子套在她的脚指头上,因为在这一点上她不独立,套到她的脚指头上了,后面她能够提上去,那就是可以放的,后面她知道那么穿的时候,我连管都不管。对一个家长要求放的能力比管的能力的内在能量大得多,一般人不敢放,这有一个度。因为这个度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判断,对孩子的心理的判断和把握,因为没有这样的判断力,所以放的度把握不好,如果放了之后就不管了,那不叫放。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觉得你还在背后,能实现孩子自我发展的最佳条件。我说的少管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孩子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而不是我们管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如果要做好放和管的标准,首先提升的是家长的眼睛,提升我们的判断力,如果没有判断力,我讲放和收,你们做起来都没有依据,没有标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20年后,我们再往后推10年吧,30年是一个社会发展完整的过程,就像中国从1949年到1979年是30年,1979年到2009年又是30年,我早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往后30年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重建和精神城堡的重新构建的过程,因为这30年,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能拆的都拆了,能破坏的都破坏了,没有什么有底线的地方。老师打死学生的也有,学生把老师砍死的也有,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领军后面30年的孩子是在道德自律上、道德基准上达到很高素养的人,是30年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引领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人格建构比较丰富和完整的孩子,人格教育、人格素养比较完整、比较丰富、空间比较大的孩子,将来是这个社会的领军者,我对30年后的社会形态没有能力判断,但是我知道,30年后什么人会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提问:皇甫老师,非常有幸听您的讲座,今天是受益匪浅。您刚才说,我们做家长教育不能站在孩子旁边,也不要站在他的身后,而是站在他的前面。我的孩子现在是一个初中生,放大一倍的年龄,就是20多岁,像这个阶段,我应该给他们什么最重要的人生指引?

皇甫军伟: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遍。孩子到了初中,家长应该站到孩子30岁的年龄来看,三十而立,那个时候要“立起来,现在你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也就是保证他30岁能立起来,一个人需要什么?到哪里都能扎下根需要什么?道德素养要有,第二点是自信。初中培养的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个是自信。一个孩子在初二的时候自信立不起来,上高中就很困难,如果孩子的自信立起来了,后面就很好走,这是很关键的点。你教育的内容剩下的的点很少的话,你做起来就简单。另外是习惯,你不要轻易抓习惯,要给每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形成过程,一个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你天天在那里念叨“要养成习惯”,等于把那个种子从土里面抠出来,天天摸一下,摸的时间长了,这一块既不生根也不发芽,反而烂掉了,有的家长就爱干这个。初中培养的一个是自信,一个是习惯,但是前提是有道德,就是他人格形成的过程要在这个阶段完成。说到后面,往家长身上推,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育是父母能给他饱和的爱,让孩子的心不散,这对我们深圳的家长来说,也是比较难的事,谁家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等于有一颗定时炸弹。十四岁这年才是真正较劲的时候,你们得提心吊胆的,他逆反达到了极致,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能量,有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养这个孩子。第一,心不能散,散了之后,他三十立什么立,没根,到哪儿都扎不下去,这是我们看待孩子,尤其是初中的孩子需要注意的,初中的家长再学就有一点晚了,但是幼儿园的家长去理解教育还觉得早着呢。

提问:皇甫老师您好!看到您很高兴。我本来就认识皇甫老师,去年放暑假的时候,我去北京参加过一个学习班,您是其中一个老师,今天在这里看到您,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讲,因为自从认识您以后,我感觉自己简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今年读高中,一个读三年级,以前教我女儿的时候,就没有听过您的课,我有一直感觉很辛苦,但是后来带小那个的时候,就认识皇甫老师,后来听了您的课,我就用您的放压、鼓励等等办法,一直按照您说的方式去对待他。我儿子今年刚刚读三年级,我感觉好舒服,跟我以前带女儿简直就两回事。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回来都很愿意跟我讲,因为我就是用皇甫老师的方法,回来问他:今天怎么啦。就表现自己很弱,他就很强的告诉我今天怎么了。这种方式,我感觉很棒。

我是本地的客家人,去听北京的课回来以后,我忽然之间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客家人就没有一个像这样的老师呢?我们村里面有30到50个男孩子,20多岁的和几岁的不算,其余的有30多个男孩子,我自从听了您的课之后,我忽然之间有这样的想法,就把这些孩子全部聚在一起。因为我上完那个课以后,我感觉有再高的文化,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小孩子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关心。所以学习怎么样教育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我是义务的在村里面把这30多个小孩子聚集在一起,不让他们有多好的成绩,就让他们做一个好人。因为我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我刚开始做的时候感觉很烦,有些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就给皇甫老师打电话,有一段时间我已经放弃了,因为我自己出钱出力在做,结果听到的声音很难听。

我想说,大家一定要对孩子用心的教育,不要用家长的态度压他们。现在他们很自觉的在学习,我一点都不用压他们,他们每天准时的在我指定的地方学习。说到最后,我们家长还是要他们学习。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跟大家分享这样的故事。

用心做一个智慧的教师 篇7

广博的学识始终是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基础

精湛的业务水平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 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 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 自觉拓宽知识领域, 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2.广泛地使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任课教师必须尽早掌握、使用和开发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 为使用校园网,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基础。3.保持谦虚的态度, 时刻做到不耻下问, 向同行学习, 不断进步。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对于教师而言, 首先就是要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 所作所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 逐步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喜欢模仿甚至盲从他人, 常常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 因此,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教师,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 要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大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爱心, 对工作充满责任心, 对未来充满信心,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强化自身素质, 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质量的教育, 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 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 决定了教师执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 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以体验教育为重点,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 人们心理负荷加重, 成人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明显上升,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成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时期, 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 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理压力, 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 就会形成心理疾患, 导致心理障碍。

可见, 从小开始教育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多么重要, 而教师在这其中却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以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评价学生多元化

精选阅读“给力”智慧父母 篇8

作者:蒙谨成墨初

出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穷养儿子富养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这句家教古训告诉我们,不同的性别,需要用不同的养育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孩放养,女孩贵养”的观点更符合我们今天的社会。放养,给男孩足够的空间与磨砺,让他成为一个坚强勇敢、自信自立、奋发图强的男子汉;贵养,给女孩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开拓她的眼界,塑造她的个性,打造她的气质,让她将来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的幸福女人。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作者:祁丽珠

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孩子成长的好与坏,跟父母的责任能力和技巧息息相关,从一定程度上说,为人父母的责任能力和技巧左右着一个孩子的未来。

那么,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来养育我们的孩子呢?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一书中,作者采写了很多优秀的父母,其家教之成功、其家教之优秀,都给父母们作出了好榜样。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作者:施燕出版:

中国妇女出版社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法来对待孩子,那么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将不再是一筹莫展的难题。然而作为教养的基础课题,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便成为重中之重。其中的说与听,便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父母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两个关键点,那么将会逐个突破家庭教育中面临的种种难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对孩子恼火地发出这样的疑问:

“作业写完了没有?”

“……”

“妈妈跟你说话,你听见没有!”

“……”

“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啊?把电视给我关了!”

“……”

本该是最亲密的关系,却是硝烟战火、剑拔弩张。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打交道?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将帮助每位父母解决这样的疑惑,让父母缓解与孩子的紧张关系,结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对抗,带来父母和孩子的合作与和谐关系,促进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上一篇:订货会方案下一篇:七五普法内容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