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篇1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谭安源
我科在院领导正确的领导下,经过科室全体人员一年来不懈的努力工作,在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创建平安医院、医疗护理技术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科全体医护人员以医院制定的“核心制度”为指引,锐意创新,奋发图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培养人才,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2014年度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为总结经验,改进不足,现将2014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在狠抓业务学习的同时,坚持不懈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科室内的人员团结,进一步提高了科室的思想政治意识,增强科室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医德医风方面:我科一直注重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医务人员道德修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我们认真组织科室医师,反复学习了医院的各种文件及规章制度。提升科室服务质量,树立起优质的服务特色和行为规范。我们抓住二甲评审契机,组织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紧密围绕“服务”的基本理念,鼓励服务创新,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病人的生活和经济方面的困难,坚决杜绝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增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工作人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科及医院在广大患者心中的形象,我们运用多种形式,强化正面教育,普及医德医风和岗位职业道德的修养,经常学习模范人物与先进典型的光辉事迹,发扬先进和模范的全心全意
为患者服务的精神。科内定期召开会议,强调安全和质量,定期进行自查自评,对安全以及质量检查不合格表现者给予两彻底:(1)彻底整改、(2)彻底查办。我科将更加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贯彻和执行新农合的相关政策,向患者宣教新农合在我院的优惠政策,体现我院人性化服务和公立医院服务优势。认真结算患者的病历,做到不漏费,不多收费,及时结算患者的清单,减少患者因结算所造成的不便,使患者得到及时快捷的服务。
三、业务素质方面:继续沿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优势,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的业务发展思路,把我科的特色项目建设的更加具有优势。优良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我院乃至我科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优良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推动科室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谨有序的医疗秩序能够确保医疗质量的安全。我科围绕着强化本科室的学科建设,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中心,在思想上转变新思路,在专业上拓展新项目,利用中医的特色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如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肩周炎及软组织损伤、中风后的恢复,得到了患者和家人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科会更加努力发展我科的优势项目。
四、今年适逢二甲复审关键之年,我科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做到医院搬迁和二甲复审二不误,先后三次获得了省卫生厅全省中医现状调研组、省中医协会林丹会长及二甲复审专家“全省功能最全面、社会效益最好、二甲资料最完善”的中医科的美喻。
五、业务理论学习及考试考核:除了医务办组织的三基考核外,我们组织科室内医护人员做好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落实环节指控程序,加强阶段质量检查,进行每二月一次的业务考核,力求使每一名医生能够达到考核的目标。组织全科室人员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一步规范科室医护人员的执业行为,做到依法行医、因病施治,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疗和护理的核心制度,切实加以督导、检查、质控,不断的规范提高全科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进一步防范和遏制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科室每周一进行大查房,强化质量管理和业务学习。增强全科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的意识,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工作,重点做好了物品、无菌包的消毒管理工作。
六、学科建设方面:加强领导,建立院、科室、人员三级管理体制。科室成立学科核心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具体事务的整体规划及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学科具体建设规划及落实,抓队伍建设,抓任务分解以及目标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贯彻落实。强化梯队建设,培养高效队伍。根据本学科总体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进修计划。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富有开拓精神的年轻学科建设梯队。为提高科室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水平,我科今年吸收了三名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增添了自制中药,引进了射频治疗拓展中医治疗领域。
在科室带头人的带动下,我科医师向科技化,技术化方向发展,解决广大患者的病痛,并充分运用各种针法,灸法,推拿按摩,中药疗法及配合各种康复仪器进行康复治疗、功能训练治疗各种疾患,努力挖掘中医文化精髓,攻坚疑难杂病,造福各族人民。
七、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科内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且是全院抗菌素使用比率(5.3-6.4%)最低的科室,为医院控制抗生素比率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利用中医特色治疗疾病取得理想的疗效,为患者改变疾病和痛苦或提高生活质量。
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医疗技术上有待于提高,特种病或专科的病没有独特优势,人才培养没有持续性及专长技术,人员上的缺少和科室病床的增加,科室配套的治疗设备仍缺等问题。
中医科
二0一四年十二月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篇2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09年~2014年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文中所指的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本文的研究指标包括中医医院的机构数量、人员数、床位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及资产情况等。
1.2 研究方法
通过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主要运用构成比、年均增长率等指标对全国中医医院的相关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中医医院的数量变化情况
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医医院的机构数量呈持续增加趋势,2014年为3115家,较2009年增加了387家,增长了14.2%,年均增长率为2.2%。机构类别以中医综合医院为主,2014年为2 649家,占85.0%,较2009年增加315家,增长了13.5%,年均增长率为2.1%,略低于中医专科医院年均2.8%的增长率。机构等级方面,以二级中医医院的数量最多,2014年为1 629家,占比超过50%;一级中医医院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3.3%,无等级的中医医院数量逐渐减少,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提档升级的速度加快,上等级的中医医院越来越多。床位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14年最多,达665 005张,年均增长率为9.5%;其中5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院数逐年增加,2014年有323家,比2009年增加211家,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率达19.3%,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医医院规模得到扩大,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见表1。
2.2 全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情况
我国中医医院的在职职工总数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80.5万人,较2009年增加了28.7万,增长了55.3%,年均增长率为7.6%,《全国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标准(试行)》规定,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的比例为1:1.3~1:1.7,而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比呈递减趋势,2014年仅为1:1.21,尚未达到文件规定的标准。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中药师的人数均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4.8%、5.9%、10.2%、4.0%、3.9%,可见注册护士的增长速度最快;医护比从2009年的1:0.85增加到2014年的1:1.16,而2014年综合医院的医护比为1:1.44,虽然医护比在增加,但与非中医类综合医院的医护比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床护比2014年为1:0.4,详见表2。
2.3 全国中医医院的万元以上设备情况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较2009年净增长了144.5%,年均增长率达16.1%;设备台数从2009年的205 296台增长到2014年的442 501台,增长了115.5%,年均增长率达13.7%。其中,10万元~49万元、50万元~99万元、100万元及以上的设备台数均呈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2.5%、17.4%。表明我国中医医院的现代医疗设备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能力[4],见表3。
2.4 全国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情况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房屋建筑面积、业务用房面积总量呈增长趋势,2014年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45.0%、53.8%,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4%;床均业务用房面积从2009年的63.1m2下降到2014年的56.3m2,这与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中要求的床均业务用房面积为85 m2的差距越来越大;可喜的是,危房面积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表明国家对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已显现出一定效果。见表4。
2.5 全国中医医院的收支情况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总收入、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业务收入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15.4%、16.9%;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院均总收入、院均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院均业务收入分别为7831.6万元、707.9万元、6992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6%、12.9%、14.4%;其中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政府对中医医院的财政补贴有所下降。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总支出、财政专项支出、业务支出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9%、20.3%、13.9%,2014年中医医院的院均总支出、院均财政专项支出、院均业务支出分别为7487.3万元、317.7万元、6148万元,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17.7%、11.4%;中医医院的收支结余大幅度增加,2014年较2009年增长了219.2%,2014年的收支结余率为4.4%,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越来越好。详见表5。
2.6 全国中医医院的资产与负债情况
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我国中医医院的总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负债、净资产都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1%、19.2%、11.4%、20.2%、9.7%;值得关注的是中医医院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2014年达49.48%,而同期综合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为46.95%,同时,2009年以来综合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中医医院,表明中医医院处于负债运行状态,且负债情况较综合医院严重,这与中医医院扩大规模、新建房屋和购置大型设备有关,同时也说明财政投入相对不足[5],故政府应加大对中医医院的财政补助,以减轻医院的负债压力。详见表6。
3 讨论
3.1 2009年~2014年全国中医医院得到快速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的方针,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点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看,2009年~2014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中医医院的机构数量、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资产、房屋建筑面积等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且中医医院的危房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政府对中医医院采取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中医医院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3.2 政府应加大中医医院的财政投入以增强其偿债能力
2009年~2014年,中医医院的负债总额依次递增,2014年负债总额较2009年增长了2.01倍(201.8%),年均增长率高达20.2%,2014年的资产负债率为49.48%,比2009年增加了13.35%,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高于非中医类综合医院的资产负债率。有研究[3]表明,资产负债率超过40%就可能会出现财务风险。可见我国中医医院存在较高的偿债风险隐患;此外,虽然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逐年增多,但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较2009年降低了0.86%,这就使得中医医院会更多地寻求外部资金来求生存和发展,导致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风险较大[6]。故政府应注重加强对中医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对补助资金进行合理安排,以减轻中医医院的资金压力。另外,中医医院应积极采取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不同的投资主体,获取社会援助,缓解医院资金方面的困难[7];中医医院还要加强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医院管理者尽早采取措施,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从而避免风险的出现,保持医院平衡持续地发展[8]。
3.3 中医医院应加强基础建设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齐全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中医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9]强调,要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医医院的床均业务用房面积逐年下降,2014年仅为56.3m2,与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的规定差距越来越大,表明业务用房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床位的增长速度,而房屋建筑面积,尤其是业务用房面积不足将不利于满足居民对于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故中医医院应加大对业务用房的建设。其次,10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虽然占总设备台数的比例一直在增加,但增长缓慢,2014年的占比也仅为23.3%,说明我国中医医院十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总体偏少。现代医疗诊断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所以中医医院需加强对十万元以上设备的投入,同时积极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有效地联系起来,整体提高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窦蕾,唐淑云,尹爱田.基于秩和比法对山东省县级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377-378.
