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报告(共9篇)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1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姓名:XXX 班级:XXX
探究实验的名称: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
目的:研究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
仪器、药品:200ml纸杯3个,食用碘盐,搅拌棒,冰箱。
步骤:1.在三个相同的纸杯中分别加入200ml冷自来水。
2.容器1中加入10克盐,充分搅拌;容器2中加入20克盐。充分搅拌;容器3重不加盐。
3.把三个容器中同时放入冰箱。
4.每隔15分钟检查一下容器,并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5.归纳上面实验结果,并结合查阅资料,完成探究结果表。
过15min 过30min 过45min 过60min
1号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2号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3号 无变化 无变化 有冰沙状 有冰沙状
结论: 水中加入盐等物资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所以要低于冰点的温度才能使盐水凝结,这个高等无机里有,叫凝固点下降现象,是由于盐溶解产生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的缘故。所以,1号结冰快 ,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低。
反思:原来也是1号比如在结冰的路面上洒盐,让冰融化,两极的海水不会结冰…… 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纸杯换1000ml的会怎样?结果还一样么?
探究:水的凝固点与含盐量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实验:材料:有透明玻璃的冰箱一台、三只烧杯、水、盐、三只体温计 猜想:水的凝固点与含盐量相关,而且含盐量越大凝固点越低
步骤:三只烧杯一只放水,别两只放不同浓度盐水;将三只温度计放入三只烧杯中,将三只烧杯放入冰箱
结论:装水的烧杯最先凝固
2.盐水溶液
盐水是最常用的载冷剂,由盐溶于水制成。常用的盐水主要有氯化钠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
盐水的性质于溶液中含盐量的多少有关。特别需要指出,盐水的凝固点取决于盐水的浓度。图2-1中的曲线表示盐水溶液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系。
图中曲线Ⅰ(实线)为氯化钠盐
水的凝固曲线,曲线Ⅱ(虚线)为氯0℃
化钙盐水的凝固曲线。由这两条曲线-10
可知 ,无论哪一种盐水,当盐水的浓-20
度小于某一定值时,其凝固温度随浓-30
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浓度大于这一定-40
值以后,凝固温度随浓度的增加反而-50
升高。此转折点称为冰盐共晶点,对-60
应的浓度称共晶浓度。该点相当于全01020304050%
部盐水溶液冻结成一块冰盐结晶体,它是最低的凝固点。图3-1 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系
在共晶点的左侧,如果盐水的浓度不变,而温度降低,当低于该浓度所对应的凝固点时,则有冰从盐水中析出,所以共晶点左面的曲线称为析冰线。当盐水的浓度超过共晶浓度时(即在共晶点的右面),如果盐水的浓度不变,而当温度降低到该浓度所对应的凝固点以下时,从溶液中析出的不再是冰而是结晶盐,因此共晶点右面的曲线称为析盐线。不同的盐水溶液其共晶点是不同的,如氯化钠盐水的共晶温度为-21.2℃,共晶浓度为22.4%;而氯化钙盐水的共晶温度为-55℃,共晶浓度为 29.9%。
盐水虽具有原料充沛、成本低、凝固点可调等优点,但由于盐水的浓度对盐水溶液的性质具有很大影响,故盐水作为载冷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合理地选择盐水的浓度。盐水的浓度增高,虽可降低凝固点,但使盐水密度加大、比热减小。而盐水密度加大与比热减小,都会使输液泵的功率消耗增大。因此,不应选择过高的盐水浓度,而应根据使盐水的凝固点低于载冷剂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低温度为原则来选择盐水的浓度。目前一般在选择盐水浓度时,使其凝固温度比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5~8℃为宜。
(2)注意盐水对设备及管道的腐蚀问题。盐水对金属的腐蚀随溶液中含氧量的减少而变慢。为此,最好采用闭式盐水系统,以减少盐水与空气接触机会,从而降低对设备及管道的腐蚀。此外,盐水的含氧量随盐水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而,从含氧量与腐蚀性来要求,盐水浓度不可太低。另外,为了减轻盐水的腐蚀性,还应在盐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防腐剂并使其具有合适的酸碱性。一般1m3氯化钠水溶液中应加3.2kg重铬酸钠和0.88kg氢氧化钠;1m3氯化钙水溶液中应加1.6kg重铬酸钠和0.44kg氢氧化钠。加入防腐剂后,必须使盐水呈弱碱性(pH=7.5~8.5),这可通过氢氧化钠的加入量进行调整。添加防腐剂时应特别小心并注意毒性。
(3)盐水载冷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其浓度降低。为了防止盐水的浓度降低,引起凝固点温度升高,必须定期检测盐水的比重。若浓度降低,应适当补充盐量,以保持在适当的浓度。
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结合理论(就是课本上所讲的知识),对某一现象做一个具体的研究,写出过程,结论等等的,最重要的是结论,也就是你的总结。比如影子的大小,声音的强弱等等的。可以观察把红黄蓝三色光投在墙上,观察混合后的颜色,然后对现象总结,将你总结的写出来,就是论文了(不一定非要这个实验)。
例如:
(1)如果世界上没有摩擦,人就无法正常站立,也无法使用工具。如果你想出门,一溜烟就到了;但想转个弯就困难了,你根本无法控制自己行动自如。没有摩擦力,你会绕地球一圈再回到原地。没有摩擦力,地球上将会“天下大乱”。
摩擦力能使笔墨粘附在纸上,否则,你交给老师的作业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不把老师气得横眉竖目才怪!因为摩擦力的存在,你心爱的小鼠标才能行动自如,大展身手。你不是爱玩电脑吗?可一旦没有了摩擦力,价值上万元的电脑将变成一堆没有用的废金属。