[2]许允兵.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6)[2016-06-01].http://edu.china.com.cn/2016-03/06/content_37950443_2.htm.
[3]新华社.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EB/OL].(2016-02-26)[2016-06-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6/c_1118173232.htm.
[4]孙晓东,郑格琳,陈思,等.我国中医医院资源与经济运行情况简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9):51-53.
[5]敖检根,万贻平.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规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79-81.
[6]程薇,房耘耘,柴冬丽.中医医院的经济运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22-25.
[7]虞兰香,李丽勤,张文斌.湖北恩施州某县级中医院的发展现状及策略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181-183.
[8]于洁琼,杨科,孙经杰,等.山东省医改前后县级中医医院资产负债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10):84-86.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篇3
《中医正骨》具有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性强、办刊定位准确、发行量大、图文并茂等特点,办刊宗旨是:突出中医骨伤特色,反映学术进展,交流新经验,报道新成果,传递新信息,为促进中医骨伤科现代化服务。
该刊为月刊,大16开本,8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月20日出版,铜版纸彩色印刷,每期定价RMB 8.00元,全年定价RMB 96.00元。国内读者请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36-129;国外读者请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联系(邮政编码:100048,北京399信箱,国外代号:M 4182)。创刊20余年的《中医正骨》杂志将继续坚持办刊宗旨,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更加充足,快捷的科技信息。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启明南路82号《中医正骨》编辑部 邮编:471002
电话:0379-63551943 63546705 E-mail:zyzg1989@126.com 网址:http://www.zyzgzz.cn
登封市中医院2014年工作计划 篇4
1、加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迎查工作领导小组和评审迎查工作办公室(简称迎评办)建设;召开全院评审迎查工作动员大会,院长与各科室、部门负责人分别签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迎查工作责任书。
2、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并认真落实《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3版)》、《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3年版)》、《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版)》,做好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迎查。
3、开展自查自纠,参观学习,上级专家指导预评估,以及2011-2013年档案整理工作,迎评办完成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自查报告,向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提出二甲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书面申请。4、1-4月份完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迎查工作。
二、做好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互监督与制约,把医德医风教育纳入医务人员的教育、考核、晋聘评先评优和各种奖惩范围。
2、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内容》要求,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3、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定期进行 2 “三基”培训考核。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学分的比例达到100%。
6、建立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考评记录完整
7、引进或培养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3—5名。中医药本科毕业生10-20名。
8、完成临床骨干医师培训工作;派出10-15名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9、完善中医师带徒制度,培养中医传承人3-5名。
10、培养或引进副主任中医师5名。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工作
1、进一步完善《中草药使用参与率考核办法》和《特色优势病种诊疗规范考核办法》,并纳入每月科室综合目标考核。
2、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40种,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每个临床病区开展中医护理技术≥3项,每个临床科室建立规范中医综合治疗室。
3、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中医疗效,促使门诊人次和住院病人数进一步提高。力求中医临床科室门诊占全院门诊量80%以上,日均门诊700人次以上。门诊处方中中药、中成药处方占处方比例达55%以上,中药饮片收入占中药收入的65%。全部住院病人中医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达70%以上,住院病人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10%以上或中药收入(含饮片、颗粒剂、中成药)占药品收入比例、中药饮片收入较上年提高5%,饮片收入占中药收入≥50%。
4、积极参加国家视频会议、交流与培训等工作,建立 3 远程会诊平台,并开展会诊工作。
5、每个临床科室开展至少3个常见病及优势病种或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和特色,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每月上交该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应用病历不少于4份。
6、临床科室实施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并制定实施方案。每月上交该路径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病历不少于1份。
7、制定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纳入每月科室综合目标考核。
8、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走廊和候诊区宣传中医药知识,探索并逐步形成院训院歌。
9、加强“治未病”门诊,开展体质辨识600人次;继续做好“冬病夏治”和“冬病冬治”活动。“治未病”专科门诊年人次达3600人次以上。
10、年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中医卫生大讲堂12次以上,推广中医适宜技术6项,受益人群达6600人次以上。
11、利用中医药视频平台,继续开展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等形式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12、举办郑州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项或举办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一项。
13、全体医药护技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60个学时以上。
14、脑病科申报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肿瘤科、肛肠科申报郑州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单位。
15、投入中医专科科研发展资金35万,积极开展中医 4 特色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工作,鼓励中医药传统疗法继承和发展。
16、继续参加河南省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检测活动,保质保量完成医疗质量检测任务。
17、落实《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加强中药药事管理,建立中药饮片采购制度,辩证使用中草药和中成药,提高中药服务水平。
18、落实《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和辨证施护工作。
四、落实岗位职责,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颁布的各种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尤其要落实医护核心制度和技术操作流程。
2、进一步完善医疗、护理、满意度三项考核制度并执行奖优罚劣。
3、加强病历书写规范化培训、医患沟通记录及医疗安全等法律法规培训,降低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4、强化病历质量三级评审制度,加强归档病历和运行病历质量管理。
5、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及评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6.建立科主任工作手册,要求书写及时、规范、完整,纳入每月重点考核。
7、提高依法执业意识,加强技术准入,规范执业信息公示。
8、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医疗纠纷发生率≤2‰,全年无30%以上责任重大医疗纠纷赔偿发生。5
9、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1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教育合格率达95%以上。
11、加强临床科室巡视工作及安全保障工作,避免伤害医护人身安全事件发生。
12、加强医疗器械、水电供应、锅炉、电梯、发动机、压力容器、危险品仓库等巡查维修力度,确保安全生产。
13、加强消防知识培训,确保消防安全。
五、做好门诊综合楼建设工作,加快建设,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强化工程质量,力争12月底主体工程完工。
六、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严格执行农合、医保政策,落实总额预付和单病种限价等制度。
七、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制度。
1、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提高卫生应急,救治处置力度。
2、传染病管理规范,无迟报、漏报现象.3、完成上级安排疾控防制任务。
八、做好孕产妇的妇幼保健工作,1、降低新生儿死亡,消除孕产妇死亡。
2、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0%以上。
3、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率达90%以上。
4、孕产妇尿碘检查率达95%以上。
九、完成对卢店、东华、白坪、徐庄、唐庄、送表矿区等六个卫生院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及专家咨询会诊工作。
十、做好党建、工会、共青团等工作。
十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医疗救助活动。
十二、按时完成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篇5
以《中医医院工作指南》为工作指南,以二级甲等中医院为工作为目标,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为进一步抓好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今年的护理工作要以抓好护理质量为核心,围绕医院的发展规划,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质量、安全”,为工作重点的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现制定2014年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队伍素质
1、中医知识的培训,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今年的培训重点仍是“西学中”知识的培训,护理部制定的《2014年中医院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计划》,同时也积极参加医务科举办的中医知识培训班,护士认真听课,并要做好课堂笔记和自学内容的笔记,使护士将学到的中医知识有效的运用到临床中。每个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3项,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做好患者的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及康复护理等。
2、科室每月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内容以中医知识为主。年终对技能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护士医院给予奖励。