如果世界没有摩擦力的话,人类将无法生活,也无法走路或劳动。
如:
(1)如果没有摩擦力,人无法吃饭,手拿筷子靠手与筷子之间的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就拿不稳筷子,同样筷子就夹不稳菜,牙齿也更不能咬住饭菜了,人就无法吃东西了。
(2)人无法走路,因为人走路靠的是脚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如果没有了摩擦力,人一走动就会滑倒,而且滑倒后就无法站立,要站立要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用力在地面依靠摩擦力才能站立起来的。所以如果没有摩擦力人就无法行走。
(2)自然界中有许多的电想象,我们小组主要是研究水中各种生物的电想象,次要的介绍了天然的电想象。我们小组在分工上主要是自己所选择的,资料是由大家各找一些,之后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完成了这次调查,困难是有很多,但是办法总是比困难要多,所以我们小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走向光明的大道……
简单的电想象有许多,比如:1.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物体带了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2)正负电荷的规定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1、前言
先简要介绍一下当前该研究方向的研究概况、存在的问题(即你要解决的问题)。以表明你对该研究的了解程度、你研究的目的。
常出现的错误:没有全面了解相关状况,仅从某一个角度看问题,自以为发现了问题。
2、材料与方法
明确列出你采用的方法与材料。以便让其他人判断你的试验是否合适、让他人可以重复你的工作。因为任何人的工作都难以避免存在错误,而一群人出现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因此可靠性就会很高。
常见错误:没有提供此项内容,或此内容被大家判定存在重大错误。
3、结果
明确报告你所得到的客观结果。
常见错误:没有提供“客观”结果而是提供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或他人无法得出同样结果。
4、讨论
根据你所获得的结果,如何推导出结论。
读科学论文的人对“你有什么想法”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客观事实”是什么样。因此,光写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是反应你的想法,别人不感兴趣;一定要写清楚根据什么事实、根据什么逻辑、必然地得出此结论。
常见错误:自以为得出惊天大发现。事实却是逻辑不严密,把“可能”当作“必定”、把“不可能”当作“可能”。
5致谢(非必须)
感谢对你该项工作提供帮助的人
6、参考文献
列出与该项工作有关系的其他人的论文。
常见错误:仅依据寥寥基本年代久远的书籍或论文。表明不了解现状。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2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 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9章酸碱盐学习结束后, 学生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将生锈的铁钉投入装有足量稀盐酸 (稀硫酸) 的试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铁锈逐渐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过一会儿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 溶液最后变成淡绿色。学生在接触这个问题时, 提出了质疑:
1.在演示实验中, 并未观察到溶液最后呈浅绿色, 而是黄色。
2.从理论上分析, 当稀盐酸 (稀硫酸) 与锈铁钉完全反应后, 溶液中既有Fe3+, 也有Fe2+。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 (SO4) 3+3H2O
当铁锈溶解后, 又会发生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溶液最后到底显什么颜色?
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去探究, 要他们将上述问题设计成实验, 亲自动手做一下,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并认真做好记录。
二、探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化学兴趣小组活动时间, 我将兴趣小组的学生带到化学实验室, 首先要他们自己配制1∶3的稀盐酸和1∶5的稀硫酸, 然后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并进行对比。实验中观察到, 铁钉与稀盐酸反应时, 溶液很快 (数秒后) 变成黄色, 铁锈缓慢溶解, 待铁锈溶解后, 铁钉表面先有少量细小气泡缓慢冒出, 然后逐渐变多变快;生锈铁钉投入稀硫酸中, 很快就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 (铁锈未全部溶解) , 振荡试管, 铁锈很快脱落, 沉至管底, 铁钉表面气泡变多变快, 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显非常浅的黄色, 反应一个多小时后, 两支试管中铁钉表面仍在不断地快速冒气泡, 但颜色均未变为浅绿色。我要求学生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等第二天早上再来观察溶液颜色是否仍显黄色。
第二天早上, 学生迫不及待走进实验室观察时, 溶液已都变成非常浅的绿色, 铁钉表面仍有少量气泡冒出, 他们又惊奇地发现:放在稀硫酸中的铁钉表面附着许多浅绿色的透明晶体, 两支试管上端液面上飘浮了一层黑色丝状物, 且溶液中也有黑色丝状物在上下游动。
通过实验和观察, 学生有了初步认识:
(1) 锈铁钉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 最后都能得到浅绿色的 (Fe2+) 溶液, 但需要较长的时间。
(2) 去锈速度稀硫酸要比稀盐酸快得多, 所以在除去铁锈时, 用稀硫酸更好。
那么, 第 (2) 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呢?
在实验中, 学生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
(1) 溶液中的Fe3+哪里去了?
(2) 锈铁钉与稀硫酸反应, 铁钉表面的晶体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形成晶体?
(3) 黑色丝状物是什么?
这些新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 继续实验探究。
2.查找资料, 分析原因, 继续实验, 验证推测。
兴趣小组经查找资料, 再次实验, 小组讨论后发现:
(1) Fe3+失踪的原因为:
2Fe3++Fe=3Fe2+
即溶液中的Fe3+都被Fe还原成Fe2+, 故溶液中最后没有Fe3+, 只有Fe2+, 因此显浅绿色, 并了解到Fe2+不稳定, 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 故要保存Fe2+的水溶液, 应在Fe2+溶液中放一根铁钉。
(2) 生成绿色晶体的现象, 未能在资料中找到, 但得知硫酸亚铁晶体 (FeSO4·7H2O) 是绿色的, 故推测很可能是硫酸亚铁晶体, 并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将铁钉取出, 用蒸馏水将表面冲洗数次, 除去表面带出的溶液, 然后刮下晶体, 加水溶解, 将所得试液分成两份, 向其中一份中加少量Ba (NO3) 2溶液和足量稀硝酸, 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晶体中有SO42-存在;向另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有浅灰绿色沉淀生成, 将沉淀倒在滤纸上 (目的是增大沉淀与空气中O2的接触面积) , 沉淀立即变成红褐色 (因Fe2+遇O2会生成Fe3+) , 故证明晶体里有Fe2+。其形成晶体的原因应是生成的FeSO4超过了试管中的水的最大溶解能力, 故而结晶析出。
(3) 黑色丝状物未能找到解答, 但推测可能是碳, 因为铁钉主要成分是钢, 钢中含有0.03%—2%的碳, 并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将溶液过滤, 在滤纸上得到黑色丝状物, 洗涤后将它转移到坩埚中加热, 丝状物消失, 说明它应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 转变成了气体。由于黑色丝状物量很少, 加上学生初学化学, 毕竟知识有限, 初中化学实验室也没有精密仪器, 故只能作出上述验证。
(4) 稀硫酸 (1∶5) 是否比稀盐酸 (1∶3) 除锈效果好呢?我提示学生要比较优劣, 必须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首先要计算出两种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同学们很快算出稀硫酸 (1∶5) 含H2SO4为26.4%, 稀盐酸 (1∶3) 中含HCl10.7%, 并立即明白稀H2SO4中含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标准不一致, 还不能作出判断哪个除锈效果更好。并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20%稀H2SO4、15%稀H2SO4、10%稀H2SO4、10%稀HCl分别与生锈铁钉反应, 结果发现几种稀H2SO4的除锈速度明显比稀HCl要快, 且以15%稀H2SO4除锈速度最快, 效果最好。自此得出结论:除铁锈稀H2SO4比稀HCl效果好, 且以15%稀H2SO4效果最佳。
至此,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对原来的疑问就一清二楚了。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和体会
1.评价。
(1) 评价方式
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打分与语言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讲求科学的方法与策略。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影响, 学生就如一部“发动机”, 借助合理的评价去启动它, 就可以拉动探究的“链条”, 旋转思维的“齿轮”, 扳动能力的“杠杆”, 使他们各方面都激活起来, 从而形成更好的探究策略。要特别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 质疑解疑能力提高的活动, 使学生在评价中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承担责任, 在评价中发现新的问题, 并不断探究新问题。
(2) 评价范围
(1) 观察发现问题能力。 (2) 操作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 (4) 合作品质。 (5) 克服困难的品质。
2.体会。
纵观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学生知识层次较低等因素, 本节课题探究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 或许有的结论还不够完整, 存在一些错误, 但笔者认为作为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收获远大于存在的不足。
1.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必须多渠道 (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等) 获取信息,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 新的问题也就不断形成, 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学习, 离不开观察和实践, 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是消化、巩固、掌握已学知识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 不是完全个人活动, 更多的是群体活动, 这就养成了学生的合作习惯, 营造了团结协作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探究, 还离不开讨论、交流, 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 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主动探究;应对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新课改的需要和探究性实验本身的优势,探究性实验被作为开展高中化学实验科目的首选。探究性实验不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求实验者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好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优良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实施时,我们会遇到许多困惑,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临汾市高一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对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应对性策略。
二、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验证性实验过多,与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严重失衡
许多学校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探究性实验则是敷衍了事,根本达不到标准。
探究性实验注重以已有的知识去"发现""猎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 是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实验操作或实验活动。