3、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力度,非中医院校毕业或非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我院工作,3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4、护理部将采取多种渠道,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鼓励中、青年护士参加自学、广播电视大学考试,争取到年底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护士人数的70%。
5、选送护理骨干到省内外参加短期中医护理知识培训学习,以管理知识、专科知识进展为主。
6、争取每年在院内举办护理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1-2项。每月科内业务学习1-2次,护理查房1次,操作培训等。护理部组织全院中医护理业务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重点要规范护理查房,提升查房质量,以提高中医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
二、护理质量管理是核心,加大质量控制力度
1、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护士长及质控小组,经常深入病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整改措施。
2、以过细、过精、过实、过严的严谨态度抓好每项护理工作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其中环节质量是重点。护理部将深入科室规范各环节管理。
3、护理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考核,及时通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4、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工作制度,护理部每月进行分级护理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将检查情况汇总,反馈,整改。
5、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减少安全隐患,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错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使护理文书标准化和规范化。
6、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执行,作好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果应达标。同时,作好随时消毒、疫源地消毒、终末消毒、日常消毒工作。使用后的物
品按处理原则进行消毒,一次性物品按要求管理、使用、处理。
三、护理安全则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护理安全工作长抓不懈,充分利用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1、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把安全护理作为每月护士长例会常规主题之一,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讨论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3、护理部进一步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抓好各层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安全工作,继续坚持护士长夜查房和节前安全检查和节中巡查。
4、科室护士长坚持毒麻药品、抢救药品、用物班班交接,抢救仪器保持功能状态,保持抢救物品良好率达100%。抓好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病人的环节监控,时间的环节监控和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新毕业、实习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或家庭发生不幸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重点查房。
(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危重、大手术后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合理搭配年轻护士和老护士值班,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夜班交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进行不定时查房。
(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特殊用药、压疮预防、病人管道管理、各种过敏试验,手术前准备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应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
四、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责任护士真诚接待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做入出院病人健康宣教。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各个班次随时做好教育指导及安全防范措施。
3、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处方,每两月召开一次工休座谈会,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对服务态度好与坏的护士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
五、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提高护士服务品质
开展温馨服务:
1、为病人多做一点:多巡视、多观察、多关心、多照顾、多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
2、为病人多讲一点:多指导、多宣教、多沟通、多解释病人疑问,主动做好健康教育、主动征求患者意见。提高护士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护士服务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
3、让病人方便一点: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提供病人便捷的服务。
4、让病人满意一点:通过开展特色护理温馨服务活动,创建护理服务特色,提高护士服务品质,提高护理质量。
5、及时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给出满意的答复。
六、强化护理管理素质教育,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积极组织护士长参加院外各级护理管理学习班,主要是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人群对护理的服务需求,新的护理工作展望以及护士长感情沟通交流等;帮助科室发展稍慢、个人能力稍欠缺的护士长。以外出培训学习、院内工作督导、科室间参观借鉴等方式提升护士长管理水平,构建一支活力、智慧的护理管理团队。
七、加快中医药建设的推广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的内容,中医医院每个科室至少开展2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各护理单元在去年开展2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基础上再增加1项,突显中医特色。
八、加强医院院感预防和控制工作(详见2014年医院院感工作计划)
九、护理质量考核目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90%
2、护理基础操作合格率≥95%
3、一级护理合格率≥90%
4、优质护理工作质量≥95%
5、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90%
6、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100%
7、急救物品及设备完好率100%
8、各种护理记录情况(应完整)
9、中医特色护理质量≥90%
10、中医护理质量≥90%
11、病区管理质量≥95%
12、分级护理质量≥95%
13、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合格率100%
14、病床使用率≥90%
15、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16、100~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8%
17、褥疮发生率0%
18、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
19、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20、护理大查房常规1次/月
21、工作间管理(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办公室)检查是否规范(如物品摆放、物品的准备、消毒制度)
22、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90%
23、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共和县中医院护理部
2014年肝病科中医护理常规 篇6
中医护理常规
(第十版)(2014年版)
2014年9月修订
前3位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着、黄疸、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2、肝硬化腹水(鼓胀)中医护理常规
3、原发性肝癌(肝癌)中医护理常规
其他病种护理常规
4、慢性重型肝炎(瘟黄)中医护理常规
5、脂肪性肝炎(肝癖)中医护理常规
6、代偿期肝硬化(积聚)中医护理方案
7、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常规
8、肝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黄疸、胁痛、肝着)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肝着)
1、中医病名:黄疸BNG020、胁痛、肝着
2、西医病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B18.101 肝着:系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气机逆乱而变生诸症,并且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症见乏力、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捶击稍舒、喜热饮、身目小便黄染等。临床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中医“肝着”范畴。
胁痛、黄疸:慢性病毒性肝炎以两胁疼痛为主要症状者诊断为胁痛;以身目小便黄染为主要症状者诊断为黄疸。
二、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两胁疼痛、身目小便黄染,乏力、胸胁痞闷不舒、喜热饮、胀痛、捶击稍舒、体重减轻、失眠,身目尿黄。
2、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或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其它:肝肿大、肝掌、蜘蛛痣等。
三、临证护理
1、湿热蕴结证: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臭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1)施护原则:清热、利湿、解毒。
(2)病室宜安静,凉爽。注意卧床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3)保持大便通畅以清热祛湿,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4)中药浴足:用茵陈解毒汤(孙同郊经验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孙同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成果>2007BAI10B01-071)加减,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5)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照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6)中药穴位敷贴,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等穴。每日一次。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甚,胸闷,纳差善太息,得嗳气稍舒,大便不调,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
(1)施护原则:疏肝、解郁、理气。
(2)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豁达开朗则肝气 条达。
(3)中药浴足:用柴胡疏肝散合清热解毒除湿汤(协定处方)加减等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4)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 中医诊疗设备)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5)中药穴位敷贴,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等穴。每日一次。
(6)保持大便通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经直肠给药以清热祛湿,每 天一次或两次。
(7)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治疗,选 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满,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