验证性实验教学是在实验前,通常由老师把实验的原理、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告知学生,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实验仅仅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但同时暴露了一些弊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因为预先知道了实验结果,因此会把实验结果向"正确"结果上靠。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现象被视为是错误的,这违背了实验要求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违背的实验的意义--探求新事物、新现象,同时也扼制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
这与过去我国侧重于把实验只作为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的工具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另外一些学校,有的化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甚至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由于现阶段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考试中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成绩未必差。尽管历年的高考题中都有化学实验部分的考核,但考核的内容都是笔试部分的,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应对纸上实验题的解答思维、步骤、技巧的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目的:了解学生对化学探究性实验的了解程度、兴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究有关化学探究性实验的一些新的活动方法,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培养其主动探究的能力。方法:制定问卷调查,同时还对部分老师进行了访谈。
四、调查对象、范围及结果归纳
调查范围是临汾市高一的150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 1160份有效问卷。据调查结果显示:①了解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占 68%,不了解的占32%;②对化学探究性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占 82%,兴趣一般的占7%,没有兴趣的占11%;③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中,喜欢实验的占 75%,喜欢小组讨论的占 10%,喜欢师生合作探究的占15%;④想尝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占 87%,不想的占 5% ,无所谓的占 8%;⑤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老师指导的占 83%,自己分析解决的占 8%,忽略问题继续做的占 4 %,干脆不做的占 5%;
五、问卷调查结果的应对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明显的实验现象给予他们很大的喜悦,从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对化学现象的解释,可以达到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的效果,因此,我们说成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性实验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即以生为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实验、完成结果分析,这样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实验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探究欲。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探究性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可以让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的经验,大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完成结果分析。
(二)精心组织,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率
有些老师觉得做探究性实验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也没能掌握到知识。其实,我们通过精心的组织是可以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率的。例如AI(OH)3的制取,通常强调A1 (OH)3必须用铝盐与弱碱氨水反应制得,不能用强碱,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可设计两组对比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实验一:在分别盛有少量氨水与NaOH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A12(S04)3溶液至过量。实验二:在分别盛有少量A12(S04)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氨水与NaOH溶液至过量。先让学生推测可能发生的现象,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之后再用实验验证。通过两组实验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用铝盐加强碱反应也可制取A1 (OH)3,但要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通过老师引导的这种对比、分析的情境,学生会比较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创设氛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励外,还要有自由,若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学生对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提出的有些方案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也要找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精神。例如:探究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条件。主要试剂是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SO4溶液、铁粉、KSCN溶液。可以选择其它试剂。这样有的同学可以根据氧化还原基本原理,提出一些假设,以Fe2+→ Fe3+为例,同学们认为,这一转变过程中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氧化剂,可以用新制氯水或双氧水。然后让学生们大胆地按照这些思路去设计实验,并分析和评价方案。
六、结论和思考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探究并不是非常了解;实验中,每当遇到问题,首先还是想让老师去指导解决,缺乏自我探究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些学生可能因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缺乏,會出现一些错误,作为教师千万不要责怪学生,应给予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其能顺利地、科学地完成实验任务。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健生,等.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科教育,2003,(5).
[3].陈心忠.主题探究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化学教学,2006,(4).
[4].郝瑞锋,等.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4
吉安县城关中学康彩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策应实施“课改”的需要。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使用新教材,我们要贯彻“先破后立、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积极探索自上而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模式。通过课题研究,让各成员先形成一些经验和成果,然后在我市各县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辐射示范、培训、指导和带动的作用,策应我市2005年全面平稳使用新教材。
2.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尽管各级培训班已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对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既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总以为是小打小闹,对困难认识不足,对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评价方式不熟,可能会拿着新教材,沿着老路走。更有部分老教师,不舍得摒弃自认为成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的这种现状也期盼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标准。
3.学生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二00三年上半年我们对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化学学习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令人震惊,65%的同学对化学课不感兴趣,85%的同学没有做过家庭实验,87%的同学会抄笔记,但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小结,也从未自己做过小结。90%的同学没有参与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化学课外活动。79%的同学是为了中考而进行化学学习。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的这种现状,我们想通过课题研究来改变学生的化学学习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转换教师的课堂角色。要求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化到比较关心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
上来,自觉地在实验与运用中掌握课标精神,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老师“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跳出题海战术,远离厌学氛围,构建学生接受平等化学教育,大众化化学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提高探究能力的同时,浓厚化学学习兴趣,自主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3.在实施探究式课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交流、提炼,取长补短,筛选优质课例,供使用新教材示范。不再停留在学习与宣传的层面上,同时带动低年级学生培养探究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组分成四个片、七个子课题组由十八位一线教师在各自确立的实验班执教,执教教师首先以沪教版教材为主,寻求新老教材的知识结合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实验班实施探究式课例教学研究。具体研究:
(一)实验教材内容的深广度、重点、难点;
(二)探究课的教学程序;
(三)实验教材与老教材的衔接。然后在整个课题组进行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提炼、筛选优质课例,形成一整套优质课教案,汇编成册,供使用新教材示范。
四、开展了讲课比赛、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比赛中出现了下列变化:①教师呈现鲜明的个性色彩,有的激情四射,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平静稳重,有的以实验探究为胜,有的以扎实演练为长。每堂课均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在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均有所更新:比如都努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猜想、研究、设计、验证,解决问题。②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内容的驾驭上,均能机动灵活,并有所创新,如加强课堂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均有所突破和革新,陈旧老套的“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方法少了,代之以情境教
学、实验探究、读题质疑、实践操作、讨论合作、自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熠熠生辉。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得到锻炼,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原始教学手段消失了。实验、贴图、幻灯、课件等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措施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传统的“讲读验”消失了,代之以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活跃在课堂上,教师只尽导演的职责。当然金无足赤,这些课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法、单一的手段仍隐现课堂,难与新课程对号入座,尤其是教师的架子难放下、主体的腔调难抹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不够强、自主学习习惯未形成,都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对课堂驾驭能力弱的教师授课,效率低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教师还是以知识内容为中心来授课,没有建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授课的教学模式,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上的学生提问,老师仅作解答,没有很好地抓住这类问题授课,一味地追求自己准备的内容,从而错过了对突发情景问题的探究,拆掉了学生质疑的平台,错过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机会。这些失误亟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和革新。
五、取得的其它成果
1.中考成绩显著。
每个实验点的实验班中考成绩均高于对比班的成绩,有的实验点平均分还高了二十多分。泰和四中匡惠珍老师所执教的实验班、永丰古县张金根老师执教的实验班各项指标评比均列所在县第一名。
2.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通过问卷调查和检测发现,在实验班的化学课堂上,学生的眼睛大放异彩、感情丰富、情绪高涨,在探究实验中,培养了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了爱质疑、好探究的科学素养。虽说实验班上课时,讨论的声音大些,纪律显得差些,但学生会动脑、动嘴、动手,采纳别人建议,取长补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实验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实施探究教学后,学生思路开阔,课堂内外敢于质疑、敢于“胡思乱想”,因而有的执教老师收到学生的来信说:“设计太阳能空调衣服,让人们穿在身上冬暖夏凉。”还有的提出:“设计制造太阳能电脑程控摩托车,既不会耗油,也不会撞车。”如果学生的敢想敢于质疑的习惯一直保持下去,说不定他们就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
4.实验班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有的实验班利用休息日开放实验室,让感兴趣的同学到实验室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可以做课外实验。尽管这种活动应考效果不佳,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养了学生质疑,动脑动手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归纳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5.课堂变化喜人。
通过探究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的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从优质课赛可以看出下列变化趋势,老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照本宣科的少了,自主设计的实验多了;死记硬背的少了,点拨学习方法的多了;标准答案少了,开放的问题多了;批评惩罚的少了,表扬鼓励的多了;逃学厌学的少了,感兴趣的学生多了;老师的权威降低了,学生主体地位上升了;教材内容难点下降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这些喜人的变化,不仅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有利于养成学生终身乐学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习评价有所创新。