(1)施护原则: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2)病室宜安静,凉爽。注意卧床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3)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 备)治疗,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4)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5)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肝俞、期门、胆俞、中脘等穴。每日一次。
(6)中药浴足:用逍遥散加减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等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7)保持大便通畅以清热祛湿,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4、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经少或经闭,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1)施护原则:养血柔肝,滋阴补肾。(2)病室宜安静,向阴,凉爽。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3)宜针不宜灸,忌用温热疗法。
(4)中药浴足:用养血柔肝,滋阴补肾的中药一贯煎合清热解毒除湿汤(协定处方)加减等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5)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6)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曲池、肝俞、期门、胆俞、阳 陵泉等穴。每日一次。
5、脾肾阳虚证:畏寒喜暖,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完谷不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或迟。
(1)施护原则:温补脾肾。
(2)病室宜安静,凉爽。注意卧床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3)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治疗,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4)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5)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肝俞、期门、胆俞、中脘等穴。每日一次。
(6)中药浴足:用温补脾肾的中药附子理中汤加减等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6、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1)施护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2)病室宜安静,凉爽。注意卧床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3)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
备)治疗,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4)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照射,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5)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肝俞、期门、胆俞、中脘等穴。每日一次。
(6)中药浴足:用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中药膈下逐瘀汤加减等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四、饮食护理
1、以清淡为主,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可食肉类、鱼类、蛋类和乳制品等动物蛋白质,以及大豆、豆腐等豆类的植物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烟酒。
2、辩证施膳
(1)湿热蕴结证:饮食宜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如黄瓜、冬瓜、苡仁、赤小豆、西瓜、鲜藕汁等。药膳:茵陈瘦肉汤、白术粥等。
(2)肝郁气滞证: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解郁、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药膳:柚皮粥、麦芽青皮饮等。做到饮食有节,不宜饱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物,戒酒。(3)、肝郁脾虚证:饮食宜疏肝解郁,健脾和中之品,如茯苓、白术、山药、太子参泡水饮等。药膳:党参黄芪粥,茯苓粥、金橘山药粟米粥等。
(4)肝肾阴虚证:饮食宜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之品,如枸杞子、当归、百合、沙参、麦冬等。药膳:桑椹粥,百合粥,枸杞子甲鱼汤等。
(5)脾肾阳虚证:饮食宜食温补脾肾之品,如牛肉、羊肉、狗肉、山药、生姜、党参、桂圆、荔枝、陈皮等。药膳:淫羊藿(仙灵脾)茯苓炖鹌鹑、益智仁、冬虫草炖鹅肉、人参北芪炖乳鸽等。
(6)瘀血阻络证:饮食宜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之品。如:粳米、玉米;荠菜、香菜、胡萝卜、佛手、生姜、油菜、茄子、黑木耳、藕、山楂。药膳:①山楂红糖汤:山楂10枚,冲洗干净,去核打碎,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约20分钟,调以红糖进食。可活血散瘀。②黑豆川芎粥:川芎10克用纱布包裹,和黑豆25克、粳米50克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用药护理
原则是合理用药,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辩证使用中药和院内制剂。
1、湿热蕴结证:茵陈解毒汤(孙同郊经验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孙同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加减。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2、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合清热解毒除湿汤(协定处方)加减。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3、肝郁脾虚证:逍遥散加减或柴芍六君子汤加减。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4、肝肾阴虚证:一贯煎合清热解毒除湿汤(协定处方)加减。中药汤剂宜饭后温凉服。
5、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中药汤剂宜温服。
6、瘀血阻络证:膈下逐瘀汤加减,中药汤剂宜温服。
7、辩证使用专科制剂:(酌情选用)
(1)愈肝颗粒(医院专科制剂):清热解毒、疏肝健脾、凉血活血,主治慢性肝炎证实属。口服,一次10g,每日三次,(2)利肝舒颗粒(医院专科制剂):清热解毒、疏肝健脾、凉血活血。一次10g,每日三次。1月为1疗程。
(3)参仁活血颗粒(医院专科制剂):益气活血,清热除湿。口服,一次10g,每日三次。1月为1疗程。
(4)香砂参术颗粒(医院专科制剂):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口服,一次10g,每日三次。
(5)复方甘草酸苷片:疏肝解郁、健脾。口服,一次2粒,每日三次。(6)参芎葡萄糖液100ml静滴,每日一次;或丹参粉针:0.4g加入5%G·S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7)参脉注射液:益气养阴,20-50ml加入5%GS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黄芪注射液:30-60ml加入5%GS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六、并发症护理
慢性乙肝重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
1、严格卧床休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肝细胞恢复,并应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双下肢水肿者给予抬高双下肢,促进双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2、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
3、加强口腔护理,每日餐后用口腔护理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4、限制人员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应注意观察其发热的热型、特点、规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39℃时,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并注意观察体温骤降后有无虚脱现象。
6、患者由于腹胀、纳差、利尿,多有血容量不足,发生腹腔感染后更容易发生休克,并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除了要注意监测血压、脉搏的变化外,还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极度乏力、口干、表情淡漠、烦躁等休克的早期表现,及早发现休克,予以纠正。
7、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七、健康指导
1、宣传各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及传播知识,具体指导实施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措施。重视预防接种的作用,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2、进行病毒性肝炎的有关知识教育,强调急性肝炎彻底治愈的重要性,说明肝炎迁延不愈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实施恰当的治疗计划,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介绍病毒性肝炎反复发作的诱因,应避免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酗酒、不合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
4、加强自我护理,生活用品专用,如牙刷、毛巾、碗筷等,应每周消毒2次。
5、临床治愈后休息1~3个月,可逐步恢复工作。
6、提倡用流动水洗餐具、洗手,保护好水源。
7、定期复查,一旦发病,应合理治疗,规范用药。忌乱投医。
8、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勿气恼忧思。
肝硬化腹水
(鼓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1、中医病名:鼓胀(BNG050)
2、西医病名:肝硬化腹水(K74.653)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临床表现
1、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
2、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
3、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
4、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 痕,多为血鼓。
三、临证护理
1、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食后作胀,嗳气,尿少,苔白腻,脉弦细。
(1)施护原则: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2)保持稳定情绪。消除急躁、忧郁、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防止七情所 伤等加重病情。
(3)注意保温,勿使受凉,使气行而痛减。(4)准时记录每日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
(5)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6)中药脐疗:甘遂消鼓贴外敷神阙穴配合TDP照射(泸州医学院课题:),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7)中药熏药(浴足):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孙同郊经验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孙同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8)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蒲黄尿毒灌肠液(专科医院制剂)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9)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10)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2、水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神倦怯寒懒言,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或迟。(1)施护原则:温中健脾、行气利水。(2)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4)中药熏药(浴足):辩证使用中药浴足,辩证处方,以中药浴足。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5)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6)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蒲黄尿毒灌肠液(专科医院制剂)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7)中药脐疗:甘遂消鼓贴外敷神阙穴配合TDP照射,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8)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3、水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1)辩证施护:清热利湿、利水退黄、行气活血。