部分研究人员在对学生学习评价研究中有所创新,如肖祖桦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尝试使用化学单元学习评价表,评价学生平时学习化学的状况,评价指标有:
①终结性测试,内含闭卷测试和开卷作业两个子项;
②平时学习活动。内含研究性学习、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学习状况分析、课内外作业等四个子项,将上述评价表装订成册,建立学生的化学学习档案袋。
7.辅导学生竞赛多人获奖。
在二00五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吉安县城关中学康彩华老师辅导的肖海明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肖海明同学后在高中因竞赛获奖而被保送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吉水三中的欧奖根老师辅导的陈浩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还有数十人获得省、市级奖。
8.形成了16个优秀探究课例和36个优秀探究课教案,杨时军老师参加全省初中化学教师讲课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参加全国初中化学教师讲课比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9.出版论著四部,发表论文4篇,撰写论文多篇。
①王琼玲参与编写的《中考化学新评价》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28万。
②王琼玲参与编写的《初中化学总复习指导》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7.2万。
③王琼玲参与编写的《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
④曹发根、康彩华参与编写的《初中化学学力水平检测与评估>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字数9.1万。
⑤张金根的论文《化学课程所引起的课堂变化及困惑》发表在《学习报》上。
⑥曹发根、康彩华的论文《实验改进二例》发表在2005年第一期《化学教学与实验》刊物上。
⑦刘金成的论文《探究为主线,学生是主体》发表在2005年第三期《吉安教育》上。
⑧张金根的论文《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发表在2005年第三期《吉安教育》上。
⑨收集到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未发表论文10篇。
⑩收到学生的小制作、小论文、考察报告11篇,字数0.5万字。
六、问题与思考
1.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本课题组成员选择比较精,每县仅选1—2人,所选成员基本上
是各县较强的年轻教师,且大都参加过省、市级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因而能较快的适应探究实验教学。若要让本组成员上示范课问题不大,但要培训其它老教师,可能会出现下列问题:①老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熟悉多年的老教材要丢,从感情上难于割舍,新的教材、新的知识点难于接受。②娴熟的教法难于改变,多年的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讲、读、验”等成功的应试教法,难于割舍。③学生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实验依赖老师讲、老师带,归纳总结依赖老师做好、怕与老师平等参与探究等,这些问题均困惑着我们的课改。
2.现存的教学评价体系滞后。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5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探究实验的名称 探究实验的目的:
(1 1)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了解蜡烛的性质,并学会对实验变化中的现象进 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 2)通过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实验用品:
探究内容:1、点燃前:(1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状态、,并闻一闻气味;(2 2)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 状、颜色、状态,闻气味。
(2 2)
切割石蜡,将一小块石蜡 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1 1)
石蜡能切割说明(2 2)2、燃烧时 :
(1 1)
用打火机点燃蜡烛,探究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及火焰的分层情况。
(2 2)
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
取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 1--s 2s 后取出,观察小木条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
(3 3)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改进实验):
在距火焰上方 1 1 厘米左右处罩一个干冷的漏斗,将漏斗倾斜,观察内壁及管口的现象; ②同时用一只干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管口处。
10— 5 15 秒后,迅速将试管正立(防止试 管内物质倒出),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向其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试管内的 现象。
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正确操作)
(错误操作)
(错误操作)
A(正确操(错误操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2 2、燃烧时:
(1 1)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焰 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度;(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冷的漏斗;②同时用一只干 燥的小试管套在漏斗上端的 管口处,一会迅速将试管正 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1 1)(1 1)(2 2)(2 2)(3 3)(3 3); ②。
②3、熄灭后:
(1 1)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吹灭蜡烛,观察现象;迅速用打火机顺着白烟熄灭的方向点 燃白烟,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 3、熄灭后:
(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燃 熄灭时上方白烟(1 1)(1 1)
实验结论:(1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和建议:
测评练习:1、点燃蜡烛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三层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点燃蜡烛时,石蜡先融化后燃烧 D.石蜡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无法确定 3 3、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生成物是()
A.二氧化碳 B.水 C.二氧化碳和水 D.无法判断 4 4、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问题和建议:
实验步骤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原因 1 1、点燃前:
(1 1)
观察石蜡的制作材料、形状、颜色、状态,闻气味,切割石蜡。
(2 2)
将一小块石蜡投入盛 有水的烧杯中。
(1 1)(1 1)石蜡能切割说明 ,(2 2)(2 2)
2、点燃烧蜡烛实验过程(1 1)
点燃蜡烛(2 2)
用一小木条平放入火 焰中,测试火焰不同层的温 度(3 3)
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干 净干燥的漏斗;在火焰上方(1 1)(1 1)
(2 2)(2 2)
(3 3)(3 3)罩一小试管,一会迅速将试 管正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 水,振荡。
3、熄火蜡烛时(1 1)刚熄灭时的现象,点 燃熄灭时上方白烟(1 1)(1 1)
结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6
开题报告(微型课题)
研究目的:本着提高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发现、挖掘生活现象中蕴藏的化学问题。本课题将着力讨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空间——厨房中蕴含的化学问题。
研究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化学素养。研究内容:
1、对家庭厨房中使用的物品进行化学成分调查分析。
2、根据调查对厨房中各物品的使用进行优化选择。
3、对烹饪过程中遇到的化学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和探究。
4、调查厨房中有关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法。研究方法:分析法、访谈法、专题讨论法
研究团队及保障:XXX