(2)病室宜安静,向阴,凉爽。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3)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4)中药脐疗:甘遂消鼓贴外敷神阙穴配合TDP照射(泸州医学院课题:),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5)中药熏药(浴足):用加味茵陈四苓汤(孙同郊经验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孙同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加减,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
(6)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蒲黄尿毒灌肠液(专科医院制剂)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7)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4、瘀结水留证:腹大坚实、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黧黑、面颈胸前有血痣、手掌赤痕、唇紫褐,大便色黑,舌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1)辩证施护:活血化瘀、行气利水。(2)病室宜安静,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3)中药脐疗:中药脐疗:甘遂消鼓贴外敷神阙穴配合TDP照射(泸州医学院课题:),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4)中药熏药(浴足):用调营饮加减,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5)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蒲黄尿毒灌肠液(专科医院制剂)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6)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5、阳虚水盛证:腹大胀满不舒,朝宽暮急、面色白,神疲怯寒、肢冷或下肢肿、尿少、舌淡胖紫、脉沉弱无力。
(1)辩证施护:温补脾肾,化气利水。(2)病室宜安静,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3)中药脐疗:甘遂消鼓贴外敷神阙穴配合TDP照射(泸州医学院课题:),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4)中药熏药(浴足):用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5)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蒲黄尿毒灌肠液(专科医院制剂)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6)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6、阴虚水停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鼻衄,尿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1)辩证施护: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2)病室宜安静,向阴,凉爽。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3)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4)中药脐疗:甘遂消鼓贴外敷神阙穴配合TDP照射,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5)中药熏药(浴足):养阴益气活血利水汤加减。(孙同郊经验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孙同郊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煎水口服后,中药药渣煎水浴足。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6)有黄疸者,退黄灌肠液(协定处方)150ml保留灌肠,合并肝肾综合征者,蒲黄尿毒灌肠液(专科医院制剂)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7)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四、饮食护理
1、节制饮食,饥饱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勿进尖硬食物,以免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有肝性脑病倾向者则以糖类为主,严格限制动物蛋白摄入量。
2、辩证施膳
(1)气滞湿阻证:饮食宜疏肝理气,除湿散满之品,如冬瓜、薏仁、赤小豆、鲫鱼等。药膳:茵陈瘦肉汤、白术粥等。
(2)水湿困脾证:饮食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之品,如山药、萝卜、冬瓜、黄瓜、鲫鱼等。少食具备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饮食宜偏热服用。药膳:芪苓粥、山药甲鱼汤等。
(3)水热蕴结证:饮食宜清热利湿、利水退黄、行气活血之品,如枸杞子、当归、百合、沙参、麦冬等。药膳:桑椹粥,百合粥,枸杞子甲鱼汤等。(4)瘀结水留证:饮食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之品,活血食物有:薏苡仁、冬瓜、黑木耳、藕、山楂。药膳:①赤小豆鲫鱼汤。②桃仁粥。
(5)阳虚水盛证:饮食宜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之品,如牛肉、羊肉、狗肉、山药、生姜、党参、桂圆、荔枝、陈皮等。药膳:胡桃山药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6)阴虚水停证:饮食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之品,如枸杞、知母、麦冬、山药、甲鱼、黄金、首乌、等。药膳:枸杞猪肉汤、黑芝麻芡实粥等。
五、用药护理
原则是合理用药,避免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1)保肝治疗: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光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可一种或两种联合运用;
(2)抗病毒治疗:可视病人情况选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3)其他治疗: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相应处理。低蛋白血症者,予血浆、人血白蛋白支持治疗;积极处理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
(4)辩证使用中成药:参仁活血颗粒(医院专科制剂)、茵陈四苓颗粒(医院专科制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六、并发症护理
1、肝昏迷:
(1)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2)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
(3)加强安全防护,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
(4)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切不可为了使患者转入安静,滥用镇静剂。(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6)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时采取乳果糖口服,必要时给米醋稀释灌肠或中药灌肠通便。
(7)、加强饮食护理。患者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嘱患者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
2、上消化道出血:
(1)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出入量。(2)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3)出血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根据病情让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误吸。
(4)烦躁者给予镇静剂,门脉高压出血患者烦躁时慎用镇静剂。
(5)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6)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7)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8)注意保暖。
3、电解质紊乱
(1)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2)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及白蛋白等,并观察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随时监测血电解质。
4、肝肾综合征:
(1)绝对卧床休息。一般取高枕半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平卧,以免腹腔积液压迫肾脏血管,引起肾脏灌注减少,加重功能性肾衰竭。对于合并肝昏迷者,头应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严格控制饮食,宜给低盐、低蛋白、维生素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应避免粗糙食物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发生消化道出血。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肝肾综合征中、末期,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包括饮水、饮食、输液入量等,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比重,每日定时测量体重、腹围。应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体重每天减轻不超过0.5 kg为宜。
(4)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
七、健康指导
(1)宣传肝硬化的发病及传播知识,具体指导实施预防肝硬化患者病情恶化的措施。
(2)进行肝硬化的有关知识教育,说明肝硬化迁延不愈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实施恰当的治疗计划,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介绍肝硬化反复发作的诱因,应饮食有节,禁忌烟酒,以免伤脾生湿,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
(4)生活起居有常,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劳倦、房事所伤。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预防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5)注意调节情志,精神开朗,心情舒畅,保持乐观坦荡的情绪,解除顾虑和烦恼,安心调养。(6)饮食有节,禁忌烟酒,以免伤脾生湿,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有腹水者饮食应少盐或无盐,因食盐有凝涩助之弊,多食则水湿之邪留滞而病情反复。勿进尖硬食物,以免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7)定期复查,一旦发病,应合理治疗,规范用药。忌乱投医。(8)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勿气恼忧思。(9)生活在血吸虫疫区者,注意防止再感染。
原发性肝癌(肝癌)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肝癌;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
二、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肝肿大且有触痛,黄疸,脾肿大,腹水。(2)形体消瘦,纳呆乏力。
(3)常有较长时间食欲减退、乏力、胁痛病史或黄疸病史。
三、临证护理
1.肝郁脾虚证:上腹肿块胀闷不适,消瘦乏力,倦怠短气,腹胀纳少,进食后胀甚,口干不喜饮,大便溏数,小便黄短,甚则出现腹水、黄疸、下肢浮肿,舌质胖、舌苔白,脉弦细。(1)施护原则:健脾益气,疏肝软坚
(2)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豁达开朗则肝气条达。(3)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饮食不慎损伤脾胃,进而伤及正气。
(4)中药熏药(浴足):辩证使用中药。煎水,500ml,浴足。每日一次。(5)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章门、肝俞、期门、内关等穴。(6)疼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7)手术或介入治疗。
2、肝胆湿热证:头重身困,身目黄染,心烦易怒,发热口渴,口干而苦,胸脘痞闷,胁肋胀痛灼热,腹部胀满,胁下痞块,纳呆呕恶,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或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1)施护原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2)嘱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肤色等变化。(3)胁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4)有腹水者,记24h出入水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5)中药熏药(浴足):辩证适用中药。煎水,500ml,浴足。每日一次。(6)疼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7)手术或介入治疗。
3、瘀血内结证:上腹肿块石硬,胀顶疼痛拒按,或胸胁疼痛拒按,或胸胁炽痛不适,纳差乏力,时有寒热,女子见月事不下,舌质红或暗红或紫见瘀点,脉细涩。
(1)施护原则: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2)慎起居,防寒凉,局部宜保暖,适当活动,以利活血。
(3)调情志,开导劝慰病人少忧郁、勿恼怒、心平气和、豁达开朗则肝气条达。(4)中药熏药(浴足):辩证适用中药。煎水,500ml,浴足。每日一次。(5)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足三里、章门、肝俞、期门、内关等穴。(6)疼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7)手术或介入治疗。
4、脾虚湿困证:腹大胀满,神疲乏力,身重纳呆,肢重足肿,尿少,口粘不欲饮,时觉恶心,大便溏烂,舌淡,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细弦或滑或濡。(1)施护原则:健脾益气,利湿解毒
(2)嘱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肤色等变化。(3)多饮水,可用桂圆泡水代茶饮。(4)畅情志,忌忧虑。做到生活起居有常。(5)饮食温热,忌寒凉。
(6)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章门、肝俞、期门、内关等穴。(6)疼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7)手术或介入治疗。
5、肝肾阴虚证:臌胀肢肿,蛙腹青筋,四肢柴瘦,短气喘促,唇红口干,纳呆畏食,烦躁不眠,溺短便数,甚或循衣摸床,上下血溢,舌质红绛、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或脉如雀啄。
(1)施护原则:清热养阴,软坚散结
(2)嘱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舌苔、脉象、神志、肤色等变化。(3)疼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4)腹胀者有腹水者,记24h出入水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5)中药熏药(浴足):辩证适用中药。煎水,500ml,浴足。每日一次。(6)疼痛,可针刺肝俞、足三里、阳陵泉、期门、三阴交等穴位。(7)手术或介入治疗。
四、饮食护理
1、日常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减少胃肠道的负担。
2、多吃含维生素A、C、E的食品,如:绿色蔬菜和水果,如芥蓝、包心菜、胡萝卜、油菜、蒜、植物油、鱼等.3、坚持低脂肪、高蛋白质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及酸奶、鲜果汁、鲜菜汁。
4、辩证施膳
(1)肝郁脾虚证:饮食宜健脾益气,疏肝软坚之品,如茯苓、白术、山药、太
子参泡水饮等。药膳:党参黄芪粥,茯苓粥、金橘山药粟米粥等。(2)肝胆湿热证:饮食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如萝卜、黄瓜、冬瓜、苡仁、赤小豆、西瓜、鲜藕汁等。药膳: 绿豆薄荷薏米粥。
(3)瘀血内结证:饮食宜祛瘀软坚、兼调脾胃之品,活血食物有:粳米、黑木耳、藕、山楂、当归。药膳:①山楂红糖。②黑豆川芎粥。
(4)脾虚湿困证:饮食宜健脾益气,利湿解毒之品,如黄豆、牛肉、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柑橘等。少食肥甘之品,食物,如猪肉、糕点、糍粑等。饮食宜偏热服用。药膳:芪苓粥、山药甲鱼汤等。
(5)肝肾阴虚证:饮食宜清热养阴,软坚散结之品,如枸杞子、当归、百合、沙参、麦冬等。药膳:桑椹粥,百合粥,枸杞子甲鱼汤等。
五、用药护理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扶正化瘀颗粒、槐耳颗粒、斑蝥胶囊、小金丸、化癥回生片、鸦胆子油软胶囊、平消胶囊、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等。
(三)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斑蝥酸钠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康艾注射液、亚砷酸注射液等
六、并发症的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及肿瘤破裂出血:
(1)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出入量。
(2)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注意腹胀是否短期内急剧加重;(3)出血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根据病情让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误吸。
(4)烦躁者给予镇静剂,门脉高压出血患者烦躁时慎用镇静剂。
(5)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6)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7)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8)注意保暖。
2、肝昏迷:
(1)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2)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
(3)加强安全防护,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
(4)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切不可为了使患者转入安静,滥用镇静剂。(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6)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时采取乳果糖口服,必要时给食醋稀释灌肠或中药灌肠通便。
(7)、加强饮食护理。患者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嘱患者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
七、健康指导
(1)向患者家属及知晓病情的患者本人宣传肝癌的发病知识,具体指导实施预防肝患者病情恶化的措施。
(2)进行肝癌的有关知识教育,说肝癌病情逐渐加重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实施恰当的治疗计划。
(3)介绍肝癌并发症及其诱因,应饮食有节,禁忌烟酒,以免伤脾生湿,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
(4)生活起居有常,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劳倦、房事所伤。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预防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5)注意调节情志,精神开朗,心情舒畅,保持乐观坦荡的情绪,解除顾虑和烦恼,安心调养。(6)饮食有节,禁忌烟酒,以免伤脾生湿,加重病情。有腹水者饮食应少盐或无盐,因食盐有凝涩助之弊,多食则水湿之邪留滞而病情反复。勿进尖硬食物,以免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7)定期复查,一旦复发,应及时、合理治疗,规范用药。忌病急乱投医。(8)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勿气恼忧思。
慢性重型肝炎(瘟黄)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1、中医病名:瘟黄
2、西医病名:慢性重型肝炎
瘟黄:湿热疫毒内攻,肝脏严重受损,并伤及营血,内闭心神。以发热,黄疸迅速加深,神志昏蒙,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二、临床表现:
1、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umol/L。
2、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
3、出血倾向,PTA低于40%。
4、迅速出现的腹水、中毒性鼓肠。
5、出现肝性脑病的表现:有定时、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等。
6、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三、临证护理
1、肝胆湿热证
①、热重于湿证:身目俱黄、尿黄,色泽鲜明,口干苦,大便干,舌红,苔黄或腻。
②、湿重于热证:身目俱黄、尿黄,色泽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舌淡,苔黄腻。
③、湿热并重证:身目俱黄、尿黄,色泽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口干苦,大便干,舌红,苔黄腻。
④、兼夹瘀血:面色晦黯或见赤缕红丝,肋下积块(肝或脾肿大),胁肋刺痛,舌质暗或舌有瘀斑。
⑤、兼夹痰热:头目昏旋或见神昏、嗜睡,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色泽晦滞,恶心呕吐,右胁胀痛,舌质暗,舌苔厚腻。
⑥、兼夹气滞:腹大胀满,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胸胁胀痛。大便不爽,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细。
⑦、兼夹气阴亏虚: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1)施护原则:清热除湿。(2)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室内外环境宜幽静,光线柔和,室内保持空气新 鲜,温湿度适宜。热重于湿证者:喜凉恶热,居室应偏凉爽。
(3)可用茵陈、栀子、金钱草、连翘、大青叶煎水当茶饮,以清热退黄。(4)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液(院内制剂)进行口腔护理2次/d。预防 褥疮,定时翻身,按摩受压处。烦躁不安者应专人护理并加强安全防护,防止坠床,可给予约束工具,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皮肤瘙痒者,可用温水洗浴,并用苦参煎水外洗或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嘱病人不可搔抓,以防引起感染。
(5)中药灌肠:可用退黄灌肠液(主要药物:茵陈、栀子、生大黄等)15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日一至两次。保持大便通畅,每日2—3次。(6)穴位敷贴疗法: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等穴。每日一次。
(7)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8)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9)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
2、脾阳亏虚:身目具黄,黄色晦黯,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脘腹痞胀,舌淡苔腻。
(1)施护原则:温中化湿,健脾和胃(2)注意保暖,病室宜向阳。
(3)中药灌肠:可用退黄灌肠液(主要药物:茵陈、栀子、生大黄等)15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日一至两次。保持大便通畅,每日2—3次。(4)穴位敷贴疗法: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等穴。每日一次。
(5)多功能艾灸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第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选足三里、肝俞、阳陵泉、神厥等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6)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7)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
四、饮食护理
1、应给予低脂、低盐、高能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肝性脑病患者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蛋白质应少于0.5g/kg;腹水病人给予低盐饮食。同时鼓励病人进食,采取少量多餐,经常更换食物品种,注意食物色、香、味以及增加病人食欲。禁烟酒,避免进食坚硬、油炸、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道诱发出血。
2、辩证施膳
(1)肝胆湿热证:饮食宜清热除湿解毒之品,如黄瓜、冬瓜、苡仁、赤小豆、西瓜、鲜藕汁等。药膳:茵陈瘦肉汤、白术粥等。
(2)脾阳亏虚:饮食宜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之品,如茯苓、白术、山药、太子参泡水饮等。药膳:党参黄芪粥,茯苓粥、金橘山药粟米粥等。饮食以温热为宜,忌生冷、瓜果。
五、用药护理
原则是合理用药,避免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1、肝胆湿热证:方药:以重肝方为基础方加减。中药汤剂宜浓煎,饭后少量温服。
2、脾阳亏虚: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中药汤剂宜浓煎,饭后少量热服。
3、辩证使用中成药:
(1)无明显出血倾向(如呕血、便血)时,丹参注射液30ml或丹参粉针0.4g加入5%G·S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2)有明显出血倾向或有肝昏迷表现者,加用清开灵注射液30ml加入5%G·S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3)茵陈四苓颗粒(专科医院制剂):湿热毒并重者,口服。
六、并发症护理
1、肝性脑病:
(1)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2)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
(3)加强安全防护,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
(4)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切不可为了使患者转入安静,滥用镇静剂。(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6)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时采取乳果糖口服,必要时给米醋稀释灌肠或中药灌肠通便。
(7)加强饮食护理。患者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嘱患者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对不能自我节制的患者,耐心说服。