预期成果:
1、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将课堂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增加学生的化学常识,同时学生的化学素养、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果形式:
1、小论文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7
一、注重实验方案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取数据,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会简单地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的初步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特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提高实验精确度、减少误差的实验方法是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学生设计的电路图有两种,如图1所示,让学生分别用图1(1)、(2)的方法进行实验,并算出结果,然后把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被测电阻阻值已知)。其结果是:电流表内接法测得的电阻值比电流表外接法测得的大许多,为了及时澄清问题的真相,指出均忽略电压表和电流表接入电路后对电路本身的影响,启发学生对实验电路和结果作具体分析,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来分析两个实验所测得的电阻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而搞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方法来测定结果误差较小。实验课后,还布置类似的实验性探究,由学生亲自实验并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注重探讨实验原理、装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一直强调同一实验装置有时可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例如,“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值的实验装置,也可用来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但实验目的不同,实验方法、实验分析和概括出来的结论也不相同。在测定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弄清实验的设计原理,能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变形公式R=U/I设计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方法。区别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和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的电路中的作用有何异同。通过比较和分析,才能培养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注重探究实验性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平时在复习时还可以出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题目,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现有一种未知液体(已知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测量该液体的密度。
方法一 利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方法二 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干燥的小烧杯。
实验步骤:
(1)调节托盘天平,使天平平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2)向烧杯中倒人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3)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里,量出液体的体积V;
(4)推算液体密度。
评析:在讲完方法二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存在问题吗?你能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吗?学生在讨论以后就会给出两种减小误差的方法。
方法三 浮力知识。
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适量的水、烧杯、小石块。
实验步骤:
(1)将小石块系在测力计下,测出石块的重力G;
(2)将石块浸没在烧杯中的水里,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
(3)将石块浸没在烧杯中的待测液体里,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
(4)推算液体密度。
评析: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器材:适量的水、烧杯、小木块、铅笔、刻度尺,学生讨论、解答,衍生出解法。
方法四 压强知识。
器材:U形管、水、刻度尺、待测液体(与水不相溶)。
实验步骤:
(1)向U形管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再注入适量的待测液体,待液面静止如图2所示;
(2)用刻度尺测出水面距分界面的深度h1,待测液体的深度h2;
(3)推算液体密度。
上述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验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在平时的探究实验教学中,可对给定的实验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实验方法进行验证。例如,如图3所示的各种电路,同种元件的参数均相等,能正确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灯从亮到熄灭的电路是( )。
从电路图分析可见,电源电压不变,A图灯两端电压一定,滑片移动时电压无影响,故电灯亮度不变;B图中灯被短路,一直不亮,学生对短路很难理解,通过实验验证,加以认识;C图因为滑片移到最左端时,灯两端电压为电源电压.滑片移到最右端时,灯电压为零,故符合题意。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五、注重探究实验的反思,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
(1)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2)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
(3)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
化学实验改进探究 篇8
(1)高一化学(2003年6月人教版)29页图2-2。钠在空气中的燃烧。按此图示去做,结果金属钠的融化过程及表面白色的氧化钠的形成很难观察清楚,生成的过氧化钠外观往往发黑,主要原因是钠表面的煤油未吸干净,煤油未充分燃烧生成炭黑所致。若将钠置于破损的蒸发皿(相信每个实验室都有)上直接加热,金属钠的整个燃烧过程清晰可见,生成的Na2O2外观非常美观,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另外,该实验的改进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石棉网的损耗。
(2)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比较。教材上先做Na2CO3的热稳定性实验,而后做NaHCO3的热稳定性实验。该实验操作相当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整个操作过程花费时间较长,很难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要求一课时);再者,学生对这两种钠盐的热稳定性对比实验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能不能将这两个实验合并起来一起做呢?答案是肯定的。其装置如右图所示。取一支大试管(常用300mm×210mm)和一支小试管(常用15mm×150mm),双孔橡皮塞和单孔橡皮塞各一个,一长一短玻璃导管各一根,按图搭好装置。在小试管中装入适量的NaHCO3,大试管中装入适量的Na2CO3,加热后可观察到最右边的小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出现白色混浊。通过改进,学生更好地理解Na2CO3很稳定而NaHCO3很不稳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高一化学38页【实验2-11】焰色反应。对钾的焰色反应教材上用硝酸钾、氯化钾等溶液作试验,并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去观察。实际上在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无法透过远距离看起来黑黑的这么一小块玻璃片去看清楚钾的焰色反应。笔者经过分析和实验,认为上述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不够高,附着在镍铬丝上钾离子的量不足,以至于紫色火焰不明显,所以笔者直接用镍铬丝沾取氯化钾等固体放在酒精灯火焰外焰边上灼烧,结果产生的紫色火焰较明显,完全没必要使用蓝色钴玻璃片。另外,做铜的焰色反应时,可先将氯化铜溶解在酒精中,然后装入注射器中,将注射器针头对准酒精灯火焰,慢慢推进活塞,可以看到产生很鲜艳的绿色火焰。
(4)用苯或四氯化碳萃取新制氯水(或溴水)从KI溶液中置换出来的I2,应当有这样的经验:①KI溶液的浓度宜低不宜高;②新制氯水(或溴水)的用量太少,浓度不宜太大。否则,KI溶液量多浓度高,新制氯水(或溴水)少,生成的I2会跟KI反应生成棕黄色的KI3,很难被苯或四氯化碳萃取,致使萃取后的水层仍显橙黄色。同样,如果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或碘水中的溴或碘,所用溶液的浓度要稀一点。