2、上消化道出血:
(1)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出入量。
(2)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3)出血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根据病情让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误吸。
(4)烦躁者给予镇静剂,门脉高压出血患者烦躁时慎用镇静剂。
(5)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6)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7)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8)注意保暖。
3、肝肾综合征:
(1)绝对卧床休息。一般取高枕半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平卧,以免腹腔积液压迫肾脏血管,引起肾脏灌注减少,加重功能性肾衰竭。对于合并肝昏迷者,头应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严格控制饮食,宜给低盐、低蛋白、维生素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应避免粗糙食物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发生消化道出血。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肝肾综合征中、末期,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包括饮水、饮食、输液入量等,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比重,每日定时测量体重、腹围。应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体重每天减轻不超过0.5 kg为宜。
(4)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
七、健康指导
(1)宣传各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及传播知识,具体指导实施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措施。重视预防接种的作用,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2)进行病毒性肝炎的有关知识教育,强调急性肝炎彻底治愈的重要性,说明肝炎迁延不愈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实施恰当的治疗计划,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介绍病毒性肝炎反复发作的诱因,应避免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酗酒、不合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
(4)加强自我护理,生活用品专用,如牙刷、毛巾、碗筷等,应每周消毒2次。(5)临床治愈后休息1~3个月,可逐步恢复工作。(6)提倡用流动水洗餐具、洗手,保护好水源。
(7)定期复查,一旦发病,应合理治疗,规范用药。忌乱投医。
(8)生活起居有常,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劳倦、房事所伤。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加衣被,预防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9)注意调节情志,精神开朗,心情舒畅,保持乐观坦荡的情绪,解除顾虑和烦恼,安心调养。
(10)饮食有节,禁忌烟酒,以免伤脾生湿,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有腹水者饮食应少盐或无盐,因食盐有凝涩助之弊,多食则水湿之邪留滞而病情反复。勿进尖硬食物,以免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脂肪性肝炎(肝癖)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肝癖,是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淤积于肝。病理因素以湿、痰、滞、瘀为主。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肝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肪性肝炎。
二、临床表现
通常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有肝区不适,易疲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
三、临证护理
1、痰湿阻滞:肝区不适,易疲倦,头身困重,嗜卧乏力,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粘不渴,便稀不爽。舌苔白腻,脉滑有力。(1)施护原则:疏肝健脾、清热除湿化痰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患者应戒烟、不饮烈性酒。
(3)减肥:所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以及短期内体重增长迅速的患者,都需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腰围。
(4)坚持长期运动锻炼:中等量有氧运动。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的个体差异、工作性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体操等,坚持长期的锻炼。
(5)做好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宣传健康知识,以增加对脂肪肝的了解,指导病人解除恐惧,保持乐观情绪,自觉接受饮食、健康锻炼及药物治疗。(6)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7)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8)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肝俞、期门、胆俞、阳陵泉等穴。(9)中药熏药(浴足):每日一次。
2、痰瘀互结: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少尿,或有黄疸。舌暗红,苔腻,脉弦滑。(1)施护原则:活血化瘀、清热化痰 组方:祛痰活血汤(孙同郊经验方)
(2)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患者应戒烟、不饮烈性酒。
(3)减肥:所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以及短期内体重增长迅速的患者,都需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腰围。
(4)坚持长期运动锻炼:中等量有氧运动。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的个体差异、工作性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体操等,坚持长期的锻炼。
(5)做好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宣传健康知识,以增加对脂肪肝的了解,指导病人解除恐惧,保持乐观情绪,自觉接受饮食、健康锻炼及药物治疗。(6)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7)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
(8)中药穴位敷贴,每日一次。选足三里、曲池、肝俞、期门、胆俞、阳陵泉、神厥等穴。
(9)中药熏药(浴足):每日一次。
四、饮食护理
1、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饮食,限制胆固醇、饱和脂肪、糖类及酒精的摄入。增加抗氧化维生素及富含纤维的食物,饮食治疗的总目标是降低已升高的血脂水平,维持营养上的合理需求,以维持体重在标准水平为准。
2、辩证施膳
(1)痰湿阻滞证:饮食宜疏肝健脾、清热除湿化痰之品。如白萝卜、紫菜、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等。忌食生冷食物及冷冻饮料,少吃甜腻酸涩的食物,如石榴、蜂蜜、梨、甘蔗等。药膳:苡仁鱼腥草粥,米仁红枣粥,鲫鱼薏米萝卜汤等。
(2)痰瘀互结证:饮食宜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之品。如薏苡仁、冬瓜、批杷、扁豆等。忌食少吃甜腻、燥热的食物,如桂圆、柑橘洋葱、姜、葱、蒜、辣椒、咖啡等等。药膳:荷叶竹茹乳,菖蒲郁金粥等。
五、用药护理:原则是合理用药,避免使用损害肝脏药物。1.常规治疗方法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结合饮食、运动疗法。1.1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根据证型辩证使用中药 1.2 运动、饮食方案
运动治疗方案:①运动种类:应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分钟)等。②运动强度:运动时脉搏应维持在(170-年龄)次/分钟,最多不超过(200-年龄)次/分。或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③运动持续时间:每次20分钟至60分钟。④运动实施时间:选择在下午或晚上。⑤运动实施频率:每周3-5次。⑥适应症:用于体重超重的脂肪肝患者和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病人。
六、健康指导
(1)对于较重患者或伴有肝功能异常者收住院治疗。而对于一般患者嘱其应坚持门诊治疗,指导患者定期复查B超,抽血检查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等项目。
(2)控制饮食,限制胆固醇、饱和脂肪、糖类及酒精的摄入
(3)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4)坚持长期运动锻炼,以维持体重在标准水平为准。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试 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6.遵医嘱中药熏洗。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4.遵医嘱艾灸,取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湿盛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湿热内阻者中药宜温服。(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5.艾灸(详见附录2)。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7.中药全结肠灌洗(详见附录2)。8.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9.药熨法(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起居有常,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酒,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3.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二)饮食指导
1.湿热内阻证:饮食宜偏凉,宜食清热利湿类的食品,如西瓜、梨子、番茄、藕、冬瓜、苦瓜、黄瓜、薏苡仁、绿豆、赤小豆、鲤鱼等。
2.肝脾血瘀证:饮食宜稀软,宜食理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金桔、柚子、橙子、扁豆、萝卜、山楂等。
3.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山楂、山药、扁豆、黑鱼、黑豆、莲藕等。
4.脾虚湿盛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红枣、山药、莲子、薏苡仁、甘薯、鲤鱼、鲫鱼、赤小豆等。
5.肝肾阴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百合、枸杞、栗子、木耳、鸭肉、甲鱼、瘦肉等。
6.脾肾阳虚证:宜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韭菜、胡桃、山药、羊肉、牛肉、鸡肉等。
7.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低脂半流饮食,不食山芋、土豆等胀气食物,勿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煎炸油腻、粗硬之品,禁烟酒。并发肝性脑病者予低蛋白饮食,禁食动物蛋白;长期使用利尿剂者,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如柑橘、橘汁、蘑菇等。
(三)情志调理
1.对于焦虑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情恰当解释,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思少虑,防止思多伤脾。
2.对于恐惧或急躁易怒的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向患者说明疾病和情志的关系,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采用移情易性、澄心静志疗法,以疏导情志,稳定情绪。
3.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害。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治疗。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督促患者自觉戒除,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介绍饮食调护方法,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专业营养师给予康复治疗与指导,帮助患者制定食谱,并督促执行。
3.定期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护。4.必要时对嗜酒患者进行强制戒酒。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
1、注意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在大出血时,每15—30min测脉搏、血压,有条件者使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进行监测。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出入量。