(5)高一化学162页学生实验“制取氧化铜”,反应关系是:
指导学生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是:NaOH可以稍微过量,否则CuSO4过量会生成绿色的Cu4(OH)6SO4沉淀,但又不可以浓度过大,否则生成的Cu(OH)2会被过量的碱溶解生成Na2Cu(OH)4,而Cu4(OH)6SO4和Na2Cu(OH)4对热有很高的稳定性,影响CuO的制取。
责任编辑 杨博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篇9
德州市临盘中学 王淑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校作为一所乡镇的普通初级中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探究》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听,唯恐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自主学习强调发展的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化学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起来。
2.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大于老师和家长对其影响。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的前提下,确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探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指导策略。
2、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在准备阶段和第一阶段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现状调查,可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
3、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4、个案研究法。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前测工作
为了了解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状况,在进行课题研究前,笔者对两个实验班初三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你对所学化学课程感兴趣吗? 感兴趣的占36.8%,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化学教学? 喜欢小组合作探究的占75.7%,喜欢教师直接讲解的仅占14.3% 你是怎样学化学的? 制定计划学习的占21.6%,只听老师讲课的占78.4%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 认为教学方式呆板占78%,认为课程太难占12%,没兴趣的占10%。
在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做实验,自己动手去做。可见他们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课题实施
1、进行“自主学法”指导
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题实施
①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预习。通常是布置即将学习的课时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内容,划出主要概念或定义,对难以理解的或者读不懂的内容作出标记,以利于课堂教学时针对性地听讲。重点预习实验,预习实验时的基本要求:识图仪器、所用药品、步骤内容、基本结论,但预习实验要求不能过高。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在教学中提前印发简明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巩固旧知识,探索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尝试解决问题。
②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内容较多要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其章节在整节整书中的重要地位,采用略讲或者重点、难点多分析,其余让学生自行调整完成。或者将内容合理整合重组,充分让学生小组自主讨论,有时借助实验或者多媒体。在保证预习环节完成较好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由学生代表汇报已经学会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师重点释疑解惑,突出重点,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实验,观看课件突破难点,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并及时反馈,检测学习成效。用足够的时间放在实验探究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反思的能力。③做实验,指导学生拓展课外化学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站查询学习资料,了解化学史。开设调查研究,开展家庭小实验,把有用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化学学习的素养。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此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再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后的反思。
3、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结合有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探索现象产生的原因,获得有关结论。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放手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如果实验中某些事实与书本现有结论不同,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实验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课本有关内容,分析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已学过的O2的实验室制法,自己设计一套制取CO2的装置。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去阅读资料,去设计实验,去改进创新。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然后选择优秀的实验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到“会学”。衡量学生是自主能动地学习,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要看他们是不是富有成效地学习。
学习每告一段落,都要求学生定期写学习心得或小结。回忆、反省前一段时间学习情况,养成课后及时复习、整理、归纳的好习惯。对已学过知识运用“纵向或横向的统摄整理能力” 来查找学习上的不足,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让学生弄清楚。
六、研究取得收获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
实验研究班级较对照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所转变。学生内在能力有了大的提升。学校构建了开放性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活动中实施了探究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了挂图、投影、多媒体及直观材料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在小组探讨、展示中,同学之间无拘无束畅谈见解,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指出不足,激励优秀形成了初步的竞争氛围。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展好各种学习环节。我让学生经常充当老师,让他们来讲、来表演、来操作,让他们去评价其他学生的探究行为,让他们去辅导其他同学等等,初步形成了师生水乳交融的氛围。
4、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教学资源库。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校局域网上建成了化学学科教学资源库,收集了化学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试题、课件、教学视频等化学教学资料。
5、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编写了优秀教案:
(1)《制取氧气》教案(2)《溶解度》教案
(3)《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课件:
【化学实验探究报告】推荐阅读:
化学实验与探究11-05
化学小探究实验论文06-20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探究08-27
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10-17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专题07-08
化学实验探究的优点09-11
实验探究与高中化学06-23
探究实验中高中化学10-25
探究式实验教学化学11-15
探究式教学与化学实验08-30