2、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每日出血量超过5ml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出血量达50ml时表现为黑便,胃内积血达250ml~300ml时,可导致呕血。轻度出血时,失血量占全身总血量10%~15%(<500ml),表现为一般症状,如怕冷、苍白、头晕等;中度出血时,失血量占全身总血量20%(为800ml~1000ml),表现为眩晕、口渴、尿少、心悸、血压偏低等;重度出血时,失血量占全身总血量30%(>1500ml),表现为出血性休克。当病人出现口渴、烦躁,出冷汗、黑朦、晕厥等症状时,应考虑有新鲜出血。
3、如出现出血性休克,可按休克病人常规护理。如出现意识朦胧或烦躁不安时,应置床档,防止坠床。
4、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血液中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内吸收,易引起氮质血症。因此应按医嘱认真做好灌肠,清除肠内积血,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如出现肝昏迷,按昏迷病人常规护理。
二、对症护理
1.出血期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根据病情让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
止误吸。
2.烦躁者给予镇静剂,门脉高压出血患者烦躁时慎用镇静剂。
3.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4.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5.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
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6.注意保暖。三、一般护理:
1.口腔护理:出血期禁食,需每日2次清洁口腔。呕血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33
保持口腔清洁、无味。
2.便血护理: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
生湿疹和褥疮。
3、饮食护理,在呕血、恶心、呕吐和休克的情况下应禁食。待上述症状缓解后,溃疡病病人应给牛奶、蛋糕或豆浆等富于蛋白质的温凉流质、半流质饮食,以后再改变饮食种类和增加食量,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的饮食,应根据其肝功障碍程度予以调节,安置三腔二囊管的病人,出血停止24h后从胃管内注入流质饮食,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应给予无蛋白质饮食,有腹水者,应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4.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治疗时,参照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
5.使用特殊药物,如施他宁、垂体后叶素时,应严格掌握滴速不宜过快,如出
现腹痛、腹泻、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四、健康指导:
1.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2.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3.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禁烟、浓茶、咖啡等对胃有刺激的食物。5.在好发季节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劳逸结合。
6.对一些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症状,甚至引起并发症的药物应忌用:如水杨酸类、利血平、、保泰松等。
7、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如出现呕血、黑便,立即到医院就诊。
肝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大多数肝性脑病有明确的诱因,因此,在肝硬 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
2、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10%-25%的米醋灌 肠,以保持肠道内酸性环境,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3、加强安全防护。部分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因性格异常,行为错乱,狂躁而出 现自伤或伤害他人行为。因此,在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护理人员除加强巡视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去除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如床头柜上的热水瓶、玻璃杯、刀子、剪子、皮带等,以防伤人。
②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病床,避开窗边,以免医护人员和家属不备时,患者出
现爬窗等意外。
③及时和患者家属联系,说明病情,让家属有心理准备,并请家属来院24小时
陪护,以免发生意外。对没有家属陪护的患者,应派专人守护。
④医护人员在患者出现狂躁时,不用训责的语言或口气与患者对话,以免使患
者更狂躁。应以说服、劝导的口气,当劝说无效时,为了避免伤人伤己,可
用约束带。
⑤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切不可为了使患者转入安静,滥用镇静剂,否则会
加重或加速患者进入昏迷。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特别是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更须加强 观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5、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保持每日1次,有便秘时采取乳 果糖口服,必要时给米醋稀释灌肠或中药灌肠通便。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肝性脑病发生的必要措施之一。
6、加强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蛋白质饮食与肝硬化恢复及肝性脑病发生
之间的关系,患者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嘱患者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对不能自我节制的患者,耐心说服。
二、健康教育
1、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教给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伤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篇7
1月11日,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14年中医药工作,研究部署2015年中医药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4年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做好2015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作工作报告。
李斌指出,近年来中医药工作坚持服务大局,突出工作重点,协调配合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中医药工作要坚持以改革理念和法治思维,做好“四个服务”。要坚持为深化医改服务,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坚持为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服务,进一步提供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王国强强调,做好全年工作,重点要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以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为基础,全力谋划中医药“十三五”发展。二是以完善政策和机制为关键,全力推进中医药深化改革。三是以推进依法行政为核心,全力促进中医药法治体系建设。四是以深化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和提升工程为重点,全力推动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五是以落实规划为抓手,全力打造中医药新型健康服务体系。六是以加快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力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七是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全力构建中医药系统创新体系。八是以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为载体,全力扩大事业发展群众基础。九是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十是以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着力点,全力强化行业作风建设。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 篇8
会议要求,2014年,区工商联工作要再接再厉,谋求实现“七大新突破”。一是围绕主题实践,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力争在转变作风上有新突破;二是服务发展大局,抓住工作重点,力争在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上有新突破;三是加强政治引导,加大培养教育,力争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上有新突破;四是夯实政治基础,扩大统战对象,力争在发挥新阶层人士作用上有新突破;五是指导商会建设,力推商会发展,力争在商会运作规范化、制度化上有新突破;六是弘扬光彩精神,助力感恩行动,力争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承担社会责任上有新突破;七是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力争在提高工商联工作水平上有新突破。
召开第十三届
第五次主席(会长)会议
近日,区工商联第十三届第五次主席(会长)会议举行,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楠主持会议,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刘幸偕等领导出席会议,会上,陈楠通报了区工商联(商会)2013年工作情况,征求大家对区工商联机关作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主席、会长学习交流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和酝酿2014年工作思路,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作准备。
发布区非公经济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调研信息
近日,以“美丽家园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3年杨浦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调研成果信息发布暨表彰会举行。区委书记陈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捷出席并讲话,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立新主持。
当天发布的10项调研成果内容涉及创新产业园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公园水生生态景观、创新社区管理、完善楼宇经济等方面,均被评选为调研成果优胜奖。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李长毅代表区工商联发布了关于区非公经济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调研信息——《以优良的政策环境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信心》。
举办闸北民企闪耀2014年慈善联合捐
2014年1月8日下午,一年一度的闸北区慈善联合捐活动在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举行,此次活动以“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为主题。闸北区工商联广泛发动,会员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在捐款活动现场,闸北区民营企业倾情奉献,爱心闪耀,成为支持我区慈善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通过区工商联直接募集捐款110万元,其中: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捐款100万元、上海龙盛置业有限公司捐款10万元,善款将定向用于区工商联、区光彩会第二轮感恩行动项目。
【中医科2014年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中医院2014年计划要点09-23
怀远县中医院2014年卫生应急工作计划09-03
2010-2013-2014年考研真题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综合回忆版11-14
2023年XX中医院工作汇报05-15
中医院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计划08-22
龙洞乡人民政府2008年中医创建工作总结11-07
中医院针灸科2012年工作计划10-26
中医师承1年心得体会07-05
中医科总结计划10-24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自查报告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